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hrdong

才女解秘李清照:莫道不销魂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4-5 19:37:1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5节:笑语檀郎:"今夜纱窗枕簟凉"(9)   相比之下,李清照可比唐琬要幸运多了。要按宋代的法律,你李清照再怎么美貌,再怎么才华横溢,最多当个"美女作家",要做人家老婆还不够资格啊。为什么这么说呢?宋代刑法规定有"七出",也就是说,只要做妻子的有这七条毛病中的任何一条,丈夫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把她休掉!哪七条?"一无子,二淫逸,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盗窃,六妒忌,七恶疾。"不生儿子;放浪淫荡;不好好伺候公公婆婆(古代"舅姑"指公婆);喜欢搬弄是非;小偷小摸;妒忌丈夫三妻四妾、拈花惹草;得了不治之症,都是当老婆的不是,是要被赶出家门的。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这"七出"的第一条,就是"无子"。没生儿子,是做妻子最大的罪过。陆游的妻子唐琬有没有别的毛病不清楚,反正"无子"是婆婆逼着儿子休她的主要理由,并且这是一条最正当的理由了--唐琬被休以后,陆游后来娶的妻子果然就让他儿孙满堂了!   巧得很,如果按这"七出"的规定,李清照和唐琬一样,一不小心就犯了头条--无子。她和赵明诚做了三十年的夫妻,却没给赵明诚生下个一儿半女,生生让赵明诚断了香火!他们为啥没孩子,原因不知道,反正那个时候,他们夫妻再怎么前卫,也没有超前到要做丁克一族,享受两人世界;而且那时又不兴什么体检,问题出在谁身上也搞不清楚,只要是没孩子,统统都是女人的错。就凭这一条,就是十个才貌双全的李清照,赵明诚也有理由把她给休了!--一个女人,再怎么风情万种,也只是个中看不中用的花瓶啊。何况,你们这些个闺房里的悄悄话,自己私底下说说也就罢了,还偏偏要白纸黑字地留下案底,不是明摆着让人揪小辫子嘛?   如果说,这两首词,从"好色"的侧面说明了李清照的"叛逆"。"三从四德",她几乎没一样靠谱儿!那么,除了好赌好色之外,李清照还有一样什么爱好,能让她从美女如云的宋代脱颖而出,成为一个特立独行的叛逆女性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楼主| 发表于 2008-4-5 19:37:4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6节:浓睡不消残酒-酒鬼李清照(1)   第四讲 浓睡不消残酒 --酒鬼李清照   风光得意时候的李清照,除了好赌、好色之外,还有一样什么爱好,让她在宋代的美女群、才女群中显得那么"格格不入",甚至成为一些道学家的眼中钉肉中刺呢?   其实,这样爱好,说来一点都不稀奇。我们常常"酒色财气"连在一起说--"色",李清照的"风流好色"我们已经证明过了;"财",李清照贪不贪财,我们留到以后再去讨论;"气",原本就是斗气赌狠的意思,李清照的"赌徒"经历不就是斗气赌狠的最好证明?其实无酒不成赌,何况李清照自称结婚后有一段时间,夫妻俩家徒四壁,家里穷得叮当响,还要经常出入当铺,现金和存款估计不多,但绝对不缺酒和骰子。李清照不缺赌具参见我们讲过的《赌神篇》,不缺酒则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内容。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又要有个疑问了:你不是说李清照出身名门,是大家闺秀吗?怎么会家徒四壁,穷得叮当响,还要经常出入当铺呢?难道她嫁的丈夫赵明诚是个穷光蛋,落魄秀才?难道他们俩也是私订终身后花园,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按理说,古人的婚姻是父母包办,是讲究门当户对的,除非像卓文君那样私奔,否则富家小姐怎么可能下嫁穷光蛋呢?那李清照的婚姻到底是怎么回事?要说清楚这桩子事儿,还得从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说起。
 楼主| 发表于 2008-4-5 19:38:3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7节:浓睡不消残酒-酒鬼李清照(2)   李清照的婚姻确实是父母包办。李清照嫁给赵明诚的时候正好十八岁,当时她的父亲李格非,正在北宋的都城东京(河南开封)做礼部员外郎。在宋朝,礼部主管国家祭祀大典、外交礼仪,还主管各级科考,统管文化教育,职权范围比今天的教育部还要大。而李格非担任的礼部员外郎,大约就相当于今天教育部某个司长。按说,这个官职不小了,而且还是个油水部门,但李格非这个人,天生的犟驴子脾气,常在河边走,偏偏不湿脚,还真算得上是个两袖清风的好官。有这么一件事,可以说明李格非的清正廉明。   要说这件事,还得退回到18年前,李清照刚刚出生的时候,当时李格非还在山东郓城做一个叫"郓城教授"的小官。郓城虽小,在后来的文学史上也还是出了点小名,《水浒传》里的头号人物宋江就是郓城人氏。所谓"教授"可不能同今天的大学教授相比,现在的大学教授,级别待遇相当于正处级,而"郓城教授",大约只不过是郓城这个小镇主管文教卫的副镇长,级别只相当于副科,而且还是清水衙门的副科级。虽然北宋朝廷的文官俸禄相当优厚,但"郓城教授"这个官实在太小,还不够让李格非一家子穿金戴银,吃香喝辣的。宋代有规定:当官的可以兼职兼薪,挂好几个单位的职务,拿好几份薪水,这在当时很普遍。就像现在的大学教授可以被聘为其他大学的兼职教授、客座教授一样,捞的外快往往比自己本职工作挣的薪水还要多得多。当地的地方官看李格非家境实在有点贫寒,就想跟他介绍个兼职的工作,改善一下生活条件。可李格非就偏偏是个书呆子,为了证明自己清正廉洁,硬是谢绝了上司的好意,一份薪水吃到底。现在我们提倡"节约型社会",哪个公务员要是像李格非这样廉洁,那是要大受表彰,成为学习榜样的。可宋代官僚不欣赏这一套。那么,宋代当官的喜欢过什么日子呢?第28节:浓睡不消残酒-酒鬼李清照(3)   宋代人最典型的生活观念就是"笑贫不笑娼"。就像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告诫他的开国功臣一样,过日子要"多致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多养几个小老婆,天天在一起喝酒唱歌,好好享受人间的天伦之乐!所谓上行下效啊,皇帝都这么说了,只要你不抢他的皇位,他愿意"高薪养廉"啊:你们这些当臣子的,拿着丰厚的薪水,好好享受酒色财气去吧。   于是宋朝的风气,官员们除了争着比谁的文章写得更好,还要比谁过得更加富贵风流。从李清照师爷爷的师爷爷,北宋初年的著名宰相晏殊,到李清照的师祖,苏轼的老师欧阳修,再到她的师爷爷苏轼,哪个不是三妻四妾,养一大帮子歌儿舞女,还不时要到歌楼妓院去娱乐娱乐、休闲休闲?   这其中,最著名的还是那位因为写了一句绝妙好词:"红杏枝头春意闹",而被称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的宋祁。宋祁和李格非一样,也经历了从一贫如洗到大富大贵的转折。没中进士之前,宋祁和他哥哥在学校里读书,冬至的时候穷得没钱吃饭,把祖传宝剑剑鞘上包的一点儿银子刮下来,换了点酒菜。宋祁还满不在乎地说:冬至吃剑鞘,到过年就该把剑都吃掉了。后来兄弟两人都中了进士,当了大官,宋祁常常左拥右抱,通宵达旦地歌舞醉饮,他哥哥派人去批评他:你这样穷极奢侈,难道已经忘了当年在学校里喝野菜稀饭的日子吗?宋祁哈哈大笑,当即回复:当然记得!不过当年在学校喝野菜稀饭又是为了啥?言下之意,当年寒窗苦读,不就是为了今天能够天天酒色无度嘛!
 楼主| 发表于 2008-4-5 19:39:0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9节:浓睡不消残酒-酒鬼李清照(4)   就是这位大文豪宋祁宋尚书,好酒好色的毛病一直到晚年都没大改。晚年他在成都编写《唐书》,每天晚上歌舞酒席撤了之后,就吩咐佣人,把卧室门敞开,挂上帘子,点燃两支大红蜡烛,一边一个美貌丫鬟为他和墨抻纸。远近看到的人都知道:哎呀呀,快看:宋尚书在编《唐书》了!   瞧瞧人家过的是什么日子?李格非过的又是什么日子?人家是官照当,文章照写,该风流的时候风流,该喝酒的时候喝酒。李格非虽然也是才子,却不是什么"风流"才子。哪怕是几年后李格非的官越做越大,到李清照出嫁之年,还当了礼部员外郎的官,钱也越挣越多,但是节约的好习惯还是没大改变,并且这种好习惯还被他的女儿李清照继承了下来,带到了她后来的婚姻生活当中。别看李清照是贵族子弟,但她从来不爱戴什么金银珠宝、贵重首饰,也从来不贪吃什么人参燕窝、山珍海味,是典型的贵而不娇、富而不侈的本色女人!这在当时的贵族人家,即便不算绝无仅有,也算得上是很有个性了。   再来看看她嫁的丈夫赵明诚。赵明诚的门第比起李清照就更加煊赫了。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当时正在做吏部侍郎的官儿,吏部侍郎,大约相当于今天国家人事部副部长,后来,赵挺之还当上了当朝宰相,那可就是国务院总理了。就算在当时,这人事部副部长也比教育部司长的权势大多了,权力更大,当然钱也更多。按说,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婚姻应该是锦衣玉食,不愁吃不愁穿的。就算两袖清风的李格非没给李清照什么值钱的嫁妆,赵挺之可不是省油的灯,总不会亏待自己的小儿子,怎么就至于要让李清照夫妻俩穷得差点喝西北风,要经常出入当铺呢?
 楼主| 发表于 2008-4-5 19:40: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0节:浓睡不消残酒-酒鬼李清照(5)   原来,李清照夫妻的穷,还真不能怪他们的父母袖手旁观,见"穷"不救。原因呢,出在赵明诚身上。李清照出嫁的时候,赵明诚还只有二十一岁,还是个学生,大学没毕业呢。我们今天已经废除了大学生在校期间不准结婚的禁令,这一套禁令在宋代人看来,本来就是多余的!好好做学生倒也罢了,虽然没有收入,靠双方父母的资助,就算不是财大气粗的"太子党",生活上也绝对不至于要当了衣服才能换口饭吃。可赵明诚偏偏有一个特耗钱的爱好--文物收藏。   文物可不比一般的收藏,动辄价值连城啊。而且赵明诚对于文物收藏还不是一般的业余爱好,他从小就痴迷这个,那可是达到了专业水准的。他编写的三十卷著作《金石录》,后人把它跟欧阳修的《集古录》相提并论,两人并称欧赵。为了收集有价值的文物古董,赵明诚是挥金如土,花钱如流水,自己不能挣钱,却特能花钱。因为收购大量的金石古玩,几乎耗尽了夫妻俩所有的财产。   就这样,两人还不思悔改。没钱花的时候,拿几件好衣服去当铺当了,去古玩一条街换几件文物宝贝,顺便买些点心回家吃。吃点心倒还在其次,关键是买了文物宝贝,两人要相对把玩好一阵子--都穷成这样了,还穷开心呢。有一回,有个叫徐熙的人拿了一幅牡丹图给赵明诚看,夫妻俩是左看右看,越看越爱,就盘算着一定要买下来。但是卖主一开口,要价二十万!天价!俩人哪有那么多的钱?就算把所有的好衣服都当了也换不回二十万哪!夫妻俩只好把牡丹图留了几天,天天抚摩、欣赏,最后还是忍痛割爱,让卖主拿回去了。为这事,他俩耿耿于怀,伤心了好几天。第31节:浓睡不消残酒-酒鬼李清照(6)   就在这样的穷日子里,李清照还没断了她的好赌成性、好酒成性!李清照本人倒没写过什么专门的文章,说她对酒文化如何如何精通,吹嘘自己如何如何海量,就像她写自己好赌一样--废寝忘食、每赌必赢--不过,李清照虽然没有专文写自己好酒,在她的词里面蛛丝马迹可是多着呢。我们如今能读到的清照的词共有58首(含存疑之作),提到酒和喝酒的就有28首。别看她赌钱从来不输,喝酒却没那么大本事--不是从来不醉,而是一喝必醉!   最出格的一次,她和伙伴们踏青春游,在家乡济南大明湖上一边划着小船欣赏美景,一边喝酒行令,喝得醉醺醺的,竟然不小心闯进了一望无际的荷花丛中,怎么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这哪里还像个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简直就是调皮任性的"问题少女"嘛!估计因为这好酒的"毛病",李清照就给她的家人制造了不少的麻烦。   没结婚的时候,有亲人的宠爱;出嫁以后,又有丈夫的纵容,李清照"好酒贪杯"的毛病非但没改,反而变本加厉了。她不但好酒,而且还好喝烈酒!李清照写过一句词:"险韵诗成,扶头酒醒"。这句词也明显地有自我吹捧的嫌疑:一方面吹嘘自己有才气,敢作"险韵"的诗,也就是专门找一些不经常用的生僻字来押韵写诗;一方面还吹嘘自己有酒胆,敢喝烈酒。"扶头酒"并不是一种酒的名字,像今天的五粮液酒、茅台酒一样,而是指酒性很烈,让人容易喝醉的酒。古人有句诗:"易醉扶头酒",就是说这种烈酒喝了很容易醉。那为啥叫"扶头酒"呢?
 楼主| 发表于 2008-4-5 19:40:3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2节:浓睡不消残酒-酒鬼李清照(7)   喝醉过的人大概都有这种经验:喝醉了酒不是头昏眼花、头重脚轻、头疼脑热吗?所以醉酒的人常常要用手扶住东倒西歪的头,于是烈性酒就有了个外号,叫"扶头酒"。   李清照自己酒量不咋的,还非要逞能喝烈性酒,这一喝,就常常不省人事,睡一宿还醒不了酒。李清照不是有句很有名的词吗?"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就是说,昨天刮了一晚上的狂风,下了一晚上的暴雨,我昏昏沉沉地睡了一晚,一觉醒来,昨天喝的酒还没醒呢。   你说,摊上这种好酒贪杯的老婆,做丈夫的是幸运呢还是不幸运呢?赵明诚既然娶了一位才女做老婆,那就得有心理准备:才女可不是普通女人,总有些普通女人没有的"毛病",说不定还是个"女强人",男人能做的事她不但也要做,而且还要超过男人。其实哪怕今天也还是这样,男人好酒好色好赌倒也罢了,社会风气嘛,你不好酒好色好赌,反而要被人笑话,说你不像个男人。可如果换成女人那就大不一样了,女人如果好赌好色好酒,那就是堕落,是放荡。更何况,这李清照不但经常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而且喝酒还有一大嗜好--爱喝"花酒"!   啥叫喝花酒?大家可能又要问了,喝花酒不是男人们的专利吗?李清照她一个女人,怎么喝花酒?大家别误会,这里说的"花酒",跟我们今天说的喝花酒不一样,是按字面本来的意思理解--赏花喝酒。
 楼主| 发表于 2008-4-5 19:42:1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5节:绣幕芙蓉一笑开-赵明诚求婚(2)   不过,别的男人也别嫉妒。俗话说得好,千里姻缘一线牵,这很多事情啊,是命中注定的:不是你的,求也求不来;是你的,躲也躲不掉。赵明诚和李清照的婚姻也是这么回事。   跟那时候的大多数人一样,赵明诚和李清照既不是像贾宝玉和林黛玉一样,青梅竹马,自由恋爱;更不是像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一样,你情我愿,自由私奔。他们可是正儿八经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平时我们一说起封建社会,包办婚姻,那可是恨得咬牙切齿,觉得简直是扼杀人性,惨无人道。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典型的例子啊,两个人活生生被拆散后,林黛玉忧愤而亡,贾宝玉看破红尘出家当和尚去了,人间悲剧哪!   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按说这包办婚姻也有包办婚姻的道理。就说这门当户对吧,我们老觉得这是势利眼在作怪。灰姑娘还可以嫁白马王子,穷光蛋也可以娶公主呢!可那是童话,而且童话从来都不说人家结婚以后的事。所有童话的爱情故事都是在盛大的婚礼上划上句号。童话作家聪明啊,知道这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不管恋爱那会儿多么浪漫多么勇敢,一结婚过日子,问题就全出来了:成长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思想观念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几十年的婚姻生活哪,两口子就等着吵吵闹闹、将就凑合去吧。第36节:绣幕芙蓉一笑开-赵明诚求婚(3)   李清照和赵明诚可不一样。第一,教育部司长的女儿嫁给人事部部长的女儿,都是书香门第,官宦世家,首先这门当户对是没问题了。李清照是当朝第一"文艺超女",赵明诚是当朝第一"学术快男",虽然专业不同:一个看家才艺是填词,一个看家本事是修补"破铜烂铁"--当然不是普通的破铜烂铁,那可件件都是有些年头的文物宝贝。著名女词人嫁给著名考古学家,这在当时,也绝对是一门人人都会羡慕得竖大拇指的婚姻。   第二,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婚姻虽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但是,就凭李清照这个"文艺超女"在当时响当当的名气,赵明诚恐怕早就是李清照的铁杆粉丝--"李子"一族了。不过赵明诚不是一般的追星族,人家追星族追半天"星",最多就做梦弄到一张照片一个签名就心满意足了。或者运气再好一点,能够跟偶像握个手,甚至拥抱一下,那已经就是天大的幸福,要激动得几天几夜睡不着觉的。嘿,人家赵明诚可不满足于握个手、拥抱一下。而且那个时候,李清照虽然是个大明星,可是男女授受不亲啊,哪里能像今天一样开放,想跟谁握手就握手,想跟谁拥抱就跟谁拥抱?赵明诚没别的办法跟自己的偶像亲密接触,干脆就把梦再做大一点--我要娶李清照做老婆!   这事可闹大了。我再强调一下,那个时候,青年男女是没有自由恋爱、自由择偶的权力的,何况是赵明诚这样门第显赫的官府人家!你要是胆敢赤裸裸地说:我想娶某某人为妻,或者我想嫁给某某人,那可是要挨揍的,严重的还会身败名裂,想都不要想!
 楼主| 发表于 2008-4-5 19:42:4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7节:绣幕芙蓉一笑开-赵明诚求婚(4)   那该怎么办呢?这两个人,都是名门世家,平时可能连面都见不着,也不可能托人递条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约个吉日良辰私奔,那是小说戏剧里面的情节,现实中几乎根本不可能。兔子急了都会咬人,赵明诚是个大学生啊,虽然有些书呆子气,可是"大事不糊涂",一番苦思冥想之后,还真让他想出了个好办法!啥好办法呢?他也不敢跟老爷子直接说:"我是李清照的粉丝,我要娶她做老婆",那非把他老爷子赵挺之气疯不可!赵挺之可不像现在有的家长一样,子女要追星,家长阻止不了,干脆把家产都卖了,一家子都陪着到处去追!赵明诚要是也敢这么说,等着吃板子吧!于是,赵明诚耍了点小聪明,来了个"曲线救国"。   那段时间,赵明诚父亲赵挺之也正在琢磨呢,小儿子老大不小了,要给他找一门好亲家。合适的人家不少,可就是定不下来。   这赵明诚也不明说自己想要谁,假装偶然想起似的,跟父亲说:唉,我睡午觉的时候,做了个梦,梦见看到一本书。醒来的时候,只记得书上的三句话:"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我想了半天没想明白。父亲,您说,这梦到底是啥意思啊?   赵挺之想了一会儿,说:"嗨,傻儿子,这还不简单。这个梦是说你将来要娶个女词人当老婆啊!你看,'言'字和'司'合在一起不是'词'字吗?'安'上已脱,'安'字去掉宝盖头不就是个'女'字?'芝芙'草拔,'芝'字和'芙'字都去掉草字头,不是'之夫'?四个字连在一起就是'词女之夫'。这就是说明你将来要当女词人的丈夫嘛!"第38节:绣幕芙蓉一笑开-赵明诚求婚(5)   赵明诚一听:父亲果然上了圈套,大喜!连忙拍父亲的马屁:父亲,您真是太聪明了!我想了半天,没猜出这句话的意思,您这么一说,还真是这么回事儿!   赵挺之虽然是个精明人,可千穿万穿马屁不穿,何况是自己宠爱的小儿子拍的马屁呢?这当朝的女词人虽然不止李清照一个,名气最大的,可不就只有李清照一个人?再说了,论年龄,李清照十八岁,未婚,比儿子小三岁,正合适;论出身,两人的父亲又是同事,都在"中南海"里同朝为官,门当户对,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好亲事啊!   果然,不久之后,赵挺之就跟李格非提亲了。李格非再三权衡了一下:一方面,自己的官阶在赵挺之之下,人事部部长来提亲,得罪不起啊!虽然李格非并不是个势利眼,但现实条件总还是要考虑考虑的。况且,虽然赵挺之为人不咋的,可赵明诚这孩子勤奋好学,为人诚恳老实,跟他父亲老滑头不大一样。就凭自己女儿那逞强好胜的个性,嫁个老实人正合适!于是,两家一拍即合,成就了一门天造地设的婚姻。不过,这里说的"天造地设"仅仅是对李清照和赵明诚小两口而言。其实,李赵两大家族之间,一直是矛盾重重,并且这些矛盾将来必然要影响到小夫妻的生活。当然,这是后话了,以后我们会要说到。   话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有个疑问了:这李清照怎么会那么有名,连赵明诚都成了她的粉丝呢?你不是说过,那个时候,未婚男女连面都见不着,更没有什么"超女海选",来一场耗时几个月的十进五、五进三之类的PK,才艺大展示,卫星转播,闹腾得人尽皆知,沸沸扬扬,她李清照凭啥出名啊?
 楼主| 发表于 2008-4-5 19:43: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9节:绣幕芙蓉一笑开-赵明诚求婚(6)   大家别急。那个时候,虽然没有卫星电视,搞什么平民海选、电视大奖赛。可是人人都有张嘴啊!没有广播电视,可以口口相传啊,一传十,十传百,有什么事,大家一宣扬,要不了几天,就全天下人都知道了。这李清照的名气大,主要有两点原因。哪两点呢?第一,出身书香名门,有优良的教育背景;第二,就是遇上了慧眼识人的伯乐。   首先我们来看李清照的出身。李清照的爷爷和父亲,都是北宋著名宰相韩琦的学生。韩琦是北宋不可多得的出将入相的文武全才,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齐名,并称"韩范"。当时边疆流传一则民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一韩"就是指韩琦,"一范"就是指范仲淹。韩琦和范仲淹镇守边疆的时候,敌人一听是他们带兵,都吓得不敢轻举妄动!   名师出高徒!在李清照出生的时候,李格非已经是学有所成,早就成了当时著名的学者和作家,是"出镜率"挺高的一大名人。而且后来李格非还一度官运亨通,从一个小县城的副镇长,连跳几级,跳到了教育部,不但进入了北宋朝廷学术的核心圈,还进入了政治的核心圈。   再来看李清照的母亲。李清照的母亲比她父亲李格非的来头更大了。她的母亲是北宋初年汉国公王准的孙女,当朝宰相、岐国公王眭的长女。这样一算,李清照与秦桧的妻子王氏就是中表亲。秦桧虽然是个大汉奸,害死了民族大英雄岳飞,可并不代表他的亲戚也都是大汉奸。
 楼主| 发表于 2008-4-5 19:44:0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40节:绣幕芙蓉一笑开-赵明诚求婚(7)   李格非的妻子王氏,那可是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虽然王氏嫁给李格非的时候,李格非还没当什么大官,还窝在小乡镇里当他的副镇长呢,可他的名士才子风度早就让慧眼识人的王家给相中了。所以李清照自己都说,她父母的联姻是母亲"下嫁"父亲,可见从当时的家世门第来说,李格非确实是高攀了。但后来的事实证明,王氏"下嫁"确实是很有眼光的,就好比选中了一个低价绩优股,因为没过几年,李格非就时来运转,仕途一路飙升,官越做越大了。   李清照的母亲,跟那时候绝大多数女人一样,在历史书上没留下名字,只留下家族的姓氏,但是因为来头很大,而且也是出自书香门第。按照子女智商取决于母亲智商的遗传学理论,李清照有这样的母亲,也就注定了天赋的才智会成为她一生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而且,王氏大约也不会像其他那些头发长见识短的女人一样,只会教小清照怎么笑不露齿,怎么穿针引线。说不定,出身书香世家的王氏,还在怀胎十月的时候,就已经对肚子里的李清照进行着"床前明月光"的胎教了。这样的胎教以及女儿出生以后在她耳边轻轻哼唱的摇篮曲,也许成为了李清照一生冥冥中指引着她的天籁之音。   虽然大家都说,成功是1%的天才+99%的勤奋,可是对李清照来说,没有那1%的天才,光有那99%的勤奋,恐怕也成不了两千多年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大才女。当然,这1%的天才不光是遗传的聪明才智,主要还是指优秀的家庭教育背景。不过,要是大家都想当然地以为,李清照投胎在这样的名门世家,而且又生得才貌双全,肯定一出世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日子过得比蜜还甜,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人生呢?李清照也没有。第41节:绣幕芙蓉一笑开-赵明诚求婚(8)   李清照在幼年的时候,就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大灾难,而且这个大灾难,对于任何一个幼小的孩子来说,可能就是一句话--天塌下来了!   李清照人生遇到的第一大灾难,是幼年丧母。   母亲王氏,还在李格非担任郓城教授的时候就已经撒手人寰,她虽然慧眼识人,却并没有等到丈夫的时来运转,没有享受到夫贵妻荣的福分。换了别的孩子,还在妈妈怀里撒娇呢,可小清照就已经品尝到了人生的第一杯苦水。   当然,童年时代的李清照,不幸中还是有万幸。虽然母亲过早地撇她而去,虽然父亲李格非因为做官的原因要到处奔波,没有爹妈管教的小清照,大部分时间是在爷爷身边度过的。这爷爷可不是一般的糟老头,前面我们讲过,她的爷爷也是著名宰相韩琦的学生,凭他的才华当个小女孩的启蒙老师是绰绰有余的,是李清照成为童星的一大功臣。   但是隔代抚养也必然带来一个严重后果,那就是过度的溺爱。尤其对这个从小就没了母亲,父亲又老不在身边的孙女儿,爷爷是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溺爱心疼的结果就是: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像脱了缰的野马似的,养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个性,啥都敢说,啥都敢做,还不时给家里人制造点小麻烦。什么喝醉酒找不到回家的路啊,偷看闯进家里的陌生男子啊,说不定都是这时候发生的事。小清照时不时制造的这些有惊无险的"意外事故"大概很让家里人伤脑筋。连回家探亲的李格非都发现了:再这样纵容下去,这女儿恐怕将来想嫁出去都难。第42节:绣幕芙蓉一笑开-赵明诚求婚(9)   为什么这么说呢?李格非想啊:自己好歹也是读书人,是官宦人家,将来找亲家就算不是皇亲国戚,至少也该是书香门第。那时候大户人家讲究的都是夫唱妇随,三从四德,谁愿意娶一个大大咧咧,动不动就喝得醉醺醺的假小子啊?这样一想,李格非就觉得,有一件事不得不要抓紧考虑了。是什么事呢?这件事,对李清照的人生又有什么关键性的改变呢?   原来这件事,还跟李格非自己有关。妻子去世也有些日子了,自己没人照顾倒也罢了,可女儿不能成为野孩子啊?女孩子毕竟是女孩子,那时候可不流行什么"中性美",要扭转李清照这种假小子性格,必须要有一个大家风范的女性来教养她。就这样,为李清照找一个继母的事儿就迫在眉睫了。   这找继母,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为啥?现在的李格非可是今非昔比了,当了京城的大官,来来往往的都是政界名流,学界权威,给他说媒的、介绍对象的踏破了门槛。以李格非的名气和身份,娶个老婆自然是小菜一碟,不过宁缺勿滥啊。就因为是名人,所以娶老婆更加要谨慎,即使比不上原配妻子那样出身显赫,至少也得要门当户对、温柔贤淑的大家闺秀吧?   也是合该李格非走运,这样的好事还真让李格非给赶上了。在朋友的促成下,他的第二任妻子不但也是出身名门世家,是北宋初期著名的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儿,性格温柔端庄,琴棋诗画无所不通。连对女人向来很吝啬的正史都留了句话给她:说她"工文章",文章写得相当漂亮。而且巧了,这第二任妻子,也姓王。更重要的是,这位继母王氏对李格非前妻的女儿小清照视若己出,当成了自己的女儿来对待,亲自教她识文断字,照顾她的生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5-7 18:12,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