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672|回复: 0

我国对虾养殖发展历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15 22: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赵法箴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对虾养殖是海水养殖业中发展速度快、换汇率高、效益好的产业,在我国海水养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虽然1993年发生了暴发性流行病,使养殖业遭到严重损失,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与开发,使我国养虾业得到恢复发展。

      本文对我国对虾养殖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回顾,分析讨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今后的发展战略与对策,希望有助于我国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对虾养殖历史的回顾

      我国科技工作者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开展了对虾养殖的试验研究。1959年,在天津北塘蛏头沽的土池中首获中国对虾人工培育虾苗并养成,相继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越冬培育成功。1960年,在日照市石臼所试验场的室内和室外水泥池、土池及孵化箱中培育虾苗均获成功。与此同时,进一步研究了对虾的生殖习性、性腺发育规律、胚胎发育、幼体发育形态习性以及相同环境条件的关系等,取得了“对虾发育条件及苗种的人工培育”研究成果,并于1964年10月列入国家科委的成果公报。1967~1969年获得对虾大面积育苗研究成功,确立了一套室外育苗法,列入中国科学技术情报所1972年科学技术成果选编。多年应用本法生产苗种,直至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成功前,每年均为推广群众养虾提供大量苗种。养殖方式也从最初的港湾粗养逐步发展为小水面精养,1960到1963年,先后亩产对虾25kg和58kg,并在养殖原理和应用技术方面取得较好进展。1967年取得对虾养殖示范实验成功。从此,中国的对虾养殖业开始兴起发展。20世纪70年代成功地进行了一系列对虾养殖高产和开发饵料的研究,促进了养虾业的发展,至1978年,我国的对虾养殖业已形成规模。

      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了对虾工厂化育苗工艺的基础研究,在控温、充气和水处理及满足饵料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此基础上,于1979年末向国家科委提出申报,并在农牧渔业部对虾养殖工作会议上论证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及可行性,提出在二、三年内完成,于是很快获得国家立项。经两年来的科研、教育与生产单位协作攻关,于20世纪80年代初取得“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研究成功,继而取得“对虾人工配合饵料研究”成功,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对虾养殖业的大发展。1984年以来,迅速发展的中国对虾养殖业,开始在人工养殖对虾总产量和人工育苗量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成为世界第一养虾大国。

      我国人工养殖对虾的历史,虽只有几十年的时间,但作为一个产业,已经经历了从起始、兴旺、到衰退和恢复发展的历程。

(一)兴起发展阶段(1967~1978)

      1967年以来,取得了小面积对虾养殖示范实验和大、中型水面养殖研究成功,并成功地进行了广开饵料来源的研究,提出了繁殖基础饵料的途径方法、低值贝类等自然饵料的发掘利用及投喂人工饵料的“综合饵料措施”。1967和1968年,先后建议在山东日照县和山东省主持召开了现场会,并举办人工养殖对虾培训班,从此山东省沿海各地开展了对虾人工养殖,兴起了对虾养殖产业,继而发展到沿海其它省、市。到1978年,全国对虾养殖面积发展到1300公顷,养殖对虾产量达450吨,每年平均增产40吨,年均增长46?01%。1974年养殖研究对虾亩产达436?5公斤,1978年亩产达到551公斤。这两次都是创纪录的产量,平均体长均超过12厘米。总结出一套种、水、饵、管、防的对虾增产技术措施,由原国家水产总局召开的鱼虾养殖现场会验收,揭示了对虾养殖的巨大潜力,养殖生产大有可为。从此,我国的对虾养殖业受到国家高度重视,举办了多期全国对虾养殖培训班,有力的激励了群众养虾的积极热情,从而迎来了我国对虾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二)快速发展阶段(1979~1988)

      由于各级政府的重视、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研究成功等科学技术的进步,还受不断增长的国内外市场需求和良好经济效益的刺激,全国掀起大规模的对虾养殖热潮。全国的养殖面积从1300公顷增加到160000公顷,养殖对虾总产量增长到199418吨,平均每年增产19897吨,年均增长83?93%。其中,1979~1984年,平均每年增产3142吨,年均增长87?09%;1985~1988年,平均每年增产45030吨,年均增长79?29%。这一阶段,于1984年前,养虾饵料以繁殖生物饵料和投喂低质贝类等天然饵料为主,对虾养殖密度较小,养殖区生态环境良好,很少有病害发生。而后,天然饵料已不能满足持续发展对虾养殖业的需要,人工配合饵料开始发挥主导作用,为了追求高额利润,许多养虾场的放苗密度不断增加,许多地区虾池过于密集,养殖密度达到甚至超过了当地的生态容量,养虾活动开始对环境构成一定的威胁,有的地区开始出现虾病,形成一定的危害。

(三)相对稳定阶段(1989~1992)

      这是中国对虾养殖的高峰时期,年总产量稳定在20万吨上下,最高达22万吨,平均每年增产1862吨,年均增长0?92%,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养殖虾的出口创汇也保持着强劲的势头,但潜伏的危机也日渐暴露。许多地区养殖对虾对临近海区的生态和环境利用已达到了极限,自然生态已开始失去平衡,有的地区开始出现比较严重的细菌性对虾病害。特别是1992年我国福建、广东有的育苗场、养虾场由于大量引进携带病毒的外来虾种,首先引发了对虾严重死亡的流行病。

(四)急剧滑坡阶段(1993~1994)

      1993年由南到北暴发了全国性养殖对虾大面积死亡的病毒性流行病,使我国对虾养殖业遭到严重损失,养殖对虾总产量急剧下降到8?78万吨,1994年进而下降到6?39万吨,平均每年负增产71497吨,年均负增长44?43%。因病害严重,许多虾场只得转产其它养殖种类或者停产。

(五)恢复发展阶段(1995)

      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对1993年以来养虾业出现的病害问题极为重视,组织各方面力量协同攻关。已分别在引起对虾大规模死亡的病原、病理、传播途径、流行病学、诊断和检测技术以及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开展了系统地研究与开发工作,并取得了良好应用成果。1996年我国的养虾业开始走出低谷,养虾产量逐年回升,到2001年已超过30万吨,至2005年达624158吨,平均每年增产50935吨,年均增长23?03%。

      我国的对虾养殖种类有中国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墨吉对虾、长毛对虾、南美白对虾以及刀额新对虾等。从养殖产量来看,在对虾病毒性流行病暴发以前,养殖虾的种类主要为中国对虾。而后,浙江以北主要养殖中国对虾,浙江以南主要养殖斑节对虾,但到2001年后,由于南美白对虾具有适应力和抗病力较强等优点,南美白对虾的养殖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养殖面积和产量迅速增大,成为主要养殖对象,北方地区也开始大量养殖南美白对虾等。据统计,2005年全国养殖南美白对虾产量407642吨,斑节对虾75731吨,中国对虾49901吨,日本对虾41090吨。

      我国在对虾病害防治的研究方面:1982年,首先就当时流行的常见病进行了病原、病因和流行病学研究,查明了溶藻弧菌和副溶血弧菌为主要病原菌,研究出良好的防治药物和防治技术,为防治对虾育苗和养殖中出现的弧菌病起到重要作用。1993年,暴发了全国性养殖对虾大面积死亡的流行病后,国家很快下达了“八五”应急攻关计划,在病原和快速诊断技术等方面取得显著研究成果。确定了引起暴发性对虾流行病的病原是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HHNBV,同白斑症病毒WSSV)。完成了该病毒的形态学、核酸、多肽、生物学特性、血清学等的分类鉴定研究,建立了现场快速染色、单抗酶联免疫早期检测、核酸探针、PCR-核酸探针技术等对虾病毒检测方法,研制出核酸探针检测试剂盒。开发了卤淡水养殖、高位池养殖、工厂化养殖等技术。这些都为恢复发展我国养虾业起到一定作用。

      1988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首次从美国引进南美白对虾(学名:凡纳滨对虾)种苗,其后在实验室育苗成功。1998年后,海南、广东和广西等均引进SPF南美白对虾种虾,成功的建立了大规模育苗生产技术,为我国发展南美白对虾养殖生产奠定了基础。

      黄海水产研究所自1997年以来采用常规技术和高新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中国对虾快速生长养殖新品种选育的研究,到2004年已培育出“黄海I号”中国对虾新品种,经养殖生产验证,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承担并完成了“中国对虾健康养殖技术示范”项目,带动了中国对虾的健康养殖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苗种质量差。目前,大多数养殖场和育苗场没有进行良种选育,所培育的苗种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降低。另一方面,对亲虾培育和育苗过程中的无毒操作也认识不足,忽视切断流行性病的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途径,苗种生产混乱,质量低劣,致使对虾生长缓慢、发病率高、养殖生产不稳定等,难以保证高健康养殖技术的落实。

(二)病害的种类繁多,损失严重。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由于我国有关部门至今对引进外来品种不经过严格检疫,往往随意引进,带入病原,如过去引进斑节对虾等带入的白斑症病毒(WSSV),近年又因引进南美白对虾带入了桃拉病毒(TRV),导致严重病害发生;另一方面,有些地区由于片面追求高产量、高产值,忽略了长远的生态和环境效益,缺乏科学的规划和组织管理,致使开发过度,养殖布局不合理,造成虾池高密度集中,超过了养殖容量,再加上对虾苗质量良莠不齐、养殖技术和设施落后、海域污染等因素,引发虾病种类越来越多。据统计,发生在对虾育苗和养殖过程中的疾病多达100余种。从近年对虾养殖情况来看,全国各地的对虾养殖,不管是原养殖区或是新养殖地区,都不同程度的发生了病害,主要是桃拉病毒病和白斑症病毒病,其次是养殖中后期的弧菌病等,经济损失仍很严重。

(三)配合饲料质量有待提高。随着养虾业的发展,对配合饲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现市场上的饲料大多质量不稳定,水中稳定性差,饲料系数偏高,残饵及粪便的代谢终产物易于造成污染,导致病害的发生。对适用于不同对虾、不同养殖时期及不同养殖方式的专用配合饲料的开发和生产不够,尤其是在工厂化养殖过程中,投喂某单一配合饲料,因某些营养元素的缺乏或不平衡,常造成虾体生长不良,难以蜕皮,甚至发生疾病。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不经处理或不经彻底处理即排入海域,还有农药、化肥等,其污染必然导致近海水域的水质恶化,直接威胁着海水养殖业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养殖业的自身污染也不可忽视,如存在有盲目追求产量、随意发展养殖面积、养殖布局和养殖密度不合理、饵料质量差、养殖管理水平低以及在养殖区中滥用抗菌素、消毒剂、水质改良剂等问题。

(四)不重视养殖废水的处理。在对虾养殖过程中,忽视养虾废水的排放对环境所造成的水质污染和恶化,导致近海水域环境的破坏,并致养殖生态系统失衡、影响虾体的生理机能,抗病力下降,以及病害的暴发与蔓延。

(五)养殖技术亟待改进和创新。对虾养殖在我国虽有几十年的历史,但不少地区的养殖技术仍很落后,有的养殖品种变了、养殖方式变了,但他们所采取的养殖技术却始终没变。如南美白对虾原产于秘鲁、墨西哥、厄瓜多尔等地,其生物学习性与斑节对虾和中国对虾等有许多差异,有些育苗场家及养殖户对南美白对虾亲虾培育、人工育苗及养殖技术掌握不够,导致育苗和养殖成活率低,经济效益不佳。

三、发展战略与建议

(一)加快对虾良种体系建设

      生物技术在海水养殖中的应用是当前国际上的研究热点。包括新品种培育和养殖品种改良、无特定病原苗种和抗特定病原苗种的培育、种质保存和病害防治技术等。

      我国的对虾良种选育工作起步较晚。鉴于近年来对虾养殖疾病仍不能有效地控制,育苗与养殖疾病增多,培育抗病力强、生长快、不携带暴发性流行病原的良种亲虾,已成为养殖业刻不容缓的研究内容之一。通过培育抗病力强的高健康虾苗切断病原的垂直传播,实施健康养殖技术切断病原的水平传播途径,将会大幅度提高对虾养殖的成功率。研究开发既不携带流行性病毒病原,又对其病原有较强抵抗力的优良虾苗和亲虾,必将对持续发展对虾养殖业起到重要作用。美国夏威夷海洋研究所已建立了SPF种虾培育技术,现又在运用人工育种的方法培育SPR种苗。我国是世界第一养虾大国,需要加快无特定病原亲虾和抗特定病原苗种的培育研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研究所、黄海水产研究所等近年也相继开展了对虾遗传育种和品种改良的研究,并取得一定成绩。这对发展我国的对虾养殖事业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今后应尽快建立起可覆盖我国沿海的对虾良种培育体系。

(二)重视苗种质量、加强苗种管理

      苗种的质量是养殖生产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目前,我国的对虾育苗用亲虾,多采用人工养殖虾来培育,可见苗种的优劣也有影响亲虾质量。亲虾培育和育苗应具备防止病原进入和传播的环境条件与操作技术,强化苗种检疫制度,加强苗种管理和质量监督,促进苗种生产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对育苗生产和经营等单位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指导企业按标准组织生产。

(三)尽快突破对虾养殖病害诊断与防治技术

      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大资金投入,加快研究各类疾病的病原、致病机理及传播途径,建立病害预警预报体系及防治技术。加强病害生态控制技术的研究,根据病原的生态习性,消除病原的孳生条件,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病害的发生与蔓延。要合理使用药物,目前养殖生产中使用的渔药大多由人药、兽药配制而成,针对性不强,不少渔药的残留严重,长期使用对水体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健康都将带来严重的威胁。为了人类的健康,应尽快研究出针对性强、无毒或低毒、无残留、无公害渔药。加强渔用药物药效、代谢及残留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加强渔用药物药效、代谢及残留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加强渔用药物的药理学、药物动力学及使用方法的研究以及安全评估,提高免疫力,提供和维护健康的养殖环境。开发研究、推广实用的桃拉病毒、白斑症病毒等病毒快速检测试剂盒,在正确的疾病诊断基础上合理使用药物。将病原检测与控制、健康苗种培育、优质抗病品种培育、科学合理的养殖技术与养殖设施工程、养殖环境的治理与调控,加以综合装配,提高对虾养殖的技术水平与经济效益。

(四)研制开发优质配合饲料

      使用优质饲料对于提高养殖产品的质量、降低成本、减少疾病、防止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等具有重要作用。营养全面的优质配合饲料的使用和普及将是对虾养殖业技术进步的标志。我国科技工作者早已在养殖对虾的营养需要和饲料配方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但与产业发展的需求相比,对虾饲料技术水平仍然较低。大力开发和研制质量高,稳定性、诱食性和吸收性好,并有助于提高免疫功能和抗逆能力,饲料系数低的环保型饲料,将成为对虾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五)积极发展健康养殖技术,提高经济和生态效益

      健康养殖包括养殖设施、苗种培育、放养密度、水质处理、饵料质量、药物使用、养殖管理等诸多方面,采用合理的、科学的、先进的养殖手段,从而获得质量好、食物安全、产量高的产品,同时对环境也无污染,使经济、社会、生态产生综合效益,并能保持稳定、可持续发展。

      现行的养殖技术多从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出发,结果非但达不到所追求的高产高效,反而造成了自身养殖环境的恶化,影响了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同时还对自然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可持续的健康养殖应当是地区养殖布局合理、健康苗种培育、放养密度适宜、投入和产出水平适中,通过养殖系统内部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达到对各种资源的最佳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养殖过程中废弃物的产生,在取得理想的养殖效果和经济效益的同时,达到最佳的环境、生态效益。这样,就需要有一系列的高新技术支撑,如病原快速检测技术、病害防治技术、生态防病技术、清洁生产和环境生物修复技术、安全饲料开发利用技术和抗病育种技术等。

(六)完善养殖保障体系

主要包括:

(1)环境保障体系:根据环境生态指标等制订养殖规划,养殖面积要健康有序发展,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养殖全过程进行环境监测,优化养殖生态、环境,如使用有机物生物降解技术和净化水质及底质的制剂等。
(2)病害控制体系:健全检疫法规并严格执行,完善疫病防治制度,严格控制病原传播。
(3)种苗保障体系:原良种场担负苗种供应,大量使用优良品种,重视提高产品品质。
(4)产品保障体系:建立严格的养殖操作规程,实行安全卫生操作,建立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和监测站、点,对产品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尽快健全认证机构和管理办法,推行以HACCP等基础的质量认证和产品质量管理办法规定要求,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 收起 理由
和兴 + 1 【通过审核】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5-22 13:25,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