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喜 阳金华 蓝希华
“去年以来,我家已卖了50头猪,赚了上万元。如果没有严所长的帮助和指导,我们哪里养得出这么多、这么好的猪来。”6月2日,笔者来到南康市横市镇禾田村的一位农户家,主人江小凌不停地表达着对严由南的感激之情。1987年,刚从赣州农校毕业的严由南来到了南康市畜科所上班。至今,他已经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整整度过了不平凡的21周年。
刚到畜科所,情况并没有严由南想像中那么好:母猪存栏50多头、采用老式栏传统方法养猪、整个畜科所基本上是“零”收入、到处借钱发工资、员工纷纷“跳槽”……然而,如此艰苦的条件并没有让严由南打半点“退堂鼓”。“越有困难我就越想干下去,好像做数学题一样。”不服输的严由南将工作困难当做数学难题一样攻克。2000年夏天的一个早晨,喜欢看报纸的严由南照常拿起报纸阅读,一行醒目的标题跳入他的眼帘:“科技养猪——新的养猪理念,带动群众掀起新一轮养猪革命”。“这样养猪行吗?我能带动乡亲们养猪致富吗?”一连串的问号冒出脑门,一股“科技养猪带动乡亲致富”的激流澎湃地涌上严由南的心头。
科技养猪,这条路几多坎坷?带动乡亲致富,又谈何容易?严由南丝毫没有犹豫,敢于创新,干字当头。围绕科技养猪的理念,探索科学养猪的路子,他白天忙着修缮猪舍、管理喂养母猪;晚上就独自一人潜心研读《种植与养殖》、《江西畜牧兽兽医杂志》、《农村养猪技术》、《世界农业》等杂志书籍。育肥仔猪和种猪、怎样防疫、仔猪和种猪的饲料如何配比;仔猪阶段、育肥阶段、母猪怀孕和产崽阶段喂什么饲料等等,他都研究透了。同时,严由南不断探索获得最佳养猪效益的新方法。面对传统的饲养方法,他逐步实现了“三改”:一是改吃熟料为生料,既提高了饮料利用率,又减少了饲料加工的燃料成本和人工费用;二是改吃湿料为干料,饲料与水分开,确保了猪的体型;三是适时改进饲料的配比,根据生猪在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逐步摸索制定不同的饲料配比方案。2002年,严由南高价引进了美国杜洛克、长白和大约克等新品种,配种后的三元杂仔猪瘦肉率高、品质好、抗病力强、食量少,每天可长膘达0.9千克。如今,走进严由南的养猪场,但见一头头肥猪滚瓜溜圆,特别招人喜爱。畜科所也因为他的到来发生了质的变化:母猪存栏600多头、采用猪—沼—果生态模式养猪、整个畜科所一年有10多万元利润、员工月收入达1500多元。更值得一提的是,原先许多“跳槽”的员工,现在都想方设法要“挤”进畜科所来上班。
“畜科所富了,这不算啥本事,我还要带领乡亲们养猪致富。”已经小有成就的严由南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已有21年工龄的他,无时无刻不在考虑群众的利益。多年来,为让南康的农民养猪致富,他四处推广科学养猪,推广良种母猪,推广人工授精技术,推广优良商品仔猪,推广饲喂乳、仔猪等配合饲料。南康市蓉江街道有位徐姓村民,家中养了20多头母猪和200多头生猪。去年上半年,该村民碰到了缺钱买饲料的困难。抱着试试看的心情,他登门向严由南借1万元钱。想不到严由南二话没说,就把1万元钱递到了他手中,为他解了燃眉之急。不久,这位村民想买10头母猪发展养猪业,再次登门向严由南求援。严由南又伸出援助之手,从所里赊给他10头母猪。今年初,有位姓周的养猪户扩建猪舍遇到了资金不够的困难,严由南获悉后,当即借给他1.2万元,使他的猪场里猪舍按期顺利完工。在严由南的帮助和指导及带领下,许多人走上了科技养猪致富路,一举摘掉了“贫困帽”。
2005年,严由南当上了南康市畜科所所长,官不大可是事情却不少。全市几百户养猪大户,谁家有事都给他打电话问问,他的手机成了畜科所的“热线电话”。这几年,严由南还学会了上网,通过网络随时掌控市场信息,并把最新的信息传递给大伙。从养殖技术培训到组织饲料团购,甚至到市场销售,严由南不但不挣钱,有时甚至还要搭点。说起这事,他挺轻松:“我是所长,大伙都信任我,我搭点儿钱不算啥。”此外,严由南还积极撰写理论文章,先后在《江西畜牧兽兽医杂志》发表《养好哺乳仔猪的技术措施》、《建设生态小区 推进生猪可持续发展》等论文10余篇。他于2006年完成的“生态养猪小区标准化饲养模式推广”项目,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2007年完成的“瘦肉型及其配套饲养技术推广应用”项目,获赣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