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宝(以下简称“W”):我最近刚好与有关人士讨论过这个问题。我个人感觉这个数字总体来说还是可信的。换句话说,国库里的粮食跟现在报上来的数字可能差不多,差别不会太大。因为现在对国家储备粮收购有很多支持政策,储粮企业与其他有关方面,在利益上应该是没有太多损失的。
但我绝对相信,这些年农民自己家里面的储粮应该是大幅度减少的。按照中国以往的储粮结构,一般来说农民——尤其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家里储粮占的比例实际上是非常高的。农民更多的是靠家里的储粮,而不是靠国家储备来应对自然灾害和其它的市场冲击的。但根据我们在一些地区实地调研的情况,最近几年农民家里的储粮大幅度减少了。
所以,中国的粮食储备也要分两部分来看,国家储备那部分总体上是比较可信的,但是农民的储粮肯定比以前要少得多。这样的话,整个国家或社会的粮食储备应该是说比以前要少。
F:农民家里储粮减少了是什么原因?
W:还是因为种粮的比较利益低。不用和外出打工相比,就是与在当地从事一些临时性的打工,比如在村里打工相比,种粮食的比较利益都是很低的。
F:也就是说,农民家里的储粮减少是因为农民不愿种粮了,中国的粮食生产其实比以前减少了?
W:现在每年公布的数据是粮食增产。我没有直接调查过这个问题,没法评价总量是减少了还是增加。但是就我所了解的一些地区,比如中西部地区,粮食生产是有减少的情况的。就全国而言,因为没有做全面调查,我很难评价。
农民不愿种粮这个问题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实际上过去四五年这个问题都存在,相对来说,最近两三年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是有所回升的。不愿种粮食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比较效益下降了,种粮不如干别的事情赚钱,农民就会选择更赚钱的事情做。从这个意义上看,因为这两年有粮食补贴和其它惠农政策,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应该是有所改善的。不过,相对于其它物价的上涨幅度,粮食补贴数量很有限——现在农民种粮不是绝对不赚钱,至少是相对不赚钱的。
F:农民种粮不赚钱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中国控制粮食价格吗?
W:这不是一个那么简单的问题。象很多其他国家一样,为了保障绝大多数人尤其是中低收入者的利益,中国对价格有所控制。但放开粮价农民就能直接增加收入,就会提高积极性吗?问题没有那么简单。仍然取决于种粮给农民带来怎样的相对收益。粮价放开会导致其他与粮食相关的一些产品价格的上升,这就是过去几年农产品价格上涨后农民从中得到的实惠其实并不太多的原因。所以在中国,真正的问题是仅仅放开粮价未必能保证利益最终流到种粮人手里去。
F:如果农民不愿种粮,中国能否逐渐放弃粮食95%自给自足的政策,进口更多的粮食?
W:中国刚加入WTO不久,国内研究贸易的学者就对此做过很多研究和讨论——如果单纯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这个观点是没什么问题的。因为中国可耕地面积少,在粮食生产方面不具有比较优势。
但是,如果说以前还有不少人坚持上述观点的话,最近还坚持这个观点的人可能减少了。近半年来,很多国家,比如印度越南,都对本国粮食出口进行限制。也就是说,如果粮价在国际上大幅波动,粮食问题很可能就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了。从目前来看,进口更多粮食很难说是更好的选择。
F:那对于粮食问题,中国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呢?
W:中国的粮食问题这些年一直都是一个问题。这次只不过因为受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和国内自然灾害的影响,才使这个问题又显露出来了。粮食问题的核心还是在于国家的粮食战略。首先,从国家层面来说,应该把粮食的自给率控制在什么样的水平。如果中国认为粮食安全比较重大,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让现在比较低迷的,或者不是特别正常的,粮食生产状况有所扭转。这样的话,经济方面可以采取的措施无非两种。一方面是从生产方面采取措施。除了现在的直接粮食补贴以外,更重要的是创造条件让种粮人能够从粮食生产中获得更高的比较收益。另一方面,如果找不到更好的办法,中国就需要对中低收入进行财政补贴。但从长期来看,很难说一直补贴下去对中国是有利还是不利。
F:政府控制粮食价格,长期来看造成负面影响会不会大过于它现在给中国带来的好处呢?
W:这牵涉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放开粮价,对粮食的长期增长是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二是放开时机的选择,是现在放开好还是今后放开好。从长期来看,如果中国做好准备了,对于放开粮价产生的尤其对中低收入阶层的冲击有所保证,从制度安排上保证粮价上涨对中低收入阶层的影响能得到控制,现在放开应该是一个好的选择。反之,如果放开粮价以后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来保证尤其是中低收入阶层的利益,现在放开粮价就不仅仅是一个粮食增长的问题了,甚至可能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限制粮食价格,在某种特定的时期有它积极的作用。在找不到更好方法的情况下,短期实行粮价控制至少没有太多坏处,但是从长期来看,这肯定不是一个办法。长期控制粮价肯定对市场和国家的长期经济利益是不利的。从结果上来看,我个人认为粮价放开是一个好的政策。
W:这不是一个那么简单的问题。象很多其他国家一样,为了保障绝大多数人尤其是中低收入者的利益,中国对价格有所控制。但放开粮价农民就能直接增加收入,就会提高积极性吗?问题没有那么简单。仍然取决于种粮给农民带来怎样的相对收益。粮价放开会导致其他与粮食相关的一些产品价格的上升,这就是过去几年农产品价格上涨后农民从中得到的实惠其实并不太多的原因。所以在中国,真正的问题是仅仅放开粮价未必能保证利益最终流到种粮人手里去。
F:如果农民不愿种粮,中国能否逐渐放弃粮食95%自给自足的政策,进口更多的粮食?
W:中国刚加入WTO不久,国内研究贸易的学者就对此做过很多研究和讨论——如果单纯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这个观点是没什么问题的。因为中国可耕地面积少,在粮食生产方面不具有比较优势。
但是,如果说以前还有不少人坚持上述观点的话,最近还坚持这个观点的人可能减少了。近半年来,很多国家,比如印度越南,都对本国粮食出口进行限制。也就是说,如果粮价在国际上大幅波动,粮食问题很可能就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了。从目前来看,进口更多粮食很难说是更好的选择。
F:那对于粮食问题,中国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呢?
W:中国的粮食问题这些年一直都是一个问题。这次只不过因为受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和国内自然灾害的影响,才使这个问题又显露出来了。粮食问题的核心还是在于国家的粮食战略。首先,从国家层面来说,应该把粮食的自给率控制在什么样的水平。如果中国认为粮食安全比较重大,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让现在比较低迷的,或者不是特别正常的,粮食生产状况有所扭转。这样的话,经济方面可以采取的措施无非两种。一方面是从生产方面采取措施。除了现在的直接粮食补贴以外,更重要的是创造条件让种粮人能够从粮食生产中获得更高的比较收益。另一方面,如果找不到更好的办法,中国就需要对中低收入进行财政补贴。但从长期来看,很难说一直补贴下去对中国是有利还是不利。
F:政府控制粮食价格,长期来看造成负面影响会不会大过于它现在给中国带来的好处呢?
W:这牵涉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放开粮价,对粮食的长期增长是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二是放开时机的选择,是现在放开好还是今后放开好。从长期来看,如果中国做好准备了,对于放开粮价产生的尤其对中低收入阶层的冲击有所保证,从制度安排上保证粮价上涨对中低收入阶层的影响能得到控制,现在放开应该是一个好的选择。反之,如果放开粮价以后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来保证尤其是中低收入阶层的利益,现在放开粮价就不仅仅是一个粮食增长的问题了,甚至可能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限制粮食价格,在某种特定的时期有它积极的作用。在找不到更好方法的情况下,短期实行粮价控制至少没有太多坏处,但是从长期来看,这肯定不是一个办法。长期控制粮价肯定对市场和国家的长期经济利益是不利的。从结果上来看,我个人认为粮价放开是一个好的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