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243|回复: 0

规模化猪场: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净化措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22 11:0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猪瘟免疫虽然非常重视,但近年来,许多规模化猪场中猪瘟疫情仍时有发生。目前的猪瘟流行形式和发病特点发生了很大变化,急性暴发的少;主要表现为临床感染、隐性感染、妊娠母猪带毒综合症、仔猪胎盘垂直传播及仔猪先天免疫耐受、免疫麻痹等。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归根于猪瘟免疫失败。
  根据我国目前实际进行分析总结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猪瘟野毒广泛存在
  1.1 妊娠母猪持续带毒。
  1.2 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不及时或不当,造成散毒。
  1.3 部分免疫水平低的猪,感染猪瘟耐过后,成为慢性带毒并持续向外排毒的病源。
  1.4 外源性的猪瘟野毒通过人员、车辆、水源、饲料等进入猪场。
  1.5 农村散养户中猪瘟强毒广泛存在,始终是规模猪场最大的威胁。  
  2疫苗方面的问题
  2.1 疫苗内在质量问题:疫苗是否被污染;疫苗效价是否达标;疫苗冻干工艺和真空度。
  2.2 疫苗保存温度不当,造成效力降低或失效。
  2.3 使用失效的稀释后疫苗。
  2.4 疫苗稀释液失效。
  2.5 免疫剂量不足。
  2.6 “联苗免疫”效果不确实、保护率降低。
  3  免疫技术方面的问题
  免疫用器械消毒不严格;消毒药品使用不当;注射针头选用不当;使用后的疫苗瓶、注射器、针头、等用具未按要求高温消毒处理。
  4 猪瘟病毒的变异有可能造成免疫的失败。
  5母猪持续感染导致对同居猪和环境的污染
  持续感染的母猪不停的向外排毒,造成垂直和水平传播;带毒种公猪通过配种进行垂直和水平传播;仔猪胎盘感染后,引起母猪繁殖障碍,而且仔猪形成免疫耐受,使猪场始终处于猪瘟的威胁中。
  6 母源抗体干扰与免疫程序问题
  6.1 当母源抗体滴度在16倍以下时,将疫苗剂量加大到2~4倍能抑制母源抗体干扰,达到较好的免疫效果,否则达不到有效的保护。
  6.2 免疫程序不合理,免疫间隔过短或过长,都不会产生好的免疫效果。要根据猪群的抗体水平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7药物和饲料添加剂的影响
  抗菌药物中痢特灵、卡那、磺胺类药物对肌体B淋巴细胞的增值有抑制作用,影响猪瘟疫苗的免疫应答反应,从而影响免疫效果。
  8管理条件因素
  猪的饲养管理条件差、营养不足,或接种时猪只患有某种疾病,缺乏维生素E、A和硒、铁等微量元素,均会影响抗体的合成,从而降低免疫功能,影响猪瘟的免疫效果。
  9根据多年的实践和研究,笔者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猪瘟防治技术,归纳为以下几点:
  9.1加强以净化种公猪母猪及后备种猪为主的净化措施。老板要下决心,坚决及时淘汰带毒种猪,根除猪瘟持续性感染的根源,建立健康的种猪群,繁育健康后代。
  9.2定期进行抗体监测,根据本场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严格免疫,提高猪群整体免疫力和抗病力。
  9.3加强猪场科学管理,制定和实施严格的消毒防控制度,清除影响免疫效果的诸多不利因素。
  9.4坚持自繁自养,采用全进全出。
  9.5加强其他重要疫病(如蓝耳病、伪狂犬、圆环病毒、气喘病等)的综合防控,防止交叉感染。
  9.6建立科学合理的生物安全体系,防患于未然。
  总之,要净化猪瘟,就要不惜一切代价,采取以上的综合防控措施,消除诸多不利因素,才能将猪瘟病毒拒之门外。

------------肖爱民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17 05:21,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