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font=宋体][size=14pt]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与现代营销[/size][/font][/b]
[font=宋体][size=12pt]进入21世纪,中国的营销同样进入了一个不断造就辉煌的时代。但是,却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此刻,认真学习一下毛泽东主席的军事战略思想,有很大的启发。仅以个人心得,与盟友共享。[/size][/font]
[align=left][align=left]
[font=宋体][size=12pt]一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size][/font][/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font=宋体][size=12pt] 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是一个极其严整的理论体系,既包括战略防御思想,也包括战略进攻思想。1936年,毛泽东撰写的重要军事理论著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集中论述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他本来还准备专门写战略进攻等问题,后来由于“西安事变”发生,没有工夫再写,就搁笔了。解放战争中,毛泽东指挥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夺取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极好地体现了他的战略进攻思想。
积极防御是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核心内容,但这并不是说战略进攻思想不重要。毛泽东曾经指出,战略进攻是消灭敌人的主要手段,没有战略进攻,就无法达到战争的最后胜利。同时,防御与进攻又是相互统一、互相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实行积极防御,不是单纯进行防御,而是防中有攻,战略上防御,战役战术上进攻;防后有攻,防御必将转为反攻和进攻。与战略防御思想一样,在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中,战略进攻思想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学术界有一种观点,毛泽东战略进攻思想,是随着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准确的,不能反映毛泽东战略进攻思想产生与发展的全过獭J率瞪希庖凰枷胧撬嬷泄锩秸牟模院笾鸩椒⒄蛊鹄矗浇夥耪秸衅谝院螅纬闪送瓯傅睦砺坌翁U庖还檀笾路治鼋锥危?
第一阶段,土地革命战争到解放战争初期,是毛泽东战略进攻思想产生和初步探索时期。土地革命战争中,形成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防御是为了反攻和进攻,这就包括有战略进攻的思想要素。抗日战争中,中国是被侵略者,是实行防御。1938年5月,毛泽东在一封信中指出:“抗日战争当然没有什么战略进攻,只有战役反攻及战略反攻,是整个防御战略中积极的部分,靠此部分战胜日本,通俗地说,谓之进攻当然也是可以的。”在他所写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还专章论述了“游击战争的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问题。解放战争战略防御阶段,人民解放军在实行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同时,还一再提出外线出击的设想,这就为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提供了基础。
第二阶段,解放战争中后期,是毛泽东战略进攻思想形成与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毛泽东战略进攻思想形成完整体系并达到成熟。军事史学界常把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以后,分为战略进攻、战略决战和战略追击三个阶段。实际上,这三个阶段可以统归为战略进攻。战略决战、战略追击是战略进攻的高潮和延续。
第三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是毛泽东战略进攻思想在理论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时期。我国确立并实行了积极防御的国防战略方针,这是攻防兼备的方针,毛泽东战略进攻思想继续发展并发挥着作用。如抗美援朝战争,就是为了防御而进行的出国作战行动。
毛泽东战略进攻思想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它既反映了战略进攻的一般规律,又具有许多理论独创性。从战略进攻的军事指导上看:关于时机选择。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时,总兵力上还处于劣势,然而,我军却能抓住有利时机,发起并发展进攻,这在军事史上是一个奇迹。关于进攻方向。正确选择进攻方向,对赢得战争至关重要。如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正确选择了战略进攻方向和战役战术突击方向,分批各个歼敌。关于进攻样式。转入进攻时向敌纵深跃进;决战中断敌退路,打敌要害;战略追击中“大迂回、大包围”等。关于战略协同。毛泽东强调的三军配合,两翼牵制,内外线呼应等,都是绝唱。关于作战形式。由大规模运动战向大规模运动战和阵地战相结合发展,也是毛泽东的创造。在战略进攻中,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从而表明人民解放军的作战指导原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毛泽东战略进攻思想的理论体系,还包括政治战略、军队建设、群众力量组织以及国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内容,它是一个完备的理论体系,也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
综上所述,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一句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另一句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两句话,可以说代表了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核心内容――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军事战略。[/size][/font][/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font=宋体][size=12pt]二 现代营销的状况及特点[/size][/font][/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
[font=宋体][size=12pt]“过去100年的营销创新几乎都是西方人做出的,而在新的世纪,当中国营销开始成为一个世界级命题,中国的营销人应当作出新贡献。”这是著名学者、科特勒营销理论贡献奖中国首位获奖者、中山大学教授卢泰宏在其新著《解读中国营销》中的一个核心呼吁。[/size][/font][/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font=宋体][size=12pt] 从4P、4C到战略营销,从品牌经理制到细分市场,从消费者研究到顾客满意度,从整合营销传播到数据库营销,改革开放以来,这些源于西方的营销观念不断被引入,在风云变幻的中国市场上发挥着巨大影响。卢泰宏认为,由于中国市场的特殊性,以及无数中外企业在这个市场上的适应、创新、竞争的实践,将使中国营销有可能改写世界营销的既有规则。[/size][/font][/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
[font=宋体][size=12pt]请看卢教授的分析[/size][/font][/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font=宋体][size=12pt] 转型市场的特征[/size][/font][/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font=宋体][size=12pt] 《第一财经日报》:不少跨国公司在进入中国后都感叹“中国市场太大、太复杂、变化太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福格尔(RobertFogel)也曾指出,中国市场在全球是“有相当差异的市场”。您如何理解这一差异性?[/size][/font][/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font=宋体][size=12pt] 卢泰宏:如果从1979年算起,中国现代营销已走过四分之一世纪的历程。一方面,这是一个“压缩饼干”式的进程,中国飞速从封闭的计划经济迈向开放的市场经济,营销已成为所有企业最重要的经营活动之一;另一方面,这又是一个在特殊环境下发生的进程。[/size][/font][/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font=宋体][size=12pt] 我认为,中国的市场特征在于它是一个转型市场,也就是处在成长中、不稳定、不规范、变化巨大甚至充满矛盾的市场。中国市场大,发展快,政策多变,法规不健全;不少市场缺乏秩序,假冒侵权严重,反常怪事多,商业伦理不健全;市场浮躁,容易大起大落,过度竞争;区域差异、体制差异、行业差异、营销水平差异、消费者
世代差异都很显著,例如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性特别高、缺乏权益意识同时又迷信广告;企业的短期行为和过度价格战流行;地方保护主义、随意阐释和改变游戏规则的现象时有发生。[/size][/font][/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font=宋体][size=12pt] “一个国家,多个市场。”这就是我们的现状。据英国经济学家情报社(EIU)的调查,在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中,把中国看成一个市场的有44%,看成两个市场的有6%,看成三个市场的有11%,看成四个或更多市场的有39%。而最后这39%的公司基本上都是市场赢家,而把中国看成是一个和两个市场的公司很多都输了。这充分说明,仅从地理角度来区分,中国已体现出多个不同市场。例如,从一级大都市到二级城市、三级地市、四级县市以至农村,都要有不同的市场策略。[/size][/font][/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font=宋体][size=12pt] 另一方面,中国的消费群变化也非常大。1998年,德国人修特曾经把中国的消费群分成3个群体,称为3个世代(threegenerations)。但这种区分过于粗糙,我把中国的消费群至少分成5个世代群体,大概每隔10年,消费群的消费习惯、消费心理和追求都会产生非常明显的差异。[/size][/font][/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font=宋体][size=12pt] 影响跨国公司[/size][/font][/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font=宋体][size=12pt] 《第一财经日报》:通用电气前首席执行官韦尔奇曾说:“最近20年以来我一直到中国去,每一次到那儿我都笑自己上一次知道得那么少。”从营销的专业角度看,中国市场究竟有哪些独特规则影响跨国公司呢?[/size][/font][/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font=宋体][size=12pt] 卢泰宏:我认为,中国市场营销至少可能在以下方面影响世界。[/size][/font][/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font=宋体][size=12pt] 一是“中国制造”的低价效应。中国持续多年的低价格竞争已对国际市场产生很大影响,国外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案例越来越多,客观上说明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产生的冲击;另一方面,不少洋品牌在中国市场上也一反常规,开始更多地采用降价策略。可以说,中国市场对全球“价格战”和“微利时代”的趋势起了主要作用,刺
激了消费者日益提升的价格敏感度。[/size][/font][/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font=宋体][size=12pt] 二是中国通路的创新效应。中国营销通路的复杂性迫使传统的通路理论和过去行之有效的通路做法不断受到挑战。摩托罗拉、宝洁、可口可乐等跨国公司在中国不断调整和寻求新的通路模式,中国本土企业在通路上某些非同寻常的做法也为改写通路理论提供了新个案。[/size][/font][/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font=宋体][size=12pt] 三是中国巨量人口效应及其对形成产业、产品技术标准的效应。中国市场最大的优势之一是有足够大的用户群,这种人群规模能够在形成技术标准方面有优势。在国外难以形成标准的技术,在中国可能更快形成标准,并向全世界扩散。跨国公司将研发中心移向中国,以及在中国投放最新款式产品,与此都有一定关系。而中国的数字电视、3G标准、小灵通等的希望亦在于此。[/size][/font][/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font=宋体][size=12pt] 四是中国多元多层市场效应。中国的多元化市场结构和历史形成的区域消费差异,使得企业可以产生不同于西方的营销新概念和新方法。[/size][/font][/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font=宋体][size=12pt] 五是中国消费者行为效应。对于消费者行为研究,西方的研究主线是“购买过程的识别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这实质上是西方分析哲学的思路和方法。而中国式的综合哲学的思路和方法,可能在消费者行为理论方面产生新进展。[/size][/font][/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font=宋体][size=12pt] 总的来说,我们过去理解的mar-keting都是西方的营销学,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进行本土化适应后,出现了marketinginChina;但最终,我相信会有中国营销的出现,也就是Chi-nesemarketing。[/size][/font][/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font=宋体][size=12pt] “市场反应最快的兔子”[/size][/font][/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font=宋体][size=12pt] 《第一财经日报》:根据您的经验,跨国公司和中国本土企业应该有哪些营销方面的自觉意识和行为?[/size][/font][/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font=宋体][size=12pt] 卢泰宏:对跨国公司来说,它们已经认识到“本土化是胜利之本”。先期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有赢家也有输家,赢家有一个共同的口号:“我们是中国公司”,如摩托罗拉提出“以中国为家”,“比中国公司还中国”;飞利浦电子集团总裁说:“请不要把我们当成外国公司,我们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公司。”赢家们善于将洋品
牌做“土”(如联合利华在中国采取一个新的LOGO),重视与政府和各界的关系(如IBM公司持续的对中国高校的赞助),重视本地消费者的需求(如肯德基推出中式产品)等。[/size][/font][/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font=宋体][size=12pt] 而对中国企业来说,一方面要努力学习跨国公司的成熟做法,另一方面要利用自身对机会的敏感,灵活、低成本和速度优势,以及对消费者的熟悉,注重创新。中国企业要成功,必须成为“市场反应最快的兔子”。例如,中国的消费文化中很注重礼品和关系,这中间就有大市场,1996年的三株口服液、2001年的商务通以及后来的脑白金,其实主要都是送礼。又比如,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中看”非常重要。在欧洲和美国,手机是商务型产品,下班后很少用,在别人面前打手机是不好的;中国则相反,买了一款新手机,一定要向朋友炫耀,手机变成社交型、炫耀型的东西,变成追求款式的东西,后来又加上一个重要用途,就是短信。最早跨国公司手机在设置手机容量的时候,只设置20条短信存储,诺基亚把在欧洲最好的一款手机搬到中国市场,结果销售业绩非常不好,因为那款手机并没有吸引中国的消费者的卖点。中国企业在这方面则是有优势的。[/size][/font][/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font=宋体][size=12pt] 《第一财经日报》:您觉得中国企业在未来的最大挑战是什么?[/size][/font][/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font=宋体][size=12pt] 卢泰宏:中国企业已经有很大成就,未来的最大挑战应该是成为世界级公司和国际品牌。麦肯锡公司在一年多前有一个报告,认为中国企业很少为国外所知晓,大多数中国企业为西欧和北美的品牌提供产品,而不是与之竞争、建立自己的品牌。从国际比较的角度,中国企业至今未突破“品牌”这一营销的制高点,这是中国营销面对的最大的世纪挑战。我希望,经过曲折和反复,中国的国际品牌将在下一个四分之一世纪崭露头角,屹立于世界。
从卢教授的讲话,对于中国的市场,缩小到医药市场,管窥一豹![/size][/font][/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font=宋体][size=12pt]三 结合点[/size][/font][/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
[font=宋体][size=12pt]商场如战场,营销是一场战争,而且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没有硝烟的战争。虽然没有枪炮声,但确有刀光剑影,你死我活的场景。[/size][/font][/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
[font=宋体][size=12pt]战争进入了现代化,营销战更是在高科技武器下的战争,毛泽东说过:人是决定战争成败的因素,因此他有了兵民是战争胜利之本的学说。营销的成败,同样取决于人,而且更为人性化、复杂化。如果说一、二次世界大战,是各个国家之间经济资源的掠夺、全球势力范围的瓜分,那么现代的经济战,更反映在营销这个主战场上,它比有硝烟的战争更为复杂。[/size][/font][/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
[font=宋体][size=12pt]首先对手的不确定性。一个产品刚刚诞生,走向市场马上面临的就是竞争。很少有无竞争性的产品存在。现有的新产品大部在老产品的基础上发展、更新而出,说穿了是在换代。不说“绝后”,“空前”的产品几乎没有。大家都在更新产品,这就了带来了“敌”、“友”的不确定性。而且今天的对手,又很可能因为市场、资金的整合,瞬间又要成为朋友――合作。[/size][/font][/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
[font=宋体][size=12pt]第二,利益获得者的不确定性。战争的利益获得者很简单――成者王侯败者贼寇,,再加上一个鹬蚌相争的第三方――渔翁。而营销的利益获得者,具有双向共赢的特点。拿医药来说:消费者用金钱换取了商人的商品所带来的健康。这个当中,消费者可能因好产品赢取了利益,经营商可能会用不好的产品得到钞票。但这二者都会有相反的可能和几种变数,国家要从中产生GDP和税收。这就复杂化了营销的真正成败。[/size][/font][/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
[font=宋体][size=12pt]这个复杂性问题,不是以简单的算式来判断,有的更需一个长久的过程。例如含PPA的感冒药,有的企业赚了,有的企业赔了,但对消费者的健康,国家的税收和将为之付出的福利,如何计算呢?
还有,市场的竞争复杂化,在一个局部,战争在进行,在另外一个大空间。又在运作着合作。雅虎今天上午还在跟阿里巴巴因一个客户决一雌雄,下午马云却和杨致远握手言和,穿上同一条裤子。[/size][/font][/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
[font=宋体][size=12pt]对这些复杂的问题,如何地判断,制定何种战略,在整体与局部如何地进行布置。在不影响大局的情况下,如何取得局部的胜利,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在中国复杂的形势下取得了巨大成功,无疑给予了我们一种激励,不仅是心理上的,更是逻辑上的。很有可能会成为指导方针。因为有很多成功营销的案例会加以证明,这个,放到后头去说。
换一下,先讲成功的案例。
成功案例的分析
讲到成功的营销,首推三株。这是一座丰碑,开创了中国现代营销史的先河。
吴秉新作为三株的创始人,上学于文革期间。这个特殊的年代,决定了他必然会受到毛泽东思想很浓厚的影响。因此,在他的创业中,自觉不自觉地、都会去运用(甚至是潜意识的)。在制定战略上,出于一种潜意识和崇拜感,他沿着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去贯彻执行。
三株口服液,最先引入国外的现代营销模式。吴秉新在最初作“昂立一号”总代理的初期,掘到第一桶金,继而打造自己的三株。在当时,他并没有象其他产品走“主渠道”商业调拨、批发的路子。而是象毛泽东制定中国革命的大战略一样,沿袭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主战略。
请看三株当时的工作要点:
1. 大力开发农村市场。
2. 在重点省份设立会战指挥部。
3. 在重点省份取得成功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市场。
4. 重点宣传区域的大兵团作战。
5. 总部指挥并决定一切。
吴秉新最为骄傲的是“
1. 创中国现代营销的先河。80亿,后来者的山峰。
2. 为中国市场培养了一大批营销人才。
3.独特运作的战略战术。以致于今天还有人把他当年的手段,误称为“第三终端“。
三株成功的手段:
1. 员工的培训(兵民是胜利之本)。
2. 集中兵力大歼灭战。
3. 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4. 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样板市场)。
5. 发动群众。
三株失败的原因:
危机处理。
应该说,三株的路领跑了一大批追随者,以后的红桃K,富硒康,脑白金(前期),无不师吴秉新为楷模,争相效仿,但他们只能是平平淡淡-----缘于没有一个好的战略思想指导,结果是“各领风骚2、3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说完吴秉新,不能不说说史玉柱和脑白金。
脑白金前期,也是对三株的一个简单模仿。但在后来,史玉柱欠下十亿债务后,他不得不韬光养晦,在何学林的影响下,从战略的角度,探索他的经营。
首先,在众多的战场上,史玉柱首选沿海、沿江的经济隆起带;在宣传上,他更注重中国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央视;在战术上,他避开了法律不允许的功效宣传------把送礼诉求,作为核心进行传播,而且这招还避开了大量保健品大量的广告竞争,异军突起。于是,他有了巨人垮塌后的少量资金。
黄金搭档,其实更象脑白金的“搭档”,双品牌运作,在市场及广告中遥相呼应。国人一时间送礼只选这两样。而其他品牌跟进有点东施效颦的嫌疑,令人不齿。更重要的是:史玉柱在资金上吃亏后,注重了资本运作。把珠海、无锡、青岛的三个健特买来买去。但最终的赢家史玉柱,不仅获得了资金,更赢取了时间。一旦有了这些,他又把目光、思想放在更为长远的战略上。他的意识里只是把脑白金、黄金搭档作成品牌,而把他自己---------史玉柱作成了名牌!
史玉柱成功的战术
1.他没有固定的对手,但所有的保健品都是他的敌人。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2.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在央视几套节目的中秋前,发动送礼诉求大战,围而歼之。
3.出奇制胜是关键。如同四渡赤水,把几个厂买来买取,寻求更大利益。
4.战略大转移。史玉柱的长征已经结束,他的下一个战略目标是什么?![/size][/font][/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
[font=宋体][size=12pt]其实不光是史玉柱,吴秉新的韬光养晦也已完成,三株又在酝酿一个新的突破。
近几年来,国内的营销,无论是医药、快速消费品、耐用消费品都在大踏步前进。但在营销的技术性上,还是医药营销走在前面。其他象海尔、五彩棉等等,恕不一一赘述。
五
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有关概念和论述
毛泽东军事思想 :军事辩证法,人民战争,战争规律,军事规律 。
革命战争规律
:
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作战形式,中国革命战争规律 战争指导规律 。
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政治, 战争与经济 ,战争全局和局部,战争中的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 。
战争是力的竞赛 ,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 ,战争的不确实性,战争的特殊性, 战争中的概然性 。
战争中的必然性, 战争中的偶然性 ,战争中的自觉能动性,战争中的计划和灵活性, 战争问题上的唯心论 。
战争问题上的机械论, 唯武器论, 认识战争情况的辩证过程,保存自己与有效消灭敌人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以一当十与以十当一, 以劣胜优 弱中求强 , 战争力量的强弱转化,战争中的进攻和防御, 内线中的外线 ,防御中的进攻 ,包围和反包围,集中和分散。
优势和劣势, 主动和被动, 集小胜为大胜, 人民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
建立强大的国防军 :建军宗旨, 建军思想, 建军原则,枪杆了里面出政权 。
党指挥枪的原则 : 支部建在连上, 党代表制度, 人民军队的三大任务,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
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 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的原则,士兵委员会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面 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 。
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拥政爱民和拥军,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是人不是物 ,兵民是胜利之本 全民皆兵 。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军事战略 战略方针 战役、战斗指导方针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正规战 游击战 十六字诀 波浪工推进政策 诱敌深入
积极防御 消极防御 内线的持久的防御 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连续作战
十大军事原则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 运动战 阵地战 麻雀战
消耗战 击溃战 选择主要突击方向 拣弱的打 照顾战争全局
蘑菇战术 军事战略转变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略上重视敌人 战略把攻战略进攻
慎重初战 战争初期 歼灭战 战略决战 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
敌进我进的作战方针 北平方式 天津方式 绥远方式 战术的小包围
零敲牛皮糖战术 备战、备荒、为人民[/size][/font][/align][/align][align=center][table=98%][tr][td][align=left][align=left][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六 学习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重要性 [/color][/size][/font][/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终于写完了 。[/color]
[color=#000000] [/color][color=#000000]很久以来,看到联盟寻多盟友为产品、市场、公司的战略、方针而苦恼,急于寻求出路,敬业精神很感人。我曾经经历了和大家同样的历程,所以,写这篇文章,其实是我得心路,与大家共享。[/color]
[color=#000000]我也年轻过,其实现在也不算老。在我读书的年代,正是“文革”时代。我很爱看书,没书可看。父亲是一个老兵,他指导他十几岁的儿子,如何读《毛泽东选集》;如何看中国的革命战争历史;如何理解伟大的毛泽东。[/color]
[color=#000000]正是由这段历史,使我对毛泽东有了深刻的了解。在走入营销这个行列后,学习、工作中会受一种潜意识的影响,总在不自觉的运用着。当我反思我所走过的路,其实不正是一直在沿用毛泽东的某些战术、战法。毕竟是信息时代了。在网上,学习了现代军事家对毛泽东的总结。于是,开阔了视野,启发了思路,有了几个产品的成功。[/color]
[color=#000000]中国的营销走到战略营销的阶段,出门就是竞争,而且多层多种竞争交叉,很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军阀割据的状况,而国际市场也是一样。这就需要我们由一个理论来指导。西方的营销学不完全适合中国情况,国外的理论一定要走出中国特色,现成的就有!毛泽东思想!完全可以来指导中国营销。[/color]
[color=#000000]谢谢每一个读者![/color]
[color=#000000]感谢每一个留言者![/color]
[/size][/font][/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align][/align][/td][/tr][/table][/align]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