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痢一直是新生仔猪死亡的主要原因。下痢造成仔猪断奶前死亡率增加,断奶时体重偏轻猪的头数增加,影响上市体重,降低猪只整齐度,料肉比提高,药费增加,直接影响养猪业的经济效益。 诊断:结合以往病史、发病年龄、免疫接种年龄、是否猝死和长期下痢,以及怀孕母猪什么时间接种的什么苗,找准病因,对症治疗。 在分娩过程中,引起仔猪下痢的主要常见病原有:大肠杆菌、传染性胃肠炎、产气荚膜梭菌、轮状病毒、球虫等。 1 大肠杆菌 仔猪大肠杆菌病是引起哺乳仔猪和断奶后不久仔猪死亡的重要疾病之一,最常见于小于5日龄的仔猪。整窝仔猪全部进行性水样腹泻,从出生12小时至3~4日龄或更大的仔猪拉稀。剖检可见,腹内有水样内容物及带有气体的膨胀,肠系膜或见水肿,死亡率高。 1.1 仔猪刚出生时本身没有大肠杆菌,只是生下以后从环境中感染,所以要确保产房环境卫生。初产母猪生的小猪比经产母猪生的小猪母源抗体低,抗病力弱,发病症状更严重。本病建议预防不建议治疗。产前3周给母猪注射大肠杆菌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苗或K88、K99、987LTB多价基因工程苗,以提高乳汁中的母源抗体;对初产母猪建议2次免疫注射,以强化免疫效果。有条件的猪场可考虑生产自家苗。仔猪出生后,要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从免疫良好的母猪吸取足够的初乳。此外,给新生仔猪每头饲喂4毫升含多价大肠杆菌菌毛抗原的高免血清或者淘汰健康老母猪血清4~6毫升,也有较好效果。 1.2 母猪料中添加药物进行预防:每吨饲料添加“骏康”(林可霉素+壮观霉素+黏膜修复剂)450克,产前7天喂至产后7天。 1.3 回喂:用仔猪拉稀的粪便或捣碎的病死仔猪的小肠匀浆喂给分娩前3周的母猪,以提高乳汁中的母源抗体。(每头仔猪的肠道匀浆饲喂20头母猪)。 1.4 大肠杆菌病,病程很短,常来不及治疗。仔猪发病时,应采取“一只发病,整窝用药”的原则,立即对全窝仔猪作预防性药物治疗,并对患猪加强护理,特别是保温工作,以减少损失。根据病情及时口服水溶性抗生素和灌服补液盐,同时肌注敏感抗生素。(补液盐配方:葡萄糖25克,氯化钠3.5克,碳酸氢钠2.5克,氯化钾1.5克,维生素C 2克,加凉开水至1000毫升)。 1.5 大肠杆菌容易产生耐药性,当使用一种药物效果不明显时,应考虑换用其他药物或采用联合用药的办法加以防治。 2 传染性胃肠炎 此病传播快,潜伏期短,2~3天场内多数猪即被感染。仔猪100%发病率,小于7日龄仔猪100%死亡率。病猪可见体温升高、精神委顿,重度水样腹泻和呕吐,造成仔猪迅速消瘦、脱水,冬春两季发病最多。剖检可见病猪胃内充满凝乳块,胃底黏膜出血,卡他性胃肠炎;肠黏膜脱落,空肠、回肠绒毛萎缩;小肠壁变薄、光亮透明,充满白色泡沫状液体及气体;肠系膜充血,淋巴结肿胀。 2.1 传染源 受感染的病猪、人、鸟和其他动物等是第二传播因素(冬季下雪,飞鸟到猪场寻找食物很容易带来病原)。阳光、干燥、高温、多数消毒剂都能将其杀灭。 2.2 防治 2.2.1 不从疫区或病场引种,坚持自繁自养,引种后隔离观察30天方能并群。 2.2.2 遵循“全进全出”原则,避免不同年龄的猪因免疫程度和保护力差异而发病。猪群发病,应立即隔离,固定人员饲养,对病猪暂时停食或减食,饮水中加适量收敛作用较好的消毒药(如高锰酸钾、复合酚等);加强圈舍卫生消毒工作,并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或痢菌净,同时肌注病毒灵和抗菌素。 2.2.3 注意仔猪保暖,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在母猪奶水中生长很好,尽量早期断奶,并让仔猪喝到足够干净的饮水,饮水中加入补液盐或电解多维。 2.2.4 用鸡新城疫Ⅰ系苗与生理盐水100倍稀释后,对病猪后海穴进针1厘米注射1~5毫升/头,一天一次,连用3天,以增强猪的免疫功能,又可产生干扰素,降低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致病性。 2.2.5 选用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苗,出产母猪于产前35~40天首免,间隔20天二免3毫升;经产母猪于产前20~30天于后海穴一次性注射4毫升。仔猪3~22日龄用0.5毫升或25~30日龄于后海穴注射1毫升,保护率在80%以上。 2.2.6 最好的治疗方法是回喂和故意让整个猪群接触病毒,使整体发病,以缩短病程。收集急性感染的仔猪小肠加水制成匀浆,在分娩前3周投喂母猪,投喂后母猪会发病,上吐下泻,母猪康复后会产生很好的母源抗体,初乳中的母源抗体会很好的保护仔猪;因为母猪不会死亡,所以损失很小。如果回喂整个猪群,可能会根除场内的病毒。 3 产气荚膜梭菌 常见于小于5日龄的仔猪,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到40~40.5℃,不吃奶,精神不振,被毛无光,排红色黏液状粪便,行走不稳、发抖、摇头抽搐。整窝仔猪全被感染,但并不是全部发病;通常是最大最健康的仔猪发病,出现便血和迅速死亡,其他猪仍表现健康,有些仔猪在没有出现拉稀前死掉。剖检可见小肠外表面严重出血,肠壁增厚;小肠外边及肠系膜上有气泡,淋巴结肿大充血;空肠段肠壁呈红色;大肠及腹腔内有大量红色液体。 3.1 由于C型产气荚膜梭菌发病极快,治疗通常无效。但可以用C型产气荚膜梭菌类毒素疫苗免疫母猪的办法预防仔猪发病。母猪在分娩前注射类毒素或产前在饲料中添加维吉尼霉素或杆菌肽7天,在某些情况下是成功的。可考虑生产自家苗,于产前2周、5周各注一针。或者产前3周回喂病死仔猪的肠道匀浆,效果较好。 3.2 仔猪接触母猪的粪便会传染此病,在仔猪出生时每头仔猪每千克体重口服青霉素100单位进行预防,对发病猪整窝肌注高免血清对其治疗,严格控制环境卫生,对发病猪群隔离消毒。 4 轮状病毒 引起2~25日龄的仔猪呈黄色,绿色或白色水样下痢,病变部位仅限于小肠,几乎所有的仔猪都感染轮状病毒,但大部分都是无症状的。流行特征很像传染性胃肠炎,当产房内病毒毒力超过仔猪的被动免疫力时,仔猪就会表现感染的临床症状,仔猪日龄稍大,腹泻较轻,病程也较短。如果仔猪缺乏母源抗体的保护,则临床症状更严重。通常发病率80%~100%,死亡率5%~20%不等;病毒感染和继发细菌感染同时发生时,死亡率明显提高。轮状病毒的预防基本上同传染性胃肠炎。一定的抗菌药物治疗防止继发感染有助于疾病康复。对轮状病毒有免疫力的母猪在产前5天至产后14天可经粪便排泄病毒,用疫苗预防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效果不理想,建议于产前3周回喂病死仔猪肠道匀浆。 5 球虫 本病由艾美尔球虫和等孢球虫寄生于猪肠上皮细胞引起的一种原虫病,多发于温暖潮湿季节的哺乳仔猪,仔猪大于7日龄拉出糨糊状的粪便,呈白色或黄白色,偶见血便,重病可因脱水而死亡。剖检可见大肠、小肠有充血、水肿以及卡他性出血炎症。 5.1 仔猪一般感染球虫7天后才会拉稀,建议3~4日龄仔猪给予一次性口服20~30毫克/千克剂量的百球清(拜尔公司一种抗球虫混悬液),有助于降低发病率和减轻症状。 5.2 治疗有球虫病症状的仔猪没什么价值,控制球虫病的关键是妊娠和分娩设施的绝对卫生,以及分娩前治疗母猪;基本前提是防止仔猪吃进卵囊。在母猪产前2周和产后2周饲喂抗球虫药氨丙啉,每千克体重25~65毫克,减少母猪排出卵囊和仔猪感染的机会。全进全出空圈后,彻底清洗设施,患球虫病的猪只粪便很黏,可先用漂白粉破坏其黏度再冲洗,使用氨水消毒或火焰消毒,并且用油漆刷新设备以阻断病原。 6 小结 6.1 重视生物安全,搞好卫生、消毒、隔离,阻止病原体堆积。 6.2 仔猪肠道疾病口服药物比注射效果好。 6.3 预防是最好的治疗。 6.4 借助于临床症状,适时进行诊断,遵循预先确定的治疗方案,最好经实验室诊断,基于诊断结果进行治疗。
山东省菏泽市宏兴种猪繁育有限公司 牛月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