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传染性、热性、溶血性疾病,本病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趋于大流行,易继发其他疾病,对其进行常规治疗效果往往十分不理想,在有关文献的启示下,笔者采用输血疗法与常规疗法相结合治疗该病,治愈率高,疗程短,现将该病的诊疗情况介绍如下。
一、临床症状
病牛初期体温升高至41~42℃,呈稽留热,精神沉郁,不愿走动,病牛消瘦快,背毛蓬乱,产奶量下降,多数病牛发生腹泻,可视黏膜苍白,乳房皮肤苍白或轻度黄疸。病牛一般有食欲,到后期可出现食欲减少,后肢无力,喜卧。有的咳嗽或喘,尿液呈橘黄色,后期呈红黄色,如不及时治疗,最后因衰竭而死亡。
二、剖检病变
剖检病死牛可见口腔黏膜、眼结膜及腹壁肌苍白,颈下部及乳房部皮下有淡黄色胶冻样浸润,腹股沟浅淋巴结水肿,切面多汁,心肌松软,心包积液,血液稀薄如水,不易凝固,肺瘀血、水肿,肝脏肿大、黄疸,胆囊充盈、膨大,比正常大2~3倍,胆汁稀薄,脾脏稍肿大,有出血斑,肾脏苍白,真胃黏膜及十二指肠黏膜出血,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膀胱积尿,尿液红黄色。
三、实验室诊断
新鲜血液检查 取颈静脉血1滴于载玻片上,加等量生理盐水,混匀,加盖玻片,在400~600倍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球形、逗点形、杆状的附红细胞小体,由于虫体附着在红细胞表面有张力作用,使红细胞在视野内上下震动或左右运动,如摆动的齿轮或一个周围嵌满了发光的蓝色珍珠球体,游离在血浆中的虫体能前后、左右、上下伸摆,旋转、翻转、变形等多方向运动。
血液染色检查 采发病牛耳尖血涂片,干后用瑞氏染色2~3分钟,镜检可见红细胞周围附着许多具有很强折光性的蓝色小体(附红细胞体),有圆形、椭圆形、月牙形等多种状态,红细胞表面不光滑,凹凸不平。
四、治疗方法
(一)输血疗法
1.以10%氯化钙为抗凝剂(比例占全血的10%),氯化钙总量犊牛不超过100毫升,成年牛不超过500毫升,一般犊牛输血量为300~500毫升,成年牛为2000~4000毫升。
2.采血及输血,供血牛无严格年龄限制,但最好选用16月龄以上的未孕牛或公牛的健康牛,局部常规消毒后,用采血针头自颈部静脉采血,针头尾端接一20厘米长的灭菌乳胶管,采血瓶可用500毫升灭菌葡萄糖瓶,边采血边轻摇采血瓶,以保证血液和抗凝剂充分混合,每头成年供血牛一次可采血1500~2500毫升,根据所需血量,每头受血牛可同时选用1~4头供血牛,若需重复输血,需另外选用供血牛。采血后立即给受血牛输注,输血速度与正常输液速度基本相同,50毫升/分钟左右。
(二)常规疗法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曾使用以下药物治疗效果较好,但治疗时应注意虫体极易产生抗药性,应及时更换药物,保证疗效。
方案1 采用阿维菌素进行治疗,皮下注射,间隔3~4天一次,共用2~4次。
方案2 四环素、土霉素或磺胺间甲氧嘧啶肌注或静注,连用5~7天。
方案3 血虫净每千克体重5~10毫克,用生理盐水稀释成5%溶液静脉注射,1天1次,连用3天。
在治疗的同时应加强饲养管理,多喂青绿多汁饲料,并在饲料中添加复合VB、VE、VD3粉、微量元素等,以增强体质,增进食欲。
五、典型病例对比治疗
河北省香河县王某饲养奶牛10头,其中产奶牛8头,2006年6月又从外地购入2头奶牛,一周后新购进奶牛中有一头出现高烧、食欲减退等症状,畜主依据多年养牛经验,按感冒治疗3天,无明显效果,遂找当地兽医治疗,当地兽医诊断为附红细胞体病,进行常规治疗后,效果也不十分明显。并且在治疗期间,又有两头牛患病,畜主遂找到笔者进行治疗,笔者采用输血疗法和常规疗法相结合对患牛进行了治疗,患病牛被输血和用药6~8小时后,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精神好转,可视黏膜由苍白干燥变得红润,后经回访,其它奶牛未再发病。
六、小结
1.对该病的预防应定期消毒、驱虫、灭蚊,尽量减少传播媒介,对于外购奶牛应严格检疫,并隔离观察1个月,在观察期间分别在1周、2周、3周、4周时采血镜检,若完全阴性,则可与其它奶牛混饲,同时要尽量减少不良应激反应等。
2.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病机理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是由自体免疫障碍和红细胞被大量吞噬所致,输血疗法在治疗奶牛附红细胞体中的应用不同于一般的药物疗法,输血疗法具有及时补充血液中的红细胞,提高抗病力的作用,它可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使血液中免疫细胞增多、吞噬作用加强,抗体形成过程活跃,增强机体抵抗力。在家畜中,牛没有独特的血型因子,在11种血型系统中,唯独J系统可产生天然抗体,若出现输血反应,即为所谓的抗-J反应,但这种反应的几率很小,而氯化钙既为犊牛输血的抗凝血剂又为抗过敏药物,输血疗法简单易行,血源充足,疗效确实,无需储存血液、做血液交叉试验,治疗奶牛附红细胞体病有显著疗效。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