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843|回复: 25

美国饲料制造业的结构性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27 15:4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刊记者 屈国杰 李玫

 

记者:作为沟通中美饲料业间信息的渠道之一,美国谷物协会对最近的3~5年美国饲料业发生的变化,有哪些认识?

闫之春:这几年, 随着美国畜牧业的集约化发生了彻底的结构性变化, 畜产品基本实现了从农场到餐桌的集约化生产,这些大型的公司往往将自己称作食品生产商。在这种垂直一体化的的生产方式使原来独立于养殖业的商品饲料制造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美国商品饲料生产现在基本成了畜产品/食品生产公司的一部分,大多数饲料加厂从利润中心转化为纵向一体化企业的一个成本环节;第二,美国单独做商品饲料生产的企业,通常与养殖企业进行合同生产,成为只做几种饲料的专门化饲料厂或者专为特定小市场生产;第三,主要是因为燃料酒精业的兴起,带可溶物的玉米酒糟(DDGS)迅速成为饲料主原料,燃料酒精的发展使整个饲料主原料发生了很大改变。

记者:您说美国饲料业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所谓结构性的变化怎么理解?

闫之春:我所说的结构性变化是指所有制和经营方式的变化。原来的某个商品饲料厂可能已经被卖给了某个养殖公司,这是根本性的。销售的目标客户已经不同,现在基本是公司内部自用。

记者:饲料业的变化和畜牧业生产的发展息息相关,最近3~5年美国畜牧饲料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闫之春:根据消费习惯和社会发展程度的不同,美国肉类消费的特点和中国完全不同,要认清美国饲料加工业和中国的区别,一定要认识美国肉类消费的特点。

在过去的大约10年间,美国的肉蛋奶人均总消费在数量上都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这就造成其内部结构不断调整,一些畜产品生产企业的生产方式甚至销售方式都发生了变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养殖规模的扩大,最近3~5年可能是美国各个畜牧行业生产规模集约化最快的。虽然美国肉类总消费没有大的变化,但是不同的畜牧产品特别是鸡蛋、肉鸡、猪肉都有不小程度的增长,这主要是由出口带动的,美国的猪肉出口到日本、韩国甚至是中国。

因为美国畜禽产品人均总消费量没有变化,所以饲料的产量也没有真正的变化,这10年间的年产量就介于大约1.15亿~1.23亿吨之间。(但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美国某个饲料公司或者是美国总的饲料产量,这些数据大部分是推算得来的,推算依据一个是畜产品的量,另外一个就是根据在建饲料厂和原有饲料厂的生产能力,所以这个数据有一定局限性,但因为他们计划得比较好,特别是新建的饲料厂基本上能达到设计的产量,数据应该是比较可靠的。)在几个美国主要的生产区,这些年所占美国饲料总产量的比例也没有真正出现变化。

记者:美国饲料业的现状是什么样的呢?

闫之春:2007年美国最大的10家饲料生产企业(1),和中国所谓的最大饲料生产企业是完全不同的,以排第2位的美国嘉吉公司为例,它生产的饲料相当一部分被本公司其他部门利用了,这和中国大部分的商品饲料厂的产品基本外销正相反,美国排前10名的饲料公司的大部分饲料产品都是被内部关联的饲养场消耗的。在美国外销的商品饲料不再起主要作用,这些大的饲料厂已经成为畜牧饲料综合生产体系的一部分。

 

1  2007年美国最大的10家饲料生产企业:其生产能力与年生产量基本相符

公司

年产量/百万t

1.       Land O’Lakes-Purina LLC

2.       Cargill Animal Nutrition

3.       ADM Alliance Nutrition

4.       J.D. Heiskell & Co.

5.       Westway Feed Products

6.       Kent feeds1

7.       Southern States Co-op

8.       Ridley Inc.2

9.       Quality Liquid Feeds

10.   Pennfield Corp.

12.8

9.5

3.2

2.8

2.0

2.0

1.7

1.6

0.8

0.7

出处-Feedstuff杂志

1包括Blue Seal Feeds and Evergreen Mills

2 包括Canadian feed tonnage

 

记者:美国畜牧业集约化演进的变化和影响是什么样的?

闫之春:以美国的养猪企业为例,不到10年前,200头母猪以下规模的企业其出栏量占美国出栏总量约50%,到最近的3~5年,这个数据已低于20%了。由于总消费量没有变化,大部分企业就想方设法提高效率,而集约化和合同生产可能是效率的有效途径,集中利用资源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原来美国的养猪场,母猪、保育猪、仔猪等各类型的猪都养,现在美国每年出栏1.1亿头猪大部分都集中到多点生产:母猪生产由大公司来做,后期小猪的保育肥育在农户家里。这种模式还可以让大公司把养殖规模特别是繁殖猪群建得很大,又有利于环保和肥料利用。

最近5年美国养猪企业的并购、购买和兼并、合并是历史上最快的。2007年时排名前10位的养猪公司的出栏量估计已经占到全国出栏量的50%以上,屠宰量所占的比率更高。像排第1名的美国第一大养猪公司一年的出栏量是1 200万头,它的活猪屠宰量占了美国总量的30%。因为养猪占用的土地量比较大,而且需要的饲料量也比较大,所以有相当部分出栏的肉猪是靠合同生产,种猪、母猪是大公司的,而猪的肥育期基本在美国中西部粮产区的农户家里,肥育期间猪的饲料基本是这些大公司指定的饲料厂或者是由这些大公司自己的饲料厂所生产。从这个角度看,美国养猪业前10家养猪公司所用的饲料占了美国猪料的一半。

记者:那么养禽业的情况呢?

闫之春:集约化方面起步最早、发展最完善的就是养禽业。过去的5~10年,美国养禽的总产量没有真正的变化。肉鸡每年有88亿只左右,即4 800~5 000t的生产能力。在2006年,排前10名的美国最大的肉鸡企业,出栏量占到美国肉鸡总出栏量的大约76.6%,更重要的是前3名就占总出栏量的大约53.1%,像这些大公司所有的饲料都会自己生产,换句话说,美国超过80%的肉鸡饲料是由肉鸡公司自己生产的,和商品饲料厂没有关系。前10名的这些肉鸡企业,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品牌、屠宰、销售,都有自己的饲料,自己的种鸡,绝大部分的产品都直接进到了超市。

蛋鸡的集约化程度可能比肉鸡还要高,截至到200761日,美国蛋鸡的饲养量大概是2.8亿只,但是其中60家的养殖公司的存栏量超过了100万只,这60家当中的28家,超过了300万只,12家超过了500万只。美国255家蛋鸡企业占了美国95%的蛋鸡生产量,所以蛋鸡已完全集中在有限的几家公司手里。这些蛋鸡公司也是孵化、种鸡、育雏、育成、蛋鸡直到超市都有自己的品牌,这些企业也不可能买商品饲料,都是自己生产自己的饲料。

记者:肉牛业和奶牛业的情况又是什么样的呢?

闫之春:牛肉是美国很重要的消费肉类品种,美国的肉牛业也非常集约化了。全世界最大的肉牛加工企业,排前3名的都是美国企业,前5名里有4个是美国企业。这些年美国的肉牛饲养规模在逐年扩大,而且扩大的速度很快,一个有预见意义的就是新建的肉牛肥育场都很大,动辄几千头,这些肉牛企业相当一部分都属于这些大公司,这些大公司的肉牛所用饲料精料都是自己生产的。美国前10名育肥肉牛企业出栏量占了全国的32%以上,而且这个数据还有点偏保守。

奶牛的情况有些特殊。2006年美国排前10名的奶牛企业或者说奶牛联合体已经占了美国相当大的量了,但是这些奶牛企业里,像蓝多湖奶牛场并购了许多奶牛合作社,大部分奶牛企业都是合作社似的,这是奶牛业的特点。合作社进行联合育种、联合做奶品加工等(2)。他们已经占了美国奶牛产业很重要的部分。

 

 

2  2006年美国最大的10家奶牛场:奶牛业商品饲料厂家较多

合作社

奶产量/10亿lb.

1.       Dairy Farmers of America

2.       California Dairies Inc.

3.       Land O’Lakes Inc.

4.       Northwest Dairy Assn.

5.       Dairyles Cooperative Inc.

6.       Family Dairies USA

7.       Associated Milk Producers Inc.

8.       Foremost Farms USA

9.       Manitowoc Milk Producers Cooperative

10 . Select Milk Producers Inc.

36.70

16.10

12.28

7.50

5.50

5.16

5.10

5.05

4.20

3.81

资源来源:Hoard’s Dairyman

 

记者:我们分别看了美国养猪、肉鸡、蛋鸡、肉牛、奶牛业近年来的发展变化,那么畜牧业的这种生产方式的转变对饲料业的影响到底如何呢?

闫之春:现在从肉鸡、蛋鸡、养猪、肉牛、奶牛的发展情况看,美国的整个畜牧业的生产集中在排名前20的大企业里,应该说畜牧业里这二三十家公司已经决定了美国的商品饲料的去向。像中国目前这样,一个商品饲料厂将饲料卖给千家万户的情况已经不存在了。但只做几种饲料的专门化的饲料生产在商品饲料里还是存在的,像某些猪料企业,只做专门的一些饲料,有自己单独的试验场,专门给几家中小型的养猪场做饲料,这是商品饲料生产,但是只做某一种饲料,供给固定的几个养猪场。还有就是独立饲料厂的合同生产,一些中小型的饲养户联合起来,把一家或者几家饲料厂租过来,成立自己的合作社。我们经常在美国参观一些这样的合作社,合作社的饲料厂很简单,配方都是各个猪场提供,猪场、饲料厂里基本都不用库存商品饲料,猪场提供给饲料厂自己的饲料用量预算,合作社的饲料厂就排好计划,每隔多长时间帮某家生产多少吨饲料。这样的企业一般聘3~5个人,农民租过来这样的饲料厂,农民家里有玉米可以换成饲料。另外,宠物饲料商品化程度很高,因为宠物不可能一家养很多,但是宠物饲料基本上集中在几家饲料企业里。

记者:概括来讲这对中国有哪些启发呢?

闫之春:我个人认为应该会有三个方面:第一,现在中国肉鸡、蛋鸡业的饲养发展在华北地区包括山东、河北、陕西等几个省的集约化已经非常明显了,他们自己使用的饲料基本自己生产了。随着规模进一步的扩大,饲料业将来也会只是畜牧业的一部分。也就是说饲料加工将来不可能成为利润中心,而是纵向一体化企业当中的一个成本中心。

第二,合同制生产可能会成为集约化畜牧业的主导方式。在畜禽的肥育阶段,包括蛋鸡的产蛋期和奶牛产奶阶段都可以在合同生产的农户家里进行,这些动物可能都属于大公司所有,当然饲料也是用大公司的,组成这样的合同式生产的联合体。现在这种生产模式已经很明显了,中国广东的温氏肉鸡、肉猪的生产基本就属于这种模式。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中小型的养殖户联合起来组成畜牧生产合作社。饲料生产是这种联合体的一部分,即所谓合同生产的独立饲料厂,这也是一个方式。这样的商品饲料厂是合作社的一部分,所有制还没有变化,这种方式有可能在养猪业先出现。我个人认为合同生产的独立饲料厂这种方式对中国可能有很大的启发,随着中国的饲养规模扩大,现有的商品饲料厂转成这样一种方式,是比较经济的,因为所有制没有变化。中国人总是想着所有权是自己的才有放心,大家联合起来成立一个公司反倒很难搞好。

我个人认为生产方式确实需要一定的引导。单靠市场优胜劣汰地选择需要的时间长代价高,如果政府能够引导的话,效果会更好。市场经济下,畜牧经济就应该是这种生产方式,要不就是一个大公司什么都有,要不就是合同制生产,要不就是合作社制生产。

记者:燃料酒精业的兴起,对美国饲料业的变化影响如何?

闫之春:最近几年燃料酒精业的兴起,对美国饲料业的变化造成很大影响,图1中左边所示的是美国玉米酒精的生产能力。美国燃料酒精业的兴起至少影响了两方面:第一,使玉米价格高涨,其他和玉米争地的作物特别是大豆,价格也会同时上升;第二,在美国,这种所谓带可溶物的干燥了的玉米酒糟(DDGS),现在已经是和玉米、豆粕一样的饲料主原料了。美国DDGS作为燃料酒精业的加工副产品,是一种发酵产品,有促进生长的效果,而且是纯玉米做的,可能很快在全球成为饲料主原料,可以说这对全球饲料的生产,是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新变化。韩国、日本、东南亚的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已经在正常地进口美国的玉米酒糟了,成为了一种饲料主原料了。中国也可能很快受益于这件事。

资料来源:再生燃料协会

 

 

记者:在过去中国饲料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畜牧生产环节是不赚钱的,而饲料加工业是利润的来源,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闫之春:过去是这样的,但这种现象在2006-2007年有了改变。去年存栏量少,畜产品价格高,进而导致饲料厂销量、效益下降。中国现行的饲料厂对降低饲料生产过程当中的成本和质量的控制,要远远领先于畜牧场里自己做饲料的生产水平,但是有一个严重的缺馅,商品饲料厂不明白畜禽群例如各猪场猪群真正需要的营养水平,因为饲料厂不可能到养猪场里去做梯次营养试验。所以我各种不同的行业协会上也讲了这件事,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渠道:其一,大家联合起来,猪场买饲料厂的股份,或者饲料厂买猪场的股份,猪场向饲料厂开放,连续做试验,确切了解特定猪群所需要的营养水平,把饲料成本降下来,通过营养水平的合理提高把成本降下来有很多种方法,猪场的饲料生产和质量控制也提高了档次。这种模式在中国是有可能的。

其二,畜牧企业将来肯定要自己生产饲料,生产浓缩料预混料没有太多的技术问题,关键就是采购原料成本,一旦畜牧生产的企业规模扩大或联合起来,我相信这些企业直接用到采购添加剂的成本很快会优于商品饲料这样的中间环节,饲料生产就成为了畜牧业生产的一个中间环节。

记者:您对中国目前的畜牧饲料业是怎么看的?

闫之春:现在我们一般都说饲料工业是一个单独的工业体系,但我个人认为饲料业作一个单独的工业体系一直都不是很成功的。比如说山东的肉鸡,大部分是那几家大的肉鸡公司生产的。河北的蛋鸡也如此,农户可以养殖蛋鸡,但这些育成鸡控制在大公司手里,如果看产蛋量的话,河北最大的几家蛋鸡企业已经占到总量相当大的比重,这些大的蛋鸡企业是不会购买商品饲料的。我们去猪场比较多,过去我们国内经常引用一个数字,出栏猪的 80%是农户饲养的,以1~10头这样的规模为主,这样的现象在过去的3年时间里已经出现根本的转变,而我们国内的统计在这方面有些欠缺。我们在广东等地区看到,猪大部分是在专业户以上规模的企业里饲养,出栏5 000头以上的那些猪场已经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我们看看现在的商品饲料厂销售的那些产品,无非是猪的那几种不易做的像膨化料,小猪料、乳猪料等等,除了这几种之外,其实整个饲料产量相当大一部分,我个人认为在中国已经可能超过50%,已经是养殖场自己在生产了。

记者:去年的预混料浓缩料销量都有所下降,好象有些人去做全价料了,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闫之春:这恐怕就相当于一种合作社,你要想让那些比如200头母猪规模的养猪场主,自己不做饲料而去购买饲料就得有一种合同性的方式存在。当然2007年的主要原因还是整体的存栏量下降。

记者:美国饲料业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国内的饲料业有没有类似变化的端倪?

闫之春:美国饲料业的这种变化,我想中国的一些大企业是了解的。我们看一下新希望-六和,他们从养殖入手,逐步走向饲料生产、屠宰加工一体化。肉鸡的屠宰已经初具规模,据说正在建设种猪、饲料、屠宰一体化的猪肉链,计划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猪的产业链达到1 500万头左右的规模,中后期的肥育将来都会放在农户家里进行。广东温氏和新希望-六和这种模式就类似于美国的综合生产体系,中间还有合同生产的部分存在。将来通过肉类食品冷链储运渠道的建设完善和销售的超市化,中国畜产品从农场到餐桌的生产供应也会高度集约化,我认为变化的速度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快。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8-5-28 11:2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启发,值得借鉴。
发表于 2008-5-29 10:3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好的一篇文章,从美国的饲料行业发展能够看到中国饲料行业的未来
发表于 2008-5-30 21:2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启发,值得借鉴。
发表于 2008-5-31 14:3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道理~~~
发表于 2008-6-10 16:4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文章,值得我们思考,特别是目前这种情况下,我们单一饲料公司以后的路怎样走?
 楼主| 发表于 2008-6-11 18:58: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进则退,这是老祖宗的话:deng: :deng:
发表于 2008-6-11 19:52: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的主体意思,我们胡编在去年就专门讲过了。我认为,它最大的意义在于,提醒从业者清醒认识未来,提前准备现在。谢谢胡编的良苦了!
发表于 2008-6-11 20: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一体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发表于 2008-6-11 20:2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

饲料企业特别是大型饲料集团值得思考和借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5-3 17:48,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