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地区奶牛子宫内膜炎的血常规变化研究
麻延峰, 傅春泉, 王宏艳, 黄利权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摘要: 血液血红蛋白(HGB)和白细胞(WBC)的分析对奶牛的营养水平和机体的免疫功能评价具有重要价值。本试验通过对30 头奶牛血液样本检测发现, 当前金华地区奶牛的营养水平低下,其HGB指标低于正常奶牛的生理水平,同时淋巴细胞(LY)数量明显低于正常免疫 反应所需状态( 比正常指标下降385%) , 由此证明奶牛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是奶牛子宫内膜炎多发且难于治愈的原因之一。血液单核细胞( MO) 和中性粒细胞( GR) 数的增加, 可表明子宫炎症的严重程度和提示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与组织的修复过程。
关键词:奶牛子宫内膜炎; 血常规
我国兽医科技工作者对奶牛患病时期及正常生理状态下的血液流变学做了大量的、多方面的研究, 尤其是对奶牛发生子宫内膜炎时的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做了大量的研究, 但是却没有相关资料报道奶牛在发生子宫内膜炎时, 血液血细胞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 也没有相关研究显示, 奶牛发生子宫内膜炎时, 血液流变学的变化与血细胞生化指标的变化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因此, 本次试验的血液学研究主要从血细胞的生化指标检验入手, 研究在奶牛发生子宫内膜炎时, 血液学中血细胞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 对照血液流变学的指标, 可以从中分析并总结出两者之间存在着的联系, 从而得出在奶牛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血液学变化规律, 为最终诊断和治疗奶牛疾病提供一个科学依据。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试验牛来自金华丁丁奶牛牧场和金华琅琊李子园乳业有限公司牧场以及部分个体奶牛场,根据直肠检查和子宫分泌物观察将确诊为子宫内膜炎的奶牛列入试验。
1.2 测试项目
对产后患子宫内膜炎奶牛进行红细胞(RBC)计数、白细胞(WBC)计数、淋巴细胞(LY)计数、单核细胞(MO)计数、中性粒细胞(GR)计数, 血红蛋白(HGB)、淋巴细胞(LY)、单核细胞(MO)、中性粒细胞(GR)含量测定。各项检测数据均用t 检验作统计学处理。
1.3 血样的采集
对病牛的尾根进行消毒, 并使用专用的一次性采血管, 在病牛的尾根静脉采取血样5mL, 并记录编号。
1.4 样本分组
将所采血样根据牧场不同分为三组, 分别标记。丁丁奶牛牧场为I 组, 共有血样13 个; 部分个体奶牛场苏孟、下叶场为II 组, 共有血样6 个; 金华琅琊李子园乳业有限公司牧场为III 组, 共有血样11 个。
2 结果
2.1 子宫内膜炎患牛血液学检测情况
见图1、2、3、4、5、6。检测结果表明, 发生子宫内膜炎的奶牛, 其血液中血红蛋白及红细胞的含量均普遍低于正常值, 而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比例出现明显变化, 其中, 淋巴细胞的比例显著降低, 而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比例显著上升。
2.2 奶牛子宫内膜炎血液指标分析
血液学测定分析结果表明, 所采共30 个血样中,红细胞总数虽略有不同, 但都在正常范围内, 与正常值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 血红蛋白含量有所下降, 与正常值相比差异不显著(P >0.05); 而单核细胞含量显著上升, 与正常值相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淋巴细胞含量显著下降, 与正常值相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 中性粒细胞数显著增加( p<;0.01) 。中性粒细胞是严重感染和炎症初期最活跃的细胞, 通过吞噬作用来消灭入侵的细菌, 特别是球菌, 试验中三组血样所测得的中性粒白细胞含量分别为78.72%、76.69%、76.69%, 而正常值为29.88%, 这正说明了奶牛在患子宫内膜炎时必然导致中性粒细胞数增多。
3 结论
金华地区子宫内膜炎奶牛血液中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值明显低于正常值。血液中白细胞比例严重失调, 其中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白细胞的比例明增加, 而淋巴细胞的比例则显著下降。4 讨论
4.1 奶牛的营养水平
通过对30 头不同管理模式的奶牛血液RBC 和HGB 的分析发现, 虽然与正常生理指标差异不显著, 但RBC 和HGB 值均低于正常值, 尤其是个体奶牛场(II组)的HGB 比正常指标下降8.03g/L。这反映了当地奶牛不景气、奶农不愿过多投入, 而导致出现了整个奶牛群体况下降、抵抗力偏弱的情况。同时, 血红蛋白的指标也普遍偏低, 从而说明, 子宫内膜炎的发病与家畜机体本身的营养状况较差和抵抗力下降有关。经我们调查发现由于鲜奶收购价格偏低, 金华奶牛投入与往年相比明显不足, 精料不足5kg, 粗料主要以干稻草和杂草为主, 均没有奶牛常饲的青贮饲料。在这种环境下,奶牛的营养水平和抵抗力下降是显而易见的。
4.2 血液白细胞比例倒置
经过对30 头子宫内膜炎奶牛的血液WBC 分析发现, 虽然白细胞总数在正常范围之内, 但分类计数比例发生明显倒置现象。单核白细胞比例平均上升383%,中性粒细胞上升259%,而淋巴细胞则下降385%。中性粒细胞是炎症期间最常见的细胞, 尤以化脓性感染时最为多见, 此时该细胞大量地从造血器官释放入外周血液, 并从微循环血管中释出, 在炎症区域浸润。该细胞具有活跃的运动能力和吞噬功能。但这种白细胞寿命短, 一般只活几天, 死亡后变为脓细胞,崩解后释放出溶细胞酶可使受损组织溶解, 形成脓汁。这也是慢性子宫内膜炎经常转化为慢性脓性子宫内膜炎的原因之一。中性粒细胞的增高, 提示体内局部炎症的发展过程( 曹树泽等) 。正常情况下单核白细胞存在于血液当中, 但数量较少。当局部发生炎症时, 由于炎症刺激该细胞大量增殖, 通过血液浸润到炎症区域。它能吞噬中性粒细胞所不能吞噬的较大的病原体、异物、组织碎片等。它常出现于炎症后期、慢性炎症过程等。在炎症晚期, 单核白细胞还能转变为纤维细胞参与组织的修补。单核白细胞的比例增高提示奶牛子宫内膜炎已进入后期过程,机体正在对子宫内膜组织进行修补。
淋巴细胞是一种免疫活性细胞, 不具有吞噬功能,主要产生机体内的抗体物质。当发生病毒性感染时体内数量明显上升, 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免疫功能降低时淋巴细胞数量下降。研究表明机体血液中淋巴细胞比例的高低与机体对子宫感染的抵抗力的强弱有着直接的联系。在本试验中, 通过对血液学血细胞生化分析、检测, 发现该批奶牛子宫内膜炎主要是以细菌性感染为主的组织炎症过程, 同时反映了奶牛群体中普遍存在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功能下降的现象。这与体内HGB含量下降、营养不良现象相一致。
4.3 子宫内膜炎患牛的血液学变化与发病的关系
当前, 血液学研究已成为研究疾病病理发生发展过程的一种重要手段及方法。目前, 对奶牛子宫内膜炎血液学研究最多的就是发病时的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成章瑞、吴金节等人的研究表明, 奶牛发生子宫内膜炎时, 血液流变学均发生显著变化, 血液粘稠度也有明显上升。但是, 对于其他血液学指标及血细胞的常规生化指标在奶牛发生子宫内膜炎时的变化情况及相关联系并没有相关报道, 也没有资料表明血液学常规分析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关系及其在疾病分析过程中的意义。
目前的研究表明: 当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所占的比例大量增高时, 血液中的蛋白成分和炎性反应物增多, 血液粘滞性增高, 血流缓慢, 这些都严重影响奶牛血液的正常粘稠度和血流状况。而血液循环障碍又会造成局部或全身组织器官瘀血、出血、血栓及水肿等, 进一步则导致组织发生渗出、变性、坏死、萎缩、增生等一系列的病理性炎症过程。这些病理变化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 又可以反过来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如此互为因果, 恶性循环, 使病情加剧。对于多数生殖系统疾病, 我们认为是由于局部组织器官———子宫或卵巢等的血液循环障碍, 血流阻力增大, 血液灌注量减少, 导致供血不足, 物质代谢失调,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平衡失调, 它们共同引起生殖系统的生理功能紊乱, 结合机体血红蛋白含量的减少, 淋巴细胞比例明显降低的情况, 导致奶牛自身抵抗力下降, 从而感染微生物发病, 这与中医的血瘀症极为相似。可以推断, 血粘度升高可导致血瘀。由于血瘀症的存在, 致使子宫内膜抵抗力下降, 因而很容易受致病微生物感染而引发子宫内膜炎。而患子宫内膜炎时, 由于血液中急性期的炎症反应物迅速增多, 使血粘度进一步升高, 反过来又加速病情的发生、发展。因此, 在疾病早期的诊断与防治过程中, 改善血液循环状况, 降低血液的粘稠度是我们应考虑的一个重要防治手段。从这个角度也说明了血液学研究在今后的疾病治疗过程中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在今后的疾病防治过程中, 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血液学的研究力度, 加强血液学诊断与临床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 为更好的诊断和防治疾病提供一个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