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羽鸡应激综合症是近年来刚发现的一种复杂的代谢性疾病。发病的决定因素是季节、年龄和品种。同条件下的白鸡不发病;日龄小于120天和大于210天的鸡不发病;每年六月二十日前和十月十日后不发病;夜间发病,白天不发病,初步摸清发病规律、发病特点和发病原因。本文认为,水电解质失调、内分泌功能紊乱、自体中毒和心力衰竭是造成死亡和瘫痪主要原因。经过几年的探索,采用补中益气、扶正祛邪、生津止渴、益智安神之中药配合一定剂量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电解质进行治疗,连续用药三天达到治愈之目的,并利用这些方法在数群中复制成功。
在过去几年中,尤其是97年,入夏后的夜间,褐羽鸡群频频发生不明原因的死亡,夏未初秋时节加剧,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死亡率一般在2—15%不等,现将发病情况、诊疗试验及病因探讨报告如下:
一.发病情况
自1994年以来,每年盛夏至深秋,气温上升至摄氏30度以上时,褐羽鸡群便发生不明原因夜间突然死亡,一个500只左右的鸡群每晚死亡少则2—3只,最高时达到7—8只,死亡时间主要集中在凌晨2—5时之间,死亡鸡年龄均为120日龄至180日龄内,对发病鸡群投服解暑降温、调解水电解质、补充钙磷及抗生素类药物不能控制死亡。
二.临床症状
白天,发病鸡群的精神状态、采食、饮水、粪便颜色和产蛋都没有明显病态反应,仅粪便稍稀,有的呈水样。在褐羽鸡和白羽鸡混养的鸡群,仅褐羽鸡发生死亡,现场观察表明,病鸡死亡前尖叫并拼命挣扎后立即死亡,不死的鸡发生瘫痪,双肢或单侧呈强直性后伸,如能及时发现,用冷水淋洗病鸡或将其拿出笼外令其自由运动,有时可使症状缓解。
三.
剖检病理变化
死亡鸡多数冠髯青紫,尸僵完全,多数鸡血凝良好,仅见部分鸡血凝不全,胸肌约有80%苍白,类似鱼肉样变性,呈条纹状,分束特别明显,个别病鸡胸肌呈浸润性出血;几乎百分之百病鸡的心冠脂肪呈斑点状出血,约40%心肌表面和心内膜亦呈斑点状出血;成熟卵泡表面有树枝状充血和弥漫性出血,个别卵泡内瘀血混浊,12指肠淋巴突出于粘膜表面;盲肠扁桃体多肿大,约为正常的2倍并有新鲜或陈旧性出血;肝体积稍大,约比正常大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颜色灰暗,质脆而易碎,有散在的明显低于肝脏表面的紫黑色、凹陷的出血性梗死灶;死亡鸡输卵管内90%以上有硬壳临产蛋。
四.
实验室检验
1、用心血涂片,肝脾触片美兰、姬姆氏染色,均未见病原微生物,肝片内仅见多量脂肪空染区。
2、无菌采取肝、脾、心血接种营养肉汤,营养琼脂做厌氧培养均呈阴性(一)反应。
3、因见肠淋巴肿及盲肠扁桃体病变,疑似有新城疫病毒感染,采集病死鸡气管粘液,进行血球凝集试验为阴性(一)反应,采集心包液或用心血离心分离的血清进行红细胞抑制凝集(HI)试验,效价均在64至512倍之间;用脑、肝、脾制成10倍匀浆,3000转/分离心,取上清液,每毫升内加青霉素、链霉素各1000单位处理30分钟后,接种7日龄鸡胚尿囊腔,连续观察120小时无死亡,胚胎未见异常病理变化。收取尿囊液,进行红细胞凝集(HA)试验不能凝集鸡红细胞,用尿囊液与新城疫标准阳性血清进行HI试验亦不能产生红细胞凝集抑制。
4、检查发病群饲料中钙、磷含量,其中钙为3.24、磷为0.68。
五.
治疗试验
1、在初步排除传染性因素的基础上,应用中药“清暑散”(中国兽典二部)和在饲料内添加500PPM的维生素C,千分之二的氯化胆碱,增加一定数量的钙/磷,饮服电解维他或服用抗生素类药物均不能控制死亡。
2、应用党参、黄芪、柴胡、旱莲草、女贞子、大青叶、灵芝、麦门冬、五味子、生甘草煎剂,每日每鸡相当生药1. 5g,654-2每1000毫升水5豪克,和相当4倍于常用量的水溶性维生素,常量微量元素及电解质,将其按日用量和一定比例加水稀释配制,并按5ppm加入亚硒酸钠全天饮水。用药三天停药,自用药第三日晚未见发病,连续观察一周无异常,而同条件下的对照群的裼羽鸡仍不断出现死亡病例。
六.
讨论和体会
1、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治疗试验,初步认为褐壳蛋鸡夜死症是与季节、品系、发育阶段有关的一种综合性病症。农户小群体养殖多采取简易鸡舍或采用旧房舍改造,自然通风,入夏之后天气闷热,尤其是97年夏季,持续干旱高温,气温长期维持在38—42度,此时的舍内温度亦在34—38度之间,虽然安装有排风设备,但多因功率偏低,安装位置不适,进排风短路流通或用吊扇内循环,根本起不到通风降温作用。白天鸡尚能站立采食、饮水,张开翅膀借以散发热量,而入夜之后无灯火照明,3只或4只鸡伏卧在一个有限面积的小笼格内,不仅自身热量散发不出去,而且相互导热,更重要的是由于没有照明,因热而失去的水分得不到应有的补充。同时裼羽鸡体形偏大,笼内则更显得拥挤,加重了脱水程度,终因心力衰竭而死亡。而采用密闭纵向大流量强制通风的鸡舍的褐羽鸡群或褐、白混养群均无此现象发生。
2、褐羽鸡的耐热性能明显低于白羽鸡,据观察,同条件下白羽鸡采食量稍高于褐羽鸡,形成倒比例,平均蛋重基本不减;而褐羽鸡采食量低,蛋重也较标准日龄平均蛋重低2.5-3.5克,且饮水量大增。阶梯式鸡笼最下层每日每鸡饮水量约300毫升,中层鸡330毫升,最上层鸡饮水量有时超过400毫升。由于鸡的肠道相对较短,饮入水往往未经全部吸收即携同未来得及消化的饲料迅速排出体外,起到了冲刷肠道的作用,机体所必需的钾、钠、氯等物质也随之大量流失,致使内分泌功能紊乱,水电解质严重失衡。而入夜之后,虽体内水分仍在不断损耗和流失,但失去的这些物质又不能得到补充,因而加剧了病状;促进了死亡的发生。
3、年龄与发病死亡之间的关系是发生本病又一关键,根据畜主介绍和临床剖检观察认定,死亡鸡均为初产鸡或开产不久的鸡,日龄在120天至180天之间,绝大多数鸡有临产硬壳蛋。常规情况下,鸡性成熟一般始于120天左右,最早的105天,150天可有80%左右鸡完成性发育,产蛋率达50%左右,受环境、营养和个体因素的影响,一部分鸡大约要推迟到180天。生殖器官处在由静止状态向性成熟迅速发育转化阶段,无疑,内分泌功能要进行相应调整并不断增强,其他器官的功能也要随之进行适应性生理转变,以便与之协调一致,在这一过程中势必存在着内在因素与外界环境、脏器之间协调关系等不相匹配的问题,致使循环和内分泌功能失调,整体生理功能紊乱,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性和抵抗力降低而导致死亡。
4、病死鸡肝脆而易碎,多呈泥状,病理组织学检查,肝组织内大量脂肪蓄积,一个视野内只能见到稀疏的肝组织,其余均被脂肪空染区占据。由于正常组织被挤压,肝脏失去了本身所特有的运化、解毒功能,因而更加重了自体中毒的程度,加速了死亡的发生。
5、对发病死亡鸡进行剖检,观察肋骨与肋软骨衔接处,试图排除或认定本病与笼养鸡疲劳症是否有关,未见特异性病变,似与该病有所区别。
6、发病群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防治,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同时在数群中得以复制证实。笔者认为主要是黄芪、党参、灵芝、旱莲草、女贞子等药善补元气,除邪固脱,生津止渴,益智安神,滋补肝肾。其中黄芪性虽偏燥,用于本病似乎失宜,但佐以麦门冬养阴益胃,润肺清心而其燥自消,且党参、麦门冬、五味子配合名日生脉,补气生津,保肺清心,能使心脉复振又善解暑淫伤损元气之危。这些药物结合高出机体正常所需之数倍量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水电解质进入体内之后,尽管一部分因腹泻而丢失,但其多数毕竟滞留体内,弥补了流失的相应物质,其过剩部分又保证了夜间之需要,维持了生命代谢,保证了特殊阶段机体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654—2为抗胆碱药,能抵御感染中毒性休克,减少腺体分泌和水分丢失;硒的生物化学功能在于它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一种组分,这种酶的活性取决于硒的存在(饲料添加剂大全),而这种酶又能促使正常代谢过程中由多不饱和脂肪氧化而形成的有毒过氧化物遭到破坏,从而使细胞的重要膜结构不受氧化损伤,保护和维持脏器、肌肉及其它相关组织的活性。这些物质的配合应用,不仅减少了体内有益物质的流失,且补充了生命代谢所必需,维持了肝肾的排毒功能,提高了心脏的负载能力,因而抵御了由于暑热给该年龄段褐壳蛋鸡造成的强应激反应,达到控制死亡的目的。
至于本病是否与其它因素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不妥之处,敬请指教。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