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515|回复: 8

鱼类暴发性死亡的原因和对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15 13:4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鱼类暴发性死亡的原因和对策
鱼类暴发性死亡的原因和对策

俗话说“养鱼不瘟,富得发昏”,老百姓所说的“鱼瘟”即鱼类因病害等原因而发生暴发性大规模死亡的现象。鱼类一旦出现暴发性死亡,塘鱼会在短时间内所剩无几,甚至全军覆没,给养殖生产带来极大的损失,对养殖业者心理和精神上打击很大,难怪他们谈“瘟”色变了。其实,除了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能引起鱼类暴发性死亡外,水质环境、营养代谢、有毒物质等因素也会引起鱼类暴发性死亡。在本文中,笔者就鱼类发生暴发性死亡的原因以及相应的对策一一加以分析。

一、 鱼类发生暴发性死亡的原因
1. 病毒性病害
主要由病毒感染而发生暴发性死亡。其中危害最大的要数草鱼出血病,是由草鱼呼肠孤病毒感染引起,主要危害2.5~15cm大小的草鱼种,死亡率极高,可达80%以上,造成大批草鱼种死亡。一般发病水温在20~33℃,最适流行水温27~30℃,流行季节在6月下旬至9月底,8月份为发病高峰期。其它的病毒性病害有:鳖鳃腺炎、虹彩病毒病、弹状病毒病及鳗鱼狂游症等。有些病毒性疾病并不会直接引起鱼类的大规模死亡,但由于感染病毒后,鱼类的机体抵抗力下降而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也会导致鱼类暴发性死亡。
2. 细菌性病害
主要由细菌感染而发生暴发性死亡。危害最大的当数由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和鲁克氏耶尔森氏菌引起的鱼类暴发性出血病,该病从2月底至11月、水温在9~36℃均有流行,尤以水温持续在28℃以上的高温季节为严重。鱼龄从2月龄至成鱼均可发生此病,发病率高达100%,死亡率在95%以上,是造成鱼类养殖损失最大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它的细菌性病害有:细菌性烂鳃病、肠炎病等。
3. 寄生虫性病害
主要由寄生虫寄生而发生暴发性死亡。有车轮虫病、斜管虫病、指环虫病、三代虫病、小瓜虫病、孢子虫病、锚头鳋病、中华鳋病等,一般只在鱼类苗种阶段可发生大规模死亡,而在成鱼则不会,但是当寄生虫寄生后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时,则成鱼也有可能发生大量死亡。
4. 营养代谢影响
现在的鱼类养殖模式,基本上是投喂颗粒饲料,或只喂颗粒饲料,很少投喂天然饲料了。如果一味投喂颗粒,营养就不太全面,长期投喂,会造成鱼体内脂肪积累过多,肝脏受到损伤,发生脂肪变性,鱼的免疫能力大大下降,易发生病原性疾病而导致大量死亡。如今年在湖北和苏北一带流行甚广、危害甚大的草鱼肝胆综合症就最为典型。
5. 水质环境因素
主要是因为水质环境中的某些指标严重超标,当超过鱼类的忍受范围时,鱼类就会发生大量死亡。在养殖池塘中,由于鱼类排泄物及残饵的的累积,而排泄物及残饵都属蛋白质,在水体微生物的作用下经生化反应脱氨,在水体中氨态氮、亚硝酸盐累积多了就会超出鱼类正常忍受的范围,如果此时水体中的酸碱度偏高,氨及亚硝酸盐的毒性就会大大增强,使鱼发生毒性反应而发生大量死亡。
6. 毒性物质作用
有农药中毒、消毒剂或杀虫剂应用不当中毒、药物使用过量中毒、摄食有毒物质中毒等。一般来讲,中毒均有明显的毒物接触史,有些毒物可引起鱼类急性中毒,病势发展迅速,可造成鱼类的大量死亡。另外,鱼类摄食了霉烂变质的颗粒饲料或浸出菜饼后,这些物质有较强的毒性,会使鱼类发生食物中毒而大批死亡。
二、 鱼类发生暴发性死亡的对策
1. 病毒性病害对策 对于鱼类的病毒性病害,关键在于预防。如危害较大的草鱼出血病,就可在放养鱼种前进行“草鱼出血病疫苗”的注射,一般保护率可达到80%以上。所以养殖业者不能怕麻烦,要尽可能地做好这项工作,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养殖过程中做好水质的管理和饲料投喂工作,每10天投喂两天“肝胆康”保肝护肝,每天拌料投喂一次“水产专用Vc”,增强鱼体的抗病力,就可以大大减小病毒病发生的机率了。
2. 细菌性及寄生虫性病害对策 对于细菌性病害,主要是控制鱼塘水体中致病细菌的繁殖,将其数量抑制在发病数量级以内。这就要求平时定期消毒,每7~10天用“鱼菌净”、“鱼菌净2号”、“菌敌”或“强氯精”、“桂花烂鳃灵”消毒一次,阻止致病细菌的过度繁殖。发生细菌性病害后,要用消毒剂连续消毒2次,同时用“出血平”、“精博暴血平”、“鱼病康”、“渔夫宝”、“溃疡平”或“健鱼乐”等药物拌饲料内服,连续内服3~5天为一个疗程,可有效防止鱼类细菌性疾病的蔓延,促进鱼体的康复。对于寄生虫性疾病,在寄生虫病高发季节,可定期使用“灭虫精”或“灭虫精2号”等药物来预防,发生了寄生虫性病害后,用显微镜确诊是何种寄生虫引起的,再用合适的杀虫药来杀虫,同时再泼洒一次消毒剂来消毒水体,以防细菌继发感染。
3. 营养代谢影响的对策 对于长期投喂颗粒配合饲料的鱼塘,有条件时适当配合投喂一些天然饲料,如水草等青饲料,停喂一段时间颗粒饲料。同时定期拌料投喂保肝护肝、强肝利胆的药物,如“肝胆康”、“健肝宝”、“肝胃乐”等,配合“水产专用Vc”一起使用效果更佳,这样能有效预防脂肪肝、肝胆综合症的发生。
4. 水质环境因素影响的对策 主要是由于氨态氮及亚硝酸盐的含量超标引起的引起鱼类死亡的。当养殖40~50天后,水体中这两个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而酸碱度又偏高时,极易引起鱼类的氨和亚硝酸盐中毒而发生大量急性死亡的现象。在养殖过程中,要每15天定期使用一次“活化利生素”、“亚硝盐速降”或“益菌多”、EM菌制剂等微生物制剂,池塘底质恶化严重时可结合使用“双效底净”、“多氧底改王”、“底改专家”等底质改良剂,能大大消除水体中氨态氮、亚硝酸盐的含量,保持良好的养殖环境,杜绝鱼类因氨态氮及亚硝酸盐含量超标而发生的大量死亡事件。
5. 毒物中毒的对策 一旦发生鱼类中毒,要及时果断地处理,迅速排除毒物,同时采取措施对症治疗。发生消毒剂、杀虫剂或农药中毒时,应立即大量换水,引进清洁水源,使鱼脱离中毒环境,并应用适当的解毒药物进行中和、沉淀处理,消除残留的有毒物质,阻止毒物的进一步吸收。同时用葡萄糖、小苏打、“解毒救星”等药物纾解鱼类因中毒所致的各种机能障碍,缓解中毒症状、恢复生理机能。对鱼类已吸收的毒物,要选择合适的药物设法降低血液中的毒物浓度,阻断毒物的作用,如鱼类发生有机磷中毒时,可用阿托品来排除鱼类体内的毒物。对于鱼类摄食有毒物质而发生死亡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摄食霉变的颗粒饲料和浸出菜饼引起的,这种现象重在预防,只要保证饲料的新鲜,不投喂霉变的饲料和浸出菜饼,就不会发生食物中毒的现象了。

笔者注意到,由于管理的不慎,鱼类暴发性死亡的现象在养殖过程中时有发生,令养殖业者绝收的事件一再上演,十分令人痛心。其实,鱼类暴发性死亡现象重在预防,出现不好的苗头应及时处理。只要把预防工作做好了,管理工作做到位了,应该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小鱼类暴发性死亡发生的机会。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8-5-16 12:2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发表于 2008-5-17 12:51:34 | 显示全部楼层
:qinang: :qinang: :qinang: :qinang: :qinang: :qinang: :qinang:
发表于 2008-5-20 16:0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颇有收获!
发表于 2008-5-23 10:2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日常做好防病工作才能杜绝爆发性死亡啊。
发表于 2008-5-27 22: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结的不错,学习中。。。。。。

总结的不错,学习中。。。。。。
发表于 2008-5-29 15:5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物业 泰州剑客 的帖子

:qinang: :qinang: :qinang: :qinang: :qinang:
发表于 2008-5-29 20:41:33 | 显示全部楼层
:hehe: 好久没接触过鱼病了。
发表于 2008-5-30 10: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结的不错,好好学习一下:xuehu: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5-23 05:56,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