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的体色发白变花一定是饲料的原因吗?
中国饲料技术网,叶栋才
目前水产养殖中越来越多的使用配合饲料来进行高密度养殖,养殖动物获得营养物质来源的途径更加贫乏,所需营养物质都需要饲料来提供,对水产饲料配方的要求也更高,如果饲料中某一营养物质得不到足量供给,就会出现相应缺乏症状。
最近几年,养殖鱼类出现变色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从实际经验出发,大家多认为是由于饲料中缺乏相应的营养素造成的,理由是在自然情况或者非高密度养殖情况下,很少出现鱼体变色情况。为此,笔者查阅了一些文献资料,觉得这个观点也不尽然正确,现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鱼体颜色的构成。
构成鱼体颜色的细胞色素有四类,分别是黑色素(黑色)、类胡萝卜素(黄红色)、嘌呤也称鸟粪素(银白色)和喋呤(黄色)。鱼体颜色就是由这四种色素的沉积部位(肌肉、体表、腹部等等)、比例和结合方式决定,从而呈现出各种不同的色彩。但多数鱼类的体色由类胡萝卜素决定,其次是黑色素。
那么影响鱼体色的因素有哪些呢?
一、遗传因素
鱼体颜色受到控制体色的基因调控,控制体色的基因决定了不同的鱼类有不同的体色,甚至同一品种的不同颜色,在基因上也有差异。例如有学者对洞庭湖两种不同体色的黄鳝的染色体进行了分析,发现其长度存在相对差异。这种体色的改变由基因控制,只有通过选种和定向培育才能比较好的控制,一般无法改变。
二、中枢神经调控
鱼体色素细胞受到中枢神经的调控,当受到外界刺激时,中枢神经通过分泌激素控制色素细胞做出相应的反应。最常见的情况是在应激状态下,鱼体通过分泌褪黑激素使黑色素细胞中的弥散状的黑色素颗粒浓缩到细胞中央,从而使鱼整体颜色变浅,在应激解除时,鱼体会分泌促黑激素使黑色素由浓集状态重新恢复到弥散状态,这时鱼的体色逐渐回复。某些海水鱼类会根据环境颜色改变体色的本领也是在这种神经调控下完成的。对于一般的养殖鱼类而言,通过对水环境的控制来尽量减少对鱼体的应激,可以减少鱼体变色情况的发生。主要有以下一些因素:
(1) 溶氧:水中溶氧不足时,鱼体缺氧出现鳃丝和体色苍白的现象。
(2) 氨氮:氨氮过高时,鱼体出现鳃丝红色变深,体色苍白现象。
(3) 水温:水温出现短暂快速变化时,也会造成鱼体出现体色变浅现象。同时,水温也会影响色素沉积效率。
(4) 药物:在使用药物时,浓度过高,对鱼刺激过大,会造成鱼体色变化,随药物浓度降低逐渐回复正常。
(5) 其它:在养殖生产中,对水环境产生干扰或破坏的因素,对鱼来说都是一种应激,使鱼出现体色变化。如光照变化、环境背景色变化、捕捞操作、鱼皮肤直接与空气接触等等。
三、病害侵袭造成体色变化
鱼体受到病虫害侵袭时,体色也会出现一些变化。发生病毒病的鱼,体色会变黑,例如草鱼的病毒性出血,鲤鱼的鲤春病毒病都出现体色变黑的症状;被寄生虫寄生的鱼由于长期缺血,会出现鱼体苍白;细菌性疾病会造成鱼体皮肤出现红肿斑块,失血发白等现象。
四、营养性因素
前面提到鱼的体色呈现主要物质是类胡萝卜素和黑色素。两种色素的缺乏都会造成鱼的体色出现异常,但其机理不同,现在分别一一进行阐述。
(一)类胡萝卜素缺乏造成的体色异常和治疗方法
类胡萝卜素是一大类物质的统称,主要包括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两大类。胡萝卜素是以胡萝卜的色素为代表的一大类色素的统称,主要由C、H组成,是合成VA的前体物质,但着色能力较差。叶黄素是氧化了的胡萝卜素,分子中含有一个或者多个氧原子,包括玉米黄素、虾青素、角黄素等等。这类物质是主要的着色物质,尤其是虾青素,在鱼、虾、蟹体内都是最主要的着色物质。
类胡萝卜素在鱼体内无法合成,必须通过外界补充。鱼体摄入类胡萝卜素后,主要通过肝脏完成这种转化和代谢,一部分用于合成VA,一部分沉积到皮肤和肌肉等处用于体色呈色,还有一部分代谢流失。
如果类胡萝卜素出现缺乏或者吸收障碍,鱼的体色就会出现异常,通常的症状就是体色出现变浅,局部变白或者变花等现象。
1. 造成类胡萝卜素的缺乏或者吸收障碍因素有哪些?
(1) 饲料中类胡萝卜素色素总的供给量不足。
饲料中缺乏类胡萝卜素色素,鱼类得不到足够的色素用于呈色,颜色就比自然水域中的同类更加暗淡、苍白。长期严重缺乏,随着色素的不断流失,会出现鱼体颜色整体发白或者部分发白现象。这就是为什么养殖鱼类的体色通常没有自然水域中的鱼类颜色艳丽的原因。
(2) 维生素的缺乏,尤其是VA的缺乏。
一方面,VA缺乏时,鱼体会动用类胡萝卜素去合成VA,造成用于着色的类胡萝卜素减少;另一方面,VA的抗氧化性对肝脏有保护作用,保证了肝脏对类胡萝卜素的正常代谢,从而保证了着色的正常进行。因此,对肝脏有保护作用的维生素对着色都有一定促进作用。例如胆碱、VE、VC等等。在生产实践中也有人报道因为维生素的缺乏导致所养殖的斑点叉尾回颜色由黑变白的实例,在将维生素更换后,颜色又重新恢复正常。笔者在鲤鱼的养殖中也遇到过这种情况,使用存放时间过长的维生素约两个月后,所养殖的鲤鱼出现体色异常,将维生素的含量提高后,颜色得到了逐渐恢复。同时解剖体色异常的鱼,无一例外发现肝脏都有一定程度的损伤。
(3) 其它原因造成的肝脏损伤。
肝脏因各种原因受到损伤时,会造成鱼体利用色素的能力下降,从而表现出体色变浅、变差等现象。例如饲料中脂肪过高,胆碱的含量不足,造成脂肪肝,鱼的体色会变得发黄;长期在饲料中使用腐败严重的脂肪,会导致鱼出现溶血性贫血,鱼的体色会变淡发黄;长期大量用药造成鱼类肝脏损伤后,鱼体的颜色也会变浅,解剖可以发现,鱼的肝脏发生了严重损伤,出现花肝等症状。
2. 如何治疗因类胡萝卜素的缺乏造成的体色异常?
(1) 在饲料中补充足够的类胡萝卜素。
在色素不足的饲料中加入一些含色素丰富的原料,可以增加饲料中类胡萝卜素的总量,使色素的供给能够充分满足鱼体需要,鱼体颜色得到改善。研究发现,鱼对类胡萝卜素的利用能力并不相同,根据是否具有利用其它类胡萝卜素合成虾青素的能力可以划分为三类:
a. 红鲤鱼型:包括大部分淡水鱼类,可以将叶黄素合成虾青素用于着色。
b. 大虾型:包括几乎所有甲壳类,可以将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转化成虾青素用 于着色,但利用β-胡萝卜素的能力很低。
c. 鲷鱼型:包括鲷类和虹鳟类,不能将其它类胡萝卜素合成虾青素,直接将色素沉积在皮肤和肌肉中。
生产中根据鱼类利用类胡萝卜素的能力,可以选择相应的色素添加到饲料中,从而达到理想的着色效果。例如,在淡水鱼饲料中,可以直接补充玉米黄素或者虾青素,在海水鱼和虾蟹类饲料中最好直接补充虾青素。虾壳粉中含有丰富的虾青素,万寿菊的花瓣粉含有丰富的叶黄素,是两种比较廉价的色素来源。
值得注意的是,鱼类对类胡萝卜素的吸收能力有限,而且从吸收到皮肤着色,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所以长期小剂量的补充色素形成的体色比短期大量补充色素形成的体色更加稳定。
(2) 饲料中维生素的含量尤其是VA的含量足够。
保证饲料中维生素的有效供给能防止体色异常的发生,需要注意的是,饲料中一些原料会对维生素产生破坏作用,例如氧化严重的脂肪、矿物质预混料等等。另外加工工艺对维生素的破坏也比较大,储存时间过长,储存方法不当,维生素的损失较大时,都需要在维生素的添加时予以考虑,适当加大维生素的添加量。同时,研究发现,一些脂溶性维生素也有助于类胡萝卜素的吸收,从而提高着色效果,如VE。
(3) 在饲料中适当加大油脂的含量。
油脂是类胡萝卜素的优质溶剂,在饲料油脂含量不足时,适当加入油脂,可以使类胡萝卜素的吸收更加容易,而且油脂的存在可以保护类胡萝卜素免受氧化,对色素的吸收有积极作用。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保证油脂的新鲜度,如果油脂本身已经氧化酸败,不但不能保护和帮助吸收色素,反而会起到相反作用。
(4) 防止肝脏受到损伤。
多种原因可以造成鱼的肝脏损伤。生产上常见的是长期大量内服抗生素类药物造成的肝脏损伤。建议使用抗生素时控制治疗时间,做到病好药停,最好在停药后一段时间内在饲料中补充维生素和保肝利胆的的中草药,使肝脏功能恢复正常。
(二) 黑色素缺乏造成的体色异常和治疗方法
酪氨酸在酪氨酸酶作用下,在鱼体内经过数步转化可以形成黑色素。黑色素缺乏或者合成出现障碍时,鱼体出现局部或者整体发白的现象。
1. 造成黑色素缺乏或者合成障碍的因素有哪些?
(1) 遗传因素
不同种类的鱼体内黑色素细胞的分布和数量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是由鱼的遗传基因决定的。当负责合成酪氨酸酶或者酪氨酸转运蛋白的基因出现异常时,就会导致酪氨酸转化成黑色素的合成途径受阻,鱼类表现出白化症状。自然界中存在少量白化鱼类,就是由于基因突变造成的。有学者将正常体色的青鳉鱼酪氨酸酶基因片段导入白化症的青鳉鱼受精卵中,得到的青鳉鱼后代中,有16%恢复了体色,说明通过基因疗法治疗鱼的遗传性白化症是一条比较可行的道路。
(2) 酪氨酸酶的缺乏或者合成障碍
黑色素的合成效率主要受到酪氨酸酶的专一性控制,同时,酪氨酸酶是一种含铜酶,因此一些影响酪氨酸酶活性的物质也会促进或者削弱黑色素的合成,进而影响到体色。例如可以促进的因素有Cu2+、Cr2+、VA、何首乌、丹参等等;可以抑制的因素有Fe2+、Fe3+、VC、VE、甘草、黄芪、陈皮等等。因此在饲料配方制作上,充分保证微量元素的供给,对鱼的正常着色是非常重要的。
(3)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对鱼体着色的影响在海水经济鱼类的养殖上比较明显。人工养殖的鲆鲽类容易出现体色异常,最主要的因素是养殖环境不够理想,鱼类通过激素调节色素细胞发育时出现错误,导致体色异常,另外饲料中不饱和脂肪酸的缺乏,也会导致鱼类对光线强弱产生错误判断,从而出现激素调节出错。有学者研究发现,锦鲤在水质PH为7.5~8.5时,黑色素沉着最好。水温过高时,也会降低黑色素沉着效率,对色素沉着产生不利影响。
2. 如何治疗因黑色素缺乏造成的体色异常?
(1) 选取亲鱼时要严格选种,尽量避免使用存在白化基因缺陷的鱼作为鱼种。对容易出现基因突变的鱼种进行基因改良。
(2) 在饲料配方中保证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有效供给,使用中草药预防或者治疗鱼病时注意合理搭配,科学组方。
(3) 保持良好的养殖环境,容易出现体色异常的鱼类,注意使养殖环境尽量类似天然环境,减少应激。
五、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鱼的体色变化,并不一定都是由于饲料原因造成的。总的来说,一方面要保证鱼类生存有一个良好的水体环境,另一方面涉及到鱼体色的一些营养物质,尤其是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需要充分提供,这样才能保证鱼体的正常着色。如果排除环境应激和肝脏损伤等因素,在饲料营养中常见的问题是因维生素或者色素缺乏所导致的变色,一般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色素就可以使体色逐渐恢复正常。另外使用氧化酸败的油脂也会导致维生素的损失和吸收障碍,需要在原料控制上加以注意。
有一些观点认为鱼粉中含有一种叫做肌胃糜烂素的物质,也会导致某些鱼体色异常,不过其原理尚未有比较透彻的研究,仅作为给读者的一个参考。
本文仅仅是本人研究关于体色问题的一些心得体会,由于水平所限,此文中难免有许多纰漏,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