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8-9-24 15: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鸡的副大肠杆菌又称禽亚利桑那菌病
禽亚利桑那菌病又称副大肠杆菌病、副结肠病,是由沙门氏菌属第三亚属的亚利桑那沙门氏菌引起雏禽的急性或慢性败血症,其特征是腹泻和腹腔器官有针尖大小的坏死灶。
【临床症状】 本病临床症状与沙门氏菌病尤其与禽副伤寒的症状基本相同,病雏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饮水增加,羽毛松乱,低头,翅下垂,腿麻痹、颤抖,颈扭曲,仰头呈“观星”姿势,阵发性跳跃,突发性向前冲撞或向后退缩,体温升高,张口呼吸,排黄白色或黄绿色稀便,有时带血,肛门周围粘有粪便。病雏火鸡常见单侧或双侧眼睛混浊、皱缩、失明(因视网膜上覆盖有干酪样物所致)。病雏火鸡有明显神经症状,成年鸡和火鸡感染常无临床症状。
【病理变化】 病雏呈典型全身败血症,多数器官有退行性和坏死性变化,中枢神经和眼组织常为急性变化,脑膜,尤其是小脑膜出血明显,脑神经胶质细胞核溶解、浓缩,其他器官为亚急性变化。腹膜炎,卵黄吸收不良;肝呈土黄色,肿大2~3倍,表面有砖红色条纹,切面有针尖大小灰色坏死灶和出血点;颈肌有鲜红色出血斑,肌胃粘膜充血、出血。心脏变色,心肌浊肿,表面有出血点;脾、肺、肾充血、出血,肾肿大1~3倍。十二指肠粘膜充血,前胸和后腹气囊、胸腹腔及盲肠内见有淡黄白色干酪样物。
【类症鉴别要点】
(一)鸡白痢、禽副伤寒 单凭临床症状难以区别,必须经病原菌分离鉴定。
(二)大肠杆菌病见有肝周炎和心包炎,雏鸡脐炎,卵黄性腹膜炎,大肠杆菌性肉芽肿,呈黄白色“火山口”状外观。
(三)新城疫 腺胃乳头肿胀,出血。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枣核样溃疡灶,突出于粘膜表面,肠粘膜淋巴结出血、糜烂。
【防制】
(一)治疗 抗生素、磺胺类和呋喃类药物只能阻止本病传播,减少急性死亡,但不能彻底杀灭病菌,治愈后仍为带菌者。
红霉素为鸡、鹅的治疗首选药物。鸭对卡那霉素、敌菌净高度敏感,对氟呢酸中等敏感,对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不敏感。
肌注卡那霉素1万单位/只,每天2次,连用3天;敌菌净拌料,连用5 天。采用0.07%红霉素拌料,连用7天,对预防祖代母鸡将病菌传给子代鸡,效果良好。
此外,1:100 百毒杀用于环境喷洒消毒,每天1次,连用1周。新霉素和合霉素等对于本病疗效良好。本菌对庆大霉素有抗药性。
(二)预防 为防止本病经蛋传播,培育无本病菌的原种禽,必须建立便于清洁消毒,全封闭,防鼠、防鸟建筑设施(设铁纱网,防止野鸟侵人鸡舍),使用优质饲料及微生物监测手段,设置良好的孵化场和种禽场。加强种蛋管理,每天集蛋不少于4次,产于地面上的蛋不宜做种蛋。集蛋后尽早用福尔马林做孵前熏蒸(已人盘蛋临孵前最好用福尔马林再熏蒸1次)。经常清拭产蛋箱,用干净细沙擦拭蛋壳沽有的污斑,切忌用水或湿布揩抹。蛋盘、孵化机、育雏室、用具等用前必须用福尔马林和高锰酸钾定期熏蒸消毒,鸡舍和运动场要定期清扫消毒,防止饲料、饮水污染。加强种鸡疫情监测,可疑种禽群和雏鸡、雏火鸡群可用上述药物和剂量进行预防性或治疗性投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