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547|回复: 4

[饲料] 2007中国饲料产业回顾及2008年形势预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26 11: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北方牧业 作者:石家庄华牧牧业饲料分公司 李彦秋(经理) 刘栋林 关键词:饲料

前言:饲料业是我国农业中工业化程度最高的产业,是联系种植业、养殖业、畜产品加工业以及城乡居民食品价格和卫生安全的关键纽带。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中国饲料工业的生产、贸易也发生着重大变化,2007年饲料原料价格的剧烈飙升与环保、气候变化、期货、通涨、流动性、石油、美国次贷等迅速关联传导.让人们惊呼“地球真的变小了”。

  一、2007年我国饲料市场分析

  1.生产总体情况:相比2006年饲料产量因受禽流感、猪无名高热症等疫情影响大幅下降。2007年我国饲料生产呈现快速发展态势,特别是下半年.鸡和猪存栏恢复性增长,饲料产量也随之逐月增长。估计全年饲料总产量将达1.075亿吨.同比增长5%,其中禽料增长最为突出。

  2.产品结构进一步调整:猪饲料比重下降,禽饲料增势强劲,今年上半年.受玉米价格上涨和之前养殖不利双重因素的影响,产品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配合饲料稳定增长,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l~11月份配合饲料产量为8426万吨.同比增加23.1%,浓缩饲料快速萎缩。

  3.从品种结构上看,由于受存栏量低和疫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猪料的比重由36%下降到31%,今年由于禽类养殖无大疫情以及对2006年存栏较低的恢复性增长,形势明显变好,国内消费旺盛,猪存栏较低造成猪肉价格上涨过快.居民纷纷转移消费,给肉鸡、肉鸭生产带来了利好影响,拉动了价格的上涨,蛋价及禽肉价格都明显高于去年同期,这有力地刺激了养殖积极性,刺激了补栏的增加,禽饲料需求大幅增加。特别是肉禽饲养量大增,商品代肉鸡苗价格在6月份曾…度达6元/羽以上.养殖情绪极度高涨,整个市场一片红火。肉禽料需求增长迅速。据统计,肉鸡、肉鸭饲料产量持续增长,上半年肉禽饲料的产量同比增长22%。相比商品肉鸡生产周期短和基础存栏量大,蛋鸡饲料增幅相对较小.到5月底,华北鸡蛋价格上涨到8元/公斤,同比上涨33%。受此影响,养殖户在高利润预期下积极补栏,从4月之后。蛋禽饲料逐月增长.

  4.饲料价格分析:

  由于原料价格持续上升,特别是豆粕、玉米和维生素的上涨迅速拉动饲料产品价格的提升。1—6月份,全国平均价格为1.53元/公斤,同比上涨17.59%.10月份玉米价格反季节涨价、上半年豆粕平均价格为2.35元/公斤,同比增长4.4%。7月份豆粕价格开始了超过2004年的创纪录的飙升.11月份达到将近4000元/吨。维生素B2等原料大幅上涨,采购成本同比上升50%以上,预混合饲料总成本上升了12%~38%。从全国总体情况看,l一6月份配合饲料中,育肥猪料2067元/吨,同比增长3.5%;蛋禽料1891元/吨,同比增长6.3%,:肉禽料2202元/吨,同比增长7.6%。农业部调查统计11月份与去年同期相比.玉米、豆粕和进口鱼粉价格分别上涨20.7%、42.6%和8.2%;育肥猪、肉鸡和蛋鸡配合饲料价格分别上涨22 6%、19.4%和18.8%.1~11月份,玉米平均价格为1.60元/公斤,同比上涨18.4%。虽然近期国家采取了一些平抑价格的措施.但玉米价格上涨的趋势仍然没有改变.11月份价格又创今年内新高。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楼主| 发表于 2008-2-26 11: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5.饲料企业逐渐向规模化、多元化发展。   原料价格的大幅度上涨造成许多饲料企业效益下滑,企业为了稳住各自的市场。保持竞争优势,产品售价上涨远远滞后原料涨价,特别是下半年,饲料原料的全线上涨导致行业整体效益下降.更有不少中小型企业亏本经营,一些小企业逐步退出。但是大型饲料企业及集团化联合体企业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资金、品牌、服务和信息优势。提前储备原料和利用期货进行套期保值规避原料价格上涨的风险,反而借此机会占领了小型企业丢掉的市场,饲料产量普遍上升。大型饲料企业继续新建、并购、租赁,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张.可以预见未来我国饲料行业集中度会逐步提高,优势企业将得到发展壮大。现在我国饲料企业将进入实质性的洗牌阶段。   有些有实力的饲料企业如:正大、希望、通威将产业链继续延伸.涉足种畜禽养殖、公司加农户或基地加农户方式合同养殖、屠宰加工领域、肉食品加工销售、畜产品连锁店等,使企业抗风险能力加强。   更有部分企业开始多元化发展.尤其是一些上市企业,突出表现在投资房地产、冶金、金融、商业等领域,以期能够平衡发展,规避风险。   二、主要原料市场分析   先看看一组数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报告显示,2007/08年度中国大豆新增供给量将达到4700万吨,其中国产大豆供应量为:1400万吨,进口大豆供应量为3300万吨,进口量继续增加。2007年中国玉米的产量约为14800万吨,较2006年1.4548万吨增长252万吨,增幅1.73%,。2007/08年度中国玉米饲料消费量为9550万吨.较2006/07年度提高300万吨,增幅为3.24%。2007~08年度中国玉米工业消费量为3750万吨,较2006~07年度提高200万吨,增幅为5.6%。预计年度内国内玉米消费量为1.44亿吨,较2006/07年度提高500万吨,增幅为3.6%。2007/08年度国内玉米产量略高于当年需求,产需盈余数量约203万吨,2006年度盈余水平约为123万吨。   从以上不难看出,作为饲料最主要的能量和蛋白原料来源,玉米基本上能够自给自足,而大豆严重依赖进口。但大的环境是通涨和流动性过剩极大影响着2007年中国经济,如:11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值(CPI)比去年同期上涨6.9%.创11年以来的最高涨幅;沪深股市和各地楼市连创历史新高。   1.2cc8年国内玉米行情分析及展望   在上半年全国玉米平均价格维持在1.5~1.6O元,公斤区间,下半年和豆粕、棉粕、菜粕等蛋自原料几乎同步反季节上涨.11月下旬玉米主产区山东深加工企业玉米收购价格达到1.92元/公斤以上,广东港口玉米价格突破2000元/吨大关。回顾一下 9月中下旬,黄淮华北山东开始新玉米大量上市,正好赶上10月1日前后连续半个月的下雨,农民来不及脱粒,使得玉米供应顿时紧张,并且下雨加大了玉米的湿度.推迟了新玉米继续上市,更要命的是由于连续下雨使许多玉米大量霉变。另外作为反刍动物原料的玉米秸秆也有大量霉变.这势必影响后期市场供应。再加上在石油价格飙升,玉米乙醇对玉米资源的争夺以及蛋白原料特别是豆粕的暴涨带动下.造成从l0月上甸全国范围内玉米价格反季节一路上扬,农民惜售心理加重,使玉米供应更加紧张.用粮单位不得不频频上调收购价格。让饲料企业计划使用廉价新玉米的愿望落空,最终饲料企业将高价的原料传导到养殖企业进而传导到老百姓的餐桌上,这也是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值(C PI)连续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
 楼主| 发表于 2008-2-26 11: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全球范围上看,生物燃料行业对玉米需求仍在增长,美国及其它国家政府仍在积极推广替代燃料消费。因而乙醇行业的玉米需求将继续增长。美国农业部最近的供需报告预计,2007/2008年度.全球玉米期术库存将自2005,2006年度的1.23亿吨降至1.09亿吨,将长期支持世界玉米价格继续保持上涨势头。   中国玉米基本上自给自足,略有剩余,少量出口,可以说今年秋季玉米价格反季节上涨不仅是饲料、养殖等因素造成的.更多的是玉米深加工项目、生物能源和国际大环境所致j此外,还受货币政策、进出口贸易等诸多方面影响所致。   从长远看,廉价农产品的时代正在走向终结,全球人口的增长、耕地资源的减少、以及石油价格的上涨.使农产品进入全面的牛市.玉米也不例外。全球玉米供应紧张经证明.粮食生产燃料乙醇的道路走不通。因为以玉米为主要原料生产乙醇,会快速拉动玉米价格上涨,而玉米又是畜牧业的主要饲料。因此肉禽类价格连动上涨,很容易引起通货膨胀。因此,除美国外,许多国家达成了共识:不再用更多粮食来生产能源。   中国政府针对今年的农产品价格上涨,为稳定粮食和食品价格,采取了增加投放中央储备玉米,增强市场供给能力:严控玉米深加工项目;严格控制新上燃料乙醇项目;从紧控制玉米等农产品出口、深加工产品出口退税将有所调整等措施。这些做法将最终抑制玉米价格的进一步上涨。   预计2008年养殖量增长放缓:为了稳定物价.国家不得不加大宏观调控.首先稳定住农产品价格。而粮食又是重点调控的品种,特别是玉米能迅速影响到禽畜产品价格的上涨,因此玉米价格必然受到国家的重点调控。预计宏观调控政策将对玉米市场起到主导和稳定作用,存2007-08年度国内玉米产量略高于当年需求.产需略有盈余情况下,将使玉米价格上涨空间有限,甚至2008年春季玉米价格有一次小幅回调,全年价格稳定为主,后期缓慢上升。   2.2007年国内大豆、豆粕行情分析及展望   2007/08年度中国大豆因减产产量仅为1400万吨,而消费量为4785万吨,存在严重的供需缺口,只能通过大量进口来弥补。   我国压榨豆粕约1/4用于猪饲料,1/2用于禽料。进入2007年,国内没有大规模地暴发禽流感.家禽养殖业开始整体复苏。农业部统计,全国种禽数量已经接近正常年份。肉鸡养殖异常红火,下半年蛋鸡存栏稳步增加,家禽养殖业高峰带来对豆粕需求的增加。美豆期货从上半年800美分/蒲式尔左右上涨到目前的1196美分,蒲式耳(美豆805)连创14年来新高,国内豆粕现货从上半年的2400元/吨左右上涨到11月份3900元/吨,可谓惊心动魄,甚至造成部分饲料企业利润下滑、举步维艰。
 楼主| 发表于 2008-2-26 11: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原因主要是全球特别是中国强劲需求刚性增长,2007/08年度全球大豆供应总量预计为2.948亿吨,上年为2.985亿吨。总用量预计为2.403亿吨,上年为2.264亿   吨。加工量预计为2.12亿吨,上年为1.97l亿吨。预计期末库存为5450万吨,低于上个年度的7210万吨。库存对用量比预计为23%,低于上年的32%。尤其美国期末库存将至4年来的低点571万吨。因此国际大豆价格一直上涨和国内豆粕的上涨有着供求关系基本面的支持。   同时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也使海运费节节上涨,从上半年的50美元,吨左右上升到11月份的120美元/吨左右,加大了大豆的进口成本,另外国际原油的上涨也会促进将豆油转化的生物柴油力度,增加对大豆的需求.间接对国内大豆的价格形成向上支撑。还有美国次级贷危机以及美元下跌,农产品被当成价值低估的资金避风港,对冲基金推波助澜使美大豆期货价格连破14年来新高。在一定意义上,大豆价格在1100美分/蒲式尔已经不是供求关系决定了.而是受期货、债市、黄金、外忙、石油、地缘政治等周边因素决定的。   大豆价格上涨不仅关系到种植户或压榨企业,由于挂钩的因素涉及CPI、汇率等,豆价震荡将可能波及到更为广大的范围。政府为防止通货膨胀对大豆进口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将大豆进口关税由3%下调到1%,以鼓励大豆的进口;组织从南美购买大批大豆、豆油以提高市场供应量,由于省去了关税、增值税,因此成本大大降低,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加速,这也能降低大豆的进口成本,现在传言有减免大豆增值税计划等。   最近美国农业部报告,2008年度美国大豆年末库存预估下调2500万蒲式耳至1185亿蒲式耳。在美国大豆库存预期下降的同时。南美大豆产量将更加关键。   虽然政策面趋紧,国储采购的大量大豆和豆油陆续到港,调控措施频出使得大豆市场压力重重.豆粕价格出现调整。但在全球供给紧张的大环境下,一旦南美大豆生产因天气等出现问题,世界大豆市场供给形势将恶化,可能进一步打开大豆价格的上涨空间,但是高价格将抑制需求。预计正常情况下2008年豆粕价格将继续高位震荡,区间在3200~3600元/吨。   3.大豆产业的思考   各国在这次农产品大面积涨价中似乎意识到,生物能源政策无疑是和人争食.这种政策行不通,只有美国坚持生物柴油和玉米乙醇汽油政策不变。更深层的原因也许是美国对冲基金,利用cbot大肆炒作推动大豆合约价格上涨,以帮助美国农民获得最大收益和掌握话语权。如今的美国ADM、邦基、嘉吉、来宝等跨国粮商不仅在中国拥有大型榨油厂,还在巴西、阿根廷控制大豆种植,从源头到最终产品都在这些公司手中,中国买家和中国饲料企业非常被动,因为7C%以上的大豆需要进口。中国作为世界大豆第一大进口国却没有定价权,所以中国应该采取必要措施加以抵御,比如通过良种研究、提高对豆农的补贴力度以提高大豆产量、鼓励大豆经营企业参与套期保值交易,通过期货回避价格大幅波动中的经营风险,掌握主动权。   4.其他原料市场分析   今年在中国政府可持续发展加强环保政策下,化工类、发酵类饲料原料出现不同程度的涨价,B2、磷酸氢钙等出现暴涨,棉粕、菜粕等蛋白原料在豆粕的比价效应下后期也出现暴涨,连创新高。相对赖氨酸价格全年比较平稳,基本在13~14。5元/公斤.65%赖氨酸在7.1—8 2元,公斤震荡。蛋氨酸在9月份后的两次大幅涨价与石油价格飚升和技术垄断密切相关,预计2C08年赖氨酸价格将继续平稳运行,而固体蛋氨酸在石油价格调整下将趋于平稳下滑,回落到30-35元/公斤区间。杂粕和化工类原料价格理性下调。   尽管当前国内农产品市场在经过多次调控后仍旧难以抑制其价格回落。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国家为了抑制国内物价上涨.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决心。相信在一系列更为严厉的调控措施出台后.农产品的物价水平势必会出现一定幅度的回落。2008年饲料价格将在平稳偏强的趋势下度过,相信2008年将是饲料工业稳步发展的一年。
发表于 2008-2-27 11: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分析的透彻,深刻 这真实感受到山雨欲来(狼来了)的感觉,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 中国的养殖模式,卫生指标也要进行修改 不然只能用进口原料生产低档产品自己消费了------- 最近出口日本的水饺等系列产品影响了我们的产品形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6 15:57,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