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12-3 18:30:32
|
显示全部楼层
7.肉种鸡强换期间公鸡的限饲与管理要点
在培育肉种鸡及以往的强制换羽实践中,可见种公鸡对环境、温度、疾病等方面比母鸡敏感,易受伤害。成年后的公鸡,特别是达到一定周龄后,其老化速度高于母鸡,对恶劣环境的抵抗力远不如母鸡。如果同母鸡一样,用完全绝食的方法减重,可带来体质弱,患病机会增加,死淘率高,恢复速度慢等问题。而最终导致不能完成交配任务,使种蛋达标时间推迟。
母鸡强换后,再开产时蛋重、蛋壳质量都优于新开产的青年母鸡,且产蛋率上升较快。如果公鸡不适应此种需要,不能完成交配任务,种蛋受精率达不到要求,经济收益会受到相当的损失。5000—10000只强换母鸡,产蛋率达到20—30%时,产蛋数每天1000—3000枚,假设存五天,则为5000—15000枚。按商品蛋价格还是按种蛋价格出售,其经济效益的差异显而易见。
以上情况都是多次强换中发生过的。针对以上情况,总结出一套公鸡强换限饲期日给料量、增重期日给料、光照等行之有效的程序是非常必要的,以下诸条供参考。
(1)不绝食仅限饲一段时间,失重率指标8—12%,限饲、加料、体重恢复期间,光照时数为8小时,光照强度为能见到料、水即可。
(2)失重达标后加料,体重恢复至原重(限料前一天下午的平均重)的93%以上时,施行光刺激,光照时数14小时,强度为4.8瓦∕米2。维持至母鸡光照时数15小时,强度为4.8瓦∕米2时公母合群。合群后随母鸡(其实母鸡应为15或16小时)。初次光刺激时间至少比母鸡提前一周,公鸡最好在母鸡产蛋5%之前的两周时具有交配能力。
(3)如果在冬季强换,公鸡舍最好保持15℃左右。
(4)隔周料内加预防量药物一次,带鸡消毒一次。
(5)免疫程序同母鸡。
(6)公鸡合群前两周,公母料内加倍使用肉种鸡复合维生素或在正常多维的基础量上加倍使用单项的VA、VB2、VE,以利于公母鸡体质恢复和提高受精率,用至种鸡淘汰。
(7)在加料增重阶段,注意料量均衡,使体重稳定增长,避免忽高忽低。
(8)确定施行限饲的公鸡总数:根据母鸡强换后的大约存栏数,按1:8—10组群,计算公鸡数。在此基础上多留出10—15%,以备限饲过程中的死淘和组群时充分选留。
(9)限饲公鸡的选留标准:体重、体型中等,健康无疾病。羽毛光亮、腿胫较长、休型结构紧凑、挺拔、匀称、尾羽上翘,冠、髯鲜红、眼大有神,喙、爪端正完好,脚掌无垫,无开裂。从鸡的后部观察,踝关节以下皮肤鲜红或有一条红线者更佳。
(10)公鸡群里小体重鸡,可单独设圈管理。其料量可以比大体重鸡略多加3—5克。除了用称重的方法了解体重情况外,用手触摸胸肌的丰满程度,不失为一种实用的辅助手段:失重阶段手感胸肌明显平扁,龙骨突出,增重阶段胸肌逐渐丰满。当恢复至接近限饲前正常体重时,胸肌已明显丰满,同时应避免过渡饱满臃肿。与母鸡的区别是公鸡限饲期间脱羽缓慢而不显著,羽毛仍然白净整齐。仅靠称重数据判断失重多少会忽视个别减重快,体质弱的公鸡。有经验、负责任的饲养员提起鸡掂一掂,摸一摸胸肌丰满状况,很容易发现过度消瘦失重的鸡,把这些鸡及时挑出补饲,可减少死淘率。单独管理的小体重鸡也要定期称重,以便掌握体重情况。其光照办法要和大体重鸡同步。
由于受饲养方式,鸡舍结构、季节、气温、舍温、公鸡周龄、品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各种措施的掌握要符合实际情况。其宗旨是使公鸡适当减重,并逐渐恢复体重,调养休息,重新焕发交配能力。并最大限度减少死亡率,尽量多保留些符合使用要求的公鸡,供组配时选用。
(11)若使用青年公鸡组配,则按青年公鸡的种用要求选留。使用青公、老母组群时,青年公鸡应完全达到可使用周龄(此点与都是青年公母鸡组群时不同),使用青年公鸡与强换后的母鸡组配,可达到较理想的受精率效果。(见表10)
以往许多批次强换曾使用45—71周龄的公鸡,采取措施得当,种蛋受精率可达85—90%。强换中公鸡的所有管理措施,使用暗光的天数,适时的光照刺激和光照时数是至关重要的。且暗光的天数不可过短,在暗光管理期间要尽量做到避免强光直接射入鸡舍。此措施的使用不但对强换母鸡,对公鸡同样有明显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