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246|回复: 1

仔猪黄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22 21: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概述 仔猪黄痢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初生仔猪的一种急性、致死性的肠道传染病,以剧烈黄色稀痢或灰黄色水样稀粪和急性败血症为特征。此病发病急,迅速脱水,衰弱,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是严重危害哺乳仔猪的传染病之一。发病率通常在90%以上,死亡率可高达100%。发病率随日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 病原 病原菌为不同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肠杆菌,经消化道感染而发病。大肠杆菌是肠杆菌科埃希氏菌属细菌,有各种血清型。本菌属革兰氏阴性、中等大小、无芽孢、有鞭毛、能运动、两端钝圆的短杆菌。大肠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内的常在菌群,大多数无病原性。幼畜出生后不久,肠道中就有大肠杆菌存在,并终生寄居。正常情况下不仅不引起疾病,而且还能合成维生素B等物质。只有一部分“致病性大肠杆菌”才引起动物发病。
• 流行病学 致病性大肠杆菌及其毒素可引起幼畜白痢,如仔猪白痢;腹泻,如仔猪黄痢;动物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感染,腹膜炎,败血症,仔猪水肿病等。本菌还可引起人类发病。
仔猪黄痢多发生于封闭式集中饲养猪场中,诱因主要是由于平时饲养管理不当,猪舍卫生条件差,天气骤变,猪舍阴冷潮湿,饲养人员缺乏防疫意识等,这些都为本病的发生提供了条件。生后1周龄以内的新生仔猪,特别是3日龄左右的仔猪发病和病死率最高,7日龄以上的乳猪发病极少。本病一旦发生,常是一窝一窝的出现,即窝发率高。
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短者12h,长者1~3d。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拉稀,呈黄色或黄白色的稀浆糊样,有特殊的腥臭味,使病猪迅速脱水死亡。但有的病猪不显下痢,呈急性败血症死亡。
•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为急性肠炎和败血症。外观尸体严重脱水,干瘦,黏膜苍白发绀,肛门及腹部周围有黄白色稀粪污染。剖检见肠黏膜充血、水肿,肠道内充满腥臭的黄白色内容物,以十二指肠黏膜病变最为严重,多处呈红色或暗红色。肝呈紫红色和红黄相间纹样色调。肾色淡,表面有数量不等针尖大的出血点。心脏扩张,心房、心室充满凝血块,心冠部有少量出血点,肺明显水肿。
• 治疗与预防 对仔猪黄痢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在临床上可收到较好的效果。由于本病潜伏期短,发病率、致死率均高,主要以“预防为主、养防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来指导生产。发现一头仔猪患黄痢病,就应对全窝仔猪进行药物性预防治疗。
• 治疗
微生态制剂疗法。以调整胃肠道内菌群平衡,达到预防和治疗仔猪黄痢的作用。目前我国有促菌生、乳康生、调痢生等制剂与药用酵母同时喂服,可提高疗效。促菌生于仔猪吃奶前2~3h,喂3亿活菌,1次/d,连用3d。调痢生每0.1~0.2g/kg体重,1次/d,连用3d。乳康生于仔猪出生后每天早晚各服1次,连用2d,以后每隔1周服1次,每头仔猪每次1片(0.5g)。在服用微生态制剂期间禁止服用抗菌药物。
临床应用药物。链霉素、庆大霉素等都有抑菌作用。在临床上经常和收敛止泻、助消化药同时应用来增强疗效。治疗时也可用0.1%PP(高猛酸钾)液0.1~0.3g,2次/d内服,连用3~5d,或用新洁尔灭1ml加常水4ml,猪口服1ml/头,具有一定疗效。
饮水中添加抗生素是一种有效方法,对消化道疾病而言,通常抗生素药物口服效果优于注射。
由于黄痢的病情很短,发病后常来不及治疗,除灌服上述药物外,应同时肌注敏感抗生素。可使用庆大霉素针剂3 ml+维生素C注射液2ml+阿托品注射液1ml,每天注射2次。
• 预防
提倡自繁自养,加强饲养管理。平时做好猪舍的环境卫生和消毒隔离工作,圈舍经常保持清洁。一旦发生黄痢随时隔离病猪消毒圈舍。
母猪喂食要做好分段饲养。分娩前1个月可在饲料内加0.1%亚硒酸钠等药物进行预防,另在饲料中加入胡椒粉50g,研磨分2次食入,有预防效果。
特别注意接产卫生。产房应保持清洁干燥,不蓄积污水、粪尿,注意通风换气和防寒、保暖工作。进产房前对产房应彻底打扫,冲洗消毒。并用0.1%PP(高猛酸钾)溶液擦拭猪体乳房、阴部等。
初生仔猪应尽早喂初乳。母猪分娩后先逐个乳头挤出几滴奶水,再让新生儿吮乳。在常发生仔猪黄痢的地区,仔猪未吃初乳前,全窝逐个口服抗菌素(庆大霉素、链霉素等),服1次/d,连用3d预防效果明显。
搞好预防接种工作。据报道,目前我国研制出了大肠杆菌K88ac-LTB双价工程基因菌苗、大肠杆菌K88、K99、987P三价灭活菌苗。前两种采用口服免疫,后1种用注射法免疫。均于产前15~30d免疫。母猪免疫后,其血清和初乳中有较高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10-9-29 10:2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资料,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8-27 13:29,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