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372|回复: 0

环形泰勒虫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11 13:4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环形泰勒虫病是一种季节性很强的地方性寄生虫病,多呈急性经过,以高热,贫血,出血,消瘦和体表淋巴结肿胀为特征,发病率高,病死率大,使养牛业遭到严重损失。
  病原体 环形泰勒虫寄生于红细胞内的虫体称为血液型虫体(配子体),虫体很小,形态多样。有圆形、杆形、卵圆形、梨籽形、逗点形、十字形、三叶形等各种形状。其中以圆环形和卵圆形为主,占总数的70~80%(图2-5-18)。寄生于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所形成的多核虫体为裂殖体(或称石榴体或柯赫氏蓝体)。裂殖体呈圆形、椭圆形或肾形,位于淋巴细胞或巨噬细胞浆内或散在于细胞外。用姬氏法染色,虫体胞浆呈淡蓝色,其中包含许多红紫色颗粒状的核(图2-5-19)。
  图2-5-18 图2-5-19
  生活史 感染泰勒虫的蜱在牛体吸血时,子孢子随蜱的唾液进入牛体内,首先侵入局部淋巴结的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形成大裂殖体(无性型)。大裂殖体成熟后,破裂为许多大裂殖子,又侵入其它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内,重复上述的裂殖过程。同时大裂殖子可随血液循环至全身各组织器官。裂体增殖反复进行到一定时期后,有的可形成小裂体(有性型)。小裂殖体成熟后破裂,许多小裂殖子进入红细胞内变为配子体(血液型虫体)。
  当幼蜱或若蜱在病牛身上吸血时,把带有配子体的红细胞吸入胃内,在蜱体内经过一段有性生殖后,最后产生许多具有感染性的子孢子。在蜱吸血时,子孢子被接种到牛体内,重新开始在牛体内的发育和繁殖。
  症状 潜伏期14~20天。病初体温升高到40~42℃,呈稽留热,少数病牛呈弛张热或间歇热。病牛随病情的发展表现精神沉郁,行走无力。脉弱而快,心音亢进有杂音。呼吸快,。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肿胀,流泪,以后贫血黄染,有绿豆大小的溢血斑。可视粘膜及尾根、肛门周围、阴囊等薄的皮肤上出现粟粒乃至扁豆大的、深红色、略高出皮肤的溢血斑点。有的在颌下、胸前、腹下、四肢发生水肿。病牛排干而黑的粪便,常带有粘液或血丝。体表淋巴结肿胀为本病的特征。大多数病牛一侧肩前或腹股沟浅淋巴结肿大,初为硬肿,有痛感,后渐变软,常不易推动(个别牛不见肿胀)。病牛迅速消瘦,血液稀薄。病后期食欲、反刍完全停止,溢血点增多变大,濒死前体温下降,卧地不起,衰竭死亡。耐过的病牛成为带虫动物。
  病理变化 全身皮下、肌间、粘膜和浆膜上均有大量的出血点和出血斑。全身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皱胃粘膜肿胀、充血,有大头针大至黄豆大,暗红色或黄白色的结节。结节部上皮细胞坏死后形成糜烂或溃疡。溃疡中央凹下呈暗红色或褐红色,周围粘膜充血、出血,构成细窄的暗红色带。皱胃的上述变化具有诊断意义。肝、脾、肾肿大,胆囊扩张。
  诊断 本病的诊断与双芽巴贝斯虫病相同,观察临床症状和镜检血片中有无虫体;此外,还可作淋巴结穿刺检查石榴体。
  治疗 对环形泰勒虫无特效治疗药物。但如能早期应用比较有效的杀虫药,再配合对症治疗,特别是输血疗法以及加强饲养管理可以大大降低病死率。
  1.磷酸伯氨喹啉 剂量为0.75~1.5mg/kg体重,每日口服一剂,连服3剂。
  2.三氮脒 剂量为7mg/kg体重,配成7%溶液肌肉注射,每日一次,连用3天。如果红细胞染虫率不下降,还可继续治疗2次。
  3.苯脲咪唑 3~4mg/kg体重,肌肉注射,每天一次,连用2天。
  对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显著下降的牛可进行输血。每天输血量,犊牛不少于500~2000ml,成年牛不少于1500~2000ml,每天或隔2日输血一次。
  预防 预防的关键是消灭牛舍内和牛体上的璃眼蜱。在本病流行区可应用牛泰勒虫病裂殖体胶冻细胞苗对牛进行预防接种。接种后20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一年以上。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5-5 03:11,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