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38|回复: 0

[饲料] 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发展我县畜牧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21 08:2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永福县畜牧业发展现状 2006年永福县畜牧业产值8.48亿元(按现行价计算),占农业总产值39.4%;肉类总产量64438吨,人均占有肉类139.4公斤。生猪出栏79.31万头,销往漳厦泉及广东一带瘦肉型猪40万头;家禽出笼575.96万只;肉兔出栏97.6万只。我县以瘦肉型猪为主导产业和优质肉兔为特色产业的畜牧业产业化格局已基本形成。

  二、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养殖业污染日趋严重,动物疫病形势依然严峻。养殖业发展布局规划虽已制定但落实不到位,全县养猪场无规划、无审批、无环保措施的现象相当严重,不少猪场建在居民区及溪河两岸,造成严重污染。如抚市中湖杏坑自然村群众利用原福三线老公路建猪舍,一条不足3公里的路段,养猪场12家,年出栏近万头,造成小溪常年污染;虎岗灌洋水库周围养猪场20多家,大部分养殖场污水直接排入水库,下游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受到严重影响。据初步统计,全县约有70%猪场环保措施不达标,治理养殖业污染已势在必行。周边省市重大动物疫情时有发生,随时威胁我县养殖业。此外,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畜产品流通频繁带来疫病种类的增多以及基层诊疗设备和手段的落后,给疫病防治增加了难度。

  2、产业化组织程度较低。目前,我县农村散养户还有近6万户,千家万户分散养殖仍占主体地位。这种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既不利于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专业合作组织规模较小,实力薄弱,组织协调力不强。

  3、畜禽及其产品安全保障体系差。在饲养户中大量使用兽药以及违禁使用抗生素、重金属、激素等现象时有发生,极易造成在畜产品中兽药残留超标。同时,饲料、兽药市场的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度不健全,产品质量管理执法监督薄弱,管理难度较大。标准化生产技术还处于推广示范阶段。

  4、资金约束,基层兽医站面貌难改变。全县24个乡镇兽医站如按出现重大疫病必须紧急处理需配备的必需仪器、设备、交通工具以每站6万元计需144万元,当前有5个站需危房改造、16个站无站址重建需投入80万元,两项合计224万元。由于我县财政支农资金总量小,很难有这笔资金投入。基层站现状远不能适应畜牧业快速发展及人民对畜产品质量的要求。

  5、养猪效益波动较大。近几年,生猪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受市场价格的影响,我县自繁自养、饲养管理较好的每头商品猪利润高时可达250元以上,低时不到50元,有时还会出现亏损。

  三、畜牧业发展有利条件

  1、良种繁育体系初步形成。全县现有瘦肉型种猪场33个,能繁母猪达2.3万头,良种覆盖率达90%。良繁体系实现了三个根本性转变:一是地方品种向优良品种转变,二是粗放型饲养向规模化养殖方式转变,三是家庭副业养殖向产业化经营转变。湖雷永兴种猪场、陈东金丰种猪场、大溪永勇种猪场、高陂种猪场、培丰志源种猪场、坎市友松种猪场等县级重点帮扶的示范场对全县生猪良种繁育起了龙头、示范作用。

  2、生态型养殖逐步推行。全县猪沼果生态养殖示范场有78户。其中洪山2000亩猪沼果示范基地已被市政府列为生态养猪示范基地。全县已有15家猪场申报无公害畜产品,其中8家已获得省绿办产品认证合格证书。新建养猪场中采用“猪、沼、果(林、菜、鱼等)”生态养殖模式的比例约占80%。

  3、养猪技术不断提高。养猪技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强了无公害瘦肉猪生产技术示范推广以及规模猪场疫病综合防制技术的培训指导,包括选育、饲养管理、卫生防疫、饲料、环保等各个环节的新技术得到不断推广引用,生产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生猪平均出栏时间由过去的10个月缩短到6个月。规模化猪场母猪情期受胎率达90%以上,窝产活仔平均达10头,断奶成活率达95%,年产胎次2.1胎,育肥期料肉比2.7∶1,死亡率控制在5%以内。

  4、养殖专业户不断增多。全县年出栏100头以上的养猪场达1800家,其中年出栏1000头以上有97家,仅高陂镇养猪专业户达200余户,生猪发展起步较迟的湖山乡2005年新建猪场25个;下洋思贤村人均养猪5头,成为名符其实的养猪专业村。

  5、技术队伍不断壮大。县、乡形成了畜牧兽医服务网,全县共有在岗技术人员73人,其中高、中级职称29人,另外还有285名村级兽医防疫员。这批人员承担着全县畜禽防疫灭病、检验检疫、市场监管及技术培训等任务。

  6、交通、通迅条件好。我县毗临广东、江西及我省闽南地区,梅坎铁路、国道319线、205线,省道福三线 、永杭线、抚适线,加上县乡公路,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从福州、厦门、深圳、赣州等不同方向进入都十分方便。随着龙赣铁路,龙漳、龙梅、龙赣三条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至时发展我县畜牧业所需的饲料原料调入及畜禽产品调出将更加快捷、方便,这对发展我县畜牧业提供前所未有的交通优势。

  四、今后发展对策

  1、 树立绿色行政理念,实现养猪业与社会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既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猪产业,又要在大力发展生猪产业同时,强化综合利用和污染防治示范,加强综合治理,进一步做好生猪养殖污染防治工作,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把工作重点从发展养猪业转移到对加强污染型养猪场的管理和鼓励生态型养猪场发展并重。鼓励发展绿色环保、规模化养殖,逐步淘汰高污染型养猪场。

  2、实行总量控制,落实畜牧业发展规划。对凤城、城郊、高陂、坎市、龙潭、西溪等己突破或将近达到最高载畜量的乡镇,严格控制新扩建养猪场。新建、扩建养猪场应严格审批、科学布局,实现废弃物达标排放。争取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养猪业协调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禁养区养猪场的搬迁补贴和兴建沼气池的补贴。

  3、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先进适用的养殖技术。推广果牧沼生态养殖模式和猪粪便与猪尿及雨水的干湿分开收集技术,猪粪用于制作堆肥或生物有机肥。加大养猪场环保设施的建设力度,抓好沼气池和生化塘的建设。要完善生猪生产过程的监测手段,包括环境和食源性疾病与危害的监测、危险性分析和评估等,实现"从圈舍到餐桌"的全过程监控。要加强疫病防控体系建设,降低疫病的危害;饲喂“绿色饲料”,控制畜产品药物残留;加强养猪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促进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4、提高服务水平,完善养猪业保障体系建设。一是畜禽良繁体系,逐步建立起层次分明的“原种场---扩繁场---商品种畜禽场”结构;二是疫病控制体系,认真抓好辖区内的饲养、流通、屠宰等环节的防疫检疫监督,加大乡镇一级兽医站防检力度,有效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确保我县无重大疫病发生;三是饲料体系,加强饲料质量和安全性监督检查,同时抓好青绿饲料的合理利用,发展人工种草;四是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信息系统工作,及时宣传畜牧业发展的新动态及实用科学技术,营造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氛围。

  5、提高良种猪的市场占有率。一是在现有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养猪场,发展为有一定规模的大型猪场。二是建立龙头带动型的养猪生产模式,大力发展生猪专业合作组织,以县生猪产业协会为龙头,走“协会+农户”的路子,推行以适度规模化养猪为主的生产模式,带动千家万户发展。

  6、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链组织化程度。以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把猪业的科技、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联结起来,使产、供(加)、销一体化和贸、工、牧协调运行,实现生猪产业链各环节的风险共担,利润共享,利益最大化。

liaosl888 于 2010-6-25 09:46 补充以下内容 没一币了,下载东西不行了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6 20:22,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