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的免疫是一个陈旧而又沉重的话题,在中国猪业飞速发展的30年,从来未离开过这个话题,至今仍是热门话题。猪的疾病多,特别是近l0多年,新病不断出现,使其可免疫疾病谱多达l6种以上,养猪人在如何免疫、怎样安排免疫上惶惶然不知所措;近两年疫病肆虐,猪瘟至今未彻底控制等现象又导致人们对免疫谱与免疫程序的制定产生了广泛的争议。故而,笔者将本人帮助养猪企业制定免疫谱与免疫程序的经验列下,或许会对同仁有所裨益。
1 免疫谱的制定原则
免疫谱即免疫病种,是否将有疫苗免疫的病种都纳入日常免疫谱中?如果在官方推荐的l6种疫苗基础上,再加上产气荚膜梭菌菌苗、衣原体菌苗、布氏杆菌菌苗、副猪嗜血杆菌菌苗等应有20余种之多,这么多的疫苗都接种在猪体上,猪在短短的160天的生命中平均每8天要接种一次(还未计算加强免疫),猪受得了吗?如此做有必要吗?显然猪受不了也没有必要。那么哪些疫苗该接种,哪些疫苗可以不接种,何时接种就成为关键问题,其制定的原则也就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1 必须免疫谱的制定原则
所谓必须免疫谱(计划免疫谱)是指具有广泛的危害性,而又可以用疫苗预防的免疫病种。它们具有以下特点:对养猪危害严重的疫病;病原的抗原型别比较单一,且极少发生变异;通过疫苗接种可以预防;具有全国性、普遍性的预防意义。可见,必须免疫谱应有国家行政强制性,应纳入国家制定的疫病清除规划。其免疫谱详见推荐方案。
1.2 非必须免疫谱的制定原则
当确定必须免疫谱后,剩余的免疫病种即为非必须免疫谱(非计划免疫谱)。这些免疫病种有如下特点:对养猪业的危害呈现地方性或散发性;病原抗原型别多,易发生变异;疫苗接种的保护率不稳定或不高;可以通过改善环境、加强管理、猪群同化等措施来控制。
由于猪一病原微生物系统的进化,当今多数病原微生物都可以与猪群最终共处稳态(俗称和平共处),成为地方性流行性病原。而它们又是在成功控制必须免疫性疾病后,危害养猪业的病种。因此遵循以下原则,制定好适合自身猪场的非必须免疫谱至关重要。
1.2.1 依据猪场与所在地的疫病流行的病史资料的制定原则。这些资料提供了该地生猪疫病演变的轨迹,特别是近年的资料,更是反映当今疫病流行的明镜。例如,20世纪90年代专业户初建的猪场简陋,发生过猪丹毒与猪肺疫,应当免疫猪丹毒疫苗和猪肺疫疫苗。后来猪场扩建了,环境好了,生猪不再发生猪丹毒与猪肺疫,则删除这两种疫苗理所当然。
1.2.2 危害性的原则。危害的大小是以给猪造成的经济损失大小来判定的。一般说来,单病种免疫合格率>80%的猪群,发生该病流行的可能性极小,但可能发生散发病例。如果猪场单病种发病率>l0%,就意味着本病群体免疫合格率在80%以下,其危害性值得关注,应归为非必须免疫谱考虑之列。如果单病种死亡率大于20%亦当在考虑之列。这种危害性即使是同一种病,在不同时期不同猪场亦不一样,所采取的措施也不一样。例如,初建猪场如果存在支原体肺炎,免疫接种是最经济的办法;若在老龄猪场(5胎及5胎以上的母猪占到40%左右),选择分胎次饲养后代与后备母猪同化,应比免疫接种更切合实际。
1.2.3 病毒性疾病优先的原则。在同等危害情况下,病毒性疾病应优先考虑,这在一些仔猪腹泻的猪场最突出。舍内既有黄白痢,又有病毒性腹泻,此时选择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疫苗更好;而黄白痢在没有病毒参与情况下,通过改善环境、管理与应用药物可以控制。
1.2.4 考虑应用管理、治疗、疫苗的综合效应的原则。如果只看到疫苗防病的一面,那么就会将免疫接种看成是防病的唯一手段。其实,在保证最大效益的前提下尽量少接种疫苗是养猪场的最佳选择。因为每接种一种疫苗,会在猪体内产生成千上万克隆系列,其中大部分克隆系列是不能抗病的,用于这些克隆系列的蛋白质等营养无异于浪费:疫苗接种产生的应激可以持续几天,特别是那些油剂疫苗应激时间更长。这应激期间的损失不好量化,但养猪人心中都有察觉。比较通过免疫接种预防疫病和不用疫苗、通过改善环境、合理用药预防疾病,二者得失,就显而易见了。例如在败血型链球菌病流行的猪场,在用链球菌苗控制后只出现5%关节炎的病例;通过加强创伤管理(断尾、剪牙、去势、新生仔猪腕关节护理)即可基本杜绝发病,加之加强日常环境卫生管理,即可免去链球菌苗的接种。
1.2.5 在低死亡率疾病的防控上要综合权衡用苗效应的原则。例如,有的猪场支原体肺炎流行,死亡率虽然低,但生长缓慢,接种疫苗后,可以明显改善生产性能,还可免除继发其它疾病的损失,则选择接种疫苗是正确的。
1.2.6 能做到同化的疫病应尽量少使用疫苗,例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2型、传染性胸膜肺炎、萎缩性鼻炎等等。
1.2.7 简约、高效的原则。通过上述各点,可以得知,在众多的非必须免疫病种的选择面前,应该本着简约高效的总原则来确定非必须免疫谱。
2 制定免疫程序首先应考虑的因素
免疫程序一直是争论的焦点。鉴于猪瘟一直未得到控制乃至清除,人们都在置疑免疫程序,加之当今免疫病种急增,免疫间隔太短,使得免疫程序的制定难度加大。笔者以为,可将免疫程序分为两部分看,即必须免疫程序与非必须免疫程序,好解决得多,这是制定免疫程序的首先应考虑的问题。 必须免疫谱所涉及的病种是全国性的,也是研究最深入的,它们的免疫程序应是成熟的。例如伪狂病的免疫,后备母猪应在配种前1个月完成一免和二免,此后应在产前1个月完成每次生产周期中的加强免疫。一些猪场将精力花在诸如伪狂犬病、猪瘟这类必须免疫的疫病免疫程序上,朝三暮四,得不偿失。我国儿童计划免疫中,l8个月龄中可接种l9次之多,其接种程序都是全国统一的,未见哪个省、哪个地方擅自更改或接种后还要去查抗体水平的事。为什么猪的必须免疫就出现程序争议呢?事发当有其因,就是因为猪接种后又发病了。应该让大家知道按标准程序接种是对的,问题出在猪体免疫性能、操作标准化、疫苗冷链与疫苗质量上(近期有的厂生产的猪瘟苗被停用即属疫苗质量问题)。应肯定必须免疫谱的免疫程序是成熟的、无需做原则性的改变,这是制定好免疫程序的第一步。
3 免疫程序制定的原则
3.1 母猪免疫程序制定原则母猪免疫程序制定之目的有三
其一,保障繁殖性能不受疫病伤害:其二,保证初乳中保持有有效效价的相应抗体:其三,保障母猪身体健康,不受疫病的侵害。据此,应遵循以下原则。
3.1.1 后备母猪初配前1个月完成所有的必须免疫和个别的非必须免疫,包括加强免疫。
3.1.2 根据某些疫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安排免疫。如乙型脑炎病毒因其广泛存在,大部分后备母猪会自然感染,只要不在妊娠期感染就不会伤害母猪。母猪多次少量接触乙型脑炎病毒后可自然免疫,且是坚强的终身免疫。现在之所以要对后备母猪强制免疫,是为了弥补自然免疫中的空白(当然包括公共卫生意义)。因此,乙型脑炎的免疫最多可以做到经产第2胎即可,以后可省略;并且依据蚊虫活动特点,各地应在蚊虫活动前1个月接种。细小病毒只能导致头胎母猪发病的特点决定了只对后备母猪免疫细小病毒疫苗即可,最多做到第2胎。
3.1.3 为防止仔猪疫病临时添加的免疫。如产房临时发现有红痢,可以通过给产前1个月母猪接种2次仔猪红痢灭活苗来预防疫病的扩大;传染性胃肠炎的免疫也有类似的情况。
3.1.4 严格控制免疫问隔。正在反应期的疫苗会对再接种疫苗的效价产生干扰,因此要注意接种间隔,如接种喘气病疫苗、传染性胸膜肺炎疫苗以后,应间隔2周再接种其它疫苗。
3.2 商品猪免疫程序制定原则
商品猪生存期短,除必须免疫的病种外,非必须免疫病种中应抓住l~2个主要病种,遵循简约高效的原则安排免疫程序。
3.2.1 应综合考虑母源抗体的有效效价在仔猪体内持续的时间、主要的非必须免疫病种发病时间、疫苗接种后产生有效抗体水平所需要的时间、其它疫苗接种所必须的间隔以及能否联合免疫。例如为了预防副猪嗜血杆菌病,应知道本病一般发生在4周龄后,接种后须21天才产生免疫,因此,疫苗接种应在10日龄左右进行。如果为了预防支原体肺炎,应了解本病多发生6周龄以后,胸腔接种后4周才产生抗体,因此,最迟不能超过2周龄接种,并且必须间隔两周再接种其它疫苗。如果为了预防链球菌病,应知本病一般发生在5~10周龄,母源抗体持续2~4周,接种l周后产生抗体,因此接种应安排在3~4周龄进行。猪场还可以根据主要疫病发生时间来安排非必须免疫谱免疫程序,不必拘泥于推荐程序。有的猪场,链球菌病多发于60日龄猪转出保育舍时,那么在45日龄接种即可。小型专业户和农村散养户在免疫程序安排上难度较大些,因为病种可能较规模化猪场多一些,主要集中在副伤寒、猪丹毒、猪肺疫3种疫苗上。经验证明,应将这3种病放在必须免疫后的第一位考虑,特别是副伤寒,接种时间该在45日龄,10天后考虑接种猪丹毒-猪肺疫二联苗。
3.2.2 为了清除某种疾病,商品猪一定要接种。例如为了达到清除伪狂犬病,该疫苗在商品猪必须免疫1~1.5年。建议用国产基因缺失苗做超前滴鼻免疫,剂量1头份/头,既可达到预防效果,又不打乱免疫程序。
3.2.3 上市前免疫疫苗只有口蹄疫疫苗一种,于出场前4周接种。
4 推荐的免疫谱与免疫程序
4.1 后备母猪
欲保证后备母猪达到接种预防的效果,必须保证有效的免疫间隔,建议购买4月龄种猪进场,其必须免疫谱疫苗及免疫程序见表1。

4.2 初产母猪
产前1~1.5个月再接种伪狂犬病疫苗1次,此期间还可根据本场情况选择安排奶猪或仔猪多发病的疫苗,如传染性胃肠炎疫苗、红痢疫苗、喘气病疫苗,以减少商品猪免疫病种。
4.3 经产母猪
必须免疫谱见表2。需说明的是:乙型脑炎疫苗和细小病毒苗只要做到第2胎即可。在蚊虫常年活动的地区,9月份应还需做1次乙型脑炎疫苗的免疫。

4.4 种公猪与后备公猪
后备公猪免疫谱与免疫程序同后备母猪,以后每隔半年接种1次猪瘟疫苗、伪狂犬病疫苗;每隔4个月接种1次口蹄疫疫苗;如有必要,则每年蚊虫活动前1个月接种乙型脑炎疫苗。
4.5 商品猪
商品猪必须免疫的疫苗和非必须免疫的疫苗及免疫程序见表3、表4。

万一免疫程序发生冲突,非必须免疫必须让步,以保证必须免疫的完成,也可以将免疫程序稍做微调,应无大碍。例如传染性胸膜肺炎疫苗与猪瘟疫苗冲突,在已接种喘气病疫苗的猪群,传染性胸膜肺炎疫苗必须推迟1周接种,以下接种的疫苗应顺次推迟1周;在未接种喘气病疫苗,传染性胸膜肺炎特别严重的的猪群,可将猪瘟疫苗提前到21~25日龄接种,剂量为6头份/头,传染性胸膜肺炎疫苗接种时间不变。
5 防止免疫失败的措施
5.1 正确选择疫苗。疫苗品种繁多,正确选择很重要。仔猪不要用脾淋苗,应用细胞苗。喘气病苗有国产胸腔注射的活苗,也有进口的灭活苗,其效果不分上下,但国产苗价廉。最好不用进口的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和蓝耳病疫苗,因为易引发疫病流行。同一猪场切忌先后使用同一病种的两种不同的基因缺失苗。
5.2 必须免疫谱的免疫程序已成熟,不要任意更改。
5.3 要清除有多少种疫苗就用多少疫苗的错误的防病思想。本着简约、高效的原则,对非必须免疫谱要有选择性,抓住本场的主要疾病选用,应避免疫苗问的干扰。相信没有安排不了的免疫程序。
5.4 消除免疫抑制。在所有对猪群产生免疫抑制的因素中,霉菌毒素对中国猪群影响最大。我国没有安全玉米(指霉菌的污染)的事实是主要的成因。诚然,许多病原,如蓝耳病病毒、伪狂犬病病毒、圆环病毒2型等对猪群有免疫抑制作用,但多可与猪共处稳态,而霉菌毒素则不可能如此,且由此引发这些疫病流行的事实均说明霉菌毒素的危害是第一位的。为此,添加有效剂量的霉菌毒素处理剂应视为常规做法,以保证疫苗接种后有效免疫反应的产生。
5.5 免疫增强剂的应用。市场上有许多免疫增强剂可供选择,需在实践的基础上慎重选用。笔者根据经验建议在接种疫苗时,用5%左旋咪唑按1毫升/10千克体重计,加入猪瘟疫苗稀释液中接种,可快速提高其免疫抗体水平。
5.6 搞好猪舍小环境,防止病原超量积累,超出疫苗保护能力。每天至少清扫栏舍2次,空气消毒(载猪)1次。
5.7 规范接种操作。尽管这是老生常谈,但是,由于接种失误造成的隐性弱仔(外观健康,但对相应疫病的抗体水平低下乃至缺少的仔猪)是猪场的高危群体,由此引发疫病的教训累累发生。只有规范接种操作方可最大限度避免。
5.7.1 疫苗质量的判断
①使用在有效期内的疫苗,最好使用尽量靠近生产日期的疫苗。②直观感觉判断质量。观察疫苗外观性状与以往惯用疫苗的性状是否一致?例如,色泽、容积、固态疫苗的蓬松度、异物、混悬度等。若为真空瓶装疫苗,在插入针头时,稀释液会自动进入瓶中,反之,为不合格的疫苗。
5.7.2 接种器具的准备
准备足够的注射器、针头、70%的酒精棉球、记号笔、疫苗专用稀释液或通用稀释液、0.1%肾上腺素注射液。夏季,应备有有冰块的疫苗盒。针头应按猪的大小配备:哺乳仔猪为9#×10毫米,断奶仔猪为9#×20毫米,育成猪与肥育猪为12#×38毫米,种猪为16#×45毫米。
5.7.3 接种器具的清洗与消毒。用清洁的生活用水清洗注射器、针头与针盒,注射器不可漏液,不可滑杆,刻度清晰,计量螺旋灵活。用流通蒸汽消毒30分钟或高压蒸汽(121℃、15磅)灭菌15分钟。
5.7.4 检查猪群的健康状况,剔除生病猪,待痊愈后补注。补注的部位应选择治疗时未注射过药物的肌肉丰满处,如臀部、股内侧。
5.7.5 不打飞针,对仔猪要一人保定,一人接种;做到一猪一消毒,一猪一针头,健康猪群可以一栏一针头;做到接种一头,标记一头,不漏注,不复注;做到按猪的大小选用针头。
5.7.6 若发生疫苗过敏反应,视病情速用肾上腺素皮下注射抢救。
5.7.7 接种完毕应将注射用具、疫苗瓶以及剩余疫苗先行煮沸消毒,可重复使用品再清洗备用。
5.7.8 接种后1周应尽量减少猪群的应激,以期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
文章作者:芦惟本 黄川 成都泰丰畜牧新技术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