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生殖器弯曲菌病,是由胎儿弯曲菌引起牛不育与流产为特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羊、犬等动物和人也可感染。0IE将其列为B类疫病。  
  1 病原学  
  胎儿弯曲菌为弯曲菌属成员。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孢和荚膜,一端或两端有鞭毛,能运动。在感染组织中呈弧形、撇形或 s形,偶尔呈长螺旋状。幼龄培养物中菌体大小为0.2~0.5微米×1.5~2.0微米,老龄时8微米以上。  
  本菌在外界环境中的存活期短,对干燥、直射日光和一般消毒药敏感,经紫外线照射5分钟可被灭活。对酸和热敏感,pH2~3溶液中5分钟、或58℃5分钟可被杀死。本菌对红霉素、四环素等敏感。    
  2 流行病学  
  传染源为患病母牛和带菌的公牛以及康复后的母牛。病菌主要存在于公牛的精液、包皮黏膜,母牛生殖道、胎盘或流产胎儿组织中。公牛感染后可带菌数月,有的可达6年甚至终身。  
  自然交配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也可通过人工授精或消化道传播。  
  感染动物为牛,各种年龄的公母牛均易感,尤以成母牛最易感。本病多呈地方性流行。羊、犬及人等也可感染。  
  3 临床症状  
  母牛表现流产(多发生妊娠后的第5~6个月)、不孕、不育、死胎。公牛一般无明显症状。  
  4 病理变化  
  胎儿弯杆菌主要感染生殖道黏膜,引起子宫内膜炎、子宫颈炎和输卵管炎。流产的胎儿皮下组织胶样浸润,胸水、腹水增量。流产后胎盘严重淤血、出血、水肿。  
  公牛生殖器官无异常病变。  
  5 诊断  
  5.1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5.2 实验室诊断  
  在国际贸易中,指定诊断方法为病原鉴定,无规定诊断方法。    
  病原检查:取流产胎膜直接涂片染色镜检、细菌分离培养(病料接种于血液琼脂,37℃微氧环境下培养)、免疫荧光试验。  
  血清学检查:阴道黏液凝集试验(为普查最佳方法,但不适合个体感染动物确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灵敏度高,但只适于畜群普查而不适合于个体确诊)。  
  病料采集:公牛应采集精液或包皮垢,母牛则应吸取、灌洗或用棉拭子吸取阴道黏液。当发生流产时,应采集胎儿、胎盘、胎儿胃内容物、肝、肺。  
  6 防治  
  淘汰阳性公牛,选用健康公牛配种或人工授精,是防制本病的重要措施;隔离病牛,用抗生素治疗;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工作。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