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蛋白低能量
只求满足粗蛋白的要求,而忽视能量水平,更不能顾及消化率,其中利薄的蛋鸡饲料最为突出。粗蛋白16.5%的饲料,能量可以降低至10500千焦/千克或更低,约低于饲养标准l0%或更多。而客户也只是问产品的粗蛋白质含量多少,有无鱼粉,从未问询能量多少或蛋白质能量比是多少。结果是鸡为满足能量需要而将形成鸡蛋的粗蛋白转化为能量,于是产蛋量受到影响,蛋重也下降,采食量却上升。蛋白能量比是关键。配方的能量低于标准要求,配方中的粗蛋白也要随之下降,而蛋白能量比不变。蛋白能量比在标准中有规定,不宜擅动,肉鸡和猪料同样也要关心蛋白能量比。
2忽视配合饲料原料的消化率
忽视配合饲料原料的消化率,是用大豆粕以外的杂粕时常遇到的问题。由于不计较其所含有毒有害物质,使产品达不到预期的生产效果。尽管已有无毒素的棉籽和双低的菜籽,但配方所用的是何种产品就难说了。因此对棉粕、菜籽粕的一般用量不宜超过5%,褐壳产蛋鸡菜粕不宜超过3%,否则鸡蛋将有鱼腥味,有的食客误以为是料中鱼粉高了。当然无毒品种的用量就不在此限了(产蛋鸡仍要限量)。为了降低成本,配方中加入无营养价值的沸石粉、麦饭石和稻壳粉就更使能量降低了。杂粕最好用于反刍动物的牛羊,以节省大豆粕去喂猪和鸡。
3滥用饲料添加剂
误以为加的种类越多效果越好,而忽视了主料的重要作用。具体地说能量、蛋白质必须作为主料而首先满足其要求,而且要尽早放弃药物促生长和保健的观点。药物残留使我国生产的动物食品难于出口,中国人也深受其害。维生素和饲料级氨基酸,国际饲料分类早就明文规定其不是添加剂。所谓的营养性添加剂是无中生有的东西。有的作者著书说油脂、血粉、羽毛粉也是添加剂,更是一个概念性的错误。
4产蛋鸡的阶段划分与生理不合
我国现行产蛋鸡的饲料阶段是按产蛋率小于65%、65%~80%、大于80%划分的,国际通行的方法是按周龄划分。一般是产蛋5~24周、24~40周、40周淘汰的三段制,或是产蛋5~40周、40周淘汰的两段制,也有的划分为4~5段。第一段蛋能比最高,以满足新产蛋鸡的增重,增加维持需要、增加产蛋率和增加蛋重的需要。其后阶段蛋能比依次递减。钙则是依次递增,以满足高产蛋率、较高蛋重的需要。40周后产蛋率虽明显趋于减少,蛋重却趋于增加而钙吸收却降低,故要加钙以保持蛋壳的厚度。磷则逐段趋于微小的递降。我国现行鸡饲养标准应当予以改正,可参阅国外各种鸡公司的饲养指南。
5要以补充钠、氯取代传统的定量添加NaCl
动物需要的是体液的钠、氯平衡,而动植物饲料原料中的钠、氯含量则不适合于动物需要。粮谷类及其副产品多是钠<氯,动物性饲料多是钠>氯。而单胃动物和禽类所需则是钠>氯的多,氯>钠的相当的少。NaCl却是钠<氯,传统的方法是加定量的NaCl。结果是动物体液的钠和氯失衡,形成钠低氯高,与生理要求相反。因此引起饮水量和粪便含水量、尿量发生变化,使蛋品质下降,破损蛋增加。所以要以NaCl补充氯和钠,不足的钠要用NaHCO3补充就可保钠、氯平衡。所需钠、氯数量请查阅家禽和单胃动物的NRC营养需要或一些国家的饲养标准。我国还无此规定发布。我们设计配方时一直采用NRC的数据,在实践中安全可靠。
6禽类要用非植酸磷(NPP)取代有效磷(AP)
以NPP取代AP可以节磷。如11500千焦/千克的蛋鸡日粮,AP在配方中要求不低于0.35%,而用NPP却只要求0.25%,。应随能量增减而变化。每吨全价鸡料可节省CaHPO4约10千克。这既降低磷对环境的污染,又有益于提高蛋壳品质,还降低成本。
7营养标准
关于饲料营养标准的选用,早已解除了强制措施。建议饲料厂参照国际先进标准,并不断充实提高。切忌墨守成规,报残守缺,要迎头赶上时代潮流。有关部门也不应以落后的营养指标去阻碍先进营养指标的运用。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