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74|回复: 0

犊牛坏死性喉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12 20:29: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犊牛坏死性喉炎俗称犊牛白喉。它是由坏死杆菌引起的一种特殊的恶性型坏死杆菌病。临床以口腔黏膜、齿龈硬肿、坏死和溃疡及肺炎为特征。
  病原:病原坏死杆菌为不运动,不形成芽孢、革兰氏阴性菌,呈多形性。在病变组织和培养物内呈长  丝状,菌宽为0.5~1.0um、长达100um,用石炭酸美蓝染色时,呈不均匀着色。 坏死杆菌在良好的厌氧条件下才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7℃,适宜ph值7.4~7.6,在含5%~10%二氧化碳的厌氧环境中生长良好。
  本菌在血液或血清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在马、牛或绵羊血液琼脂上,呈夕溶血。不液化明胶,能发酵葡萄糖、蔗糖、麦芽糖和乳糖,产生微量的酸和气体,能产生靛解质、硫化氢。
  本菌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不强。在粪便中能存活50d,在污染的土壤中存活10~30d,在尿中存活15d。65℃加热15min、日光直射8~10h,可杀死本菌。0.5%石炭酸、1%福尔马林20min、1%高锰酸钾10min、5%来苏儿5 min即可达到杀菌目的。
  流行病学:坏死杆菌能侵害各种动物与禽类。猪、牛、羊、马最为易感。各种病畜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畜通过粪便、病灶炎性分泌物、唾液向环境中排出大量病菌,污染了饲料、畜舍、运动场、褥草、场地和水源等,而将病情传播。传播途径是损伤的皮肤及黏膜,新生犊牛也可经脐带感染。
  卫生条件不良及损伤是促使发病的诱因。奶牛场内最常见的是犊牛舍阴暗潮湿,运动场泥泞,粪便不及时清扫,褥草不及时更换;脐带消毒不严或不消毒;营养不良如维生素a、维生素d缺乏;饲喂品质低劣的干草而刺伤口腔黏膜及对病畜不隔离等。
  发病机理:完整的上皮和黏膜具有抵抗坏死杆菌侵入的机能。各种不良因素如刺伤、细菌和病毒感染,使口腔黏膜完整性遭受破坏,坏死杆菌随即由伤口侵入并在侵害部位繁殖,引起局灶性炎症和单核细胞(包括巨噬细胞)的集聚,坏死杆菌能产生强力的杀白细胞素和内毒素,因其对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引起侵害部位的灶性坏死和脓肿的形成。当病变由口腔延伸到喉部,坏死物质吸收人肺可引起犊牛肺炎。
  临床症状:犊牛白喉多发生在1—4月龄犊牛。病初体温升高39.5~40.5℃,厌食,流涎,鼻漏呈脓样,齿龈、颊部、硬腭、舌及咽部有界限明显的硬肿,上附粗糙、污秽褐色的坏死物质。坏死物脱落留下溃疡,边缘肥厚,底部不平整。鼻腔、气管黏膜也有病变。当喉部、肺部感染,呼吸困难,咳嗽短具痛感,呼出气具腐臭味,通常经7~10d死亡。病程长者,食欲恢复,体重增加缓慢,因部分勺状软骨凸人喉腔,故持续呈现喘鸣声。
  病理变化:剖检见舌、齿龈黏膜上有溃疡。上附坏死黏膜及渗出物,坏死灶深达2—3cm,溃疡底部有肉芽增生。喉、气管、鼻、真胃及大肠也可见有类似病变。当肺部感染,可见有肺炎灶、胸膜炎及肝肿大与坏死灶。组织学变化见坏死是广泛性,在整个损伤处可以看到丝状坏死杆菌和其他细菌菌落。
  诊断:根据流行状况、发病部位、坏死灶的特征及腐臭味可以确诊。必要时可作病原分离、培养。
  治 疗:局部处理 小心用外科法除去口腔内的坏死组织及脓肿,用3%过氧化氢、3%高锰酸钾液彻底冲洗患部,每日1或2次,再用碘甘油涂布。
  全身治疗 消除炎症,防止病灶转移。常用青霉素,剂量为22 000iu/kg体重,一次肌肉注射,每日2次。结合使用磺胺(磺胺吡啶,磺胺二甲基嘧啶)药物,效果更好。第1天剂量为143mg/kg体重,然后每日70mg/kg体重,治疗7~14d。根据全身症状,必要时可静脉注射葡萄糖、安钠咖,肌肉注射维生素a、维生素d等。
  预 防:加强饲养管理,消除诱发因素。改善环境卫生条件,及时清除圈舍、运动场积水,保持干净、干燥;对于患腐蹄病牛只及犊牛白喉患牛,隔离治疗,污染环境应彻底消毒;助产要细心,脐带要严格消毒;营养要合理,给予优质细嫩干草。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5-6 05:04,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