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921|回复: 13

鱼病实践知识总结,适合中部地区同行参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19 10: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养殖模式的确定

1.
主养品种的确定:主要根据市场行情和技术条件,原则是分批次,轮捕轮放,充分利用水体的各层空间。

2.
养殖水层的合理利用:上层鱼和下层鱼的比例37;花白鲢的最高产量350kg/亩;

3.
避免相同食性的种类的剧烈竞争(例如草鱼和鳊鱼、鲤鱼和鲫鱼)。

4.
一般精养鱼塘的理论出鱼量为800~1000公斤/亩,放养密度应控制在此范围。

二、
水体养殖环境的控制

1.
水质包含的因素:溶氧、PH、温度、透光度、氨氮、重金属、其他水生生物等等

2.
控制方法:换水、底质改良剂、生石灰、投饵、EM制剂、杀虫杀菌药等等

3.
增氧机的合理使用:晴天中午开,阴雨天气傍晚开,连绵阴雨全天开,天气突变提前开。

4.
水体施肥:春季追肥时使用酵熟农家肥做为底肥,夏季使用化学肥料要少量多次,投饲料的池塘NP少,少用或不用氮肥,定期施用磷肥就有比较好的效果。

5.
存在水体肥度与病害防治的矛盾:解决方法就是根据主养鱼的品种决定,养肥水鱼就增加水体肥度,养清水鱼就控制水体的肥度。

三、
病害防治

1.
鱼致病的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鱼自身因素主要指鱼品种、所处的生长阶段、对病害的易感性(免疫力)等等;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水质好坏(间接致病因素)、病害生物的多少(直接致病因素)等等

2.
三类主要病害:寄生虫、细菌、病毒。

A.
寄生虫病

主要特征:病程较长,一般不会造成大范围死鱼,与其他的不利因素协作产生较大损失,如继发性的细菌感染,缺氧时造成浮头加剧等等。
主要表现:病鱼出现浮头,狂游不安等症状,但是一般吃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预防措施:1.鱼苗在下塘前必须清塘(生石灰),鱼种进行浸洗(1%的盐水、高锰酸钾、甲醛等);2.在寄生虫繁殖季节泼洒杀虫药提前进行预防(在正常水温下在四月底进行)。
治疗措施:
1.
如果发生了寄生虫疾病后,可以使用的药物包括:

菊酯类:一大类,目前最常用
有机磷类:一般残留较高,无鳞鱼类对此类药物敏感,慎用
伊维菌素:有效作用剂量低,效果明显,有驱除和杀灭两种效果
阿维菌素:与伊维菌素效果类似,但对原虫无杀灭作用
某些中药制剂:大黄、苦参碱、五倍子等。
治疗方法一般为全池泼洒,在整个水体中形成一定的药物浓度,从而达到杀灭寄生虫的目的。但是在水面较大,全池泼洒费用较高或者寄生虫从外部用药不能杀灭的时候也可以用内服的方法。一般来说,治疗体表寄生虫疾病时先杀虫再杀卵(第二代),需要经过两次用药才能比较彻底的根治,有些种类的寄生虫甚至要杀灭三次(锚头蚤)。
2.
需要注意的是,某些鱼类尤其是无鳞鱼对此类药物比较敏感,需要谨慎使用。

3.
在池塘中按照2030/亩套养黄颡鱼可以有效控制体外寄生虫的繁衍,是一种生物防治的好方法。

B.
细菌病

主要特征:在高温季节非常常见,容易暴发,通常在初期不会出现大量死鱼,随着细菌浓度的不断积累升高,开始出现大量死鱼现象。
主要表现:病鱼吃食差或者不吃食,常见病症有烂鳃、烂鳍、腐皮、肠炎、全身浅表出血等等。
预防措施:1.在高温易发季节,每半个月进行池塘消毒和投喂药饵;2.池塘水偏酸性的定期泼洒生石灰将水质调节到偏碱性;3.经常开动增氧机增加池塘溶氧,增强鱼的体质,有利于控制细菌病;4.杀灭寄生虫,可以控制寄生虫造成的继发性细菌感染。
治疗措施:一般采用全池泼洒杀菌剂降低水体中细菌的浓度,同时内服抗菌药物的方法进行治疗。常用的内服药物包括:呋喃唑酮、盐酸土霉素、复方新诺明、磺胺
类、沙星类、氟苯尼考等等。常用的全池泼洒药物:各种氯制剂,如漂白粉,二氧化氯,异腈尿酸等;二溴海因(拉网前后使用降低死亡率)、生石灰、高聚碘、某些硫制剂等等。需要注意的是,细菌存在耐药性的问题,如果长期使用某种抗生素,后期的治疗效果不佳,一般要轮流使用不同的抗生素作为内服药物,以免产生耐药性。
C.
病毒性疾病

主要特征:病毒性疾病的特异性和爆发性都很强,常常出现特定感染某一品种的鱼类和短时间出现大范围爆发性死鱼的情况。
主要表现:病毒性疾病的表现症状和细菌病有很多相似之处,区别两者的主要依据是根据流行情况和某些特定的感染对象做出判断。如果在短时间内某一品种的鱼大量死亡,就有可能是病毒性的疾病爆发。
预防措施:1.对水体环境进行调节,定期用生石灰清塘,保证有比较充足的溶氧,有毒有害物质较少(氨氮和亚硝酸盐);2.要根据自身池塘条件,如充氧和换水条件是否便利来决定放养密度,不能盲目增加放养量;3.在容易爆发的季节定期投喂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
治疗措施:目前没有比较好的抗病毒药物,主要以预防为主。一些中药制剂如三黄粉、板蓝根等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效果;畜禽上使用的病毒唑、金刚烷胺也有一定的效果,但在用于鱼病时用量要酌减。


[ 本帖最后由 knightydc 于 2008-4-19 10:12 编辑 ]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8-4-19 12:4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参考的意义!
发表于 2008-4-19 13: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鱼病,说起来比较简单,但真的操作起来挺难的。
发表于 2008-4-19 21:5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的分享,收了先。
发表于 2008-4-22 08: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施肥应该在10天以后,这条很重要,一是不影响药效,二是避免出现事故。
发表于 2008-4-22 08:40:39 | 显示全部楼层
3.
在池塘中按照20~30尾/亩套养黄颡鱼可以有效控制体外寄生虫的繁衍,是一种生物防治的好方法。
????
这是什么原理?请教前辈!
发表于 2008-4-22 09:3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总结的比较好.看来你的经验比较丰富哦
 楼主| 发表于 2008-4-22 09:5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water 于 2008-4-22 08:40 发表
3.
在池塘中按照20~30尾/亩套养黄颡鱼可以有效控制体外寄生虫的繁衍,是一种生物防治的好方法。
????
这是什么原理?请教前辈!

黄颡鱼喜食水中的大型浮游动物和小型昆虫,所以可以控制某些寄生虫的数量。在大水面难以用药或者某些水面不能用药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这种方法,一般两年就有比较满意的效果。
发表于 2008-4-23 17: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啥也不说  谢啦
发表于 2008-4-24 20:5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的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5-22 16:55,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