野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治疗
张剑1于树涛2王晓丽1毕可东1* (1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青岛266109;2莱阳市畜牧局)
摘要总结了野猪附红细胞体病的临床症状、剖检疫变和实验室诊断结果;应用咪唑苯脲结合磷酸伯氨喹对患病野猪进行治疗,效果理想。
关键词野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断;诊疗 中图分类号S858.9.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8-0184-01
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红细胞表面、血浆和骨髓内引起的一种以红细胞压积降低、血红蛋白浓度下降、白细胞增多、贫血、黄疸、发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人畜共患病[1,2]。附红细胞体的易感动物很多,包括啮齿类动物和牛、猪、羊、犬、猫、兔、鸡等都可感染[3,4]。近年来随着野猪养殖业规模的不断发展,野猪感染附红细胞体病的病例也越来越常见。2007年7月笔者对青岛某野猪养殖基地病猪进行诊断,确诊发病猪感染附红细胞体病并对病猪应用药物进行治疗,现将诊断及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1发病情况 2007年7月中旬青岛某野猪养殖基地共23头50~60日龄的仔猪发病,其共同特征是:体温升高,高达40.5~41.0℃;食欲减退;粪便干燥;尿液呈淡黄色或淡红色;皮肤 苍白且局部有出血点。 应用青霉素、磺胺类药物治疗均不见好转,其中2头因病情严重而死亡。经诊断后,确诊为附红细胞体病,分别应用咪唑苯脲、磷酸伯氨喹对患病猪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
2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 病猪食欲减退、消瘦,体温高达40.5~41.0℃,尿液呈淡黄色或淡红色,皮肤及可视黏膜苍白,耳廓边缘发绀;剖检死猪发现血液稀薄,凝固不良;皮下水肿,大面积出血,皮下脂肪黄染;肌肉苍白、水肿;胸腔、腹腔积水;心包积水,心内膜、心外膜有出血点,心肌松弛;肺水肿缺乏弹性,有出血斑;肝肿大,质脆,呈土黄色并有出血点或灰白色坏死灶;脾脏肿大,质软,有暗红色有出血点;肾脏肿大,苍白;膀胱积尿,尿液颜色发黄。
3实验室诊断
3.1鲜血压滴镜检(悬滴试验) 无菌采取猪耳静脉血,按1∶5的比例与0.01mol/L枸橼酸钠液混合后,滴1滴于载玻片上,加盖玻片,1 000倍镜检。发现大多数红细胞变形,呈齿轮状、星芒状或不规则形 状;红细胞膜表面附着球形、卵圆形、逗点状、短杆状大小不一的附红细胞体。
3.2血液图片染色镜检 3.2.1姬姆萨染色镜检。无菌采取猪耳静脉血,滴1滴于载玻片上,推片、自然干燥、甲醇固定,姬姆萨染色30 min,用蒸馏水冲洗、干燥,1 000倍镜检。可见红细胞周围附有紫红色附红体,红细胞边缘不整齐,凹凸不平;微调显微镜,可见附红细胞体折光性较强,中央发亮,形似空泡。
3.2.2瑞氏染色镜检。无菌采取猪耳静脉血,滴1滴于载玻片上,推成薄层,自然干燥后,盖上1块略大的清洁滤纸片,在其上轻轻滴加染色液,略浸过滤纸,维持湿润,染色3~5min用蒸馏水冲洗,干燥,1 000倍镜检。可见红细胞呈淡紫色,附红细胞体呈淡蓝色,每个红细胞上附着的附红细胞体数量不同,轻度感染时一般为1~3个,中度感染时一般为6~7个,重度感染时可达20个以上,此时红细胞如同齿轮状。
4治疗 应用咪唑苯脲对23只患猪进行治疗,2mg/kg体重,肌肉注射,1次/d;连用2d,间隔1d,再应用磷酸伯氨喹对患猪进行治疗,1.4mg/kg体重,肌肉注射,1次/d,连用2d。经过2 个疗程的治疗,患猪全部痊愈。
5小结与讨论 (1)通过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及实验室诊断结果,确定该养殖场野猪患病附红细胞体病。 (2)应用咪唑苯脲结合磷酸伯氨喹对患病野猪进行治疗,效果理想。 (3)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与气候、温度、内外环境及机体的抵抗力强弱有密切关系。吸血昆虫蚊、蝇、虱为本病主要的传播媒介。因此,夏季保持环境卫生、消灭吸血昆虫,对于预防附红细胞体病有重要意义。 (4)在养猪过程中要加强饲养管理,确保全价饲料,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不良刺激,避免诱发本病,不得突然更换饲料,合理转群等,将外界环境对动物的影响降低到最低 程度。一旦发生本病应立即治疗,切勿掉以轻心。 (5)本病为人畜共患病。因此,在猪场尤其猪舍内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做好人身防护工作,避免感染。
6参考文献 [1]张守发,张国宏.附红细胞体病[J].中国兽医杂志,2004,40(7):30-31. [2]许耀成.红皮病猪血液内发现大量附红细胞体初报[J].兽医科技杂志,1982(2):32-35. [3]舍英,杜越峰,侯金凤,等.附红细胞体病的研究现状[J].中国人畜共患病杂志,1995,11(1):49-50. [4]陈启军,尹继刚,刘明远.附红细胞体及附红细胞体病[J].中国兽医学报,2006,26(7):460-4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