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oa:
猪瘟的研究进展:
- 1810年美国首次发现并记录了猪瘟,1822年-法国,1833年-德国,1866年-英国,1899年-南美州,1900年-南非。
- 欧洲人称之为古典猪瘟,我国有人称它为烂肠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传染病。
- 猪瘟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非典型性和不明显型。急性CSF由强毒株引发,一般导致高发病率和死亡率,而弱毒病毒感染则表现不明显。由于疫苗的广泛应用,有效地控制了猪瘟的大流行,减少了急性死亡。但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临床症状不典型且病程变长的非典型性猪瘟(或慢性猪瘟)成为该病的主要发生形式,持续感染普遍存在,疫苗的预防效果明显下降,使猪瘟防制遇到了新的困难。
- 以目前人类对猪瘟的认识水平,尚难以从分子水平解释这一新变化的成因,这是因为对猪瘟病毒致病机理及其分子基础的认识深度不够。
1、临诊特征
猪瘟的临诊特征为急性经过,高热稽留,死亡率很高和小血管变性引起的出血、梗塞和坏死等变化。各年龄猪均可发病,一年四季流行。
体温升到40.5 ~42℃,稽留热;有脓性结膜炎;病初便秘,粪呈羊球状,污黑色,后腹泻;病猪耳后、腹部、四肢内侧等毛稀皮薄处,出现大小不等的红点或红斑,指压不褪色;公猪包皮发炎,挤压时有恶臭混浊液体射出,多在1周左右死亡,死亡率可达60%~80%。小猪有神经症状。慢性病猪,体温时高时低,食欲时好时坏,便泌与腹泻交潜发生,病猪明显消瘦,精神萎靡。行走不稳,或不能站立。一般病程可达20天以上,最后虚弱衰竭,死亡居多。
2、病 原
A.属性及形态:
病原为猪瘟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其核酸为RNA,属披盖病毒科瘟病毒属;20面球状病毒,有囊膜,直径34-35nm。
B、抵抗力:
病毒抵抗力不强,病死猪尸体腐败后2--3天失去毒力;一般消毒药均可灭活,常用5-10%石灰乳、2- 3%氢氧化钠、5%漂白粉等进行消毒。
3、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只引起猪和野猪发病,不分年龄、品种、性别、季节均易发病死亡。
(2)传染源:病猪,病猪可经排泄物、分泌物排毒,猪肉产品及污染的饲料、饮水也是危险的传染源。
(3)感染途径:消化道和呼吸道 。
(4)主要侵入门户:扁桃体。
(5)传播媒介:带猪瘟病毒的传染源物质和蚊、蝇等作为媒介引起本病的传播。
(6)垂直传播:妊娠母猪有一定的免疫力,感染后发病不明显,带毒,导致胎儿带毒,分娩后仔猪不发病,断奶后发病;母猪感染无免疫性,毒力不特别强,引起胎儿死胎、木乃伊胎、弱胎,个别存活仔猪出现神经症状。
(7)发病率和病死率达90%以上。
4、症状
(1)最急性型:突发病、高温稽留、食欲不振、喜欢饮水、眼结膜充血,猪瘟病潜伏期2-21天,临床上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慢性、温和型五种病。颈部、腿内侧、腹下出现少量的发绀和出血。病死率可达90%以上。
(2)急性型(主要病型):
①体温升高达40.5℃-42℃(常见41℃左右),稽留热,脓性结膜炎,可视粘膜发绀、苍白或有出血点。
②食少或不食,常食几口就退槽,喜饮冷水,间有呕吐。
③精神沉郁,伏地呈嗜眠状,怕冷,钻垫草,相互堆叠。拱背、无力,步态摇摆。
5、病理变化
本病以出血和梗死为主要病变。
(1)最急性型:突发高热而无明显症状并且迅速死亡。病变不明显,浆膜、粘膜和肾脏中仅有极少数的点状出血,淋巴结轻度肿胀、潮红、出血。
(2)急性型:
①具典型病变,全身 败血症。
②皮肤有紫红色出血斑、点,以耳根、四肢、胸、腹多见。
③全身 淋巴结肿大、充血、暗红色,切面多汁、花纹状出血、大理石样变。
④脾脏边缘出现紫黑色梗死灶;肾贫血,表面有密集或少量针头大出血点;扁桃体出血、肿胀、溃疡。
⑤膀胱、喉头、胆囊、心内外膜、肺脏等处粘膜或浆膜普遍有出血斑点。
(3)亚急性和慢性型:
除可见到与急性型类似的或较轻病变之外。其典型病变是盲肠、结肠淋巴滤泡肿胀,并形成特征性同心轮层状或纽扣状溃疡(回盲瓣最明显)。
(4)温和型:
病变较轻,淋巴结肿胀,出血轻微或不出血,肾脏出血也较少,脾梗死灶少,略有肿胀,膀胱粘膜没有出血,大肠粘膜很少有扣状肿。
6、诊 断
(1)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学剖检可做现场诊断。
(2)鉴别诊断:临床上注意区别于猪丹毒、副伤寒、猪肺疫、败血型链球菌病、弓形体病等。
(3)实验室诊断:常规的血液学、组织学、细菌学检查、病原学检查等可辅助作出诊断。
(4)兔体交互免疫试验原理:
猪瘟病毒不能使家兔发病,但能使之产生免疫,而兔化猪瘟病毒则能使家兔产生热反应,可根据这一原理进行诊断。
(5)荧光抗体法:
采用可疑病猪的淋巴结、肝、肾等制作冰冻片、组织切片或组织压片,用猪瘟荧光抗体处理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如见细胞中有亮绿色荧光斑块为阳性,青灰或带橙色为阴性。
7、防制
(1)管理预防
①做好平时的预防工作,要选择和制定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制定科学和确实有效的免疫接种计划,认真执行免疫程序,定期检测免疫效果;
②把好引种关,实行自繁自养的办法。通过严格检疫和淘汰带毒猪,建立健康繁殖母猪群;防止将带毒猪只引入猪场;若需要从外地购买猪种,运回后还须隔离饲养半个月左右,并进行疫苗注射,方可混群饲养;
③加强集市管理和运输检疫。杜绝病猪在集市出售和收购、运输中传播疫病。生猪交易市场、猪库、屠宰场等猪只集中场所,特别应加强兽医卫生管理及检疫措施;
④改善饲养管理。实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切断疾病传播途径等综合性措施是控制或消灭猪瘟的前提条件。搞好圈舍、环境及管理用具的兽医卫生、消毒工作;
⑤紧急措施。对病猪及可疑病猪,立即隔离饲养,特别是贵重的种猪,在备有抗猪瘟血清的单位,可用于治疗;对发病猪场及附近尚没发病的猪只,立即全部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进行紧急注射,可有效地制止新的病猪出现,缩短流行过程,减少部分损失。
(2)免疫预防
免疫接种是当前发展中国家防制猪瘟的主要手段。我国现用的猪瘟兔化弱毒苗是世界上公认安全有效、没有残余毒力的疫苗。仔猪一般于20日龄和60日龄各接种1次疫苗,种猪在每次配种前免疫l次。在污染严重的猪场中则常常实行超前免疫,即仔猪出生后,立即注射2头份猪瘟单苗,2 h后吃初乳,可有效避开母源抗体的干扰。
每年采取定期注射和经常补针结合的办法,用猪瘟兔化弱毒冻干苗,稀释后大小猪一律肌肉注射1毫升。免疫接种可抵抗自然感染,72h后可产生坚强的免疫力,接种35d后用猪瘟弱毒单抗可测出有效免疫抗体,对断奶猪的免疫期可达1.5年。猪瘟兔化弱毒苗完全能抵抗目前国内不同毒力的流行野毒株1次、2次和交叉攻击,对免疫猪的保护率为很高。
(3)治疗方法
①自制苗源性抗猪瘟血清。选取两个月后将出栏的健康育肥猪,首先按常规免疫接种剂量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免疫,二免于首免后1个月即出栏前1个月进行,剂量为正常剂量的5倍,在免疫期间,加强饲养管理,增加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宰时,用清洁的大玻璃容器或塑料容器接血,分离血清。用G6的玻璃滤器负压抽滤灭菌,分装于灭菌的500毫升葡萄糖生理盐水瓶中,-10℃冰冻贮存备用,用时自然溶化注射,临床治愈率达92.4%。
②疫苗疗法。对发病猪肌注5-6头份猪瘟疫苗,治愈率达88%-100%。
③中药疗法。败酱草,生石膏,石菖蒲各125克,青松针叶100克,地骨皮,忍冬藤各47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用3-5剂。
④农家偏方疗法
A.癞蛤蟆疗法。捕捉活癞蛤蟆杀死后,晒干碾细,每头猪每天取癞蛤蟆粉15克拌料喂服,每天1次,连用2-3次即可治愈。
B.大蒜50克,雄黄2克,明矾3克,朱砂2克,共捣烂加开水过滤,取滤液灌服,连喂3-5天。
C.挖寻蝼蛄(俗称土狗子)7只,取皮硝120克,将蝼蛄捣烂,连同皮硝一起用温开水调喂,连用5-7剂。
D.按猪每50公斤体重取石灰澄清液1公斤,加捣烂的大蒜15克,12片研细的土霉素和食盐25克,搅匀用纱布过滤,取滤液喂服,每天1次,连用3-5天。
(4)疫情控制方法
按照《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进行严格处理。某地区或猪场一旦暴发并确诊为猪瘟感染时,应迅速对猪群进行检查,隔离和扑杀病猪,扑杀和死亡的猪只应经高温煮透、焚毁、深埋等严格措施销毁,严禁随处乱扔;全场进行紧急消毒处理,加强工作人员的管理和消毒,禁止场内物品、用具的混用和人员的随意流动,并加强定期消毒。同时对全场猪只进行2~4头份猪瘟疫苗紧急接种。随后可根据需要执行定期检疫淘汰带毒猪的净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