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8-9-27 21:3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霉菌毒素
国内目前由于对霉菌及霉菌毒素引起的疾病研究较少,经常将霉菌毒素引起的疾病误断为传染病,诊断失误造成药物无效或低效,延误疾病控制时机,从而给真正的传染病有入侵的机会,造成养殖业更大的损失。已经鉴定的霉菌毒素约有400多种,对奶牛业危害较大的主要是下列几种:
• 黄曲霉毒素(AF,主要是指AFB1)可导致奶牛的肝脏损伤,从而严重影响奶牛的免疫系统。中毒时(100ppb),除降低产奶量外,牛奶体细胞数还明显上升,同时使奶牛的情期受胎率降低15%以上。奶牛摄食黄曲霉毒素3小时后,乳中就可以出现黄曲霉毒素,但通常需要在换料3-5天后,奶中的毒素含量才能恢复到标准水平以下。
• 玉米赤霉烯酮(ZEN)可引起奶牛的雌激素代谢调控紊乱,造成奶牛黄体变小,严重时导致阴道红肿发炎、乳房水肿、胎儿早产,甚至使后备母牛的配种受胎率下降达25%。生产上,牧场的奶牛繁殖率低下,其实很多是由于牧草霉变,玉米赤霉烯酮含量超标造成的。
• 单端孢霉烯家族中的毒素主要是T-2毒素和呕吐毒素(DON)。T-2毒素常造成奶牛胃肠发炎、出血性腹泻和蹄病,呕吐毒素则常引起奶牛呕吐、腹泻和采食量下降。
• 赭曲霉素和串珠镰孢菌素如Fumonisin(福吗毒素)在奶牛瘤胃中的降解率很高,通常不会造成奶牛中毒,但也绝不能忽视长期低水平霉菌毒素污染对奶牛免疫系统所造成的危害。
另外,饲料霉变还降低营养物质如维生素、氨基酸、能量等的含量,使饲料散发出一种难闻的霉味,严重影响奶牛的食欲和干物质采食量。
更为严重的是,饲料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并不能真正有效去除霉菌毒素。一般的日晒、烘干、粉碎、制粒、蒸煮、膨化等处理工艺可以消除饲料外观的霉斑,但对霉菌毒素基本上没什么影响,反而掩饰了霉菌毒素的存在。这也许是霉菌毒素对畜牧生产的最大威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