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6- 02- 21收稿。本文为四川省教委资助的重点科研课题的部分内容, 在全国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六次和兽医生物
技术分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上被评为优秀论文。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7年 15 (2) : 263 269, 295
J. Sichuan A g ric. U n iv.
鸭瘟鸭病毒性肝炎二联弱毒疫苗的研究
Îõ二联疫苗对雏鸭早期最佳免疫途径的研究
程安春 汪铭书 崔恒敏 廖德惠 陈孝跃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ö雅安市625014)
摘 要 本文报道鸭瘟鸭病毒性肝炎二联弱毒疫苗对雏鸭进行早期免疫的试验结果。试验采用不含
鸭瘟和鸭病毒性肝炎母源抗体和含不同滴度母源抗体水平的1日龄的四川麻鸭雏鸭, 用鸭
瘟鸭病毒性肝炎二联弱毒疫苗经皮下注射、饮水、滴鼻和喷雾进行免疫, 探索不同免疫途径
对鸭瘟和鸭病毒性肝炎的免疫效果及免疫持续期, 选出最佳免疫途径。试验结果表明: 1.
对于没有母源抗体的1日龄雏鸭, 用鸭瘟鸭病毒性肝炎二联弱毒疫苗进行免疫的最佳途经
是皮下注射和饮水免疫, 其中皮下注射效果比饮水稍好: ①到3日龄产生对鸭病毒性肝炎
部分免疫力, 4日龄产生坚强免疫力; ②皮下注射到3日龄、饮水免疫到4日龄均产生对鸭瘟
的坚强免疫力, 保护期持续2个月以上。2. 对有母源抗体的雏鸭进行免疫的最佳途经是饮
水免疫: ①到3 4日龄产生对鸭病毒性肝炎部分免疫力, 5日龄产生坚强免疫力; ②3 4
日龄产生对鸭瘟部分免疫力, 5日龄产生对鸭瘟的坚强免疫力, 其免疫持续期2个月以上。
关 键 词 鸭瘟鸭病毒性肝炎二联苗 雏鸭 早期免疫 效果 鸭病[ 49NA ]
中图分类号 S855. 3; S858. 32; S852. 52
引 言
鸭瘟鸭病毒性肝炎是目前危害养鸭业的
两个重要的传染病, 其中鸭病毒性肝炎主要
是危害20日龄以内的雏鸭, 特别是3- 10日龄
的雏鸭发病死亡严重[ 1- 2 ] , 目前对该病防制
公认最为有效的办法是对种鸭产蛋前进行鸭
病毒性肝炎弱毒的免疫而使下一代雏鸭获得
母源抗体的保护而免受鸭病毒性肝炎的侵
袭[ 1- 5 ]。鸭瘟是严重威胁我国养鸭业的另一
大传染病, 自从1956年我国广东报道发生鸭
瘟后, 到现在我国各养鸭地区基本都有该病
的存在, 易感鸭群一旦发生, 其传播迅速, 发
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目前对该病的防制主
要是使用鸭瘟鸡胚化弱毒疫苗对鸭进行预防
注射, 其免疫效果很好[ 1- 2 ]。
为了适应生产上的需要, 我们在对“鸭瘟
鸭病毒性肝炎二联弱毒疫苗中两种弱毒的最
佳配比的筛选”、“二联疫苗的安全性和稳定
性进行了测定”、“筛选了最佳免疫剂量”、“完
成了二联苗的免疫原性及免疫期的测定”、
“测定了二联苗免疫鸭群后抗体消长的基本
规律”、“对疫苗的保存条件及保存期进行了
测定”等工作的基础上, 较成功地获得了“鸭
瘟鸭病毒性肝炎二联弱毒疫苗”[ 6- 8 ] , 实验
结果表明, 该苗对种鸭的鸭病毒性肝炎的免
疫期可以达到5. 5- 6个月, 对鸭瘟的免疫期
可达到9个月, 在很多规模化、集约化饲养场
使用效果很好。然而在我国的广大农村饲养
362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的放牧鸭群, 其种鸭没有进行正规的免疫, 其
子代又常常受到鸭瘟、鸭病毒性肝炎的威胁,
所以我们探讨了鸭瘟鸭病毒性肝炎二联弱毒
疫苗对含母源抗体和不含母源抗体的雏鸭进
行早期免疫的途径和免疫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 1 实验材料
1. 1. 1 鸭瘟鸭病毒性肝炎二联弱毒疫苗: 四
川农业大学禽病防治研究中心研制[ 6- 8 ]。
1. 1. 2 不含抗鸭瘟鸭病毒性肝炎母源抗体的
雏鸭: 为1、3、5、7、9日龄四川麻鸭, 临床健康,
其上一代在产蛋前采血, 检测 EL ISA 抗体,
选择结果为阴性的种鸭, 收集其种蛋孵化。
1. 1. 3 含鸭瘟鸭病毒性肝炎母源抗体的雏
鸭: 为1日龄及其他日龄的幼龄四川麻鸭, 临
床健康, 其上一代在产蛋前经过鸭瘟鸭病毒
性肝炎二联弱毒疫苗的免疫, 收集免疫种鸭
后15、45、75、105、135、165、195、270天的种
蛋进行孵化, 同时采取收集蛋当天种鸭的血
清, 测定其抗DHV 的中和抗体效价和抗
D PV 的 EL ISA 抗体效价, 其结果为种鸭免
疫后15、45、75、105、135、165、195、270天抗
DHV 的中和效价分别为: 29. 33、29. 79、210. 28、
29. 74、28. 92、26. 18、25. 29、23. 2; 抗D PV 的EL ISA
抗体效价分别为: 770、6553. 6、4505. 6、3276.
8、2662. 4、1638. 4、1126. 4、70. 4。
1. 1. 4 鸭肝炎病毒 (DHV ) 强毒: 为美国
A TCC 强毒, I 型DHV , 为鸭胚尿囊液, 对10
日龄鸭胚的LD 50 为10- 7. 8ö0. 2mL , 对1日龄
雏鸭的LD 50 = 5×10- 5. 7ö0. 2mL , - 20℃保
存备用。
1. 1. 5 鸭瘟强毒: AV 1221 株, 购于中国兽医监
察所, 用前经易感鸭连传5代, 取攻毒死亡鸭
脑组织, 对成年鸭的最小致死量= 10- 8ömL。
1. 2 实验方法
1. 2. 1 不含母源抗体的雏鸭的免疫: 每批试
验用雏鸭440只, 随机分为5组, 每组88只, 1-
4组为实验组, 5组为对照组, 进行如下试验:
①1组为用疫苗饮水, 由于饮水要浪费一部分
疫苗, 所以在饮水中按照每只雏鸭加入2个免
疫剂量, 用灭菌蒸馏水稀释成5m l, 雏鸭在饮
水前先断水4小时, 保证雏鸭在30分钟内将水
饮完; ②2组为用疫苗皮下注射, 每只雏鸭1个
免疫剂量; ③3组为用疫苗滴鼻, 每只雏鸭1个
免疫剂量; ④4组为用疫苗喷雾免疫, 在进行
喷雾免疫时, 用5kgömL 的压缩空气通过喷
头将疫苗雾化, 每分钟喷出疫苗的液体的量
约10mL , 90% 的雾滴颗粒达1- 10Λm , 由于
考虑到喷雾免疫要浪费疫苗, 所以在计算疫
苗的量时是按照每只雏鸭2个免疫剂量给的。
以上各组鸭均在消毒好以后各相互隔离的圈
舍内饲养。
1. 2. 2 含母源抗体的雏鸭的免疫: 使用的免
疫方法及免疫分组同1. 2. 1, 对照组使用的
是不含母源抗体的雏鸭。各组鸭均在消毒好
以后相互隔离的圈舍内饲养。
1. 2. 3 不含母源抗体雏鸭免疫产生期及免疫
持续期的测定
1. 2. 3. 1 抗鸭病毒性肝炎免疫产生期的测
定: 各组在1日龄免疫二联疫苗后, 于3、4、5、
6、7日龄每组取10只攻击1万倍LD 50 的DHV
的A TCC 强毒, 隔离饲养观察20天。
1. 2. 3. 2 抗鸭瘟免疫产生期及持续期的测
定: 各年龄组鸭在免疫二联疫苗后, 于3、4、5、
6、7、30、60和90日龄每组取10只攻击1万倍
最小致死量的D PV 强毒, 隔离饲养观察20
天。
1. 2. 4 含母源抗体雏鸭免疫产生期及免疫持
续期的测定
1. 2. 4. 1 抗鸭病毒性肝炎免疫产生期的测
定: 各组在1日龄免疫二联疫苗后, 于3、4、5、
6、7日龄每组取10只攻击1万倍LD 50 的DHV
的A TCC 强毒, 隔离饲养观察20天。
1. 2. 4. 2 抗鸭瘟免疫产生期及持续期的测
定: 各年龄组鸭在免疫二联疫苗后, 于3、4、5、
6、7、30、60和90日龄每组取10只攻击1万倍
最小致死量的D PV 强毒, 隔离饲养观察20
天。
2 结果
2. 1 不含母源抗体雏鸭免疫产生期及免疫持
462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续期的测定
表1 不含母源抗体雏鸭二联苗不同途径
免疫后抗DV H 免疫力产生时间
免疫后不同日龄攻击1万倍
LD 50 的DHV 强毒结果
组 别
3日龄 4日龄 5日龄 6日龄 7日龄
饮 水 8ö10 10ö10 10ö10 10ö10 10ö10
皮下注射 9ö10 10ö10 10ö10 10ö10 10ö10
滴 鼻
喷 雾
空白对照
4ö10
3ö10
0ö10
6 ö10
5 ö10
1 ö10
7 ö10
7 ö10
2 ö10
8 ö10
7 ö10
2 ö10
9 ö10
8 ö10
4 ö10
注: 分母为攻毒的雏鸭数, 分子为存活雏
鸭数。
2. 1. 1 对鸭病毒性肝炎免疫产生期的测定:
应用二联苗免疫1日龄雏鸭后, 其免疫力产
生时间的结果见表1。
2. 1. 1 对鸭瘟免疫产生期的测定: 应用二联
苗免疫1日龄雏鸭后, 其免疫力产生时间的
结果见表2。
2. 2 含母源抗体雏鸭免疫产生期及免疫持续
期的测定
2. 2. 1 抗鸭病毒性肝炎免疫产生期的测定:
应用二联苗免疫种鸭后15、45、75、105、135、
165、195、270天收集的种蛋孵出的1日龄雏
鸭用二联苗进行免疫后: ①抗鸭病毒性肝炎
免疫力产生的时间; ②抗鸭瘟免疫力产生的
时间及免疫力持续的时间; 结果见表3、表4、
表5和表6。
3 讨论
3. 1 在本系列研究的第五部分中“规模化养
鸭中对种鸭鸭瘟鸭病毒性肝炎免疫程序的研
究”的结果和结论中可以知道, 应用鸭瘟鸭
病毒性肝炎二联疫苗对有相应母源抗体的雏
鸭进行免疫时, 其首次最佳免疫时间为28
30日龄, 对于1- 30日龄阶段的雏鸭鸭瘟和鸭
病毒性肝炎的防制主要是依靠母源抗体和环
境的隔离、消毒来实现的。然而, 对于广大农
村的散养的放牧鸭群来说, 有很多种鸭是没
有进行有计划、按程序进行免疫接种的, 这
些种鸭的机体内有些是曾经感染过鸭瘟或
表2 不含母源抗体雏鸭二联苗不同途径免疫抗D P 免疫力产生时间
组 别
免疫后不同日龄攻击1万倍最小致死量的D PV 强毒结果
3日龄 4日龄 5日龄 6日龄 7日龄 30日龄 60日龄 90日龄
饮 水 9ö10 10ö10 10ö10 10ö10 10ö10 10ö10 10ö10 6ö10
皮下注射 10ö10 10ö10 10ö10 10ö10 10ö10 10ö10 10ö10 7ö10
滴 鼻 1ö10 3ö10 3ö10 4ö10 4ö10 3ö10 1ö10 0ö10
喷 雾 1ö10 1ö10 2ö10 2ö10 3ö10 2ö10 0ö10 0ö10
空白对照 0ö10 0ö10 0ö10 0ö10 0ö10 0ö10 0ö10 0ö10
注: 分母为攻毒的雏鸭数, 分子为存活雏鸭数。
562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表3 1日龄雏鸭饮水免疫后攻击1万倍LD 50 的DHV 和1万倍最小致死量D PV 的结果
攻击不同病毒毒株后鸭存活数(攻毒鸭为10只)
时间(天) 15 45 75 105 135 165 195 270 对照
病毒毒株
DHV D PV DHV D PV DHV D PV DHV D PV DHV D PV DHV D PV DHV D PV DHV D PV DHV D PV
攻毒日龄
3日龄 8 8 7 7 7 7 8 8 8 8 9 8 9 8 9 8 0 0
4日龄 10 9 9 9 8 8 9 9 9 9 10 9 10 9 10 9 0 0
5日龄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0 0
6日龄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 0
7日龄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3 0
30日龄 2 10 2 10 2 10 2 10 2 10 2 10 2 10 2 10 2 0
60日龄 2 9 2 8 2 8 2 8 2 9 2 9 2 9 2 9 2 0
90日龄 2 5 2 4 2 3 2 4 2 5 2 5 2 5 2 5 2 0
注:“- ”表示未作。
表4 1日龄雏鸭皮下免疫后攻击1万倍LD 50 的DHV 和1万倍最小致死量D PV 的结果
攻击不同病毒毒株后鸭存活数(攻毒鸭为10只)
时间(天) 15 45 75 105 135 165 195 270 对照
病毒毒株
DHV D PV DHV D PV DHV D PV DHV D PV DHV D PV DHV D PV DHV D PV DHV D PV DHV D PV
攻毒日龄
3日龄 2 0 0 0 0 0 0 0 2 0 2 0 4 0 6 1 0 0
4日龄 3 0 1 0 1 0 1 0 4 0 4 0 6 0 6 2 0 0
5日龄 5 0 1 0 1 0 1 0 5 0 6 0 7 0 8 3 0 0
6日龄 6 0 3 0 2 0 3 0 6 0 7 0 7 0 9 4 1 0
7日龄 7 0 4 0 3 0 4 0 7 0 8 0 9 0 10 4 3 0
30日龄 2 0 2 0 2 0 2 0 2 0 2 0 2 0 2 2 2 0
60日龄 2 0 2 0 2 0 2 0 2 0 2 0 2 0 2 0 2 0
90日龄 2 0 2 0 2 0 2 0 2 0 2 0 2 0 2 0 2 0
注:“- ”表示未作。
鸭病毒性肝炎而含有相应的抗体, 有些是没有曾
经感染过鸭瘟或鸭病毒性肝炎而不含有相应的
抗体, 孵坊所购买到的种蛋以及广大饲养户所购
买到的雏鸭所含抗鸭瘟或鸭病毒性肝炎母源抗
体是或有或无或高低参差不齐, 对于这样的需要
进行放牧的雏鸭群体要想采用主要是依靠母源
抗体和环境的隔离、消毒来实现对鸭瘟和鸭病毒
性肝炎的防制, 其难度是很大的, 且几乎是不可
能的。所以本研究就是要针对这种情况, 探讨应
用鸭瘟鸭病毒性肝炎二联苗来雏鸭进行早期免
疫的有效的最佳途经。
3. 2 从表1可知, 对于没有母源抗体的雏鸭, 饮水
免疫和皮下注射对鸭病毒性肝炎的免疫效果没
有显著的差异, 为最佳免疫途径, 3日龄时, 在皮
下注射组的免疫保护率为90% (9ö10) , 比饮水
免疫组的保护率80% (8ö10) 要高一些, 但到
662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表5 1日龄雏鸭滴鼻免疫后攻击1万倍LD 50 的DHV 和1万倍最小致死量D PV 的结果
攻击不同病毒毒株后鸭存活数(攻毒鸭为10只)
时间(天) 15 45 75 105 135 165 195 270 对照
病毒毒株
DHV D PV DHV D PV DHV D PV DHV D PV DHV D PV DHV D PV DHV D PV DHV D PV DHV D PV
攻毒日龄
3日龄 2 0 0 0 0 0 0 0 2 0 2 1 4 1 6 2 0 0
4日龄 3 1 1 1 1 0 1 1 4 1 4 1 6 2 7 3 0 0
5日龄 5 1 1 1 1 0 1 1 5 1 6 2 7 2 8 4 0 0
6日龄 6 1 3 1 2 0 3 1 6 2 7 4 8 4 10 4 1 0
7日龄 7 2 4 2 3 0 4 2 7 3 8 4 9 5 10 6 3 0
30日龄 2 0 2 0 2 0 2 0 2 0 2 0 2 0 2 3 2 0
60日龄 2 0 2 0 2 0 2 0 2 0 2 0 2 0 2 0 2 0
90日龄 2 0 2 0 2 0 2 0 2 0 2 0 2 0 2 0 2 0
注:“2”表示未作。
表6 1日龄雏鸭喷雾免疫后攻击1万倍LD 50 的DHV 和1万倍最小致死量D PV 的结果
攻击不同病毒毒株后鸭存活数(攻毒鸭为10只)
时间(天) 15 45 75 105 135 165 195 270 对照
病毒毒株
DHV D PV DHV D PV DHV D PV DHV D PV DHV D PV DHV D PV DHV D PV DHV D PV DHV D PV
攻毒日龄
3日龄 1 0 0 0 0 0 0 0 1 0 2 0 4 1 5 2 0 0
4日龄 2 0 1 0 1 0 1 0 1 0 3 1 6 2 6 3 0 0
5日龄 2 0 1 0 1 0 1 0 4 1 5 2 7 3 8 4 0 0
6日龄 5 1 3 0 2 0 3 1 5 2 7 3 7 4 9 4 1 0
7日龄 6 1 3 1 2 0 3 1 5 2 7 3 9 4 10 5 3 0
30日龄 2 0 2 0 2 0 2 0 2 0 2 0 2 0 2 2 2 0
60日龄 2 0 2 0 2 0 2 0 2 0 2 0 2 0 2 0 2 0
90日龄 2 0 2 0 2 0 2 0 2 0 2 0 2 0 2 0 2 0
注:“- ”表示未作。
4日龄时两组都是100% (10ö10) 能抵抗1万倍
LD 50 的DHV 强毒的攻击, 其结果与徐克勤等
(1990) [ 9 ]、P. R. w oo lc- ock (1991) [ 10 ]、程安
春等(1993) [ 3 ] 应用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的单
苗对雏鸭进行免疫的试验结果相似, 其中本试验
雏鸭产生坚强免疫力的时间比徐克勤等报道的
时间要早一天, 这可能与疫苗毒株的特性、试验
鸭的品种有关, 另外从徐克勤等的报道中, 看不
出试验雏鸭是否含有母源抗体。与皮下注射和饮
水相比, 本试验中滴鼻和喷雾免疫效果是最差
的, 到5日龄时, 保护率分别为60% (6ö10) 和
50% (5ö10) , 由于鸭病毒性肝炎随着雏鸭年龄
的增长, 其易感性降低, 所以考察30日龄以后鸭
病毒性肝炎的保护率已经没有实际意义, 在表中
这部分工作就没有作。
3. 3 从表2可知, 对于没有母源抗体的雏鸭, 施行
762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皮下注射途径和饮水免疫途径免疫雏鸭后3日
龄, 分别有100% (10ö10) 和90% (9ö10) 的雏鸭
能够抵抗1万倍最小致死量的D PV 强毒的攻击,
4日龄时这两种途径免疫的雏鸭的保护率均为
100% , 30和60日龄时保护率仍为100% , 到90
日龄时免疫保护率分别为70% (7ö10) 和60%
(5ö10) , 表明没有母源抗体的雏鸭经皮下注射二
联苗后其对鸭瘟的免疫期可达2个月以上, 是免
疫的最佳途径; 而经滴鼻和喷雾进行免疫的雏
鸭, 其免疫效果最差, 在检测的整个阶段, 其最高
保护率分别为40% (4ö10) 和30% (3ö10) ; 以上
试验结果与范存军等( 1990) [ 11 ]、谭诗文等
( 1989, 1990) [ 12, 13 ] 应用鸭瘟弱毒疫苗单苗早期
免疫雏鸭的结果相似。
3. 4 对于含有抗鸭瘟和鸭病毒性肝炎母源抗体
的雏鸭, 对鸭瘟鸭病毒性肝炎二联弱毒疫苗进入
体内是要产生影响的, 如何选择最佳免疫途径,
使这种影响降到最低呢? 由表3到表6可知, 抗鸭
病毒性肝炎母源抗体水平越高, 免疫效果越差,
当种鸭血清中抗DHV 的中和效价为210. 28 (二联
苗免疫鸭后75天收集的种蛋孵出的1日龄雏鸭)
时, 1日龄雏鸭经饮水、皮下注射、滴鼻和喷雾途
径免疫, 到3日龄时, 除了饮水免疫组保护率为
70% (7ö10) , 其他各组均为0; 当种鸭血清中抗
DHV 的中和效价为23. 2 (二联苗免疫鸭后270天
收集的种蛋孵出的1日龄雏鸭) 时, 1日龄雏鸭经
饮水、皮下注射、滴鼻和喷雾途径免疫, 到3日龄
时, 各组保护率分别为80% (8ö10)、60% (6ö
10 )、50% (5ö10) 和40% (4ö10) ; 母源抗体对
二联苗饮水免疫雏鸭产生的对鸭病毒性肝炎的
免疫效力影响最小, 影响最大的依次是皮下注
射、滴鼻和喷雾。有母源抗体的雏鸭饮水免疫产
生的对鸭病毒性肝炎的免疫力与没有母源抗体
的雏鸭经皮下注射及饮水免疫产生的对鸭病毒
性肝炎的免疫效力相近, 差异不显著(P > 0.
05)。
有母源抗体的雏鸭对二联苗进入鸭体后产
生对鸭瘟的免疫力是有影响的: ①其中影响最大
的是经皮下注射试验组, 在种鸭免疫二联苗后的
15- 195天内(血清中抗D PV 的EL ISA 抗体滴
度平均范围为770 6553. 6) , 收集的种蛋孵出
的雏鸭皮下接种二联苗后, 任何一个日龄(3 90
日龄) 都不能抵抗1万倍最小致死量的D PV 强毒
的攻击, 与对照组一样, 其死亡率均为100% , 只
有当种鸭血清的EL ISA 抗体滴度降到70. 4 (平
均) 时才开始出现免疫保护, 且到30日龄时免疫
保护率仅为20% , 60日龄时保护率即消失; ②对
滴鼻和喷雾免疫试验组的影响比皮下注射组稍
微要小一些, 但正如表5和表6所示, 其免疫保护
率极低, 在生产中是不能应用的; ③母源抗体影
响最小的是饮水免疫组, 当种鸭血清中抗D PV
的EL ISA 抗体滴度在74. 4 6553. 6的范围内
时, 应用二联疫苗对1日龄雏鸭进行饮水免疫时,
3日龄即有70k 80% 能够抵抗1万倍最小致死量
D PV 强毒攻击的能力, 到4日龄时抵抗力均达
100% , 且到30日力保护均为100% , 60日龄仍有
80 90% 的保护率, 此一结果与文献[ 10 ]、
[ 11 ]、[ 12 ]等应用鸭瘟弱毒疫苗单苗对有母源抗
体的雏鸭进行免疫的结果相似, 是对有母源抗体
的1日龄雏鸭进行二联疫苗的最佳免疫途径; 同
时, 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 二联苗饮水免疫对无
母源抗体的雏鸭的免疫效果比有母源抗体的雏
鸭的免疫效果要好一些, 但两者的差异不显著(P
> 0. 05)。
4 小结
4. 1 对于没有母源抗体的1日龄雏鸭, 用鸭瘟鸭
病毒性肝炎二联弱毒疫苗进行免疫的最佳途经
是皮下注射和饮水免疫, 其中皮下注射效果比饮
水稍好: ①到3日龄产生对鸭病毒性肝炎部分免
疫力, 4日龄产生坚强免疫力; ②皮下注射到3日
龄、饮水免疫到4日龄均产生对鸭瘟的坚强免疫
力, 保护期持续2个月以上。
4. 2 对于含有母源抗体的1日龄雏鸭, 对用鸭瘟
鸭病毒性肝炎二联弱毒疫苗进行免疫, 其效果要
受影响, 母源抗体的水平越高其影响就越大, 其
862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中受影响最大的是皮下注射途径。对有母源抗体
的1日龄雏鸭进行免疫的最佳途经是饮水免疫:
①到3 4日龄产生对鸭病毒性肝炎部分免疫力,
5日龄产生坚强免疫力; ②3 4日龄产生对鸭瘟
部分免疫力, 5日龄产生对鸭瘟的坚强免疫力,
其免疫持续期2个月以上, 保护率达100%。在生
产中可使用饮水免疫的方法, 方便、省力, 效果
好。
参考文献
1 程安春, 汪铭书主编. 最新鸭病诊断和防治.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5: 30- 52
2 徐宜为主编. 最新禽病与防制. 北京: 中国农
业出版社, 1993
3 程安春, 廖德惠, 谢镜怀等. 鸭病毒性肝炎
(DV H ) 的研究 病原分离、鉴定及弱毒株的培
育. 中国兽医杂志, 1993; 19 (1) : 3- 4
4 程安春, 汪铭书, 廖德惠等. 鸭肝炎病毒与得
克萨斯沙门氏菌混合感染的诊疗. 中国兽医科
技, 1992; 22 (8) : 29- 30
5 程安春, 汪铭书, 廖德惠等. 得克萨斯州沙门
氏菌的分离和鉴定. 中国畜禽传染病, 1993; 6:
9- 11
6 程安春, 汪铭书, 崔恒敏等. 鸭瘟鸭病毒性肝
炎二联弱毒疫苗的研究1. 最佳配比的筛选、安全
性及疫效力. 畜牧兽医学报, 26 (5) : 466- 474
7 程安春, 汪铭书, 崔恒敏等. 鸭瘟鸭病毒性肝
炎二联弱毒疫苗的研究2. 稳定性、保存条件及保
存期的测定.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6; 14
(1) : 118- 123
8 程安春, 崔恒敏, 汪铭书等. 鸭瘟鸭病毒性肝
炎二联弱毒疫苗的研究3. 二联苗免疫鸭后抗体
消长规律的测定.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6; 14
(1) : 124- 127
9 徐克勤, 郭美龄, 吴连根等. 鸭肝炎弱毒疫苗
的研究. 中国兽医杂志, 1990; 16 (1) : 47- 49
10 P. R. w oo lcock. D uck hep atitis viru s
typ e É. stud ies w ith inactived vaccines in
b reader duck s. A vian p atho logy, 1991; 20:
509- 522
11 范存军, 谭诗文. 鸭瘟弱毒疫苗对雏鸭的饮水
免疫试验. 中国畜禽传染病, 1990; 1: 13
12 谭诗文, 范存军, 朱德荣. 鸭瘟弱毒疫苗早期
免疫的研究 雏鸭早期免疫与人工感染鸭瘟
病毒的病理性态学观察. 中国兽医科技, 1989;
4: 4- 7
13 谭诗文, 范存军, 朱德荣. 鸭瘟弱毒疫苗早期
免疫的研究1. 鸭瘟疫苗早期免疫途径和时间以
及程序的研究. 畜牧兽医学报, 1990; 4: 338-
346
STUDY O N B IVAL ENT ATTENUATED VACC INES AGA INST D P AND D VH
Î. THE STUD IES O N THE EARLY STAGE
IMM UN IZAT IO N O F THE VACC INE
Cheng A nchun W ang M ing shu Cu i H engm in et al
(Co llege of A n im al Science and T echno logy, Sichuan
A g ricu ltu ral U n iversityöYaan, Sichuan, Ch ina 625014)
Abstract In th is p ap er the stud ies on the early stage imm un ization of
the b ivalen t attenuated vaccines again st D uck P lague (D P) and D uck V iral H ep atitis
(下转295页)
962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5 黄国振. 对影响梅花在北京越冬驯化的若 7 (1) : 39
干生理生化因素的研究. 园艺学报, 1980;
STUDY O N ECO TY PES O F PRUNUS M UM E SIEB. ET ZUCC.
IN SICHUAN PRO V INCE
Zhang Xudong Gou J ianying
(Co llege of Fo restry and Ho rticaltu re, Sichuan
A g ricu ltu ral U n iversityöYaan, Sichuan, Ch ina 625014)
Abstract In th is p ap er ob servation s have been m ade on the w ilting tim e and
the d issection structu re of the leaves of P. m um e Sieb. var m um e and P. m um e var.
p allescen s F ranch. T he resu lts ind icated that bo th of them had adap ted them selves to their e2
co log ical environm en ts in the d issection structu re and the w ilting characteristics of
leaves. Fu rtherm o re in troduction exp erim en ts ind icated that they w ere tw o k ind s of hu2
m id ity eco typ es.
KEY WORD S M UM EPLAN T; P. M UM E S IEB. VA R M UM E; P. M UM E VA R PALL ESCEN S FRAN CH;
ECO T YPE; IN TRODU CT ION.
□
(上接269页)
(DV H ) is repo rted. Sichuan flaxen duck ling s w ithou t m aternal an tibody and w ith m a2
ternal an tibody w ere u sed in the exp erim en t. T he duck ing s have been imm un ized by d iffer2
en t rou tes (Subcu taneou s, in d rink ing w ater, no se d ripp ing and sp raying). T he resu lts ind i2
cated: 1. T he best imm un ization rou tes on duck ing s w ithou t m aternal an tibody are
subcu taneou s and in d rink ing w ater (Subcu taneou s in jection is sligh tly better than that in
d rink ing w ater) , ①all 4- day o ld imm un ized duck l- ing s imm un ized by subcu taneou s in jec2
tion and in d rink ing w ater cou ld resist the challenge of 10- thou sand LD 50viru len t DHV ;
②all 4 - day o ld imm un ized duck ling s imm un ized by subcu taneou s in jection and in
d rink ing w ater cou ld resist the challenge of 10- thou sand M. L. D. viru len t D PV , and
2 m on th s later, the p ro tection rate w as 100%. 2. T he best imm un ization rou tes on duck ing s
w ith m aternal an tibody is that in d rink ing w ater, ①all 5- day o ld imm un ized duck ling s im 2
m un ized by that in d rink ing w ater cou ld resist the challenge of 10- thou sand LD 50 viru len t
DHV ; ② all 4- day o ld imm un ized duck ling s imm un ized by subcu taneou s in jection and
in d rink ing w ater cou ld resist the challenge of 10- thou sand M. L. D. viru len t D PV , the
imm un ity p eriod lasted fo r at least 2 m on th s.
KEY WORD S
TH E B IVAL EN T A T T ENUA T ED VA CC IN ES A GA IN ST D P AND DV H; DU CKL IN GS;
EA RL Y STA GE IMM UN IZA T ION ; EFFECT; DU CK D ISEA SE.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