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球蚴又称包虫,是棘球绦虫的中绦期,寄生于牛、羊、猪、人及其它动物的肝、肺及其它器官中。棘球蚴体积大,生长力强,并可寄生于人畜体内任何部位,不仅压迫周围组织使之萎缩和功能障碍,还易造成继发感染,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
病原体 棘球蚴是棘球绦虫的中绦期。我国常见的棘球绦虫有: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成虫寄生于犬科动物的小肠中。
细粒棘球绦虫很小,仅有2~7mm长,由头节和3~4个节片组成。头节上有4个吸盘,顶突钩36~40个,排成两圈。成节内含一套雌雄同体的生殖器官,睾丸数35~55个。生殖孔位于节片侧缘的后半部。孕节的长度约占全虫长的一半,子宫侧枝为12~15对,内充满虫卵。
细粒棘球蚴为一包囊状构造,内含液体。其形状常因寄生部位不同而有变化,一般近似球形,直径约为5~10cm。棘球蚴的壁分两层:外层为乳白色的角质层,内为胚层,又称生发层,前者是由后者分泌而成。胚层向囊腔芽生出成群的细胞,这些细胞空腔化后形成一个小囊,并长出小蒂与胚层相连,在囊内壁上生成数量不等的原头蚴,此小囊称为育囊或生发囊。育囊可生长在胚层上或者脱落下来漂浮在囊液中。母囊内还可生成与母囊结构相同的子囊,甚至子系囊,与母囊一样亦可生长出育囊和原头蚴。有的棘球蚴还能外生,即向母囊外衍生子囊。游离于囊液中的育囊、原头蚴和子囊统称为棘球砂。原头蚴上有小钩和吸盘,具有感染性。无原头蚴的囊叫做不育囊,不育囊可长得很大(图2-5-6)。
囊液呈淡黄色,内含蛋白质(照片2-5-03)。囊液与宿主的血清极其相似,含有免疫球蛋白和抗补体物质及石灰小体。
图2-5-6 照片2-5-03 照片2-5-04
生活史 犬、狼等终末宿主将细粒棘球绦虫的虫卵和孕节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污染了饲草和饮水。当牛、羊等中间宿主吞食虫卵后而受感染。进入消化道的六钩蚴,钻入肠壁经血流或淋巴循环至全身各处,以肝、肺两处最多(照片2-5-04),约经6~12个月的生长方可发育为有感染性的棘球蚴。当犬和其它的食肉动物吞食棘球蚴后,经40~50天的发育即可发育为细粒棘球绦虫。虫体在犬体内寿命为5~6个月。
致病作用与症状 棘球蚴对动物和人的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棘球蚴的大小、数量和寄生部位。绵羊对棘球蚴比较敏感,死亡率也较高。严重感染羊表现消瘦,被毛脱落,咳嗽,倒地不起。牛严重感染者常见消瘦,衰弱,呼吸困难或轻度咳嗽,剧烈运动时症状加重。各种动物都可因囊泡破裂产生严重的过敏反应而突然死亡。
诊断与治疗 动物棘球蚴的生前诊断比较困难,往往在尸体剖检时发现。对牛、羊的棘球蚴病治疗价值不大,重点是预防本病的发生。
预防 对犬进行定期驱虫,可用
1.氢溴酸槟榔碱,一次内服量为2mg/kg体重。
2.吡喹酮,一次内服量为5 mg/kg体重。
病畜的脏器不得随意喂犬;人与犬接触时,应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畜舍、饲草、饮水的卫生,防止犬粪的污染。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