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306|回复: 4

中国能否战胜美国?——读《信息改变了美国》想到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4 20:4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战胜”一词,跟战争无关。“想到的”也非面面俱到,只谈《信息改变了美国》一些章节给我的启发。

  ??

  ??该作由商业史、工商战略专家钱德勒领衔,一批专业人士襄助而成。特别推荐秦海的推荐序言。译文也相当不错。

  ??

  ??互联网深刻影响中国,我们感受到了。最近二十年,中国在各种信息传播设施的建设上、工具的发展上,比起许多先发国家,已是后来居上,——电话、电视、报纸、图书出版、手机,直至互联网。

  ??

  ??谁曾想,互联网之前,美国人早已为今天的格局铺垫了两个半世纪。两个半世纪来,美国人对信息的渴求,使得他们在几乎所有的信息传递设施建设上,不仅遥遥领先全世界,也把欧洲、日本甩在了后头,包括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兴起的互联网。

  ??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信息改变了美国,也造就了美国。

  ??

  ??中国最近三十年的发展,政策上得益于开放,理论上向世界打开了大门。大家记得,1783年,英帝国主义分子马戛尔尼一行来华,企图说服乾隆帝开放口岸,开放帝国对外贸易,开放国境以便于中外各方面之往来,未果。半个多世纪后,双方打了一仗,清帝国被迫开了个小门缝。以后,为清帝国门缝再开大一点,帝国间,常常诉诸战争,打打停停半个多世纪。最后,被逼无奈,清帝国被动把门缝开大了,还羞羞答答。直到1978年,离马戛尔尼来华将近200年,中国人在邓的领导下,终于下决心把门缝开大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

  ??

  ??让我们回顾一下此后的历程。1980年前后,电话在中国还是奢侈品,少得可怜;1992年前后,在北京,安装一部电话,排队不说,安装费5000余元;今天呢?随便安,只收取百十元的装机费。1995年,BB机还是紧俏通讯商品,一般要2000元左右,好的,4000元以上。问问今天二十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可能都不知道BB机是什么。手机兴起以后,一夜之间,它被无情淘汰了,惨到无影无踪地步。手机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大哥大,贵到8万元左右一部(想想看,九十年代初的8万元是多少钱啊,跟现在的20万元比,只多不少。)到1994年,普通手机还要2.6-3万元一部,排队。现在呢?大家都比我清楚。PC机以及互联网的历史,更短了。1994年,据说是中国互联网元年,至今也才13年多一点,据统计,1995年,中国互联网拥护,才十几万,今天多少?不知道。有人说,已超过9000万,或者更多。

  ??

  ??十八世纪中叶,美国人开始铺设相互间社会性的沟通网络,至今两个半世纪。从图书出版、报纸杂志,到全国性的邮政系统,到全国性的铁路网以及随之而来的铁路邮政系统的建设,到电话,到电报,到广播,到电视,到飞机,到大型电脑,到PC机,到互联网。他们每一步都走在了世界的前面。美国人不仅思路清楚,肯花代价,而且政府、民间一起上,什么钱都敢花,只要是便于信息传递,——迅捷、安全、有效、巨量。

  ??

  ??据载,独立战争前后,美国识字人口已占总人口的75%,十分地惊人。以后比例逐年增加,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比例已上升到95%以上。

  ??

  ??识字人口比例高的出奇,源于官民两造对教育的出奇重视。据载,十八世纪下半叶,在国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美国人便肯倾囊搞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完全着魔一般,建个没完。不啻如此,美国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不遗余力地从有限的税收当中,拿钱赞助美国子弟入学、读书,民间投入教育的热情更不用说,一如疯子。至今全世界大学百名排行榜上,美国竟占去七成,前五十名,出剑桥、牛津等少数几所,全是美国人的,令人瞠目结舌。

  ??

  ??世界上原本没有什么美国人,即使把1620年乘坐五月花号登陆北美的102人当作美国人的前身(祖先),也才不到四百年,从独立建国的1776年算起,230年。美国人是全世界不同人群结伴而成的,包括华裔人群。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究竟是怎样地,当他们走到一起后,竟然如此热衷教育,喜爱信息传递这件事儿的呢?

  ??

  ??事有源头。看看《信息改变了美国》的作者们怎么说吧。

  ??

  ??“具有革命性要素潜质的殖民地信息基础设施,是新教徒对教育的信仰。”“独立前夕,新英格兰地区识字居民的比例接近90%,”“教育的普及,使得人们在技术上和心理上做好了准备,为超越殖民地社会当时的信息现状提供了社会和文化的基础。”

  ??

  ??弥尔顿的理论坚定了美国人的信仰,“言论自由是人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唯有保障言论自由,才能根据理性、正义的原则真实地确定公众利益,摈弃自私和偏见。”“在一个自由、开放的环境中,谁见过真理会被谬误打败呢?”“只有中世纪最残暴的‘天主教宗教法庭’,才对言论自由进行限制,才推行愚民政策。”

  ??

  ??潘恩的《常识》,在一个不到50万个家庭的美国,发行愈10万册,“这个事实唤起了一种新的认知,那就是可以在一个社会中建立这样一种信息体制,它使每个自由的男人以及很多女人和青年人都可以了解政治真相并参与政治讨论。”

  ??

  ??“美国领导人认为,了解真相是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只有了解真相,他们才能选择英明的管理者,才能保证官员和政府在其合理合法的范围之内行使职权。”

  ??

  ??“人们普遍坚信要建设一个共和政体的国家就要求国民们是‘知情公民’,所以人们都努力使他们自己以及他们的邻居都受到良好教育且通晓世事。”“个人的自由权利与信息的自由传播之间密不可分的信念在美国深入人心,所以有关民主政治的所有承诺都包含了要让公民受教育和让公众知情的文化。”

  ??

  ??“最后的结果,就是美国建立了一个极其开放的、民主的信息体制,它增强了公民社会的生机和活力。”“只有在一个普遍把信息自由和畅通地传播看作是公民的最基本的优先权的国家,才会建设这样一个庞大、自我维持的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已经建设在地面上,体现在他们的组织活动之中,融入到他们对信息技术的热忱里,渗透在他们的风俗、习惯和期望之中。”

  ??

  ??作一回文抄公,是希望读到此篇的人们和我一起思考,我们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迎头赶上美国的现实,与这种建设所倚赖的信仰与原则,这之间到底有些什么样的区别,而这种区别,将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参照美国人的教育理念,我们的教育原则呢?

  ??

  ??或许把标题改为“中国如何才能战胜美国?”更合适。

  ([美]钱德勒等编:《信息改变了美国》,万岩、邱艳娟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年1月,58元。)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 收起 理由
superfisherliu + 1 【通过审核】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8-6-9 10: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一下。
发表于 2008-6-11 10:5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很多东西光学习是不够的,需要做深入的思考。就这种比较来看。很多地方是不可比的:就像金丝猴与猕猴生活习惯不同,发展也不一样。
发表于 2008-6-11 11:03:25 | 显示全部楼层
信息也在改变中国,但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的确还得向美国学习。
发表于 2008-6-11 11: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gongsi: :gongsi: 信息的力量是无穷的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8-22 04:06,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