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防病方法:
科学消毒防病法的原理及其在传染病防制中的关键作用
1 针对当前传染病多发而引起的对动物疫病防治策略的反思
尽管我国畜牧业规模及其庞大,但防病水平并不高,畜禽因疫病造成的死亡率依然很高,损失十分巨大。据有关方面统计,每年因疫病造成经济损失达千亿元之多。同时,畜禽传染病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据统计,基本上每隔几年就有一种新病出现,如近几年出现的高致病性蓝耳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猪圆环病毒感染等。我们在同病原微生物作斗争的过程中为什么如此被动呢?我们必须对动物疫病防制策略进行反思。
动物疫病防制策略主要有免疫预防法、药物预防和治疗法、消毒防病法。
那么,是我们缺少疫苗吗?不是,现在几乎每一种重要的动物疫病都有疫苗可以选用。是疫苗效果不好吗?从总体上来说,也不是的,因为这些疫苗都是经过法定批准,经严格控制而生产出来的。是我们缺少药物吗?也不是,绝大多数的抗菌药物品种在我国都能生产并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问题的根源不在这些防病策略本身,而在于我们不恰当地使用了这些防疫策略,即过分地依赖于免疫和抗菌药物,而轻视或忽视了科学消毒防病法。在传统的传染病防病策略中,消毒防病法甚至不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的传染病防制方法,只是免疫预防或药物防治的附庸,作用不大,效果看不出。这种畸形的防疫策略直接表现在疫苗、抗菌药物和消毒药用量上,大多数养殖场疫苗和抗菌药物的用量占防疫费用的95%以上,消毒药所占的比例可能不到1%,有许多小型养殖场甚至根本不消毒。
当前畜禽疫病呈多发和混合感染的现状表明,过度依赖疫苗和疫苗的滥用像抗菌药物滥用一样有害。只强调疫苗接种,不仅会导致免疫失败,带来巨大的直接生产损失,而且还会导致人们过分期待用新疫苗控制传染病的思维,从而使人们失去了扑灭新疫情的最佳时机,造成疫情蔓延,带来更大规模的疫病爆发,甚至演变成一种需要长期防制的疫病。高致病性蓝耳病的发生及其在全国的流行就是其中最近的一个典型例子。
那么我们究竟采取什么防疫策略才能成功控制畜禽传染病呢?作者提出了科学消毒防病法。
2 科学消毒防病法的防疫原理
所谓科学消毒防病法就是通过对畜禽及其饲养环境进行科学消毒,尤其是加强全覆盖式带畜禽喷雾消毒,高效杀灭畜禽舍内病原微生物,从而大幅度降低舍内病原微生物的数量,相对地提高鸡体的抵抗力,从而防止传染病的发生。科学消毒防病法能够成功防制传染病的原理,归结于一下几个方面。
2.1动物群体的抵抗力是一定的
机体抵抗力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二部分。非特异性免疫是由机体的屏障结构、组织和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吞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构成,特异性免疫由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构成。尽管特异性免疫具有增殖分化功能和免疫记忆作用,能产生更多的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胞,而不是无限量的。因此机体抵抗力的基础是机体内一定数量的免疫相关细胞和/或相关的蛋白质分子等,机体的抵抗力是一定量的,而不是无限强大的。
2.2病原微生物的毒力是一定的
对于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其毒力不同,如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毒力高于普通禽流感病毒,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的毒力强于普通蓝耳病病毒。但对于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或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其毒力虽很高,但仍是一定的,只是需要比毒力弱的病毒更少数量的病毒粒子就能致病。
2.3导致畜禽发病的最活跃因素是病原微生物数量
如上所述,对于一个动物群体,其抵抗力高低是一定的;对于一种病原微生物来说,其毒力也是一定的,因此,致病的决定因素就是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如果入侵机体的病原微生物数不足,则被机体防御机构消灭,不能发生感染和传染;如果病原微生物数量足够多,才能导致传染病的发生。
2.4科学消毒防病的原理
如前所述,病原微生物数量是导致畜禽传染病发生的最活跃和最关键的因素。因此,要控制传染病的发生,首要的问题是杀灭体外的病原微生物,防止它在环境中积累,从而阻止它突破动物机体的防御机构;其次才是发挥疫苗免疫或抗菌药物的作用,杀灭少数突破机体防御机构,侵入到机体内部的病原微生物,这种第二线的杀菌作用才是疫苗免疫和药物防治理应发挥的作用。
疫苗和抗菌药物需要进入体内才能发挥作用,均不能在体外发挥作用。因此,疫苗和抗菌药物不能杀灭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它们只能在体内被动地病原微生物的突破和入侵。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疫苗的主动免疫抗病作用,在本质上属于被动中的主动。在我们所有的防疫手段中,只有消毒药能直接杀灭体外的病原微生物,并且通过应用高效消毒药和科学消毒方法,能杀灭畜禽饲养环境中的各种病原微生物,阻止病原微生物积累,从而防止传染病发生,因此,科学消毒防病法是真正意义上的主动防制传染病的方法,它能在机体外杀灭病原微生物,不让病原微生物有接近和突破机体防御体系的机会。
举例来说,经检测,猪舍内空气中存在着20000个/m3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粒子,猪体非特异性抵抗力能抵抗5000个/m3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粒子,而经过免疫接种后,能抵抗20000个/m3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粒子的进攻;因此,经免疫后猪的抵抗力提高了,猪不发病,但仍有发病危险。这是因为一方面,特异性免疫力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另一方面,病毒粒子的数量会因积累而增加,从而使两者的力量失去平衡而发病。而应用全覆盖式带畜禽喷雾消毒,选用高效消毒药可以杀灭环境中99%的病毒粒子,将环境中蓝耳病病毒粒子数量降低为200个/m3,从而相对地,将动物机体的非特异性抵抗力提高了25倍,特异性抵抗力提高了100倍。
因此,通过运用高效消毒药实施科学消毒法,杀灭环境中病原微生物,造成病原微生物数量的减少,从而相对地提高动物免疫力的强度,阻止传染病的发生。与免疫和药物防治不同,科学消毒应用的越多,环境中病原微生物数量就越少,发病的可能性就越小。
3 科学消毒防病技术在动物疫病防制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3.1科学消毒防病法是一种真正的综合而全面的防病法
通过科学消毒,大幅度降低环境中病原微生物数量,相对地提高动物机体抵抗力避免传染病发生的抗病原理,适用于大多数的传染病防制。一次全覆盖式带畜禽喷雾消毒,可以光谱杀灭畜禽舍内空气中、动物体表、地面及设备表面等环境中混杂在一起的各种细菌和病毒,从而能防制多种疾病。因此,科学消毒防病是一种真正的综合而多能的防病法。
3.2扑灭非典的成功实践证明科学消毒在防治传染病中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性
蔡会全等1999年提出通过科学消毒可以防制传染病,并进一步提出防制传染病的最佳时机是传染病的病原积累期。2003年非典的成功扑灭,一方面生动地证明了通过科学消毒可以扑灭和控制像非典一样的烈性传染病,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在没有疫苗的情况下也能成功防制烈性传染病。
非典的成功扑灭使我们充分看到了科学消毒防病的效果,有利于破除疫苗第一的防疫思想,并充分认识到在传染病防制中,科学消毒防病不是疫苗和治疗药物的附庸,而是可独立起作用的不可替代的关键性策略。
4 科学消毒法的实施
4.1选用高效消毒药
与抗菌药物分为光谱和窄普类似,消毒药按消毒水平分为高效消毒药、中效消毒药和低效消毒药。在养殖场应用低效消毒药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因为低效消毒药不能杀灭亲水病毒。在禽病中亲水病毒有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呼肠孤病毒、禽脑脊髓炎病毒、传染性贫血因子、EDS76、鸡细小病毒感染;在猪病中亲水病毒有口蹄疫病毒、猪水泡病病毒、猪圆环病毒、猪呼肠孤病毒、猪轮状病毒、猪细小病毒、猪心肌炎病毒等。应用低效消毒药进行消毒,等于把一部分重要的病原微生物留置于畜禽养殖环境中,放任它们积累,最终导致传染病的发生。低效消毒药包括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和酚制剂等。
高效消毒药能够杀灭各种病原微生物。在选择高效消毒药时,还要考虑消毒药的毒性、刺激性和腐蚀性等,只有刺激性腐蚀性低的高效消毒药,才适合养殖场消毒。应用这样的消毒药进行消毒时,能高效杀灭包括各种亲水病毒在内的各种病原微生物,且不会对人畜产生毒性、刺激性,对设备无腐蚀性。这样的高效消毒药有戊二醛-葵甲溴铵(奥赛得)、葵甲溴铵-碘溶液(益欧迪)、过氧乙酸溶液(好瑞安)和复合亚氯酸钠(二氧化氯)等。
4.2消毒设施化
消毒设施化是科学消毒防病的关键,没有消毒设施化,是不可能实现消毒防病的。
不过,养殖场大多采用背负式喷雾器或高压水枪进行喷雾消毒。这些消毒方法的喷雾有效区很小,均不能实现全覆盖式的消毒,病原微生物可以在喷雾区和非喷雾区自由流动,因此不能有效降低病原微生物数量,无法达到防病的目的。
全覆盖式的喷雾消毒技术就是对畜禽舍内环境中空气、地面、畜禽体表和设备表面等同时实施全覆盖式的袋畜禽喷雾消毒,使病原微生物无处可逃,从而能大幅度降低畜禽舍内病原微生物的数量,阻止传染病的发生。
4.3科学的消毒次数
用了高效消毒药和安装了全覆盖式的带畜禽喷雾消毒设备,并不是万事大吉了,必须有科学的消毒次数才能防病。
蔡会全等研究表明,畜禽能通过呼吸和排泄不断地向外界环境中派出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的数量随着畜禽日龄的增加而不断增加,每立方米空气中的细菌数可达到数十万个。因此,必须实施从畜禽出生到上市的全程式的消毒,每天全覆盖式带畜禽喷雾消毒1-2次,才能阻止病原微生物的积累,让病原微生物在整个饲养过程中均维持在一个数量很低的水平,从而防止传染病的发生。
5 结语
总之,大量成功防病实践表明,在动物疫病的防制中最核心问题是科学消毒和隔离问题,通过科学的消毒,杀灭环境中的病原体,防止病原体的积累,相对地提高了机体的抵抗力,从而阻止传染病的发生;其次才是免疫和药物防治的问题。也就是说,科学消毒和隔离发挥一线作用,药物和疫苗发挥二线作用。用高效消毒药在消毒设施化基础上对畜禽设施全覆盖式的科学消毒,在防制传染病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能有限地防止传染病的发生,甚至能净化大部分的传染病,从而提高养殖企业抗重大疫病风险的能力;能大幅度降低治疗药物费用,提高畜禽生产性能,提高养殖效益,并有利于绿色肉食品的生产。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