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054|回复: 3

从中美养猪业比较中看规模化养猪的挑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27 09:4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中美养猪业比较中看规模化养猪的挑战
发布时间:2008-03-17 关键词:猪 养殖 比较 美国 挑战 规模化
  一、 中国养业现况
  养业在中国畜牧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根据世界畜产协会调查的全球2000-2005年的生存栏中,中国一直是排名第1,以接近五亿的数量稳固的占据全球生存栏的50%以上。排名第2到10的国家依次是美国,巴西,越南,德国,西班牙,波兰,俄罗斯,法国和丹麦。同样,中国也位居全球2000-2005年母存栏之首,2005年达到4380万,是排名第2的美国(600多万头)的7倍多。全球母存栏排名第3到10的国家依次是俄罗斯,越南,西班牙,巴西,德国,菲律宾,波兰和加拿大。
  根据农业部信息中心的调查,在2006年第三季度,中国生存栏已超过五亿头,排名前10名的依次是四川,河南,湖南,云南,河北,山东,广西,贵州,湖北和广东;而中国繁殖母的存栏达到4700万,排名前10名的依次是四川,河南,湖南,河北,山东,云南,广西,贵州,广东和湖北;中国肉的产量接近4100万t,而排名前10名的依次是四川,河南,湖南,山东,河北,广西,湖北,广东,安徽和云南。但无名高热综合征在2006年对中国养业的影响极大,据中国农业大学的杨汉春教授2007年1月(见《业科学》第1期)的报告,这次灾难造成的损失比1996年的繁殖和呼吸综合征或蓝耳病(PRRS)和2002年圆环病毒2型(PCV2)感染导致的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影响更大;而且,中国南方,华北和东北地区,一些疫情严重的地方的存栏减少60%以上,母的存栏量也大幅下降。据我们公司对华北和东北市场以及湖南,山东和四川等市场的一些主要的养殖区域的调查,平均生和母的存栏都减少至少30%以上,与杨教授的报告极为一致,因此2007年的中国养行业的统计数据极为值得关注。
  2006年中国养的行情与美国1998年极为相类似,但美国在经过养业低迷后经过一系列的养技术理念和行业策略调整,这几年都处于很好的获利状态。中国大部分养企业和饲料企业涉及的产业链中,中游的规模加工能力比较强,而上游的自主创新意识和下游的服务意识都比较滞后,更重要的是对市场预测、人才和品牌的经营、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深层次的附加值高的产品开发和重视不够——而这些恰恰都是参与全球化和国际化竞争的资本。所以,同美国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养业发展经历一样,中国未来的养业的规模化之路势在必行。
  根据中国农大陈清明教授的报告,适度规模的经营发展会加速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比如中国1999年同2002年相比,年出栏头数在100头以下的农户大幅度减少,而年出栏头数在100以上的农户大幅度提升。根据我们公司对2005年和2006年华北和东北地区养行情的调查,饲养5头母以下的农户由60%下降为45%,饲养5到50头母的农户则从30%增加到40%,而饲养50到300头母以上的农户则从10%增加到15%,与陈教授报道的规模化趋势基本一致。因此,加强养业的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重视养技术研发投入,注重肉食品安全和养生态环保,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规模化,才会有好的生命力和盈利能力。
  二、美国现代规模化分析和借鉴
  就北美养业而言,美国的养企业、饲料生产企业和以及各种行业协会(如National Pork Production Council/NPPC即全美养协会、大豆协会、谷物协会、动物蛋白和油脂提炼协会、动物科学协会、肉品协会等)与学术研究机构的紧密结合与精诚合作,是养科学技术能快速转换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美国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包括养规模化和农业部实施安全监控的屠宰作业、丰富多样的肉食品加工方式、高度工业化的饲料生产、讲究集约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养方式、供应丰盛且质量稳定的饲料原料、有政府补贴支持的强大的肉出口能力、风格和人文特点迥异的养企业等,也是中国养业需要得到借鉴和学习并需要得到支持的地方。
  最近一二十年,美国业方式和企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包括:相互的兼并和整合使养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例如,美国前20名的养公司占领近50%的市场份额);养殖由传统的中西部玉米带向非传统的西部和南部拓展;合同式的生产方式盛行;企业面临的环保压力越来越大;区域性的集中屠宰和加工屠宰能力的日渐不足;新的基因品种的出现和应用;新的养设备和系统以及新的饲料加工和养殖生产技术的广泛应用;终端消费者对肉产品要求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以及对更便利和高营养价值肉产品的追求等。当然,同中国的养企业一样,他们也面临很多的压力和挑战,包括:养企业规模变大以后的风险控制和管理、对国内外动物流行疾病的控制和预防、更多对动物福利的投入、对环保问题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关注、培养更多训练有素的工人、积极应对消费者日益变化的要求、争取政府支持和减轻国际竞争的压力、更加重视抗生素残留和抗药性、注重肉食品安全以及肉产品的可追溯性等。
  在2005年全美前20名的养企业中,排名第一的北卡罗来纳州(North Carolina)的Smithfield即拥有80万头的基础母(该公司也拥有全美最大的年产近100万t的饲料厂),排名第20名的明尼苏达州(Minesota)的Whitestone Farm也拥有3.5万头的基础母。中国目前最大的养企业广东华南温氏母存栏近6万头,在美国只能排到14名左右; 而养规模和整体水平都较高的上市公司湖南新五丰集团每年控制的生出口60多万头,按规模计算要排在美国前20名之外。更重要的是,美国前10名的养企业拥有基础母超过200万头,占全美存栏母600万的三分之一以上;而前20名的养企业共有基础母从2004年的240多万增加到2005年的近260万,占全美存栏母的近50%。其中2004年到2005年变化比较大的是伊利诺斯州的(Illinois)Maschhoffs通过收购美国第二大饲料集团蓝雷公司(Land O’Lakes)拥有的7万多头母一举从排名13位跃居到第7位,明尼苏达州(Minesota)的Hormel Foods通过兼并也从排名24跃居到14名。2005年,美国排名前10名的生屠宰公司依此为Smithfield Foods, IBP (Tyson Foods), Swift, Excel (Cargill Inc.), Farmland, Hormel,Seaboard, Premium Standard Farm, Indiana Packers 和Sara Lee, 日屠宰量分别为80 300,69 500,39 400,38 700,33 800,31 600,16 000,15 000,11 000和9 000头。根据《养国际》(Pig International)的报道,排名第一的Smithfield为了提高自己的加工能力和增强出口,准备与排名第二的位于密苏里州(Missouri)的Premium Standard Farm(目前由美国康地集团控股)合并。合并后企业生产能力能够占据美国出栏量的20%,屠宰加工能力占据近30%的市场份额,变成类似美国Tyson在家禽业的霸主地位一样。
  与养行业密切相关的是饲料行业。2006年,美国年产饲料1.5亿t,大部分以全价料为主;而中国年产饲料1亿t,以全价料为主,也有相当数量的浓缩料和预混料。在养水平比较高的中国台湾地区,按养场生产费用比例分配的话,饲料成本占75%左右,剩下的医药、人工、水电、营销、杂费、利息和折旧等占25%左右。饲料行业的利润除了要了解动物的品种、性别、营养需要、加工工艺、生产阶段和目的、生产环境和疾病控制之外,还很重要的是管理水平和对市场与品牌的经营管理能力。根据《饲料国际》(Feed International)对2006年全球排名前25名的饲料生产企业的调查,主要分布在美国(8家)、荷兰(3家)、法国(3家)、日本(2家)、巴西(2家)、泰国(1家)、英国(1家)、中国(1家)、澳大利亚(1家)、墨西哥(1家)、丹麦(1家)和意大利(1家)。其中有部分数据不尽确切,如中国四川希望集团(包括新希望、南方希望、东方希望和华西希望)年产量超过400万t,可以列为世界第8名而不是第13名的位置;中国山东的六和集团年产量在320万t,可以排列世界第11名的位置;中国台湾大成集团(包括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东南亚地区)年产量约240多万t,可以排列世界第20名的位置。但令人触目惊心的是,美国有8家企业进入前25名,包括Cargill/Agribrands(第1), Land O’Lakes Purina(第3), Tyson Foods(第4), Smithfield(第9), ADM Alliance Nutrition(第12), Perdue Farms(第17,J D Heiskell(第21), Gold Kist(第22);其中Cargill/Agribrands,Land O’Lakes Purina,Tyson Foods,Smithfield,ADM Alliance Nutrition都有数量相当大的料,因此美国业与饲料业的整体规模和经济实力可见一斑。中国广东温氏集团,湖南正虹、唐人神和新五丰集团,江西正邦集团,辽宁础明集团,河南双汇集团,江苏雨润集团,北京资源、大北农集团和顺鑫农业,海南罗牛山集团,福建丰泽,深圳农牧,四川希望和铁骑力士集团等一批现代农牧企业也正在不断提升整体实力,进行养产业链的提升和垂直与水平整合(Vertical /Horizonal Intergration),对未来中国规模化和整体实力提升必将有巨大帮助。
  三、 提升中国养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笔者本人在美国学习和工作近7年(1999至2006年),期间,有幸数次接待众多中国农牧企业及学术代表团到美国参观学习和考察。在我们接触和了解的众多与养业相关的农牧企业中, 全球最大的肉类生产和屠宰公司美国泰森(Tyson Foods)花费巨资建立的全球肉食品研究中心(Global Food Research Center)、全球最大的私人农牧企业美国嘉吉(Cargill Inc.)公司的创新研究中心(Innovative Research Center)、美国蓝雷(Land O’Lakes)公司的前瞻研发中心(Longview Research Center),JBS联合集团(JBS United)的现代化全程计算机控制的养研究基地、Carthage Vet Clinics拥有的全程计算机控制的母创新解决方案研究基地(Sow Innovative Solutions/SIS)、Maschhoffs公司和ADM所属Momen公司拥有的现代化商业养研究基地,Hanor公司拥有的母分胎次饲喂和乳仔的强化护理研究中心,堪萨斯州立大学(Kansas State University)和得克萨斯农工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的饲料和食品加工研究基地(Food & Feed Processing Research Center)、美国源高(Wenger Inc.)公司的食品和饲料挤压膨化研究中心(Food & Feed Extrusion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以及密苏里大学的全美种基因克隆和改良中心(American Swine Genetics Reservation Center)等都使人印象深刻。笔者也参观了一些中国规模较大的养研究基地,包括湖南的新五丰集团,唐人神集团,正虹集团,福建丰泽集团,北京六马养公司,大成东北亚公司等投资新建的基地都溶入了一些西方发达养国家的理念和观点并采用了部分的先进生产设备和管理模式,但是整体的研发规模和水平、持续的研发投入都有很大的一段差距。
  养产业的构成因素包括遗传、疾病和健康、营养、管理、环境、加工、营销和动物福利等。养产业的转变,包括密集式的工厂化饲养、只品种和行为的改变、饲料加工工艺和方式的改变、生产设备和环境的转变、只生产系统的改变、全方位动物营养和全面解决方案以及管理经营心态的改变等。提高中国未来养产业的竞争力,主要是提高成本的竞争力和产品价值的竞争力,才会有最终的规模竞争力、市场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 以台湾地区养产业竞争力评估方法为例,主要是考察如下几个方面:以种为基础讲究生产性能和屠体品质的基础力、提高养企业生产和资金周转率的生产力、密切跟踪大宗原料供给的后勤力、以市场为导向迎合消费者需求的消费力、注意疾病流行状况和讲究出口能力的拓展力等。因此,提升养业竞争力的共同点包括提升生产效率和成本竞争力,深入了解消费者市场和注意市场需求提高产品价值竞争力,扩大契约生产规模加强养业的水平和垂直整合,加速养企业的高效化、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发展等。
  养产业实际上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养过程中有很多的应激因子,包括转群、氨气和通风、空气中的粉尘控制、温度和湿度控制、饲养密度、断奶、水的质量和卫生、环境差异、疫苗注射、的去势、营养不良和管理不当等;也有许多导致免疫抑制的因素包括原发性的病原体感染如的繁殖和呼吸综合征(蓝耳病或PRRS)、圆环病毒2型(PCV2)引起的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的皮肤和肾炎综合征(PDNS)、瘟、流感、伪狂犬病和霉菌毒素等。免疫抑制的后果便是抗生素和疫苗的使用效果变差,只的抵抗疾病和免疫保护能力下降或紊乱,进一步导致继发性的感染机会大幅度增加,包括大肠杆菌、败血型沙门氏菌、副嗜血杆菌、链球菌、巴氏杆菌、放线杆菌、梭菌、支原体、附红细胞体和弓形虫等。无名高热综合征便是上述众多应激因子和免疫抑制因素引起的疾病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未来中国养业,一定要对先进养技术进行借鉴、引用、创新、整合和推广,将消毒防疫、管理、用药程序和原则、合适的营养和饲喂管理方案很好的结合起来。只有根据的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理特点,除了考虑维持需要和生产需要,还要考虑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平衡和免疫系统的营养需求,最佳的平衡营养和免疫互作关系,强大的免疫保护伞尤其是特异性免疫力,对疾病进行防治并重,应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如全进全出饲喂体系、分性别饲养、隔离早期断奶、免疫营养疗法等,并不断改良生产环境和设备等才能全面提升养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中国未来规模化之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饲料行业(包括与饲料业相关的原料和添加剂)和养行业所提供的肉类食品面临日益全球化竞争的今天,对中国的未来规模化而言,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的逐步革新和应用、生产设备和环境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基因品种的不断改良、对屠宰加工实施规模化集中和安全监控、加强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便利和附加值高的肉产品、提升品牌经营和规模化经营的能力、加强国际化合作并提高产品的出口能力,才能提高养产业的成本和价值竞争力,实现最终养产业的规模竞争力、市场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因此,不断提升养技术和饲料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中国养业的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高效化、整体化和国际化经营,才会让养业成为一种和谐、安全、环保、健康并具有可持续性发展和赢利能力的朝阳产业。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50 收起 理由
l33929 + 50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9-7-1 15: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好的资料,怎么会没人来顶呢

poemrain 于 2009-7-1 15:07 补充以下内容

感谢楼主,强烈要求置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3 19:27: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什么都跟美国学!当然正确的是要学习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1 21:2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尽管数据是两三年前的,但许多观点和预测对中国养猪产业仍有前瞻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15 21:55,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