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2-25 09:2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玉桂认为,养鸡上面,大部分的风险都由公司承担了。自己只需要交一部分的押金,而且在交货的当日资金就能回笼。因此,农户的积极性较高。
如今,温氏有17家二级分公司,每个分公司下面,有4到10个不等的二级半公司。例如位于江苏省的太仓广东温氏家禽有限公司,下面就下设湖州、镇江、衢州、淮安、连云港(爱股,行情,资讯)、南浔、江山等分公司。黄松德解释道,这样设置的原则是“对农户的服务半径在30公里,销售半径在300公里”,保证对养殖户的快速反应及快速销售。
据悉,从集团总部到底层机构共有一、二、二级半、三级管理级次,机构众多。集团总部采取一管到底的方法,分支机构的产供销、财务、人力资源及行政等各条线都由总部对应部门直接指挥,体现高度的集中管理。
步步为营:风险“分流”机制
2007年,温氏集团共实现上市肉鸡5.3亿只、肉猪182万头,生产饲料293万吨,销售收入首度超过百亿,达到117亿元。2007年,“依附”于温氏的养殖户们获利11.35亿元。
罗必良认为,像温氏这样的农业企业,在战略机制选择上,倾向于“风险最小化,而非利益最大化。”罗必良说,如何控制风险,是此类型农业企业最关心也是最重要的问题。而“新希望集团规模已经很大,它追求的已经是利益最大化,但温氏还没到那个阶段”,因此温氏在各个环节都考虑到了防范风险。
养殖业是一个无法实现按订单制造的行业,只能够按订单销售。如果碰到疾病灾害,由于产品主要是有生命的活物,处理不当则会亏损,甚至造成资金流断裂。
2005年国内发生禽流感疫情,由于温氏已经建立食品加工业务,后者在2004、2005年的禽流感风波中很好地发挥了肉鸡销售的分流作用,温氏还借此机遇开拓了香港冰鲜鸡市场。这一年,温氏仍实现上市肉鸡4亿只、肉猪95万头,整体销售规模达到了63亿元,合作养户获利6.3亿元。进入2006年,受禽流感风波和猪链球菌事件影响,鸡猪价格持续低迷,温氏开始把促进相关产业的配套与发展列为工作重点。
黄松德认为,自然灾害出现时,首先受影响的是小型的养殖户。像温氏这种大型农业企业,有充足的资金流,可以通过减产或缩小规模来控制成本,以及发展配套产业。例如,在饲料、动物保健品等产品,除政府统一调拔的禽流感疫苗等产品外,温氏已经实现绝大部分产品在“公司+农户”的体系内自产自销,无须像构建庞大的营销体系和组织管理人员。而大宗饲料原料玉米、豆粕等的采购则受益于规模采购优势,既可实现招标采购,也可发挥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功能,节省了采购成本。
这些环节中管理和交易成本的降低,使温氏在生产的综合成本控制上,整体要低于社会平均成本。
在温氏内部的总结文件里,显示“鸡苗成本,公司为1元/只左右,而社会在1.2元/只左右,散养户成本则更高。而公司每斤猪料肉比(即生产一斤猪需要消耗的饲料量)为2.4-2.5斤左右,社会平均水平则在2.8-2.9斤左右甚至更高”。这种中间费用的节约,使温氏的综合管理优势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在大农业的生产过程中,如何通过多个品种、不同的生产,来进行风险控制。温氏是一个值得借鉴的例子”,这是罗必良希望从这个案例里得到的答案。
同样,面对如今作为饲料原料的全球粮食涨价的共同难题,黄松德认为,由于整条产业链中,环环都由集团掌握,因此可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如果都是外包或依靠外部力量,那么控制价格的能力就会很差,很容易受到价格波动的影响。”
据悉,无论行业处于何种经营环境,温氏的理念是要保证养鸡户每只鸡有1元到1.5元的获利,即使在行业遭受禽流感重大冲击的情况下,公司也依然承担经营的亏损。同时,公司还建立了二次分配机制,即在年终结算时,如果农户的年平均收益低于社会同行的平均利润水平,公司将以补贴形式返回农户。
环环相扣:大农业产业链
千禧之后,温氏集团开始制定三五发展规划,其中基于产业链的“相关多元化”是一五规划的重点。
在2000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规划时,温氏集团就提出了“稳定发展养鸡业,加快发展养猪业,积极探索养牛以及贸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思路,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建立了负责奶牛饲养与乳品生产销售的乳业公司、负责肉食品加工与销售的食品公司以及负责原料采购与销售的粮食贸易公司等专业化公司。
此外,温氏集团亦也在探索蔬菜种植业务。批准车岗、股份公司成立果菜公司,加强了对蔬菜业务的指导,对其发展模式、业务流程、成本核算、销售模式和方法、发展方向等进行现场调研和深入探讨。“不过这次冻灾对我们的蔬菜也有很大影响,这块业务我们尚未成熟。”黄松德表示。
“我们的投资只会围绕在大农业领域。”对于几年前曾有意在兴业银行(爱股,行情,资讯)上做金融投资的提议,温氏的董事会最终还是否决了。自此以后,温氏的投资领域没有超出过大农业的范畴。
据了解,温氏每做一项重大决策,往往要先提交3个以上的调查报告,由决策调研室的一批顾问审定并提出意见,再交总裁办公室;重大经营问题则还须经总裁办公室提交董事会,必要时召开股东大会来决策。因此,在发展的20多年间,温氏未发生重大决策失误。
如今,温氏集团的定位,是以养殖业为核心业务,兼营上下游的饲料制造、肉制品制造、兽药及疫苗制造,形成产业链一条龙服务的大型综合性集团企业。其计划在2008年投放鸡苗7.48亿只,猪苗280万头;上市肉鸡6.9亿只、肉猪255万头。而在最后的“三五规划”中,温氏集团瞄准的是2014年实现 300-500亿销售额的目标。
对于未来的发展版图,温氏的内部文件里有一句话引人关注:“我们打算跳出以实业为主的传统发展思路,探索走实业经营与资本经营相结合的增长方式,发挥资本优势,走好企业经营的每一步。”
对此,温鹏程回应道,对于温氏来说,资本运作只是在摸索阶段,“我们还是希望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链接·关于温氏
1994年至今,温氏集团由于发展的需要进行了一系列战略布局。从生产和市场区域布局上,温氏集团成功走出广东(新兴),先后成立了禹州公司(重庆公司的雏形)、玉林公司、桂林公司、莆田公司、太仓公司、汉川公司、宁乡公司,重点开拓了华东、华中、西南三大区域市场,形成了环海(江苏、福建、广东、广西) 和沿京广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两大带状分布。
到目前,温氏集团建立并拥有年产父母代种鸡800万套,年生产和孵化鸡苗9亿只,拥有存栏母猪16万头,年生产商品猪苗300万头的生产基地,同时配套有年生产饲料390万吨的59家饲料厂。在全国的20个省(市、区)开办了99家分(子)公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