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15|回复: 0

一只华南虎的营销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30 10:44: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align=center][size=2][font=楷体_GB2312]普通农民周正龙拍摄的华南虎照片在网站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照片最初也只是在专业网站上发表,一些好事者将照片转发至“天涯”、“ 凯迪”等网站,随后,照片真实性受到来自部分网友、华南虎专家和中科院专家等方面质疑,地方性的主流媒体也开始推波助澜,并引发全国性关注。事隔几天,有网友称虎照原形系年画,并将年画传到网上。紧接着,[url=http://www.baidu.com/baidu?word=%CB%C4%B4%A8&tn=bds&cl=3&ct=2097152&si=gmp8.com&s=on][font=楷体_GB2312][color=#0000ff]四川[/color][/font][/url]、[url=http://www.baidu.com/baidu?word=%B9%E3%B6%AB&tn=bds&cl=3&ct=2097152&si=gmp8.com&s=on][font=楷体_GB2312][color=#0000ff]广东[/color][/font][/url]等地相继发现相同年画。与此同时,年画生产商展示了[font=楷体_GB2312]2002年制作的存档底版图。受年画影响,“挺虎派”官员态度开始动摇,并暗示照片有假。[/font][/font][font=楷体_GB2312]随后,周正龙在重重置疑与舆论压力下,欲“再向虎山行”,寻找新的“虎证”。事后,网易独家曝光全套“华南虎”数码照片,将该事件最核心的证物呈现在公众面前:来自六个方面的鉴定报告和专家意见汇总到网易,华南虎事件水落石出,照片中的老虎是假老虎。[/font][/size][/align][size=2] 现在,网上人人都在谈论那知亦真亦幻的华南虎。不过,事件演变到现在,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网民之意不在虎”,事件的发展己远超出真虎与假虎之争。大家最为关心的不是这只老虎的真假,而是华南虎事件的始作俑者之一“周老虎”——[url=http://www.baidu.com/baidu?word=%C9%C2%CE%F7&tn=bds&cl=3&ct=2097152&si=gmp8.com&s=on][color=#0000ff]陕西[/color][/url]X镇农民周正龙。[/size]
[size=2] 周正龙在两三个月的时间己由一默默无闻的老农,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升格为当红名人。正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语:“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就是网络排山倒海般的传播力量。所有网络热抄的话题,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相似性。这一事件最初在网络传播,一传十,十传百。然后突然性地成为社会话题,然后它就会像一场大规模疾病到了临界点一样,卷入无穷多的社会能量,似乎人人都在谈论它,并强调自己的立场。[/size]
[size=2]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互联网的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必将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变迁,推动社会发展,改变中国社会结构,影响中国文化走向的重要力量之一。互联网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人人均等的机会,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利用互联进行传播,已经不是可行与否的问题,而是如何策划互联网的传播问题。[/size]
[size=2] 那是什么让“华南虎”沸沸扬扬?为什么是老农周正龙?抛开偶然的因素,抛开互联网强大的载体功能,还有哪些原因让这事现在尽人皆知,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size]
[size=2] 首先,也许是我们听惯了强大而千篇一律的“主旋律”话题,民众迫切需要不同的、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与观点补充到他们的视野中。话题中,关乎房市、股市、医疗、政府行政能力、饮食男女似乎是永恒的热闹话题。这些话题的观点似乎总是有别于“主旋律”的标准。[/size]
[size=2] 其次,“华南虎”事件充满了戏剧性。为什么金庸小说能风靡华人圈?为什么哲学书让人看了范困?(研究哲学的人除外)。因为金庸的小说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情节紧张跌宕起伏、余味无穷。总是让人读之欲罢不能。华南虎事件同样具备相同的效果。[/size]
[size=2] 最后,不能抛开中国的社会环境因素。别的国家也有互联网,但别的国家有象中国一样的网络环境吗?有象中国一样,通过互联网表达思想形成合力的网民吗?恐怕没有,社会环境不一样,外国人喜欢上待游行,我们喜欢上网表达。[/size]
[size=2]  那么互联网上的“事借营销”有哪些特点呢?相信“华南虎事件”不是精心策划的结果,但是,他具备一切事件营销所要追求的亮点(成功因素):[/size]
[size=2] 引人入胜的话题:华南虎事件已经不是真虎与假虎之争,因为稍有正常智力判断的人都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吸引人的事件,最好是引人入胜的情节。给人持续关注的欲望,给好事者搀和与评论的空间。[/size]
[size=2] 稀缺性:“华南虎”只有一只,如果说XX省也想跟风,说发现华南虎,肯定没人关注。同样,[url=http://www.baidu.com/baidu?word=%D6%D8%C7%EC&tn=bds&cl=3&ct=2097152&si=gmp8.com&s=on][color=#0000ff]重庆[/color][/url]“钉子户”只有一个。[/size]
[size=2] 时效性。要在第一时间对事件作出反应。[/size]
[size=2] 要有积极广泛的参与:如果只是几个关键人物吵闹,没有网友的广泛而深入的参与,事情不会越闹越大。每一个关注此事件的人,都从自己的角度,或恶搞,或正说,发表了不同的见解。[/size]
[size=2] 因此,事件营销是企业通过策划、组织和利用具有名人效应、新闻价值以及社会影响的人物或事件,吸引媒体、社会团体和消费者的兴趣与关注,以求提高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并最终促成产品或服务的销售目的手段和方式。事件营销产生的基础就是源于受众不断的细分,媒介不断的细分,传播资讯的过度泛滥。也唯有通过策划新闻热点、创造新闻故事,方能吸引各类媒介与各个细分市场的眼球,从而吸引广泛的关注。其实,这一招在娱乐行业已经做得炉火纯青,我们看到的明星绯闻,小道消息,其实许多都是幕后演艺公司的精心策划。[/size]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5-4 21:49,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