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7913|回复: 66

常用的饲料原料的属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8 13:4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部分:矿物质元素与微量元素


无论是钙补充料、磷补充料或是钙磷补充料,在确定选用或选购具体种类时应考虑下列因素:纯度;有害元素(氟、砷、铅等)含量;物理形态,如比重、细度等;钙磷利用率和价格。以单位可利用量的单价最低为选用选购原则。各种钙磷补充料的相对利用率以下各表:
各种钙源的相对利用率(%)
小鸡 幼牯牛 成牯牛
碳酸钙 100 100 100
石灰石粉 102 93 88
白云石 66
石膏 90
脱氟磷酸盐 98 100 108
磷酸钙 115
磷酸氢钙 107 124 115
骨粉 109 138 133
无机磷对幼雏的生物效价
磷源 相对效价 磷源 相对效价试剂级磷酸盐
饲级磷酸盐料 β-磷酸三钙(无水) 100
磷酸氢钙 97 磷酸氢钙(含水) 110
磷酸氢钙(含部分磷酸二氢钙) 105110
磷酸氢钙(无水) 90
磷酸二氢钙(含水) 113
脱氟磷酸钙 8299
磷酸二氢钾(无水) 109
蒸制骨粉 90100
磷酸二氢钠(无水) 103 骨灰 89
水产动物对各种磷酸盐的利用率(%)
鲤鱼 虹鳟 河鲶
磷酸一钙 94 94 94
磷酸二钙 46 71 65
磷酸三钙 13 64 –
磷酸一钠、磷酸一钾混合 94 98 –
磷酸一钠、磷酸一钾及磷酸一钙混合 95 98 -
骨粉
以家畜骨骼为原料,经蒸汽高压下蒸煮灭菌后,再粉碎而制成的产品,为黄褐色或灰褐色,骨粉含钙24%~30%,磷 10%~15%,蛋白质10%~13%,这些数值取决于有机物的脱去程度。有机物含量高的骨粉不仅钙磷含量低,而且常携带有大量细菌,易发霉结块,并产生异臭,降低品质。
磷酸氢钙
又叫磷酸二钙,为白色或灰白色粉末,化学式为CaHPO4·nH2O,通常含2个结晶水,含钙不低于23%,磷不低于18 %,铅含量不超过50mgkg,氟与磷之比不超过1100磷酸氢钙的钙磷利用率高,是优质的钙磷补充料
其它钙源
白云石: 为碳酸镁和碳酸钙的天然混合物,含镁量不低于10%,含钙24%,饲用效果较差。
葡萄糖酸钙: 为白色结晶性或粒状粉末,无臭无味,含钙8.5%,消化利用率高。 乳酸钙: 为无色无味的粉末,易潮解,含钙13%,吸收率比其它钙源高。
方解石: 主要为碳酸钙,含钙33%以上。 白垩石: 主要为碳酸钙,含钙33%以上。
食盐
在常用植物性饲料中,钠氯含量都少。食盐是补充钠氯的最简单、价廉和有效的添加源。食盐中含氯60%,含钠39%。碘化食盐中还含有0.007%的碘。饲料用食盐多属工业用盐含氯化钠95%以上。 食盐在畜禽配合饲料中用量一般为0.25%~0.5%。食盐不足可引起食欲下降,采食量低,生产成绩差,并导致异嗜癖。食盐过量时,只要有充足饮水,一般对动物健康无不良影响,但若饮水不足,可能出现食盐中毒。使用含盐量高的鱼粉、酱渣等饲料时应特别注意。
除加入配合饲料中应用外,还可直接将食盐加入饮水中饮用,但要注意浓度和饮用量。将食盐制成盐砖更适合放牧动物舔食。 食盐还可作为微量元素添加剂的载体。但由于食盐吸湿性强,在相对湿度75%以上时就开始潮解,因此,作为载体的食盐必须保持含水量在0.5%以下,制作微量元素预混料以后也应妥善贮藏保管。





硫酸钙

俗称石膏,分子式为CaSO4·nH2O,结晶水多为2分子,颜色为灰黄色至灰白色,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可能会潮解结块。主要成分如下:
(%) (%) (%) 硫酸根(%) (mg/kg) (mg/kg) (mg/kg) 粗粉 20.3 16.7 - - 0.3 1.6 51.0 细粉 21.4 17.1 90以上 56以上 0.7 10.0 651
蛋壳粉
为蛋加工厂的废弃物,包括蛋壳、蛋膜、蛋等混合物,经干燥粉碎而得。含钙34%,蛋白质7%,磷0.09%。 蛋壳粉用于蛋鸡、种鸡饲料中,与贝壳粉一样具有增加蛋壳硬度的效果,所产鸡蛋蛋壳硬度优于使用碳酸钙的蛋壳硬度。
贝壳粉
为牡蛎等去肉后的外壳经粉碎而成的产品。优质的贝壳粉含钙高,杂质少,灰白色,杂菌污染少,但如果肉质未除尽或水分高,放置过久便腐臭发霉。贝壳粉常掺有砂砾、铁丝,塑料品等异物,使用时应注意检查。 贝壳粉的主要成分为:水分0.40%,钙36.00%,磷0.07%,镁0.30%,钾0.10%,钠0.21%,氯0.01%,铁0.29%,锰0.01%。 贝壳粉用于蛋鸡、种鸡饲料中,可增强蛋壳强度,片状贝壳粉效果更好。

碳酸钙(石灰石粉)

碳酸钙为优质石灰石的制品,沉淀碳酸钙是石灰石锻炼成的氧化钙,经水调和成石灰乳,再经二氧化碳作用而合成的产品。 石灰石粉俗称钙粉,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含钙不可低于33%。一般而言,碳酸钙颗粒越细,吸收率越好,但用于蛋鸡产蛋期时以粗粒为好。碳酸钙或石灰石粉主要成分:
石灰石 一般成分 规格 一般成分钙(%) 39 38以上 38.03339)镁(%) 0.51.0 - 1.002.6)灰分(%) 98 - 95.89499)碳酸钙(%) 98 95以上 95.89499)铅(mg/kg 1 10以下 - 砷(mgkg 0.5 10以下 - 汞(mgkg 0.2 2以下

食盐

在常用植物性饲料中,钠氯含量都少。食盐是补充钠氯的最简单、价廉和有效的添加源。食盐中含氯60%,含钠39%。碘化食盐中还含有0.007%的碘。饲料用食盐多属工业用盐含氯化钠95%以上。 食盐在畜禽配合饲料中用量一般为0.25%~0.5%。食盐不足可引起食欲下降,采食量低,生产成绩差,并导致异嗜癖。食盐过量时,只要有充足饮水,一般对动物健康无不良影响,但若饮水不足,可能出现食盐中毒。使用含盐量高的鱼粉、酱渣等饲料时应特别注意。除加入配合饲料中应用外,还可直接将食盐加入饮水中饮用,但要注意浓度和饮用量。将食盐制成盐砖更适合放牧动物舔食。 食盐还可作为微量元素添加剂的载体。但由于食盐吸湿性强,在相对湿度75%以上时就开始潮解,因此,作为载体的食盐必须保持含水量在0.5%以下,制作微量元素预混料以后也应妥善贮藏保管。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 收起 理由
胡文辉 + 1 【通过审核】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8 13:4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钴(Cobalt,Co)
钴是维生素B12(氰钴胺)的组成成份。维生素B12在促进红细胞形成和蛋白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动物缺钴和缺少维生素B12症状相近:食欲不振,消瘦,粘膜苍白等贫血症状。 钴源中,硫酸钴、氯化钴、氧化钴、碳酸钴和硝酸钴都易被动物吸收。目前使用较多的是氯化钴和硫酸钴。钴源的技术指标见下表:
钴源的技术指标
项目 指标 项目 指标 CoCl2•6H2O %≥98.0 As %≤0.005 Co %≥24.3 Ph %≤0.001 水不溶物 %≤0.03 细度(通过w=800米试验筛) %≥95 根据GB8255-87规定,氯化钴的技术要求为: 分子式:CoCl2•6H2O,分子量237.93,外观:红色或红紫色结晶
锌(Zinc,Zn)
(一)、营养功能与缺乏症 锌广泛分布于动物整个机体,以肌肉、毛发、公畜生殖液和眼的脉络膜上皮中含量较高。它是多种酶(碳酸酐酶和碱性磷酸酶等)和激素(胰岛素)的重要成份。锌对机体内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新陈代谢非常重要,是维持毛发生长、皮肤健康和组织修补之必需元素。 缺乏锌时,动物表现为生长停滞和上皮细胞代谢异常。猪日粮锌不足造成食欲差,生长慢,皮肤有似疥癣的损伤、排出深色的渗出物、腹泻、呕吐、严重者死亡。雏鸡缺锌造成生长受阻、腿骨短粗,肘关节肿大,皮肤有鳞片屑,尤其在脚上,羽毛蓬乱,饲料利用率差。
通常日粮中添加100-150ppm锌,以防止①饲料中钙偏高,②饲料中铜250ppm可能中毒,③饲料中含较高植酸(与锌结合,影响利用率)等造成的不良后果。
(二)、锌源生物利用率 不同锌源如硫酸锌、氧化锌、氨基酸鳌合锌等的生物利用率不同,如下表: 不同锌源对鸡之相对生物利用率①
锌源 相对生物利用率 锌源 相对生物利用率 ZnSO4•7H2O 100② 红锌矿(ZnO) 90② ZnO 92② 菱锌矿(ZnCO3) 89② ZnO 113② 黑色和褐鱼纯银矿石 87② Zn metal(粉末) 107② 锌铁尖晶体石(Fe,Mn,ZnFeO2)2 14 ZnCO3 100② 闪锌矿(zincblende,ZnS) 8 硅锌矿(Zn2SiO4(+Mn)) 109② 异极矿(2ZnO•Si2O•H2O) 95②
①本资料采自Edwards,1959。
②统计上,该差异未达显著水准。
(三)、硫酸锌(Zinc Sulfate)
别名:锌矾、皓矾
分子式:ZnSO4•7H2O 分子量:287.54
①产品简述:将锌屑或氧化锌经硫酸酸解后,滤过该液,除去氧化过的铁、锰等沉淀物,滤液中加入锌金属,重金属析出分离后,浓缩即得结晶硫酸锌。
②成份:根据GB8251-87规定饲料级硫酸锌的技术指标,如下表:
饲料级硫酸锌技术指标
项目 指标 ZnSO4•7H2O %≥99.0 Zn %≥22.5 砷(As) %≤0.0005 重金属(以Pb计) %≤0.001 水不溶物 %≤0.05 细度(通过w=800微米试验筛) %≥95
③性质:白色结晶粉末,比重1.97,熔点39℃,在干燥空气中易风化,加热至100℃失去6H20,成为ZnSO4•H2O, 280℃失去全部结晶水,767℃高温分解ZnO+SO3,易溶于水,不溶于乙醇,水溶液呈弱酸性反应。

锰(Maganese,Mn)
(一)、营养功能与缺乏症 锰遍布动物全身,有25%在骨骼中。它参与形成硫酸粘多糖软骨素,是软骨必需成份。锰是许多酶的辅助因子,是丙铜酸羧化酶的组成部分。锰对动物的代谢和繁殖起着重要作用。 缺锰时,家畜生长受阻,骨骼畸形,生殖机能异常,产奶少,胎儿弱且运动失调,家禽缺锰时可见骨短粗症(跛行,腿短而弯曲,关节肿大)或溜腱症。试验证实,家禽日粮中应有100-120ppm的锰含量。
(二)、锰源生物利用率 不同锰源生物利用率不同如下: 各种锰源之相对生物利用率
锰源 家禽 猪 反刍动物 MnSO4•H2O(试剂) 100 100 100 MnSO4•2H2O 高(100) - - MnSO4•4H2O 高(100) - - MnCl2•2H2O 高(100) - 100 MnCl2•4H2O 高(100) - - MnCO3 高(90) 100 - KMnO4 高(90) - - MnO 高(90) 100 -
MnO2 高(80) - - 水锰矿(Manganite)(MnO) 高(80) - - 软锰矿(Pyrolusite)(MnO2) 低(40) - - 菱锰矿(Rhodochrosite)(MnCO3) 低(0) - -
注:同属碳酸锰,菱锰矿(Rhodochrosite)因其所含不纯物较高,物理化学结构不同,效果差很多。
(三)、硫酸锰(Manganese Sulfate)
别名:硫酸亚锰
分子式:MnSO4•H2O 分子量:169.01
①产品简述:以一氧化锰用硫酸酸解成对苯二酚副产品回收制得硫酸锰。
②成份:GB8253-87规定了饲料级硫酸锰的技术指标及含量,如下表:
饲料级硫酸锰技术指标
项目 指标 项目 指标 MnSO4•H2O %≥98.0 重金属(以Pb计) %≤0.0015 Mn %≥31.8 水不溶物 %≤0.05 砷(As) %≤0.0005 细度(通过W=2.50μm试验筛) %≥95
③性质:白色带粉红色粉末状结晶,无臭,味微苦。比重2.95,易溶于水,不溶于乙醇。加热至200℃以上开始失去结晶水,500℃变为无水盐,700℃
铜(Copper,Cu)
(一)、营养功能及缺乏症 动物体内含铜量不高,但分布颇广,多存于肌肉中,肝脏、骨髓也不少。铜是细胞色素氧化酶、铬氨酸酶(Tyrosinase )的重要成份之一。血铜与α-球蛋白结合成血浆铜蓝蛋白。铜蓝蛋白可保护组织不受氧的毒害。铜对血红蛋白卟啉核的形成很重要,是铁吸收后参与应红蛋白形成的必需成份。实践证明,在猪饲料中高浓度铜(100-250ppm )尚有明显的促生长的功能,并可防治肠炎和霉菌病,与抗生素相似。铜与许多抗生素并用,其效果相加,不会互相抵消。
动物体内缺铜,会造成贫血和铁吸收受阻。可表现为生长障碍、骨畸形、毛色变淡、产蛋量下降,羔羊因脊髓和脑的病变而运动失调引起摇摆病、出血或胚胎死亡。 饲料中加铜过高,动物肝中铜积累,对人的食用不利。另一方面,大量铜会被排出,通过粪尿污染环境和土壤,令人担心,建议综合考虑,适量添加。
(二)、铜源生物利用率 在铜源中,硫酸铜、氧化铜、氯化铜、碳酸铜均有效,但亚硫酸铜则无促生长效果。目前多使用硫酸铜。
(三)、硫酸铜(Copper Sulfate) 别名:篮矾、胆矾、篮石、铜矾 分子式: CuSO4•5H2O 分子量: 249.68 ①产品简述:硫酸铜由铜氧化焙烧成氧化铜,再与硫酸作用,经澄清、结晶、过滤而得。 ②成份:根据国际标准GB8249-87,其技术要求如下。 硫酸铜技术指标
项目 指标 项目 指标 CuSO4•5H20 %≥98.5 砷(As) %≤0.0005 Cu %≥25.0 重金属(Pb) %≤0.001 水不溶物 %≤0.2 细度(W=800微米试验筛) %≥95
③性质:深蓝色块状大结晶或蓝色结晶粉末,有毒、无臭、有金属涩味,比重为2.284。溶于水及氨水,微溶于甲醇,不溶于无水乙醇,水溶液呈弱酸性反应。加热至45℃失去二个结晶水,至110℃失去四个结晶水,至250℃以上则失去全部水,变成白色无水硫酸铜。继续加热则分解成CuO•SO2和O2。
④应用:杂质及游离硫酸含量不可太高,长期贮存易产生结块现象。铜会促进不稳定脂肪之氧化而造成酸败,同时破坏维生素,配制时应注意。本品操作时应避免眼、皮肤的接触及吸入体内。
铁(Iron,Fe)
(一)、营养功能及缺乏症 动物体内铁约有60-70%存在于血红素中;约20%铁和蛋白质结合形成铁蛋白,贮存于肝、脾、骨髓中,其余铁存在于细胞色素酶及多种氧化酶中,在呼吸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畜禽中以乳猪最易因铁不足而引起营养性贫血。
(二)、铁源生物利用率 铁的添加物有硫酸亚铁、碳酸亚铁、磷酸高铁、三氯化铁、柠檬酸铁铵、苏氨酸铁等,它们的生物利用率如下: 各种铁源之相对生物利用率
鸡① (%) 猪② (%) 反刍动物③ (%)硫酸亚铁(七水盐) 100 100 100 硫酸亚铁(一水盐) 100 92 -无水硫酸亚铁 100 - -氯化亚铁(Ferrous chloride) 98 - -硫酸亚铁铵 99 - -柠檬酸铁铵 107 100 -柠檬酸铁胆碱 102 140 -甘油磷酸铁(Ferric glycerophosphate) 93 - -硫酸铁(Ferric sulfate) 83 - -柠檬酸铁(Ferric citrate) 73 100 -
氯化铁(Ferric chloride) 44 100 80 焦磷酸铁(Ferric pyrophosphate) 45 - -正磷酸铁(Ferric orthophosphate) 14 - -多磷酸铁(Ferric polyphosphate) - 97 -还原铁(Reduced iron) 37 33-70 -焦磷酸铁钠(Sodium iron pyrophosphate) 14 70 -氧化铁(Ferric oxide) 4 - 10 碳酸亚铁(Ferrous carbonates) 2-6 0-74 60
右旋糖酐铁(Iron dextran) - 100 100
①摘自Fritz等,1970及Miller,1983。
②、③摘自Miller,1983及O'Dell等,1979。
(三)、硫酸亚铁(Ferrous sulfate)
别名:绿矾,铁矾
分子式: FeSO4•7H2O 分子量:278.01
①产品简述:硫酸亚铁由硫酸与废铁屑反应而得;或从钢铁酸洗废硫酸和钛白粉(硫酸法)生产中钛铁矿酸浸液中回收。
②成份:根据GB8252-87,其技术要求如表下:
项目 指标 项目 指标硫酸亚铁(FeSO4•7H2O) %≥98.0 重金属(以Pb计) %≤0.002 硫酸亚铁(以Fe计) %≥19.68 水不溶物 %≤0.2 砷(As) %≤0.0002 细度(通过W=28微米试验筛) %≥95
③性质:天蓝色或绿色结晶。比重1.98。热至56.6℃由七水物转变为四水物,64.4℃又转化为一水物,300℃成无水物。在干燥空气中易风化,在潮湿空气中易氧化成棕黄色的碱式硫酸铁。溶于水,微溶于醇。
 楼主| 发表于 2008-11-8 13:50:2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部分:油脂

鱼油

1.一般成分 各种鱼油的分析成分与物性
(鱼是)鱼鱼油 油鲱鱼鱼油 金枪鱼鱼油游离脂肪酸(FFA)(%) 15.0 15.0 15.0 水分(%) 2.0 2.0 2.0 不纯物(%) 0.75 0.75 0.75 不皂化物(%) 1.5 1.5 1.5 脂肪酸比例(不饱和/饱和) 1.9 1.6 1.94 外观(室温) 半固态至液态 半固态至液态 半固态至液态比重(磅/加仑) 7.70 7.75 7.70 2.特性与利用: a)鱼油含有高度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度比植物油更高,故易变质,但仍不失为禽畜的优良热能来源。 b)对水产动物而言,鱼油不仅可供热能来源,尚属水产动物特有的必需脂肪来源,并为优良的诱引剂及维生素A、D 的天然给源。 c)鱼油用量太高,会使乳、肉、蛋等畜产品产生鱼臭味,尤其变质的鱼更为严重。
油脂的利用
1.油脂的饲料添加效果 ①油脂在营养上的功能: a.油脂为高热能来源,总消化养分或代谢能为玉米的2.5倍,故油脂的添加较易制造高热能配合饲料,因而改善饲料报酬并促进生长。 b.油脂为禽畜必需脂肪酸的重要来源,必需脂肪酸的缺乏会损害禽畜机能,干扰生长。以亚麻酸为例,缺乏易造成皮肤干燥、脱皮(角质化)、生长抑制、肝脂退化、抑制排卵、降低产蛋率、孵化率、蛋重减轻等不良影响。 c.油脂具额外增热效应(Extra Caioric Effect),除本身所具热能外,并可改善其他成分的吸收。一般而言,牛油的热能比猪油、植物油低,但与猪油、植物油混合后可改善本身脂肪酸利用率,因而提高其代谢能。同理玉米、豆粉配方中已具3%左右的植物油,添加牛油后所提供的能量高于本身所具有者。
d.油脂改善色素及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利用。 e.油脂具特殊生热效应(Specific Dynamic Fffect),代谢脂肪所需的能量少,而代谢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所需能量较高,故油脂的热增值(Heat Increment)较低,可得较高的净能(NE),因此添加脂肪可减少因代谢而造成的体温上升,故在高温环境下,可使禽畜处于舒适状态,因而提高抗热能力,避免热应激(Heat stress)。 ②油脂可提高饲料适口性,因粉状饲料干涩难咽,添加油脂后采食容易,并具油香,采食量也跟着增加,但变质油、问题油对适口性反不利。
③油脂可改善饲料的物性,抑制扬尘。混合饲料中有许多粉状原料,不但形成尘埃到处飞扬,还会引起微量成分的损失。添加2~3%油脂,除了防止尘埃外,更可改善饲料外观,增加光泽,提高商品价值。 ④油脂可提高粒状饲料的生产效率,增加铸模寿命,减少机械磨损。原料的粉碎及混合过程均会引起机械的磨损,油脂的添加可减轻,但酸败的油脂反造成机械的腐蚀,过多的脂肪亦降低粒状饲料品质。 ⑤营养浓度高的饲料使用油脂可降低成本,但此点随油脂价格及热能需求而不同,有时反会增加成本。
2.油脂在鸡饲料的利用 ①不同来源及组成的油脂会有不同利用率。来源相同,在不同生长期的利用率亦有差别。整体而言,三甘油酯利用率较佳,分解成脂肪酸后利用率变差。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吸收率比低融点的不饱和脂肪酸利用率低,此外幼龄期对饱和脂肪的利用率差,随日龄的增加而改善。就油源来看,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植物油吸收率高于动物油,同属动物油、鸡油、猪油的吸收率又比牛油高。另有很多报告指出,不同油源混合后可提高其利用率,此点可能脂肪酸间互补作用所致。
不同油源的代谢能含量(鸡) 平均值 范围 (Kcal/kg) (Kcal/kg) 猪油 8550 8650~9050 鸡油 9000 8875~9125 牛油 7800 7580~8020 棕榈油 8900 8750~8900 黄豆油 9260 氢化油 7150 ①禽类对必需脂肪酸的需求量比牛、猪为高,就亚麻酸的来源而言,植物油含量较高,如红花子油占75%,玉米油、黄豆油、棉籽油均在50%以上,但牛油、鱼油则较低,植物油中的椰子油、棕榈油则更少故欲提供亚麻酸需要量时,应选择高含量的油源。
②蛋鸡饲料添加油脂。尤其不饱和脂肪酸高的油脂(黄豆油、米糠油等)。可补充亚麻酸,增加蛋重。炎热气候下,添加油脂可避免因酷热造成的食欲不振及生产率降低,但脂肪太高,热能与蛋白质比例不当,会招致过肥,对产蛋亦不利。一般而言,玉米、豆粉为主的蛋鸡、中鸡、大鸡饲料中,因热能需求不高,且必需脂肪酸已够,正常状况下不添加油脂,然肉鸡、火鸡饲料,因代谢能需求高,一般均添加2~5%脂肪。 3.油脂在猪饲料的利用 ①仔猪从一生下来便需要高量的乳脂,因此泌乳期母猪饲料添加大量油脂(10%以上),并于分娩前一周开始给饲,可改善初乳成分,增加初乳的乳脂率及泌乳量,减少仔猪饥饿机会,因而提高初生重,增加成活率、断奶窝重及窝数,母猪本身亦可避免失重,提早发情及改善受胎率。
②人工乳饲料一般均添加适量的油脂以提高饲料能量,并因而改善增重及仔猪抗寒能力,且品质优良的牛油及猪油可改善教糟饲料的适口性,但油脂用量不宜超过10%,否则反招致适口性及增重的降低。乳猪用油脂一定要高品质者,否则因仔猪消化机能尚未健全,劣质油所导致的伤害极为严重。 ③油脂用于肉猪饲料可提高增重,改善饲料效率,但脂肪太高会造成背脂太厚,影响屠体品质,故应掌握平衡养分才能奏效。一般而言,添加油脂对饲料效率的改善无论热季、寒季均有效,但对增重的改善,仅在热季有效。
④猪肉屠体脂肪的脂肪酸组成及融点受给饲油脂种类影响很大,低融点脂肪长期给饲后会造成软脂现象,屠体品质低劣,欲加以校正,亦须长期改变饲料才有恢复的可能。此外使用5%以上鱼油会导致屠体产生鱼臭,品质不良的鱼油少量用之即见此种现象。据研究,经聚合(Polymerized)处理的油鲱鱼油可减少异味,但对增重不利。 4.油脂在反刍动物饲料的利用 ①牛的代用乳饲料中需使用足量的高品质油脂,牛油、猪油、椰子油、花生油等均可单独或混合使用,不同油源的消化率见下表(左),但二周龄以下犊牛对牛油所含的硬脂酸无法消化,易导致下痢,应留意。不饱和度高的黄豆油或棉籽油饲喂犊牛易因氧化而造成皮毛不良、成长低劣,死亡率高,若氢化成饱和脂肪酸,并添加抗氧化剂及维生素E 即可防止其不良影响。犊牛饲料中添加黄豆蛋磷脂或糖脂(Sugargbyaeride)可提高均质性,改善利用率,若使用喷雾干燥的粉末油脂亦具同样效果。
②供饲不同油脂于奶牛、肉牛饲料中,会影响瘤胃发酵及乳脂产量,即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脂肪会增加瘤胃的丙酸产量,减少醋酸量,给饲高量亚麻酸时,乳脂中碳数4~16的脂肪酸会减少,硬脂肪酸及油酸增加,乳量则无影响,但乳脂率变低。给饲高量硬脂酸时,产乳量不变,但乳脂率则增加,乳脂中硬脂酸及油酸亦增加。早期一般人认为奶牛、肉牛饲料中含脂太高易遭酮症,并不能提供能量,但实际上脂肪还是有其效果。 ③初泌乳牛或高产牛的热能供应不易满足,脂肪添加多了又会降低食欲及消化率,最近已开发成功一种将油脂封入甲醛处理过的蛋白质中的技术,经此保证处理的油脂不受瘤胃微生物影响,直接在小肠内消化吸收,因此可多量采食而无不良影响,故可改善高产牛生产能力,乳脂率亦不降低,但会增加乳脂中不饱和脂肪酸比率。
饲料用油脂的品质判断
1.品质注意事项 A.油脂含有高量热能,故对饲料效率的改善效果显著,但劣质油脂的使用,不仅影响生长,中毒死亡的病例时有耳闻,列举如下事例供参考,并应避免。 a)棉籽油:因含有环丙烯脂肪酸及棉酚,会造成孵化率降低、海绵卵及变色卵等异常现象。 b)油脂不皂化物中的硬脂(Stearin)与某些农药会结合成贫血因子。 c)某饲料厂曾因仔猪饲料中用了含沥青(柏油)的牛油而发生集体中毒死亡的病例。 d)台湾家禽饲料曾因使用掺有劣质鱼油的进口牛油,造成家禽屠体烹调产生严重异味,致成鸡无人食之。
B.油脂的氧化:油脂在室温下,受氧气的影响而起氧化作用,这种现象称为自动氧化作用,氧气和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链发生化合作用,初期产生过氧化物(Peroxide),然后再分解为醛类及酮类,因而产生不快味道和气味(臭油垢味)。氧化后的脂肪品质变差,甚至有中毒的可能,其主要影响有: a)脱毛; b)增重差; c)酶不活化; d)破坏维生素及色素; e)蛋白质与氨基酸不溶化; f)消化率及饲料效率降低; g)下痢;
h)拒食。油脂氧化程度随油脂不饱和度、抗氧化剂的种类及其他因素等均影响,如光线、水分、加温及金属离子等均会加速氧化的进行。 C.下述不良脂肪来源应小心用之,并预防污染。 含有蜡的油:鲸油、米糠蜡。 有毒的油:蓖麻油、桐油、菜籽油、棉籽油、高酸油、未中和皂脚。 产生恶臭的油:蚕蛹油、变质鱼油。
2.品质管理项目及其意义 ①总脂肪酸(Total fatty acid):此系包括游离脂肪酸及与甘油结合的脂肪酸总量。动物性或植物性油脂其量通常为 92~94%。油脂能量大部分系由脂肪酸供应,因此总脂肪酸量为能量值的指标。
②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脂肪分解后会产生游离脂肪酸,故其量可做为鲜度判断的根据,完全饲料所用油脂一般约在15~35%。在营养上而言,游离脂肪酸对动物无害,但太高的游离脂肪酸(50%以上)表示油脂原料不好,对金属机械、器具有腐蚀性,而且会降低适口性。 ③水分(Moisture):油脂中含有水分,不但引起加工装置的腐蚀,同时易使油脂起水解作用产生游离脂肪酸,加速脂肪的酸败,并降低脂肪的能量含量。 ④不溶物或杂质(Insoluble,Inpurities):包括纤维质、毛、皮、骨、金属、砂土……等细小颗粒无法溶解于石油醚的物质。这些物质没有能量价值,而且会阻塞筛网和管口,或在贮存桶造成沉积。其量应限制在0.5以下。
⑤不可皂化物(Unsaponifiable matter):包括固醇类、碳氢化合物、色素、脂肪醇、维生素……等不与碱发生皂化反应的物质,大部分成分仍有饲用价值,对动物无不良影响,但其中蜡、焦油等则无营养价值,甚至有些问题成分,如水肿因子。 ⑥酸价(Acid Value):酸价虽测定容易,但通常不能单纯以此评价品质,须配合其他方法供鉴定。油脂酸价的提高,部分由于油脂水解而生成游离脂肪酸,部分由于过氧化物的分解所生的羰基化合物再氧化而生成游离脂肪酸,因此游离脂肪酸生成机构随条件而异,不易做为油脂氧化程度的判断。
⑦过氧化价(Peroxide Value):羰氧化物系在油脂氧化过程中生成,故过氧化价可做氧化程度的判断。但过氧化物在水存在或高湿下甚易分解,因此油脂氧化至某一程度后,过氧化价反而会降低。因此我们应了解,过氧化价乃表示所存在过氧化物量与分解量之差,故需配合其他氧化测定方法,以利品质的正确判断。
 楼主| 发表于 2008-11-8 13:56: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部分:蛋白质饲料

第九章          蛋白质饲料

蛋白质饲料(protein feeds)是指干物质中粗纤维含量小于18%、粗蛋白质含量大于或等于20%的饲料。蛋白质饲料可分为植物性蛋白质饲料 、动物性蛋白质饲料、单细胞蛋白质饲料和非蛋白氮饲料。
第一节  植物性蛋白质饲料
植物性蛋白质饲料包括豆类籽实、饼粕类和其他植物性蛋白质饲料。这类蛋白质饲料是动物生产中使用量最多、最常用的蛋白质饲料。该类饲料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1)蛋白质含量高,且蛋白质质量较好,一般植物性蛋白质饲料粗蛋白质含量在为20%~50%之间,因种类不同差异较大。它的蛋白质主要由球蛋白和清蛋白组成,其必需氨基酸含量和平衡明显优于谷蛋白和醇溶蛋白(表9-1),因此蛋白质品质高于谷物类蛋白,蛋白质利用率是谷类的1~3倍。但植物性蛋白质的消化率一般仅有80%左右,原因在于大量蛋白质与细胞壁多糖结合(如球蛋白),有明显抗蛋白酶水解的作用;存在蛋白酶抑制剂,阻止蛋白酶消化蛋白质;含胱氨酸丰富的清蛋白,可能产生一种核心残基,对抗蛋白酶的消化。此类饲料经适当加工调制,可提高其蛋白质利用率。(2)粗脂肪含量变化大,油料籽实含量在15%~30%以上,非油料籽实只有1%左右。饼粕类脂肪含量因加工工艺不同差异较大,高的可达10%,低的仅1%左右。(3)粗纤维含量一般不高,基本上与谷类籽实近似,饼粕类稍高些。(4)矿物质中钙少磷多,且主要是植酸磷。(5)维生素含量与谷实相似,B族维生素较丰富,而维生素A、维生素D较缺乏。(6)大多数含有一些抗营养因子,影响其饲喂价值。
表9-1  不同蛋白质中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占蛋白质的%)
周安国,1992
氨基酸         球蛋白     清蛋白      醇溶蛋白      谷蛋白
赖氨酸          8.73       10.63         0.57           1.25
蛋氨酸          0          0.36          1.25           1.38
胱氨酸          6.52       13.40         3.32           2.22
色氨酸          ---          ---          0.43           0.64
苏氨酸          2.79        4.83         2.44           2.75
亮氨酸          9.52        9.01         6.93           6.97
异亮氨酸        3.67        1.37         4.35           4.04
苯丙氨酸        3.55        2.45         4.29           4.03
氨酸            2.16        1.63         1.83           2.60
缬氨酸          8.09        2.36         4.76           4.67
组氨酸          3.21        1.77         1.86           1.80
精氨酸          5.01       10.65         1.99           2.22
合计           53.25       58.46        34.02          34.39
一、        豆类籽实
豆类籽实包括大豆、豌豆、蚕豆等,曾作为我国主要役畜的蛋白质饲料。现在一般以食用为主,全脂大豆经加热或膨化用在高热能饲料和颗粒料中。
(一)大豆
1.概述  大豆[soybean,Glycine max (L) Merr]为双子叶植物纲豆科大豆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中国。全世界大豆总产量中,美国产量最高,约占全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中国总产量约占全世界总产量的1/10,居第2位。其次为巴西、阿根廷等国。我国大豆主产区为黑龙江、河北、安徽、江苏、河南及山西等省。将大豆按种皮颜色分为黄色大豆、黑色大豆、青色大豆、其它大豆和饲用豆(秣食豆)5类,其中黄豆最多,其次为黑豆。
2.营养特性  大豆蛋白质含量为32%~40%。生大豆中蛋白质多属水溶性蛋白质(约90%),加热后即溶于水。氨基酸组成良好,植物蛋白中普遍缺乏的赖氨酸含量较高,如黄豆和黑豆分别为2.30%和2.18%,但含硫氨酸含量不足。大豆脂肪含量高,达17%~20%,其中不饱和脂肪酸较多,亚油酸和亚麻酸可占55%。脂肪的代谢能约比牛油高出29%,油脂中存在磷脂质,约占1.8%~3.2%。大豆碳水化合物含量不高。无氮浸出物仅26%左右,其中蔗糖占无氮浸出物总量的27%,水苏糖、阿拉伯木聚糖、半乳糖分别占16% 18%、22%;淀粉在大豆中含量甚微,仅0.4%~0.9%;纤维素占18%。阿拉伯木聚糖、半乳聚糖及半乳糖酸结合而成粘性的半纤维素,存在于大豆细胞膜中,有碍消化。矿物质中钾、磷、钠较多,但60%磷为不能利用的植酸磷。铁含量较高。维生素与谷实类相似,含量略高于谷实类,维生素B族多而维生素A、维生素D少。大豆营养成份见表9-2。
表9-2:大豆的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表
(中国饲料数据库,2002年第13版)
名称        含量        名称        含量
干物质(%)        87.0        赖氨酸(%)        2.20
粗蛋白质(%)        35.5        蛋氨酸(%)        0.56
粗脂肪(%)        17.3        胱氨酸(%)        0.70
粗纤维(%)        4.3        苏氨酸(%)        1.41
无氮浸出物(%)        25.7        异亮氨酸(%)        1.28
粗灰分(%)        4.2        亮氨酸(%)        2.72
钙(%)        0.27        精氨酸(%)        2.57
磷(%)        0.48        缬氨酸(%)        1.50
非植酸磷(%)        0.30        组氨酸(%)        0.59
消化能(猪)(MJ/kg)        16.61        酪氨酸(%)        1.64
代谢能(猪)(MJ/kg)        14.77        苯丙氨酸(%)        1.42
代谢能(鸡)(MJ/kg)        13.56        色氨酸(%)        0.45
消化能(肉牛)(MJ/kg)        15.15               
产奶净能(奶牛)(MJ/kg)        7.95               
消化能(羊)(MJ/kg)        16.36               
生大豆中存在多种抗营养因子,其中加热可被破坏者包括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血细胞凝集素、抗维生素因子、植酸十二钠、脲酶等。加热无法被破坏者包括皂苷、雌情素、胃肠胀气因子等。此外大豆还含有大豆抗原蛋白,该物质能够引起仔猪肠道过敏,损伤,进而腹泻。
3.大豆的加工  生大豆含有众多的抗营养因子,直接饲喂会造成动物下痢和生长抑制,饲喂价值较低,因此,生产中一般不直接使用生大豆。大豆加工的最常用办法为加热,生大豆经加热处理后的产品则称为全脂大豆。通过加热,可使生大豆中不耐热的抗营养因子如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血细胞凝集素等变性失活,从而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提高大豆的饲喂价值。
大豆的加工方法主要有:(1)焙炒:系早期使用的方法,是将精选的生大豆用锅炒、磨粉(或去皮)的制品。(2)干式挤压法:大豆粗碎,在不加水及蒸汽情况下,大豆直接进入挤压机螺旋轴内,经内磨擦生热产生高温高压,然后由小孔喷出,冷却后即得产品。由于未加入湿润,故所需动力比湿式挤压法高,但因减少调制及干燥过程,故操作容易,投资成本低。(3)湿式挤压法:先将大豆粉碎,调质机内注入蒸汽以提高水分及温度,大豆经过挤压机螺旋轴,磨擦产生高温高压,然后由小孔喷出,冷却后即得产品。(4)其它方法:包括爆裂法、微波处理等方法。
4.加工大豆的品质判定  大豆加工的方法不同,饲用价值也不同。干热法产品具有烤豆香味,风味较好,但易出现加热不匀,过熟影响饲用价值;挤压法产品脂肪消化率高,代谢能较高。大豆湿法膨化处理能破坏全脂大豆的抗原活性。
大豆在加热过程中,蛋白质中一些不耐热的氨基酸会分解,更主要的是还原糖与氨基酸之间发生的美拉德反应(maillard reaction),该反应导致大多数氨基酸,尤其是赖氨酸利用率下降,降低大豆的营养价值。因此,大豆的适宜加工非常重要。
经过加工生产的全脂大豆与生大豆相比,具有水分较低、其它营养含量相对提高、抗营养因子大大降低、使用安全等优点。因此,在畜禽饲粮中得到较多的使用。与大豆粕、豆油相比,全脂大豆的使用价值可用下式计算:
A=(P1/P2×Y)+(W×M1/M2)(Z)
A:全脂大豆的价值
P1:全脂大豆的粗蛋白质含量
P2:一般大豆粕的粗蛋白质含量
Y:一般大豆粕每千克的价格
W:全脂大豆中大豆油的含量
M1:大豆油的代谢能
M2:饲料中添加油的代谢能
Z:饲料中添加油每千克价格
全脂大豆的价格低于A时即有使用价值,等于或略高于A时,在无添加油脂设备的厂家也可酌情使用。
5.原料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饲料用大豆》标准中规定:大豆中异色粒不许超过5.0%,秣食豆不能超过1.0%,水分含量不得超过13.0%,熟化全脂大豆脲酶活性不得超过0.4。以粗蛋白质、粗纤维、粗灰分为质量控制指标,按含量可分为3级,各项质量指标含量均以87%干物质为基础计算,3项质量指标必须全部符合相应等级的规定,低于3级者为等外品。饲料用大豆质量标准见表9-3。
                          表9-3  饲料用大豆质量标准
                                   NY/T135-1989
等级
质量指标       
一级       
二级       
三级
粗蛋白质,%
粗纤维,%
粗灰分,%        ≥36.0
<5.0
<5.0        ≥35.0
<5.5
<5.0        ≥34.0
<6.5
<5.0
6.大豆的饲用价值
生大豆饲喂畜禽可导致腹泻和生产性能的下降,加热处理方法得到的全脂大豆对各种畜禽均有良好的饲喂效果。在肉鸡饲粮中,因加工全脂大豆比重低,用于肉鸡粉状料宜在10%以下,否则会影响采食量,造成增重降低,而颗粒料则无此虑。以颗粒料饲喂时,添加全脂大豆与豆粕+豆油相比可更多的提高肉鸡的代谢能和肉鸡对饲料脂肪的消化率。饲喂全脂大豆的肉鸡胴体和脂肪组织中亚油酸和ε-3脂肪酸含量较高。加工全脂大豆在蛋鸡饲粮中能完全取代豆粕,可提高蛋重,并明显改变蛋黄中脂肪酸组成,显著提高亚麻酸和亚油酸含量,降低饱和脂肪酸含量,从而提高鸡蛋的营养价值。
在猪饲粮中应用生大豆作为唯一蛋白质来源,对猪生产性能有很大影响,与大豆粕相比,会增加仔猪腹泻率、降低生长肥育猪的增重和饲料转化率、降低母猪生产性能,而经过加热处理的全脂大豆因其良好的效果在养猪生产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全脂大豆因其蛋白质和能量水平都较高,是配制仔猪全价料的理想原料,一些研究表明,经过充分处理的全脂大豆可以代替仔猪饲粮中的乳清粉、鱼粉或豆粕,而对仔猪无不良影响。用全脂大豆饲喂生长肥育猪,比用大豆粕能获得更高的增重速度和饲料转化率,增加胴体中的ε-3脂肪酸含量,在一定程度上还可提高屠宰率,其添加比例一般为10%~15%,添加比例过大,则会影响胴体品质,尤其是影响脂肪的硬度。用全脂大豆饲喂母猪,可以产生高脂初乳和乳汁,提高母猪产奶量,增加仔猪糖原储备,可获得更多的断奶仔猪,提高仔猪断奶体重。不同猪品种对大豆抗营养因子的反应不同,在饲料转化率、日增重、采食量等方面表现出中国地方品种比西方猪种耐受能力强。
牛饲料中可使用生大豆,但不宜超过精料的50%,且需配合胡萝卜素含量高的粗料使用,否则会降低维生素A的利用率,造成牛乳中维生素A含量剧减,生大豆也不宜与尿素同用。肉牛饲料中使用过高会影响采食量,且有软脂倾向;全脂大豆嗜口性高于生黄豆,并具有较高的瘤胃蛋白质非降解率。
全脂大豆无论从化学组成上还是从养分的利用效率上,都是饲用价值较高的反刍动物和水产动物饲料原料,在鱼饲料中应用可以部分代替鱼粉,达到比豆粕更高的营养价值。全脂大豆中的高油脂含量减少了鱼类自身能量的分解,这对冷水鱼很有意义。全脂大豆中含有的亚油酸和亚麻酸,为鱼类如鲑鱼、鲤鱼、罗非鱼等提供了所必需的多量不饱和脂肪酸。
(二)豌豆
1.概述  豌豆(peas,Pisum satium L.)又名毕豆、小寒豆、准豆、麦豆。豌豆适应性强,喜冷凉而湿润的气候。我国豌豆种植面积约200万hm-2,总产量150万t,以四川种植最多。豌豆除作食用外,也供作饲料。
2.营养特性  豌豆风干物中粗蛋白质含量24%,蛋白质中含有丰富的赖氨酸,而其他必需氨基酸含量都较低,特别是含硫氨基酸与色氨酸。豌豆中粗纤维含量约7%,粗脂肪约2%,各种矿物质微量元素含量都偏低。豌豆中也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外源植物凝集素、致胃肠胀气因子,不宜生喂。
3.原料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饲料用豌豆》标准中规定,以粗蛋白质、粗纤维、粗灰分为质量控制指标,按含量可分为三级,标准见表9-4。
表9-4  饲料用豌豆质量标准
( NY/T136-1989)   
等级  质量指标       
一级       
二级       
三级
粗蛋白质, %
粗纤维 , %
粗灰分 , %        ≥24.0
<7.0
<3.5        ≥22.0
<7.5
<3.5        ≥20.0
<8.0
<4.0
4.饲用价值  豌豆在鸡料中可使用10%~20%。粉碎后肉猪可用到12%,但需补充蛋氨酸,对生长及屠体品质无不良影响,种猪亦可用之,煮熟后可用到20%~30%。乳牛精料可用20%以下,肉牛12%以下,肉羊25%以下。
二、饼粕类
(一)大豆饼粕
1.概述  大豆饼粕是以大豆为原料取油后的副产物。由于制油工艺不同,通常将压榨法取油后的产品称为大豆饼(soybean cake),而将浸出法取油后的产品称为大豆粕(soybean meal)。在我国,过去大豆饼粕作为大豆加工的副产品,随着饲料工业的发展,大多数情况下是为了得到大豆饼粕而制油,目前大豆饼粕实际上是主要产品。我国大豆总产量中约有40%用于取油,年产大豆饼粕约500万t,主要用作饲料原料。
大豆饼粕的加工方法有4种:液压压榨、旋压压榨、溶剂浸出法和预压后浸出法。压榨法的取油工艺主要分为2个过程:第一过程为油料的清选、破碎、软化、轧胚,油料温度保持在60~80。C;第二过程为料胚蒸炒(100~125。C)后再加机械压力,使油与饼分离。用浸提法取油其工艺为,利用有机溶剂在55~65。C下浸泡料胚,提取油脂后将湿粕烘干(105~120。C),最后制成油脂和粕。用浸提法比压榨法可多取油4%~5%,且残脂少易保存,效果优于压榨法,因此,目前大豆饼粕产品主要为大豆粕。大豆饼粕的生产工艺流程图见图9-1。
大豆饼粕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用量最多的植物性蛋白质原料,世界各国普遍使用,一般其它饼粕类的使用与否以及使用量都以与大豆饼粕的比价来决定。

图9-1大豆饼粕的生产工艺流程图
2.营养特性  大豆饼粕粗蛋白质含量高,一般在40%~50%之间,必需氨基酸含量高,组成合理。赖氨酸含量在饼粕类中最高。约2.4%~2.8%,赖氨酸与精氨酸比约为100:130,比例较为恰当。若配合大量玉米和少量的鱼粉,很适合家禽氨基酸营养需求;异亮氨基酸含量是饼粕饲料中最高者,约2.39%,是异亮氨基酸与缬氨酸比例最好的一种。大豆饼粕色氨酸、苏氨酸含量也很高,与谷实类饲料配合可起到互补作用。蛋氨酸含量不足,在玉米一大豆饼粕为主的日粮中,一般要额外添加蛋氨酸才能满足畜禽营养需求。大豆饼粕粗纤维含量较低,主要来自大豆皮。无氮浸出物主要是蔗糖、棉籽糖、水苏糖和多糖类,淀粉含量低。大豆饼粕中胡萝卜素、核黄素和硫胺素含量少,烟酸和泛酸含量较多,胆碱含量丰富,维生素E在脂肪残量高和储存不久的饼粕中含量较高。矿物质中钙少磷多,磷多为植酸磷(约61%),硒含量低。
此外,大豆饼粕色泽佳、风味好,加工适当的大豆饼粕仅含微量抗营养因子,不易变质,使用上无用量限制。
大豆粕和大豆饼相比,具有较低的脂肪含量,而蛋白质含量较高,且质量较稳定。大豆在加工过程中先经去皮而加工获得的粕称去皮大豆粕,近年来此产品有所增加,其与大豆粕相比,粗纤维含量低,一般在3.3%以下,蛋白质含量为48%~50%,营养价值较高。
大豆饼与大豆粕成分及营养价值见表9-5、表9-6
表9-5大豆饼成分及营养价值
(中国饲料数据库,2002年第13版)
名称        含量        名称        含量
干物质(%)        89.0        赖氨酸(%)        2.43
粗蛋白质(%)        41.8        蛋氨酸(%)        0.60
粗脂肪(%)        5.8        胱氨酸(%)        0.62
粗纤维(%)        4.8        苏氨酸(%)        1.44
无氮浸出物(%)        30.7        异亮氨酸(%)        1.57
粗灰分(%)        5.9        亮氨酸(%)        2.75
钙(%)        0.31        精氨酸(%)        2.53
磷(%)        0.50        缬氨酸(%)        1.70
非植酸磷(%)        0.25        组氨酸(%)        1.10
消化能(猪)(MJ/kg)        14.39        酪氨酸(%)        1.53
代谢能(猪)(MJ/kg)        12.59        苯丙氨酸(%)        1.79
代谢能(鸡)(MJ/kg)        10.54        色氨酸(%)        0.64
消化能(肉牛)(MJ/kg)        14.06               
产奶净能(奶牛)(MJ/kg)        7.32               
消化能(羊)(MJ/kg)        14.10               
表9-6:大豆粕成分及营养价值
      ( 中国饲料数据库,2002年第13版)
名称        含量        名称        含量
干物质(%)        89.0        赖氨酸(%)        2.66
粗蛋白质(%)        44.0        蛋氨酸(%)        0.62
粗脂肪(%)        1.9        胱氨酸(%)        0.68
粗纤维(%)        5.2        苏氨酸(%)        1.92
无氮浸出物(%)        31.8        异亮氨酸(%)        1.80
粗灰分(%)        6.1        亮氨酸(%)        3.26
钙(%)        0.33        精氨酸(%)        3.19
磷(%)        0.62        缬氨酸(%)        1.99
非植酸磷(%)        0.18        组氨酸(%)        1.09
消化能(猪)(MJ/kg)        14.26        酪氨酸(%)        1.57
代谢能(猪)(MJ/kg)        12.43        苯丙氨酸(%)        2.23
代谢能(鸡)(MJ/kg)        9.83        色氨酸(%)        0.64
消化能(肉牛)(MJ/kg)        14.23               
产奶净能(奶牛)(MJ/kg)        7.45               
消化能(羊)(MJ/kg)        14.27               
3.原料标准  饲料用大豆饼粕国家标准规定的感官性状为:呈黄褐色饼状或小片状(大豆饼),呈浅黄褐色或淡黄色不规则的碎片状(大豆粕);色泽一致,无发酵、霉变、结块、虫蛀及异味、异嗅;水分含量不得超过13.0%;不得掺入饲料用大豆饼粕以外的东西。标准中除粗蛋白质、粗纤维、粗灰分为质量控制指标(大豆饼增加粗脂肪一项)外,规定脲酶活性不得超过0.4。饲料用大豆饼和大豆粕国家标准标准见表9-7、表9-8。
表9-7  饲料用大豆饼质量标准
(NY/T130-1989)               
等级  
质量指标       
一级       
二级       
三级
粗蛋白质,%
粗脂肪,%
粗纤维,%
粗灰分,%        ≥41.0
<8.0
<5.0
<6.0        ≥39.0
<8.0
<6.0
<7.0        ≥37.0
<8.0
<7.0
<8.0

表9-8  饲料用大豆粕质量标准
      (NY/T131-1989)

等级   质量指标       
一级       
二级       
三级
粗蛋白质,%
粗纤维,%
粗灰分,%        ≥44.0
<5.0
<6.0        ≥42.0
<6.0
<7.0        ≥40.0
<7.0
<8.0
4.质量评定方法  大豆饼粕是大豆加工后的产品,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大豆中含有的多种抗营养因子。大豆饼粕的质量及饲用价值主要受加热处理程度的影响,大豆饼粕生产过程中的适度加热可使大豆饼粕中抗营养因子破坏,还可使蛋白质展开,氨基酸残基暴露,易于被动物体内的蛋白酶水解吸收。但是温度过高、时间过长会使赖氨酸等碱性氨基酸的ε-氨基与还原糖发生美拉德反应,减少游离氨基酸的含量,从而降低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反之如果加热不足,由于大豆饼粕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等抗营养因子的活性破坏不够充分,同样地影响豆粕蛋白质的利用效率。大量研究认为: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活性失活75%~85%时,大豆饼粕蛋白质的营养效价最高。目前认为在生产大豆饼粕过程中,较好的方法为:(1)100℃的流动蒸汽处理60min;(2)高压蒸气0.035MPa时处理45min,或0.07MPa时处理30min或0.1MPa时处理20min或0.14MPa时处理10min。
目前评定大豆饼粕质量的指标主要为抗胰蛋白酶活性、脲酶活性、水溶性氮指数、维生素B1含量、蛋白质溶解度等。见表9-10。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当大豆饼粕中的脲酶活性在0.03~0.4范围内时,饲喂效果最佳,而对家禽来说,在0.02~0.2时最佳。大豆饼粕最适宜的水溶性氮指数值标准不一,一般在15%~30%之间。日本大豆标准的水溶性氮指数小于25%。
对大豆饼粕加热程度适宜的评定,也可用饼粕的颜色来判定,正常加热时为黄褐色,加热不足或未加热,颜色较浅或灰白色,加热过度呈暗褐色。
5.饲用价值  大豆饼粕适当加热后添加蛋氨酸,即为养鸡最好的蛋白质来源,适用任何阶段的家禽,幼雏效果更好,其它饼粕原料不及大豆饼粕。此外,大豆饼粕含有未知营养因子,可代替鱼粉应用于家禽饲料。加热不足的大豆饼粕能引起家禽胰脏肿大,发育受阻。添加蛋氨酸也无法改善,对雏鸡影响尤甚,这种影响随着动物的年龄增长而下降。
适当处理后的大豆饼粕也是猪的优质蛋白质原料,适用任何种类、任何阶段的猪,对猪适口性好,应防止过食。因大豆饼粕中粗纤维含量较多,多糖和低聚糖类含量较高,幼畜体内无相应消化酶,在人工代乳料中,应对大豆饼粕的用量加以限制,以小于10%为宜,否则易引起下痢。乳猪宜饲喂熟化的脱皮大豆粕,育肥猪,无用量限制。以豆粕为唯一的蛋白源的半纯和饲粮中,添加蛋氨酸可提高猪生产性能,若同时添加蛋氨酸、赖氨酸和苏氨酸,可进一步提高猪生产性能。
大豆饼粕也是奶牛、肉牛的优质蛋白质原料,各阶段牛饲料中均可使用,适口性好,长期饲喂也不会厌食。采食过多会有软便现象,但不会下痢。牛可有效利用未经加热处理的大豆饼粕,含油脂较多的豆饼对奶牛有催乳效果,在人工代乳料和开食料中应加以限制。羊马也可使用,效果优于生大豆。目前我国大豆饼粕用于反刍动物的量逐渐下降,代之以NPN和其它粗纤维含量高而价格低的饼粕类。
在水产动物中,草食鱼及杂食鱼对大豆粕中蛋白质利用率很好,可达90%左右,能够取代部分鱼粉作为蛋白质主要来源。肉食鱼对大豆粕利用率低,尽量少用。
(二)菜籽饼粕
1.概述  油菜(rape,Brassica napus,winter.)是我国的主要油料作物之一,我国油菜籽总产量约为1000万t左右,主产区在四川、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四川菜籽产量最高。除作种用外,95%用作生产食用油,菜籽饼(rape seed cake)和菜籽粕(rape seed meal)是油菜籽榨油后的副产品,估计菜籽饼的总产量为600多万t。
菜籽饼粕是一种良好的蛋白质饲料,但因含有毒物质,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实际用于饲料的仅占2/3,其余用作肥料,极大浪费蛋白质饲料资源。菜籽粕的合理利用,是解决我国蛋白质饲料资源不足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解决菜籽的毒性问题,改善菜籽饼粕的饲用价值,植物育种学家一直致力于“双低”油菜品种的培育,并于1974年第一个“双低”油菜品种在加拿大诞生,之后许多“双低”油菜品种陆续育种成功并得到迅速推广,到80年代末,欧洲一些国家基本实现了油菜品种双低化。我国双低油菜品种的研究始于70年代中后期,但发展迅速,已选育出多个双低油菜品种,推广面积也迅速扩大,达到目前油菜种植总面积的30%以上。
油菜品种可分为4大类:甘蓝型、白菜型、芥菜型和其它型油菜,不同品种含油量和有毒物质含量不同。油菜籽的榨油工艺主要为动力螺旋压榨法和预压浸提法,目前生产上以后者占主导地位。其工艺流程分别见图9-2、9-3。
                                   水分9%左右       0.2mm左右                                                        
           菜籽     清理     软化              轧胚            蒸炒
温度50~60℃

入榨水分1.0%~1.5%                 毛油
压榨
入榨温度130℃左右               
菜籽饼
图9-2动力螺旋压榨法工艺流程

菜籽     清理      轧胚     蒸炒     预榨     毛油

菜籽粕     浸出      破碎      饼

毛油
图9-3预压浸提法工艺流程
2.营养特性  菜籽饼粕均含有较高的粗蛋白质,约34%~38%。氨基酸组成平衡,含硫氨酸较多,精氨酸含量低,精氨酸与赖氨酸的比例适宜,是一种良好的氨基酸平衡饲料。粗纤维含量较高,约12%~13%,有效能值较低。碳水化合物为不宜消化的淀粉,且含有8%的戊聚糖,雏鸡不能利用。菜籽外壳几乎无利用价值,是影响菜籽粕代谢能的根本原因。矿物质中钙、磷含量均高,但大部分为植酸磷,富含铁、锰、锌、硒,尤其是硒含量远高于豆饼。维生素中胆碱、叶酸、烟酸、核黄素、硫胺素均比豆饼高,但胆碱与芥子碱呈结合状态,不易被肠道吸收。
菜籽饼粕含有硫葡萄糖甙、芥子碱、植酸、单宁等抗营养因子,影响其适口性
“双低”菜籽饼粕与普通菜籽饼粕相比,粗蛋白质、粗纤维、粗灰分、钙、磷等常规成分含量差异不大,“双低”菜籽饼粕有效能略高。赖氨酸含量和消化率显著高于普通菜籽饼粕,蛋氨酸、精氨酸略高。
菜籽饼与菜籽粕成分及营养价值见表9-9、表9-10。
表9-9菜籽饼成分及营养价值
(中国饲料数据库,2002年第13版)
名称        含量        名称        含量
干物质(%)        88.0        赖氨酸(%)        1.33
粗蛋白质(%)        35.7        蛋氨酸(%)        0.60
粗脂肪(%)        7.4        胱氨酸(%)        0.82
粗纤维(%)        11.4        苏氨酸(%)        1.40
无氮浸出物(%)             26.3        异亮氨酸(%)        1.24
粗灰分(%)        7.2        亮氨酸(%)        2.26
钙(%)        0.59        精氨酸(%)        1.82
磷(%)        0.96        缬氨酸(%)        1.62
非植酸磷(%)        0.33        组氨酸(%)        0.83
消化能(猪)(MJ/kg)        12.05        酪氨酸(%)        0.92
代谢能(猪)(MJ/kg)        10.71        苯丙氨酸(%)        1.35
代谢能(鸡)(MJ/kg)        8.16        色氨酸(%)        0.42
消化能(肉牛)(MJ/kg)        11.51               
产奶净能(奶牛)(MJ/kg)        5.94               
消化能(羊)(MJ/kg)        13.14               

表9-10:菜籽粕成分及营养价值
(中国饲料数据库,2002年第13版)
名称        含量        名称        含量
干物质(%)        88.0        赖氨酸(%)        1.30
粗蛋白质(%)        38.6        蛋氨酸(%)        0.63
粗脂肪(%)        1.4        胱氨酸(%)        0.87
粗纤维(%)        11.8        苏氨酸(%)        1.49
无氮浸出物(%)        28.9        异亮氨酸(%)        1.29
粗灰分(%)        7.3        亮氨酸(%)        2.34
钙(%)        0.65        精氨酸(%)        1.83
磷(%)        1.02        缬氨酸(%)        1.74
非植酸磷(%)        0.35        组氨酸(%)        0.86
消化能(猪)(MJ/kg)        10.59        酪氨酸(%)        0.97
代谢能(猪)(MJ/kg)        9.33        苯丙氨酸(%)        1.45
代谢能(鸡)(MJ/kg)        7.41        色氨酸(%)        0.43
消化能(肉牛)(MJ/kg)        11.25               
产奶净能(奶牛)(MJ/kg)        5.82               
消化能(羊)(MJ/kg)        12.05               
3.原料标准  饲料用菜籽饼粕国家标准规定:感官性状为褐色、小瓦片状、片状或饼状(菜籽饼),为黄色或浅褐色、碎片或粗粉状(菜籽粕);具有菜籽油的香味;无发酵、霉变、结块及异嗅;水分含量不得超过12.0%。具体质量指标见表9-11、表9-12。
表9-11 饲料用菜籽饼质量标准
(NY/T125-1989)           
等级 质量指标         
一级       
二级       
三级
粗蛋白质,%
粗脂肪,%
粗纤维,%
粗灰分,%        ≥37.0
<10.0
<14.0
<12.0        ≥34.0
<10.0
<14.0
<12.0        ≥30.0
<10.0
<14.0
<12.0
表9-12 饲料用菜籽粕质量标准
(NY/T126-1989 )           
等级 质量指标        一级        二级        三级
粗蛋白质,%
粗纤维,%
粗灰分,%        ≥40.0
<14.0
<8.0        ≥37.0
<14.0
<8.0        ≥33.0
<14.0
<8.0
4.饲用价值  菜籽饼粕因含有多种抗营养因子,饲喂价值明显低于大豆粕。并可引起甲状腺肿大,采食量下降,生产性能下降。近年来,国内外培育的“双低”(低芥酸和低硫葡萄糖苷)品种已在我国部分地区推广,并获得较好效果。
在鸡配合饲料中,菜籽饼粕应限量使用。一般幼雏应避免使用。品质优良的菜籽饼粕,肉鸡后期可用至10%~15%,但为防止肉鸡风味变劣,用量宜低于10%。蛋鸡、种鸡可用至8%,超过12%即引起蛋重和孵化率下降。褐壳蛋鸡采食多时,鸡蛋有鱼腥味,应谨慎使用。
猪对毒物含量高的饼粕,适口性差,在饲料中过量使用,会引起不良反应,如甲状腺肿大、肝肾肿大等,生长率下降30%以上,显著影响母猪繁殖性能。肉猪用量应限制在5%以下,母猪则低于3%,经处理后的菜籽饼粕或“双低”品种的菜籽饼粕,肉猪可用至15%,但为防止软脂现象,用量应低于10%。种猪用至12%对繁殖性能并无不良影响,也应限量使用。
菜籽饼粕对牛适口性差,长期大量使用可引起甲状腺肿大,但影响程度小于单胃动物。肉牛精料中使用5%~10%对胴体品质无不良影响,奶牛精料中使用10%以下,产奶量及乳脂率正常。低毒品种菜籽饼粕饲养效果明显优于普通品种,可提高使用量,奶牛最高可用至25%。
(三)棉籽饼粕
1.概述  棉籽饼粕是棉籽经脱壳取油后的副产品,因脱壳程度不同,通常又将去壳的叫作棉仁饼粕。年产约300多万t,主产区在新疆、河南、山东等省。棉籽经螺旋压榨法和预压浸提法,得到棉籽饼(cotton seed cake)和棉籽粕(cotton seed meal)其工艺流程见图9-4、9-5。
此过程同压榨法           打碎
棉籽                  棉籽饼              浸出
但温度较低         (残油12%左右)
精炼
毛油       棉籽油
                脱溶  
棉籽粕              棉籽粕

图9-4 预压浸提法工艺流程

脱绒棉籽          脱壳分离        

           入榨温度125~128℃
轧胚       蒸炒                      压榨
水分1.5%~2.5%

毛油        过炉精炼       精致棉籽油

棉籽饼
图9-5 螺旋压榨法工艺流程
2.营养特性  粗纤维含量主要取决于制油过程中棉籽脱壳程度。国产棉籽饼粕粗纤维含量较高,达13%以上,有效能值低于大豆饼粕。脱壳较完全的棉仁饼粕粗纤维含量约12%,代谢能水平较高。
棉籽饼粕粗蛋白含量较高,达34%以上,棉仁饼粕粗蛋白可达41%~44%。氨基酸中赖氨酸较低,仅相当于大豆饼粕的50%~60%,蛋氨酸亦低,精氨酸含量较高,赖氨酸与精氨酸之比在100:270以上。矿物质中钙少磷多,其中71%左右为植酸磷,含硒少。维生素B1含量较多,维生素A、维生素D少。
棉籽饼粕中的抗营养因子主要为棉酚、环丙烯脂肪酸、单宁和植酸。
棉籽饼粕成分及营养价值见表9-13、表9-14:
表9-13棉籽饼成分及营养价值
(中国饲料数据库,2002年第13版)
名称        含量        名称        含量
干物质(%)        88.0        赖氨酸(%)        1.40
粗蛋白质(%)        36.3        蛋氨酸(%)        0.41
粗脂肪(%)        7.4        胱氨酸(%)        0.70
粗纤维(%)        12.5        苏氨酸(%)        1.14
无氮浸出物(%)        26.1        异亮氨酸(%)        1.16
粗灰分(%)        5.7        亮氨酸(%)        2.07
钙(%)        0.21        精氨酸(%)        3.94
磷(%)        0.83        缬氨酸(%)        1.51
非植酸磷(%)        0.28        组氨酸(%)        0.90
消化能(猪)(MJ/kg)        9.92        酪氨酸(%)        0.95
代谢能(猪)(MJ/kg)        8.79        苯丙氨酸(%)        1.88
代谢能(鸡)(MJ/kg)        9.04        色氨酸(%)        0.39
消化能(肉牛)(MJ/kg)        12.76               
产奶净能(奶牛)(MJ/kg)        6.61               
消化能(羊)(MJ/kg)        13.22               

表9-14:棉籽粕成分及营养价值
(中国饲料数据库,2002年第13版)
名称        含量        名称        含量
干物质(%)        88.0        赖氨酸(%)        1.97
粗蛋白质(%)        43.5        蛋氨酸(%)        0.58
粗脂肪(%)        0.5        胱氨酸(%)        0.68
粗纤维(%)        10.5        苏氨酸(%)        1.25
无氮浸出物(%)        28.9        异亮氨酸(%)        1.29
粗灰分(%)        6.6        亮氨酸(%)        2.47
钙(%)        0.28        精氨酸(%)        4.65
磷(%)        1.04        缬氨酸(%)        1.91
非植酸磷(%)        0.36        组氨酸(%)        1.19
消化能(猪)(MJ/kg)        9.68        酪氨酸(%)        1.05
代谢能(猪)(MJ/kg)        8.43        苯丙氨酸(%)        2.28
代谢能(鸡)(MJ/kg)        8.49        色氨酸(%)        0.51
消化能(肉牛)(MJ/kg)        12.43               
产奶净能(奶牛)(MJ/kg)        6.44               
消化能(羊)(MJ/kg)        12.47               
3.原料标准  我国农业部标准规定:棉籽饼的感官性状为小片状或饼状,色泽呈新鲜一致的黄褐色;无发酵、霉变、虫蛀及异味、异嗅;水分含量不得超过12.0%;不得掺入饲料用棉籽饼以外的东西。具体质量标准见表9-15。
表9-15饲料用棉籽饼质量标准
(NY/T129-1989)   
等级            质量指标         
一级       
二级       
三级
粗蛋白质,%
粗纤维,%
粗灰分,%        ≥40.0
<10.0
<6.0        ≥36.0
<12.0
<7.0        ≥32.0
<14.0
<8.0
4.饲用价值  棉籽饼粕对鸡的饲用价值主要取决于游离棉酚和粗纤维的含量。含壳多的棉籽饼粕,粗纤维含量高,热能低,应避免在肉鸡中使用。用量以游离棉酚含量而定,通常游离棉酚含量在0.05%以下的棉籽饼粕,在肉鸡中可用到饲粮的10%~20%,产蛋鸡可用到饲粮的5%~15%,未经脱毒处理的饼粕,饲粮中用量不得超过5%。蛋鸡饲粮中棉酚含量在200mg/kg以下,不影响产蛋率,若要防止“桃红蛋”,应限制在50mg/kg以下。亚铁盐的添加可增强鸡对棉酚的耐受力。鉴于棉籽饼粕中的环丙烯脂肪酸对动物的不良影响,棉籽饼粕中的脂肪含量越低越安全。
品质好的棉籽饼粕是猪良好的蛋白质饲料原料,代替猪饲料中50%大豆饼粕无副效应,但需补充赖氨酸、钙、磷和胡萝卜素等。品质差的棉籽饼粕或使用量过大会影响适口性,并有中毒可能。棉籽仁饼粕是猪良好的色氨酸来源,但其蛋氨酸含量低,一般乳猪、仔猪不用。游离棉酚含量低于0.05%的棉籽饼粕,在肉猪饲粮中可用至10%~20%,母猪可用至3%~5%,若游离棉酚高于0.05%,这时应谨慎使用饼粕。
棉籽饼粕对反刍动物不存在中毒问题,是反刍家畜良好的蛋白质来源。奶牛饲料中添加适当棉籽饼粕可提高乳脂率,若用量超过精料的50%则影响适口性,同时乳脂变硬。棉籽饼粕属便秘性饲料原料,须搭配芝麻饼粕等软便性饲料原料使用,一般用量以精料中占20%~35%为宜。喂幼牛时,以低于精料的20%为宜,且需搭配含胡萝卜素高的优质粗饲料。肉牛可以以棉籽饼粕为主要蛋白质饲料,但应供应优质粗饲料,再补充胡萝卜素和钙,方能获得良好的增重效果,一般在精料中可占30%~40%。棉籽仁饼粕也可作为羊的优质蛋白质饲料来源,同样需配合优质精料。
此外,由于游离棉酚可使种用动物尤其是雄性动物生殖细胞发生障碍,因此种用雄性动物应禁止用棉粕,雌性种畜也应尽量少用。
(四)花生(仁)饼粕
1.概述  花生(仁)饼粕是花生(peanut,Arachis hypogaea)脱壳后,经机械压榨或溶剂浸提油后的副产品。以中国、印度、英国最多。我国年加工花生饼粕约150万t,主产区为山东省,产量约近全国的1/4,其次为河南、河北、江苏、广东、四川等地,是当地畜禽的重要蛋白质来源。
花生脱壳取油的工艺可分浸提法、机械压榨法、预压浸提法和土法夯榨法。用机械压榨法和土法夯榨法榨油后的副产品为花生饼(peanut cake),用浸提法和预压浸提法榨油后的副产品为花生粕(peanut meal)。
2.营养特性  花生(仁)饼蛋白质含量约44%,花生(仁)粕蛋白含量约47%,蛋白质含量高,但63%不溶于水的蛋白球蛋白,可溶于水的白蛋白仅占7%。氨基酸组成不平衡,赖氨酸、蛋氨酸含量偏低,精氨酸含量在所有植物性饲料中最高,赖氨酸与精氨酸之比在100:380以上,饲喂家畜时适于和精氨酸含量低的菜籽饼粕、血粉等配合使用。在无鱼粉的玉米—豆粕型饲粮中,产蛋鸡的第一、二、三、四位限制性氨基酸依次是蛋氨酸、亮氨酸(肉仔鸡为赖氨酸)、精氨酸、色氨酸。蛋氨酸、赖氨酸有合成品可直接添加补充,精氨酸和色氨酸无合成品可用花生(仁)饼粕补其不足。花生(仁)饼粕的有效能值在饼粕类饲料中最高,约12.26MJ/kg,无氮浸出物中大多为淀粉、糖分和戊聚糖。残余脂肪融点低,脂肪酸以油酸为主,不饱和脂肪酸约占53%~78%。钙磷含量低,磷多为植酸磷,铁含量略高,其它矿物元素较少。胡萝卜素、维生素D、维生素C含量低,维生素B族较丰富,尤其烟酸含量高,约174mg/kg。核黄素含量低,胆碱约1500~2000mg/kg。
花生(仁)饼粕中含有少量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花生(仁)饼粕极易感染黄曲霉,产生黄曲霉毒素,引起动物黄曲霉毒素中毒。我国饲料卫生标准中规定,其黄曲霉素B1含量不得大于0.05mg/kg。
花生仁饼及花生仁粕成分及营养价值见表9-16、表9-17。
表9-16花生仁饼成分及营养价值
(中国饲料数据库,2002年第13版)
名称        含量        名称        含量
干物质(%)        88.0        赖氨酸(%)        1.32
粗蛋白质(%)        44.7        蛋氨酸(%)        0.39
粗脂肪(%)        7.2        胱氨酸(%)        0.38
粗纤维(%)        5.9        苏氨酸(%)        1.05
无氮浸出物(%)        25.9        异亮氨酸(%)        1.18
粗灰分(%)        5.1        亮氨酸(%)        2.36
钙(%)        0.25        精氨酸(%)        4.60
磷(%)        0.53        缬氨酸(%)        1.28
非植酸磷(%)        0.31        组氨酸(%)        0.83
消化能(猪)(MJ/kg)        12.89        酪氨酸(%)        1.31
代谢能(猪)(MJ/kg)        11.21        苯丙氨酸(%)        1.81
代谢能(鸡)(MJ/kg)        11.63        色氨酸(%)        0.42
消化能(肉牛)(MJ/kg)        16.07               
产奶净能(奶牛(MJ/kg)        8.45               
消化能(羊)(MJ/kg)        14.39               
表9-17:花生仁粕成分及营养价值
(中国饲料数据库,2002年第13版)
名称        含量        名称        含量
干物质(%)        88.0        赖氨酸(%)        1.40
粗蛋白质(%)        47.8        蛋氨酸(%)        0.41
粗脂肪(%)        1.4        胱氨酸(%)        0.40
粗纤维(%)        6.2        苏氨酸(%)        1.11
无氮浸出物(%)        27.2        异亮氨酸(%)        1.25
粗灰分(%)        5.4        亮氨酸(%)        2.50
钙(%)        0.27        精氨酸(%)        4.88
磷(%)        0.56        缬氨酸(%)        1.36
非植酸磷(%)        0.33        组氨酸(%)        0.88
消化能(猪)(MJ/kg)        12.43        酪氨酸(%)        1.39
代谢能(猪)(MJ/kg)        10.71        苯丙氨酸(%)        1.92
代谢能(鸡)(MJ/kg)        10.88        色氨酸(%)        0.45
消化能(肉牛)(MJ/kg)        14.43               
产奶净能(奶牛(MJ/kg)        7.53               
消化能(羊)(MJ/kg)        13.56               
3.原料标准  饲料用花生(仁)饼粕国家标准规定:感官要求花生饼为小瓦块状或圆扁块状,花生粕为黄褐色或浅褐色不规则碎屑状,色泽新鲜一致;无发霉、变质、结块及异味、异嗅;水分含量不得超过12.0%。饲料用花生(仁)饼粕国家标准见表9-18、表9-19。
表9-18  饲料用花生饼质量标准
       (NY/T132-1989)                     
等级      质量指标
       
一级       
二级       
三级
粗蛋白质,%
粗纤维,%
粗灰分,%        ≥48.0
<7.0
<6.0        ≥40.0
<9.0
<7.0        ≥36.0
<11.0
<8.0
表9-19  饲料用花生粕质量标准
(NY/T133-1989)                    
等级         
质量指标         
一级       
二级       
三级
粗蛋白质,%
粗纤维,%
粗灰分,%        ≥51.0
<7.0
<6.0        ≥42.0
<9.0
<7.0        ≥37.0
<11.0
<8.0
4.饲用价值  为避免黄曲霉毒素中毒,幼雏应避免使用.花生(仁)饼粕应用于成鸡,因其适口性好,可提高鸡的食欲,育成期可用到6%,产蛋鸡可用到9%,若补充赖氨酸、蛋氨酸或与鱼粉、豆饼、血粉配合使用,效果更好。在鸡饲粮中添加蛋氨酸、硒、胡萝卜素、维生素或提高饲粮蛋白质水平,都可以降低黄曲霉毒素的毒性。
花生(仁)饼粕是猪的优良蛋白质饲料,适口性极好。因赖氨酸、蛋氨酸含量低,其饲喂价值不及大豆饼粕,育肥猪在满足赖氨酸、蛋氨酸需要的前提下可代替全部大豆饼粕,但为了防止下痢和体脂变软,用量宜低于10%。为防止黄曲霉毒素中毒,哺乳仔猪最好不用。
花生饼粕对奶牛、肉牛的饲用价值与大豆饼粕相当。花生(仁)饼粕有通便作用,采食过多易导致软便。经高温处理的花生仁饼粕,蛋白质溶解度下降,可提高过瘤胃蛋白量,提高氮沉积量。
(五)芝麻饼粕
1.概述  芝麻饼粕是芝麻(sesame, Sesamum indium L.)取油后的副产品。全世界总产量约250万t,印度居首位,约占1/3,其次为中国、苏丹、缅甸。我国年产芝麻饼粕不足20万t,主产区为河南,其次为湖北、安徽、江苏、河北、四川、山东、山西等省。芝麻饼(sesame cake)和芝麻粕(sesame meal)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蛋白质来源。
2.营养特性  芝麻饼粕蛋白质含量较高,约40%,氨基酸组成中蛋氨酸、色氨酸含量丰富,尤其蛋氨酸高达0.8%以上,为饼粕类之首。赖氨酸缺乏,精氨酸极高,赖氨酸与精氨酸之比为100:420,比例严重失衡,配制饲料时应注意。粗纤维含量低于7%,代谢能低于花生、大豆饼粕,约为9.0MJ/kg。矿物质中钙、磷较多,但多为植酸盐形式存在,故钙、磷、锌的吸收均受到抑制。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含量低,核黄素、烟酸含量较高。芝麻饼粕中的抗营养因子主要为植酸和草酸,二者能影响矿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芝麻饼成分及营养价值见表9-20。
表9-20:芝麻饼成分及营养价值
(中国饲料数据库,2002年第13版)
名称        含量        名称        含量
干物质(%)        92.0        赖氨酸(%)        0.82
粗蛋白质(%)        39.2        蛋氨酸(%)        0.82
粗脂肪(%)        10.3        胱氨酸(%)        0.75
粗纤维(%)        7.2        苏氨酸(%)        1.29
无氮浸出物(%)        24.9        异亮氨酸(%)        1.42
粗灰分(%)        10.4        亮氨酸(%)        2.52
钙(%)        2.24        精氨酸(%)        2.38
磷(%)        1.19        缬氨酸(%)        1.84
非植酸磷(%)        0.22        组氨酸(%)        0.81
消化能(猪)(MJ/kg)        13.39        酪氨酸(%)        1.02
代谢能(猪)(MJ/kg)        11.80        苯丙氨酸(%)        1.68
代谢能(鸡)(MJ/kg)        8.95        色氨酸(%)        0.49
消化能(肉牛)(MJ/kg)        13.56               
产奶净能(奶牛(MJ/kg)        7.07               
消化能(羊)(MJ/kg)        14.69               
3.饲用价值  芝麻饼粕是一种略带苦味的优质蛋白质饲料。
使用效果不如大豆饼粕,在鸡饲料中用量不宜超过10%,雏鸡禁用。因含有较多植酸,用量过高会引起脚软和生长抑制等。
仔猪尽可能避免使用,对育肥猪效果远不如大豆饼粕,用量宜小于10%,且须补充赖氨酸。在饲料中添加4%~6%的鱼粉同时补足赖氨酸,可代替50%的大豆饼粕,但采食过多会使体脂变软。芝麻饼粕还有一定轻泄作用。
是牛良好的蛋白质来源,可使被毛光泽良好,但过量采食可降低乳脂率,使体脂和乳脂变软,宜与其它蛋白质饲料配合使用。对肉牛和绵羊也是一种良好的蛋白质来源。
(六)向日葵仁饼粕
1.概况  向日葵仁饼粕是向日葵籽(sunflower, Helianthus annus L.)生产食用油后的副产品,可制成脱壳或不脱壳2种,是一种较好的蛋白质饲料。我国的主产区在东北、西北和华北,年产量25万t左右,以内蒙和吉林省产量最多。
向日葵仁饼粕榨油工艺有压榨法、预压浸提法和浸提法,其加工工艺流程见图9-5。
向日葵籽              清 杂        脱 壳        蒸 炒

浸 出       预 榨

复 浸        压 榨
     
向日葵仁粕  向日葵仁饼


图9-5  向日葵(仁)饼粕主要生产工艺示意图
2.营养特性  向日葵仁饼粕的营养价值取决于脱壳程度,完全脱壳的饼粕营养价值很高,其饼粕的粗蛋白质含量可分别达到41%、46%,与大豆饼粕相当。但委托客货托克程度差的产品,其营养价值较低。氨基酸组成中,赖氨酸低,含硫氨基酸丰富。粗纤维含量较高,有效能值低,残留脂肪约6%~7%,其中50%~75%为亚油酸。矿物质中钙、磷含量高,但以磷植酸磷为主,微量元素中锌、铁、铜含量丰富。维生素B族、尼克酸、泛酸含量均较高。
向日葵仁饼粕中的难消化物质,有外壳中的木质素和高温加工条件下形成的难消化糖类。此外还有少量的酚类化合物,主要是绿原酸,含量约0.7%~0.82%,氧化后变黑,是饼粕色泽变暗的内因。绿原酸对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有抑制作用,加蛋氨酸和氯化胆碱可抵消这种不利影响。
向日葵仁饼成分及营养价值见表9-21。
表9-21:向日葵仁饼成分及营养价值
(中国饲料数据库,2002年第13版)
名称        含量        名称        含量
干物质(%)        88.0        赖氨酸(%)        0.96
粗蛋白质(%)        29.0        蛋氨酸(%)        0.59
粗脂肪(%)        2.9        胱氨酸(%)        0.43
粗纤维(%)        20.4        苏氨酸(%)        0.98
无氮浸出物(%)        31.0        异亮氨酸(%)        1.19
粗灰分(%)        4.7        亮氨酸(%)        1.76
钙(%)        0.24        精氨酸(%)        2.44
磷(%)        0.87        缬氨酸(%)        1.35
非植酸磷(%)        0.13        组氨酸(%)        0.62
消化能(猪)(MJ/kg)        7.91        酪氨酸(%)        0.77
代谢能(猪)(MJ/kg)        7.11        苯丙氨酸(%)        1.21
代谢能(鸡)(MJ/kg)        6.65        色氨酸(%)        0.28
消化能(肉牛)(MJ/kg)        10.46               
产奶净能(奶牛(MJ/kg)        5.36               
消化能(羊)(MJ/kg)        8.79               
3.原料标准  饲料用向日葵仁饼粕国家标准规定:感官要求向日葵仁饼为小片状或块状,向日葵仁粕为浅灰色或黄褐色不规则碎块状、碎片状或粗粉状,色泽新鲜一致;无发霉、变质、结块及异味,水分含量不得超过12.0%,不得掺入其它物质。饲料用向日葵(仁)饼粕国家标准见表9-22、9-23。
表9-22  饲料用向日葵仁饼质量标准
(NY/T 128-1989)                       
等级  质量指标
       
一级       
二级       
三级
粗蛋白质,%
粗纤维,%
粗灰分,%        ≥36.0
<15.0
<9.0        ≥30.0
<21.0
<9.0        ≥23.0
<27.0
<9.0

表9-23  饲料用向日葵仁粕质量标准
  (NY/T 127-1989)   


                     
等级  质量指标
       
一级       
二级       
三级
粗蛋白质,%
粗纤维,%
粗灰分,%        ≥38.0
<16.0
<10.0        ≥32.0
<22.0
<10.0        ≥24.0
<28.0
<10.0
4.饲用价值
未脱壳的向日葵仁饼粕粗纤维含量高,有效能值低,肥育效果差,不宜做肉鸡饲料,但脱壳者可以少量使用;但因赖氨酸、亮氨酸等缺乏,需和大豆饼粕搭配使用。未脱壳饼粕蛋鸡用量应低于10%,脱壳后可用到20%,用量过多会造成蛋壳斑点。火鸡采食过多会引起赖氨酸缺乏和羽毛变白。
仔猪不宜使用,否则影响消化和氨基酸平衡。适口性不如豆粕和花生粕,肥育猪可适当使用,但不能作为唯一蛋白质补充料,同时需补充维生素和赖氨酸。脱壳后可取代50%的豆粕,用量过多易导致软脂现象,影响胴体品质。
反刍动物对向日葵饼粕适口性好,饲用价值,与豆粕相当,是良好的蛋白质原料。对奶牛饲用价值高,但含脂肪高的压榨饼采食过多,易造成乳脂和体脂变软。牛羊采食向日葵饼后,瘤胃内容物pH值下降,可提高瘤胃内容物溶解度。向日葵壳含粗蛋白质4%,粗纤维50%,粗脂肪2%,粗灰分2.5%,可以作为粗饲料喂牛。
(七)亚麻仁饼粕
1.概述  亚麻仁饼粕是亚麻籽(flax,Linum usitatissimum L.)经脱油后的副产品。亚麻籽在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种植较多,主要产区有内蒙古、吉林、河北省北部、宁夏、甘肃等沿长城一带,是当地食用油的主要来源。我国年产亚麻仁饼粕约30多万吨,以甘肃最多。因亚麻籽中常混有芸芥籽及菜籽等,部分地区又将亚麻称为胡麻。现行亚麻籽榨油工艺流程见下图9-6。

原料           清杂                蒸炒

油饼
入库        干 燥              磨碎、压榨

                                            油粕
干燥、冷却               浸提



食用油
提炼  毛油  

油  脚

图9-6 亚麻仁饼粕制作工艺流程图
2.营养特性  粗蛋白质含量一般为32%~36%,氨基酸组成不平衡,赖氨酸、蛋氨酸含量低,富含色氨酸,精氨酸含量高,赖氨酸与精氨酸之比为100:250,饲料中使用亚麻籽饼粕时,要添加赖氨酸或搭配赖氨酸含量较高的饲料。粗纤维含量高,约8%~10%,热能值较低,代谢能仅7.1MJ/kg。残余脂肪中亚麻酸含量可达30%~58%。钙磷含量较高,硒含量丰富,是优良的天然硒源之一。维生素中胡萝卜素、维生素D含量少,但维生素B族含量丰富。
亚麻仁饼粕中的抗营养因子包括生氰糖苷、亚麻籽胶、抗维生素B6。生氰糖苷在自身所含亚麻酶作用下,生成氢氰酸而有毒。亚麻籽胶含量约为3%~10%,它是一种可溶性糖,主要成分为乙醛糖酸,它完全不能被单胃动物消化利用,饲粮中用量过多,影响畜禽食欲。
亚麻仁饼及亚麻仁粕成分及营养价值见表9-24、表9-25。
表9-24:亚麻仁饼成分及营养价值
(中国饲料数据库,2002年第13版)
名称        含量        名称        含量
干物质(%)        88.0        赖氨酸(%)        0.73
粗蛋白质(%)        32.2        蛋氨酸(%)        0.46
粗脂肪(%)        7.8        胱氨酸(%)        0.48
粗纤维(%)        7.8        苏氨酸(%)        1.00
无氮浸出物(%)        34.0        异亮氨酸(%)        1.15
粗灰分(%)        6.2        亮氨酸(%)        1.62
钙(%)        0.39        精氨酸(%)        2.35
磷(%)        0.88        缬氨酸(%)        1.44
非植酸磷(%)        0.38        组氨酸(%)        0.51
消化能(猪)(MJ/kg)        12.13        酪氨酸(%)        0.50
代谢能(猪)(MJ/kg)        10.88        苯丙氨酸(%)        1.32
代谢能(鸡)(MJ/kg)        9.79        色氨酸(%)        0.48
消化能(肉牛)(MJ/kg)        13.35               
产奶净能(奶牛(MJ/kg)        6.95               
消化能(羊)(MJ/kg)        13.39               
表9-25:亚麻仁粕成分及营养价值
(中国饲料数据库,2002年第13版)
名称        含量        名称        含量
干物质(%)        88.0        赖氨酸(%)        1.16
粗蛋白质(%)        34.8        蛋氨酸(%)        0.55
粗脂肪(%)        1.8        胱氨酸(%)        0.55
粗纤维(%)        8.2        苏氨酸(%)        1.10
无氮浸出物(%)        36.6        异亮氨酸(%)        1.33
粗灰分(%)        6.6        亮氨酸(%)        1.85
钙(%)        0.42        精氨酸(%)        3.59
磷(%)        0.95        缬氨酸(%)        1.51
非植酸磷(%)        0.42        组氨酸(%)        0.64
消化能(猪)(MJ/kg)        9.92        酪氨酸(%)        0.93
代谢能(猪)(MJ/kg)        8.83        苯丙氨酸(%)        1.51
代谢能(鸡)(MJ/kg)        7.95        色氨酸(%)        0.70
消化能(肉牛)(MJ/kg)        12.47               
产奶净能(奶牛(MJ/kg)        6.44               
消化能(羊)(MJ/kg)        12.51               
3.原料标准  饲料用亚麻仁饼粕国家标准规定亚麻仁饼为褐色大圆饼,厚片或粗粉状,亚麻仁粕为浅褐色或深黄色不规则碎块状或粗粉状,具油香味,无发霉、变质、结块及异味,水分含量不得超过12.0%,不得掺入其它物质。饲料用亚麻仁饼粕国家标准见表9-26、9-27。
表9-26  饲料用亚麻仁饼质量标准
                               (NY/T216-1992)
等  级  质量指标       
一级       
二级       
三级
粗蛋白质,%
粗纤维,%
粗灰分,%        ≥32.0
<8.0
<6.0        ≥30.0
<9.0
<7.0        ≥28.0
<10.0
<8.0

表9-27  饲料用亚麻仁粕质量标准
                              (NY/T216-1992)                           
等级  质量指标
       
一级       
二级       
三级
粗蛋白质,%
粗纤维,%
粗灰分,%        ≥35.0
<9.0
<8.0        ≥32.0
<10.0
<8.0        ≥29.0
<11.0
<8.0
4.饲用价值
鸡饲料中应尽量少用或不用亚麻仁饼粕,用量达5%时,即造成食欲下降,生长受阻,用量达10%即有死亡现象。亚麻仁饼粕经水浸、高压蒸汽处理后添加可缓解其毒害。
作为猪饲料使用其饲用价值高于芝麻饼粕和花生仁饼粕,但氨基酸不平衡,需同其它优质蛋白质饲料配合使用,补充其缺乏的氨基酸后,可获得良好的饲养效果。育肥猪饲料中可用至8%,不会影响增重和饲料效率,过多使用则会造成腹脂融点下降,引起软脂现象,并导致维生素B6缺乏症。在母猪饲料中适当添加可预防便秘。
亚麻仁饼粕是反刍动物良好的蛋白质来源,适口性好,牛羊饲料中均可使用,可提高肉牛肥育效果,提高奶牛产奶量,饲喂亚麻籽饼粕可使反刍动物被毛光泽改善。犊牛、羔羊、成年牛羊及种用牛羊均可使用,并可作为唯一蛋白质来源,配合其它蛋白质饲料,可预防乳脂变软。
(八)其它植物饼粕
1.棕榈仁饼  棕榈仁饼(palm kernel cake)为棕榈(palm, Trachycarpus fortunei)果实提油后的副产品。粗蛋白质含量低,仅14%~19%,属于粗饲料。赖氨酸、蛋氨酸及色氨酸均缺乏,脂肪酸属于饱和脂肪酸。肉鸡和仔猪不宜使用,生长育肥猪可用到15%以下,奶牛使用可提高奶酪质量,但大量使用影响适口性。
2.椰子粕  椰子粕(coconut meal)又称椰子干粕,是将椰子胚乳部分干燥为椰子干,再提油后所得的副产品。为淡褐色或褐色,纤维含量高而有效能值低。氨基酸组成欠佳,缺乏赖氨酸、蛋氨酸及组氨酸,但精氨酸含量高。所含脂肪属饱和脂肪酸,B族维生素含量高。椰子粕易滋生霉菌而产生毒素。肉鸡一般不用,雏鸡和仔猪因适口性不好应尽量减少使用量,其它鸡料用量宜在5%以下,育肥猪用量在10%以下。为反刍动物的良好蛋白质来源,但为防止便秘,精料中使用20%以下为宜。
3.苏子饼  苏子饼(perilla oil cake)为苏子[perilla seed, Perilla frutescens(L.) Britt]种子榨油后的产品。粗蛋白质含量35%~38%,赖氨酸含量高。粗纤维含量高,有效能值低。含有抗营养因子——单宁和植酸。机榨法取油的含有苏子特有的臭味,适口性不好,对猪、鸡应注意限量饲喂。
三、其他植物性蛋白质饲料
(一)玉米蛋白粉
1.概述  玉米蛋白粉(corn gluten meal)是玉米淀粉厂的主要副产物之一,为玉米除去淀粉、胚芽、外皮后剩下的产品,我国年产玉米蛋白粉约为16.4万t。
2.营养特性  粗蛋白质含量35%~60%左右,氨基酸组成不佳,蛋氨酸、精氨酸含量高,赖氨酸和色氨酸严重不足,赖氨酸:精氨酸比达100:200~250,与理想比值相差甚远。粗纤维含量低,易消化,代谢能与玉米近似或高于玉米,为高能饲料。矿物质含量少,铁较多,钙、磷较低。维生素中胡萝卜素含量较高,B族维生素少;富含色素,主要是叶黄素和玉米黄质,前者是玉米含量的15~20倍,是较好的着色剂。
3.饲用价值
玉米蛋白粉用于鸡饲料可节省蛋氨酸,着色效果明显。因玉米蛋白粉太细,配合饲料中用量不宜过大,否则影响采食量,以5%以下为宜,颗粒化后可用至10%左右。
玉米蛋白粉对猪适口性好,易消化吸收,与大豆饼粕配合使用可一定程度上平衡氨基酸,用量在15%左右,大量使用时应添加合成氨基酸。
玉米蛋白粉可用作奶牛、肉牛的部分蛋白质饲料原料,因其比重大,可配合比重小的原料使用,精料添加量以30%为宜,过高影响生产性能。
在使用玉米蛋白粉的过程中,应注意霉菌含量,尤其黄曲霉毒素含量。
(二)豆腐渣  豆腐渣(bean residue)是来自豆腐、豆奶工厂的副产品,为黄豆浸渍成豆乳后,过滤所得的残渣。过去主要供食用,现多作饲料。
1.营养特性  干物质中粗蛋白、粗纤维和粗脂肪含量较高,维生素含量低且大部分转移到豆浆中,与豆类籽实一样含有抗胰蛋白酶因子。
2.饲用价值  鲜豆腐渣是牛、猪、兔的良好多汁饲料,可提高奶牛产奶量,提高猪日增量,育肥猪使用过多会出现软脂现象而影响胴体品质。鲜豆腐渣经干燥、粉碎可作配合饲料原料,但加工成本较高,宜鲜喂。
(三)酱油渣、醋渣
1.营养特性  二者含有大量菌体蛋白,粗蛋白质含量高达24%~40%。脂肪含量约14%,含有B族维生素、无机盐、未发酵淀粉、糊精、氨基酸、有机酸等。粗纤维含量高,无氮浸出物含量低,有机物质消化率低,有效能值低。
2.饲用价值
酱油渣(soy pormace)对鸡适口性差,热能低,用量应低于3%,雏鸡禁用。
醋渣含大量醋酸,有酸香味,可刺激猪食欲,使用时最好和碱性饲料配合以免过酸。酱渣对仔猪不宜,会导致仔猪发育不良,增加死亡率。育肥猪用量宜小于5%,否则降低生长速度,软化体脂,影响胴体品质。
酱渣多用于牛、羊。奶牛精料中,使用20%不影响适口性、产奶量及乳品质。热能较低,应配合高能饲料。肉牛饲料中用量不宜超过10%,否则会软化肉质。绵羊过多采食会造成饮水量上升和腹泻现象。
(四)粉丝蛋白
1.营养特性  指利用绿豆、豌豆或蚕豆制作粉丝过程中的浆水经浓缩而获得的蛋白质饲料。粉丝蛋白饲料营养丰富,含有原料豆中淀粉以外的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粗蛋白质可达80%以上,总氨基酸含量可达75%以上。
2.饲用价值  使用粉丝蛋白,以2%~5%添加到蛋鸡饲料中,不影响其产蛋率和蛋重。以5%比例添加到猪日粮中具有较好饲养效果。粉丝蛋白在浓缩饲料中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补充饲料。
(五)浓缩叶蛋白  
浓缩叶蛋白(leaf protein concentrate)为从新鲜植物叶汁中提取的一种优质蛋白质饲料。目前商业化产品是浓缩苜蓿叶蛋白(Aljfalfa  protein  concentrate,APC),蛋白质含量在38%~61%之间,蛋白质消化率比苜蓿草粉高得多,使用效果仅次于鱼粉而优于大豆饼。叶黄素含量相当突出,产品着色效果比玉米蛋白粉更佳。但因含有皂苷,使用量过高会影响生长速度和肉料比。










































第二节  动物性蛋白质饲料
动物性蛋白质饲料类主要是指水产、畜禽加工、缫丝及乳品业等加工副产品。该类饲料的主要营养特点是:蛋白质含量高(40%~85%),氨基酸组成比较平衡,并含有促进动物生长的动物性蛋白因子(Animal Protein Factor APF)。碳水化合物含量低,不含粗纤维。粗灰分含量高,钙、磷含量丰富,比例适宜。维生素含量丰富(特别维生素B2和维生素B12)。脂肪含量较高,虽然能值含量高,但脂肪易氧化酸败,不宜长时间贮藏。
一、水产加工副产物饲料
(一)鱼粉
1.        概述  鱼粉(fish meal)用一种或多种鱼类为原料,经去油、脱水、粉碎加工后的高蛋白质饲料。全世界的鱼粉生产国主要有秘鲁、智利、日本、丹麦、美国、前苏联、挪威等,其中秘鲁与智利的出口量约占总贸易量的70%。中国鱼粉产量不高,主要生产地在山东省、浙江省,其次为河北、天津、福建、广西等省市。20世纪末期,我国每年大约进口70万t鱼粉,约80%来自秘鲁,从智利进口量不足10%,此外从美国、日本、东南亚国家也有少量进口。
(1)分类:鱼粉的分类方法主要有3种:(1)根据来源将鱼粉分为2种:一般将国内生产的鱼粉称国产鱼粉,进口的鱼粉统称进口鱼粉。显然,这种方类方法比较粗略,反映不出鱼粉的品质。(2)按原料性质、色泽分类,将鱼粉分为6种:普通鱼粉(橙白或褐色);白鱼粉(灰白或黄灰白色,以鳕鱼为主);褐鱼粉(橙褐或褐色);混合鱼粉(浅黑褐或浓黑色);鲸鱼粉(浅黑色) 和鱼粕(鱼类加工残渣)等。(3)按原料部位与组成把鱼粉分为6种,即:全鱼粉(以全鱼为原料制得的鱼粉);强化鱼粉(全鱼粉+鱼溶浆);粗鱼粉(鱼粕,以鱼类加工残渣为原料);调整鱼粉(全鱼粉+粗鱼粉);混合鱼粉(调整鱼粉+肉骨粉或羽毛粉);鱼精粉(鱼溶浆+吸附剂)。上述分类方法因国家不同而异,我国饲料行业目前还没有标准,种方法都采用。
(2)鱼粉的加工工艺
目前国内外鱼粉的加工方法多根据鱼脂肪含量的多少进行加工,分为“高脂鱼”和“低脂鱼”2种加工工艺。
① 高脂鱼的加工工艺  是对脂肪含量较高的鱼粉先进行脱脂然后再干燥制粉的加工过程。首先,用蒸煮或干热风加热的方法,使鱼体组织蛋白质发生热变性而凝固,促使体脂分离溶出。然后对固形物进行螺旋压榨法压榨,固体部分烘干制鱼粉。干燥的方法分为干热风和蒸汽法2种。前者吹入干热风的温度因热源形式不同,可从100~400℃不等;后者使用蒸汽间接加热,虽然干燥速度慢,但鱼粉质量好。整鱼经过去油、去浸汁、干燥、粉碎后的产品,蛋白质含量在50%~60%不等。榨出的汁液经酸化、喷雾干燥或加热浓缩成鱼膏(fish soluble)。鱼膏的原料还可以用鱼类内脏,经加酶水解、离心分离、去油,再将水解液浓缩制成鱼膏;制成后的鱼膏可直接桶装出售,也可用淀粉或糠麸做为吸附剂再经干燥、粉碎后出售,后者称为鱼汁吸附饲料或混合鱼溶粉(compound fish saluble prowder),其营养价值因载体而异。加工工艺流程见图9-7。
                                      
                             压榨分离              鱼油
                        固形物         脱脂          干燥、粉碎         全鱼粉
      洗涤
鲜鱼         蒸煮   
去杂                                                     干燥
                       汁          浓缩          鱼溶浆        鱼溶粉
                           添加吸附剂             (鱼膏)        

                                干燥、粉碎       混合鱼溶粉

图9-7 用高脂肪鱼生产鱼粉加工工艺示意图
② 低脂鱼的加工工艺  是对体脂肪相对含量低的鱼及其它海产品的加工过程。根据原料的种类一般分为全鱼粉和杂鱼粉2类。全鱼粉是对脂肪含量少的鱼进行整体直接加热干燥,失去部分水分后再进行脱脂,固形物经第2次干燥至水分含量达18%,粉碎制成鱼粉。通常每100kg全鱼约可出全鱼粉22kg。蛋白质含量在60%左右。杂鱼粉:是将小杂鱼、虾、蟹以及鱼头、尾、鳍、内脏等直接干燥粉碎后的产品又称鱼干粉,含粗蛋白质45%~55%不等。或在鱼产旺季,先采用盐腌原料,再经脱盐,然后干燥粉碎制得。这种鱼粉往往因脱盐不彻底(含盐10%以上),使用不当易造成畜禽食盐中毒。加工工艺流程见图9-8。



鱼油
         加热干燥
    鱼体           脱脂          干燥、粉碎         全鱼粉

图9-8 用低脂肪鱼生产鱼粉加工工艺示意图
2.鱼粉的营养特性  鱼粉的主要营养特点是蛋白质含量高,一般脱脂全鱼粉的粗蛋白质含量高达60%以上。氨基酸组成齐全、而且平衡,尤其是主要氨基酸与猪、鸡体组织氨基酸组成基本一致。钙、磷含量高,比例适宜。微量元素中碘、硒含量高。富含维生素B12、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未知生长因子。所以,鱼粉不仅是一种优质蛋白源,而且是一种不易被其它蛋白质饲料完全取代的动物性蛋白质饲料。但其营养成分因原料质量不同,变异较大。
通常真空干燥法或蒸汽干燥法制成的鱼粉,蛋白质利用率比用烘烤法制成的鱼粉约高10%。鱼粉中一般含有6%~12%的脂类,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极易被氧化产生异味。进口鱼粉因生产国的工艺及原料而异。质量较好的是秘鲁鱼粉及白鱼鱼粉,粗蛋白质含量可达60%以上。含硫氨基酸约比国产鱼粉高1倍,赖氨酸也明显高于国产鱼粉。国产鱼粉由于原料品种、加工工艺不规范,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鱼浸膏中含水分约为50%,粗蛋白质30%,含硫氨基酸、色氨酸等含量均低于鱼粉。
3.鱼粉的质量标准
(1)        鱼粉的品质鉴别  
① 色泽与气味。不同种类的鱼粉色泽具有差异性,正常鲱鱼粉应呈淡黄或淡褐色;沙丁鱼粉应呈红褐色;鳕鱼等白体鱼粉应呈淡黄色或灰白色,均具鱼腥味。蒸煮不透、压榨不完全、含脂较高的鱼粉颜色都较深;如果具有酸、臭及焦灼腐败味,品质欠佳。
② 定量检测。鱼粉中水分含量一般应10%左右,过高不宜贮藏,过低有可能是加热过度,会导致氨基酸利用率降低。粗蛋白含量一般应在60%左右。正常鱼粉胃蛋白酶消化率应在88%以上。粗脂肪含量一般不应超过12%,大于12%可能是加工不良或原料不新鲜,这样的鱼粉贮藏时含易发生酸败,出现异味,并影响其它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
一般进口鱼粉含盐约2%左右,国产鱼粉含量应小于5%。但有些国产鱼粉含盐量很高,易造成畜禽食盐中毒。故检测鱼粉含盐非常重要。
全鱼粉粗灰分含量多在20%以下,超过26%为非全鱼鱼粉。
(2)鱼粉的标准  迄今中国还没有正式发布饲料用鱼粉质量的国家标准,现仍执行原农牧渔业部发布的《鱼粉》部颁标准。卫生标准则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饲料卫生标准》(强制性标准)执行。
我国鱼粉专业标准适用于以鱼、虾、蟹类等水产动物或鱼品加工过程中所得的鱼头、尾、内脏等为原料,进行干燥、脱脂、粉碎或先经蒸煮再压榨、干燥、粉碎而制成的作为饲料用的鱼粉。其质量与分级标准如下(见表9-28、9-29):
表9-28 饲料用鱼粉的质量标准
(SC/T3501-1996)

                       
        特等品                                一级品
        二级品        三级品
色泽        黄棕色、黄褐色等鱼粉正常颜色
组织        蓬松、纤维状组织明显,无结块、无霉变        较蓬松、纤维状组织较明显,无结块、无霉变        松软粉状物,无结块、无霉变
气味        由鱼香味,无焦灼味和油脂酸败味        具有鱼粉正常气味、无异臭及焦灼味
粉碎粒度        至少98%能通过筛网宽度为2.80mm的标准筛网

粗蛋白质,%        ≥60        ≥55        ≥50        ≥45

粗脂肪, %        ≤10        ≤10        ≤12        ≤12
                                                 水分, %
                  ≤10        ≤10        ≤10        ≤12
盐分,%        ≤2        ≤3        ≤3        ≤4
灰分,%        ≤15        ≤20        ≤25        ≤25
砂分,%        ≤2        ≤3        ≤3        ≤4


表9-29饲料用鱼粉的卫生标准
(《饲料卫生标准-鱼粉卫生标准》GB 13078—91)
卫生指标        允许量
砷(mg/kg,以As计)        ≤10
铅(mg/kg,Pb计)        ≤10
汞(mg/kg,以Hg计)        ≤0.5
4.鱼粉的饲用价值  因鱼粉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并具有鱼腥味,故在畜禽饲粮中使用量不可过多,否则导致畜产品异味。在家禽饲粮中使用鱼粉过多可导致禽肉、蛋产生鱼腥味,因此当鱼粉中脂肪含量约10%时,在鸡饲粮中用量应控制在10%以下。鱼油含量要求小于1%。火鸡宰前8周应停喂鱼粉。肉猪饲粮中鱼粉用量应控制在8%以下,否则会使体脂变软、肉带鱼腥味。幼龄畜禽饲粮中鱼粉添加量应小于10%,成年畜禽小于5%。为降低成本,猪育肥后期饲粮可不添加鱼粉。
鱼粉应贮藏在干燥、低温、通风、避光的地方,防止发生变质。鲱鱼、西鲱鱼(sprat)及鲤科鱼类,体内含有破坏硫胺素的酶(thiaminase),特别是鱼粉不新鲜时,会释放出硫胺素酶,大量摄入会引起硫胺素缺乏症。因此,在使用劣质鱼粉时应考虑提高硫胺素的添加量。当加工温度过高、时间过长或运输、贮藏过程中发生自燃,都会使鱼粉产生过多的肌胃糜烂素(gizzerosine),这是鱼粉中的组胺(组胺酸的衍生物)与赖氨酸反应生成的一种化合物,以沙丁鱼制得的鱼粉(红鱼粉)最易生成这种化合物。正常的鱼粉中含量不超过0.3mg/kg,如果鱼粉中这种物质含量过高,喂鸡常因胃酸分泌过度而使鸡嗉囊肿大 ,肌胃糜烂、溃疡、穿孔,最后呕血死亡。此病又称为“黑色呕吐病”,生产中对该类鱼粉应慎用或不用。
配方计算时应考虑鱼粉的含盐量,以防食盐中毒。
(二)虾粉、虾壳粉、蟹粉
1.概述  虾粉、虾壳粉是指利用新鲜小虾或虾头、虾壳,经干燥、粉碎而成的一种色泽新鲜、无腐败异臭的一类粉末状产品。蟹粉是指用蟹壳、蟹内脏及部分蟹肉加工生产的一种产品。这类产品的共同特点是含有一种被称为几丁质的物质,这种物质的化学组成类似纤维素,很难被动物消化。长期以来其饲用价值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几丁质(chitin,又名壳多糖、甲壳素)在昆虫、甲壳类(虾、蟹)等动物的骨骼中与碳酸钙相伴存在,可占甲壳有机物质的50%-80%。酵母、霉菌等微生物中也有发现。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几丁质是由β-1,4键连接的氨基葡萄糖多聚体,分解产物为2-氨基葡萄糖,并证实对于虾、蟹壳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还可供作蛋白质的凝聚剂和鱼生长促进剂。另外,还可用做作医用缝合线、电影胶卷、纤维制品的原料。
2.        营养特性及饲用价值  这类产品中的成分随品种、处理方法、肉和壳的组成比例不同而异。一般虾粉蛋白质含量约40%左右,虾壳、蟹壳粉粗蛋白质约达30%,其中1/2为几丁质N。粗灰分30%左右,并含大量不饱和脂肪酸、胆碱、磷脂、固醇和具着色效果的虾红素。
虾、蟹壳粉不仅可为畜禽提供蛋白质,而且还有一些其它特殊作用。鸡饲料中添加3%,有助肉鸡脚趾和蛋黄着色。猪料中添加3%~5%,是肠道中双歧乳酸杆菌的生长因子,可提高仔猪的抗病力,改善猪肉色泽。虾料中添加10%~15%,可也取得良好的促生长效果。近年来有报道指出,几丁质的水解产物N-乙酰氨基葡萄糖(壳多糖),可降低血中胆固醇含量,并具抗感染生理活性和促进消化、提高增重等功能。利用时,应注意含盐量和新鲜度。
二、畜禽副产物饲料
家畜副产物饲料是指屠宰厂或肉联加工厂处理屠体后所得的一类无法为人食用的副产物,经灭菌等加工处理,可供畜禽利用的一类产品。
(一)肉骨粉与肉粉
1.概述  肉骨粉(meat and bone meal)是以动物屠宰后不宜食用的下脚料以及肉类罐头厂、肉品加工厂等的残余碎肉、内脏杂骨等为原料,经高温消毒、干燥粉碎制成的粉状饲料。肉粉(meat meal)是以纯肉屑或碎肉制成的饲料。骨粉(bone meal)是动物的骨经脱脂脱胶后制成的饲料。
3.        肉骨粉的加工艺  根据加工过程,肉骨粉和肉粉的加工方法主要有湿法生产、干法生产两种。
(1)湿法生产  是直接将蒸汽通入装有原料的加压蒸煮罐内,通过加热使油脂形成液状过滤与固体分离,再通过压榨法进一步分离出固体部分,经烘干、粉碎后即得成品。液体部分供提取油脂用。
(2)干法生产  是将原料初步捣碎,装入具有双层壁的蒸煮罐中,用蒸汽间接加热分离出油脂,然后将固体部分适当粉碎,用压榨法分离残留油脂,再将固体部分干燥后粉碎即得成品。
典型的加工工艺流程见图9-9
                   油脂
      蒸汽加热
原料              脱脂          干燥、粉碎         成品
图9-9 肉骨粉典型的加工工艺流程
3.肉骨粉的营养特性  因原料组成和肉、骨的比例不同,肉骨粉的质量差异较大,粗蛋白质20%~50%,赖氨酸1%~3%,含硫氨基酸3%~6%,色氨酸低于0.5%,含量较低;粗粗灰分为26%~40%,钙7~10%,磷3.8~5.0%,是动物良好的钙磷供源;脂肪8%~18%;维生素B12、烟酸、胆碱含量丰富,维生素A、维生素D含量较少。
4.肉骨粉的饲料质量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将骨粉及肉骨粉作为一个标准颁布。其中对肉骨粉的质量标准指标及理化指标分为3级,见表9-30。
表9-30 肉骨粉质量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肉骨粉 GB8936-88)
           等级   
指标                       
        一级        二级        三级



标        色泽        褐色或灰褐色        灰褐色或浅棕色        灰色或浅棕色
        状态        粉状
        气味        具固有气味        无异味        无异味




(%)        粗蛋白质          ≥26        ≥23        ≥20
        水分             ≤9        ≤10        ≤12
        粗脂肪            ≤8        ≤10        ≤12
        钙               ≥14        ≥12        ≥10
        磷               ≥8        ≥5        ≥3
5.骨肉粉和肉粉的饲用价值  肉骨粉和肉粉虽作为一类蛋白质饲料原料,可与谷类饲料搭配补充蛋白质的不足。但由于肉骨粉主要由肉、骨、腱、韧带、内脏等组成,还包括毛、蹄、角、皮及血等废弃物,所以品质变异很大。若以腐败的原料制成产品,品质更差,甚至可导致中毒。加工过程中热处理过度的产品适口性和消化率均下降。贮存不当时,所含脂肪易氧化酸败,影响适口性和动物产品品质。总体饲养效果不优于鱼粉。
肉骨粉的原料很易感染沙门氏菌,在加工处理畜禽副产品过程中,要进行严格的消毒。例如英国曾经由于没能对动物副产物进行正确的处理,用感染有传染性沙门氏菌的禽的副产物制成的肉粉去饲喂家禽,导致禽蛋和仔鸡肉的沙门氏菌的感染造成了很严重的事件。另外,用患病家畜的副产物制成的肉粉尽量不喂同类动物。目前由于疯牛病的原因许多国家已禁止用反刍动物副产物制成的肉粉去饲喂反刍动物。
(二)血粉
1.概述  血粉(blood meal)是以畜、禽血液为原料,经脱水加工而成的粉状动物性蛋白质补充饲料。动物血液一般占活体重的4%~9%,血液中的固形物约达20%。血粉在加工过程中有部分损失,以100kg体重计算,牛的血粉为0.6~0.7kg,猪为0.5~0.6kg。所以动物血粉的资源量非常丰富,开发利用这一资源十分重要。
2.血粉的加工艺  利用全血生产血粉的方法主要有喷雾干燥法、蒸煮法和晾晒法。
(1)喷雾干燥法  是比较先进的血粉加工方法。先将血液中的蛋白纤维成分除掉,再经高压泵将血浆喷入雾化室,雾化的微粒进入干燥塔上部,与热空气进行热交换后使之脱水干燥成粉,落至塔底排出。一般进塔热气温度为150℃,出塔热气温度为60℃,血浆进塔温度为25℃,血粉出塔温度为50℃。在脱水过程中,还可采用流动干燥、低温负压干燥、蒸汽干燥等更先进脱水工艺。加工工艺流程见图9-10。
      搅拌
血液       除纤维蛋白      喷雾、脱水     干燥      干血粉
图9-10 喷雾法加工血粉工艺流程图
(2)蒸煮法  向动物鲜血中加入0.5%~1.5%的生石灰,然后通入蒸汽,边加热边搅拌,结块后用压榨法脱水,使水分含量降到50%以下晒干或60℃热风烘干,粉碎。不加生石灰的血粉极易发霉或虫蛀,不宜久贮,但加生石灰过多,蛋白质利用率下降。加工工艺流程见图9-11。
      蒸煮   
血液        血块     压榨、脱水      干燥      粉碎
图9-11 蒸煮法加工血粉工艺流程图
(3)晾晒法  这一方法多用手工进行,或用循环热在盘上干燥,加热可消毒,但蛋白质消化率会降低。
(4)发酵法  有2种,一种是血粉直接接种曲霉发酵,25~30℃条件下,发酵约36h。然后干燥、制粉。另一种是用糠麸类饲料为吸附物与血粉混合发酵,这与发酵血粉本身的质量不同,蛋白质含量仅为发酵血粉含量一半。血粉自身经发酵后的营养价值变化依发酵工艺而异,但一般的发酵工艺不能改善血粉品质。
3.血粉的营养特性  畜禽血液干物质中粗蛋白质含量一般在80%以上,赖氨酸居天然饲料之首,达6%~9%。色氨酸、亮氨酸、缬氨酸含量也高于其它动物性蛋白,但缺乏异亮氨酸、蛋氨酸。总的氨基酸组成非常不平衡。血粉中蛋白质、氨基酸利用率与加工方法、干燥温度、时间的长短有很大关系,通常持续高温会使氨基酸的利用率降低,低温喷雾法生产的血粉优于蒸煮法生产的血粉。血粉中含钙、磷少,含铁多约2800mg/kg。
4.血粉的饲料质量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行业标准《饲料用血粉》SB/T10212—1994的技术要求中规定:感观指标与理化指标见表1和表2。理化指标以粗蛋白质、粗纤维、粗灰分为质量控制指标,各项质量指标均以90%干物质为基础,适用范围是用兽医检验合格的畜禽新鲜血为原料加工制成的。供饲料和工业用的血粉,分蒸煮血粉与喷雾血粉2类(不包括“发酵血粉”)。
表9-31  血粉感官指标
(《饲料用血粉》SB/T10212—1994)
项目        指标
性状        干燥粉粒状物
气味        具有本制品固有气味;无腐败变质气味
色泽        暗红色或褐色
粉碎粒度        能通过2~3mm孔筛
杂质        不含砂石等杂质

表9-32  血粉理化指标
(《饲料用血粉》SB/T10212-1994)
等级   质量指标               
        一级        二级
粗蛋白质,%         ≥80        ≥70
粗纤维,%           <1        <1
水   分,%        ≤10        ≤10
灰   分,%        ≤4        ≤6
5.血粉的饲用价值
(1)血粉适口性差,氨基酸组成不平衡,并具粘性,过量添加易引起腹泻,因此饲粮中血粉的添加量不宜过高。一般仔鸡、仔猪饲料中用量应小于2%,成年猪、鸡饲料中用量不应超过4%。血粉对幼龄反刍动物适口性差,育成牛和成牛饲料中可少量使用,范围在6%~8%为宜。
(2)不同种类动物的血源及新鲜度是影响血粉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使用血粉要考虑新鲜度,防止微生物污染。
(3)由于血粉自身的氨基酸利用率不高,氨基酸组成也不理想,因此,应科学利用血粉的营养特性,在设计饲料配方时尽可能与异亮氨酸含量高和缬氨酸较低饲料配伍。
(三)水解羽毛粉
1.概述  饲用羽毛粉(feather meal)是将家禽羽毛经过蒸煮、酶水解、粉碎或膨化成粉状,作为一种动物性蛋白质补充饲料。一般每羽成年鸡可得风干羽毛80~150g,是全重的4%~5%。所以羽毛粉是一种潜力很大的蛋白质饲料资源。
禽类的羽毛是皮肤的衍生物。羽毛蛋白质中85%~90%为角蛋白质,属于硬蛋白质类,结构中肽与肽之间由双硫键(-S-S-)和硫氢键相连,具有很大的稳定性,不经加工处理很难被动物利用。通常水解羽毛粉蛋白可破坏双硫键,使不溶性角蛋白变为可溶性蛋白,有利于动物消化利用。
2.羽毛粉的加工工艺
(1)高压水解法又称蒸煮法  该法是加工羽毛粉的常用方法,一般水解的条件控制在:温度115~200℃,压力207~690 KPa, 时间0.5~1h。能使羽毛的二硫链发生裂解,在加工过程中若加入2%HCl可促使分解加速,但水解后需将水解物用清水洗至中性。另外,水解羽毛加工过程中的温度、压力、时间均影响其氨基酸利用率。水解羽毛粉典型的加工工艺流程见图 10-2-6。
       清洗                                  115℃
原料           高压釜内水解           烘干         粉碎
(典型的水解羽毛粉加工工艺流程图)
(2)酶解法  是利用蛋白酶水解羽毛蛋白的一种方法。选用高活性的蛋白水解酶,在适宜的反应条件下,使角蛋白质裂解成易被动物消化吸收的短分子肽,然后脱水制粉。这种水解羽毛粉蛋白质的生物学效价相对较高。蛋白酶水解条件依水解酶的种类而异,目前这种方法还没有广泛应用。
(3)膨化法  效果与蒸煮法近似。在温度240~260℃,压力1.0×103~1.5×103KPa下膨化。成品呈棒状外型,质地疏松、易碎,但氨基酸利用率没有明显提高。
3.羽毛粉的营养特性  羽毛粉中含粗蛋白质80%~85%,含硫氨基酸中的胱氨酸的含量为2.93%,居所有天然饲料之首。据分析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的含量分别约为7.23%、6. 78%、4. 21%,高于其他动物性蛋白质。但赖氨酸、蛋氨酸和色氨酸的含量相对缺乏。由于胱氨酸在代谢中可代替50%蛋氨酸,所以配方中添加适量水解羽毛粉可补充蛋氨酸不足,同时水解羽毛粉还具有平衡其它氨基酸的功能,应充分合理利用这一资源。此外,水解羽毛粉的过瘤胃蛋白含量约为70%,所以是反刍动物良好的“过瘤胃”蛋白源,营养价值与棉籽饼相当。
4.羽毛粉饲料质量标准。  目前我国还没有制订饲料用羽毛粉的国家标准。北京市地方标准《饲料用羽毛粉》DB/1100 B 4610—89的质量指标规定,以粗蛋白质、粗灰分、胃蛋白酶消化率为质量控制指标,各项指标均以90%干物质含量计算。
表9-33饲料用羽毛粉质量标准
(《饲料用羽毛粉》DB/1100 B 4610—89)
质量指标(%)        含量
粗蛋白质        ≥80.0
粗灰分        <4.0
胃蛋白酶消化率        ≥90.0
5.水解羽毛粉饲用价值
(1)羽毛粉水解蛋白的合理利用  在生产中水解羽毛粉常因蛋白质生物学价值低,适口性差,氨基酸组成不平衡,而被限量利用。在水解羽毛粉的氨基酸含量方面,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组氨酸明显低于鲱鱼粉,但胱氨酸、精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缬氨酸、甘氨酸、酪氨酸均高于鲱鱼粉。而成可溶性血粉蛋白氨基酸除精氨酸、异亮氨酸、甘氨酸、酪氨酸和蛋氨酸的含量低于鲱鱼粉外,其余氨基酸含量都高于鲱鱼粉,其中赖氨酸含量居天然饲料之首。近期研究表明:羽毛粉和血粉合理配伍,除蛋氨酸外其余必需氨基酸均可获得营养互补,若补加蛋氨酸可达到良好的饲喂效果。
(2)水解羽毛粉在饲料中的的适宜用量  水解羽毛粉因氨基酸组成不平衡,适口性差,一般在单胃动物饲料中的添加量不应过高,控制在5%~7%比较合适。研究表明:蛋、肉鸡日粮中水解羽毛粉的添加量以4%为宜。生长猪日粮中,以3%~5%为宜。鱼、鹿饲料中推荐量一般以3%~10%较好。火鸡饲料中用量一般以2.5%~5.0%为宜。奶牛用量应控制在5%以下。
(四)皮革粉
1.概述  皮革粉(leather meal)是制革工业的副产物,是用各种动物的皮革鞣制前或鞣制后的副产品制成的一种高蛋白质粉状饲料,主要成分是骨胶元蛋白。迄今有2类产品:一类是水解鞣皮屑粉,主要原料是皮革鞣制后的下脚料。另一类是以为原料制得的皮革蛋白粉。动物原皮在鞣制前需将皮下的组织、少量肌肉、毛、脂肪及边脚等铲去,这类下脚料连同制革废水,过去多用于肥料,或倾入江河,污染环境。近年来国内已有少量利用加工成蛋白粉饲料商品。
2.皮革粉的加工工艺
(1)水解鞣皮屑粉的加工工艺  这一工艺又称为“灰碱法”。在制革工业中需要使用铬酸盐和食盐、硫化钠等无机盐,因此,在加工饲料用皮革蛋白粉时,首先需将皮革下脚料用水浸泡、清洗约10h,除去无机盐,再加入Ca(OH)2,在一定温度、压力和时间下,进行碱水解,使铬与胶原蛋白结合的的交联键断开,蛋白质被水解,溶于水中,铬离子生成氢氧化铬沉淀与蛋白分离。然后经过过滤、去沉淀、浓缩、干燥等加工过程,即得饲料用皮革蛋白粉。成品外观为淡黄色或棕黄色粉末,在空气中易吸潮结块,呈碱性,为多肽钙盐,钙、磷不平衡。在干燥前如用磷酸调至pH6~7,有利于动物吸收利用。加工工艺流程见图 10-2-7
         清洗浸泡       加入5% Ca(HO2)水解                           去沉淀
鞣革下脚料             切碎                    水解物                       浓缩
过滤          蛋白滤液       干燥、粉碎
(水解鞣皮屑粉的加工工艺流程图)
(2)未鞣制皮革下脚料蛋白粉的加工工艺  这类原料通常采用高温高压水解法制取,其加工工艺过程与高压水解羽毛粉相似。
2.皮革粉的营养特性  水解皮革粉因原料的来源和加工方法不同,粗蛋白质含量差异很大,变动范围50%~80%,其中除赖氨酸较高外,其他氨基酸的比例不平衡,利用率较差,属中低档动物性蛋白质饲料。加之金属铬的含量较高,只能与其他优质的蛋白质饲料科学地搭配使用。一种典型的皮革蛋白质营养价值见表10-2-34。

表9-34 皮革蛋白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
(来自 张子仪主编  中国饲料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CFN5—13—0038)
名称        单位        含量        名称        单位        含量        名称        单位        含量



分        干物质
粗蛋白质
粗脂肪
粗纤维
粗灰分        %
%
%
%
%        91.4
77.6
0.8
1.7
11.3        氨

酸        赖氨酸        %        2.27        矿






素        钙        %        4.4
                                        蛋氨酸        %        0.80                磷        %        0.15
                                        胱氨酸        %        0.16                铁        mg/kg        131
                                        苏氨酸        %        0.71                铜        mg/kg        11.1
                                        异亮氨酸        %        1.06                锰        mg/kg        25.2
                                        亮氨酸        %        2.64                锌        mg/kg        89.8
                                        精氨酸        %        4.64                               
有效能        消化能(猪)
代谢能(鸡)
消化能(羊)        MJ/kg
MJ/kg
MJ/kg        11.51
6.19
11.05                缬氨酸        %        1.99                               
                                        组氨酸        %        0.42                               
                                        酪氨酸        %        0.66                               
                                        苯丙氨酸        %        1.63                               
                                        色氨酸        %        0.50                               
3.皮革粉的饲料质量标准  皮革粉往往因残留3%~4%的重金属铬,不仅使蛋白质的利用率下降,影响产品质量,而且还会对畜禽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
我国目前还未制定皮革粉饲料的国家标准。美国AAFCO(1991)饲料用水解皮革粉(INF 5-08-998)的标准规定:水分≤10%,粗蛋白质≥60%,蛋白质的胃蛋白酶消化率≥80%,粗纤维≤6%,铬的含量≤2.75%。美国NRC(1994),《鸡的饲料需要量》中提供了对未成年鸡铬酸钾(K2CrO4)及硫酸铬[C r2(SO4)3]的容许量为300mg/kg;对成年鸡氯化铬(CrCl3.6H2O)的容许量为10mg/kg。
三、其它动物性蛋白饲料
(一)蚕蛹
1.概述  蚕蛹(silkworm chrysalis)是蚕丝工业副产物,分为桑蚕蛹和柞蚕蛹。我国江苏、浙江、广东、湖南、湖北、四川和广东、广西、陕西等地是桑蚕养蚕区,辽宁、山东、河南是榨蚕的主要产区,每年都有大量蚕蛹产出。由于鲜蚕蛹含脂高,不宜保存,一般多经压榨或浸提去油,再经干燥、粉碎制得饲用蚕粉蛹(粕)。
2.蚕蛹的营养特性及饲用价值  蚕蛹中含有60%以上的粗蛋白质,必需氨基酸组成好,可与鱼粉相当,不仅富含赖氨酸,而且含硫氨基酸、色氨酸含量比鱼粉约高出1倍。不脱脂蚕蛹的有效能值与鱼粉的有效能值近似,是一种高能量、高蛋白质饲料,既可用作蛋白质补充料,又可补充畜禽饲料能量不足。新鲜蚕蛹中富含核黄素,其含量是牛肝的5倍、卵黄的20倍。蚕蛹的钙磷比约为1:4~5,可作为配合饲料中调整钙磷比的动物性磷源饲料。典型的营养成分见表10-2-35。
蚕蛹中脂肪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而且富含亚油酸和亚麻酸,但不宜贮存。陈旧不新鲜的蚕蛹呈白色或褐色。蚕蛹可以鲜喂,或应脱脂后再作饲料。蚕蛹中含有几丁质,不易消化,含量可通过测定“粗纤维”的方法检测出来,优质的蚕蛹不应含有大量粗纤维,凡粗纤维含量过多为混有异物。
蚕蛹的主要缺点是具有异味,加工前用1%过氧化氢或0.5%的高锰酸钾在55℃下浸泡24h再烘干,可除去异味,但对各种养分破坏性很大,应慎用。
生产中多将蚕蛹与血粉搭配配合饲料喂猪、鸡、鱼和经济动物,以获取较好的经济效益。但应注意的是,用劣质蚕蛹粉喂鱼,易引起鱼的瘦鳍症和贫血症(添加维生素E可预防);喂猪可使体脂变黄,产生腥臭味,影响肉质。蚕蛹粉在畜禽饲粮中参考用量:肉鸡、火鸡料2.5%~5%;蛋鸡和猪料2%;乳牛、肉牛料2%~3%。
表9-35 蚕蛹的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
(来自张子仪  中国饲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CFN 5-13-2080)
名称        单位        含量        名称        单位        含量
                蚕蛹        脱脂                        蚕蛹        脱脂



分        干物质        %        92.3        90.6        氨

酸        精氨酸        %        2.79        3.36
        粗蛋白质        %        51.5        71.7                缬氨酸        %        2.47        3.50
        粗脂肪        %        26.7        3.2                组氨酸        %        1.57        1.68
        粗纤维        %        3.7        4.9                酪氨酸        %        3.67        4.26
        无氮浸出物        %        6.8        5.5                苯丙氨酸        %        2.66        3.32
        粗灰分        %        4.0        5.3                色氨酸        %        1.17        1.30


能        消化能(猪)
代谢能        MJ/kg
MJ/kg        19.33        12.80        矿






素        钙        %        0.17        0.18
                                                磷        %        0.76        0.62
                        ¬—        11.67                钾        %        —        0.85


酸        赖氨酸        %        3.33        4.27                钠        %        —        0.02
        蛋氨酸        %        1.47        2.01                铜        mg/kg        —        20.6
        胱氨酸        %        0.60        0.63                锰        mg/kg        —        39.9
        苏氨酸        %        2.24        2.94                锌        mg/kg        —        209.3
        异亮氨酸        %        0.19        2.98                氯        %        —        0.02
        亮氨酸        %        3.44        4.62                镁        %        —        0.28
3.蚕蛹的饲料质量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行业标准《饲料用桑蚕蛹》NY/T218—9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饲料用榨蚕蛹粉》GB10386—89中规定,以粗蛋白质、粗纤维、粗灰分为质量控制指标,按含量分为3级,各项质量指标均以88%干物质为基础计算,3项质量指标必须全部符合相应等级的规定,2级饲料用蚕蛹为中等质量标准,低于3级者为等外品。
表9-36饲粮用桑蚕蛹粉质量标准
(NY/T 218—1992)                 
    等级
质量指标                       
        一级        二级        三级
粗蛋白质 ,%        ≥50.0        ≥45.0        ≥40.0
粗纤维,%        <4.0        <5.0        <6.0
粗灰分,%        <4.0        <5.0        <6.0

表9-37饲粮用柞蚕蛹粉质量标准
(NY/T137-1989 )
    等级
质量指标                       
        一级        二级        三级
粗蛋白质,%        ≥55        ≥50        ≥45
粗纤维,%        <6        <6        <6
粗灰分,%        <4        <5        <5
            (%)
(二)脱脂奶粉  牛奶是供作幼畜最佳的蛋白质来源的饲料。但因牛奶价格高,主要用于人类食品。生产中多以脱脂乳或其加工副产品供作幼畜饲料。国外这类商品原料还有乳的浓缩物或烘干物。
脱脂奶粉(Dried skim milk)是牛乳经脱脂加工干燥后提炼而成。脱脂奶粉一般水分含量<8%,粗蛋白33%~35%。无氮浸出物约为50%,大部分由乳糖组成。还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供作断奶幼猪的优质蛋白料和乳猪、犊牛的人工乳料。人工乳一般10%~20%,仔猪料3%~5%。
(三)酪蛋白粉  酪蛋白粉(casein meal)是指在脱脂乳中加入酸或凝乳酶(rennet),使酪蛋白凝固,然后再经分离、干燥、粉碎所得的一种乳副产品。酪蛋白多供人类食用,价格低廉时也可用作高蛋白饲料。酪蛋白粉的粗蛋白含量一般 > 70%,各种氨基酸组成平衡。
生产中酪蛋白广泛用于鱼类饲料中,特别是在鲤鱼和虹鳟鱼饲料中应用取得较好效果。
(五)昆虫粉  昆虫粉( insect meal),是以可作为饲料的昆虫类为原料经人工养殖、杀灭、干燥、粉碎等加工过程生产的一种蛋白质饲料。
昆虫是世界上种类最多的动物,占世界动物已知种类的三分之二。有些昆虫在世界上的某些国家已被作为人类的食物来源。在我国的一些地区已将一些昆虫作为一种动物性蛋白质饲料资源。这类饲料虽然目前产业规模还不大,但发展前景可观。
我国目前已形成产业具有一定应用规模的有:蚯蚓、蝇蛆、黄粉虫等。干粉产品的粗蛋白质含量都在60%左右,氨基酸组成与鱼粉相似且富含微量元素,所以是优质的蛋白质饲料。这类饲料的唯一缺点是缺乏钙、磷2种常量元素。

第三节  单细胞蛋白质饲料
单细胞蛋白质(single-cell protein  SCP)是单细胞或具有简单构造的多细胞生物的菌体蛋白的统称。 “SCP”曾被称为发酵蛋白(fermentation protein)、生物合成蛋白(bio-synthetic protein)、生物蛋白(bioprotein)、石油蛋白(petro-protein)、工业蛋白(industrial protein)及菌体蛋白(bacterial protein)等。目前可供作饲料用的SCP微生物主要有:酵母、真菌、藻类及非病原性细菌4大类。
一、单细胞蛋白的基本特性
(一)营养特性  单细胞蛋白质饲料由于原料及生产工艺不同,其营养成分组成变化较大,一般风干制品中含粗蛋白质在50%以上。因为这类蛋白质是由多个独立生存的单细胞构成,所以富含多种酶系。B族维生素。必需氨基酸组成和利用率与优质豆饼相似。微量元素中富含有铁、锌、硒。
(二)生产特性  单细胞蛋白质生产周期短。如酵母菌在良好条件下每接种100kg,1d即可获得2500kg酵母,其生长繁殖速度约为大豆的1300倍,为动物生长的2000倍。所以,这类饲料生长速度快,世代周转迅速。
生产单细胞蛋白质饲料产品的原料多为烃类及其衍生物、天然气、石油产品、有机垃圾、纸浆、糖蜜、藁秆粉等,原料来源广,可充分利用工农业的废物,净化污水,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可以工业化生产,不与农业争地,也不受气候条件限制。
二、单细胞蛋白的种类
(一)酵母菌类  在单细胞蛋白饲料中饲料酵母利用的最多。酵母(yeasts)中常用的有酵母属(Saccharopyces)、球拟酵母属(Torulopsis)、假丝酵母属(Candida)、红酵母属(Rhodolorula)、圆酵母属(Torula)等。饲料酵母按培养基不同常分为石油酵母,工业废液(渣)酵母 (包括啤酒酵母、酒精废液酵母、味精废液酵母、纸浆废液酵母)。酵母细胞膜不宜被消化酶破坏,为提高饲用价值,国外生产饲用酵母有时先用自溶酶将膜破坏再制成饲用酵母粉。
1、石油酵母
(1)石油酵母一词,来自1963年在联邦德国法兰克福城召开的第6届世界石油会议上,由英国BP公司A•Champagnat等人在《石油中的蛋白质》一文中提出的。生产石油酵母的原料一般分2种,一种是以重质油为原料,另一种是以石油蜡烃为原料。用重质油为原料生产石油酵母时,因重油中含蜡高,低温下易结冻,生产时需要脱蜡。用石油蜡烃为原料生产时,可直接在发酵槽加入酵母,进行发酵生产。生产石油酵母要求加入一定量氨调整发酵程pH值,还需加入一定量的磷、钾、铁盐,并提供充足的空气和水进行冷却。当石油蜡烃等和酵母菌种一并注入发酵槽后,在弱酸性和30~36℃温度条件下,经数小时滞留发酵,发酵后取出,进行离心、温水洗涤,浓缩、干燥等步骤即得石油酵母。
石油酵母粗蛋白质含量约60%左右,水分5%~8%,粗脂肪8%~10%,干物质中消化能(猪)14.98MJ/kg,代谢能(鸡)9.29MJ/kg。赖氨酸含量接近优质鱼粉,但蛋氨酸含量很低。粗脂肪多以结合型存在细胞质中,稳定、不易氧化,利用率较高。矿物质中铁高、碘低。维生素B12不足。
(2)石油酵母的利用特点  ① 根据石油酵母赖氨酸含量高、蛋氨酸含量低的特点,最好用于育成鸡、蛋鸡和育肥猪后期饲料中。②从能值、蛋白质含量和适口性等方面综合考虑,石油酵母不宜单独取代鱼粉。③石油酵母适于高水温鱼利用。因为高水温鱼体温高,肠道酵素活性大,对酵母消化率高。其效果鲤、鳗鱼优于鲱、鲇鱼。④畜禽饲粮中酵母的最大添加量:肉鸡、产蛋鸡5%~10%,育肥猪5%~15%,鲤鱼、鳗鱼20%~40%,鲱鱼、鲇鱼10%~30%。
一般以石油蜡烃为原料生产的石油酵母因其原料中不含有高分子致癌性多环芳香物,所以安全性高。而以轻油或重质油直接作发酵原料生产的石油酵母含有致癌物质3,4苯并芘,应慎用。
2、工业废液酵母  工业废液酵母是指以发酵、造纸、食品等工业废液(如酒精、啤酒、纸浆废液和糖蜜等)为碳源和一定比例的氮(硫酸铵、尿素)作营养源,接种酵母菌液,经发酵、离心提取和干燥、粉碎而获得的一种菌体蛋白饲料。
70年代初期,国外利用工业废液生产饲料酵母已形成了工业化体系,在欧洲属于SCP范畴的产品每年约有120万t,在东欧和原苏联,80%的酒精废液早已用于生产饲料酵母,但由于生产成本高,发展缓慢。我国50年代开始着手开展利用工业废液生产饲料酵母的研究工作,在利用纸浆废液、酒糟水、豆腐水为原料生产饲料酵母和白地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改进,20世纪末期在利用酒精、啤酒副产品、味精废液生产饲料酵母的科学技术方面又取得许多经验,并有批量生产,同时颁发有饲料酵母行业标准。
饲用酵母因原料及工艺不同,其营养组成有相当大的变化,一般风干制品中约含粗蛋白质45%~60%,如酒精液酵母45%,味精菌体酵母62%,纸浆废液酵母46%,啤酒酵母52%。这类SCP中,赖氨酸5%~7%,蛋氨酸+胱氨酸2%~3%,所含必需氨基酸和鱼粉含量相近,但适口性差。有效能值一般与玉米近似,生物学效价虽不如鱼粉,但与优质豆饼相当。在矿物质元素中,富锌和硒,尤其含铁量很高。近年来在酵母的综合利用中,也有先提取酵母中的核酸再制成“脱核酵母粉”的。同时酵母产品不断开发,如含硒酵母、含铬酵母、含锌酵母已有了商品化产品,均有其特殊营养功能。工业废液酵母从环保及物尽其用的原则出发,最具有开发前途。
3、酵母蛋白饲料的质量标准  市售饲料酵母有数种规格。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部行业标准中规定的饲料酵母(yeast for feeds)专指以淀粉、糖蜜以及味精、酒精等高浓度有机废液等碳水化合物为主要原料,经液态通风培养酵母菌,并从其发酵醪中分离酵母菌体(不添加其他物质)经干燥后制得的产品,属单细胞蛋白质饲料之一。并指明主要酵母菌有产朊假丝酵母菌(Candidautilis)、热带假丝酵母菌(Candida tropicalis)、圆拟酵母菌(Torula utilis)、球拟酵母菌(Torulopsis utilis)、酿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表9-38饲料酵母质量标准
(《饲料酵母》 QB/T1940-1994)



求        项目        级别
                优等品        一等品        合格品
        色泽        淡黄色        淡黄至褐色
        气味        具有酵母的特殊气味,无异臭味
        粒度        应通过SSW 0.400/0.250mm的试验筛
        杂质        无异物



求        项目        级别
                优等品        一等品        合格品
        水分(%)≤        8.0        9.0
        灰分(%)≤        8.0        9.0        10.0
        碘价(以碘液检查)        不得呈蓝色
        细胞数(亿个/克)≥        270        180        150
        粗蛋白质(%)≥        45        40
        粗纤维(%)≤        1.0        1.5



求        项目        级别
                优等品        一等品        合格品
        砷(以As计,mg/kg)                ≤10       
        重金属(以Pb计,mg/kg)                ≤10       
        沙门氏菌                不得检出       
二、单细胞藻类
单细胞藻类(Algae) 是指以阳光为能源,以天然有机和无机物为培养基,生活于水中的小型单细胞浮游生物体。目前主要饲用的藻类有绿藻和蓝藻2种。绿藻呈单细胞微球状,直径5~10μm,池塘水变绿就是由其所致。蓝藻因呈相连螺旋状又名螺旋藻,长300~500μm,易培养捕捞,色素和蛋白质的利用率高。从发展前景看,蓝藻有取代绿藻的趋势。2种藻类的营养成分含量见表10-2-40
表9-39绿、蓝藻营养成分比较
(来自梁邢文等主编 饲料原料与品质检测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9)
种类        水分(%)        粗蛋白(%)        粗脂肪
(%)        粗纤维(%)        粗灰分(%)        无氮浸出物(%)        颜色        形状
绿藻        5        60        15        5        7        8        绿        微球状
蓝藻        5        65        3        2        6        19        绿—青绿        螺旋状
(一)绿藻 小球藻属  绿藻(Chlorella)呈深绿色,可以生长在咸水中或以脏水、动物的粪便、或其它废弃物为肥料的池塘内。稍具苦味,营养成分较全,含有动物未知生长因子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丰富,所以被认为是一种既可以作为动物饲料又可以净化动物及人类废弃物的有机物。但绿藻细胞壁厚,叶绿粒不易消化,所以畜禽和水产动物对其消化率低,饲料中利用量受到限制。一般可少量用于猪鸡饲料,鸡料用量应<10%,(用量达10%时轻度下痢,20%时出现发育不良等症);生长猪料15%;水产动物如金鱼、锦鲤、斑节虾20%左右。
(二)蓝藻 螺旋藻属  蓝藻(Spirulina)可生长在因碱性强而不能用于灌溉的淡水和湖泊里。这种高pH值的水可以保证为蓝藻的光合作用提供丰富的CO2,有利于提高产量。蓝藻的粗蛋白质含量65%~70%,粗脂肪、粗纤维含量比绿藻低,无N浸出物含量比绿藻高。赖氨酸、蛋氨酸含量低,精氨酸、色氨酸含量高,氨基酸组成略欠平衡,。脂肪以软脂酸、亚油酸、亚麻油酸居多,维生素C含量丰富,其它两者相近。非洲的乍得和墨西哥把蓝藻作为食物。目前,在人类保健品商店中也有蓝藻出售。由于蓝藻适口性好,故可大量用于猪、牛、羊饲料。禽类对其利用率稍差。是水产动物的优质诱食料,对金鱼、锦鲤鱼尤为明显。
蓝藻的蛋白质产量非常高,每亩所产蛋白是玉米所产蛋白的125倍,鱼类的70倍肉牛产品的600倍,所以是一种发展前景广阔的藻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饲料用螺旋藻粉》GB/T 17243—1998规定了饲料用螺旋藻粉的感官和理化指标、重金属限量、微生物学指标等技术要求。
表9-40饲料用螺旋藻粉质量标准
(《饲料用螺旋藻粉》GB/T 17243—1998)
项目        要求
感官要求        色泽        蓝绿色或深蓝绿色
        气味        略带海藻鲜味,无异味
        外观        均匀粉末
        粒度,mm        0.25
理化指标        水分(%)        ≤7
        粗蛋白质(%)        ≥50
        粗灰分(%)        ≤10
每千克产品重金属限量        铅(mg)        ≤6.0
        砷(mg)        ≤1.0
        镉(mg)        ≤0.5
        汞(mg)        ≤0.1
微生物学标        菌落总数,个/g        ≤5×104
        大肠菌群,个/100g        ≤90
        霉菌,个/g        ≤40
        致病菌(沙门氏菌)        不得检出
三、其他单细胞蛋白质
包括真菌类和非致病细菌类。真菌中常用的有地霉属(Geotrich)、曲霉属(Aspergillus)、根霉属(Rhizopus)、木霉属(Trichoderma)、镰刀菌属(Fusarium)和伞菌目(Agaricalus)的霉菌等。除去培养基质后的SCP的营养价值和酵母SCP相似。
在非病原性细菌中常见的有芽孢杆菌属(Bacillus)、甲烷极毛杆菌属(Methanomonas)、氢极毛杆菌属(Hydrogenomonas)以及放线菌属(Actinomyces)中的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诺卡氏菌(Nocardia)、小球菌(Microcooccus等。
这类菌的特点是菌体蛋白含量高,有些不仅是优质饲料还可以食用。但目前由于生产工艺的限制,仍处于开发阶段。
第四节  非蛋白氮饲料
凡含氮的非蛋白可饲物质均可称为非蛋白氮饲料(Nonprotein Nitrogen  NPN)。
NPN包括饲料用的尿素、双缩脲、氨、铵盐及其它合成的简单含氮化合物。作为简单的纯化合物质,NPN对动物不能提供能量,其作用只是供给瘤胃微生物合成蛋白质所需的氮源,以节省饲料蛋白质。目前世界各国大都用NPN做为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的补充来源,效果显著。在人多地少的我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开发应用NPN以节约常规蛋白质饲料具有重要意义。
一、尿素
(一)概述  尿素[CO(NH2)2]为白色,无臭,结晶状。味微咸苦,易溶于水,吸湿性强。纯尿素含氮量为46%,一般商品尿素的含氮量为45%。每kg尿素相当于2.8kg粗蛋白质,或相当于7kg豆饼的粗蛋白质含量。试验证明,用适量的尿素取代牛、羊饲粮中的蛋白质饲料,不仅可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还能提高生产力。
瘤胃中的微生物可以将饲料中非蛋白氮转化为氨,进一步利用氨合成氨基酸,氨基酸被降解后产生的氨又可以相同的方式被反刍动物所利用。因此,反刍动物瘤胃中的微生物可以反复充分利用NPN来合成菌体蛋白。
尿素是最普通的非蛋白氮源。它是动物体代谢的产物,是由动物体内氨基酸代谢产生的氨在肝脏中合成的,然后由肝脏分泌出进入血液循环,经过肾的过滤作用,最终从尿中排出。用于饲料中的尿素和用作肥料的尿素相同,是利用空气中的氮、二氧化碳和天然气的化学能通过化学方法合成的。
尿素在瘤胃中可被瘤胃微生物产生的脲酶而转化为氨,进而被微生物体所利用。尿素在瘤胃中可以迅速地转化为氨,所以反刍动物进食含有尿素的饲料后,瘤胃中氨水平将迅速升高。
(二) 影响尿素利用的因素
1、饲粮中易被消化吸收的碳水化合物的数量是影响尿素利用效率的最主要的因素。谷类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很易被发酵成淀粉和糖,由于瘤胃中尿素可以迅速转化为氨,所以能快速利用尿素的微生物数量对尿素的利用起主要作用。如果这些微生物数量少,当尿素转化为氨后,过多的氨就会被瘤胃壁吸收,并随尿排出体外,这就会造成饲料中氮的浪费。微生物利用碳水化合物的实质是满足自身生长繁殖的能量,同时为合成菌体蛋白提供碳源,保证尿素的充分利用。
2、供给反刍动物适量的天然饲料蛋白质,其水平占饲粮的9~12%,以促进菌体蛋白的合成。粗饲料中粗纤维含量高,不利于利用尿素的微生物繁殖,也达不到使用尿素的目的。
3、供给适量的硫、钴、锌、铜、锰等微量元素,可为微生物合成含硫氨基酸和吸收利用氮素提供有利条件。
4、供给适量的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A、维生素D,以保证微生物的正常活性。
5、要控制尿素在瘤胃中分解的速度。能使瘤胃微生物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利用效率的氨的最适宜量为20mg/100ml(100ml瘤胃液中含有20mg氨)。瘤胃中大量的微生物会迅速利用氨产生大量有机酸,除了能够缓慢释放氮外,还能为氨基酸的合成提供支链脂肪酸。
6、尿素的饲喂对象为6个月以上反刍动物,用量不能超过饲粮总氮量的1/3,或占饲粮总量的1%。产奶量高于27kg/d 的奶牛饲粮不应添加。
(三)尿素的毒性  尿素本身并不具有毒性,但用量过多可引起氨中毒。当饲料中尿素水平过高时,反刍动物吸收的氨的量就会超过肝脏降解氨的量,氨就会参与动物体的循环,大脑组织对氨很敏感,当血氨水平高于正常量时,会导致神经症状的发生。氨中毒主要表现为气喘,走路不稳,运动失调,流涎和产生瘤胃气,甚至导致死亡。氨中毒可通过加酸而得到缓解,将醋酸溶入冷水中,对反刍动物进行饲喂可以减少氨的吸收,并且冷水稀释了瘤胃中的氨,同时也阻止了尿素转化为氨。
尿素不宜单一饲喂,应与其他精料合理搭配。豆粕、大豆、南瓜等饲料含有大量脲酶,切不可与尿素一起饲喂,以免引起中毒。浸泡粗饲料投喂或调制成尿素青贮料(0.3~0.5%)饲喂,与糖浆制成液体尿素精料投喂或做成尿素颗粒料、尿素精料砖等也是有效的利用方式。
二、胺盐类
为降低尿素在瘤胃中的水解速度和延缓氨的生成速度,目前比较有效的方法和产品有以下几种:
(一)缩二脲  [NH(CONH2)2]  当尿素被加热到很高的温度时,由2分子尿素可缩合成1分子的缩二脲。缩二脲在瘤胃中水解成氨的速度要比尿素慢,氨随时释放随时被微生物利用,所以提高了氮的利用率。因为尿素具有苦味而缩二脲无味,所以缩二脲的适口性比尿素好。缩二脲在瘤胃里被微生物产生的缩脲酶作用水解成氨,只有当瘤胃中含有一定量的缩二脲和保持一段时间后,瘤胃微生物才能产生这种缩脲酶,因此若有效地利用缩二脲需要约6个星期的适应期,如果连续几天不在饲粮中添加缩二脲,就需要一个新的适应期。在瘤胃中不能被代谢的缩二脲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
(二)脂肪酸尿素  脂肪酸尿素又称脂肪脲,是以脂肪膜包被尿素,目的是提高能量、改善适口性和降低尿素分解速率。含N量一般大于30%,呈浅黄色颗粒。
(三)腐脲(硝基腐脲)  是尿素和腐殖酸按4:1在100~150℃温度下生产的一种黑褐色粉末,含氮24%~27%。
(四)羧甲基纤维素尿素  按1:9用羧甲基纤维素钠盐包被尿素,再以20%水拌成糊状,制粒(直径12.5mm),经24℃温度干燥2h即成。用量可占牛日粮2%~5%。另外也可将尿素添加到苜蓿粉中制粒。
(五)氨基浓缩物  用20%尿素、75%谷实和5%膨润土混匀,在高温、高湿和高压下制成。
(六)磷酸脲(尿素磷酸盐)[CO(NH2)2•H3PO4]  为70年代国外开发的一种含磷非蛋白氮饲料添加物。含氮10%~30%,含磷8%~19%。毒性低于尿素,对牛、羊、增重效果明显。
(七)铵盐  铵盐包括无机铵盐(如碳酸氢铵、硫酸铵、多磷酸铵、氯化铵)和有机铵盐(如醋酸铵、丙酸铵、乳酸铵、丁酸铵)2类。
1.硫酸铵(NH4)2SO4:呈无色结晶,易溶于水。工业级一般呈白色或微黄色结晶,少数呈微青或暗褐色。含氮20%~21%,蛋白当量为125%。硫酸铵既可作氮源也可作硫源。生产中多将其与尿素以2~3:1 混后饲用。
2.碳酸氢铵(NH4HCO3):白色结晶,易溶于水。当温度升高或温度变化时可分解成氨、二氧化碳和水。味极咸,有气味,含氨约20%~21%,含氮17%,蛋白质当量106%。
3.多磷酸铵:属一种高浓度氮磷复合肥料,由氨和磷酸制得。一般含氮22%、含P2O5 34.4%,易溶于水。蛋白质当量为137%,可供作反刍动物的氮、磷源。
(八)液氨(NH3)和氨水(NH3•H2O)  液氨又称无水氨,一般由气态氨液化而成,含氮82%。氨水系氨的水溶液,含氮15%~17%,具刺鼻气味,可以用来处理篙秆、青贮饲料及糟渣等饲料。
三、其他含氮化合物
家禽废弃物中的干物质(Dried Poultry waste  DPW)即禽舍内的粪便,垃圾垫草。禽类在尿中(尿随粪一同排出)可排出一种浓缩的氮源——尿酸,这种尿酸可以作为瘤胃微生物氮源利用。DPW作为蛋白质补充物适口性差。核心问题是粪中是否有药物残留。例如,硫酸铜有时被作为家禽的一种饲料添加剂使用,而绵羊又对铜的毒性非常敏感,如果DPW是来源于饲喂高铜饲料的禽类时,就不能饲喂绵羊。家禽废物中还含有较高的钙,不能用于饲喂产奶后期的奶牛,因为高钙会导致产乳热。
DPW用作饲料存在的一个潜在的危险是DPW中可能含有沙门氏菌属类的致病性微生物,将肉鸡的废弃物堆成一大堆使其内部温度达到60℃或者青贮,都是消灭各种致病源的有效方法。肉鸡的废弃物深深地堆积之前向其中加入一些低质的粗饲料如秸杆等可以提高反刍动物粗饲料的营养水平。
 楼主| 发表于 2008-11-8 13:58:5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部分:维生素

补充维生素应考虑的因素
生素的添加量一般为配合饲料的0.1%以下,但由于它所占成本为配合饲料的5%以上,因此,为使添加的维生素经济、有效,必须考虑下列因素:
1.饲养动物的对象、品种、生长期
2.饲养的方式
3.饲养的环境
4.饲养季节、气候
5.饲料的加工方法
6.饲料的贮存方法
维生素的稳定性特性
一)、脂溶性维生素的稳定性特性: 脂溶性维生素的稳定性特性: VA、类胡萝卜素、VD3 对空气的氧化作用与氧化剂敏感;在紫外线作用下失效;在酸性下异化反应;矿物质微量元素对其有催化作用;能被抗氧化剂(BHA、BHT、EMQ、TBHQ、维生素E)和橡胶、砂糖、淀粉、胶浆包被保护。 VE游离的VE对空气的氧化作用敏感,尤其是在碱性条件下,对酯稳定。 VK1 在空气中与酸中较稳定;在碱性条件下不稳定;在阳光下易分解。
VK3、MSB却亚硫酸氢钠甲萘醌,它在饲料、预混合饲料中较稳定。 MSBC即亚硫酸氢钠甲萘醌混合物,在饲料与预混合饲料中稳定。 MPB即亚硫酸氢嘧啶,在饲料与预混合伺料中稳定。
(二)、水溶性维生素的稳定性特性: 水溶性维生素的稳定性特性:
VC:干燥时在空气中稳定;对射线(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敏感;在水溶液中或湿润时易被氧化; 有金属离子(铜、铁等)存在时起催化作用;时间、温度对其也有一定影响。
生物素:在空气、酸性、中性下稳定,在碱性溶液中稍不稳定。
核黄素VB2:在碱性溶液中对光敏感;在酸性、中性溶液中稳定;在碱性溶液中不稳定;对还原剂敏感。 硫胺素VB1:在低的pH值中稳定,随着pH值的增加,损失量也增加;对热敏感;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对氧化作用和氧化剂敏感;在亚硫酸中易分离;当pH值为3时分裂缓慢,当pH值为5时分裂迅速(pH值达6瞬即分离);在动、植物原料中起酸化作用;有金属离子(如铜)存在时起催化作用,由蛋白或脂肪包被稳定化的 VB1,在含有氯化胆碱及微量元素的饲料中能起部分反应。
烟酸和烟酰胺:是一种较稳定的化合物。
泛酸化合物:易吸湿返潮,尤其是d1-泛酸钙;在酸、碱溶液中不稳定;在水解作用下,尤其是强酸或强碱条件下,易分解。
泛酸:泛酸有很大的稳定性 吡哆醇VB6:稀释的溶液中对光敏感,在酸性溶液或干燥时较稳定。
叶酸:pH值低于5的酸溶液中不稳定,受VB1、VB2、氧化剂或还原剂(尤其是VB1分离作用中产生的硫化氢)的影响;干燥时稳定,在pH值低时稳定呈悬浮液;在阳光下易分解;在含有氯化胆碱和微量元素及预混合饲料中不稳定;在蜡的包被中稳定。 VB12:在强酸强碱的媒介下稍不稳定;对氧化剂、还原剂敏感;在有VC、烟酰胺及VB1分离后的物质存在下能加速分解;在极稀的溶液中对光敏感;其溶液能被铁盐稳定化。
其它类似维生素物质
一)、对氨基苯甲酸 对氨基苯甲酸是构成叶酸分子的基团之一。它是细菌的促生长物质,对机体的代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饲料中都会有对氨基苯甲酸,但是只有补充在家禽的日粮中才能提高饲养效益。鳟鱼的需要量为每千克配合饲料 100-200毫克,其它畜禽动物的需要量尚不清楚。 (二)、甜菜碱 甜菜碱是甲基基团的供体,可用来代替胆碱和蛋氨酸,但它不能防止鸡的胫骨短粗病。 (三)、肌醇 这种六元醇能因它的抗脂肪肝作用而防止肝脏的脂肪渗入,饲料中含有大量的肌醇,而且它还是各种磷脂的一个组成部分。动物对肌醇的需要量尚不清楚,只有一些由纯粹的营养物质
(如酪蛋白、淀粉和脂肪)所配制的日粮才需补充肌醇。治疗产蛋鸡的肝脂肪病,每千克配合饲料约需补充肌醇 1000毫克。用于防止鳟鱼肝的退化,每千克配合饲料需补充肌醇350-500毫克。 (四)、维生素F 即必需脂肪酸,是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基团的总称,动物体不能失物合成维生素F,因此必须补充。维生素下包括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如果在日粮中缺乏这类必需脂肪酸,就会改变皮肤的特性、生长受到障碍以及饲料转化率降低。不饱和脂肪酸同维生素E的关系十分密切,而动物对维生素E的需要量必须同日粮中所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相匹配。
(五)、维生素P 即芸香甙。芸香甙是类黄酮类化合物之一。它能使毛细管渗透压升高和血管脆性增加的情况趋向正常化,亦可用于防止马蹄浮肿和防护猪和大白鼠受辐射的伤害,芸香甙和维生素C配合使用可以发挥协同作用。在动物日粮中补充芸香甙的效果还不清楚。 (六)、乳清酸 乳清酸是代谢的一种重要中间体。在某些情况下,特别对生长动物和家禽具有促生长的作用。此外,它还具有保护肝的作用。在动物蛋白质含量低的日粮中,每千克饲料中补充乳清酸40毫克,可提高日增重、受胎率和生命力。犊牛真正需要的是母牛的初乳和泌乳头个星期中含有的高含量的乳清酸,通常所有的代乳品是否符合这种需要则还不能确定。
(七)、维生素B15 维生素B15是属于复合维生素B的成份,亦存在于酵母、米糠、血和其它类似的饲料中。它对动物营养的重要性尚不清楚,维生素B15主要用于治疗肝硬变和脑硬化。??维生素B15主要用于治疗肝硬变和脑硬化。 (八)、维生素BT 即肉毒碱。它是哺乳动物肌肉的组成物质,亦存在于酵母、乳清和贝壳类(淡菜)中。在动物肌体内,对脂肪酸的代谢和对钙、磷以及维生素D的吸收,维生素BT起着不同的功用。
(九)、维生素T 维生素T是由部分未知酵母成份和各种B族维生素组成的混合物,最初是由白蚁中分离出来。肝、脑下垂体和各种真菌都含有维生素T。饲养试验显示维生素T有促生长的作用。 (十)、维生素U 蔬菜和水果都含有一种抗溃疡因子,维生素U。这种抗溃疡因子的主要活性物质是蛋氨酸甲锍盐(例如氯化物),它具有显著的抗脂肪肝的作用。维生素U对胃和小肠的粘膜病症也有可*的治疗作用。

维生素C(Ascorbic Acid)
(一)、别名 抗坏血酸,抗坏血病维生素。
(二)、单位 每千克饲料中含有量或每头动物每天的需要量以毫克表示。 (三)、分子式 C6H8O6,分子量176.1。 (四)、天然存在和生物利用率 维生素C仅存在于很少的一些饲料中,它们是马铃薯、甜菜、奶粉和青绿植物。除鳟鱼、鲑鱼和鳗鱼外,所有饲养的动物在机体内都通过生化过程合成一定数量的维生素C。天然存在的维生素C能充分被动物利用,但是,它们在经加工的饲料产品中的贮藏稳定性却受到限制。维生素C可因水份(特别是微量元素的催化所产生的破环作用)而降低效价。贮藏时间以及日粮的生产和贮藏方法亦都会影响维生素C的效价。
(五)、生理功能 维生素C在动物体内参与氧化和还原过程中氢的转移。维生素C与肾上腺激素和维生素B1、维生素E合用而发生作用。维生谻参与甾体激素的合成和血液的凝结,它能使机体增强抗病力和对各种应激现象的适应性。维生素C有助于促进胶原组织如骨、软骨和皮肤的形成和功能。 (六)、缺乏症 血浆蛋白含量降低,贫血,凝血时间延长,影响骨骼发育和对铁、硫、氟、碘的利用。 (七)、需要量
维生素C的需要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的环境条件,如气候、日粮的变更、由噪音、运输以及寄生虫感染而引起的紧张情绪。 (八)、商品性状 本品为白色至淡黄色粉末,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干燥失重小于0.1%,pH值2-3。由于维生素C很不稳定,因此商品维生素C都需作包装处理,经包装处理后的维生素C对空气稳定,但易受热、特别是潮湿的破坏。原包装在室温25℃以下可贮存6个月。罗氏、巴斯夫、AEC等公司生产本品。
胆碱(Choline)
(一)、单位 每千克饲料中含量或每头动物每天的需要量以毫克表示。1毫克胆碱相当于1.15毫克氯化胆碱。 (二)、分子式 氯化胆碱分子式为C5H14ClNO,分子量为139.6。 (三)、天然存在和生物利用率 所有的饲料都含有胆碱。动物性蛋白质饲料、干酵母和油类饼粕含有的胆碱特别丰富,但玉米和木薯淀粉含胆碱却很少。大豆粕中天然存在的胆碱,其利用率为60-70%,而谷物中可利用的胆碱比上述的百分比还要低。
(四)、生理功能 胆碱为合成磷脂(如卵磷脂)所必需,对脂肪的运转和代谢(肝脏中脂肪的消耗)亦是必不可少。胆碱对神经冲动的传递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参与乙酰胆碱的合成。磷脂中的胆碱是软骨细胞的组成部分。胆碱同蛋氨酸和赖氨酸相似,担负着甲基供体的作用。当有足够量的叶酸和维生素B12时,在动物机体内,利用蛋氨酸和丝氨酸可以生成合成胆碱。 (五)、缺乏症 阻碍脂肪代谢,出现肝脂肪变性(脂肪肝综合症),骨和关节畸变,家禽胫骨短粗,仔猪腿部呈外八字形,猪呈狗样的坐姿,生长迟缓,尤其是生长动物,鸡的死亡率高。
(六)、需要量 胆碱的需要量取决于日粮组成和贮藏情况。喂高能量和高脂肪日粮的集约化家禽,对胆碱的需要量特别大。成年反刍动物对胆碱的需要量尚不清楚。猪,犊牛和家禽对胆碱的需要量为每千克全价饲料1000-2000毫克。 (七)、商品性状 氯化胆碱有含量75%的胶状物和含量50%的粉末,50%含量的产品是采用吸附剂吸附后再经处理的粉末,产品细度小于0.5毫米,产品极易吸湿返潮。
泛酸(Pantothenic Acid)
(一)、别名 滤过因子、鸡抗皮炎因子。 (二)、单位 每千克饲料中含有量或每头动物每天需要量以毫克表示。1毫克右旋泛酸相当于1.087毫克右旋泛酸钙。 (三)、分子式 纯泛酸不稳定,在一般情况下,利用泛酸的盐类。泛酸盐多数以泛酸的钙盐和钠盐形式存在。因泛酸钙盐吸湿性低于泛酸钠盐,所以家畜日粮中补加的泛酸绝大部分为泛酸钙。泛酸钙的分子式为C18H32CaN2O10,分子量为476.55。 (四)、天然存在和生物利用率
除木薯粉外,实际上所有动物性饲料都含有泛酸,特别在乳制品、鱼露、干酵母、磨粉副产品、青绿饲料中,富含泛酸。天然存在的泛酸生物利用率很高。 (五)、生理功能 泛酸在体内是合成辅酶A(COA)的原料,约占辅酶A分子量的10%。因而泛酸能调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代谢。泛酸对脂肪的合成和分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保证皮肤和粘膜的正常生理功能、毛发的色泽和对疾病的抵抗力。 (六)、缺乏症 主要症状为皮肤和粘膜的病变,表皮粗糙,毛发色泽差,毛发或羽毛脱落,家禽的趾和嘴有痂疤,眼角分泌粘液,猪的眼睛周围呈现浑黄色分泌物,肠道消化功能紊乱,引起食欲不振和腹泻。由于泛酸对代谢过程有很大的影响,所以缺乏泛酸可能会导致生长迟缓,生殖机能发生障碍,并且在应激状态时适应性降低。缺乏泛酸的另一些症状是家禽孵化率低和胚胎死亡率增高;猪后腿行走不协调,出现一种“鹅步”状态。
(七)、需要量 猪和家禽对泛酸的需要量为每千克日粮10-20毫克。反刍动物的需要量尚不清楚。 (八)、商品性状 D-泛酸钙为类白色粉末,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干燥失重小于5%,pH值为6.0~9.0,钙含量8.0~8.6 %。本品对空气和光稳定,易受潮湿破坏。原包装在室温25℃以下可贮存12个月。罗氏、巴斯夫、AEC等公司生产本品。
烟酸/烟酰胺(Niacin/ Niacinamide)
(一)、别名 尼克酸、维生素pp(抗糙皮病因子)。 (二)、单位 每千克饲料中含有量或每头动物每天的需要量以毫克表示。 (三)、分子式 分子式为C6H5NO2,分子量为123.1。 (四)、天然存在和生物利用率
几乎所有植物性饲料都含有不同量的烟酸,而烟酞胺主要存在于动物的细胞中,它是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的组成部分。干酵母、麸皮、青绿饲料和动物性蛋白饲料中都含有比较丰富的烟酸和烟酰胺,并且能把左旋色氨酸转化成烟酸和烟酰胺。谷物和磨粉副产品中可供猪、反刍动物和家禽利用的天然烟酸则很少。 (五)、生理功能 烟酸或烟酰胺是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酯辅酶的一种组成,它们在机体的细胞中起着对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代谢有活力的作用。此外,它们对保持皮肤和消化器官的正常功能,亦是不可缺少。
(六)、缺乏症 皮肤病变和消化道功能紊乱、生长迟缓、羽毛生长不良,产蛋率和孵化率降低、粘膜发炎和溃疡。缺乏烟酸或烟酞胺可能会引起家禽的腔骨短粗病、狗的黑舌病以及鱼体肌肉强直和鱼的死亡率增加。 (七)、需耍量 烟酸或烟酞胺的需要量为每千克日粮30-80毫克,但须取决于日粮组成和动物年龄以及它们生产性能的高低。 (八)、商品性状 1.烟酸,本品为白色至微黄色粉末,略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干燥失重小于0.5%,pH值3.0~4.0,熔点234~238℃。本品对光、热稳定,原包装在室温25℃以下可贮存12个月。本品由罗氏、巴斯夫、AEC等公司生产。
2.烟酰胺,本品为白色至微黄色粉末,易溶于水和乙醇。干燥失重小于0.5%, pH值为5.5-7.5,溶点为128-131 ℃。对光、热稳定,原包装在室温25℃以下可贮存12个月。本品由罗氏公司、巴斯夫、AEC等公司生产。
叶酸 (Folic acid)
(一)、别名 维生素Bc,蝶酰谷氨酸。
(二)、单位 每千克饲料中含有量或每头动物每天的需要量以毫克表示。
(三)、分子式 分子式为C19H19N7O6,分子量为441.40。
(四)、天然存在和生物利用率 除木薯淀粉外,实际上所有的饲料原料都含有叶酸,特别是干酵母更富含叶酸。脱水苜蓿粉、大豆粕和鱼粉也含有大量叶酸。因为天然叶酸的分子结构是络合状态,所以家禽对天然叶酸的利用率相当低,只有20-30%。猪和家禽都能在机体内合成叶酸,并促进免疫球蛋白的生成。
(五)、生理功能 叶酸在许多单碳化食物的代谢转化(特别是蛋白质和核酸的代谢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叶酸可与维生素C和维生素B12共同参与生成红血球和血红蛋白,并促进免疫球蛋白的生成。
(六)、缺乏症 血液功能普遍紊乱。家禽中最常见的是生长迟缓、羽毛生长不良、色泽差、繁殖力降低和胚胎死亡率高,特别明显的是腔骨短粗和嘴呈交错形。猪则易患贫血和脱毛。 (七)、需要量 幼畜和种畜对叶酸的需要量比育肥期动物高。磺胺药是叶酸的拮抗剂,所以在动物服用磺胺药时,叶酸的需要量就要相应增加。按常规,每千克全价配合饲料中的叶酸需要量为0.5-1.0毫克。
(八)、商品性状 本品为黄色或橙黄色粉末,不溶于水、乙醇、乙醚。干燥失重小于8.5%。本品对空气稳定,易受光与潮湿的破坏。本品原包装在室温25℃以下可贮存12个月。本品由罗氏公司生产。
生物素 (Biotin)
一)、别名 维生素H,生物活素Ⅱ。 (二)、单位 每千克饲料中含有量或每头动物每天的需要量以微克表示。 (三)、分子式 分子式为C10H10N2O3S,分子量为244.31。 (四)、天然存在和生物利用率 生物素广泛存在于动物性和植物性饲料中。多数谷物和木薯粉一类淀粉的饲料含生物素很少,而这些生物素的利用率只有10-30%:而玉米、大豆粕和动物蛋白质饲料中生物素的利用率则可达100%。
(五)、生理功能 生物素是体内许多羧化酶的辅酶。在脱羧、羧基移换以及氨基酸脱氨基中起作用。 (六)、缺乏症 根据缺乏的程度和时间长短,可发现各种症状,如生长迟缓,繁殖紊乱,羽毛生长不良,家禽的嘴、胫和趾发炎,脱毛,猪的蹄底开裂,家禽发生脂肪肝和肾病综合症。 (七)、需要量 生长动物需要大量生物素。种畜要达到高繁殖率和遇到胚胎发育受阻时也需要较多的生物素。每千克日粮中必须补充生物素100-350微克,以满足动物生长的需要。反刍动物的瘤胃能合成足量的生物素。有些人认为兔子食粪也能满足对生物素的需要。此外,由于细菌感染,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时,会提高生物素的需要量。
(八)、商品性状 商品生物素一般都是含量为2%的生物素预混合物,本品为白色或淡黄色粉末,在水中很快完全被溶解,干燥失重小于4%,对空气较稳定,易被光和高温破坏。原包装在25℃以下可贮存12个月。本品由有罗氏、巴斯夫、AEC等等公司生产。
维生素B12(Cobalamin)
(一)、别名 氰钴胺、动物蛋白因子、外因子、抗贫血维生素。 (二)、单位 每千克饲料中含有量或每头动物每天的需要量以微克计。 (三)、分子式 分子式为C63H88CoN14O14P。 (四)、天然存在和生物利用率 维生素B12仅存在于动物性饲料中,如鱼粉、鱼汁、肉粉、脱脂奶粉和其它产品。维生素B12可为畜禽全部利用。 (五)、生理功能 维生素B12是生成血细胞、促进生长和各种代谢过程所必需,特别是人的蛋白质代谢和个别氨基酸生成所不可缺少。维生素B12含有4.5%的钴元素,是目前唯一的含有金属元素的维生素。维生素B12是许多酶的辅酶,反刍家畜瘤胃发酵产生的丙酸转变为葡萄糖过程中需要维生素B12。微生物合成微生物的蛋氨酸过程与维生素B12和叶酸有密切关系。维生素B12参与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促进红细胞的发育和成熟。
(六)、缺乏症 蛋白质积聚不足、生长迟缓、饲料转化率低、贫血、皮肤粗糙和皮炎。家禽缺乏维生素B12,就会发生羽毛生长不良、孵化率低和胚胎死亡率增加等现象。 (七)、需要量 猪和家禽的肠道内合成维生素B12作用并不大,因为它既不能被吸收又不能被转化。成年的反刍动物如能适当补充钴,则可在它们的瘤胃内生物合成足够的维生素B12。维生素B12的总需要量根据日粮中蛋白质的含量和动物生产性能的高低而不同。种畜和成年动物需要更多的维生素B12。每千克全价配合饲料中维生素B12的需要量为15-30微克。
(八)、商品性状 商品维生素B12一般都是含量为1%、0.2%和0.1%的预混合物,本品为红褐色粉末,干燥失重小于5%,对空气和潮湿较稳定,易被光破坏,原包装在25℃以下可贮存12个月。本品由罗氏、巴斯夫、ABC公司生产。
维生素B6(Pyridoxol)
(一)、别名 吡哆醇、抗皮炎素。
(二)、单位 每千克饲料中含有量或每头动物每天的需要量以毫克表示。
(三)、分子式 分子式为C8H11 NO3•HCl,分子量为205.64。 (四)、天然存在和生物利用率 维生素B6的主要来源为谷物、磨粉副产品、油类饼粕和干酵母。动物性饲料和植物性饲料木薯粉中,维生素B6的含量很少。天然存在的维生素B6很容易为动物全部利用。 (五)、生理功能
维生素B6与氨基酸代谢有密切关系。在体内维生素B6与磷酸结合成磷酸吡哆醛、磷酸吡哆胺,是转氨酶的辅酶,磷酸吡哆醛是谷氨酸、酪氨酸、精氨酸及其它一些氨基酸脱羧酶的辅酶。也是丝氨酸、苏氨酸脱氨基酶的辅酶。维生素B6 是色氨酸转变为烟酸过程中所必需。此外,维生素B6对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各种矿物质无机盐的代谢都有一定的作用。
(六)、缺乏症 生长迟缓,矮小,引起皮炎,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变,蛋白质积聚减少,肝脏和心脏受到损伤,产蛋率和孵化率降低。
(七)、需要量 如果日粮中蛋白质和能量的含量增高,维生素B6的需要量亦将随之增加,幼畜由于生长期的蛋白质积聚率比较高,更需要维生素B6的补充。在全价配合饲料中,每千克需要添加的维生素B6为3-6毫克。在怀孕和服用某些磺胺类药物和抗生素的情况下,畜禽对维生素B6的需要量都要增加。 (八)、商品性状 盐酸维生素B6为白色至微黄色结晶粉末,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氯仿和乙醚。熔点为205℃,pH值2.4-3.0,干燥失重小于0.1%,重金属含量小于20ppm,含量98-101%。本品对空气和热较稳定,易受光与潮湿的破坏,原包装在25℃以下可贮存12个月。本品由罗氏、巴斯夫、AEC等公司生产。
维生素B2(Riboflavin)
(一)、别名 核黄素、乳黄素。 (二)、单位 每千克饲料中含有量或每头动物每天的需要量以毫克表示。 (三)、分子式 维生素B2分子式为C17H20N4O6,分子量为376.36。 (四)、天然存在和生物利用率 动物性饲料,特别是脱脂乳、乳清、干酵母一类的乳制品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2。植物性饲料木薯粉、玉米和其它谷物中,维生素B2的含量不多。饲料中含有的维生素B2一般都能很好地被动物利用。
(五)、生理功能 维生素B2是黄色素的一个组成部份,对氢原子的吸收和释放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象其它各种复合维生素B一样,维生素B2在蛋白质、脂肪和核酸的代谢中起着一种辅酶的生理作用。 (六)、缺乏症 引起生长迟缓、饲料利用率降低和腹泻。家禽缺乏维生素B2会引起卷爪麻痹症。 (七)、需要量 由于维生素B2在蛋白质和脂肪代谢中起着特别的作用,因此其需要量须取决于饲料中蛋白质和能量的含量。猪在室温较低的环境中需要更多的维生素B2,因为在这种环境中,产生能量需要消耗更多的碳水化合物。维生素B2的需要量为每千克全价配合饲料4-12毫克。在应用化学药物进行治疗时,维生素B2的需要量须明显提高。
(八)、商品性状 本品为黄色或橙黄色粉末,有微臭,在水中极微溶解,不溶于乙醇、氯仿或乙醚,熔点为280℃,干燥失重小于1%,本品对光稳定,原包装在25℃以下可贮存12个月。本品由罗氏、巴斯夫、AEC等公司生产。
维生素B1(Thiamine)
(一)、别名 硫胺素、抗神经炎维生素、抗脚气病维生素。
(二)、单位 每千克饲料中含有量或每头动物每天的需要量以毫克表示。
(三)、分子式 常用维生素B1有两种,即盐酸维生素B1和单硝酸维生素B1。盐酸维生素B1分子式C12H18Cl2N4OS,分子量为 337.3。 单硝酸维生素B1分子式为C12H17N5O4S,分子量为327.36。
(四)、天然存在和生物利用率 所有饲料,特别是各类谷物、磨粉工业的副产品、榨油后的油饼以及乳制品和干酵母都含有维生素B1。木薯淀粉、干油饼、肉骨粉和椰子粕中的维生素B1含量很低。
(五)、生理功能 处于焦磷酸硫胺(辅羧酶)形态的维生素B1,能调节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对维持神经组织和心肌的正常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对胃肠道有保护作用,维持肠蠕动、脂肪吸收和酶的活力。
(六)、缺乏症 抑制生长、发育迟缓;神经系统失调,羔羊、犊牛和成年牛的大脑皮质坏死;碳水化合物代谢紊乱和水份平衡失调,食欲不振,能量利用不充分。
(七)、需要量 对犊牛、家禽、猪和其它小动物,都要在日粮中补充维生素B1,以满足需要。随着高能量的增加,维生素B1的需要量亦要增加。按每千克全价配合饲料计算,需要量为2-4毫克。放牧的成年反刍动物在正常饲喂情况下,虽能通过瘤胃内的细菌合成维生素B1,在羔羊和犊牛的饲养和肥育期间,饲喂的基础日粮中仍需维生素B1,以防止大脑皮质坏死。
(八)、拮抗物 按每千克饲料计算,氨丙啉的剂量在500毫克以上时,对维生素可产生拮抗作用。瘤胃和某些供饲养水貂的鲜鱼中含有的硫胺素酶,亦可产生拮抗作用。
(九)、商品性状 1.盐酸维生素B1。本品为白色粉末,微臭,易吸收水份,通常含有近5%的水份。易溶于水,在乙醇中略溶,不溶于乙醚。熔点为247-254℃。pH值为2.7-3.3,氯离子含量20.6-21.2%,重金属含量小于20ppm。本品对空气较稳定,原包装在干燥、避光处,在25℃以下可存放12个月。
2.单硝酸维生素B1。本品为白色或微黄色粉末,有微弱的特臭,略溶干水,微溶于乙醇或氯仿中;熔点为190~ 200℃, pH值6.8-7.5,干燥失重小于1%,重金属含量小于20ppm。本品对空气稳定,对潮湿比盐酸维生素B1稳定,原包装在25℃室温以下可贮存12个月。本品由罗氏公司、巴斯夫公司、AEC等公司生产。

维生素K3(Menadione)
一)、别名 甲萘醌,凝血维生素,抗出血维生素。
(二)、单位 每千克饲料中含量或每头动物每天需求量以毫克表示。
(三)、分子式 分子式为C11H8O2•NaHSO3•3H2O,分子量为330.29。
(四)、天然存在和生物利用率 维生素K以不稳定的维生素K1(叶绿醌)形式存在于叶绿饲草中。谷物和油饼仅含少量的维生素K。畜牧场家畜在不同程度上能在胃肠道内通过微生物内生合成维生素K2。
(五)、生理功能 维生素K参与蛋白质的生化合成,特别是通过调节并保持正常的凝血酶原的形成,达到凝血的作用。维生素K还参与细胞间代谢作用。
(六)、缺乏症 凝血机能失调,即使是轻微的创伤或挫伤也会造成血管破裂导致大量出血(出血素质);凝血时间延长,仔猪肚脐出血,生长迟缓。
(七)、需要量 成年牛和嗜粪猪需要的维生素K,大部分可由内生合成得到补充。犊牛在喂奶早期、饲养和肥育期,补充维生素K是可取的饲养方法。家禽不能在体内内生合成维生素K来满足其需要。在使用化学治疗药物如磺胺类药物时,维生素K的需要量要增加好几倍,因为磺胺类是抗凝剂,而且还会减低内生合成维生素K的效率。家畜、家禽在患球虫病和寄生虫病时,对维生素K的需要量也将增加,需要的维生素K,以甲萘酮计算,为每千克饲料添加1-5毫克。
(八)、商品维生素K3的性能 1毫克维生素K3(甲萘醌)=2.0毫克纯亚硫酸氢钠甲萘醌(MSB,本品可溶于水,含甲萘醌复合物约50%)=4.0毫克亚硫酸氢钠甲萘醌复合物(含甲萘醌25%)=4.3毫克含50%亚硫酸氢钠二甲嘧啶甲萘醌的制品(MPB,含甲萘醌22.5 %)。亚硫酸氢钠甲萘醌为白色或褐色的粉灰,有吸湿性,遇光、热、潮湿易分解,原包装在20℃以下可贮存12个月,2 %的水溶液pH值为4.5-7.5,水份含量13%,甲萘醒含量大于51%。本品主要有罗维素Rovimix K3,露得维他Lutavit K3 和微量维他Microvlt K3。
维生素D3(Cholecalciferol)
一)、别名 抗佝偻维生素、胆骨化醇。
(二)、单位
1国际单位(IU) =0.025微克晶体维生素D3 =1美国药典(USP)单位(三)、分子式 分子式为C27H44O,分子量384.65。
(四)、天然存在和转化 天然维生素D只存在于为数极少的饲料中,如全脂奶、鱼肝油和阳光晒干的青饲料。维生素D3可经阳光辐照在动物体内形成。
(五)、生理功能 调节钙与磷的代谢,特别是促进肠对钙与磷的吸收,调节肾脏对钙与磷的排泄以及控制骨骼中钙和磷的贮存,改进骨骼中钙和磷的转化率。
(六)、缺乏症 钙与磷的代谢功能紊乱:骨质钙化受到抑制(佝偻病);成年家畜骨骼中矿物质组成分解(骨营养不良症);骨和关节变形,生长受阻,牙齿缺少珐琅质;自发性骨质脆弱,蛋壳质量差。
(七)、需要量 维生素D3的需要量取决于钙与磷的补充情况。钙与磷的不充足或数量的比例不适合,会增加对维生素D3的需求量。根据动物的品种和生产性能,每千克全价饲料中维生素D3的需要量为1000-1500国际单位。牛的维生素D3需要量为每天每千克体重10-50国际单位。
(八)、商品维生素D3的性能 商品维生素D3为进行稳定性处理过的褐色微粒,遇空气、热、光及潮湿易分解,原包装商品在阴干处可存放12个月。本品的维生素D3含量为50万国际单位/克,干燥失重小于5%。细度:通过80目筛大于95%。本品主要有罗维素 RovimixD3-500,露得维他Lutavit D3 500,微量维他Microvit D3 500。
维生素E(α-tocopherol)
(一)、别名 生育酚。早期曾被称为抗不育维生素,生育维生素,抗营养不良维生素。
(二)、单位 每千克饲料中含有量或每头动物每天的需要量以毫克表示(指维生素E乙酸酯)。
1毫克dl-α-生育酚乙酸酯 =1.00国际单位维生素E =1美国药典单位 1毫克dl-α-生育酚 =1.10国际单位维生素E 1毫克d-α-生育酚 =1.49国际单位维生素E (三)、分子式 分子式为C31H52O3,分子量为472.8。
(四)、天然存在和生物利用率 维生素E在动物性和植物性饲料中的含量,差别很大。决定的因素并不是生育酚的总含量,而是最具有生物活性和对动物营养起主要作用的α-生育酚的含量。在谷类植物和磨粉工业的副产品中,生育酚总含量的70-90%是维生素E效价较差的化合物,如β、γ、δ生育酚,尽管如此,谷类植物和磨粉工业的副产品连同青饲草和油料作物仍然是维生素E的主要来源。榨油后的油饼和酿酒后的糟类却几乎不含维生素E。水份和长期贮存对维生素E的稳定性具有不良影响。
(五)、生理功能 调节碳水化合物和肌酸的代谢;调节肌肉代谢和糖原的平衡;调节性腺的发育和功能,促成受孕和防止流产,通过脑下垂体前叶的功能调节激素代谢,促进免疫蛋白的生成(提高抗病力);在细胞代谢中发挥抗毒作用;防止肝坏死和肌肉退化。 维生素E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抗氧化作用,它能稳定细胞代谢中对氧化作用敏感的脂肪酸以及其它敏感的化合物诸如维生素A、类胡萝卜素及碳水化合物代谢的中间产物。 要消除机体内的过氧化物,除维生素外,还需要硒。
(六)、缺乏症 由于代谢机能是各种各样,因此缺乏维生素E会导致以下症状: 损害心肌和骨骼肌(营养不良,白肌病)。运动神经中枢失调,对家禽,导致完全瘫痪,对猪,肌肉紧张,突发性心力衰竭;对犊牛和羔羊,骨骼肌营养不良导致肉色苍白。 牲畜不育症。种禽产蛋孵化率低。 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发生病变,如家禽脑软化或雉鸡脑脊髓炎(因血浆渗出增加,形成小脑水肿,导致家禽头部活动不协调)以及渗出性素质(血管中血浆渗出增多)。
(七)、维生素E与微量元素硒的关系
许多资料证明,含硒化合物能有效地预防因缺乏维生素E所引起的猪、大鼠的心肌坏死,能有效地预防维生素E 缺乏所引起的肌肉营养性障碍和雏鸡渗出性素质病。但是硒不能有效地预防大鼠的胚胎重吸收和雏鸡的小脑软化症。因此,硒不是维生素E的完全代用品。维生素E能终止脂类的过氧化作用,保护细胞膜完整。而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组成成份,此酶具有加速过氧化物分解的作用,使过氧化物变成无毒的醇。
(八)、需要量 下列各因素影响动物对维生素E的需要量:
日粮的成份,含硫氨基酸的含量,饲料营养浓度和动物的生产性能。在饲料中,增补的脂肪数量和质量以及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更能影响动物对维生素E的需要量。根据动物的品种,每克不饱和脂肪酸需要额外增添维生素E1-3 毫克,以防止脂肪酸被氧化。考虑到影响维生素E需要量的因素很多,只能参照动物的品种和生产性能,对维生素E 的需要量作粗略的估算,即每天每千克体重需要补充维生素E2-4毫克。 应该特别注意维生素E有足够的补充,以保证动物的营养需要,因为一旦由于缺乏维生素E导致动物器官遭到损伤时,即使以后再补充维生素E加以治疗,也难以奏效。
(九)、商品维生素E的性能 商品维生素E为稳定化处理过的白色或淡黄色粉末,遇光和潮湿不稳定,原包装在干燥、避光处,25℃以下可贮存12个月。本品的维生素E乙酸酯含量为50%,干燥失重小于5%,细度平均0.08毫米。本品主要有罗维素Rovimix E450,露得维他Lutavit E50,微量维他Microvit E50。
维生素A(Vitamin A)
(一)、别名 维生素A别名有维生素A醇、保护上皮细胞组织健康的维生素、抗感染维生素、促生长维生素等。
(二)、单位
1国际单位 (IU) =0.3微克 维生素A醇=0.344微克 维生素A乙酸脂 =0.55微克 维生素A棕榈酸脂 =0.358微克 维生素A丙酸脂=1美国药典 (USP)单位(三)、分子式 维生素A乙酸酯的分子式为C22H32O2,其分子量为328.5。
(四)、天然存在和生物利用率 除全脂奶和鱼肝油外,饲料成份中实际不含维生素A,但是某些植物类饲料,特别是各种青饲料作物中含有维生素A原(β-胡萝卜素)。动物只有在放牧或用青饲料作物饲喂时,才能吸收天然饲料中的胡萝卜素。
(五)、动物对维生素A的吸收 维生素和维生素A原的吸收和利用,与日粮的脂肪含量和蛋白质水平有关。日粮中脂肪含量过低,影响维生素A 的吸收和贮存。日粮中蛋白质水平过低,会使血浆维生素A的水平和肝维生素A贮存下降,还会使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的过程受到影响。因为胡萝卜素在肠壁转变为维生素A后,与脂肪酸结合成酯,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贮存。血浆蛋白是血液维生素A的携带者,当血浆蛋自减少时,将造成肝脏中维生素A输出障碍。因此,即使肝脏维生素A 贮存充足,蛋白质进食量过低亦会造成维生素A缺乏症。
维生素A在家畜体内贮存,大约有70~90%贮存在肝脏中,其余贮存在脂肪中。不同动物在肝脏中贮存维生素A 的量不同。草食动物(牛、羊、马)肝脏中贮存的维生素A多于杂食动物(猪、鸡),成年家畜多于幼畜。成年草食家畜可以从青草中获得较多的类胡萝卜素,并在肝脏中贮存维生素A。即使在一定时期内日粮中不供给维生素A 或维生素A原,家畜也可以获得较好的生产性能。猪和鸡肝脏中贮存的维生素A量少,特别是现代化的饲养方式。因此,维生素A还可能在糖蛋白的合成中起重要作用。
(六)、生理功能 维生素A的生理功能是保护皮肤和粘膜的作用,促进皮肤和粘膜的发育和再生,增进健康,提高繁殖力;增加对传染病和寄生虫感染的抗病力;增加免疫球蛋白的产生;生化合成视色素;促进畜体和骨骼的生长;调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代谢。
(七)、缺乏症 ①夜盲症 动物的视网膜内的杆状细胞中含有视紫红质,视紫红质是由视蛋白与视黄醛(维生素A醛)结合而成的一种感光物质。光线强时,视紫红质分解加强,再生减弱,视网膜内视紫红质的浓度降低,当光线减弱时,视紫色质分解减弱,再生加强,视网膜内视紫红质浓度增加,暗视觉敏感性增加,就会使动物在微弱的光线下看清物体。由于维生素A是合成视紫红质的原料,所以当维生素A缺乏时,就不能合成足够的视紫红质而引起夜盲症。
②上皮组织增生、角质化 维生素A与多种粘多糖形成有关。粘多糖主要存在于粘液分泌上皮细胞和软骨细胞外基质中。当维生素A不足时,粘多糖合成受阻,引起上皮组织干燥和过度角质化,使上皮细胞易被细菌感染产生一系列的继发病变。特别是对眼、呼吸道、消化道、泌尿及生殖器官的影响最明显。泪腺上皮角质化则眼泪分泌停滞,使眼睛干燥引起干眼病。其病状是角膜和结膜干燥、发炎,严重则角膜溃疡,直到完全失明。呼吸道上皮角质化,导致呼吸道感染,引起肺炎、气管炎。消化道上皮角质化引起家畜痢疾。此外还可引起尿道结石、肾结石,家畜的肾脏、心脏、肝脏和脾脏有尿酸盐积沉。性腺和性器官上皮细胞病变,导致流产以及丧失繁殖能力。
③影响幼畜生长 当缺乏维生素A时,家畜生长缓慢,脂肪沉积少,肌肉萎缩。 ④影响骨骼正常生长 缺乏维生素A使骨骼的厚度增加,脊柱与视神经孔扩张,造成对脑干的压力增加,导致脑脊髓压力增高,眼球突出,甚至瞎眼。还可造成生长家畜脊髓的部分堵塞、导致神经失调,如步态不稳、运动失调及痉挛等。 (八)、需要量 每千克体重每天需要维生素为100~200国际单位。幼畜和种畜的需要量要高些。维A需要量随环境因素而变,例如气候、卫生条件、食用含有不稳定的过氧化物脂肪、处于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环境中以及生产性能高低等。
(九)、商品维生素A的性能 常用的商品维生素A一般多为维生素A乙酸酯。本品为黄色至灰黄色微粒,遇空气、热、光、潮湿易分解,原包装商品在阴干处可存放6个月。本品维生素A含量为50万国际单位/克,干燥失重小于8%。细度:100%通过20目,通过40目筛大于90%,通过100目筛小于15%。本品主要有罗维素Rovimixa 500,露得维他Lutavita 500、微量维他Microvita 50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8 14: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部分:添加剂与抗菌促生长部分

着色剂
着色剂也称调色剂,大都是为了动物产品着色。在天然植物中,含有较高的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等成分,如苜蓿叶粉(含叶黄素400-500毫克/千克)、玉米面筋粉(含叶黄素90-185毫克/千克)、干红辣椒(含叶黄素185毫克/千克)等。合成类着色剂主要是胡萝卜素衍生物。 饲料效率、不饱和脂肪酸及抗生素等均影响着色效果。血液中脂蛋白有输送类胡萝卜素的功能,而有些物质,如钙对脂蛋白的亲和力大于类胡萝卜素,因而饲料含钙越高,着色剂用量也要相应提高。就蛋黄着色而言,钙每增加1%,着色剂用量约增加一倍。此外,疾病、气温和光照等其他因素对着色效果也有影响。
1.β-胡萝卜素 β-胡萝卜素(β-Carotene)是由维生素A乙酸酯在碱性条件下进行水解为起步生产而成。 分子量: 536.88 我国已制订食品添加剂β-胡萝卜素国家标准GB8821-88。要求β-胡萝卜素含量为96.0-101.0%, 外观:紫红色或红色结晶粉末。
2.茜草色素(Canthaxanthin) 为类胡萝卜素产品之一,利用范围广,如蛋黄着色,肉鸡皮肤着色,金丝雀、红鹤的羽毛着色,鲑鱼、鳟鱼、鲤鱼、金鱼等的皮肤着色。饲料中添加0.5mg/kg,蛋黄色泽可提高二阶.蛋鸭饲料中使用3-4mg/kg,可以得到悦目的红仁鸭蛋。
3.柠檬黄 柠檬黄(Tartraline)是橙黄色粉末。分子量:534.36。GB4481-84规定浓级指标柠檬黄含量≥85%。 4.胭酯红 胭酯红(Poncean 4R)为红色至深红色粉末。分子式:C20H11N2Na3O10S3。 分子量:604.66。 GB4480-87规定特浓级含量≥82%。 5.栀子黄色素 栀子黄色素(Gardenia Yellow Color Crocln )是将栀子干果经一系列破碎、精选、浸提、过滤、浓缩、干燥、蒸发蒸馏而得。其成品有粉、流膏、液体三种。
分子量: 997.21或328.35。 GB7912-87规定:
外观:橙黄色粉末,黄褐色流膏和橙色液体。三种状态水份含量分别为7%、50%、85%。
6.露康定(Lucantin CX) 为巴斯夫公司产品,含10%的橘黄素,易与饲料混合均匀。用于蛋黄和肉鸡皮肤着色,使用一周后即可收到满意效果。其一般用量为30-40mg/kg。

调味剂

(一)概述 1.添加饲料调味剂的目的 改善饲料的口味,能增进动物的食欲,提高动物的采食量,增强消化器官的功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从而提高饲料的利用率,提高饲料的经济效益。在饲料中添加调味剂,对嗅觉和味觉较敏感的猪能发挥很大作用。在科学饲养实践中,除计算好营养价值外,必须注意饲料的适口性,如果动物不吃或挑食吃,这样造成饲料浪费,使动物生长缓慢,生产性能下降。添加饲料调味剂,还能掩饰不适口的饲料。在使用某些饲料原料可能会影响到饲料的口味时,应考虑使用饲料调味剂。畜禽在炎热季节时食欲不振、或使用口味不好的药物时,在饲料添加调味剂后就可得到改善。
2.动物的味觉和嗅觉 鱼类的化学感受器分布在身体的表面。两栖类除在皮肤能对化学物质发生反应外,其化学感受器主要集中在口腔内。在各种陆生动物中,化学感受器已高度分化,主要集中干口腔和鼻道内,味觉感受器需要直接接触溶解状态的化学物质才能引起感觉。嗅觉是距离感受器所引起的化学性感觉,对高度稀释的挥发性物质有很高的敏感性。 (1)味觉:哺乳动物及鸟类,当食物进入口腔时,食物刺激味觉感受器而产生味觉,并反射性地引起整个消化系统的复杂活动。哺乳动物及鸟类,在口腔和咽腔粘膜内有味蕾,它鼓励动物食进营养物,挑选适宜的食物,把可食的与不可食的区分开,并能避开有毒物质。
各种动物的味蕾数
动物名称 味蕾数 动物名称 味蕾数猫 473 鸡 24 蝙蝠 800 鸽 37 人类 9000 黄莺 46 猪及山羊 15000 八哥 200 兔 17000 鸭 200 牛 25000 鹦鹉 350 鲇鱼 100000 鹌鹑 62
牛的味蕾主要集中在舌背,舌尖部也有。狗的味蕾高度集中地分布在舌前部。禽类的舌前部角化,在舌前部一般没有味蕾,它的味蕾分布在舌的基部和咽底部。味蕾数多并不等于味觉敏感,牛味蕾有25000个,鸡只有24个,牛对有些化学溶液不能辨别,而鸡却能辨别。
味觉的作用过程:当被溶解的有味物质通过味蕾的味孔,作用味细胞时就引起味细胞兴奋,发放冲动传进神经中枢,产生味觉,不溶于水的物质不能引起味觉。人类的味觉有甜、酸、苦、咸四种基本类型。每种动物的味觉都有适应于它们各自需要的特点。区别动物味觉的标准,通常分喜爱、厌恶和漠不关心三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它所引起的味觉之间有一定关系,酸味与溶液中H+浓度有关。生物碱类及钙、镁等的硫酸盐,都引起苦味。作用的物质不呈离子状态而呈分子状态,大部引起甜味。咸味与溶液中的阴高子有关,钠、钾、镁的氯化物都引起咸味。同一个体在不同条件下,味觉敏感度会发生显著变化。动物饥饿时,对甜的敏感度增高。甚至原来对蔗糖漠不关心的鸡,在饥饿时也喜爱选饮蔗糖溶液,当消化系统发生疾病时,味觉敏感度显著降低。味觉有适应现象,持续刺激味蕾时,味细胞对这种物质的敏感度就渐渐下降。
(2)嗅觉:牛、羊、马、狗、猪等都有高度发达的嗅觉。对它们叫敏嗅觉类动物。猿、猴、人的嗅觉相对不发达,称饨嗅觉类。鲸、海豚等几乎没有嗅觉,它们称无嗅觉类动物。家禽和鸟类都是钝嗅觉类动物。动物依*嗅觉能够有效地寻找食物和逃避攻击,在繁殖活动中也有重要作用。嗅觉还参与对食物的鉴别,影响消化活动。马能识别收地上排过粪的地方。茴香、洋葱等芳香性物质,能增加动物采食量,是饲料调味剂,
3.影响饲料味道的因素 饲料的口味好不好,其主要问题可综合如下: (1)添加物:添加无机物质,如钙、磷、锰、铁、锌等及高剂量药物,都会使饲料“走味”。另外,饲料香味好,不等于一定好吃,着重要口味好才有调味作用。 (2)饲料:配合饲料的原料中有陈谷物粉、地脚料、陈肉粉、陈血粉或鱼粉。发酵的油脂、变质的酵母、苜蓿粉等,都使饲料的口味不好,引起动物厌恶。 (3)败坏因素:当饲料混合以后,容易变坏,尤其在运送时,或在湿、热环境中,很快就变坏,发霉、发臭,造成饲料中脂肪、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发生分解。这些变化是由于氧化、霉菌及细菌的化学及生物反应所引起。要油脂不酸化及氧化,必须在饲料中添加抗氧化剂,或使用喷射包衣来克服。
4.影响动物接受性的一般原因 (1)记忆:曾经因吃了某种饲料或某种配合饲料后,使动物发生不舒服或造成消化上出了毛病,在第二次喂给时就不吃。如果鸡习惯吃小麦及燕麦,常不爱吃玉米。 (2)饲料调制情况:猪不爱吃干粉料,对拌湿料及颗粒料能马上吃掉。鸡吃粘稠饲料不挑食,吃混合粉料就挑食,至少要浪费10%,若把谷实粗磨成碎粒或把饲料制成颗粒后喂,就极少浪费。饲料中纤维素过多,无论是喂猪或鸡,吃了一些后就不愿吃,因吃进的营养成份不多,影响增重及饲料报酬。
(3)吸引力:动物能分辨饲料新鲜及陈旧,对新鲜及其爱好的饲料吸引力强。鲜绿色饲料、胡萝卜及光亮鲜丽饲料均吸引力较强。
(4)生理影响:木糖对鸡有毒性,鸡不肯吃。把咖喱粉、辣椒、胡椒加在饲料中喂鸡,这些刺激性物质在鸡嗉囊中持久作用,造成鸡不适,对生长不利,故动物对这些食物呈厌恶态度。
5.动物对饲料的喜好 动物对饲料反应的强弱,主要取决于特殊滋味的功能,并和动物种类、环境条件、饥饿状态、动物健康状况和采食行为(几只动物一同吃时有争食行为)等有关。犊牛对含牛奶味的香料、乳酸酯、柠檬酸、食糖、香兰素、茴香香油、丁二酮等都很喜爱。奶牛喜好在饲料中加0.2-0.5%重碳酸钠,能促进食欲,促进饲料中营养成份的消化吸收,并能防止腹泻。乳猪喜爱吃含牛奶香味、食糖、谷氨酸钠、乳酸丁酰丁脂、大茴香油、伽马壬内脂、双乙酰、异丁酸的引食料。家禽的嗅觉不发达,主要依*视觉、听觉来寻找食物,香气对鸡食欲的影响,不如饲料的形态、颜色、表面形态等来得大。
6.饲料调味剂的种类 各种动物的喜好,决不是都相同,切不可死搬硬套。以鸡来论,它对不同糖类有不同好恶,它能区别葡萄糖、食糖和木糖溶液,喜欢食糖水,拒食木糖液。25%糖水,鸡也会跟水一样接受。
饲料中必需的微量元素不足时,常表现一种特殊胃口(异嗜),会挑选能矫正缺乏的营养,但也有限量。鸡对食盐最高浓度不可超过千分之九。许多鸡宁可口渴而死,却不愿去吃2%食盐溶液。人类感到苦,鸟类不觉其苦。人能吃,鸡并不一定能接受,蔗糖辛醋醋,人觉得是很苦,鸡却立即可以食用。万分之一二甲基邻氨基甲酸是人类食品的芳香剂,鸡感到厌恶。
不同动物的喜吃不相同,因而各类动物的调味剂不尽相同。所以饲料的调味剂应该比食品调味剂种类多。 香料分两大类,一类是以鼻嗅气味为评价标准,如在香水、化妆品、肥皂中添加的芳香香料。另一类是风味香料,评价标准以味为主,用在饮料。糕点食品及牙膏中,香和味是缺一不可。食品调味剂重点是风味香料。饲料调味剂又称食欲促进剂。天然的调味剂是通过物理方法从植物和动物原料中获得。但多数调味剂是化学合成。在调味剂中,通常含有酯、脂肪族的酮和内酯。醛、含硫衍生物、酸、醇、醚等有香味的化学物质。另外也有一些非挥发性物质,如核苷酸、氨基酸等。目前采用的饲料调味剂有油性和粉末状两大类。油性调味剂用喷雾方法喷洒在颗粒状饲料上,香气可很好地挥发出来,加强饲料的芳香,引诱动物采食。但这样添加的香料,香气往往不能持久。它也可用于浆状饲料,在拌料时添加。粉末状香料又分吸附型和微胶囊型。吸附型是先把香料混在基质中或吸附在糊精、谷粉、纤维素上。再经过粉末处理后形成。微胶囊型是将香料掺入含有胶体物质的乳状液中,通过喷雾干燥制成。吸附型和微胶囊型均可长期保存,使用在有加热过程的颗粒饲料中。制饲料调味剂的原料,最常用的有柠檬酸、乳酸乙酯、乳酸丁酯、香兰素、大葱油等等;为了增进食欲,可同时加入开胃剂,如山楂、神曲、酵母、木香、茴香油以及其它能提高采食量的物质。
(二)几种调味剂介绍 1.乳猪宝(Ultra Sweet Pignectar) 为乳猪调料调味剂,美国生产。它有与哺乳母猪躯体相仿的气味、新鲜猪乳的甜味、玉米香味。能强烈地吸引仔猪早日开食,并帮助克服应激及断奶后生长缓慢等综合症。可降低饲料成本,不会伤害猪的胃口。 用法用量:每吨饲料中加入250-500克。均匀混合在饲料中。 成份:谷物饲料副产品、葡萄糖、糖精钠、乳酸丁酞丁酯和其它酯类、大茴香油、伽马壬酯、双乙酰、异丁酸、淀粉酶、胰酶、蛋白酶。
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检测,依据厂方指定的用法用量,安全可*。 外观:流动自如,不带静电,表面活性粉末,粉末大小为40目,颜色由淡棕色至中棕色。 溶解性:气味及芳香能在空气湿度下分解,并经接触唾液后能及时析出动物喜好的味道及芳香,增进食欲及采食量。 稳定性:在正常贮存条件下可长时保持稳定。在350-575℃的高温下,会使产品的性能减弱。在一般蒸汽压粒过程中、不会影响产品质量,并导致气味及芳香深藏在颗粒内,符合动物的味觉及嗅觉要求。保存期为3个月。
贮藏条件:贮于干燥避热的地方,不用时必须把盖子盖严,颜色随贮存时间的增长而由浅变深,在3个月内不会影响其作用。
2.谷氨酸钠(Sodium glutamate) 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味鲜,易溶于水。多作为鱼饲料和仔猪饲料的风味促进剂使用,可以增加食欲而促进生长。添加量通常在0.1-0.2%。
3.糖精(Saccharin) 分子式:C7H5O3NS ;分子量:183.19。 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味极甜,甜味持续。在仔猪饲料中使用,用量为250-500mg/kg。鸡对糖精水溶液没有反应。本品甜度约为砂糖的300-500倍,饲喂后约90%由尿排出,常量使用没有毒性和致癌性
在矿物质微量元素原料中,大部分是含有结晶水的硫酸盐,如FeSO4•7H2O、CuSO4•5H2O、ZnSO4•7H2O、 MnSO4•H2O等。这些原料在加工粉碎过程中,往往会粘糊在筛板或者粉碎时结块无法加工。这些原料在饲料中也易吸湿而易造成饲料结块现象,降低饲料营养价值。因此常在饲料中添加一定比例的防结块剂。防结块剂能吸附其中的水份,增强饲料的流动性,改善饲料混合均匀度。
应用较多的有:二氧化硅,硬脂酸钙,硅酸镁,硅酸铝钠等,其用量不得超过配制成品总量的2%。美国费译公司生产的抗结块剂有柠檬酸亚铁铵,用量为25ppm;美国氰胺公司生产的有亚铁氰化钠,用量13ppm。

粘合剂
颗粒饲料相对于粉状饲料,在提高肉用动物增重,节省饲料,减少饲养疾病、提高运输和贮存效率等多方面具有优越性。据统计,目前世界颗粒饲料的生产已占配合饲料总产量的30-40%左右。在我国,近几年颗粒饲料产量逐年上升。实践证明,在制作颗粒饲料的原料中添加少量粘结剂有助于颗粒硬度、颗粒性能的提高,增加生产能力,延长压模寿命,也可以减少制粒后和运输中的粉碎现象。常用的颗粒饲料粘结剂:
1.f3土
粘土是一种土状矿物,通常为灰色、浅黄色或褐色。主要成份是高岭石Al2(Si4O10)(OH)6。或者Al2O3•2SiO2 •2H2O,常含有氧化铁等杂质,潮湿时有良好的可塑性能。 膨润土,又名斑脱岩,是一种土状蒙脱石族矿物,主要成份是:(Al2O3•Fe2O3•3MgO)•4SiO2•nH2O,为乳白色至橄榄绿色,主要有硅、钙、钴、钾、镁、铁、钠、锰、氯、锌、铜等。膨润土钠具有较高的吸水性,制粒时添加于饲料中的膨润土钠吸水膨胀,改进了饲料的润滑作用与胶粘作用。膨润土钠作一般饲料粘结剂的用量不得超过饲料成品的2%,要求达到200目的细度,另外要注意,膨润土对饲料中某些药物添加剂的活性有一定的影响。
2.聚丙烯酸钠
聚丙烯酸钠是一种吸水性的树脂,分子量大时,是一种白色粉状物,分子量小时,是一种透明淡黄色粘稠液,水溶性树脂。PH为4左右时可凝聚,pH为2.5左右时可溶解。0.5%的水溶液粘结度为2300厘泊,热稳定性好,毒性小,可作为饲料粘结剂。据文献报道,猪饲料中添加聚丙烯酸钠后,饲料在胃内滞留的时间延长,因而可以提高饲料消化率,显示具有促生长的效果。
粘合剂
颗粒饲料相对于粉状饲料,在提高肉用动物增重,节省饲料,减少饲养疾病、提高运输和贮存效率等多方面具有优越性。据统计,目前世界颗粒饲料的生产已占配合饲料总产量的30-40%左右。在我国,近几年颗粒饲料产量逐年上升。实践证明,在制作颗粒饲料的原料中添加少量粘结剂有助于颗粒硬度、颗粒性能的提高,增加生产能力,延长压模寿命,也可以减少制粒后和运输中的粉碎现象。常用的颗粒饲料粘结剂:
1.f3土
粘土是一种土状矿物,通常为灰色、浅黄色或褐色。主要成份是高岭石Al2(Si4O10)(OH)6。或者Al2O3•2SiO2 •2H2O,常含有氧化铁等杂质,潮湿时有良好的可塑性能。 膨润土,又名斑脱岩,是一种土状蒙脱石族矿物,主要成份是:(Al2O3•Fe2O3•3MgO)•4SiO2•nH2O,为乳白色至橄榄绿色,主要有硅、钙、钴、钾、镁、铁、钠、锰、氯、锌、铜等。膨润土钠具有较高的吸水性,制粒时添加于饲料中的膨润土钠吸水膨胀,改进了饲料的润滑作用与胶粘作用。膨润土钠作一般饲料粘结剂的用量不得超过饲料成品的2%,要求达到200目的细度,另外要注意,膨润土对饲料中某些药物添加剂的活性有一定的影响。
2.聚丙烯酸钠
聚丙烯酸钠是一种吸水性的树脂,分子量大时,是一种白色粉状物,分子量小时,是一种透明淡黄色粘稠液,水溶性树脂。PH为4左右时可凝聚,pH为2.5左右时可溶解。0.5%的水溶液粘结度为2300厘泊,热稳定性好,毒性小,可作为饲料粘结剂。据文献报道,猪饲料中添加聚丙烯酸钠后,饲料在胃内滞留的时间延长,因而可以提高饲料消化率,显示具有促生长的效果。

防霉剂
饲料原料或成品发生霉变,降低饲料的营养价值。严重的会造成畜禽霉菌中毒,甚至死亡。尽管防霉可由冷冻、干燥、真空或输入情性气体等多种途径来实现,但因这些措施耗费过高而不能应用于生产。目前最适于饲料工业的是化学防霉。 (一)防霉剂及其作用机理 作为饲料防霉剂必须既有抑制真菌作用,又对动物无毒,所以联合国FAO/WHO只允许有限的药物种类作为食品及饲料的防霉剂。而且因饲料没有连续液相,于是防霉剂必须能够通过气相运动,即必须挥发。饲料防霉剂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有机酸 如丙酸、山梨酸、苯甲酸、乙酸、脱氢乙酸和富马酸等。它们主要以未电离分子的形式破坏微生物细胞及细胞膜或细胞内的酶,使酶蛋白失活而不能参与催化。如苯甲酸能抑制微生物细胞内呼吸酶的活性以及阻碍乙酰辅酶的缩合反应而使三羧酸循环受阻,代谢受影响,并可阻碍细胞膜的透性。山梨酸可与细菌酶系统中琉基相结合,从而破坏许多酶系统达到抑制霉菌作用。其中丙酸应用最广,因为它抑菌效果和价格低廉,但由于它的腐蚀性和刺激性使其应用受到一定局限。 2.有机酸盐或酮
如丙酸钙、山梨酸钠、苯甲酸钠、富马酸二甲酯等,它们的腐蚀性小、使用安全,尤以其中的丙酸钙被广泛应用。它们只有在盐类转化为相应的有机酸时才有抑制霉菌的作用,这必须在有一定水份含量和低pH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它们的防霉效果比相应的有机酸差。 3.复合防霉剂 如:Monoprop”、 “Mold-X”、“Aprosil”和“Adofeed”等,它们是由一种或多种有机酸与某种载体结合成,既保持甚至增进了有机酸原有的抑霉菌功能,又免除或降低了有机酸的腐蚀性与刺激性。“Monoprop”由50%的丙酸和50%载体“Verxite”组成,其特点是该载体具有使二聚体丙酸变为单体丙酸的强作用,从而增强抑菌作用,这可能与单体丙酸具有游离羧基有关、“Mold-X”由丙酸、乙酸、山梨酸和苯甲酸均匀地分布在硅酸钙载体上而制成,其强的抗真菌活性与其中各有机酸的协同作用有关。 “Adofeed”呈悬浊液形态,丙酸包含于油悬浊液的水滴之中,悬浊液由于油相而具有的亲脂性使得该产品易于分散于饲料成份之中,丙酸较水溶剂优先迁移至油粕而起作用,所以它的抑真菌活性明显优于相应的粉状防霉剂。国内同类产品如“克霉灵”、“克霉净”等,也已投入使用。
建议用量,苯甲酸及其钠盐,0.1%;山梨酸及其盐类,0.15%;丙酸及丙酸钙,0.15-0.25%。
(二)影响防霉效果的因素 防霉剂的效果并非一成不变,它受许多因素影响: 1.微生物学因素 不同防霉剂抑真菌作用最适的pH范围不同,如苯甲酸在pH值2.5-4.0范围最适,pH值在5.5以上时对很多霉菌无作用。山梨酸可以在pH值5-6以下使用,丙酸的最适pH值在5.0以下。饲料中霉菌种类及污染程度常常变化不定,有时还有霉菌的抗性发育,这都影响防霉效果。但一般认为短期贮藏干饲料时,微生物因素似乎没有理化因素的影响那么大。
2.理化因素 ①饲料含水量:水份是决定饲料中霉菌能否生长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饲料水份达17-18%时是真菌繁殖产毒的最适条件。大多数霉菌的发芽要求75%左右的相对湿度,在80-100%时生长迅速。饲料中水份包括饲料成份中的水份,加工过程添加的水份和存贮环境中的水份。细菌、酵母等必须存在游离水时才能生长,真菌的生长却取决于可用水,即使在缺乏游离水时尚能生长。饲料水份对防霉剂效果影响较为复杂,对于水份不同的饲料,剂量亦相应提高。 ②温度:各项真菌繁殖最适宜的温度为25-30℃,但毛霉、根霉、黑曲霉、烟曲霉繁殖的适宜温度为25-40℃。因此在不同温度时,使用不同用量的防霉剂。
③饲料成份:饲料中的碳酸钙(石粉)和蛋白质饲料(大豆粉、鱼粉等)能起中和酸的作用,使防霉剂的效果下降,故此种饲料宜添加较多比例的防霉剂。饲料脂肪能提高有机酸的穿透和分布而增进抑真菌作用。 ④饲料剂型:饲料蒸汽加压制粒可部分地杀灭饲料微生物并减少细菌和霉菌数,制粒过程中饲料受热越高,效果越好。但当颗粒料再受潮就会加速霉菌(未被杀灭的霉菌)繁殖并导致饲料霉烂,其速度比粉料更快,因为制粒过程中由于高压高温高湿形成淀粉糊化而更易于霉菌消化,故在颗粒饲料中加入饲料便显得很重要。研究表明,对于粉料的抑菌作用,以丙酸优于丙酸钙,但对湿颗粒饲料则反之,这可能由于蒸汽处理对挥发性丙酸有不利的影响。
3.其它:
以聚乙烯塑料袋包装饲料,有助于延长挥发性防霉剂活性,又能排除水蒸汽和害虫,有利于防霉。
(三)特种防霉剂 日本安全法规规定防霉剂丙酸的添加量在0.3%以下,造成防霉不彻底。日本发明一种用于以牡蛎壳为主体的饲料添加剂用的防霉剂。 在马尾藻、裙带菜及海带等海藻中,特别是在褐藻类中加入碘酸钾、碘化钾、碘酸钙等碘化物,其量为海藻的1.0-15 %,均匀混合后就是一种复合型防霉剂。其中海藻成份是将新鲜海藻洗净后干燥、切碎或成粉末为好。将这种海藻成份混入到饲料添加剂中,提高了饲料中最终的天然成份的比例、且营养好。它用于以牡蛎壳为主体的饲料添加剂时,其用量为1-20%,尤以3%以上为好。
该种防霉剂组成:
A.海藻粉93%,碘化钾4%。 用量8%。 B.海藻粉96%,碘酸钙4%。 用量8%。

抗氧化剂

饲料中养分因氧化而失效造成饲料品质降低,饲料营养价值下降,甚至影响动物对饲料的采食量。在饲料中添加抗氧化剂可阻止或减少养份的氧化。抗氧化剂是一类自身易氧化的化合物。我国批准在饲料中使用的有BHA与乙氧喹。 抗氧化剂的作用机理有: (1)有些抗氧化剂,由于本身比油脂更易氧化,因而首先和空气中氧结合而自身氧化,保护饲料养份;
(2)抗氧化剂可使油脂氧化所产生的过氧化物氧化分解,阻止其产生醛、酮、醛酸、酮酸等; (3)有些抗氧化剂可能与过氧化物结合,阻止氧化过程的继续进行; (4)还有些物质,本身不具抗氧化作用,但可与其它抗氧化剂起协同作用,可以提高抗氧化作用的效果。一种抗氧化剂,应具有高效、无毒、无异味、异臭、成本低等特点。
1.二丁基羟基甲苯 二丁基羟基甲苯(Buty1ated Hydroxy Toluence),简称BHT。 分子式:C15H24O 肿恿浚?20.36 外观:白色结晶或结晶粉末。 BHT无味、无臭,对热稳定,熔点69.5-70.5 ℃,沸点为265℃(760mm汞柱)。不溶于水及甘油,能溶于油脂及许多溶剂中。毒性小,大白鼠口服半致死量(LD50)为1.70-1.97克/千克。BHT在肉鸡体内残留量少,停留二昼夜排出90%以上。用于奶牛饲料,还可以提高奶和奶脂的抗氧化能力。我国规定BHT作饲料添加剂,最大用量为150克/吨饲料。
目前我国生产厂有上海向阳化工厂,辽宁滨河化工厂,上海益民食品四厂等。 2.丁羟基茴香醚 丁羟基茴香醚(Butylhydroxyanisol),简称BHA。 分子式:C11H6O2;分子量:180.25。 BHA为白色或微黄色蜡样结晶性粉末,带有特殊的酚类的臭气及刺激性味,不溶于水,溶于油脂及有机溶剂中,对热相对稳定。BHA具有抗氧化作用和抗菌作用。200ppm的BHA可抑制饲料青霉黑霉孢子的生长,250ppm可抑制黄曲霉的生长及黄曲霉毒素的产生。 BHA的毒性较小,大白鼠口服半致死量(LD50)为2.9克/千克。在饲料中添加量为150 克/吨饲料,由于BHA价格贵,同前主要用在食品添加剂中。
3.乙氧喹 别名:乙氧基喹啉(Lthoxyquin),简称EMQ。 分子式:C14N19NO;分子量: 217.3 乙氧喹是一种粘滞的、呈桔黄色至褐色的液体,不溶于水,但溶于动植物油中。它能保护维生素A、维生素D、鱼肝油、各类脂肪质、肉粉、鱼粉、骨粉、胡萝卜素等饲料中易氧化的成份,防止其变质,其抗氧化能力比BHT和BHA高得多。 美国孟山都公司是世界上乙氧喹较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最大生产者,产品的商品名为“山道喹”。我国于1986年批准进口。建议用量:用于防止鱼粉、骨粉中脂肪氧化、酸败作用,添加乙氧喹为120-150ppm,用于饲料草粉的添加乙氧喹量为≤150ppm,防止VE 和叶黄素的氧化;饲料中添加油脂时乙氧喹用量在100-150ppm。

抗球虫药
球痢灵
为二硝托胺(Dinitolmide)的别名。 分子式:C8H7N3O5;分子量:225.16。 二硝托胺是化学合成类抗球虫药。它对小肠球虫的毒艾美尔氏球虫有较强的防治效果,对其它几种球虫也有效。其作用是抑制球虫生活周期的无性裂殖阶段,即感染后第三天为作用有效时期。 二硝托胺的毒性较小,适用于肉鸡和14周龄以内的后备母鸡,建议用量为:每吨鸡饲料添加62.5克至125克,屠宰前3 天停药。 我国农业部规定的质量标准为:
干燥品含量为98.0-100.5%;类白色或淡黄褐色粉末。熔点177-181℃。 干燥失重 ≤0.5%, 炽灼残渣≤0.3%, 重金属 ≤20ppm; 砷≤2ppm; 有关杂质 ≤0.5%。
氯苯胍(Robeaidine)
别名:盐酸氯苯胍、罗本尼丁。 分子式:C15H13Cl2N5•HCl;分子量:370.69。 盐酸氯苯胍是化学合成类抗球虫剂,是一种低毒高效的药物。它为白色结晶粉末,微溶于乙醇,难溶于水。其作用机理是阻止球虫裂殖体内裂殖子的分化形成成熟裂殖体,导致裂殖体退化。盐酸氯苯胍有效防治球虫的用量是66ppm(饲料中)。其最大的缺点是有氯化物特有的异嗅。以66ppm氯苯胍连续使用一周以上,鸡肉中就出现这种臭味。以33ppm 氯苯胍用于产蛋鸡,一周后蛋黄中有此药出现。用量为33ppm时,药效不佳,且易产生耐药虫株。
美国FDA规定用量为每吨饲料添加30克氯苯胍,产蛋期禁用,屠宰前5天停药。我国批准使用于鸡和兔球虫的防治。杭州药厂兽药分厂生产该药。我国农业部规定的质量标准为:按干燥品计,含C15H13Cl2N5•HCl不少于98.0%。白色或浅黄色结晶粉末,无臭,味苦,遇光后颜色逐渐变深。熔点:282℃以上(分解)。澄清度:0.3克加乙醇50毫升,加热溶解后冷却,溶液应澄清。 氯化物(以C1-计)9.5-9.8%; 炽灼残渣 ≤0.1%;
干燥失重 ≤5.0%; 重金属 ≤20ppm 砷 ≤2ppm。
尼卡巴嗪(Nicorbazin)
别名:硝脲嘧啶,双硝苯脲二甲嘧啶醇。 分子式:C13H10N4O5.C6H8N2O;分子量:426.38。 尼卡巴嗪是一种化学合成类的抗球虫剂,它是两种单体经一定的工艺制成的复合体。它在鸡消化道内分解成单体:4, 4-二硝基苯缩脲(DNC)和2-羟基-4,6-二甲基嘧啶(HDP)。它们分别被肠道吸收,吸收速度较快,排泄较慢。它的抗球虫活性期为球虫生命周期的第二代裂殖子。主要对柔嫩艾氏球虫、堆型艾氏球虫、巨型艾氏球虫、毒害艾氏球虫及布氏艾氏球虫有效。它的优点是杀灭球虫的作用大于抑制作用,故耐药性来得慢。它的缺点是:①用量大时会使鸡厌食。②它使鸡对热的耐受性降低,出现“热应激反应”,严重时造成鸡死亡,故要求鸡舍具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和供给充分的饮水。③尼卡巴嗪可能有致突变和致畸作用。
建议用量:每吨鸡饲料添加100-125克。使用尼卡巴嗪时,宜和其它抗球虫剂以穿梭方式使用。国内无锡合成兽药厂、镇江新华化工厂等生产尼卡巴嗪。 尼卡巴嗪和乙氧酰苯甲酯以125∶8的比例混合物称“球净”(美国)。球净可增加抗球虫效果。我国也已批准进口。规定添加量为每吨饲料133克球净。 我国农业部规定的暂行质量标准为:以干燥品计,含C13H10N4O5为67.4-73.0%,含C6H8N2O为27.7-30.0%。黄色或黄绿色粉末,熔点为260-265℃(分解)。几乎不溶于水、乙醇、氯仿和乙醚。
氯化物(以Cl计)≤0.284%; pH(1-100) ≤5.0-7.0 铵盐(以NH3计)≤1.0%; 游离HDP ≤3.0%; 干燥失重 ≤1.0%; 炽灼残渣 ≤0.5%。
吡啶酚类-----氯羟吡啶(Clopidl)
别名:氯吡醇、氯吡啶、球落。 分子式:C7H7Cl2NO;分子量:192.04。 氯羟吡啶是一种化学合成的球虫抑制剂。它的熔点高于360℃。难溶于水和大多数有机溶剂,稍溶于强碱和强酸中,适宜于添加在饲料中。该制剂稳定性高,保存3年其效价不变。 氯羟吡啶使球虫的子孢子在上皮细胞内或宿主巨噬细胞内保持不发育状态长达60天。它抑制球虫活性最高的时间是子孢子阶段,故氯羟吡啶应极早在饲料中使用。如果中间停止用药,球虫会再发育,故连续使用才有效果。但是它使球虫产生耐药性的速度稍快。
建议用量:每吨饲料添加氯吡啶60克至125克,可用于肉鸡和16周龄以下的母鸡,肉鸡屠宰前5天停药,产蛋期禁用。 氯羟吡啶是由法国DOW公司于1968年开发。艘┮言?0多个国家批准使用。我国也于1984年批准使用,主要生产厂家有:江苏南通醋酸化工厂,江苏滨海县兽药厂等。我国农业部规定的氯羟吡啶质量标准为: 干燥品含量应为98.0-102.0%,白色或类白色粉末,无臭。 氯化物≤0.05%; 干燥失重≤0.5%;
炽灼残渣≤0.3%;重金属≤20ppm; 砷≤2ppm。
硝酸二甲硫胺(Dimethialium Nitrate)
分子式:C11H15N4•S•NO3 分子量:297.34 我国东北制药总厂生产该抗球虫药。其结构更接近维生素B1,作用机理也是取代维生素B1,阻止球虫裂殖体的分化。其优缺点与氨丙琳相似。我国规定的添加量是:每吨鸡饲料添加62克。我国农业部规定的暂行质量标准为: 按干燥品计含C11H15N4S•NO3不少于95.0%,白色或微黄色结晶性粉末,有微臭,略溶于水。熔点172-176℃。水溶液(1+50)的pH值6.0-7.0。硫酸盐≤0.05%;干燥失重≤2.0%;炽灼残渣≤0.1%;重金属≤10ppm。
盐酸氨丙啉(Amprolium Hydrochloride)
别名:安保宁;分子式:C14H19CIN4•HCl; 分子量:315.24。 氨丙啉是传统使用的抗球虫药,已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此药的优点:①它对柔嫩艾氏球虫和毒害艾氏球虫有显著预防效果,对巨型艾氏球虫和变位艾氏球虫有抑制作用。②在各种抗球虫药中,此品种的安全性最高,美国FDA不仅批准用于种鸡,还是唯一可以用于产蛋鸡的抗球虫药,没有停药期的规定。此药的缺点是:①它只对部分球虫有抑制作用,对鸡以外的动物球虫无效。②由于氨丙啉的作用机理是在球虫的代谢过程中取代维生素B1,故易造成动物缺乏维生素B1。
为克服氨丙啉的缺点,目前多使用它的二合剂,或三合剂。二合剂如氨丙啉+乙氧酰胺苯甲酯=125+8。乙氧酰胺苯甲酯(又名依索巴)可阻断四氢叶酸的合成,对小肠中的巨型艾氏球虫和布氏艾氏球虫均有抑制作用,二者合用效果较好。三合剂如氨丙啉+乙氧酰胺苯甲酯+磺胺喹哑啉=100+5+60,抗球虫效果甚佳。 使用规范:单独使用氨丙啉时,每吨鸡饲料添加62.5-125克,无停药期。二合剂添加62.5+4~125+8克,产蛋鸡禁用。三合剂添加165克,产蛋鸡禁用,肉鸡上市前7天停用。在美国,单用的氨丙琳称安保乐(AMPROL),二合剂称加强安保乐(AMPROL PLUS),三合剂称百球清(PANCOXIN),并建议;0-28日龄肉鸡用尼卡巴嗪,28日龄至上市肉鸡用加强安保乐。后备鸡在8-10周前用尼卡巴嗪,10周以后至产蛋前用加强安保乐。
上海中西药厂生产氨丙啉。农业部规定的盐酸氨丙啉的质量标准为: 按干燥品计含C14H19ClN4HCl应为97.5-101.0%;白色或类白色粉末;无臭或几乎无臭。甲基吡啶≤1%;干燥失重≤2.0%,炽灼残渣≤0.5%。
马杜霉素铵盐(Maduramicin ammonium)
别名:Prinicin ammonium 分子式:C47H79O17(NH4);分子量:934.14 马杜霉素是一种有效球虫杀灭剂,杀死宿主体内的寄生虫,而不是球虫抑制剂。其活性期是在球虫生命周期的最初1 至3天。可杀死子孢子和裂殖子。它对许多革兰氏阳性菌有效。与其它抗生素间不产生交*耐药性。马杜霉素是单糖聚醚类离子载体型抗生素。它对钾、钠等一价离子具有较强的亲合力,使球虫细胞内离子不平衡,导致球虫代谢失调,最后死亡。 马杜霉素是美国氰铵公司于1980年开发。它是由美国亚利桑那州的Ywma附近土壤中分离的微生物发酵而成。其铵盐为自色结晶粉末,熔点为165-167℃,不溶于水,溶于大部分有机溶剂。
目前巴西、英国、法国和拦?染?雅?际褂谩F溆昧啃。?月硎舳?镂薅尽C拦鶩DA规定:仅用于肉鸡,每吨饲料添加4.54克至5.45克(即5-6ppm)。停药期5天,产蛋期禁用。注意:当马杜霉素铵盐的量在5ppm以上时,肉鸡有吃羽毛现象。当使用6ppm时,对增重有不良影响,且不改善饲料转化效率。
甲基盐霉素(Narasin)
别名:Monteban,Narasi A 分子式:C43H72O11; 分子量:765.05 甲基盐霉素是美国礼来公司于1975年开发。它是由金色链霉菌发酵而产生,对常见的六种艾氏球虫均有抑制作用。对大部分革兰氏阳性菌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有抑菌活性。它的抗球虫作用机理与莫能霉素相似。它与一价金属离子尤其是钠离子相结合,使子孢子膨胀,抑制子孢子和裂殖子的发育。该产品在美洲、欧洲有46个国家都已批准使用,规定仅仅用于肉鸡,每吨肉鸡饲料用量为54-72克。
用甲基盐霉素和尼卡巴嗪以相同重量混合制成的抗球虫剂,效果很好,其商品名为“Maxiban”。美国FDA已作为一种产品批准使用。由于尼卡巴嗪在高温高湿下会发生耐受力降低现象,故要注意鸡舍通风和充足的饮水。对甲基盐霉素及其合剂,我国均未批准进口和使用。
分子式:C61H88Cl2O32卑霉素A; C59H84Cl2O32卑霉素B。

卑霉素是低聚糖抗生素类的总称,约有A、A'、B、C、D等十多个组份。它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而对革兰氏阴性菌较弱。欧共体批准使用;4月龄以内仔猪,添加量为20-40克/吨,6月龄的猪添加量为10-20克/吨。我国未批准使用。
阿布拉霉素(Apramycin)

别名:暗霉素,阿泊拉霉素。 分子式:C21H41N5O11•5/2H2SO4 阿布拉霉素属于氨基环醇类抗生素。它是棕褐色结晶粉末,易溶干水,微溶于乙醇。它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部分阴性菌均有效。最为敏感的是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色葡萄球菌和支原体。对断奶后小猪下痢有特效。并且促进增重和提高饲料转化率。美国FDA已批准使用,只用于猪,添加量为150ppm。用14天,屠宰前28天停药。我国未批准使用。
黄霉素
即黄磷脂素,又称班伯霉素,由德国赫斯特公司1965年开发成功,商品名为富乐旺。该抗生素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的结构物质棗肽聚糖的生物合成而发挥作用。黄霉素的抗菌谱较窄,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对革兰氏阴性菌作用极微。对牛、猪、鸡、兔都有促进生长和提高饲料转化效率的作用,有试验表明,其对鸡的增重效果比杆菌肽锌和土霉素的效果好,但不适用于14周龄以上的鸡。黄霉素作饲料添加剂公认有如下优点:(1)安全性高,不存在药物残留问题,无须停药。(2)除促生长及改善饲料转化率外,还可以杀灭仔猪和犊牛的R质粒抗药性细菌。(3)与聚醚类抗生素并用可改变肉鸡颜色,调节胃肠功能,提高蛋鸡产蛋率,降低死亡率。(4)以高浓度添加于发育不良的仔猪饲料中,可加快上市前的增重速度,缓和因密集饲养造成的应激。因此,近几年来在许多国家被批准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预计今后肉鸡和断奶后仔猪对其需要量将增加,我国目前还未批准使用。
黄霉素的使用情况如下:肉鸡棗1-2ppm,产蛋鸡棗2-5ppm,猪棗1-20ppm,犊牛棗5-20ppm
磺胺类药物
磺胺类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性质稳定、价格便宜及有多种制剂可供选择的优点。尤其是抗菌增效剂和一些新型磺胺药的出现,使其作为饲料添加剂,特别是在仔猪饲料中添加具有广阔前景。 磺胺类药物的基本结构为对氨苯磺酰胺。它可干扰细菌叶酸的合成而影响其生长繁殖,从而抑制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某些阴性菌。对磺胺高度敏感的细菌有:链球菌、肺炎球菌、沙门氏菌等,中度敏感的有: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巴氏杆菌、痢疾杆菌、李氏杆菌,某些放线菌和猪痢疾密螺旋体对磺胺也敏感;对某些原虫如球虫也有效。对磺胺敏感的细菌,都可以产生抗药性。实际使用时,磺胺药多配合其他药物使用。
大部分早期磺胺药长期大量添加的不良反应是尿路障碍、肾功能损害和采食减少。为减轻其毒副作用,第一、应尽量选用尿中溶解度高的产品,如磺胺六甲氧嘧啶和磺胺间甲氧嘧啶。第二、配合它药使用,如抗球虫药氨丙啉及磺胺增效剂等以降低用量。第三、如配方允许可增加等量碳酸氢钠。第四、也可采用间歇添加的给药办法,如仔猪料采用给药3 日停3日的方法。 主要的磺胺类药物有:(1)磺胺间二甲氧嘧啶(SDM):为白色或乳白色粉末或结晶,饲喂后吸收快而排泄慢,不易引起泌尿系统损害。
(2)磺胺二甲嘧啶(SM2):为白色或微黄色粉末或结晶,其钠盐易溶于水,不良反应少。猪饲料用量为100-110ppm,与金霉素同用于35kg以下的猪,可以促进生长及提高饲料转化率,预防疾病并维持患萎缩性鼻炎猪只的正常增重。(3)甲氧氨嘧啶(TMP):又名三甲氧氨嘧啶,系抗菌增效剂,为白色或浅白色结晶粉末,抗菌谱与磺胺类药物基本相似而作用较强,与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时抗菌作用可以增强数倍至数十倍,故可使用药量和耐药菌株减少,不良反应降低。本品与磺胺药物(如SM2)制成合剂的比例为1:5。
(4)二甲氧氨嘧啶(DVD):又名敌菌净,系抗菌增效剂,抗菌作用与使用方法与TMP相同。用于肠道抗菌增效比TMP 优越,适于防治鸡球虫,鸡白痢、禽霍乱及仔猪白痢。 日本及欧共体国家禁止使用该类药物。但美国FDA的饲料添加剂目录中仍保留有六种磺胺药,在美国磺胺二甲嘧啶经常和四环素类及其他抗生素联合使用。我国尚未批准作为促生长剂使用。
痢特灵(Furazolidon)
痢特灵即呋喃唑酮。为黄色结晶粉末,味苦,几乎不溶于水,有广谱抗菌作用,饲喂后难吸收,在肠道中浓度高,用于防治仔猪白痢、仔猪副伤寒和鸡白痢、禽副伤寒、鸡及火鸡盲肠炎、球虫病、传染性鼻炎、大肠杆菌性败血病等家禽疾病。猪鸡饲料中适量添加有促进生长和提高饲料效率的作用。在我国,将痢特灵作抗菌剂长期低浓度添加于鸡饲料中较为常见。但有试验表明本品有致畸和致突变作用,我国尚未批准作饲料添加剂使用。

喹乙醇(Olaquindox)
别名:快育灵、快大肥 分子式:C12H13N3O4 喹乙醇本身毒性小,抗菌效力好,对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特别敏感,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菌作用优于金霉素。它抑制有害菌,保护有益菌,对猪下痢有极好的治疗效果。 喹乙醇具有促进体内蛋白同化作用,能提高饲料氮利用率,促进生长,并且增加瘦肉率。它是较好的肉猪促生长抗生素。值得注意的是:①喹乙醇的安全问题,至今仍在研究之中,还没有最后结论;②鸡对喹乙醇很敏感,易造成中毒死亡,故在使用时应慎重。
建议添加量:在4个月龄以内仔猪的饲料中添加为15-20克喹乙醇,代乳料中可加50-100克。在鸡饲料加添加量为10-25 克/吨。屠宰前28天停药,产蛋期禁用。
锌制剂
目前在国外在隔离早期断奶(SEW)仔猪日粮中使用高锌作为生长促进剂。使用原料为氧化锌,添加剂量为3000ppm
。高锌与高铜没有加性效应,一般使用方法为:7天-11.5kg阶段使用高锌, 11.5kg-22.5kg阶段使用高铜(150-250mg/kg)
 楼主| 发表于 2008-11-8 14:02: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部分:能量原料

次粉 (Wheat Middlings)
1.一般成分:
成分 一般成分 范围水分(%) 11.0 10.5~14.0 粗蛋白质(%) 15.5 13.5~17.5 粗脂肪(%) 4.0 3.0~5.0 粗纤维(%) 7.5 7.0~9.5 粗灰分(%) 4.5 3.5~6.0 钙(%) 0.1 0.05~0.15 磷(%) 0.9 0.8~1.25
2.物理性质 颜色:淡褐直至红褐色。随小麦品种、等级、品质而有差异。 味道:特有的香甜风味,不可有发酸、发霉味道。 质地,细片状,不可有虫蛀、发热、结块现象。
3.品质判断与注意事项:同大麸皮。 4.特性与利用 ①小麸皮的成分特性与大麸皮类似,唯所含淀粉较高,纤维较低,故热能亦比大麸皮高,利用方法同大款皮,但饲养价值更高。 ②用在水产饲料的饲养效果优于大麸皮,且因细度较细,粘性较高,故可得较佳的粒料品质。
③随精制程度的提高,淀粉含量愈多,热能愈高。

麸皮(Pure Wheat bran)
1.一般成分
一般成分 范围水分(%) 12.5 11~15.0 粗蛋白质(%) 15.5 13.5~17.0 粗脂肪(%) 4.0 3.0~4.75 粗纤维(%) 10.5 9.5~12.0 粗灰分(%) 6.0 5.0~7.0 钙(%) 0.1 0.05~0.14 磷(%) 1.15 1.10~1.50 2.物理性质 颜色:淡褐直至红褐色,但随小麦品种、等级、品质而有差异。 味道:特有的香甜风味,不可有发酸、发霉味道。 质地,片状,批间粗细差别很大,但不可有麦杆、麦粒存在,不可有虫蛀、发热、结块现象。 3.品质判断与注意事项 ①本品片状,故掺伪时容易辨识,粗细则受筛别程度及洗麦用水的多寡影响。 ②成分含量受小麦品种影响很大,硬冬小麦所制者,粗蛋白质含量较高,春软小麦所制者则较低,白小麦削成的白麸皮蛋白质含量比红小麦制成者低。此外小麦筛余含量,小麦粉混入量及研磨阶段的不同均会影响麸皮的成分。
③麸皮易生虫,故不可久贮,水分超过14%时,在高温高湿下易变质,购买时应注意。 4.特性与利用 ①成分特性,麸皮的成分与脱脂米糠类似,但氨基酸组成较佳,消化率也略优于脱脂米糠,维生素中B群及E含量高,A 、D则少,矿物质含量颇丰,磷亦多属植酸态磷,约占75%,因含植酸酶,故磷利用率优于脱脂米糠,约为35%(猪);脂肪4%左右,不饱和脂肪酸居多,因含脂解酶,故易变质生虫。纤维含量高,属低热能原料。
②鸡:麸皮热能不高,故不适肥育饲料用,但种鸡、蛋鸡在不影响热能需求下可尽量使用,一般蛋鸡、种鸡用量在10 %以下。 ③猪:麸皮具轻泻性,故有通便之效,是种猪饲料的绝佳原料,肉猪利用性亦佳。饲养价值与脱脂米糠类似或略佳,但热能需求高的教槽及哺乳猪饲料则不适用。 ④反刍动物:麸皮体积大、适口性好,又有通便之效,是乳牛、肉牛、马、羊等反刍动物的优良饲料原料。乳牛精料中使用至25~30%,可助泌乳量,用量太高反失去应有的效果:对肉牛、种牛、犊牛效果均佳,肥育期宜与谷类配合使用。
⑤水产:杂食鱼、草食鱼饲料可利用,因脂肪不高,故对鱼类的热能偏低:用量不宜太高,但所含蛋白质消化率佳,以吴郭鱼为例,约为80%,比米糠高很多。

粗糠(Rice hull)
1.一般成分: 水 分:8.5% 粗纤维:39.27% 粗蛋白质:3.0% 粗灰分:22.78% 粗脂肪:0.74% 2.物理性质: 颜色:淡褐直至深褐色。 味道:尘土味。 pH:7.21。 3.特性与利用 ①粗糠是所有谷物外壳中营养最低者,几乎没有利用价值可言,多当饲料填充物或赋形剂用。牛、猪、鸭、鸡等饲料均可使用,其目的在降低饲料能量与密度,并不寄望所含养分。饲料中使用太多粗糠,所含硅土(SiO2)会阻塞消化道造成食滞,故用量仍需加以限制。
②部分粗糠氨化后供反刍动物使用。 ③粗糠具抗结块作用,可当抗结块剂使用。

脱脂米糠(Defatted rice bran)
1.一般成分:
期待值 范围水分(%) 11.0 10.0~12.5 粗蛋白质(%) 15.5 14.5~16.5 粗脂肪(%) 1.0 0.4~1.4 粗纤维(%) 8.5 7~10 粗灰分(%) 8.0 7~10 钙(%) 0.1 0.1~0.2 磷(%) 1.4 1.1~1.6
2.物理性质 颜色:黄或褐色,烘烤过度时色深。 味道:米味,且有特殊烤香,不可有霉坏、酸败及异味。 质地:粉状,含有微量碎米,粗糠,其量应在合理范围内,不可有虫蛀、结块等现象。 3.品质判断与注意事项 ①脱脂米糠在脱脂过程中经加热,脂解酶已被破坏,故可长期储存,不用担心脂肪氧化、酸败问题。 ②在米糠来源不足时,业者为降低脱脂米糠成本,掺杂的现象经常可见,通常加入粗糠末、锯屑及非蛋白氮物质,或直接混合进口的廉价米糠抵充,对脱脂米糠的品质及适口性影响甚巨。
③通常脱脂米糠的粗纤维与粗蛋白质间呈负相关(r=0.71),粗蛋白质与其SiO2间亦是负相关(r=0.85),此等相关性有助评价脱脂米糠的真伪与品质。粗糠含SiO2约17%(11~19%),故测二氧化硅Silica(SiO2)含量,乘以 5.9(100/17)即为所掺粗糠估计量,此外亦可经由木质素的定性与定量判断出粗糠掺杂量。 ④东南亚进口的全脂米糠粒,未脱除粗糠,故含有较高量的纤维,蛋白质低,且经长途运输,鲜度已差,虫蛀、酸败机会大,以此所制成的脱脂米糠,风味、品质均比一般脱脂米糠差很多。
⑤脱脂米糠成分受原料、制法影响很大,批间成分亦有差别,应详加分析各批成分,计算配方时才有正确资料可循。
4.特性与利用 ①成分特性:脱脂米糠属低热能的纤维性原料,与全脂米糠成分上的不同,主要在脂肪与脂溶性物质已被脱除,仅余2%左右脂肪,其他蛋白质、粗纤维、矿物质、碳水化合物等成分均与全脂米糠类似,仅随脂肪脱除量,依比例略为增加。此外,造成脂肪酸败的脂解酶则完全破坏,引起生长抑制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亦减少很多,故耐贮性提高,适用范围增加。 ②鸡:热能含量不高,不适用于肉鸡,但蛋鸡、种鸡则可加以利用,而不用担心变质及生长抑制问题。脱脂米糠具补充维生素B群及锰的效果,只要不影响热能需求,可尽量使用,惟一要注意的是,用量太高时,因米糠含植酸多,会造成钙、镁、锌、铁、磷等矿物质利用率的降低,须补足。
③猪:品质良好的脱脂米糠对猪的适口性甚佳,不必担心对屠体品质有任何不良影响,是很好的纤维来源原料,但为避免造成能量不足,肉猪用量宜在20%以下,仔猪亦可少量使用。 ④反刍动物:适口性好,乳牛、肉牛均可使用,多用亦不必担心变质、下痢或体脂、乳脂变软等问题,通常牛精料中可用至30%。马、羊等亦可利用。

全脂米糠(Rice Bran)
1.一般成分
期待值 范围 水分(%) 10.5 10.0~13.5 粗蛋白质(%) 13.0 11.5~14.5 粗脂肪(%) 14.0 10.0~15.0 粗纤维(%) 7.5 6.0~9.0 粗灰分(%) 12.0 10.5~14.5 钙(%) 0.1 0.05~0.15 磷(%) 1.6 1.0~1.80 2.物理性质 颜色:淡黄或淡褐色。 味道:米糠特有的风味,不可有酸败,霉味及异臭出现。 质地:粉状、略呈油感,含有微量碎米、粗糠,其量应在合理范围内,不可有虫蛀、结块等现象。 3.品质判断与注意事项 a)全脂米糠甚易氧化酸败,其主要原因是酶及微生物作用所致,酶中影响最大的是脂肪分解酶(Lipase),其次为氧化酶(Oxidase )。谷粒中脂肪与酶位于不同部位,故不起作用,但碾米后,油及酶均混入米糠中,水解立刻发生,导致米糠急速酸败,通常测定游离脂肪酸含量即知酸败程度。米糠加热可破坏酶,避免酸败的进行,加热方式有干热法、湿热法、挤压法及制成脱脂米糠等。干热法加热太激烈,可能破坏米糠中有价值成分,湿热处理戍本高,制成脱脂米糠既能萃取食用米油,又达到加热目,是目前最普遍的处理方法。
此外,降低储存温度及添加抗氧化剂依地酸(EDTA)均可延缓氧化酸败的速度。 b)全脂米糠的成分随所用糙米原料而异,影响最大的是水分含量,高水分糙米制成的全脂米糠,含水量亦高,如果高达13%以上则加速氧化的进行,变质甚速,尤以高温多湿的夏季,4~5天内酸价即呈直线上升,用旧米所制的全脂米糠反而耐贮,原因即在含水量较低所致。 c)全脂米糠的成分受糙米精制程度影响很大,精制愈彻底者,淀粉含量增加,纤维较低,热能随之提高;酒糠、糯米糠品质较佳,其故在此;相反,粗制的米糠,甚至故意掺杂粗糠者,则热能较低,品质亦差。
d)由于碾米作业方式的不同,南朝鲜、东南亚等地生产的米糠并未将粗糠、米糠分别处理,随粗糠混合比率而在成分上有很大的变化,故由上述诸地进口的米糠,不能以一般全脂米糠视之,每批均应测定实际成分再来计算配方,斟酌用量。至于粗糠的混合量,可由粗糠中所含的木质素定性与定量判断出,通常混合量约在5~30%间。
4. 特性与利用 ①成分特性:全脂米糠所含碳水化合物约占30~35%,以纤维及半纤维居多,半纤维的组成复杂,67.9%为还原糖,其中以五碳糖居多。米糠蛋白质主要有四种,白蛋白、球蛋白、壳蛋白及精蛋白,氨基酸组成与一般谷物类似,第一及第二限制氨基酸分别为赖氨酸及苏氨酸,精氨酸含量特高。米糠含油高达10~18%,大多属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及亚油酸即占79.2%,油中亦含有2~5%天然维生素E。
全脂米糠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群及E,但A、D、C则少。米糠含磷量虽高,但多属植酸态磷(占86%),故利用率不佳。磷外矿物质中以锰、钾、镁、硅居多。米糠中植酸盐含量特高,约9.5~14.5%,植酸对动物而言是生长抑制剂,它会和蛋白质及金属离子结合而降低利用率。 全脂米糠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因子(Trypsin Inhibitor),加热可去除,否则采食大多会造成蛋白质消化不良。 ②鸡:全脂米糠可补充鸡所需的维生素B群、锰及必需脂肪酸,但以全脂米糠取代玉米饲鸡,则见饲养成绩随用量的增加(20~60%)而变劣,其原因即在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存在之故,该物可用热水或酒精萃取,高压蒸气加热亦可去除;幼雏采食过量全脂米糠会引起肝脏肥大,经高压处理者可减轻肥大程度。鉴于以上不利因素,加之全脂米糠易变质的特性,故鸡料中以使用5%以下为宜,粒状饲料则可酌量增至10~20%,用量太高会影响适口性。
③猪:全脂米糠对猪的适口性不佳,饲养肉猪,随用量的增加(取代玉米25~100%)而降低饲料效率,尤以久贮的全脂米糠更为明显,此外全脂米糠会软化屠体脂肪,降低屠体品质,故肉猪饲料添加量应在20%以下。仔猪饲料避免使用,易导致下痢现象,但经加热处理破坏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者可增加用量,并降低不良影响,但对屠体脂肪软化的影响则无法改善。 ④反刍动物:全脂米糠用在养牛饲料并无不良反应,适口性好,热能高,乳牛、肉牛槽料中可用至20%,唯一要注意的是酸败的发生,肉牛采食太多全脂米糠会引起下痢并软化体脂而呈黄色样,乳牛吃多了则会使乳酪变软,尤其酸败的全脂米糠更可能引起下痢及适口性降低。
⑤水产:传统上全脂米糠即为渔民喂鱼的主要原料,目前杂食鱼、草食鱼类虽改用完全饲料,但全脂米糠仍为草食性及杂食性鱼完全饲料的重要原料,可提供鱼类的必需脂肪酸,且脂肪利用率亦高,故对生长效果颇佳。维生素中肌醇很高,是鱼类所欠缺的重要维生素。然全脂米糠的蛋白质对鱼的利用率并不好,就吴郭鱼而言,蛋白质消化率约为60 ~70%。 ⑥米糠在东南亚相当便宜,而且黄曲霉毒素污染率远低于玉米,故当地多将米糠用于对黄曲霉毒素敏感的鸭饲料中。由于米糠中的生长抑制因子对鸭影响甚微,故鸭的饲料用量可达50%亦不明显影响鸭的生长及产蛋



粟(Millet)
粟是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品种相当多,生产量不高,故价格昂贵,除养鸟饲料外,其他饲料很少使用。粟含叶黄素颇高,故有着色的功用,营养与玉米类似。 对家畜而言,全粒给饲不易消化,应加以粉碎,随细度的降低而消化率增加,禽类则可不用粉碎,直接供饲。对牛的饲养价值约为玉米的75~90%,肉猪育成期的饲养价值为玉米的85%,鸡料的饲养价值为玉米的95~100%,雏鸡、成鸡均可使用。
荞麦(Buckwheat)
属蓼科(Polygonacae)的一年生草本植物,与稻科的其他谷物性状差异甚大,但用途类似,故归类为谷物之一,主要产地有苏联、波兰及法国。同一品种荞麦常因栽培环境不同而表现不同特性,因此荞麦品种,常冠以地方名称。 荞麦粉含脂肪约2~3%,脂肪为黄绿色,室温不会硬化,属不皂化物高的半干性油。碳水化合物以淀粉为主,占全粒的60%,为杂粮中最易糖化的淀粉。 因适口性不佳,宜混合其他谷物使用,用量以30%以下为宜,除家禽外,应粉碎后供饲,对牛的饲养价值比燕麦低5~10%,对猪的饲养价值为玉米的70%。采食太多,猪皮肤会因日光照射引起特殊的发疹而发痒,对鸡的饲养价值甚差,使用者少

裸麦(Rye)
1.一般成分:
期待值(%) 范围(%) 期待值(%) 范围(%)水分 11.8 10.9~12.7 粗灰分 1.8 1.6~2.0 粗蛋白质 11.6 11.0~12.2 钙 0.08 粗脂肪 1.7 1.3~2.1 磷 0.33 粗纤维 1.9 1.3~2.5 2.物理性状: 颜色:暗褐色直至绿褐色。 味道:新鲜的麦味。 3.品质判断与注意事项 谷物中裸麦最易感染麦角病(Ergot),造成畸形种实,此乃真菌中的麦角菌属(Claviceps purpurea)寄生后,在籽实形成突出的紫黑色鲣木节状菌核,经雨水及昆虫二次感染所造成。麦角毒会影响裸麦收获量,降低禽畜适口性,更可能引起中毒。中毒现象有坏疽症,痉挛,繁殖障碍,生长抑制,呕吐及咳嗽等。依美国卫生管理局规定,谷物最高麦角容许量为0.3%,因此裸麦中畸形麦粒多时,应检验麦角毒含量是否安全。
4.特性与利用 ①成分特性: 蛋白质比玉米高,但该蛋白质对家禽的消化率很低(约67%),故可消化蛋白质反不如玉米。淀粉含量与玉米接近,脂肪则较低,热能含量亦不如玉米。组成上缺筋蛋白,故不能像小麦粉具粘弹性。 ②鸡:鸡料中裸麦使用25%即造成消化不良,生长差,羽毛劣及屠体品质恶化。裸麦中具有造成粘性硬粪(Stick dropping)的成分存在,此物无法以高压蒸汽处理除去,但可用水洗减少其量,并因而改善生长。为安全计,裸麦用量以10%以下为宜,且需经粉碎。幼雏则避免使用。
依B.O.Lee(1983)等人研究,含大量裸麦(完全取代玉米)的鸡饲料中,增加盐量(由0.3增至0.6%)可减低裸麦的不良影响,但与玉米、豆粉的对照组比较,效果还是差很多。 ③ 猪: 裸麦粒小而硬须粉碎后再使用。肉猪用量超过30%时,即见饲料报酬明显恶化。裸麦对猪的生长抑制因子与鸡不同,系一种脂溶性物质,具奇数碳支链的5-n-烷基间苯二酚(Alkyl resorcinol)混合物。 少量的麦角(15%)即可造成猪食欲减退,生长抑制及种猪的流产与无乳。故肉猪用量以10%以下为宜,幼畜及种畜避免使用。
④反刍动物:裸麦对牛的适口性差,需经粉碎才可使用,应并用其他谷类,不可单饲。乳牛采食大量裸麦时,其乳脂较硬,故精料中使用40%以下为宜。 羊对裸麦的适应力较强,适口性好,不需粉碎即可饲用。裸麦饲马易遭消化障害,用量以30%以下为宜。

燕麦(Oat)
1.一般成分
成分 期待值(%) 范围(%)水分 11.5 9.0~14.0 粗蛋白质 12.0 9.0~13.5 粗脂肪 4.5 3.75~5.5 粗纤维 12.0 9.5~13.0 粗灰分 3.5 3.0~4.0 钙 0.10 0.07~0.13 磷 0.35 0.30~0.50
2.物理性质(燕麦粉)? 颜色:淡灰色直至黄灰色。 味道:新鲜带甜的燕麦味;不可有发霉现象。 3.品质判断与注意事项 ①品种间成分差异很大,主要差别是在壳的比率,壳比率愈大,容积重自然降低。采购时等级的选择相当重要,不同等级燕麦有不同成分,用法亦不同。 ②燕麦所含脂肪比其他谷物高,且多属易变质的不饱和脂肪酸,粉碎后甚易氧化酸败,故贮存性很差,购买燕麦粉时应加以留意,自行粉碎后亦不宜久置。 4.特性与利用
①成分特性: 含壳多,故粗纤维高达10~13%,滨粉虽是主要成分,但与其他谷物比则少很多,只有33~43%左右,致饶芷牡停?鍪视糜诜篡欢?锛爸中蟆A碛形蘅茄嗦螅?怯眉壑挡谎酚谟衩祝?Ш跏栈窳坎患选? 蛋白质虽高,赖氨酸含量低,且所含筋蛋白比小麦少很多,故不适制造食用面包。维生素中富于B群,但烟酸比小麦少,脂溶性维生素及矿物质含量均低。 ②鸡:热能低、肉鸡、蛋鸡避免使用。燕麦唯一好处,可防止啄毛等异嗜现象,或种鸡太肥时可做减肥用。供肥育效果不佳,排泄物含水量也会增加,故仅适用热能需求不高的饲料。
③猪:热能低,不适肥育用,种猪可酌量使用10~20%左右为适宜,肉猪采食太多燕麦会软化背脂,影响屠体品质。燕麦对猪具有预防胃溃疡的效果,使用前应先加以粉碎,惟不宜太粉。制粒可改善燕麦饲养效果,压片者更佳,添加纤维酶亦可提高燕麦的价值。 ④反刍动物:燕麦对牛的适口性良好,应粗碎后供饲,燕麦对乳牛的饲养效果佳,但对肉牛而言,因含壳多,肥育成绩比玉米差,精料中使用50%,其效果约为玉米的85%。绵羊亦嗜食燕麦,可全粒给饲。燕麦是马最具代表性的原料,因具松积性,不必担心消化问题,可全粒给饲。据报告,添加CMC于燕麦中,可改善对马的消化率

大麦
1. 一般成分
期待值 范 围 水分(%) 11.0 9.0~13.0 粗蛋白质(%) 11.0 9.0~12.5 粗脂肪(%) 2.0 1.5~3.0   粗纤维(%) 6.0 5.5~8.0    粗灰分(%) 3.0 2.5~4.0   钙(%) 0.05 0.03~0.08 磷(%) 0.40 0.30~0.55 2.物理性质(大麦粉) 颜色:淡灰色直至淡褐色。 味道:新鲜带甜的大麦味,不可出现霉味。
3.品质判断与注意事项 ①由于大麦品种甚多,蛋白质等成分变化很大,故应分析出正确数据后再计算配方。 ②大麦有可能感染麦角、霉菌等微生物而造成中毒或利用率降低,应避免使用等级太差的大麦。 ③不同等级大麦有不同容积重,容积重愈高表明纤维含量愈低,热能含量较高,所具营养价值也更佳。一般而言,产自温带的大麦,其麦粒不如产自寒带者丰满,故壳的比率也较高。
4.特性与利用 ①成分特性: 蛋白质含量高于玉米,氨基酸中除亮氨酸及蛋氨酸外均比玉米多,但利用率比玉米差,大麦约含0.4%赖氨酸,对猪的消化率为73.3%,而玉米赖氨酸消化率为82%,但可消化赖氨酸总量仍高于玉米。 粗纤维为玉米的两倍左右,淀粉及糖类比玉米少,故热能亦低,代谢能约为玉米的89%,净能(NE)约为玉米的82 %,淀粉主要由支链淀粉及直链淀粉组成,另含有其他谷物所没有的α-1,3结合葡聚糖(Glucan)为其特色。
维生素B群含量丰富,但脂溶性的A、D、K甚低,少量维生素E存在大麦胚芽中。含磷量比玉米高,其中63%属植酸态磷,故利用率仅31%,但仍比玉米中磷的利用率好。 大麦含有一些“涩味物”,此乃酚类成分所致,由数种单宁组成,该物60%存于外皮中,10%在胚芽内,这些酚类化合物和蛋白质结合形成不溶性复合物,可导致啤酒形成薄雾状并降低动物对蛋白质的消化率。 大麦供饲畜禽宜先粉碎或压片后再使用,适口性不如玉米,尤其粉碎太细者,鸡猪均有拒食现象,若制成粒状饲料则无此顾虑;脱壳大麦粉具粘性,可助粒状饲料粒料品质,但连壳大麦,因纤维粉碎不易、具松积性,打出的颗粒有易裂倾向。
②猪:大麦因含纤维太高,热能低,故仔猪避免使用,但经脱壳,压片及蒸汽处理的大麦片则可取代部分玉米,并改善饲养效果,取代量以10%为宜。大麦喂饲肉猪可增加屠体瘦肉比率,并减少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故脂肪硬度增加而改善屠体品质,猪肉风味亦可因采食大麦而改善,但增重及饲料报酬则变劣,故玉米的取代量以50%以下为宜,或饲料中用量以不超过25%较适当。若能使用脱壳大麦或制粒,则可增加饲养价值并提高使用限量。热能需求不高的种猪饲料,可使用部分大麦,但其量以不影响热能需求为原则。
③鸡:大麦的饲养效果明显劣于玉米,会因热能不足而增加食量及排泄物。有些报告指出,大麦浸水后再添加纤维分解酶可提高热能及消化率,因而改善生长。产蛋鸡给饲部分大麦,对产蛋影响不大,但料蛋比则变差。大麦因不含色素,对蛋黄及肉鸡肤色无着色功能。 ④反刍动物:乳牛、肉牛、羊、马均适用大麦,供肉牛肥育时与玉米价值相近,反刍动物对大麦所含有的α-1,3结合葡聚糖的利用率比单胃动物高很多。粉碎太细的大麦易造成反刍动物鼓胀症,但浸渍数小时或压片者可避免。压片、蒸汽压片等处理均可改善适口性及肥育效果,碱处理可提高消化率。
⑤水产:大麦脱壳再加蒸汽、压片而成麦片,粉碎后颇适杂食鱼及草食鱼饲料使用,可当热能来源并具粘着效果,饲养成绩略逊于小麦,但成本则低很多,故水产饲料渐有人以麦片粉取代惯用的小麦粉或粉头,且采食麦片的鱼,肉质亦有较硬的倾向。
稻米(Paddy Rice)、糙米(Brown Rice)
1.糙米的一般成分如下:
水 分: 13.5+0.6% 无氮浸出物: 74.1+1% 粗蛋白质: 7.6±0.7% 粗纤维: 1.04±0.1% 粗脂肪: 2.4±0.3% 粗灰分: 1.28±0.3%
2.物理性质(糙米): 颜色:白色直至淡灰黄色,发霉酸败时则转灰色。 味道:新鲜米味,不可有酸败,发霉味道。
3. 品质判断与注意事项 ①糙米在贮存期中的成分变化:
米在贮存期间会因呼吸,氧化及酶作用而产生化学变化;变化的多少与快慢则受环境条件影响,米中含有脂肪分解酶(Lipase)会分解脂肪使游离脂肪酸增加,又因脂肪酸的氧化分解,生成醛等物,再加上霉菌生长,遂产生擅滋赜械钠?丁3?酥?痉纸馔猓???匾嗷峒跎伲?乖?窃黾樱?┑鞍字时浠?下??藁?镆嗌俦浠?2诿字泻?械拿福? B1及发芽力在贮存中逐渐减少,同时风味亦变劣。谷物呼吸的形成乃因谷粒,微生物、害虫的代谢等复杂作用,水分与温度是促成呼吸程度大小的主因,寄主的微生物影响米质最大的是霉菌。倘谷温15℃以下,相对湿度15%以下,当可长期贮存糙米而不变质。但精白米易变质,不耐久贮。
②饲料用米多属久贮的陈米,为判断其鲜度变化程度,可做如下的测定:a.水溶性酸度,b.脂肪酸酸度,c.发芽率。 ③饲料用糙米为避免流入食用,省粮食局规定需经捣碎后再供应饲料厂,但粉碎后的糙米变质甚速,发酸、生虫、结茧、结块等接踵而来,严重者甚至有造成中毒之虑,故应迅速用毕,不可久贮。 4.特性与利用 A. 成分特性 ①米的蛋白质:约7~9%,系肉谷蛋白、球蛋白、白蛋白及醇溶蛋白组成,氨基酸组成与玉米相较并不逊色。
②米的脂质:油脂在糙米中约占2%,大部分含于米糠及胚芽中,因此白米仅含脂肪0.8%,构成米油的脂肪酸以油酸(45%)及亚油酸(33%)为主。米油酸败甚速,故其酸价增加很快,完整的糙米不易酸败,但组织破坏的生米糠及白米则易氧化。 ③米的糖类:以淀粉为主,占白米的75%,另有糊精1%,糖0.5%,多戊糖1%,米淀粉为多角形的微粒子,甚易糊化(60℃)。 ④米的矿物质:米中矿物质不多。糙米约1.3%,主要在种皮及胚芽中,白米灰分仅0.5%,以磷酸为主,钙甚低,磷利用率约16%,植物态磷占69%。
⑤米的维生素:糙米中甚多,随精制程度而减少,米的维生素与一般谷物类似,但β-胡萝卜素极低为其特色,故取代玉米时应补充维生素A。 ⑥稻壳(粗糠):稻米与糙米的唯一不同便在壳的有无。稻谷是所有谷物外皮中营养最低者,成分多为木质素及硅酸。因稻谷的营养几近于零,当然稻米的消化率逊于糙米。总结诸项养分,稻米的营养值可估计为玉米或糙米的80%,但稻米的比重较轻,容积约为糙米的1.7~2倍,故有增量剂的作用,依理亦有助通变之效。 B. 糙米的利用
①猪:糙米用于猪饲料可完全取代玉米,糙米即使用至40%亦不影响增重,饲料效率反优,肉猪食后其脂肪比采食玉米者硬,尤其对脂肪层中三酸甘油脂的第一、二键影响最大,但变质米则对肉质不利,且影响适口性及增重。糙米使用仍以细碎为宜,通常糙米的适口性优于其他谷类,精白米的效果又比糙米好。 ②鸡:肉鸡给饲糙米(20%及40%)的饲养成绩,迄八周龄止与玉米比较毫不逊色。新米与旧米之间或糯米与梗米之间亦无差别。糙米供饲蛋鸡对产蛋率,饲料效率无不良影响,唯蛋黄颜色较浅。
③其他:糙米或碎米用于反刍动物可完全取代玉米使用,但仍以粉碎后使用为宜。至于水产饲料虽未见研究报告,但依米的淀粉特性推测,若能加以细碎或α化,其效果应优于玉米。 C.稻米的利用 ①利用方法:连壳的整粒稻米对猪而言是不能利用,粗碎或压扁也嫌太粗,而浸水或蒸煮似不可行,唯一只有粉碎一途了。根据诸项研究调查可得如下结论:Ⅰ.稻米可利用一般饲料厂所用的粉碎机粉碎,粉碎能力与玉米相似;Ⅱ. 使用3毫米以下筛网即可得商品性不差的碎米;2.粉碎后不须筛分即可利用。
②猪:稻米当肉猪肥育用的谷物来源时,其价值约为玉米的85%,无论增重与饲料报酬均无不良影响,屠宰率、采食量、背脂厚、熔点等差异不大。因此稻米用在肉猪饲料,只要配方正确、营养平衡、效果不比糙米或玉米差。在使用量方面,除考虑营养外,尚要斟酌胃容积及其他营养生理。通常育成猪30%、肉猪50%,怀孕猪70%,泌乳猪40 %应无问题。 ③鸡:稻米因粗纤维较高,用于肉鸡饲料须限制其量。小鸡(0~4周)使用15~60%稻米,中鸡(6~8周)使用30 ~60%稻米,经试验发现不影响生长。热处理后的稻米经雏鸡生长试验,对生长无改善效果。
④反刍动物:稻米须粉碎后使用,以肉牛肥育而言,其价值约为玉米的80%,可完全取代热能来源使用

高粱(Sorghum,Milo)

1.一般成分
营养成分 期待值(%) 范围(%) 营养成分 期待值(%) 范围(%)水分 12.0 10.0~15.0 钙 0.03 0.03~0.05 蛋白质 9.0 7.0~12.0 磷 0.30 0.25~0.40 脂肪 3.0 2.5~3.8 钠 0.02 0.01~0.02 纤维 2.5 1.7~3.0 钾 0.40 0.35~0.52 灰分 1.5 1.2~1.8 镁 0.18 0.13~0.23
2.物理性质
颜色:依品种而有褐、黄、白的外皮,但内部淀粉质则呈白色,故粉碎后颜色趋淡。 味道:粉碎后略带甜味,但不可有发酸、发霉现象。褐高粱粉浅,食之会有苦涩感。
3.品质判断与注意事项 ①单宁酸问题:高粱的颜色由白至黑褐均有,其中褐色呈色物质即单宁酸,带收敛性,具苦味,其量愈高适口性愈差。含单宁酸高的褐高粱,鸟类拒食,故称抗鸟种(Bird-proof seed)。单宁酸除引起适口性问题外、其主??υ诮档偷鞍字始鞍被?岬睦?寐剩??鸪??湃踔ⅲ?档退橇媳ǔ辍⒉?奥始爸旨Φ氖芫?省? ②高单宁酸高粱简易辨识法:由于单宁存在种皮层及其内部,以漂白试验除去高粱外皮及鞘膜,即可看到种皮层颜色,而分辨出是否具有呈色的单宁。试验程序如下:取一茶匙高粱粒置于广口瓶内,加苛性钾(KOH)5克及次氯酸钠(NaOCl,一种家庭用漂白剂)四分之一杯,稍加热7分钟,干燥之即漂白完成。漂白后的褐高粱呈现一层很厚的棕黑色种皮,而低单宁酸的黄高粱则呈白色。这是美国决定及分类美国高粱的官方正式试验方法,至于详细定量方法请参照AOAC分析法。
③储存性:高粱的水分,破碎性,被害粒,发芽率及酸价等特性均优于玉米,因此耐贮性高于玉米,但因储存不良而导致品质降低的情形仍应注意。高单宁酸褐高粱外皮所含的酚酸(Phenolic acid)较高,故可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与侵入,天生即有防霉的作用。 ④外来物及高粱外壳含量的多寡对成分影响甚大,由于采收作业的粗放,有些高粱外壳含量特高,除影响成分外,且引起适口性、制粒品质及商用饲料等外观等问题。 ⑤产地与品质:目前以澳洲高粱最受欢迎,无论在品种(纯黄高粱)、外观、杂物量及成分上均明显优于其他地区产品。美国高粱则好坏参差,粉尘及杂物较高,通常产自美国高粱带者多属黄高粱,但产自阿拉巴马州、乔治亚州及南部数州者则属褐高粱。其他国家,如阿根廷、乌拉圭所产者则多为高单宁酸的褐高粱,价值较低。
4.特性与利用 A.成分特性: ①蛋白质:蛋白质含量稍高于玉米,二者均缺赖氨酸,组氨酸及色氨酸,而高粱的蛋氨酸比玉米更低。从分类上来看,高粱蛋白质与玉米蛋,白质类似,但高粱的蛋白质比较不容易消化,此乃因蛋白质和淀粉粒中间有非常强的结合键,酶不易侵入分解。这些键的强度随高粱品种而不同,因此育种学家们不断选育出结合键强度低的品种,以改善高粱利用率。 ②脂肪:高粱所含脂肪低于玉米,故所能提供的必需脂肪酸量亦不如玉米,高粱约含1.5%必需脂肪酸,而玉米则有2.5%左右。
③高粱的淀粉含量与玉米相近,淀粉粒的形状与大小亦相似,但高粱淀粉粒受蛋白质覆盖程度较高,可能因的降低消化率,致高粱的热能含量不如玉米。 ④高粱的色素含量低,故无着色功能。其他维生素、矿物质含量与玉米类似,所含磷亦多属植酸态,约占70%。 B.鸡、猪:高粱与玉米的成分很类似,因此使用上完全考虑对玉米的取代量,但高粱的价值受品种影响很大,一般估计为玉米的95%左右,故与玉米的价差在5%以上时可尽量使用。用量的多寡则取决于单宁酸含量,一般禽畜日粮中单宁酸含量若在0.2%以下可保无忧,故高单宁酸的褐高粱用量应在10~20%以下,幼畜避免使用,低单宁酸的黄高粱则可用至40~50%,甚至全量取代玉米亦不影响饲养效果,但幼畜考虑消化率问题,用量仍应加以限制。另有试验显示,使用高单宁酸高粱时,可添加蛋氨酸,赖氨酸及胆碱等以缓和单宁酸的不良影响。高丹宁酸高粱提高了肉鸡腿病发生率高单宁酸高粱若用量不如限制,则会造成生长抑制、饲料报酬不良,鸡猪均有同样现象。
鸡饲料中高粱用量高时,应注意维生素A的补足及氨基酸、热能的平衡,并考虑色素来源及必需脂肪酸是否足够。高粱较硬,用在猪料须粉碎,细度以中等为宜,太粉的话也会造成适口性问题。 C.反刍动物:高粱成分与玉米类似,故用法同玉米,但高单宁酸高粱用量亦应加以限制。高粱的价值约为玉米的95 %。很多加工处理,如压片、浸水、蒸煮、蒸压及α化等均可改善高粱对反刍动物的利用率,改善约10~15%,此等处理对鸡无意义,对肉猪略提高消化率,但只在限饲时有效,任饲则无效果。高粱亦可用于羊、马等饲料中。




小麦(Wheat)
1.一般成分
硬小麦期待值(%) 软小麦期待值(%) 硬小麦期待值(%) 软小麦期待值(%)水分 11.0 10.0 粗灰分 1.8 1.7 粗蛋白质 13.0 10.0 钙 0.05 0.05 粗脂肪 2.0 2.0 磷 0.40 0.35 粗纤维 3.0 2.5 2.物理性质颜色:白小麦:淡黄色;红小麦:茶褐色: 染色者依所染颜色而不同。味道:新鲜带甜之麦味。
3. 品质判断与注意事项 ①小麦品种间蛋白质含量差异大,配方计算上应注意。 ②小麦皮部灰分含量高,故小麦粉灰分量多的话,显示皮部较多,据此可做小麦粉品质判定项目之一。 ③小麦亦有污染麦角毒的可能,籽实生长异常者,应检验。 4.特性与利用 ①成分特性:与玉米比较,蛋白质及维生素(A除外)较高,但热能较低,维生素以B群及E较多,A,D,K极少,色素有黄色的胡萝卜素及呈黄褐色的香黄素(Flavone),前者在胚芽,后者胚芽、皮部均有的;氨基酸组成中缺乏赖氨酸及苏氨酸,矿物质中钙少磷多,但有70%磷属利用率差的植酸磷。
②鸡:小麦全量取代玉米用于鸡饲料中,效果不如玉米,仅及玉米90%左右,故取代以1/3~1/2为宜。小麦粉碎太细会引起粘嘴现象,造成适口性降低,制成粒状便可解决。 ③猪:小麦对猪的适口性甚佳,可全量取代玉米用于肉猪饲料,由于热能低于玉米,饲料效率略差,但可节省部分蛋白质来源,且改善屠体品质。小麦用于肉猪饲料以粗碎为宜,太细了影响适口性。但乳猪饲料,一般均用粉末状的面粉或高品质粉头(次粉),取其鲜度好,杂物少,且色白具商品价值。 ④反刍动物:小麦也是反刍动物很好的热能来源,但整粒小麦有引起消化不良的可能,太粉了又在口内成糊状,导致拒食,故一般均粗碎或压片后供饲。压片、爆裂等熟化处理可改善利用率,日粮中用量以不超过50%为宜,否则有导致过酸症的可能。
⑤水产:麦类所含淀粉较软,宜于鱼类,尤以小麦及其副产品更适用于鱼类。迄今为止,小麦是所有谷物中最适用于杂食鱼及草食鱼的淀粉质原料,而且对粒状饲料有改善硬度的功能。
玉米
1.一般成份
期望值 范围水分(%) 13 11~15 粗蛋白质(%) 8.6 8~9.5 粗脂肪(%) 3.5 3~5 粗纤维(%) 2.5 2~4 粗灰分(%) 1.5 1.2~2 钙(%) 0.02 0.01~0.05 磷(%) 0.25 0.20~0.55 β-胡萝卜素mg/kg 1.98 1.32~3.3 叶黄素mg/kg 19.8 13.2~33
2.物理性状(玉米粉) 颜色:黄玉米颜色为淡黄至金黄色,通常凹玉米比硬玉米色泽较浅。 味道:略具玉米特有的甜昧,初粉碎有生谷味道。
3.品质判断与注意事项 ①玉米与其他谷物一样,品质随储存期、储存条件而逐渐变劣,储存中品质的降低大抵可分三种,即玉米本身成分的变化,霉菌、虫、鼠污染产生的霉素及动物利用性的降低。 ②来源、季节与品质:美国玉米种植面积广,完全采用机械收割、机械运输与机械干燥,加的凹玉米易碎,故王米粒不易保持完整,粉碎较高,霉菌污染机会亦大。泰国玉米受地理环境影响,高温多湿,加上储存设备不良,故直涠啵?魄?苟舅馗摺D厦馈⒛戏怯衩滓话愣?裕?夤鄞烤唬?蚜M暾?晃夜??辈?衩啄壳耙嗫?纪庀???值陀诿拦?衩祝?分噬锌桑??;煸佑写罅柯榇?槠?仍游铮??徊?夭煌?窘谙乱嘤胁煌?分剩?悦拦?衩孜???~2月上市者水分较高,7~9月则较低,粗蛋白质含量亦随之相对变化,冬低秋高。
③受霉菌污染或酸败的玉米均会降低禽畜食欲及营养价值,若已产生毒素,则有中毒之虑。故进口或购买玉米均应制订黄曲霉毒素限量,有异味的玉米应避免使用。 ④判断玉米耐贮与否的几个因素: a.水分含量:温差会造成水分的移动,高水分的玉米即成发霉的源。 b.已变质程度:发霉的第一个征兆就是着轴变黑,然后胚变色,最后整粒玉米成烧焦状。变质程度高者应速决定即用或抛弃,莫再储存。 c.破碎性:玉米一经破碎即失去天然保护作用。 d.其他:虫蛀、发芽、掺杂的程度。
4.特性与利用 A. 成分特性: 玉米适口性好,外观好,加上没有使用限制,是适用性最广的原料,其成分特性可归纳如下: ①蛋白质:由于缺乏赖氨酸及色氨酸等必需氨基酸,故知玉米并非优良的蛋白质源,此乃因谷粒中的50%蛋白质属可溶酒精的玉米胶蛋白(Zein),比谷蛋白(Glutelin)所含必需氨基酸少很多。早期试验发现,高蛋白玉米的饲养效果不见得比低蛋白玉米好,此乃因蛋白质品质并未改进之故,因此提高玉米所含赖氨酸量乃为当务之急。
②脂肪:大约有85%的脂肪存于胚芽,属三甘油脂类,其脂肪酸组成大抵如下,亚油酸占59%,油酸占27%,硬脂酸占2%,亚麻酸占0.8%,花生油酸占0.2%,均属不饱和的必需脂肪酸。 ③碳水化合物:玉米的热能比其他谷物高很多,因其所含脂肪高,纤维低及淀粉消化率高所致,淀粉以胚乳中居多,蔗糖则存于胚芽中,至于葡萄糖、果糖、棉籽糟(Raffinose)在谷粒各部位均有少量存在。 ④能量: 玉米总能量的平均值为每千克干燥物质有4420kcal,其中83%可被家禽利用,故玉米的能量为各种谷物之冠。由于能量并非来自某一特定成分,不同批、不同来源玉米当有不同的成分,因此玉米的热能不会固定成常数,但我们可借完全的分析值来修正热能含量。
玉米收获时的成熟度会影响代谢能值,将各种试验数据经回归分析发现,不够成熟的玉米,收获时水分每增加1%,每公斤热能使减少12kcal。 ⑤维生素:黄玉米含有高量的维生素A,维生素E含量亦多。以胚芽为主,每公斤约有20毫克的α生育酚( Tocopherol)。至于维生素D、K几乎没有。水溶性维生素中,以B1居多,B2及烟碱酸较少。
⑥矿物质:约80%的矿物质在胚部,钙仅含0.02%。以玉米饲养白老鼠,最缺乏的矿物质便是钙。磷的含量约0.25 %,难以吸收的植酸态磷占63%,磷利用率低,约18%左右(猪)。 ⑦色素:玉米胚乳部所含色素以β-胡萝卜素(Carotene),叶黄素(Lutein),玉米黄质(Zeaxanthin)为主,β-胡萝卜素为维生素A的先成物,可为牛体脂及乳脂色素来源,叶黄素及玉米黄质则影响蛋黄颜色及鸡的脚色、肤色。白色玉米除色素量非常少外,其他成分与黄玉米相近。
B.鸡:鸡的饲料原料中以玉米最重要,此乃因玉米热能高,最适合肉鸡肥育用,且黄色玉米对蛋黄,脚色及肤色的着色甚具效果,蛋鸡饲料中亦广为使用。 就鸡而言,比较各种谷物蛋白的价值,除了Opaque-2(高赖氨酸玉米), Floury-2(高赖氨酸,蛋氨酸玉米)及Piroline (新种大麦)外,效果最好便是凹形玉米(Dentcorn)。玉米细度会影响鸡采食量,以稍粗较适合,但也有报告认为,蛋鸡饲以2.8mm以上粒度或1.4mm以下粒度均不影响饲养成绩。选用蛋鸡饲料的谷物多取决于价格的比较,如果少用玉米时,必须寻求亚油酸来源以供所需,以免影响蛋重。
C. 猪:玉米对猪的效果也很好,但要避免过量使用,防热能太高影响背脂厚度。因玉米粒太硬,太干燥,20kg以内的小猪仍以细碎为宜,但太粉则有诱发胃溃疡可能,至于大猪仍以粗点较佳。由于玉米缺乏赖氨酸,故任何阶段猪饲料均应酌量添加合成赖氨酸。 最近对加工玉米有不少研究,压片玉米喂肥育猪时不影响氮的滞留量,但可提高干物质消化率及淀粉利用率。以玉米喂猪,比较干饲及湿饲,肥育成绩及背脂厚度并无差异,但采食量以湿饲较高。 D. 反刍动物:玉米因适口性好,热能高,亦大量用于牛饲料中,但应与其他松积性原料并用,否则有招致鼓胀的可能。高赖氨酸玉米对牛并无明显效果。牛对β-胡萝卜素转换成维生素A的能力比其他家畜差。
小牛或泌乳期乳牛,饲以碎玉米,因营养平衡,摄取容易,比全粒玉米消化较好,利用效率较佳,但330kg左右的肉牛,粉碎与否差异不大。压片玉米饲喂肥育牛效果亦佳,此乃因淀粉α化所致。 1960年以来,各种加工谷物对牛影响的研究相当多)显示压片玉米饲喂肉牛,在饲料效率及成长方面均优于制粒、细碎或粗碎的玉米。玉米亦为马、羊的优良热能来源,应配合其他松积性原料,如燕麦、麸皮、粗料等并用之。 E.水产:玉米用在肉食性鱼类,效果不良,其理易明,但即使用在杂食性及草食性鱼类,利用率似乎也比麦类谷物差很多,甚至会因玉米的角质淀粉部位,颗粒太硬,食后无法消化,造成胃胀,肠或肛门阻塞而导致死亡。因此除非熟化,避免使用生玉米于水产饲料中,即使熟化后玉米,对水产动物的价值仍是未知数,尚待学者专家们研究。
F.玉米品种与利用: 饲料用玉米以硬玉米及凹玉米为主。硬玉米叶黄素含量较高,着色能力较优,而且硬度高,锤碎机粉碎后细度均匀,鸡较嗜食,故硬玉米宜用家禽。凹玉米含粉质淀粉较多,味较甜,故宜用猪饲料。凹玉米淀粉质较软,易于糊化,故熟化处理亦宜选用凹玉米。

点评

http://www.xumuren.cn/bbs/plugin ... ew&softid=16212  发表于 2011-2-16 19:26
 楼主| 发表于 2008-11-8 14: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版主能够把这个贴子加精!

本想一次就传完的,但是一传不了这么多,所以只好分成几个部分!大家慢慢看吧!
  如里有人想要WORD版的可以和我联系!liaoliao7309@126.com

点评

http://www.xumuren.com/,,http://www.zhuiju.co/vod/1/ 一路向西2  发表于 2014-3-21 15:31
发表于 2008-11-8 15: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长篇幅的好资料,楼主费心费力了.我想要WORD格式的,如果可能的话,请发:LWX6709@163.COM
发表于 2008-11-8 17:3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的费心!下载学习参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5-3 04:38,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