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465|回复: 1

鸭瘟鸭肝浆膜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3 23:49: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鸭瘟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鸭瘟又称鸭病毒性肠炎,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死亡率、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本病的主要特征是头颈肿大、高热、流泪、下痢、粪便呈灰绿色,两腿麻痹无力。发病后期体温降低至正常体温以下,最后衰竭死亡。
本病的发生和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春、秋鸭群的运销旺季最易发病流行。发病高峰时死亡率可达90%以上,经济损失惨重。主要传染方式是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其他如通过滴鼻、泄殖腔、肌肉注射等人工接种的方式,也可引起发病。带毒的禽类.,尤其是病鸭,很容易通过排泄物和分泌物污染饲料、草、饮水、空气、饲养工具等使健康鸭吃人或吸人而感染,也可通过饲养员、兽医、参观者、车辆、吸血昆虫等传播病原,致使鸭群受到感染。
症状
1、鸭瘟病毒的潜伏期为2—4天,流行初期可见零星死亡,3—5天后出现大批病鸭。病初体温急剧升高,一般可达43℃以上,呈稽留热型。病鸭呈现精神不振,低头缩颈,食欲减退或废绝,渴欲增加,羽毛松乱,翅膀下垂,两腿发软,步态不稳,喜卧地,驱赶时以翅膀扑地匍匐向前。这时,病鸭不愿下水,若强迫下水,也无力游动,并挣扎回岸。
2、病鸭流泪,眼睑水肿,眼周有脓性分泌物,上下眼睑粘结,起初鼻流清液,之后变为粘性分泌物流出。呼吸困难,间有咳嗽,常伴有湿性罗音。
3、病鸭头和颈部肿胀,较健鸭明显肿大,故有“大头瘟”或“肿头瘟”之称。
4、病鸭下痢,排出绿色或灰白色稀粪,常粘附于泄殖腔周围。泄殖腔粘膜充血、出血和水肿,严重时粘膜外翻,并附有绿色的假膜,不易剥脱,人为剥脱后留有溃疡面。
5、病的后期,体温下降至正常以下,体质衰竭而死亡,病程一般都很急骤平均为3—5天,而慢性病例一般在1周以上,有幸存活的病鸭生长发育迟缓、消瘦,角膜?昆浊较为典型,严重时常形成单侧性溃疡性角膜炎。
6、产蛋鸭群的产蛋量明显下降,且畸型蛋增加。随着死亡率的上升,可减产70%以上,甚至完全停产。  
病理变化   
1、鸭瘟的病变,以全身性急性败血症为主要特征。病鸭的全身皮肤、粘膜、浆膜和内脏器官,都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点。
2、皮下尤其是头颈部的皮下组织有弥漫性水肿,在“大头瘟”的典型病例中,切开头颈部肿胀的皮肤,即刻流出淡黄色透明的液体。
3、消化系统的病变。
口腔粘膜有黄色坏死性假膜覆盖,用刀刮离假膜后,可见到粘膜有出血性溃疡灶。食管粘膜表面具有纵行排列的灰黄色坏死性假膜覆盖,此膜不易剥离,剥离后呈现出不同大小的、特征性的红色斑块或条索状痂块。.腺胃粘膜有出血斑点,有时在腺胃与食管膨大部交接处,有一条灰黄色坏死灶带或出血带。肌胃角质下层充血、出血。肠粘膜有充血和出血性炎症。小肠淋巴组织出血,呈带状。
4、泄殖腔有严重充血、出血,粘膜表面覆盖有一层棕褐色或绿褐色的坏死痂块,不易剥落。
5、肝脏的早期病变有出血性斑点,后期出现大小不同的灰色坏死灶,在坏死周围有时可见环形出血带,而在坏死灶中心却常有小出血点。脾脏体积缩小,呈黑紫色。
6、法氏囊粘膜充血发红,有针尖状的黄色小斑点。到后期,囊壁变薄,囊腔中充满红色凝固的渗出物。
7、产蛋母鸭的卵巢可能充血、变形或变色,有时有一部分卵泡破裂,卵黄散布于腹腔中而引起腹膜炎。
防治
目前对鸭瘟尚无特效治疗药物,预防注射鸭瘟疫苗是防治鸭瘟唯一最有效的措施,不管是疫区还是非疫区,鸭群都应进行免疫预防。
预防
1、在进鸭前,鸭舍和场地用3%烧碱水或5%甲醛溶液、10%漂白粉混悬液消毒。以后要经常消毒,也可用消毒威(每包200g)兑水480斤平面喷雾鸭群及饲养池,牛个月一次。
2、如是放牧的鸭,须先了解放牧地区有无疫情,如确属安全,方可迁移放入。
3、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鸭群健康水平,增强抗病力。
4、执行自养自繁制度,需要引进的种蛋或苗鸭须来自非疫区,在运输时也要防止带毒或受感染。
5、定期注射鸭温疫苗,具体用法和用量严格按照疫苗的说明书进行,通常用生理盐水稀释,倍数可根据每只份注射量而定。例如雏鸭(1月龄以内),可稀释40倍,每只鸭肌肉注射0.2ml,免疫期1个月;2月龄的鸭,可稀释100倍,每只肌肉注射0.5ml,免疫期5个月;5月龄以上的鸭,可稀释200倍,每只肌肉注射lml,免疫期6—9个月。免疫程序,要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有无疫情和鸭群情况,具体制定。
6、一旦鸭群发生该病,应及时上报疫情,划定疫区范围,并迅速进行严格的封锁、隔离、焚尸、死鸭深埋、消毒等工作,同时对假定健康鸭立即采取大剂量鸭瘟弱毒疫苗紧急接种:重者20倍量,轻者15倍量,一般接种后一周内死亡率可显著降低,这是控制和消灭鸭瘟流行的一个强有力的措施。
治疗
本病重在预防,治疗只是辅助的办法。
1、可用抗鸭瘟高免血清进行早期治疗,每只肌肉注射0.5ml,还可用聚肌胞(一种内源性干扰素),每只成鸭肌肉注射lml,3日1次,连用2—3次,均可收到一定疗效。
2、用中药治疗效果也很好:①胆草、木香各15g,黄连、黄柏、桔子、茵陈、大黄各log,枳壳6g,甘草5g,木香磨汁或浸泡1天,其他药煮沸10分钟去渣,收取药液浸泡大米可喂50只病鸭。②用土鳖虫喂病鸭,每鸭1次(蚕豆大小的土鳖虫),1日3次,连用3天。

第二节 鸭病毒性肝炎

鸭病毒性肝炎在我国不断发生,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了养鸭业的健康发展。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具有急性、高度接触性、致死性的雏鸭传染病。本病以发病急、传播迅速、死亡率高为特征。临诊表现为角弓反张,病理变化为肝炎和出血。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自然爆发时仅发生于雏鸭,且主要为3周龄以内的雏鸭,以4~8日龄最为易感,成年鸭呈隐性感染,无临诊症状,且不影响产蛋率,但能排毒。雏鸭的发病率可高达100%,死亡率则差别很大,为20%~100%。随着雏鸭日龄的增长与机体免疫水平的提高,死亡率逐渐减少,4周龄以后雏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低。本病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主要传播途径是与病鸭的直接接触传染,也可通过病鸭的粪便、食具、饮水等间接传播。
症状   
潜伏期一般1~2天,有的雏鸭不见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一般雏鸭发病初期表现为精神萎靡,羽毛松乱,缩颈呆立,眼半闭呈昏睡状,厌食。发病12~24小时即出现神经症状,病鸭全身性抽搐,运动失调,两脚痉孪,头向后仰,呈角弓反张状,身体倒向一侧或就地旋转,数小时后死亡。剖检主要病变在肝脏,表现为肝脏肿大,质地脆弱,色泽暗淡或发黄,表面散布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斑状出血灶,小曰龄病鸭肝多呈土黄或红黄色,日龄较大的多呈灰红或土红色。胆囊肿大,充满褐色、淡茶色或淡绿色的胆汁。脾肾有时肿大。
防治   
世界范围内均有不同程度鸭病毒性肝炎存在,目前本病还没有特效药。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环境,严格执行消毒制度,搞好环境卫生等生物安全措施,对控制本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康复鸭血清、高免鸭血清及高免卵黄抗体可有效控制本病。
疫苗的免疫接种是控制本病最有效的方法。
1、有母源抗体的雏鸭在7~10日龄时肌肉注射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1羽份/只。
2、无母源抗体的雏鸭出壳后1日龄即肌肉注射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1羽份/只,或1日龄肌肉注射高免鸭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0.5毫升/只,10日龄时再注射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1羽份/只。
3、种鸭可于开产前12周、8周、4周用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免疫2~3次,其母鸭的抗体至少可以保持7个月;也可用弱毒疫苗基础免疫后再肌肉注射鸭病毒性肝炎灭活疫苗,能在整个产蛋期内产生带有母源抗体的后代雏鸭,其后代雏鸭母源抗体可维持2周左右,并能有效抵抗强毒攻击。
4、雏鸭一旦发生鸭病毒性肝炎,首先应进行隔离治疗,除严格消毒,在饲料中添加矿物质、维生素外,还必须肌肉注射高免鸭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0.5毫升/只,10天后再肌肉注射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1羽份只。

第三节 鸭疫里默氏菌感染

鸭疫里默氏菌病又叫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该病呈急性或慢性败血症经过,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干酪样输卵管炎为特征。鸭疫里默氏菌主要侵害1~8周龄的鸭,尤以2~3周龄的小鸭最易感,发病率可达90%,死亡率一般为10%~20%;成年鸭感染后往往无临床症状,但可排毒。环境温度变化、饲养密度、卫生条件、饲养管理条件、应激因素等同该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症状
此病在临床有3种表现形式,即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最急性型不常见,通常病鸭死亡之前看不到任何明显症状。临床常见的为急性和慢性2种。
1、急性型
急性型病例多见于2~3周龄的小鸭,病鸭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不愿走动、咳嗽、绿色下痢、眼鼻分泌物增多,常于发病后1~2d死亡,死前有明显的神经症状。急性型病例的剖检变化主要是浆膜炎,表现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脑膜炎。剖检可见心包液增多,心外膜表面覆盖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肝脏表面有灰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覆盖,气囊浑浊增厚,有干酪样分泌物;脾脏花斑样变,多肿大;有神经症状的病鸭脑膜充血水肿及纤维素渗出;鸭输卵管充满黄白色分泌物,肠黏膜出血。
2、慢性型
慢性型多发于日龄稍大的幼鸭,病程可达1周。有些病鸭耐过本病存活下来,但表现发育不良,生长迟缓。慢性病例多局部感染,常发生在皮肤、输卵管和关节处。从以上剖检变化可以看出,鸭疫里默氏菌感染与大肠杆菌感染的病变非常相似,必须做进一步的鉴别诊断。
防治
1、抗菌素治疗
常用药物有林可霉素、新生霉素、恩诺沙星、增效磺胺、氯霉素、四环素、土霉素、多黏菌素等。有条件的一定要做药敏试验,选择高敏药物。鸭疫里默氏菌虽然对多种药物敏感,但用药物进行该病防治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生产中该病的发生往往很迅速,从鸭群中发现该病后立即向饲料中投入治疗量的敏感抗生素也很难收到较好的效果。而采用在该病的易发日龄向饲料中加入亚治疗量的抗菌药物来防治该病的方法,不仅会增加饲养成本,而且容易诱导产生耐药菌株,还易造成药物残留。所以,在生物安全措施尚未广泛有效实施的阶段,免疫预防就成为控制该病的主要形式。
2、免疫预防
从目前生产实际情况来看,鸭疫里默氏菌病的免疫预防以灭活苗为主,灭活苗按所加佐剂成分的不同可分为甲醛无佐剂灭活苗、铝胶佐剂灭活苗、油乳佐剂灭活苗和蜂胶佐剂灭活苗。其中蜂胶佐剂灭活苗有保护力产生早和抗体产生快的特点,特别适合商品肉鸭的免疫;油剂苗保护力产生慢,但具有较长的保护期,特别适合种鸭的免疫接种。另外,根据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筛选优势血清型,研制的多价血清灭活苗,可以提供广谱的保护。
3、综合防治措施
3.1、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饲养环境。采取合理的饲养密度,注意鸭舍的通风及温度,保持鸭群活动水域的清洁卫生,坚持器具、场地的清洁和消毒等。
3.2、减少各种应激因素。该病的发生与应激因素密切相关,应特别注意气候和温度的变化,减少运输、驱赶等应激因素对鸭群的影响。
3.3、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适时免疫,增加机体的特异性抵抗力。
3.4、鸭场实行全进全出制,严禁从病鸭场购进种蛋和雏鸭。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8-5-14 01: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楼主能讲点实用的东西吗?真正在下边实践经验之类的,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7-18 18:06,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