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控制与净化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世界范围内一种严重危害养猪业的传染病,也是目前我国规模化猪场的主要传染病,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1,2]。PRRS临床上表现为生产母猪的繁殖障碍以及各阶段猪的呼吸道症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独特性增加了控制该病的困难。首先,PRRSV很容易发生变异,从而逃避免疫反应;第二,一个猪场可能存在两种或几种毒株同时感染;第三,PRRSV的免疫
反应复杂而特异,有时病毒血症与循环抗体同时存在,而且PRRSV本身破坏免疫细胞,因而很容易在猪体形成持续性感染;第四,猪群感染PRRSV后,极容易继发其他低毒力病原的混合感染,形成各种疾病综合征,如呼吸系统疾病综合征(PRDC),给养猪业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第五,PRRSV传播能力非常强,有时即使在采取了非常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或生产手段后仍然发生感染;第六,非常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非常有效的疫苗和便利、廉价的监测方法用于临床。但是,如果听之任之,PRRS爆发及继发感染造成的损失有时会给猪场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笔者通过ELISA监测国内部分规模化猪场,发现几乎所有猪场都呈血清学阳性,只不过阳性率存在差异。所以,在目前的形势下,规模化猪场尤其是种猪场有必要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控制策略,部分地理条件优越的种猪场,可以考虑PRRSV清除策略。以下介绍有关控制与清除PRRS的一些相关策略及其注意事项,希望对同行有所借鉴。
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诊断
控制PRRS的第一步是准确的诊断。PRRS的确诊必须综合流行病学、猪场生产记录、临床症状以及实验室诊断结果。在此要特别强调实验室诊断,及时准确送样是非常重要的环
节,当怀疑爆发PRRS时,检测仔猪样品往往结果更确实。而对于流产的样品,出现死胎和木乃伊胎的同窝弱仔是最合适的检测样品,死胎和木乃伊胎中病毒存活的时间很短。通常情况下,哺乳仔猪、断奶猪以及生长猪感染后4~6周内可从血清中分离到病毒,而种猪为1~2周,肺灌洗液检出病毒时间约4~6周。早期感染后,PRRSV可在各种组织中复制,后期则主要集中于淋巴结和扁桃体。由于PRRSV可以通过公猪精液传播,因此,对公猪的精液和血清进行PRRSV检测非常必要。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尤其是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极大增强了检测的敏感性,虽然成本相对较高,但是比传统的病毒分离方法,P C R在临床上更为快速。P C R可以检测血清、组织、以及精液中的病毒核酸,如果进一步对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则可以区分野毒和弱毒疫苗株。血清学方法中,ELISA已成为标准的检测方法,同时可以高通量检测大批样品。IDEXX ELISA试剂通过检测样品与阳性对照的比值来判定结果,S/P高于0.4判定为阳性,感染后9~14 d可检测到血清阳转。需要注意的是,血清学检测结果仅仅表明猪群是否接触过PRRSV,并不代表是否具有保护力,而且现有的血清学方法无法区分血清阳转是由野毒感染还是疫苗接种引起。在进行血清学监测时,应包括母猪、新断奶仔猪、保育猪、以及育肥猪,分群监测能了解特定猪群的感染或免疫状况。
2 疫苗免疫方案
研究表明,猪体清除PRRSV需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同时参与,因此弱毒疫苗的效果往往优于灭活苗,弱毒疫苗的保护期通常可达4个月以上,但弱毒苗可以在净化猪群中散毒,
重新免疫后则不会散毒。因此应注重猪群的监测,以避免给感染猪群接种弱毒疫苗,不同猪场应根据监测结果制定自己的免疫程序,不可盲目跟从。首个商业化疫苗于1994年在美国问世,该疫苗是通过细胞反复传代致弱培育。随后又陆续有灭活疫苗及弱毒疫苗投入市场,部分商业化弱毒苗也在我国得到注册。目前,PRRSV疫苗,尤其是弱毒疫苗在国内外已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养殖者和兽医技术人员也对疫苗在田间及实验条件下的安全性和效力有初步了解,对疫苗的选择及使用也存在着非常大的争议。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PRRSV疫苗尤其是弱毒疫苗具有免疫保护作用,同时也存在不足,首先,PRRSV疫苗并不具备完全的保护力;其次,疫苗产生免疫反应需要较长时间;第三,PRRSV疫苗毒可以在免疫猪体组织中存在几周时间;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弱毒疫苗可以从注苗猪向易感猪传播。有专家认为,如果弱毒疫苗在猪群间传播并存在较长时间的话,弱毒疫苗毒力可能返强,因此PRRSV疫苗的安全性值得关注。虽然灭活疫苗不存在病毒持续传播以及毒力返强的缺点,但其效力确实值得怀疑。因此,弱毒疫苗仍将是主要防疫手段,在目前的形势下,我们需要考虑的是特定的猪场是否需要以及如何合理使用弱毒疫苗。当然,最稳妥的方法是对已经出现PRRS临床症状或受PRRSV威胁较大的猪群使用弱毒疫苗。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自从1994年在北美地区使用弱毒疫苗以来,关于注苗引发PRRS的报道仍不多见。
如果某个猪场决定使用疫苗,需要根据猪群中是否已经存在或可能发生的临床症状决定使用方法。如果各个阶段的猪群都出现症状,那么全群都应同时注射疫苗。有报道表明,在爆发PRRS时全群使用疫苗可以非常有效减缓PRRS临床症状。但是,PRRSV疫苗的确切效果应有田间条件下严格的对照实验来证明,目前国内这样的临床报告还不多见。通常情况下,某个猪群出现PRRS症状,如经产或后备母猪出现繁殖障碍或仔猪出现呼吸系统症状时,有必要考虑使用PRRSV疫苗。为防止PRRSV引起的繁殖障碍,需要对经产母猪和后备母猪在配种前注射疫苗,后备母猪通常注射2次,间隔1个月或稍长时间。部分猪场同时使用弱毒和灭活疫苗。有报道指出,交替使用两个或多个疫苗毒株可以增加抗体滴度,至于能否增加保护作用现在还不清楚。虽然有可能造成先天感染,有些猪场由于持续出现PRRSV感染引起的临床症状,所以也给怀孕期母猪注射疫苗。
为防止PRRSV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症状,应在仔猪可能暴露于强毒株前尽早注射疫苗以便产生足够的免疫力。需要注意的是,仔猪注射PRRSV疫苗后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产生足够的保护力。因为PRRSV的特性决定其产生保护力非常缓慢。但是,弱毒疫苗对于潜伏感染P R R S V 的仔猪的影响还不太清楚。PRRSV疫苗同样可以应用于公猪,弱毒疫苗可以非常有效消除或降低公猪从精液排出野毒,但是,为预防公猪精液排毒的最佳疫苗剂量及注射途径目前还不清楚,而灭活苗的效果则要大打折扣。但有实验表明,弱毒疫苗会影响公猪精液的质量,并可能从精液排疫苗毒,因此应在疫苗使用一段时间后再使用精液。
显而易见,目前的应用实践表明PRRSV疫苗,尤其是弱毒疫苗,是防止PRRS的有效工具,最起码可以减轻PRRSV感染引的临床症状。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疫苗使用策略,特定猪场应该根据生产周期、生产指标、临床症状和实验室诊断结果决定疫苗使用方案,应咨询相关兽医专家的意见。
3 猪群闭锁方案[3]
该方案是通过较长时间(4~8个月)封闭繁殖群,禁止引入后备猪,使PRRSV感染限制在已有种群内,通过常规淘汰方案清除带毒种猪。种群闭锁方案的缺点是长时间缺乏后备母猪并因而给种群的胎次分布带来负面影响。种群闭锁方案能否取得长期效益的关键在于能否控制PRRSV由持续感染猪传播给同群的易感种猪。在猪群闭锁方案中,禁止活体猪的引入,同时采取全群人工授精方案是控制PRRSV的重要策略。
4 后备母猪培育方案
在PRRS控制措施中,后备母猪的培育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与细小病毒感染类似,直接引入阳性或者急性感染PRRSV的后备猪到生产猪群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导致PRRSV在猪群的持续传播。因此,猪场应建立后备猪培育计划,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设立严格的检疫期和适应期,在后备猪进入生产线之前系统培育后备猪群。首先在断奶或体重25 kg时将所选后备猪饲养于特定的培育舍,通过免疫接种及适应方案使后备猪和现有猪群的健康状态保持平衡。部分猪场采用淘汰母猪或感染保育猪作为猪场特异毒株的来源,但往往成功率不高,在慢性感染猪群更是如此,因为野毒株往往不能形成活性感染。因此,在后备母猪培育计划中,最好使用疫苗,这样可以避免猪群中存在免疫空白后备猪。如果从场外引进PRRSV阴性后备猪,在进入生产群之前自然接触猪场特异毒株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如果从PRRSV阳性场引种,需要注意毒株来源不发生变化,另外急性感染猪不可直接进入生产群。一般来说,对于繁殖年龄后备猪,实验感染PRRSV持续时间不会超过3个月,因此,应该设立3个月的检疫隔离期,并采用全进全出的策略。生产猪群的稳定是控制PRRSV的核心,稳定的生产群就是指猪群不存在母猪—母猪以及母猪—仔猪的PRRSV传播。
5 保育猪清群方案
保育猪清群是防止PRRSV从老龄猪传播给新断奶猪的一项非常经济有效的措施[5]。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保育猪日增重,降低死亡率和治疗费用,极大提升猪场经济效益。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保育猪适时清群效果明显,但是有报道计划实施一段时间后仍然会发生PRRSV感染。因此有人认为保育猪清群的作用主要是针对一些条件致病病原,而不是针对PRRSV。保育猪清群包括如下几个步骤:清空所有保育猪舍、清洗、消毒、并将猪舍放空至少2 d。由于PRRSV在环境中的存活时间很短,因此空舍的时间不必太久,因而可以提高圈舍的利用率,并可以达到从保育猪群中清除PRRSV的目的,消毒剂一般选用酚类或醛类化合物,清群策略同样可以适用于感染PRRSV的育肥猪群。
6 PRRSV 检测与清除方案
由于PRRSV可以造成垂直传播,并可以通过唾液,乳汁散毒。因此采取常规的分群饲养及早期断奶技术来生产非感染仔猪往往达不到目标。所有养殖业者和兽医人员必须清楚的是在控制与根除PRRSV的环节中,生产无PRRSV感染的断奶仔猪是最重要的环节与目标,因此,带毒种猪的检测至关重要,因为PRRSV可以造成持续感染。研究发现持续感染猪在感染后225 d仍可检测到病毒核酸。但是PRRSV并不能在猪体内终生存在,持续感染母猪使PRRSV在感染猪场持续散毒。持续感染母猪往往在慢性感染猪群中存在,这些猪群通常为ELISA抗体阳性,但抗原往往存在于淋巴组织。在散发猪场,持续感染母猪的比例通常不高(<2%)。试验感染研究显示带毒母猪可在感染后86d仍可检测到病毒并可以排毒。检测与清除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该策略是通过对整个繁殖群的系统监测,从而将带毒种猪清除,达到阻止PRRSV垂直传播目的[6]。国内部分猪场通过该方法已经成功净化了伪狂犬病和猪瘟。检测与清除策略是通过ELISA方法和PCR方法同时监测血清中PRRSV抗体和抗原,任何一种方法检测出阳性的种猪都及时清除。1998—2002年,美国30个猪场,包括18个人工授精中心以及12个繁殖猪群采取检测与清除策略来净化PRRSV[7],这些繁殖群平均母猪数1 500头,该方案首先对全群在1~2 d内采血样并监测,实验室同时采用IDEXX公司ELISA试剂以及TaqmanPCR方法监测抗体和抗原,用于PCR检测的样品3份合并为一份,ELISA以及PCR只要有一种方法阳性,在得到检测结果后1~2 d内清除所有阳性种猪,在检测与清除计划结束后每个月抽样定期检测,抽样比例依据预测约5%的阳性率至少能检测到一例阳性。检测结果显示,在12个繁殖群血清阳性平均10%(5%~15%),人工授精中心为15%(10%~20%),在所有30个养殖场中,清除的猪群在繁殖群为2%~12%,人工授精中心为10%~18%。清除猪群中大部分为ELISA 阳性/PCR 阴性(77%~85%),另外,ELISA和PCR双阳性5%~12%,ELISA阴性/PCR阳性者比例较低(2%~4.5%)。其中有一个繁殖场和一个人工授精中心在该方案实施2年后重新感染,但测序显示感染毒株与原毒株无关。这表明检测与清除策略对于血清阳性较低的种猪群根除PRRSV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但是费用相对较高,在国内检测成本应在120~150元/头,而且检测时间内采样工作量非常大。
对于地理条件优越、饲养场密度很低、隔离条件非常好的种猪场可以考虑根除PRRSV,而对于饲养密度较高,隔离条件欠佳的商品猪场,采用疫苗防疫确实是较为明智的选择,因为在目前的形势下,完全清净猪群对PRRSV的抵抗能力的确很脆弱,如果受到PRRSV威胁,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目前的确有部分猪场在PRRSV感染的情况下,仍然具有一定的生产效益。因此,关于PRRSV的净化的确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7 总结与展望
总之,关于PRRSV的致病机理、传播方式及防制方法,还有相当多的未知数。以上介绍了一些国内外控制PRRSV的策略,PRRSV致病的独特性决定净化该疾病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是只要执行严格的疫病防制策略,控制PRRSV还是切实可行的,任何情况下,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都是控制PRRSV和其它猪群疫病的法宝,任何时候都应有这样的观念,现代化养猪重点在防病而不是治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阻止人员、车辆、衣服、鞋子、注射针头等带毒传播, 及时清除病猪并及时消毒,禁止老弱猪只与健康猪只混养,实行严格的全进全出策略,保持保育舍的通风良好。同时最重要的一点,必须加强对猪群的定期疫情监测,在每个猪群设立哨兵猪,通过实验室手段,及时了解特定猪群的免疫或感染状况,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