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761|回复: 11

转载---猪霉菌毒素中毒的新概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25 19: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猪霉菌毒素中毒的新概念

    霉菌毒素是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可以降低畜禽生产性能和改变新陈代谢(Wannemacher等,1991)。动物采食被霉菌毒素污染的饲料而引发的病理状态称为霉菌毒素中毒。猪霉菌毒素中毒会对养猪生产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本文综述了各种霉菌毒素对猪生长性能、繁殖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各种霉菌毒素间的协同作用以及猪霉菌毒素中毒的最新研究成果。
1猪的黄曲霉毒素中毒
    黄曲霉毒素主要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黄曲霉毒素是毒性最强的霉菌毒素之一,可以引起严重的肝脏病变。黄曲霉毒素及其代谢产物具有致癌性,其在食物中的残留问题受到广泛关注。
1.1饲粮中的黄曲霉毒素对生长肥育猪的影响
    长期饲喂500650800μg/kg的黄曲霉毒素B1降低了生长肥育猪(活重为40~140 kg)的体增重、饲料利用率、脂肪消化率和肾功能(Bonomi1992)。另一个设计相似的试验表明,长期饲喂黄曲霉毒素G1可导致比黄曲霉毒素B1更严重的肝病变(Bonomi等,1993)。但是,饲喂高达400μg/kg的黄曲霉毒素B1对活重65~95 kg猪的生产性能和器官中霉菌毒素的残留几乎没有影响(Wu等,1989)。给断奶仔猪和生长猪饲喂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玉米的研究表明,当饲粮中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为922μg/kg时,猪的生长速度和饲料采食量降低,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GGT)的活性提高(Schell等,1993)。给断奶仔猪饲喂含800μg/kg的黄曲霉毒素的饲粮4周,结果许多血液指标发生变化,包括白蛋白、总蛋白含量、GGT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且肝脏受损(Schell等,1993)。Lindemann等(1997)的一项类似研究表明,给断奶仔猪饲喂500μg/kg黄曲霉毒素34 d,结果平均日增重降低27.8%
    给生长公猪饲喂更高剂量的黄曲霉毒素(2.5mg/kg32 d引起中毒,包括血清生育酚(VE)和视黄醇(VA)水平的下降(Harvey等,1995)。由这一结果可断定,饲喂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粮可能加剧猪只VAVE缺乏。由3H标记黄曲霉毒素B1的青年猪全身放射自显影术显示,在鼻嗅觉黏膜、呼吸黏膜和肝脏中都发现了黄曲霉毒素B1LarsonTjalve1996)。猪黄曲霉毒素中毒的一个重要影响可能是免疫功能下降。给断奶仔猪饲喂高达280μg/kg黄曲霉毒素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后的12 h24 h,皮肤厚度呈线性降低(van Heugten等,1994)。这种免疫抑制的经济意义随着生产条件下的疾病挑战程度的不同而不同。
1.2黄曲霉毒素对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尽管猪对低水平的黄曲霉毒素有耐受力,但黄曲霉毒素对肝脏代谢、蛋白质合成和免疫状况的负面影响导致母猪繁殖力降低。从妊娠第1天到泌乳结束,分别给母猪饲喂不同浓度梯度的黄曲霉毒素B1,最高浓度达400μg/kgWu等,1992),对窝产仔猪数、28日龄断奶仔猪数或成活率没有显著的影响。然而,在产后14 d的母乳中可以检测到黄曲霉毒素B1和黄曲霉毒素M1残留,且浓度随饲粮中黄曲霉毒素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饲粮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浓度增加到800μg/kg时确实引起了一些负作用(Bonomi等,1995a)。饲喂黄曲霉毒素G1可观察到相似的负作用(Bonomi等,1995b)。此外,黄曲霉毒素B1和黄曲霉毒素G1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具有累加效应(Bonomi等,1996)。
2猪的赭曲霉毒素中毒
    赭曲霉毒素A是由曲霉菌属和青霉菌属中的一些品种产生的。急性赭曲霉毒素中毒的特征是肾病、肠炎和免疫抑制(TetaoOhtsubo1991)。这种霉菌毒素具有致癌性,同时,像黄曲霉毒素一样,赭曲霉毒素在动物源性食品中的残留也是一项公众关
注的健康问题。
2.1饲粮中的赭曲霉毒素对生长猪和肥育猪的影响
    给初重为15 kg的阉公猪饲喂最高浓度达2.5mg/kg的赭曲霉毒素A 21 dLippold等,1992),结果表明,体增重、采食量和饲料转化效率显著降低,尤其是赭曲霉毒素A浓度最高的组。并且,即使是0.5mg/kg的赭曲霉毒素A组也出现了高蛋白血症和氮血症,这表明生长猪的肾功能受损。Glavits1993)详细描述了赭曲霉毒素A在匈牙利引起生长猪发生肾病的情况。在超过一年的时间里,饲喂浓度低至800μg/kg的赭曲霉毒素A引起了肾脏受损(Stoev等,2002)。人们试图将猪血液中赭曲霉毒素A的浓度与饲料被霉菌毒素污染的程度联系起来。在瑞典,14%的猪血液中赭曲霉毒素A的浓度为2 ng/mL,最高可达215 ng/mLHult等,1992)。在加拿大西部收集的1 600头猪血清样品中,有36%的样品可检出赭曲霉毒素AOminski等,1996)。丹麦养猪工业规定了肾脏中赭曲霉毒素A的限量,将其作为一项有效控制猪肉品质的指标,以达到控制猪肉产品中潜在的有害物质(霉菌毒素)残留的目的(JorgensenPeteresen2002)。对赭曲霉毒素A的研究还在于它对猪的免疫抑制。已有研究表明,给青年母猪饲喂2.5 mg/kg赭曲霉毒素A 35 d,导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受到抑制(Harvey等,1992)。
    有关饲粮赭曲霉毒素A对猪繁殖性能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公猪精子质量的影响。尽管目前尚不清楚赭曲霉毒素A对精子上皮细胞有直接影响还是仅仅延缓精子细胞的成熟过程,但是给种公猪饲喂高于人类每日耐受量5倍和10倍的赭曲霉毒素A,导致精子的初期运动能力减弱和寿命缩短(Solti等,1999)。随后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Biro等,2003)。
3猪的镰刀菌毒素中毒
3.1烟曲霉毒素
3.1.1烟曲霉毒素对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烟曲霉毒素是镰刀菌毒素家族中发现较晚的成员,它们主要由念珠镰刀菌产生。烟曲霉毒素的化学结构决定了它们抑制生物膜的脂类合成作用。这可引起致命伤害,例如马的脑软化症,特征是大脑大量萎缩和猝死。然而,猪对急性烟曲霉毒素中毒不太敏感,主要症状是肺水肿(Haschek等,2001)。在商业上可能意义更大的是烟曲霉毒素对猪免疫的影响。
    给断奶仔猪饲喂含330 mg/kg烟曲霉毒素B1的饲粮,5~6 d后出现胸腔积水、肺水肿和死亡(Fazekas等,1998)。饲喂含40 mg/kg烟曲霉毒素B1的饲粮对断奶仔猪的体增重和采食量没有显著影响,同时也未出现死亡(Zomborszky等,2000)。在一项慢性中毒的研究中,给断奶仔猪饲喂浓度最高达10 mg/kg烟曲霉毒素B1的饲粮8周,最高浓度组的平均日增重降低11%,肝脏、胰腺和肾上腺中游离二氢鞘氨醇和游离鞘氨醇的比例增加(Rotter等,1996)。但是,Zomborszky-Kovacs等(2002)的一项为期8周的试验结果表明,饲喂烟曲霉毒素B1浓度最高达10 mg/kg并没有引起生产性能降低和任何临床症状。Rotter等(1997)给生长猪和肥育猪饲喂1mg/kg烟曲霉毒素B1直到上市体重,对胴体质量没有显著影响。
    每日静脉注射烟曲霉毒素B1的试验结果表明,猪的心血管功能发生改变,烟曲霉毒素引起的肺水肿是由左侧心脏衰竭引起的,而不是由内皮细胞的渗透性发生改变引起的(Smith等,2000)。Constable等(2003)进一步证实了肺水肿是由心脏血液输出量减少和典型阻抗引起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试验结果表明,烟曲霉毒素B1胃内给药后,猪的生物学利用率仅为3%~6%Prelusky等,1994)。研究烟曲霉毒素B1在器官中的残留,结果表明它只在肝脏和肾脏中累积,停止饲喂被烟曲霉毒素B1污染的饲料9 d后,几乎检测不到残留(Prelusky等,1996)。当给断奶仔猪饲喂烟曲霉毒素B1浓度高达100 mg/kg的饲料8 d,或较低浓度更长时间时(10 mg/kg长达4个月),没有表现出体液免疫、细胞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应答(Tornyos等,2003)。这与来自另一些畜禽品种的报道相反,其它畜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免疫抑制。此外,最近有报道表明断奶仔猪口服烟曲霉毒素B1后易感染疾病,包括与小肠外疾病感染有关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在小肠内的定植(Oswald等,2003)。
3.1.2烟曲霉毒素对猪繁殖性能的影响给泌乳母
    猪饲喂烟曲霉毒素B1最高达175 mg/kg以确定饲粮中的非致死量(Becker等,1995)。结果表明,母乳中未检出烟曲霉毒素B1,仔猪未出现中毒症状和免疫抑制。然而,给妊娠母猪饲喂烟曲霉毒素B1对子宫中的胎儿有明显的危害(Zomborszky-Kovacs等,2000)。
3.2呕吐毒素对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呕吐毒素是最常见的镰刀菌单端孢霉烯霉菌毒素中的一种。这一大家族毒素通常给猪造成拒食、呕吐和胃肠道损伤。给猪静脉注射呕吐毒素,30~60min后大脑脊髓液中的浓度最高(Prelusky等,1990)。这比绵羊所需的时间(5~10 min)要长得多。原因可能是由于呕吐毒素在猪器官中的分布非常迅速而广泛。随后的一项试验监测了静脉注射后呕吐毒素在猪器官中的分布,结果没有发现呕吐毒素在任何器官中有大量的吸收或残留,这说明猪长期摄入呕吐毒素不会引起体内残留(PreluskyTren-holm1991)。这一结论后来被一项长达7周的猪饲养试验所证实(PreluskyTrenholm1992)。
    给生长猪饲喂被呕吐毒素不同程度污染的燕麦8周,来评定其对生长猪的影响。结果表明,4 mg/kg的呕吐毒素导致体增重、采食量和饲料效率降低,但是1 mg/kg的呕吐毒素没有引起上述负面影响(Bergsjo等,1992)。给生长猪饲喂高达3.5 mg/kg的呕吐毒素使肝脏重量增加,血清蛋白和白蛋白浓度降低(Bergsjo等,1993)。对生长猪进行32 d的饲粮中呕吐毒素浓度高达3 mg/kg的亚急性中毒饲养试验结果表明,自然污染的谷物引起的拒食比相同浓度的纯呕吐毒素引起的拒食更严重(Prelusky等,1994)。观察饲喂被呕吐毒素污染的饲粮(4 mg/kg)对生长猪(初重为18 kg)生产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Rotter等,1995),42 d的饲养试验结果显示,猪在采食后出现血清蛋白质浓度降低,但是随后又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由此得出结论,尽管摄入呕吐毒素降低了肝脏中蛋白质的合成,但是猪可以适应这种变化。Prelusky1997)比较了口服呕吐毒素和腹腔注射呕吐毒素对生长猪的影响,结果腹腔内注射对体增重的影响要小,由此推断口服呕吐毒素的毒性作用最强。给生长猪和肥育猪饲喂被呕吐毒素自然污染的大麦直到上市,结果表明,饲粮中2 mg/kg的呕吐毒素对阉公猪的生产性能和胴体组成没有影响(House等,2002),原因可能是通过研磨脱皮,呕吐毒素在大麦中分布非常均匀(House等,2003)。
    给生长猪饲喂含不同水平被呕吐毒素自然污染的燕麦饲粮9周(最高浓度达4.7 mg/kg),观察其对免疫应答的影响。结果发现,由破伤风类毒素诱发的继发抗体的浓度降低,降低程度与呕吐毒素的剂量有关,同时未发现其它变化(Overnes等,1997)。研究显示低剂量的呕吐毒素对猪有免疫刺激作用(Zielonka等,2003)。给仔猪饲喂最高浓度达1.2 mg/kg的呕吐毒素8周,结果血清中IgA的浓度增加(Drochner等,2004)。
3.3玉米赤霉烯酮对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玉米赤霉烯酮是镰刀菌的一种代谢产物,具有雌激素特性。被玉米赤霉烯酮污染的饲料可对猪和其它畜种的繁殖性能产生负面影响(EtienneDourmad1994)。临床表现阴户红肿及直肠和阴道脱垂(Rainey等,1991)。Kordic等(1990)研究了饲喂量低于1.1 mg/kg的玉米赤霉烯酮对青年母猪、妊娠母猪和泌乳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0.24%的青年母猪出现了以外阴阴道炎为主要症状的雌激素过量综合征,这一症状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弱。另一项低剂量的试验结果也表明,0.5 mg/kg玉米赤霉烯酮对青年母猪繁殖性能没有显著影响(Friend等,1990)。Green等(1990)给后备青年母猪连续饲喂210 mg/kg玉米赤霉烯酮,结果发现,尽管玉米赤霉烯酮降低了血清中促黄体生成素的平均浓度,但是,初次发情的时间并没有延迟,也没有对其后来的繁殖性能产生负面影响。Rainly等(1990)报道,较低剂量的玉米赤霉烯酮(最高达2 mg/kg)可影响下丘脑-垂体轴,但不影响其后来的繁殖性能。饲养猪SWINE P的互作结果可能表现为累加效应,也可能低于累加效应。Harvey等(1995)研究了来自培养材料的黄曲霉毒素B1和烟曲霉毒素B1对生长猪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毒素单独或同时使用均对生长猪的临床生长性能、生化特性、血液和免疫特性产生不良影响。总的来说,两种毒素同时使用比单独使用的副作用要大,同时使用所产生的互作效应表现为累加效应或超累加效应,这种效应在肝病诱导中表现得更为突出。Liu等(2002)研究了黄曲霉毒素B1和烟曲霉毒素B1对仔猪泡状巨噬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两种毒素均对仔猪泡状巨噬细胞有免疫毒性,但是它们产生毒性的生化机理不同。
4.2赭曲霉毒素和其它霉菌毒素的互作
    多个试验研究了赭曲霉毒素A和镰刀菌毒素对猪潜在的相互作用。赭曲霉毒素AT-2毒素单独或同时添加对生长阉公猪的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血液学、免疫学和器官重量都有影响。但是,这些作用表现为累加效应,而不是协同增效(Harney等,1994)。给生长猪饲喂0.1 mg/kg赭曲霉毒素A1.0 mg/kg呕吐毒素90 d,结果发现,霉菌毒素单独或同时饲喂都有毒性,表明不存在霉菌毒素的协同作用(Lusky等,1998)。同时给断奶猪饲喂含有一定量的赭曲霉毒素A、呕吐毒素、T-2毒素和烟曲霉毒素的饲料,霉菌毒素浓度与中欧饲料中常发现的类似(Mueller等,1999)。结果发现,同时添加这4种霉菌毒素的作用不高于单独添加赭曲霉毒素的作用,表明这4种霉菌毒素对免疫抑制没有协同增效作用。Lusky等(2001)研究了饲喂含赭曲霉毒素A、呕吐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的饲料90 d对生长猪的影响。结果发现,尽管呕吐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同时添加对赭曲霉毒素A的分泌有影响,但呕吐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在组织中均未检出残留。给仔猪饲喂被赭曲霉污染的饲粮,研究赭曲霉毒素A和青霉菌酸的潜在协同作用(Stoev等,2001)。结果发现,观察到的显微损伤与典型的丹麦猪肾病有所不同,由此得出的结论是赭曲霉毒素A和青霉菌酸之间可能存在协同作用。赭曲霉毒素A和橘霉素联合作用没有发现对猪有明显的协同作用(Sandor等,1991)。
4.3烟曲霉毒素和其它镰刀菌毒素的互作
       Harvey等(1996)研究了饲粮中单独或同时添加烟曲霉毒素B1和呕吐毒素对生长阉公猪的影响,评价了对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免疫应答和组织病理学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互作效应在许多指标中表现为累加,在另一些参数中高于累加效应。试验结果建议,饲喂同时含有烟曲霉毒素和呕吐毒4素的饲料时要格外小心。Harney2002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同时给生长阉公猪饲喂烟曲霉毒素和念珠镰刀菌毒素没有出现互作效应。
4.4呕吐毒素和其它镰刀菌毒素的互作
    给生长猪饲喂最高浓度达2.5 mg/kg的呕吐毒素和最高浓度达3.2 mg/kgT-2毒素,没有证据显示出现毒性协同增效作用(Friend等,1992)。Rotter等(1992)试图证实呕吐毒素和不同的镰刀菌毒素对生长猪的毒性协同作用,结果表明,单独添加呕吐毒素或与接骨镰菌醇(Sambucinol)15-乙酰基呕吐毒素、3-乙酰基呕吐毒素和大镰刀孢菌素同时添加,都没有出现明显的互作。
4.5受多种霉菌毒素自然污染的饲料
    在5个试验中给生长猪和妊娠母猪饲喂被瓜萎镰菌醇(11.5 mg/kg)和赭曲霉毒素(3 mg/kg)自然污染的玉米,结果发现,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和饲料效率均降低,但是对受胎率、胎儿数量和上市体重都没有负面影响(WilliamsBlaney1994)。给断奶猪饲喂被呕吐毒素、15-乙酰基呕吐毒素、赭曲霉毒素和萎蔫酸自然污染的玉米和小麦混合饲粮(Swamy等,2004)。结果发现,生长速度和饲料消耗量都明显降低,同时大脑神经化学发生变化。这些霉菌毒素混合物对猪和鸡大脑神经化学影响的不同可能是断奶猪和肉仔鸡对霉菌毒素敏感性不同的原因。对照饲养试验结果表明,饲喂污染饲粮的猪生长速度降低主要是由于采食量的降低(Swamy等,2003)。
5总结与展望
    猪霉菌毒素中毒的研究已从最初对单一霉菌毒素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引起的病理学的描述,发展到专注于由多种霉菌毒素共同作用引起的毒性协同作用。通过饲喂受多种霉菌毒素自然污染的饲料最容易获得有关毒性协同作用的试验研究结果,而饲料同时受多种霉菌毒素的污染是世界养猪业面临的最真实的情况。要更准确地描述自然污染的饲料引起的霉菌毒素的问题,还需要分析化学研究手段方面取得进一步进展。还有一个需要全面探索的领域是,由霉菌毒素导致的免疫抑制引起的霉菌毒素继发疾病的重要性。对这些疾病引起的经济损失的量化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养猪生产中通过饲料传播的霉菌毒素的危害。
      [原文题目:Current Concepts in Mycotoxicoses in Swine.作者:Trevor K Smith,Gabriel DiazSwamy H V L N.Department of Animal and Poultry Science,University of Guelph,Guelph,Ontario,Canada.奥特奇生物制品(中国)有限公司苗朝华摘译.]

[ 本帖最后由 zhangxinlq 于 2008-6-26 12:14 编辑 ]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8-6-25 23: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没有霉菌毒素去毒方面的资料呀?
发表于 2008-6-26 11:34:0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流行用脱霉素

由于南方出现霉菌毒素的情况比较多,很多厂家现在都流行使用脱毒素!有意
 楼主| 发表于 2008-6-26 11:5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漂流的叶子 于 2008-6-25 23:11 发表
有没有霉菌毒素去毒方面的资料呀?

我会及时把脱霉剂方面的资料整理一下!和大家共享!
 楼主| 发表于 2008-6-26 11:5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控制可以从多种途径进行,如控制好饲料的原料质量,防止饲料原料如玉米在生产前就霉变;控制好饲料的加工过程,特别是控制好饲料的水分及高温制粒后的降温过程;控制好饲料的贮藏和运输,防止饲料因潮湿、高温、包装损坏、昼夜温差太大、雨淋等因素而霉变;在饲料中加入足量的防霉剂;在饲料中加入霉菌毒素解毒/吸附剂预防或清除毒素。
    中国农业部允许使用的饲料防霉剂品种有甲酸、甲酸钙、甲酸铵、乙酸、双乙酸钠、丙酸、丙酸钙、丙酸钠、丙酸铵、丁酸、乳酸、苯甲酸、苯甲酸钠、山梨酸、山梨酸钠、山梨酸钾、富马酸。丙酸及丙酸盐是目前国内及国际最常用的饲料防霉剂,属酸性防霉/防腐剂,对人体无毒性,对各类霉菌、芽胞杆菌及革兰氏阴性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酵母的生长基本无影响。在较高的pH的介质中仍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丙酸及其盐类在饲料中使用丙酸/丙酸盐的防霉效果已经在长期实践中得到了证实。它们还可以与双乙酸钠配合使用达到很好的效果。

有多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方法可用来降解或吸附饲料中的霉菌毒素,从而防止毒素对饲养动物的伤害,但大多数方法无法在饲料中大量、有效并低成本地实现(Doyle et al, 1982; Samarajeewa et al, 1990)。下列方法来减轻或防止霉菌毒素的毒害作用:

    混合稀释法:将霉变饲料与未霉变饲料进行简单地混合,以降低饲料中霉菌毒素浓度。该方法虽然操作简单,成本低,但该方法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于饲料中的毒素依然存在,且仍可被动物吸收,所以可能导致毒素在动物体内的积累进而危害人类健康。

    化学降解法:采用氢氧化钠、氨、次氯酸钠、氯气等化学物质对霉变饲料进行处理,使毒素分解,以降低毒性。该方法缺点是成本较高,操作困难,特别是在处理时营养物质会被破坏而使饲料的营养价值和适口性降低,因此无法在饲料的生产中采用。

微生物降解法:有一些特定的微生物可以降解霉变饲料中的霉菌毒素(Bata and Lasztity, 1999)。但该方法在现有的研究水平上操作困难,成本较高,尚无法达到工业化阶段。

    体内降解法:通过在饲料中添加某种物质,动物在吸收该物质后可以促进霉菌毒素在动物体内的降解或排泄。这类方法正在研究当中。

物理降解法:采用物理的方法,如采用γ放射线的方法来降解霉菌毒素和杀死霉菌(Aziz and Moussa, 2002)。这类方法正处于研究阶段,并且使用时需要采用特殊的设备和防护方法。

    物理吸附法:即在饲料中添加可以吸附霉菌毒的物质,使毒素在经过动物肠道时不被动物所吸收,直接排出动物体外。这是目前饲料市场上较为成熟较可行的一种毒素解毒方法。

    有多种物质可以用于霉菌毒素的吸附,许多研究者对它们的吸附能力、吸附特异性和吸附机理进行了研究。这些通过物理吸附作用来脱毒的物质是通过释放自由能(ΔG)来提供吸附所需能量的。最重要的吸附特征是这些吸附剂的物理结构,这包括它的总电荷量、电荷的分布、孔隙的大小及可用的表面积(比表面积)。同样的,要被吸附的毒素分子的极性、可溶性、分子大小、分子形状、电荷分布等特征在吸附过程中也是至关重要的。相对于体外吸附试验而言,体内试验(喂养试验)中吸附剂对霉菌毒素的吸附量难以测定和计算。这样,各吸附剂的吸附效能只能通过动物的表现来反应,如体重的增加、料肉比、死亡率,血液、组织或器官中毒素的浓度等指标。体外试验往往不能反映出这些吸附剂的吸附选择性,一旦它们加入谷物或饲料中,某些营养成份也可被它们吸附,而这些营养成份在基质中的浓度远高于其中的毒素浓度,结果吸附剂被营养成份饱和而不能吸附毒素。因此,体外试验与体内试验结果有可能会出现相反的结果(Garcia et al, 2003)。  (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08-6-26 12: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用于物理吸附的物质主要是铝硅酸盐类的毒素吸附剂(Huwig et al, 2001),活性碳也可用于棒曲霉毒素(Mutlu and Gokmen, 1998)和赭曲霉毒素A(Galvano, 1998)的吸附,有不少研究者也利用酵母细胞壁成份来吸附霉菌毒素(Yiannikouris et al, 2003)。
活性炭是一种具有高比表面积的多孔不溶性粉末状物质,它的比表面积可以达到500-3500 m2/g。在体外试验中,活性炭对霉菌毒素可以表现出较好的吸附脱毒作用(Galvano, 1997; Galvano, 1998; Bauer, 1994);但在体内试验(喂养)中,不同的研究结果给出了不同的结论(Hatch et al, 1982; Edrington et al, 1996; Bauer, 1994),这可能是由于活性炭的选择吸附能力较差,被饲料中的某些营养成份所饱和而失出了对毒素的吸附力。活性炭对土霉素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Alegakis et al, 2000),这也表明它的选择吸附能力较差。

    天然铝硅酸盐如沸石、蒙脱石、硅藻土、高岭土等,因为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离子吸附能力,对霉菌毒素有一定的选择吸附能力而引起研究者的兴趣。将铝硅酸盐矿物用于霉菌毒素吸附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Mumpton and Fishman, 1977),不过,天然铝硅酸盐矿物吸附力小,效率低,占饲料容量大,对营养物质有一定吸附,因而直接用于饲料效果不好。对天然的铝硅酸盐进行改性后可以性善它对霉菌毒素的选择性吸附能力。如提取自沸石的水合铝硅酸钠钙对黄曲霉毒素B1有较好的选择性吸附能力(Ramos and Hernández, 1997;Philips, 1998;王彦波等,2002;齐德生等,2002)。在黄曲霉毒素B1的吸附试验中,未处理的斑脱土、水合钙斑脱土、水合钠斑脱土、水合钠钙斑脱土的吸附能力分别是67.39%,55.51%,80.83%和68.55%(Chaturvedi et al, 2002)。

大量研究表明,水合铝硅酸钠钙对其它几种主要的霉菌毒素吸附能力不是太好,如对玉米赤霉烯酮(Bursian et al, 1992)、赭曲霉毒素A(Huff et al, 1992; Bursian et al, 1992; Bauer, 1994;)、T-2毒素(Kubena et al, 1990)及双乙酸基草镰刀菌醇(diacetoxyscirpenol)(Kubena et al, 1993a)的吸附效果不佳。这是因为霉菌毒素是一大类具有不同的功能基团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不同的霉菌毒素具有完全不同的理化性质。例如,黄曲霉毒素的基本结构单位是一个双氢呋喃环和一个氧杂萘邻酮;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二酚化合物;赭曲霉毒素A是具有羧基和酚基基团的化合物;T-2毒素和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是倍半萜烯化合物。基于粘土类矿物(蒙脱石或沸石)的吸附剂具有亲水性的负电荷表面,适于吸附带有极性基团的霉菌霉素,如黄曲霉毒素;而那些极性不强的霉菌毒素(如玉米赤霉烯酮和赭曲霉毒素)则不易被这些矿物所吸附(Santin et al, 2002)。对硅藻土的吸附性能研究表明,它对各种毒素的吸附力排序是:黄曲霉毒素B1>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M1>T-2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及赭曲霉毒素(Natour and Yousef, 1998)。

    对铝硅酸盐类表面基团或电荷分布进行适当改性之后,可以使新形成的物质获得新的理化特征,从而改善其对其它霉菌毒素的吸附能力。如蒙脱石经过十六烷基吡啶或十六烷基三甲铵处理后,蒙脱石矿物表面对水的亲和力下降,疏水性能提高,所以对疏水性的玉米赤霉烯酮有更高的亲和力,对玉米赤霉烯酮的吸附能力大大提高(Lemke et al, 1998; 2001)。

    沸石矿物表面带负电荷,用高分子量的四级胺(如八癸基二甲基苄胺)来置换矿物表面的部分天然正离子(Na+,K+,Ca2+,Mg2+等)可以改善沸石表面的疏水性能 (Dakovi? et al, 2003; Toma?evic-?anovi? et al, 2003)。这些胺离子只能置换沸石外表面的正离子,而对于饲料霉菌毒素吸附剂来说正需要这种只是部分置换的矿物吸附剂,因为保留大部分天然正离子有助于它们对极性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的吸附。这些经过改性的有机化沸石保留了对黄曲霉毒素麦角碱的高吸附力,同时对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A、呕吐毒素(Vomitoxin)的吸附能力大大改善。
总而言之,铝硅酸盐类吸附剂对黄曲霉毒素有良好的吸附能力,并且有不少体内(喂养)试验结果证实了这类吸附剂的实际效果(Rizzi et al, 2003),但它们存在对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单端孢菌素等毒素吸附能力不足的问题。不过通过适当的改性有可能使它具有更广泛的吸附能力。这类吸附剂的另一个缺点是,它们表现出了对维生素及矿物盐的非选择性吸附能力。
    除铝硅酸盐类以外,研究者和生产者也在不断地探索新的霉菌毒素吸附剂,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消胆胺(Cholestyramine)是一种阴离子交换树脂,一般用于肠道中吸附胆汁酸及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和胆固醇浓度。在体外试验中表现,这种树脂可以吸附赭曲霉毒素A(Bauer, 1994)和玉米赤霉烯酮(Ramos et al, 1996b),吸附量分别是9.6 mg/g和0.3mg/g。在体内试验中,消胆胺仅能略微降低受试动物血液、胆汁和组织中的赭曲霉毒素浓度(Ramos et al, 1996b)。Avantaggiato等(2003)采用动态体外胃肠模型进行的试验结果则表明,消胆胺可以使小肠对玉米赤霉烯酮的吸附率从32%下降到16%。
    酵母或酵母的细胞壁成份也作为霉菌毒素吸附剂使用(Bauer, 1994)。酵母细胞壁对毒素的吸附能力要明显强于酵母的全成份,这说明酵母细胞壁的特殊结构对霉菌毒素产生吸附力。细胞壁上有多糖、蛋白质和脂类,这些物质对毒素的吸附是通过氢键、离子键和疏水作用力等实现的。试验结果表明,酵母细胞壁可以吸附2.7mg/g玉米赤霉烯酮,并且这种吸附平衡可以在10分钟内达到,在这一点它比铝硅酸盐类吸附剂有优势(V?lkl and Karlovsky, 1998,1999)。
葡甘露聚糖对霉菌毒素也有一定的吸附能力,Swamy等(2002)进行的猪体内试验结果表明,葡甘露聚糖对镰刀菌产生的毒素有一定的脱毒作用。葡甘露聚糖的作用方式应和酵母细胞壁的作用方式相似。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任何一种单一的吸附剂都不能将所有霉菌毒素都吸附(因为不同霉菌毒素分子有不同的理化性质),但是,通过将不同类型的吸附剂进行适当配比或对吸附剂进行改性将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向。
 楼主| 发表于 2008-6-26 14: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8-6-26 17:59:44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了,收藏一下. 多实践
发表于 2008-6-26 21:5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漂流的叶子 于 2008-6-25 23:11 发表
有没有霉菌毒素去毒方面的资料呀?
有哇,就是不想告诉你,
发表于 2008-6-27 06:3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易被忽视,后果严重,治疗费劲,过后又不当回事-------霉菌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5-22 21:34,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