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079|回复: 2

泰速肥对淘汰蛋鸡增重效果的试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2 10:2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泰速肥对淘汰蛋鸡增重效果的试验 2007年5月5日-6月5日,先后在福清市文华蛋鸡场,杰辉养鸡场厂对西安亨通光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泰乐星”牌泰速肥在淘汰蛋鸡、肉鸡应用试验。主要观察了淘汰蛋鸡、肉鸡增重、呼吸道病和消化道病、饲料报酬变化等,以考察泰速肥对淘汰蛋鸡、肉鸡促生长效果,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时间 2007年5月5日--6月6日。 1.2 试验地点 福清市文华蛋鸡场,杰辉养鸡场厂。 1.3 试验动物及分组 福清市文华蛋鸡场第3-5栋蛋鸡,杰辉养鸡场2栋蛋鸡。鸡舍均为东西走向,以鸡舍中间为界,东边为试验组,西边为对照组。 1.4 饲养管理 各组均采用各场各自统一(相同)的饲料,按各场饲养管理和防疫程序进行。 1.5 泰速肥用药方案 试验组:试验期饲料中于蛋鸡淘汰前35天全程添加泰速肥30天:500g/吨。西安亨通光华制药有限公司提供,批号: 对照组:不添加泰速肥 1.6 试验观察内容 1.6.1 淘汰蛋鸡增重(包括:初重、末重、增重) 1.6.2 饲料报酬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试验一:福清市文华蛋鸡场第3栋鸡舍 组别 数量 (只) 初重(千克) 末重(千克) 总增重(千克) 每只均增重(克/只) 消耗饲料总量(千克) 每只平均每天耗料量(克/只) 对照组 5200 10140 10660 520 100 17940 115 试验组500ppm/t 5400 10314 11070 756 140 19440 120 实验组比对照组每只增重40克,按市价每公斤淘鸡9元计算,每只鸡增加收入0。36元,饲料成本每只鸡增加5克×饲料单价和药物成本(每只鸡),实际每只鸡增加收入0.20元 实验二:福清市文华蛋鸡场第4栋鸡舍 组别 数量 (只) 初重(千克) 末重(千克) 总增重(千克) 每只均增重(克/只) 消耗饲料总量(千克) 每只平均每天耗料量(克/只) 对照组 7000 13310 13835 525 75 23110 110 试验组500ppm/t 7000 13300 13990 690 98.6 23205 110.5 实验组比对照组每只增重23.6克,按市价每公斤淘鸡9元计算,每只鸡增加收入0.21元,饲料成本每只鸡增加0.5克×饲料单价和药物成本(每只鸡),实际每只鸡增加收入0.09元 试验三:福清市文华蛋鸡场 组别 数量 (只) 初重(千克) 末重(千克) 总增重(千克) 每只均增重(克/只) 消耗饲料总量(千克) 每只平均每天耗料量(克/只) 对照组 7000 13410 13735 520 74.3 23110 110 试验组500ppm/t 7000 13400 13900 695 99.3 23205 110.5 实验组比对照组每只增重23.6克,按市价每公斤淘鸡9元计算,每只鸡增加收入0.20元,饲料成本每只鸡增加0.5克×饲料单价和药物成本(每只鸡),实际每只鸡增加收入0.10元 试验四:杰辉养鸡场厂(南舍) 组别 数量 (只) 初重(千克) 末重(千克) 总增重(千克) 每只均增重(克/只) 消耗饲料总量(千克) 每只平均每天耗料量(克/只) 对照组 2000 3800 3950 150 76 6600 110 试验组500ppm/t 2000 36500 4083.6 433.6 216.8 7050 117.5 实验组比对照组每只增重140。8克,按市价每公斤淘鸡9元计算,每只鸡增加收入1。267元,除去饲料成本每只鸡增加7。5克×饲料单价和药物成本(每只鸡),实际每只鸡增加收入0.80元。 实验五:杰辉养鸡场厂(北舍) 组别 数量 (只) 初重(千克) 末重(千克) 总增重(千克) 每只均增重(克/只) 消耗饲料总量(千克) 每只平均每天耗料量(克/只) 对照组 1000 1850 1920 70 70 3450 115 试验组500ppm/t 1000 1851 2100 249 249 3560 118.7 实验组比对照组每只增重179克,按市价每公斤淘鸡9元计算,每只鸡增加收入1.611元,除去饲料成本每只鸡增加3.7克×饲料单价和药物成本(每只鸡),实际每只鸡增加收入1.30元。 从以上五个试验可以看出,淘汰蛋鸡管理好的,体重接近2千克的加药增重的效果不太明显,相反管理差的,体重相对轻的加药增重反而大,效益相对明显。所以泰速肥在淘汰蛋鸡增重方面,比较适宜中小型鸡场及散养户,集约化管理好的鸡场,这次试验效果不太理想,有待进一步探讨。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 10:3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泰乐菌素行业分析报告

泰乐菌素行业分析报告 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时间:2007年5月17日 泰乐菌素行业分析报告 报告完成人:沈建忠 博士 教授 吴聪明 博士 副教授 江海洋 博士 曹兴元 博士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2007年5月17日 目 录 第一章 国内外畜牧业现状分析 1 一、国际畜牧业现状 1 二、中国畜牧业发展现状 2 三、中国畜牧业发展特点 5 四、中国的养殖业结构 10 五、中国肉类消费的现状 12 六、中国畜牧业前景展望 13 第二章 支原体等引起的畜禽呼吸道疾病分析 15 一、畜禽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概述 15 二、支原体感染对畜禽养殖业的危害 21 三、国内外主要抗支原体药物 22 第三章 畜禽专用主要抗支原体感染药物——泰乐菌素 26 一、发展史 26 二、药理学 28 三、药代动力学 32 四、毒理学 34 五、残留 35 六、临床应用 40 第四章 国内外泰乐菌素生产企业分析 44 一、国外企业 44 二、国内企业情况 48 第五章 国内外泰乐菌素的市场分析 60 一、抗支原体药主要品种对比分析 60 二、泰乐菌素市场容量分析 61 第六章 国家政策和动物疫病等因素对泰乐菌素产业的影响 67 一、国家法规政策对泰乐菌素产业的影响 67 二、替代产品对泰乐菌素产业的影响 69 三、重大疾病对泰乐菌素行业的影响 70 四、国际认证对销售价格所产生的影响 72 五、泰乐菌素价格波动分析 76 第七章 泰乐菌素产业发展趋势预测 80 一、技术特点分析 80 二、竞争模式分析 81 三、市场应用前景 88 参考文献 90 第一章 国内外畜牧业现状分析 一、国际畜牧业现状 国际养殖业近年来呈持续稳定增长态势:目前,全世界有牛15亿头,羊17.8亿只,猪23亿头,鸡存栏155亿只(表1-1),年耗饲料35亿吨。全世界有饲料厂3万多个,年产饲料6.5亿吨。 从肉食生产总量来看,2002年世界肉类生产结构是:猪肉:9418.6万吨,占38.4%;牛肉5788.4万吨,占23.6%;羊肉1154.9万吨,占4.7%;禽肉7386.9万吨,占30.1%。猪肉和禽肉占据世界肉类总产量的近70%。 (http://www.caaa.cn/show/newsarticle.php) 表1-1 2000-2006年世界猪、鸡养殖数量 年份 世界养殖量 鸡(千只) 猪(头) 增长率(%) 2000 56,446,250.00 2,058,974,994 2001 59,220,030.00 2,104,744,060 2.29% 2002 61,157,607.00 2,163,405,896 2.80% 2003 62,499,738.00 2,199,636,552 1.69% 2004 63,316,819.00 2,232,326,111 1.48% 2005 64,139,278.86 2,261,323,124 1.30% 2006 64,869,918.46 2,287,082,881 1.14% (基础数据来源:FAO) 从猪肉单品来看:2005年全球猪肉产量将达到1.035亿吨,比2004年的1.01亿吨和2003年的9850万吨有所增加,自1990年起的5年中,全球猪肉产量约增长10.9%,而1995-1999年的增长率为14.5%,2000-2004年全球猪肉产量增长率约为11.6%,同期全球养殖的猪数量由20.58亿头上升到22.32亿头,增长8.45%。(饲料广角2005年,第22期)。 综上所述,未来全球养殖业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二、中国畜牧业发展现状 据中国农业部统计,畜牧业总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加,目前中国畜牧业产值已超过1.3万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5%。农民人均来自畜牧业的收入超过600元,约占农民家庭经营现金收入的30%。一些畜牧业发达地区,畜牧业现金收入已占到农民现金收入的50%左右,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畜牧业成为中国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发展畜牧业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畜牧业不仅推动种植业增长,而且能推动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大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关资料指出,2005年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劳动力达1亿多人,与畜牧业生产密切相关的饲料工业、畜产品加工、兽药等产业的产值超过了8000亿元。因此,畜牧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畜牧业持续高速发展,已连续20年以平均9.9%的速度递增,产值增长近5倍,占农业总产值的1/3以上,发达地区已超过40%,畜牧业已经成为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中最有活力的增长点和最主要的支柱产业。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05年公布的统计资料(见表1-2)。中国生猪存栏4.89亿头,比2004年增长3.37%,占世界存栏总数(9.6亿头)的50.9%,中国生猪的屠宰量、存栏量和养殖量均居世界第1位(见图1-1、图1-2);中国禽的屠宰量、存栏量和养殖量也均居世界第1位(见图1-3、图1-4、图1-5和图1-6);绵羊1.71亿只,比2004年增长8.61%,占世界存栏总数(10.81亿只)的15.81%,居世界第1位;山羊1.96亿只,比2004年增长6.76%,占世界存栏总数(8.08亿只)的24.24%,居世界第1位;牛1.15亿头,比2004年增长2.39%,占世界存栏总数(13.55亿头)的8.5%,居世界第3位。2005年中国肉类总产量达7756万t,禽蛋(不含鸡蛋)432.6万t,鸡蛋2434.8万t,鲜牛皮171.1万t,其中肉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9.26%,禽蛋产量占84.12%,鸡蛋产量占41.09%,奶类产量占4.56%,鲜牛皮产量占21.44%。目前,中国人均肉类占有量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禽蛋占有量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表1-2 中国的鸡、猪存栏数 年份 鸡存栏数(千只) 鸡出栏数(千只) 猪存栏数(头) 猪出栏数(头) 中国 2001 3,769,485 6,610,696 454,409,962 562,219,672 2002 4,098,910 6,720,022 464,694,621 579,188,892 2003 3,980,546 6,610,696 469,804,008 585,731,000 2004 4,214,748 7,181,159 472,865,700 618,000,000 2005 4,360,243 7,326,300 488,809,978 651,653,532 来源:FAO数据 图1-1 1961-2005年生猪存栏数量 图1-2 1961-2005年生猪屠宰数量 图1-3 1985-2005年禽屠宰数量 图1-4 1985-2005年中国禽屠宰数量占世界禽屠宰数量的比重 图1-5 2005年禽屠宰数量前20名的国家 图1-6 2005年禽存栏数量前20名的国家 http://www.caaa.cn/show/newsarticle.php?ID=858 三、中国畜牧业发展特点 1、人口和收入增长导致畜产品需求增长 在1985—2005年间,中国的城乡人口增加了2.49亿。2005年年底城乡总人口数为13亿,比1985年的10.58亿增长了23%。从结构上看,城镇人口在逐年上升,从1985年的2.51亿增长到2005年的5.62亿,增长了1.24倍;农村人口从1985年的8.08亿下降到2005年的7.45亿,减少了8%。1985年以来,全国各地区农村经济在总体上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5年的397.6元,提高到1995年的1577.74元,增加了2.97倍;2005年增长到3254.93元,比1985年人均纯收入增加7.19倍。20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平均每年为11.39%。与此同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5年的739.1元,增长到2005年的10493.03元,年均递增14.42%。城市和农村居民畜产品消费量同步增长,但城市人口人均畜产品消费量明显高于农村人口(见图1-7和图1-8)。 图1-7 1985-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畜产品消费量 图1-8 1985-2005年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购买畜产品消费量 从居民食物消费的结构来看,作为主食的粮食消费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人均粮食消费从1985年的254.35千克下降为2004年的159.77千克,平均每年约下降1个百分点。副食类中的牛羊肉、禽肉和禽蛋消费增长较快。动物性食粮从1985年的26.74千克上升为2004年的37.45千克。可以看出居民的食物消费正向以副食为主靠拢,更加注重膳食的营养丰富性、种类多样性和结构合理性。 随着人口的上升、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和人均消费畜禽产品的增加,这势必会刺激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从而使畜禽产品的产量产值快速增长。 2、畜牧业加工和生产水平持续增长,畜产品结构得以优化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畜禽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畜产品加工能力提高。一些肉类食品加工企业的数量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对牛羊肉的需求在不断扩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畜禽产品生产持续增长,基本上保持一种“先快后稳”的增长态势。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年增长率均在10%以上,1998年以后,随着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到来,大多数农产品开始由过去的供不应求转变为供求基本平衡,农产品价格出现普遍的连续下降,畜禽产品也不例外。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畜禽生产开始由以前的高速增长阶段转入平稳发展阶段,2000年以来,猪肉的年增长率基本保持在3%以上,牛羊肉明显高一些,基本维持在5%~12%,禽肉生产不稳定,年际波动最大。全国肉类产量从1985年的1926.5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7743.1万吨,增长了3.02倍,年均递增7.40%。2004年禽肉产量1351.4万吨,比1985年的160.2万吨增长了7.44倍,平均每年增长12.11%(见图1-9)。 图1-9 1985-2005年主要畜禽肉产量变化 从肉类产品的生产结构来看,中国的肉类主要品种按其产量由大到小排列为猪肉、禽肉、牛肉和羊肉,其中猪肉占总产量的2/3左右(见图1-10)。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和优化稳步推进。以肉牛、肉羊为主的节粮型草食类牲畜和饲料转化率较高的禽类,呈现出快速的增长态势。2005年,猪肉占肉类总量的比重为64%,比1985年下降了21个百分点;牛肉比重为10%,比1985的2.42%年上升了7.58个百分点;羊肉比重由1985年的3.08%上升至2005年的6%,增长了2.92个百分点。禽肉比重由1985年的8.32%上升至2005年的20%,增长了11.68个百分点。2005年,中国肉类结构继续稳步调整。猪肉、禽肉、牛肉、羊肉、杂畜肉的比重依次为65∶19∶9∶5∶2,这一结构总体上符合中国国情,即在发展进程中适应形成的消费习惯、民族性特点和动物生物体生长周期以及市场变化。同时,中国的肉类结构与世界肉类结构的变化过程基本是符合的,世界肉类结构比重中,猪肉、禽肉、牛肉、羊肉、杂畜肉分别为40∶30∶24∶5∶1。所以,中国在肉类发展中依然坚持了猪肉业稳定发展,禽业积极发展,牛羊业加快发展的原则,推进肉类品种合理结构。 图1-10 1985-2004年中国肉类生产结构变化 3、畜产品价格周期性波动,总体趋于平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较大。以肉禽蛋类产品的农村零售物价指数为例,1985年至1993年间,价格除了1990年、1991年有一定下滑,分别为97.4、96.9(上年=100),其余年份相对上年都有一定的上涨(见图1-11)。其中1988年价格指数高达140,是价格上涨最快的一年。1994年以来,肉禽及制品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整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见图1-12)。1994年指数为141.6,到2005年指数下降为102.5。其中1998、1999、2000、2002年4年价格均比上年有一定下降,分别为90.9、90.7、98.5、99.5。蛋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有升有降,价格升降相互交替。价格最低的年份在1997、2000年,指数分别为79.3、84.5。最高的年份在1996年和2004年,分别为116.5、120.2。 图1-11 肉禽蛋类农村零售物价指数 图1-12 肉禽及制品、蛋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4、畜牧业在农业、农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提升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畜牧业有了巨大的发展。到2005年,中国肉类和禽蛋的总产量分别居世界第一,肉类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畜牧业已由自我满足的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中国畜牧业总产值已超过1亿3千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4%以上,很多省已超过50%,这些省农民收入的一半以上来自畜牧业。畜牧业已经成为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民增收的重头戏。 20年来,中国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持续上升(见图1-13),说明畜牧业对农业的发展贡献越来越大。畜牧业已成为大农业中发展速度最快,市场化特征最明显、最具活力、效益最为显著的重要产业。一般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在50%以上,高的可达70%。畜牧业的好坏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农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而中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刚为34%左右,因此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图1-13 1985-2005年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 5、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规模化、产业化程度提高。 全国畜牧大省积极推行适度规模养殖,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建设养殖小区,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家畜品种改良加快,配合饲料用量增加。规模化养殖场户逐渐增多。同时近几年出现了新型的养殖方式——养殖小区。2004年底,全国已有养殖小区4万多个,涌现了一大批畜产品养殖加工龙头企业。到2006年,全国已有养殖小区6万多个。牧区和半农半牧区、舍饲半舍饲养殖方式逐步推广。退牧还草工程促进了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畜牧业发展正在由产量扩张向产量、质量和效益并重转变。家畜品种改良加快,配合饲料使用量增加,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20年来,各种畜牧产品由最初全国各地的分散养殖,到目前逐渐形成了猪肉、牛肉、羊肉、禽肉等各种产品的优势养殖产业带。在东中西部的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各种畜禽产品的区域分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各产品逐渐向优势产业带集中。根据2005年中国肉类工业发展情况报告,从肉类产业区域经济看,已逐步形成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向南北两翼扩散的生猪生产带;以中原和东北为主的肉牛生产带;以西北牧区和中原及西南为主的肉羊生产带;以东部省份为主的禽肉和以中原省份为主的禽蛋生产带;以东北、华北及京津沪等为主的奶业生产带。肉类工业生产随着畜禽生产集约化及市场拓展而调整组合,形成了有机联动,产生了社会和经济效应。农业部统计,2005年中国生猪13个主产省猪肉产量已占全国的76.8%;肉牛产业带8个省区牛肉产量占全国的66.3%;10个家禽主产省禽蛋产量占全国的79.2%。 四、中国的养殖业结构 我国规模化养殖的界定:蛋鸡存栏在500只以上,肉鸡年出栏在2000只以上,生猪年出栏50头以上。2006年出栏2000只以上规模肉鸡场有47.2万家,出栏肉鸡占出栏总量的73.1%,年出栏过亿的家禽企业有广东温氏集团、正大集团、山东六和集团和大成集团。存栏500只以上规模蛋鸡场有77.9万个,年产鸡蛋占全国总量的67.2%。去年(2006年)年底生猪规模饲养大体是43%左右,今年(2007年)到7月份已经达到了50%。 图1-14 猪规模化养殖场变化 http://www.caaa.cn/show/newsarticle.php?ID=858 图1-15中国养殖行业集约化走势 资料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2006国际畜牧发展大会《饲料工业对畜牧业的促进作用》http://www.chinafeeddata.org.cn/ ... ec=58&page=newsmore 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在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过程中已取得了某些实质性进展,主要表现为: (1)畜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2005年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接近35%,在一些畜牧业发达地区,畜牧业现金收入己占到农民现金收入的50%左右; (2)畜牧业结构调整逐步深入,肉类产量增长缓慢,蛋、奶等其他畜产品产量增长速度加快,猪肉在肉类产品中的比重下降,牛羊肉和禽肉有所上升。2005年猪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为64.7%,比1996年减少了4.2%;牛羊肉比重为14.8%,比1996年增加了3.1%;禽肉比重为18.9%,增加了0.7%; (3)养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全国各类畜禽规模化养殖小区已超过4万个,全国年出栏5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37.2%,出栏2000只以上肉鸡规模化养殖比重达75.2%,饲养5头以上奶牛的规模化养殖比重达54.4%。各类畜产品养殖加工龙头企业不断涌现,截至2005年底,国家级畜牧业龙头企业占被认定为农牧业龙头企业总数的30%左右; (4)畜产品生产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了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的生猪产业带,中原和东北地区的肉牛产业带,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肉羊产业带,东北、华北的奶牛产业带,华东、华中、华北等地区家禽生产优势明显。 2005年我国生猪主产省猪肉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4.5%,肉牛产业带牛肉产量占全国总量的64.2%,肉羊产业带羊肉产量占全国总量的80.5%,奶牛产业带牛奶产量占全国总量的62.2%,家禽主产省出栏家禽占全国家禽出栏总数的74.4%,禽蛋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3.8%。表1.3为我国主要年份畜牧业生产指标。 表1-3 主要年份畜牧业生产指标比较 五、中国肉类消费的现状 改革开放之后,畜牧业逐渐由家庭副业的地位发展成为独立的产业部门,畜牧业从业人员迅速增加,规模化生产比重加大,目前生猪、肉鸡和蛋鸡的集约化生产比例分别达到了50%,73.1%和67.2%。 1、肉类消费现状 消费结构变化的一个新特点是牛羊肉和禽肉等高蛋白品种增长十分迅速。与此同时,农村居民肉类消费逐年增加。2003年农村居民年人均肉类消费达到18.2kg,恰好是1978年的3倍。而同期城市居民家庭年人均肉类消费量增长了1倍。事实告诉我们,中国人的肉类消费量仍处在低水平,由收入增加而引起的肉类消费的增加倾向仍在继续,农村的肉类收入弹性仍然很高,要扩大肉类的消费量,需要有一个稳定上升的收入保障。中国肉类消费的增长潜力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这也是肉类消费的另一个特点,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城乡人均肉类消费量差距更小。影响肉类消费的因素主要包括居民收入水平、肉类价格、消费偏好等所引起的区域差异和人群差异。消费偏好的区域差异则表现在肉类结构上,南方城镇居民猪肉和禽肉消费量高;而牛羊肉的消费支出,北方明显多于南方。 2、未来肉类消费 中国在食物消费上的变化引起了食物结构的变化,其表现出的最大特征就是畜产品消费增加。以农村改革为界线,1978年之前的13年肉类收入弹性为0.35,1978年到2003年肉类收入弹性为0.77,两者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最近这20多年,在人均收入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城市居民家庭年人均肉类消费增长了1倍,农民年人均肉类消费量增长了2倍。城市居民家庭年人均肉类消费1980年为19kg,1990年为25kg,2000年为26kg,2003年为33kg,90年代城市居民肉类消费没有明显的增长,猪肉的家庭消费下降,禽肉消费增长59%。一方面说明家庭肉类消费结构在变化,城镇居民在肉类消费中,更倾向于消费蛋白营养丰富的动物性食品,另一方面是随着收入的增加,户外的消费需求日趋旺盛。 欧美发达国家年人均肉类消费在70-120kg,东方民族消费习惯以素食为主,几乎难以想象中国人会像西方民族那样年人均消费100kg的肉食。按国际通行的说法,人均每天消费猪牛羊肉85g比较合理,年人均31kg,我国农民还差一半,城市居民家庭购买量还相差8kg。目前居民的家庭购买量,再算上户外消费,城镇居民肉类消费大约有40kg多一点,45-50kg的肉类消费可能是中国人比较合理的消费量。在中国,人均肉类占有量刚超过50kg,在年人均60kg以前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长,但超过60kg以后会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中国农民年人均肉类消费量只有19kg,富裕农民(10.26%)肉类消费量29kg,城市高收入户(15%)年人均家庭肉类消费39kg。收入越高肉类消费量越大。多数农民要达到富裕农民的肉类消费水平,年人均肉类消费量还将增加10kg,再过若干年,农民要赶上城市居民目前的肉类消费量,还要增加10kg。中国是肉类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肉类消费的增长潜力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中国肉类消费正处在稳定增长期。 六、中国畜牧业前景展望 1、对畜禽产品的需求将继续增长。 促使畜产品需求增加主要有下列因素: 第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将拉动国民收入增长和对畜禽产品的需求增加。如果按照2000年,中国农业部所提供的畜牧业产品弹性收入数据来推算,居民收入的增长对畜牧产品的需求必将起到大的拉动作用。牛羊肉、奶制品和家禽的需求将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长明显,即居民收入每增长1%,城镇居民就会多消费0.49%的牛羊肉和0.48%的禽肉,奶消费也会增长0.49%,农村居民会增长消费0.57%的牛羊肉,0.32%的奶制品。可以断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畜牧产品,尤其是牛奶和牛、羊肉消费量将大幅度增加。 第二,人口增长将拉动畜禽产品消费总量增长。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尽管近些年来,人口自然增长率不足1%,但由于其基数大,人口增长对畜产品消费总量的带动仍然不可低估。按照年增加1300万人口和2005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27kg肉和7.1kg蛋计算,每年仅人口增长带动的畜产品增长将达35.2万吨肉和9.4万吨蛋。 第三,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长要远远高于我国平均的人口增长速度,城市化将带动畜产品消费随之增长。根据专家估计的1%的城市化率速度,30年之后,我国城市人口比例将超过70%。由于城市人口的平均收入要高于农村人口收入,那么在收入增长的拉动下,畜产品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增长,而且食品消费结构也会随之变化。 2、畜牧生产将继续扩大。 驱动畜牧业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需求拉动。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畜牧业产品需求的持续增长,在生产保持相对不变的情况下,价格将会上涨。而一路飙升的价格,又将会鼓励畜牧业农户们加重投资,增加产品产量,从而提高收入。与此同时,尽快脱贫致富是农民强烈的愿望,而畜牧业在农民收入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据统计,在过去10年,畜牧农民净收入平均增长5.95%,而农民种植净收入平均仅增长0.58%。显然,农户发展畜牧业热情的高涨也将直接推动畜牧业更加快速发展。 第二,规模化饲养比例稳步提高,传统农户散养开始分化发展;而规模饲养又呈现专业户饲养比重下降和工厂化饲养比重上升的迹象。因此。我国禽畜养殖业已经从农户散养为主进入散户与规模化饲养并重的时代,且由于规模养殖带来生产成本减少、生产效率提高和利润增加,规模化饲养将逐步占据主导和主体地位。 第三,增加科技投入促进产业发展。畜禽繁育技术、饲养技术、饲料及防疫技术、工厂化规模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饲料添加剂技术及配合饲料的开发和推广,对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目前农业整体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48%左右,一些重大技术已在国际上形成了竞争优势。在2006年末的一次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政府强调着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水平的重要性,必将提升中国畜牧产业的科技水平,促进产业的发展。 第二章 支原体等引起的畜禽呼吸道疾病分析 一、畜禽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概述 呼吸道疾病已成为影响畜禽养殖经济效益的头号疾病。其为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传染性病原、饲养管理状况及环境等因素。 猪呼吸道疾病涉及的病原菌有:猪肺炎支原体、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猪源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猪霍乱沙门氏菌、棒状杆菌等,涉及的病毒有: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猪流行性感冒病毒、猪圆环病毒、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猪瘟病毒等,上述细菌、病毒以及一些真菌、寄生虫与环境应激等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Porc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PPDC)。当前猪的PPDC发病率高达30-70%,死亡淘汰率达10-30%,对全世界的养猪业造成严重危害 鸡呼吸道疾病涉及的病原菌有:鸡毒支原体、鸡嗜血杆菌、大肠杆菌、巴氏杆菌、沙门氏菌等;涉及的病毒有:A型流感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新城疫病毒等。多种致病因子协同作用,形成很难用对付单个病原体的方法防制的多病因呼吸道疾病(MRD),使鸡的呼吸道疾病越来越严重,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1、猪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菌 (1)猪肺炎支原体 猪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hyopneumoniae,MH)是引起猪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因。感染后病猪干咳、低烧,生长缓慢;发病率高,死亡率低。易引起其他细菌和病毒的继发感染,加重病情,出现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有明显的气喘现象。本病自然发病仅见于猪,不同品种、年龄、性别和用途的猪都易感。以哺乳仔猪和幼猪多发,死亡率高,其次为怀孕后期及哺乳母猪。一般母猪和成年肥育猪以慢性和隐性感染为主,很少发生症状和死亡。传染源为病猪及隐性感染猪,哺乳仔猪常从患病母猪受到感染,病猪症状消失后半年到一年仍可排菌:传染途径主要为呼吸道,病猪经咳嗽、气喘和喷嚏排出病原体,健康猪吸入含有病原体的飞沫而感染。支原体可通过空气传播,很难隔离阻断传播途径,所以猪群感染率很高,支原体肺炎是全球养猪界公认的最难净化的猪病。 研究表明,支原体在生长时能分泌一种丝状蛋白,其协助支原体破坏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当纤毛变短变少或脱落时,就不能阻止病菌进入呼吸道和肺部,不能清除各种呼吸道异物,呼吸道门户打开,气源性病菌长驱直入,极易引起呼吸道继发感染,而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的病情往往更严重,难以治疗。有证据表明支原体感染后淋巴细胞产生抗体能力下降,细胞免疫能力也下降,导致免疫抑制,容易引起继发感染。当肺炎支原体病猪再感染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时,肺炎症状加重,甚至死亡。支原体感染的猪常易引起的继发感染的病原体有多杀性巴氏杆菌、链球菌、猪霍乱沙门氏菌、副猪嗜血杆菌和波氏杆菌。因此猪肺炎支原体是引起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的主要原凶之一。 (2)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APP)引起的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以肺出血、坏死和纤素性渗出为主要病变的接触性传染病。该病由Pattison等1957年首次报道,在欧洲、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地都曾经发生过此病。我国近年来大部分地区都有对该病的报道,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于1987年发现临诊病例,并通过病原分离鉴定、人工复制病变及血清学检查等,证明APP在我国的存在和流行。高林等人通过调查后认为,近年来APP在我国集约化猪场的感染发病率日益增高,引起猪的高度呼吸困难,发生急性败血症而突然死亡,感染后存活猪生长缓慢,日增重和饲料报酬下降,损失重大。由此可见,该病已成为危害我国养猪业的重要传染病。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各年龄段的都易感,尤以2-5月龄的猪最易感,急性发病率约40%-100%。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是对猪有高度宿主特异性的呼吸道寄生菌,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本病的发生受外界因素影响很大,气温剧变、潮湿、通风不良、环境卫生恶劣、饲养密集、管理不善等条件均可使本病发生,一般无明显季节性。本病的感染途径是呼吸道,即通过咳嗽、喷嚏喷出的分泌物和渗出物而传播,通过猪与猪的直接接触或通过短距离的飞沫小滴使疾病传递,也可较远距离的气溶胶传播或通过猪场工作人员造成的污染分泌物的间接传播。国内外的研究及临床实践表明,猪患呼吸系统病时,容易发生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本病可与猪伪狂犬病、蓝耳病、多杀性巴氏杆菌、肺炎支原体、嗜血杆菌等病原发生混合感染,从而使病情严重,死亡率提高。由于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血清型多,传统的灭活疫苗对各血清型之间又没有很好的交叉保护力,给免疫预防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该病根除工作难以完成。 (3)多杀性巴氏杆菌 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m ultocida)引起的猪肺疫(巴氏杆菌病)是一种急性的,主要表现呼吸困难的传染病,特征性的症状为分娩样呼吸(腹部突然收缩),虚脱、高热(通常在42.2℃以上),死亡率高达50%左右。我国对本菌的血清学鉴定表明,有A、B、D三个血清群。病变仅见于胸腔,肺脏发生实质性变性,气管内伴随有泡沫;在病变肺部与健康肺部之间有一明显的分界线,病变一侧的肺组织呈红色至灰绿色,胸膜干燥、透明,粘连于胸壁上。当家畜饲养在不卫生的环境中,由于寒冷、闷热、气候剧变、过度疲劳、长途运输、寄生虫病等诱因,而使其抵抗力降低时,病菌即可乘机侵入体内,经淋巴液而入血液,发生内源性传染,病畜由其排泄物、分泌物不断排出有毒力的病菌,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和外界环境,经消化道而传染给健康家畜,或由咳嗽、喷嚏排出病菌,通过飞沫经呼吸道而传染,吸血昆虫的媒介和皮肤、粘膜的伤口也可发生传染。 当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PM)(主要是Pm-A.D株)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ordetella bronchisepdca,Bb)共同存在时,可引起慢性、渐进性及消耗性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Swine infectious atrophic rhinitis,AR)。病原主要侵害上呼吸道,以鼻甲骨萎缩、鼻部和颜面部扭曲变形、慢性鼻炎和生长发育迟缓或受阻为特征。经研究,AR病的发生是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和多杀性巴氏杆毒素源性菌株为原发性感染因子。研究表明除病原因子外,其他应激因子有助于AR发生,如任何一种营养成分缺乏,都可能加剧本病的发生;不同年(月)龄的猪连续饲养、密集、拥挤、过冷、过热、空气污浊、通风不良、长期饲喂粉料,甚至遗传因素等均能促进AR的发生,其他如绿脓杆菌、放线菌、猪细胞巨化病毒、疱疹病毒也参与致病过程,使病变加重。任何年龄的猪都可感染本病,但以仔猪的易感性最大。一周龄猪感染后可引起原发性肺炎,致全窝仔猪死亡,发病率一般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其他动物如犬、猫、家畜(禽)、兔、鼠、狐及人均可带菌,甚至引起鼻炎、支气管肺炎等,因此也可能成为传染源。传染方式主要是飞沫传播,带菌母猪通过接触,经呼吸道感染仔猪,不同月龄猪再通过水平传播扩大到全群。本病可使猪只的饲料转化率降低,给规模化养猪造成巨大损失。 (4)猪源链球菌 引起链球菌病的猪源链球菌病原复杂,在我国主要为马链球菌兽疫亚种(Streotococcus subsp,equizo oepidemicus)和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的某些血清型,其中以猪链球菌2型为主(S.suis type 2)。链球菌病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可以引起脑膜炎(神经症状)、败血症、肺炎和关节炎(关节肿大,跋行等),体温高达42.5℃以上。主要病变是:心脏积液,肝脏肿大,胃肠出血坏死明显,肋间出现明显的出血带,多数表现有化脓性和纤维素性心内膜炎。不分年龄、品种和性别均易感。患病和病死动物是主要传染源,无症状和病愈后的带菌动物也可排出病菌成为传染源,仔猪感染本病,多是由母猪作为传染源而引起的。感染途径主要是经呼吸道和受损的皮肤及粘膜感染,而猪和鸡可经各种途径均可感染,如乳猪可因断脐时处理不当引起脐感染。 (5)副猪嗜血杆菌 副猪嗜血杆菌(Haemopkiluspa rasuis,HP)是猪Glasser病的病原体,主要在断奶后的保育阶段发病,通常见于5-8周龄的猪,发病率在10-15%,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早期症状包括发热、食欲不振和厌食,也可见到呼吸困难、关节肿胀、跛行、运动不协调、发绀、不愿活动以及死亡。耐过急性发病的猪表现为被毛粗乱、咳嗽、呼吸困难和生长迟缓。目前已知副猪嗜血杆菌至少有15个血清型。当气温的突然改变、空气质量较差、饲料或饮水不足、经常混群、饲养管理不当、运输等等应激因素存在时,可诱发本病的发生。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猪群间的传播、猪群内空气和污染物的传播、饲养人员的工具、衣物传播。副猪嗜血杆菌的存在可以加剧猪呼吸道疾病的临床症状,引起纤维素性化脓性支气管肺炎,使病情复杂化。 (6)猪霍乱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感染引致仔猪副伤寒。症状除了肺炎外,临床上特征性的病变多表现为败血症和肠炎,以及肝炎,脑炎,流产,脾肿大,肝肿大,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结肠溃疡和炎症,也可使怀孕母猪发生流产。在猪,本病常发生于6月龄以下的仔猪,以1-4月龄猪发生较多。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它们可由粪便、尿、乳汁以及流产的胎儿、胎衣和羊水排出病菌,污染水源和饲料等,经消化道感染健康猪。急性败血型的病猪常出现呼吸困难症状。继发感染时,死亡率增高,加大了诊断的困难。 (7)棒状杆菌 本菌广泛分布在自然界,多数为非致病菌。引起猪感染的主要是化脓棒状杆菌。此菌常存在于健康动物的扁桃体、咽后淋巴结、上呼吸道、生殖道和乳房等处。由局部损伤感染而引起猪的化脓性肺炎、支气管炎、子宫内膜炎、仔猪脐炎、乳腺脓肿等等。 2、鸡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菌 (1)鸡毒支原体 鸡毒支原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MG)又称为鸡败血霉形体,它感染鸡而发生的疾病通常称为慢性呼吸道病(chronic respiratory disease, CRD),感染火鸡则称为传染性窦炎(infectious sinusitis)。其临床特征是呼吸啰音、咳嗽、流鼻液,在火鸡常有窦炎。主要病变是气囊浑浊,鼻道、气管及支气管内有干酪样渗出物。CRD可以通过垂直和水平两种方式传播。该病广泛分布于世界上所有养禽的国家,且常继发或并发于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大肠埃希氏菌病等传染病,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Dodd于1905年在英国首次精确描述了火鸡的鸡毒支原体感染,但当时他将这种疾病称为“流行性肺肠炎”。Dickinson和Hinshaw(1938)将此病称为传染性窦炎。Nelson于1933年首次在鸡体内发现鸡毒支原体,当时他能使这种球杆菌形的菌体生长于鸡胚、组织培养物及无细胞的培养基中。Delaplane和Stuart(1943)以鸡胚从患呼吸道疾病的鸡中分离培养出支原体,并把这种疾病称为慢性呼吸道病。50年代早期,Markham和Wong及VanRoekel和Olesiuk报告了鸡和火鸡的这种微生物的培养成功,并注意到它们的相似性。1960年Edward和Kanarck正式命名这种微生物为鸡毒支原体,国际支原体学会设立了禽支原体研究会,促进了包括鸡毒支原体在内的禽支原体研究,从此世界上许多国家从患病家禽中分离到鸡毒支原体。我国对鸡的支原体的研究起步较晚,1976年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从患病鸡群中分离到了鸡毒支原体,1982年马凌汉报道从鸡支原体平板凝集阳性的鸡中分离出鸡毒支原体,同年李跃庭报道从患有关节肿大、跋行等症状的鸡中分离出了滑液支原体,毕丁仁等(1984)从北京、南京两市鸡体内分离到61株支原体,其中包括鸡毒支原体、滑液支原体、鸡支原体、雏鸡支原体和家禽支原体等,这是国内系统地对禽源支原体研究的首次报告。 当易感鸡与感染了鸡毒支原体的带菌鸡或火鸡直接接触时会引起本病的暴发,也可经尘埃、飞沫或因接触被污染的器具、车辆、饲料、饮水而传播。除水平传播外,该病还可通过鸡蛋或火鸡蛋垂直传播而使雏鸡感染。Yoker和Hofstad(1964)曾从感染鸡的输卵管及感染公鸡的精液中分离出了MG。 Sasipreeyajan报道从新鲜蛋的卵黄膜及18日龄鸡胚均可分离到MG。这种垂直传播方式是造成MG感染率高,分布面积广,难以根除的重要原因。由于本病呈慢性经过,发病后需长期投药(2-3个疗程)。如连续使用同一药物,很易引起抗药菌株的出现。早在1974年Kuniyasu等就曾报道了鸡毒支原体的抗螺旋霉素和抗泰乐菌素的菌株。Lin证实,长期使用抗生素可以诱导MG产生抗药性。另外,因为MG可以感染气囊并形成干酪样物质,而药物仅可以杀死气囊以外的MG,难以到达气囊部位,故气囊内或干酪物中的MG可长期存在。当条件适宜时,它又可以扩散至机体其它部位而发病。所以MG感染的复发率很高,给临床上的治疗及生产净化造成了困难。 单独感染MG时,鸡群死亡率很低,而当有并发症时,死亡率可高达30%以上。MG感染常并发的细菌有大肠杆菌、嗜血杆菌、巴氏杆菌、葡萄球菌等,其中最常见的是大肠杆菌,致使病情加重和病程延长。MG和大肠杆菌并发,造成鸡群死亡率增高的情况屡屡发生。MG还常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鸡新城疫病毒(NDV),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等混合感染或继发于这些病毒感染之后。实验表明,IBV和NDV等能促进MG在呼吸道增殖,因此在MG阳性鸡群或发病鸡群,应非常慎重使用经呼吸道途径进行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的接种,尤其是气雾免疫时更应小心。本病为终生性传染病,发生于整个饲养期。各种年龄的鸡均可常年感染MG,并在一定的诱因下发病。但以3-8周龄的鸡最易感染。造成的危害也最大。冬春寒冷季节的病情较其它季节严重。管理不善、饲料营养缺乏、禽舍内通风不良、空气污浊、气候骤变以及免疫接种等应激因素,均可导致MG的感染或促进MG隐性感染鸡发病。在自然条件下许多鸡群或火鸡群都在快产蛋时发生临床感染,说明由于一系列的生理和饲养管理等应激因素的作用,促使一个隐性感染鸡群发病。 (2)副鸡嗜血杆菌 副鸡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gallinarum1是鸡传染性鼻炎的病原体。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早春和秋冬寒冷季节多发。主要发病特征为病鸡咳嗽、打喷嚏;脸部水肿,眼结膜发炎;鼻粘膜发炎,先是流出清水样液体,后变成浓稠的粘液,并有臭味;下痢,排黄色稀便。剖检鼻窦腔、鼻窦和眶下窦粘膜的急性卡他性炎症.粘膜肿胀、充血,眼结膜充血肿胀.无明显其他病理变化。多数病鸡可以恢复变成带菌者,少数病鸡发生副鸡嗜血杆菌脑膜炎,表现急性神经症状而死亡。本病发病率高、死亡率低。 (3)多杀巴氏杆菌 多杀性巴氏杆菌(Pateurella multocida)是禽出血性败血病(又称禽霍乱)的病原体。主要使动物发生出血性败血病或传染性肺炎。急性型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口、鼻分泌物增加,常剧烈腹泻,粪便呈黄色。有时混有血液,鸡冠肉髯发紫,最后昏迷痉挛而死亡,病程多为1-3d。慢性型,多由急性不死亡而转为慢性。以慢性肺炎、慢性呼吸道炎和慢性胃肠炎较多见。剖检病变主要为心包积液。内有大量淡黄色液体;腹膜、皮下组织及腹部脂肪有小点出血;肝肿大,质变脆,肝表面布有多量灰白色坏死点;肺脏淤血水肿;十二指肠出血严重,肠内容物含有血液;鼻腔及上呼吸道内积有粘液;个别鸡卵巢有干酪样物质。慢性病例有鼻炎,气囊炎等病变。 (4)大肠杆菌 致病性大肠杆菌可引起鸡呼吸道感染,主要危害雏鸡和肉鸡。其表现形式很复杂。常见的有败血型、气囊炎型、肺炎型、输卵管炎及卵黄性腹膜炎型、卵黄囊炎及脐炎、大肠杆菌肉芽肿、肠炎、关节炎、全眼球炎型、脑炎型等,而引起呼吸道疾病的主要是指气囊炎型和肺炎型。6—9周龄为此型发病高峰期。主要表现为综合性呼吸道症状.咳嗽、呼吸困难.排白色、黄绿色稀粪,有的病鸡眼睑肿胀、流泪.甚至失明,病鸡逐渐消瘦。剖检可见肝包膜呈自色增厚,有的被胶样浸出物包裹,肝呈赤褐色,心包膜附着多量绒毛状渗出物。肺部充血。后胸气囊及腹部气囊星轻度增厚浑浊。大肠杆菌病禽往往呼吸道症状不如其他几种呼吸道病严重,但该病表现形式呈多样型。常伴有拉稀、腹水、消瘦等症状,确诊应结合剖检病理变化。 (5)鸡白痢沙门氏菌 鸡白痢沙门氏菌(Salmonella pullorum)引起鸡的传染性疾病以急性败血性经过或慢性隐性感染为特征。各种年龄鸡均可发生.多侵害20日龄以内的雏鸡,引起雏鸡急性败血症.雏鸡死亡率高达100%。病鸡主要表现为消瘦,呼吸困难,甩鼻流泪,排黄白色稀便.肛门周围有白色浆糊样粪便,有时堵塞肛门。产蛋鸡产蛋量下降。产畸型蛋。剖检肺脏充血、出血、坏死,气管内有白色粘性分泌物;肝脏肿胀。有黄、灰白色坏死灶:心脏积液。个别心肌出现白色结节;气囊增厚,浑浊;鼻窦内有白色粘性物:肾脏肿大,输尿管肿大变粗,有白色屎酸盐沉积;胆囊充盈;卵黄吸收不良;泄殖腔内有白色粪便。 二、支原体感染对畜禽养殖业的危害 肺炎支原体为主要病原菌引起的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PDC)已成为影响全球养猪业经济效益的头号疾病,对全世界的养猪业造成危害。我国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河南、湖北等省、自治区的许多养猪场遭受本病的严重困扰,北方的一些省、市、自治区的养猪场地出现了相似的疫情,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这一综合征的特点是生长缓慢和不稳定、摄食量减少、日增重减少、饲料利用率低、咳嗽和临床肺炎。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发病率高达30%-70%,死亡淘汰率约10-30%,我国年养猪量约5亿头左右,按每头猪5.0元的损失计算,仅此一项每年就给我国养猪业造成近75-105亿元的经济损失。 鸡毒支原体(MG)感染引起的鸡慢性呼吸道病(CRD)随着养鸡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饲养方式的改变以及饲养密度的提高,在通风不良,空气中氨和灰尘增加或气温骤变等环境中极易诱发本病;甚至接种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和传染性喉气管炎等活疫苗后也都可能诱发本病。据冀锡霖(1986)对我国21个省〔区)的调查,鸡群MG感染率平均达78.5%。王克恭(1984)(1991)对内蒙古临河等地区CRD进行血清学调查,结果表明MG感染率为36.17%-86.4%。张道永(1996)对四川地区鸡群的CRD进行血清学调查,结果表明MG的阳性率达66.19%。广西兽医研究所报道(1990)广西地区MG的感染率为50%。王明明等(1996)对西安某大型养鸡场进行了血清学调查,结果MG感染的阳性率在80%以上,有的鸡群为100%。据统计,鸡毒支原体感染鸡后,雏鸡的弱雏率增加10%左右,蛋鸡的产蛋率下降10%-20%,肉鸡的体重减少38%,出栏期延长,饲料转化率降低21%,并可间接地引起大量的药费开支。据调查,我国鸡的MG感染阳性率约50%-80%,我国年养鸡量约100亿羽左右,按每只鸡0.5元的损失计算,仅此一项每年就给我国养鸡业造成近25-40亿元的经济损失。 三、国内外主要抗支原体药物 深入了解引起畜禽呼吸道疾病的病原因子以及非病原因子,采取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综合措施,是规模化养殖畜禽呼吸道疾病防控的正确有效对策。除了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保障体系外,药物预防和治疗也是综合性防控畜禽呼吸道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支原体(包括猪肺炎支原体和鸡毒支原体)是畜禽呼吸道疾病的主要原发病原或继发病原之一。由于现有疫苗畜禽使用后尚不能产生有效保护力,因此预防支原体感染仍主要依靠抗菌药物。目前国内外抗支原体药物主要包括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林可胺类、截短侧耳素类等抗生素以及喹诺酮类药物。 1、大环内酯类 大环内酯类(Macrolides)是由链霉菌产生的一类弱碱性抗生素。因其化学结构中含有一个内酯结构的十四碳或十六碳大环,称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属十四碳大环的有红霉素、竹桃霉素;属十六碳大环的有泰乐菌素、北里霉素和螺旋霉素,其中泰乐菌素为畜禽专用抗生素。本类抗生素作用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抑制移位酶的活性,阻碍肽链的延长和蛋白质的合成,为生长期抑菌剂。对革兰氏阳性菌和支原体作用较强,在兽药特别是饲料添加剂中均占有重要地位。本类药物之间有不完全交叉耐药性,与四环素类或呋喃类之间无交叉耐药性。 泰乐菌素是本类药物中较理想的治疗药物和饲料添加剂,其特点是对支原体作用强大,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有作用不及红霉素,作为禽、猪、牛的饲料添加剂有促进生长、改善饲料报酬的作用。为了扩大其抗菌范围,国内外研制开发了其新的衍生物如替米考星(tilmicosin)和米罗沙霉素(mirosamycin)。这些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较之原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相似或更强的抗菌活性,其中替米考星、米罗沙霉素对多杀巴氏杆菌和胸膜肺炎放线菌的作用优于泰乐菌素;米罗沙霉素以猪肺炎支原体的作用优于泰乐菌素。 2、四环素类 四环素类(tetracyclines)是由不同链霉菌的提取液中获得的或经半合成法制取的一类碱性广谱抗生素。由链霉菌直接产生的天然品有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和去甲金霉素,此即为第一代四环素。半合成的四环素称为第二代四环素,有强力霉素(多西环素)、美他环素(甲烯土霉素)和米诺环素(二甲胺四环素)等。四环素类抗菌作用机理是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仅在高浓度时有杀菌作用。本类药物抗菌作用强弱依次为米诺环素、强力霉素、美他环素、金霉素、四环素、土霉素。随着本类药物在畜禽养殖中的广泛应用,许多病原菌已对其产生了严重耐药现象,其中天然四环素类之间存在密切的交叉耐药性,但与半合成四环素之间的交叉耐药性不明显。 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抗菌谱广,不仅对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有效,还对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螺旋体和某些原虫等有活性。四环素类用途广泛,不仅用于治疗敏感菌引起的呼吸道、消化道感染和局部感染,也用于治疗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钩端螺旋体感染及血孢子虫病,而且亚治疗剂量用药可促进动物生长、提高增重和改善饲料报酬。 3、喹诺酮类 喹诺酮类药物(quinolones)是一类人工合成的具有4-喹诺酮环基本结构的杀菌性抗菌药物。按照其抗菌性能,本类药物可分为三代。第一代抗菌活性弱,抗菌谱窄,仅对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痢疾杆菌等有效,易产生耐药性,毒副作用大,代表药物是萘啶酸、恶喹酸,目前在兽药临床已少应用;第二代抗菌谱扩大,对大部分革兰氏阴性菌和部分革兰氏阳性菌具较强抗菌活性,对支原体也有一定作用,代表药物是吡哌酸、氟甲喹,在畜牧生产和兽医临床上曾较大量应用;第三代是在4-喹诺酮环6-引入氟原子,在7-位连以哌嗪基、甲基哌嗪基或乙基哌嗪基,通常称为氟喹诺酮类药物(fluoroquinolones),抗菌谱得到进一步扩大,抗菌活性得到进一步提高,对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均具有较强活性,对支原体、胸膜肺炎放线菌也有明显作用。代表药物有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培氟沙星、洛美沙星等,不少种类已获准在我国兽医临床应用,另有多个动物专用品种如恩诺沙星、达诺沙星、沙拉沙星、马波沙星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于家禽、家畜及小动物,治疗细菌、支原体所致的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和皮肤等系统的感染性疾病。 本类药物的抗菌作用机理是作用于细菌的DNA螺旋酶,作用部位在A亚基,少数品种还同时作用于B亚基,使DNA不能形成超螺旋、染色体受损、细胞不能再分裂,起杀菌作用。喹诺酮类药物作用机理不同于其他抗菌药物,故与其它抗菌药物之间无交叉耐药现象,但本类药物间存在交叉耐药性,而且随着本类药物的广泛应用,耐药菌株呈增多趋势。 4、氯霉素类 本类抗生素为广谱抗生素,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和氟甲砜霉素,后二者为氯霉素的衍生物。氯霉素是由委内瑞拉链霉菌培养液中获得,现已可人工合成,是早期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及其它病原体均具活性的抗生素,由于氯霉素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潜在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及耐药性传递),目前国际上(包括我国)已禁止将其用于食品动物;甲砜霉素系人工合成,为氯霉素的衍生物,抗菌作用与氯霉素相似,但结构上系以甲砜基代替氯霉素分子结构中与苯环相连的对位硝基,故无潜在的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缺点,甲砜霉素作为饲料添加剂已在欧洲广泛应用;氟甲砜霉素是新合成的广谱抗菌药物,为甲砜霉素的单氟衍生物,化学结构中无氯霉素的对位硝基,故亦无潜在的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毒性。目前已广泛用于治疗牛、猪、禽甚至鱼类细菌性疾病,还批准用于饲料添加剂。 本类药物是细菌蛋白质合成的强力抑制剂,主要作用于细菌体内核糖体50S亚基,特异性地阻止mRNA与核糖体的结合而产生抗菌作用。本类药物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都有抑制作用,特别是对革兰氏阴性菌作用强大,对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不及四环素,对支原体、衣原体和立克次体亦有一定作用。细菌对甲砜霉素和氯霉素之间有完全交叉耐药性,而氟甲砜霉素对耐甲砜霉素和氯霉素菌株仍敏感。 5、林可胺类 系由链霉菌(Strepomyces lincolnensis)变异株的培养液中提取得到。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某些厌氧菌和支原体有较强抗菌活性,抗菌谱较红霉素窄。除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棒状杆菌外,某些嗜血杆菌及猪肺炎支原体、鸡毒支原体对本品敏感,而猪多杀巴氏杆菌、支气管败血波氏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对本品耐药。兽医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革兰氏阳性菌特别是耐青霉素而对本品敏感的细菌引起的各种感染,也用于防治支原体引起的猪喘气病、家禽慢性呼吸道病等。作为饲料添加剂,有提高增重速率、改善饲料报酬的功效。 6、截短侧耳素类 为半合成多烯类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菌、多种支原体和猪痢疾密螺旋体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革兰氏阴性菌作用弱。主要用于治疗鸡慢性呼吸道病、葡萄球菌性滑膜炎、猪支原体肺炎、猪嗜血杆菌胸膜肺炎等。作为饲料添加剂有促进猪、鸡生长及提高饲料转化率的作用。对实验性猪支原体、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及多杀巴氏杆菌混合感染所致的肺炎疗效与泰乐菌素相当,优于林可霉素与壮观霉素复方制剂。 7、氨基糖苷类 氨基糖苷类(Aminoglycosides)是由链霉菌或小单孢菌产生,或半合成制得的一类由氨基糖(或中性糖)与氨基环醇以苷键相结合的水溶性碱性抗生素。这类抗生素包括:由链霉菌产生的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等;由小单孢菌(产生的庆大霉素、小诺米星等;半合成品阿米卡星、奈替米星等。兽医常用的氨基苷类抗生素有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大观霉素及安普霉素等。本类药物抗菌谱广,对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的作用强,对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较弱,对厌氧菌无效;某些品种如大观霉素对支原体(鸡毒支原体、火鸡支原体、肺炎支原体)也有一定作用。大观霉素可用于防治仔猪的肠道大肠杆菌病(白痢)及肉鸡的慢性呼吸道病和传染性滑囊炎,也有助于平养鸡的增重和改善饲料效率。 本类药物作用于核糖体的70S起始复合物,阻碍它与tRNA相联结,并抑制核糖体解离为30S和50S亚基,妨碍甲酰蛋酰-tRNA与核糖体相结合和mRNA遗传密码的阅读,致使合成异常蛋白质,并阻碍合成蛋白的释放。本类药物还可使细菌细胞膜通透性增强,使细胞内的钾离子、腺嘌呤核苷酸、酶等重要生理物质外渗。最后,导致细菌死亡。本类药物对静止期细菌细胞的杀灭作用强,为一类静止期杀菌药。细菌对氨基苷类药物之间存在着不完全的交叉耐药性。当前,氨基粮苷类药物的耐药性不断加重,限制了该类药物的有效性。 第三章 畜禽专用主要抗支原体感染药物——泰乐菌素 一、发展史 泰乐菌素是一种大环内酯类动物专用抗生素。又名太乐霉素、泰乐星或泰乐霉素。泰乐菌素分子量为916.1,分子式C46H77NO17,结构式见图3-1,熔点128-132℃,紫外最大吸收波长为282nm。 欧洲药典名称为(4R,5S,6S,7R,9R,11E,13E,15R,16R)-15-[[(6-deoxy-2,3-di-O- methyl-β-D-allopyranosyl)oxy]methyl]-6-[[3,6-dideoxy-4-O-(2,6-dideoxy-3-C-methyl-α-L-ribo-hexopyranosyl)-3-(dimethylamino)-β-D-glucopyranosyl]oxy]-16-ethyl-4-hydroxy-5,9,13-trimethyl-7-(2-oxoethyl)oxacyclohexadeca-11,13-diene-2,10-dione。 IUPAC名称为2-[12-[5-(4,5-dihydroxy-4,6-dimethyl-oxan-2-yl)oxy-4- dimethylamino-3-hydroxy-6-methyl-oxan-2-yl]oxy-2-ethyl-14-hydroxy-3-[(5-hydroxy-3,4-dimethoxy-6-methyl-oxan-2-yl)oxymethyl]-5,9,13-trimethyl-8,16-dioxo-1-oxacyclohexadeca-4,6-dien-11-yl]acetaldehyde。 其他化学名称为(6S,1R,3R,9R,10R,14R)-9-[((5S,3R,4R,6R)-5-hydroxy- 3,4-dimethoxy-6-methylperhydropyran-2-yloxy)methyl]-10-ethyl-14-hydroxy-3,7,15-trimethyl-11-oxa-4,12-dioxocyclohexadeca-5,7-dienyl}ethanal或Oxacyclohexadeca- 11,13-diene-7-acetaldehyde,15-[[(6-deoxy-2,3-di--methyl-b-D-allopyranosyl)oxy]methyl]-6-[[3,6-dideoxy-4-O-(2,6-dideoxy-3-C-methy-a-L-ribo-hexopyranosyl)-3-(dimethylamino)-b-D-glucopyranosyl]oxy]-16-ethyl-4-hydroxy-5,9,13-trimethyl-2,10-dioxo-[4R-(4R*,5S*,6S*,7R*,9R*,11E,13E,15R*,16R*)]-。 同义名称还有AI3-29799, EINECS 215-754-8, Fradizine, HSDB 7022, Tilosina (INN-Spanish), Tylan, Tylocine, Tylosin, Tylosine, Tylosine (INN-French), Tylosinum (INN-Latin), Vubityl 200。 注册号为CAS 1401-69-0。 图3-1 泰乐菌素的结构式 泰乐菌素是美国礼来公司1955年发现,产生菌有弗氏链霉菌、龟裂链霉菌和吸水链霉菌。微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乙醚、丙酮等有机溶剂。呈弱碱性,与酸形成易溶于水且较稳定的盐类。泰乐菌素主要由四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组分A、B、C、D组成,其中A组分的含量最高,在动物体内的活性也最强,根据英国药典(兽药)B.P.(V)98版的规定,泰乐菌素成品中A组分含量≥80%、A+B+C+D>95%。在目前生产的泰乐菌素中,A组分是泰乐菌素的主要组分,根据国内各生产厂家的工艺有差异,约占泰乐菌素原料粉的80-95%。泰乐菌素可有选择性地抑制蛋白质合成,作用靶点在50S亚基上。关于泰乐菌素的合成,人们一致认为泰乐菌素内酯环是由五个丙酸、二个乙酸和一个丁酸组成,内酯环上再依次连上碳霉氨基糖(Mycaminose),6-脱氧-D-阿洛糖(Mycinose)和红霉糖(碳霉糖,Mycarose),则构成泰乐菌素,以上三个糖均来自葡萄糖,N上两个甲基及2′及3′上的两个甲基来自甲硫氨酸。作为治疗药物,泰乐菌素广泛应用于畜禽支原体疾病,细菌性疾病及螺旋体病和寄生虫病的防治.特别是其强烈的抗支原体特性,使其成为治疗畜禽支原体病的首选药物。作为饲料添加剂,广泛应用于鸡、猪、牛等动物的饲料中,促进动物生长发育,并有效防治畜禽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生产实践中,常使用酒石酸泰乐菌素和磷酸泰乐菌素,前者主要用作饮水剂,后者主要用作饲料添加剂。 二、药理学 1、抗支原体 泰乐菌泰为大环内酯类动物专用抗生素,其抗菌作用机理与红霉素相似,主要通过与细菌细胞核蛋白体亚基结合而抑制菌体蛋白的合成(Zhanel et al., 2001; Gaynor and Mankin, 2005)。由于此类抗生素的结构和作用机理相似,所以泰乐菌素易与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产生交叉耐药性,但与其他类抗生素无明显交叉耐药。泰乐菌素对革兰氏阳性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支原体和螺旋体等均有效,主要敏感菌金黄葡萄菌、化脓性链球菌、肺炎球菌、棒状杆菌、梭状杆菌、大肠弧菌、支原体和螺旋体菌,特别对支原体有良效。泰乐菌素内服可被吸收,且能在体内维持较长时间,但血中有效药物浓度维持时间比注射给药短。 由武济民、周翠堤以及西安亨通光华制药有限公司所提供的参考文献和技术资料表明:泰乐菌素对各种革兰氏阳性菌都很敏感,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双球菌、棒状杆菌、梭状菌、猪丹毒杆菌、红皮杆菌,其中对藤黄八叠球菌最敏感MIC为0.08μg/ml,对耐红霉素、青霉素、庆大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同样敏感;泰乐菌素对多种支原体有很强的抑制作用,MIC为0.078-0. 833μg/ml。 表3-1 泰乐菌素等体外抗菌活性 泰乐菌素对猪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hyopneumoniae)、鸡毒支原体(M.gallisepticum)、牛支原体(M.bovis)、山羊支原体(M.capricolum)、牛生殖道支原体(M.bovigenitalium)、无乳支原体(M.agalactiae )、关节炎支原体(M.arthritidis)、猪鼻支原体(M.hyorhinis)、猪滑液囊支原体(M.hyosynoviae)及滑液囊支原体(M.synoviae)等支原体具有强烈的对抗活性,是治疗畜禽支原体疾病的首选药物。 丁庆蝤等(1994)用国产泰乐菌素治疗猪肺炎支原体病,按26mg(高)、13mg(中)、5mg(低)/kg体重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续7天为一个疗程。第一个疗程治愈率分别为54.5%、54.5%、63.6%;未愈猪做第二个疗程,治愈率分别为33.3%、55.5%、44.4%。中剂量组与进口泰乐菌素同等剂量组治愈率相同。用国产泰乐菌素预防支原体病,按13mg/kg体重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续7天,结果保护8/10,阳性对照猪10/10发病。 江善祥报道(1996)泰乐菌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猪丹毒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和鸡败血支原体的最小抑菌浓度MIC(µg/m1),分别为4.89、9.77、97.66和0.05,说明对支原体效果最好。 宁宜宝(1998)利用磷酸泰乐菌素和酒石酸泰乐菌素在试管中和鸡体内分别对鸡毒支原体进行了抑菌和治疗试验,结果表明:这两种药物在试管中都能有效地抑制鸡毒支原体的生长繁殖;当饮水中酒石酸泰乐菌素的药物浓度达到250-1000µg/ml时,能明显减轻感染鸡的气囊损伤,降低死亡率,对提高鸡体增重,也有一定的作用,当饮水中药物浓度达到1000µg/ml时,所有感染的鸡体内均检测不到鸡毒支原体抗体;当饲料中磷酸泰乐菌素浓度达到500-1000µg/ml时,对鸡的鸡毒支原体病也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孙志良等(2000)通过泰乐菌素和克林霉素、金霉素、土霉素钙盐对猪喘气病的疗效试验,结果表明:泰乐菌素对猪喘气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优于克林霉素、金霉素和土霉素钙盐的疗效,与对照药物克林可霉素的疗效比较,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药物金霉素和土霉素钙盐的疗效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泰乐菌素对猪喘气病治疗效果确切,可在临床上应用。 中国兽药监察所宁宜宝等(2000)利用磷酸泰乐菌素在试管中对鸡毒支原体进行了抑菌试验和对人工诱发的鸡毒支原体病进行了治疗试验,结果表明:当试管培养基中的药物浓度达到0.0016µg/ml时,便能抑制鸡毒支原体的生长繁殖;当饲料中的药物浓度达到lkg时,能完全阻止鸡毒支原体引起的死亡,明显降低气囊病变程度并增加体重。 曾振灵等(2001)进行了三种抗菌药体外对鸡败血支原体的敏感性试验,本研究测定了蒽诺沙星、泰乐菌素及土霉素对鸡败血支原体(BG44T株)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泰乐菌素与土霉素的联合药敏作用。MIC测定采用试管两倍稀释法,联合药敏采用棋盘法,重复三次试验,以平均值作为结果。蒽诺沙星、泰乐菌素及土霉素对鸡败血支原体的MIC分别为0.025µg/ml、0.00625µg/ml和0.5µg/ml。泰乐菌素与土霉素的联合药敏试验的抑菌浓度指数为0.5,合用有协同作用。 张云等(2003)用酒石酸泰乐菌素治疗猪气喘病,试验组第2天咳喘猪转为断续咳喘,第3天症状明显减轻,第5天有2头偶尔咳喘,7天后症状全部消失,而且食欲增加。5月4日30头猪出售,饲养28天,总体重1890kg,平均每头体重63kg,日增重为0.64kg。对照组始终有咳喘症状,个别有痉挛性阵咳,呼吸困难,食欲不振,生长缓慢。5月23日称重14头为912.9kg,平均每头体重65.20kg,饲养47天,比试验组多饲养19天,平均日增重为0.43kg。 汪明等(2003)进行了乙酰异戊酰泰乐菌素酒石酸盐可溶性粉对鸡毒支原体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爱乐新(乙酰异戊酰泰乐菌素酒石酸盐)在试管中对鸡毒支原体有较好的抑菌作用,其最低抑菌浓度明显低于泰农可溶性粉药物对照组;爱乐新对体内人工诱发的鸡毒支原体有良好的预防与治疗作用,当预防组与治疗组饮水中药物浓度大于125µg/ml的试验各组均能明显地减少感染鸡的失重,提高感染鸡的存活率,大幅度降低气囊的病理损伤,当治疗组饮水中药物浓度达到250µg/ml时,已完全没有气囊损伤。由于泰乐菌素对照组的浓度为500µg/ml为爱乐新试验组浓度的2-4倍,而其作用效果相当于或略低于爱乐新组,说明爱乐新对鸡毒支原体的预防和治疗确实有比较好的效果,其作用要明显优于对照药物泰乐菌素酒石酸盐。爱乐新可溶性粉经饮水给药,使用方便,溶解迅速,剂量准确,对鸡只无不良影响,饮、食欲正常,适口性良好,可作为鸡毒支原体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的特效药物。 2、抗革兰氏阳性菌 泰乐菌素抗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双球菌、梭状菌、丹毒杆菌、棒状杆菌及红皮杆菌属等。在兽医临床上主要用于防治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各种化脓性疾病,如牛和羊的急性与慢性乳房炎,羊的皮炎和羔羊的败血病,猪的皮炎及流产,马的创伤性感染、脓肿、蜂窝织炎,鸡的坏疽性皮炎、败血病、脐炎及关节炎。链球菌引起的牛、羊乳房炎,猪败血症、关节炎、小猪脑膜炎,马腺疫、创伤性感染及子宫颈炎。棒状杆菌引起的羊化脓性-干酪性淋巴结炎(伪结核),马溃疡性淋巴管炎、皮下脓肿,牛的肾盂肾炎、乳房炎,猪的泌尿系统感染、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猪梭菌性肠炎。猪丹毒杆菌引起的猪丹毒。 熊焰(1994)进行了饲喂和未饲喂泰乐菌素肉牛坏死梭杆菌分离物菌株对抗菌素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未见明显差异,在防治肉牛肝囊肿的发生,增加肉牛增重率和促进饲料转换率方面,泰乐菌素仍是良好的添加剂。 林琳等(2002)进行了泰乐菌素对鸭疫里氏杆菌的体外抑菌试验及临床防治试验。泰乐菌素对5株鸭疫里氏杆菌的体外最低抑菌浓度测定,结果为0.995µg/ml。对实验室确诊患传染性浆膜炎的8批约1万多羽(10-42)日龄病鸭,按每kg体重肌注泰乐菌素水溶剂(30-50)mg/次,共2次,病重者用量加倍,结果有效率达100%,治愈率达85%以上。近来,在福州市郊部分鸭场,用泰乐菌素原粉于(10-20)日龄鸭(即该病易感阶段)按100ppm量饮水预防,连喂(2-3)天,效果达90%以上。通过临床治疗和防治试验可以看出泰乐菌素对鸭疫里氏杆菌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治愈率和预防率分别可高达85%和90%以上。同时,该药具有性质稳定,对动物安全可靠,肠道吸收好,疗效高而且成本低等特点。因此,泰乐菌素可作为治疗鸭疫里氏杆菌的首选药物。但从临床实践中我们观察到,泰乐菌素通过肌注和口服两种给药方式治疗鸭疫里氏杆菌时,效果有所不同,肌注效果优于口服。 3、抗革兰氏阴性菌 泰乐菌素抗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巴氏杆菌、嗜血杆菌、布氏杆菌、支气管血波氏杆菌及分支杆菌等。在兽医临床上主要用于防治巴氏杆菌引起的猪肺疫、牛出血性败血病、禽霍乱以及羊、马、兔的巴氏杆菌病。沙门氏菌引起的各种畜禽的沙门氏菌病。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各种畜禽的大肠杆菌病。支气管败血博代氏菌引起的猪慢性萎缩性鼻炎。分支杆菌引起的牛、猪、鸡的结核病。布鲁氏菌引起的牛、羊、猪流产和不孕。 仔猪日粮早期断奶后腹泻已成为养殖生产极为重要的普遍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早期断奶仔猪腹泻病又称大肠杆菌性肠炎或断奶仔猪肠炎。它是由多种致病因子引起的一种以粪便腥臭,颜色呈淡灰白色或微黄白色,不成形或稀糊状,水样或呈牙膏状为特征的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一般在30%-57%,死亡率有时高达18%-20%以上。王林云等(1998)在仔猪饲料中添加泰乐菌素的饲养试验发现,在哺乳仔猪饲料中添加泰乐菌素磷酸盐有明显促进仔猪生长和防治仔猪白痢病的效果。国产泰乐菌素磷酸盐与进口同类产品比较,效果相同,并有略优的趋向。 王桂芹等(2001)将21-28日龄的健康仔猪16窝随机分成4组,每组4窝。Ⅰ组在日粮中添加磷酸泰乐菌素33mg/kg;Ⅱ组在日粮中添加维生素C5mg/kg和维生素E5mg/kg;Ⅲ组在日粮中添加25mg/kg的磷酸泰乐菌素和维生素C3mg/kg、维生素E3mg/kg;Ⅳ组为对照组,日粮中不添加任何药物。结果表明:各试验组仔猪腹泻的发病率分别为10.06%,16.67%,3.33%,43.75%,试验组猪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4、抗弯曲杆菌(弧菌) 泰乐菌素抗大肠弯曲杆菌、胎产弯曲杆菌等。在兽医临床上主要用于防治胎儿弯杆菌(曾称胎儿弧菌)引起的牛、羊流产和不孕。结肠弯杆菌(曾称大肠弧菌)引起的猪和鸡的肠炎等。 5、抗螺旋体 抗猪痢疾螺旋体、鹅疏螺旋体等。 6、抗真菌 抗念珠菌属及毛癣菌属等。 7、抗球虫 抗艾美尔球虫等。 三、药代动力学 泰乐菌素无论经口服或注射。均能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有效抑菌浓度,并且保持有效抑菌浓度时间长。但血中有效药物浓度维持时间比注射给药短。肌注后,吸收迅速,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比内服大2-3倍,有效浓度持续时间亦较长。其吸收量明显大于红霉素和北里霉素,在体内维持时间仅次于螺旋霉素。停药后迅速经尿和胆汁排出体外,在组织内几乎无残留。家禽经口服100mg/kg2小时后,血中浓度达到峰值,l2小时后排泄率约为l00%;猪口服50mg/kgl小时后血中浓度达到峰值,20小时后排泄率约为100%;山羊肌注l5mg/kg后,其血浆半衰期为4-5小时。 此外,酒石酸泰乐菌素内服后易从胃肠道(主要是肠道)吸收。给猪内服后1h达血药峰浓度。磷酸泰乐菌素则较少被吸收。泰乐菌素碱基注射液皮下或肌内注射能迅速吸收。泰乐菌素吸收后同红霉素一样在体内广泛分布,注射给药的脏器浓度比内服高2~3倍,但不易透入脑脊液。小动物的分布容积为1.7L/kg。泰乐菌素进入乳汁中的浓度约为血清浓度的20%。由于药物在体内经肝肠循环再吸收,故鸡在内服6h后,其血浓度和脏器浓度常高于1h的浓度。泰乐菌素以原型在尿和胆汁中排出。小动物的消除半衰期为0.9h,新生犊牛为2.3h,而2月龄以上犊牛为1.1h。猪的排泄速度比家禽快。 大鼠口服50mg/kg泰乐菌素碱或酒石酸盐,1-2小时后血浆浓度达峰值,7小时后降至为生物学检测方法的检测限以下(van Leeuwen, 1991)。一般来讲,高剂量用药导致高血液浓度的泰乐菌素。狗口服泰乐菌素胶囊(1、10、100mg/kg/天)8天,最后一次给药后2小时内的泰乐菌素浓度范围为<0.15µg/ml-9.5µg/ml。狗口服25mg/kg或100mg/kg胶囊装泰乐菌素碱29天,2小时后峰浓度分别为1.4-2.7µg/ml和2.7-4.6µg/ml。食物中2年连续添加泰乐菌素血清中泰乐菌素没有明显的蓄积(Anderson et al., 1966)。 猪口服泰乐菌素酒石酸盐30mg/kg,10分钟后血液中检测到泰乐菌素,1.5小时达峰浓度2.4µg/ml。比较两种给药方式(静注和口服)下的泰乐菌素血液浓度的曲线下面积,生物利用度为22.5%。泰乐菌素口服剂量为110mg/kg,给药后1小时血清中达到峰值(17.81µg/ml),24小时后检测不到。口服水溶性磷酸泰乐菌素50mg/kg也得到同样的结果。给药后10min到8小时检测到泰乐菌素,1小时后达峰(van Leeuwen, 1991)。 肉鸡,体重720g,通过胃导管口服50mg/kg泰乐菌素,0.5小时后检测到泰乐菌素,2小时后峰浓度为0.6-4.0µg/ml,24小时后检测不到。重复给予50mg泰乐菌素,给药后4小时达峰,24小时后检测不到(van Leeuwen, 1991)。即口服泰乐菌素酒石酸盐10mg/kg也得到同样的结果。1.5小时后血浆浓度为1.2µg/ml,口服生物利用度为30-34%(Kowalski et al., 2002)。饮水添加泰乐菌素酒石酸盐500和700mg/l,连续饮用48小时,泰乐菌素平均血清浓度为0.12µg/ml和0.17µg/ml。但是,24小时后出现峰浓度。 在非胃肠道给药中,主要为肌肉注射。兔肌肉注射10mg/kg,5%水溶液,1.5小时后观察到泰乐菌素峰浓度(0.57-0.88µg/ml)。以PEG-200为溶媒的泰乐菌素酒石酸盐给予兔,得到同样的结果。1小时后血清峰浓度为4.7-7.2µg/ml和0.96-1.25µg/ml。24小时内泰乐菌素血浓度降至检测限以下。 奶牛肌注50%聚乙二醇配制的泰乐菌素碱和水溶液的酒石酸盐,2-4小时达到血液峰值(Sauter et al., 1962; Gingerich et al., 1977)。猪肌注泰乐菌素碱,剂量为10mg/kg,0.3-3小时出现泰乐菌素血液峰浓度(0.4-1.9µg/ml),生物利用度为95% (Prats et al., 2002)。 肉牛和水牛进行泰乐菌素比较药代动力学研究,肌肉注射10mg/kg泰乐菌素酒石酸盐。两类动物血清浓度和分布容积具有明显的差异,各自分别为0.4和0.64 µg/ml,1.91和1.33L/kg(AR Saurit et al,2002)。 表3-2 动物给予泰乐菌素后药代动力学参数 四、毒理学 泰乐菌素与其他许多抗生素相比较其显著特点之一是毒性极低或无毒。使用安全,其LD是治疗用量的近500倍。中国兽药监察所对国产酒石酸泰乐菌素和磷酸泰乐菌素所做的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酒石酸泰乐菌素的LD=8808mg/kg体重,其95%可信限为7685-9988mg/kg体重;磷酸泰乐菌素的LD=11190mg/kg体重;其95%的可信限为9868-12810mg/kg体重。均判定为无毒:此外,由于其在体内代谢早、排泄快。即使长时间连续使用也无蓄积性毒性,有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混有泰乐菌素喂给家鼠两年未发现家鼠有任何异常变化;每天给狗口服200-400mg/kg体重的泰乐菌素达2年未发生内脏损害;按1000g/t饲料喂猪,15周内也未发现有中毒症状;史晓丽(1996)报道,对国产酒石酸泰乐菌素采用改进Karber法计算了LD50值,小白鼠和鸡分别为12220mg/kg,2190mg/kg,与国外报道小鼠>5000-6200mg/kg,鸡2122-5400mg/kg基本一致,由此说明该药对小鼠基本无毒,对鸡为低毒,本试验还对小鼠经20天递增给药,蓄积系数大于5.3,均说明该药代谢排泄迅速,不易造成蓄积中毒。 五、残留 有关药残标准对泰乐菌素在可食用的动物组织中确定了0.2ppm的规定容许量。泰乐菌素按100、200和500g/t被饲喂时,在组织中检测到的残留量未超过0.2ppm的容许水平:中国兽药监察所分别对肉鸡日粮中添加20mg/kg饲料和10mg/kg饲料泰乐菌素连续饲喂6周。猪日粮中添加30mg/kg饲料和50mg/kg饲料泰乐菌素连续饲喂4周后。不经休药期对其肌肉脂肪组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药残检测,其残留量低于检测限,说明泰乐菌素在畜禽体内无蓄积残留。 研究表明,动物消化道对泰乐菌素的吸收能力较强(Cherlet等,2002)。有很多研究者研究了畜禽采食含泰乐菌素的饲粮后,泰乐菌素在体组织的残留情况。Sieck等(1978)采用14C示踪法研究了给猪连续4d饲喂添加泰乐菌素110mg/kg的饲粮后,检测组织器官中泰乐菌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停药后4h,肝脏(0.24mg/kg)和肾脏(0.18mg/kg)中泰乐菌素残留量最高。但Moran等(1990b)在取自连续28d采食含200mg/kg泰乐菌素饲粮猪的肌肉、皮肤、脂肪、肝脏和肾脏组织中没有检出有泰乐菌素残留(检出限为0.02mg/kg)。Madsen等(1986)以含泰乐菌素0、100、200、400mg/kg的饲粮饲喂90kg体重的肉猪,试验期17d,停药后3h屠宰取样,测定脂肪、肝脏和眼肌中泰乐菌素残留量,结果显示,在最高剂量组(400mg/kg),肝脏中泰乐菌素的含量仅为0.05mg/kg,而在所有眼肌样品中,均未检出泰乐菌素残留。Moran等(1990a)对肉鸡进行了研究,泰乐菌素添加剂量1000mg/kg,试验期7d,分别于停药后0、1、5、10d取样,测定肌肉、皮肤、脂肪、肝脏和肾脏中泰乐菌素残留量,结果表明,仅在停药0d的肝脏样品中检出泰乐菌素残留含量低于0.05mg/kg,其它样品均为阴性。可见,尽管泰乐菌素可以被畜禽很好地吸收,但其在畜禽体内基本无残留。我国《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仍然规定泰乐菌素的休药期为21d。 Nagy等(2000)通过饮水将泰乐菌素提供给蛋鸡(1000mg/l),在腿肌样品中检出较高的泰乐菌素残留量(273.3和139.4mg/kg),而且泰乐菌素在蛋中的残留量较高(Richards等,1960),故应该禁止其在蛋鸡饲料中使用。 新出生牛口服给予22.2-27.8mg/kg泰乐菌素酒石酸盐,一天两次,连用14天,在1小时、1天、3天、5天、7天、9天和12天屠宰,微生物方法检测。另一组牛3次肌肉注射10mg/kg泰乐菌素,琼脂凝胶扩散方法检测。检测结果见表3-3。 表3-3 牛多次肌注泰乐菌素后残留摘要(JECFA, 1991) 奶牛和母羊肌肉注射泰乐菌素,收集奶样HPLC检测泰乐菌素残留,结果见表3-4。 表3-4 奶中泰乐菌素残留 饲料添加泰乐菌素200和400g/t,连续17天,仅在肝脏和肾脏检测到泰乐菌素残留,见表3-5。 表3-5 饲喂不同添加量泰乐菌素猪90kg屠宰,停药3小时组织中泰乐菌素残留量 体重80-110kg杂交猪肌肉注射8.8mg/kg泰乐菌素,HPLC检测组织残留,除注射部位外,停药一天后泰乐菌素残留低于200µg/kg。两天后任何组织检测不到泰乐菌素残留,结果见表3-6。 表3-6 猪单剂量肌肉注射8.8mg/kg泰乐菌素碱后组织中泰乐菌素残留 有关泰乐菌素残留检测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检测泰乐菌素和/或它的降解物/代谢物,水溶液和发酵物((Fish and Carr, 1986; Roets et al., 1993; Paesen et al., 1995b; van der Heyden et al., 1999),动物饲料(Houglum and Tasler, 1996; Markakis, 1996; van Poucke et al., 2003; van Poucke et al., 2004),环境样品(Kumar et al., 2004)和排泄物(Loke et al., 2000; Ingerslev and Halling-Sørensen, 2001; Teeter and Meyerhoff, 2003; González de la Huebra et al., 2005; Kolz et al., 2005)。它是评价药物残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有许多已经报道的检测生物液体和动物组织中泰乐菌素残留的检测方法(Moats, 1985; Kanfer et al., 1998; Botsoglou and Fletouris, 2001; González de la Huebra and Vincent, 2005)。微生物学方法也常用于筛选含有泰乐菌素残留的样品(Okerman et al., 1998; Tsai and Kondo, 2001; Caldwell et al., 2000; Althaus et al., 2003),尽管其特异性差,不能准确区分药物。许多特异性强的方法,如配紫外检测器的液相色谱,已用于检测动物组织中泰乐菌素残留。气相色谱-质谱作为确证方法用于泰乐菌素残留分析。其他方法,像液相色谱-质谱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也有报道用于动物组织中泰乐菌素残留的定量和确证。具体方法见表3-7和表3-8。 表3-7 动物源食品中泰乐菌素残留HPLC检测方法 表3-8 动物源食品中泰乐菌素残留HPLC-MS和HPLC-MS-MS检测方法 六、临床应用 1、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 泰乐菌素对支原体有特效,在兽医临床上,首选应用于防治畜禽支原体感染,如鸡慢性呼吸道病、支原体滑膜炎,猪气喘病和支原体浆膜炎、关节炎,牛支原体-性乳房炎、关节炎以及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等。湖南农业大学孙志良等,在岳阳监狱三个猪场,对自然发生气喘病的生长猪进行了泰乐菌素、土霉素、金霉素和林可霉素的疗效对比试验。实验结束统汁其总有效率分别为90%、67.5%、65%和82.5%,经方差分析,表明泰乐菌素的疗效优于林可霉素,明显优于土霉素和金霉素。另外泰乐菌素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疾病.以及螺旋体病和球虫病具有较好的疗效.临床上也经常用于鸡传染性鼻炎、气囊炎、螺旋体病、艾美尔球虫,猪弧菌性痢疾、链球菌病、萎缩性鼻炎、坏死性肠炎、猪痢疾密螺旋体病及羊弧菌性流产、羔羊厌氧性痢疾、羊蹄腐烂及牛乳房炎、子宫内膜炎和肉牛肝脓肿等病的防治。 2、应用于饲料添加剂,促进畜禽生长 泰乐菌素具有显著的促生长作用,作为饲料添加剂广泛应用于鸡、猪、牛等动物饲料中.不仅能预防疾病而且能明显提高生长速率,缩短饲养周期,提高饲料报酬.增加经济效益。据报道,广西富丰集团养猪场以40g/t饲料泰乐菌素作仔猪气喘病及促日增重的效果试验.经过20天的饲喂结果表明,1)试验组发病率为5%,对照组发病率为21.6%,使发病率降低16.6%,且试验结束时对照组仍有发病而试验组症状消失;2)试验组平均日增重为653g、料肉比为1.93:1、每公斤增重饲料成本为4.21元;而对照组则分别为586g、2.11:1、4.54元,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平均日增重提高11.43%料肉比降低8.53%。每公斤增重成本降低73%。说明泰乐菌素对仔猪气喘病防治效果好,对日增重及肉料比有较大提高,经济效益明显。 沈建忠等(1996)报道在同一饲养条件下,饲料中添加50mg/kg(I)、20mg/kg(Ⅱ)和10mg/kg(Ⅲ)3个剂量的磷酸泰乐菌素组,同时设20mg/kg杆菌肽锌组(IV)和空白对照组(V),对450只AA肉鸡进行对比饲养试验。在整个试验期间,与空白对照组(V)比较,试验Ⅰ、Ⅱ、Ⅲ和IV组肉鸡的增重分别提高了7.75%、6.84%、4.12%和3.01%;饲料/增重分别降低了9.1%、7.3%、4.1%和3.3%;肉鸡死亡率分别下降了4.8%、4.8%、1.1%和2.2%;经济效益分别提高了47.4%、43.0%、22.8%和16.7%。而且试验I组和Ⅱ组肉鸡的增重、饲料转化率和经济效益均明显(P<0.05)高于试验IV组。试验各组肉鸡的屠宰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结果表明,肉鸡饲料中添加磷酸泰乐菌素或杆菌肽锌均能降低肉鸡死亡率,提高肉鸡增重、饲料转化率和经济效益,且20mg/kg和50mg/kg磷酸泰乐菌素组的饲养效果优于20mg/kg杆菌肽锌和10mg/kg磷酸泰乐菌素组。 汪明等(1997)用国产泰乐菌素对3个不同生长期石岐杂仔鸡的饲喂结果证明,5-40ppm浓度均能提高雏鸡的成活率、增重和改善饲料报酬,与进口泰乐菌素同质,甚至优于进口产品。在雏鸡和中鸡试验中,20ppm应用效果最好,在大鸡试验中高浓度未显示出优越效果,而以5ppm最好。 汪明等(1997)研究表明,使用乳猪颗粒完全饲料,国产泰乐菌素对促进断乳小猪生长、改善饲料报酬均有明显的效果,不亚于进口产品。虽然20ppm在提高增重上不明显,但在改善饲料报酬上仍有一定的作用。此外,实验中的高剂量组(100ppm)在提高增重和改善饲料报酬(34.4%和12.7%)上明显优于中剂量组(60ppm,7.1%和7.8%)和低剂量组(20ppm,0.5%和5.2%)。使用中猪全价饲料,国产泰乐菌素20ppm组、30ppm组和40ppm组在增重和改善饲料报酬上均有明显的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其显著。 郑春田等(1999)研究了在饲粮中添加不同类型和不同剂量的泰乐菌素以及金霉素、洛克沙生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3周龄阶段,20mg/kg、10mg/kg酒石酸泰乐菌素组,8.5mg/kg磷酸泰乐菌素组鸡的平均增重均高于40mg/kg金霉素组和50mg/kg洛克沙生组,其中在1-3周龄阶段,10mg/kg酒石酸泰乐菌素组增重显著高于金霉素组和洛克沙生组(P<0.05)在1-7周龄阶段,饲料消耗以10mg/kg酒石酸泰乐菌素组最低(2.03∶1),其次是20mg/kg酒石酸泰乐菌素组(2.04∶1)和8.5mg/kg磷酸泰乐菌素组(2.07∶1),3个泰乐菌素组均明显低于40mg/kg金霉素组(2.13∶1)和50mg/kg洛克沙生组(2.09∶1)。从经济效益及环保和卫生角度来讲,肉仔鸡日粮中酒石酸泰乐菌素添加量以10mg/kg为宜。以全国每年的蛋禽饲料和肉禽饲料5100万吨计,则作为添加剂的10%泰乐菌素预混剂全国一年需2万5千吨以上。 杨立彬等(2000)对泰乐菌素、喹乙醇和诺必达在生长猪日粮中的添加量和对猪生产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50mg/kg酒石酸泰乐菌素对生长猪生产性能促进作用最明显,平均日增重(ADG)为0.69kg,显著高于(P<0.05)30mg/kg泰乐菌素组(0.63kg)、40mg/kg喹乙醇组(0.61kg)、500mg/kg诺必达组(0.64kg)和对照组(0.64kg);日粮中添加50mg/kg酒石酸泰乐菌素,饲料∶增重比为2.39∶1,饲料消耗显著低于(P<0.05)喹乙醇组(2.75∶1),明显低于诺必达组(2.54∶1)、30mg/kg泰乐菌素组(2.51∶1)和对照组(2.56∶1),饲料转化率比喹乙醇组提高13.09%,比诺必达组提高5.91%,比30mg/kg泰乐菌素组提高4.78%,比对照组提高6.64%。全国一年的猪饲料生产约4015万吨,如果都用以上剂量作为促生长剂量添加,则每年在猪饲料将消耗10%的泰乐菌素预混剂2万多吨。 汪宏云等(2002)泰乐菌素药物组平均每头日增重为888.8克,料重比为3.03;对照组日增重为782.8克,料重比为3.39。泰乐菌素组日增重和饲料报酬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3.54和11.88。结果表明泰乐菌素对提高育成猪生长性能效果显著。在育成猪饲粮按100mg/kg添加泰乐菌素脉冲式给药具有明显的促生长效应,能改善饲料转化率,提高日增重,经济效益明显。泰乐菌素对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具有抵抗作用,在育成阶段两次脉冲用药可有效克服18周龄壁垒。 张建军等(2002)在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泰乐菌素(Tylosin),通过对静水及流水池塘的网箱养鱼试验,测定其对鱼类(鲤鱼及罗非鱼)生长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泰乐菌素对鱼类有明显的促长作用,且最佳促长剂量随着鱼种类的不同及同种鱼类不同生长阶段而不相同。鲤鱼种为每公斤饲料中添加0.5g,成鱼为10 g;罗非鱼为2g以下。 第四章 国内外泰乐菌素生产企业分析 一、国外企业 目前国外从事泰乐菌生产的企业主要包括:美国ELANCO公司和保加利亚BIOVET公司两家企业。 1、美国ELANCO公司 ELANCO是美国礼来公司的动物药品分公司,该公司是世界动物药品十强企业,年销售额8.637亿美圆,ELANCO是泰乐菌素产品的专利持有人。ELANCO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泰乐菌素生产商,2000年泰乐菌素项销售额就达到1.78亿美元。据推测ELANCO的泰乐菌素年生产能力在3000吨。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设有分公司和办事处。由于有FDA的限制,ELANCO的泰乐菌素产品几乎独占了北美市场,同时由于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实现了泰乐菌素的产业化,以其高品质的产品占领了全球市场,该公司同时具有强大的研发能力;产品不光是泰乐菌素的原料药,还包括以泰乐菌素为原料的兽药成品。其产品的品质优良,在世界范围拥有众多的客户。主要产品范围:抗菌素,杀寄生虫剂,抗球虫药和促生长剂。 企业法人为SidneyTaurel先生,同时任礼来公司董事会主席,总裁和CEO。礼来公司泰乐菌素年产能为3700吨。 礼来公司的市场推广策略及特点: 销售网络:在全球建有100多个国家建有办事机构。销售网络非常发达。 销售策略:行业领袖,产品全部以制剂形式出现,走优质高价路线。 售后服务(技术):技术服务力量强,基本依托礼来强大的技术力量。采用优秀的技术服务人员从事相关服务。大量的杂志广告宣传。 综合优势:1、以制剂生产为主,质量好。2、生产年规模、产能均较大。3、技术能力强。4、产品品种多、规格全。5、有广泛的销售网络。 不足:1、生产成本大大高于其他企业。2、运营成本高。3、人力资源成本高。4、企业规模大,运营项目较多。 资料来源:www.elanco.com网站 2、保加利亚BIOVET公司 BIOVET位于保加利亚首都SOFIA东南120公里的PESHTERA,该公司始建于1961年,现有雇员700人。为保加利亚索菲亚交易所上市公司,股票代号BIOV。该公司最初由一家专业生产兽用抗生素的企业发展而来。现在是欧洲具领导地位的兽药原料,兽药成品;生物酶;饲料添加剂等产品的专业生产厂家。同时还生产人用药物及制品。据推测其年产泰乐菌素为800吨,在欧洲及世界其他地区均具有相当的市场影响力,其产品质量几乎与ELANCO的相当,其战略目标是服务于对质量及价格均敏感的客户,该公司泰乐菌素产品价格较ELANCO低,主要客户是除北美之外的其他市场。产品出口到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欧盟的销售占其销售额的将近50%,同时还接受对外加工业务。是保加利亚第6大出口商。 企业法人为Supervisory Board先生,公司董事会主席为Kiril Domuschiev先生。BIOVET公司泰乐菌素年产能为800吨。 (资料来源:www.biovet.com) 图4-1 BIOVET公司国际市场分布图 该公司在海外多国也设有办事处及分公司,在ITALY,CHINA,及BRAZILE都设有分公司。为了加强在海外的销售力量,BIOVET同许多国家的代理商及分销商成立了合资企业。 BIOVET公司的市场推广策略及特点: 销售网络:出口导向型企业98%的产量销往50个国家和地区,欧盟市场占其销售份额的50%。正在争取向东欧地区渗透,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在广泛渗透。 销售策略:主要客户是大型的直接用户和经销商以及合伙企业,以多产品组合,价格采用高于中国产品但低于美国产品的方式。 售后服务(技术):技术服务力量较强,其技术服务体系具有多年国际服务经验,具有较强的售后服务能力。 综合优势:品种规格齐全,同时生产预混剂和多种医药原料;有50余年抗生素生产经验,工艺、技术完善;品牌、产品质量好,企业信誉高;操作国际市场经验丰富。 不足:产品生产成本高。运营成本较高。兽药营销网络不够完备,企业运营项目多。 资料来源:www.biovet.com网站 (三)、礼来公司和BIOVET公司泰乐菌素国际竞争力分析请见下列表: 表4-1 公司竞争力分析 名称 ELANCO BIOVET 主要设备 ――――― ――――― 管理 国际动保业巨头 保加利亚上市公司 技术优势 优势明显 优势明显 泰乐菌素开产时间 上世纪60年代 上世纪70年代 产品品质 优良 优良 生产成本 高 高 市场占有率 80%(全球) 10%(全球) 产能 3700吨/年 800吨/年 表4-2 Biovet公司主要产品 产品名称 规格 Jivet 2%,4%,8%黄霉素预混剂 预混剂 POULCOX®/COXIDIN® 10%,20%,40%莫能霉素预混剂 RODOTIUM® 10%;80%泰妙菌素预混剂 RODOTET® 泰妙菌素和四环素预混剂. SALINOPHARM® 6%,12%盐霉素钠预混剂. TYLOVET® 10%,22%and25%磷酸泰乐菌素预混剂 YUMAMYCIN® 1%,5%马杜拉霉素预混剂. LIFEVET® 益生菌冻干粉 VETMOSTAN® 低聚糖 原料药 莫能霉素 兽用原料 泰乐菌素碱 兽用原料 磷酸泰乐菌素 兽用原料 酒石酸泰乐菌素 兽用原料 磷酸竹桃霉素 医药原料 木聚糖酶 医药原料 硫酸巴龙霉素 兽用原料 ALPHA-淀粉酶 医药原料 DELTA1,4-Androstadiene-3,17-dione 兽用原料 4-Androstene-3,17-dione 兽用原料 硫酸阿伯拉霉素 原料药 硫酸新霉素 兽用原料 蛋白酶 兽用原料 潮霉素B 兽用原料 盐霉素钠 兽用原料 脂肪酶 原料药 马杜霉素 兽用原料 舒巴坦钠 原料药 纤维素霉 原料药 红霉素碱 原料药 硬脂酸红霉素 原料药 睾丸激素 原料药 17-cypionate睾丸激素 原料药 17-丙酸酯睾丸激素 原料药 奎酸睾丸激素 原料药 泰妙菌素 原料药 硫酸托普霉素 原料药 表4-3 ELANCO公司主要产品 产品名称(礼来商标) 产品用途 Coban 防治家禽球虫病 Micotil 控制牛呼吸系统疾病的抗生素 Paylean 猪生长促进剂,增加瘦肉率 Pulmotil 控制猪呼吸系统疾病的抗生素 Rumensin 广泛使用的肉牛促生长剂 Tylan 用于猪,牛及家禽的农用抗生素 Optaflexx TM 牛用饲料添加剂,提高日增重,改善饲料报酬,增加红肉产量 Monteban 防治家禽球虫病 Maxiban 防治家禽球虫病 Elector TM 牛用浇淋剂或稀释喷雾剂,用于控制牛蝇和虱子;其稀释喷雾剂也可用于控制畜禽舍蚊蝇 二、国内企业情况 (一)主要企业情况 国内生产泰乐菌素的企业主要包括西安亨通光华制药有限公司、宁夏多维泰瑞制药公司和山东鲁抗制药企业集团舍里乐公司等。 1、山东鲁抗动植物生物药品事业部 山东鲁抗动植物生物药品事业部是山东鲁抗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对兽用产品实行产销一体化的专职管理部门,是我国最大的兽用抗生素原料药生产基地之一。事业部目前下辖山东鲁抗舍里乐药业有限公司、山东鲁抗菏泽药业有限公司、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四车间、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兽药分厂、山东鲁抗生物农药有限责任公司、鲁抗动物药业有限公司、鲁抗医药进出口公司、鲁抗医药进出口公司上海分公司、鲁抗澳洲太平洋药业有限公司、加拿大美洲鲁抗动物药业有限公司、鲁抗驻俄罗斯办事处等海内外生产经营单位。 山东鲁抗动植物生物药品事业部先后斥巨资引进国外的新菌种和工艺,相继推出了盐霉素、泰乐菌素、硫酸粘杆菌素等兽用抗生素产品,填补了国内兽用抗生素生产的空白。目前已经开发了饲料级盐霉素、盐霉素钠、盐霉素颗粒剂、酒石泰乐菌素、磷酸泰乐菌素、硫酸粘杆菌素、硫酸安普霉素、盐酸大观霉素、硫酸大观霉素、泰妙菌素、头孢噻呋等系列兽用产品和Bt、邦尔等农用产品及消毒剂,形成了年产盐霉素5000吨、泰乐菌素200吨、硫酸粘杆菌素300吨、安普霉素200吨的规模。 山东鲁抗动植物生物药品事业部拥有良好的生产设备(其泰乐菌素生产设备主要由原生产青霉素设备经反复改造而成)和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了公司-车间-工段(班组)的三级质量监测控制网络,严格按照兽药GMP组织生产,并一次性通过了ISO14001环保体系认证和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原料药盐霉素钠、酒石酸泰乐菌素和磷酸泰乐菌素通过了农业部GMP认证,成为国内首批通过GMP认证的国有兽用原料药生产企业,硫酸粘杆菌素国内唯一取得批准文号并获农业部三类新兽药证书,酒石酸泰乐菌素取得了欧洲药典委员会COS证书,以完善的质量保证拿到了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山东鲁抗动植物生物药品事业部通过不断加快国际市场的开拓步伐,开发了欧、美、非及东南亚等的国际市场,稳定了国际销售渠道,年出口创汇达5000多万美元。 资料来源:www.lkpc.com网站 2、宁夏多维泰瑞制药公司 宁夏多维泰瑞制药有限公司是宁夏多维药业全资子公司,是国内新兴的集科研、开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以生产兽用抗生素为主的综合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总部坐落于银川市望远经济开发区,占地6.8万平方米,一期工程总投资1.5亿元人民币,现有生产员工630余人,营销队伍300余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九十年代的重点工业项目之一,是新兴的兽用抗生素生产基地(设计年生产能力:泰乐菌素750吨、黄霉素200吨、盐霉素10000吨),主要设备(70%以上)国产。目前建成的泰乐菌素首期工程,年产符合英国兽药典BP(V)98版质量要求的泰乐菌素380吨。同时年生产系列兽药制剂产品1500吨。成为泰乐菌素的另外一个生产基地,产品除销往全国各地外还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资料来源:www.duowei.com.cn网站 3、西安亨通光华制药有限公司 西安亨通光华制药有限公司是国家863项目承担单位、陕西省重大产业化项目和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单位,于1992年从国外引进泰乐菌素菌种,94年工业化生产,1998年实现了股份制改造, 同年开始了工业化生产泰乐菌素产品,产品迅速在国内外打开销路。同时顺应国内兽药企业必须通过GMP认证要求,国家开发银行投资4.5亿元,总投资8亿元,兴建了新的生产基地,主要设备(75%以上)进口,目前已经形成年产800吨的生产能力,并于2003年8月通过了GMP认证,2006年通过澳大利亚GMP认证,为了打开欧洲市场除了按照欧洲药典的要求进行质量控制外,同时按照欧洲药监局的要求进行了COS证书的申请。并且已经在进行FDA的申请工作。目前该公司司产品已经打开了除北美市场之外的包括 亚洲、欧洲、大洋洲、南美洲、非洲等五大洲几十个国家的市场。 资料来源:www.sx-ht.com网站 (二)国内泰乐菌素的主要生产厂家的基本情况 1、宁夏多维泰瑞制药有限公司: 业务范围:主营原料药(酒石酸泰乐菌素、磷酸泰乐菌素、泰乐菌素)、预混剂、粉剂的生产、销售,经营本企业自产产品及技术的出口业务等。 注册资本:1207万元 企业法人:王义 企业性质:有限责任公司(民营)、是多维药业全资子公司。 国内市场占有率:2004年28%;2005年19%;2006年14%。 开始生产乐菌素时间:2001年底 泰乐菌素国内年销量:2004年243吨;2005年165吨;2006年114吨。 产能:750吨/年 2、山东鲁抗舍里乐药业有限公司: 业务范围:兽用原料药、粉针剂、粉散剂、饲料药物和添加剂的生产、销售。 注册资本:1766万元 企业法人:章建辉 企业性质:有限责任公司、是鲁抗集团(国营)控股的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后者持股83.56%)。 国内市场占有率:2004年10%;2005年11%;2006年5%。 开始生产乐菌素时间:1999年 泰乐菌素国内年销量:2004年90吨;2005年98吨;2006年42吨。 产能:150吨/年 3、西安亨通光华制药有限公司 业务范围:西药原料药、预混剂、小容量注射剂、片剂、硬胶囊剂、口服液、膜剂、栓剂、粉针剂的生产;兽药、饲料药物添加剂的生产,添加剂预混料的生产;经营本企业研制开发的技术和生产的科技产品的出口业务;经营本企业的科研和生产所需的技术、原辅材料、机械设备、仪器仪表、零配件的进口业务;经营本企业的进料加工和"三来一补"业务;代理国内、国际其它厂家的动物保健产品以及农资产品的国内连锁经营。 注册资本:4亿元 企业法人:赵恒 企业性质: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为国外独资企业。 国内市场占有率:2004年62%;2005年70%;2006年81%。 开始生产乐菌素时间:1992年 泰乐菌素国内年销量:2004年542吨;2005年604吨;2006年654吨。 产能:800吨/年 表4-4 国内三家公司的产品分析 类别 品名 性状 包装规格 多维 鲁抗 亨通 泰乐菌素原粉 泰乐菌素碱 粉末 5Kg/纸板桶 × √ × 15Kg/纸板桶 × √ × 酒石酸泰乐菌素 粉末 100g/铝箔袋×50袋/纸箱 × × √ 1Kg/铝桶×6/铝桶/纸箱 √ × √ 1Kg/铝箔袋×5Kg/纸板桶 √ × × 1Kg/铝箔袋×8Kg/纸箱 √ × × 5Kg/纸板桶 × √ √ 15Kg/纸板桶 √ √ √ 颗粒 100g/铝箔袋×50袋/纸箱 × × √ 500g/铝箔袋×10袋/纸箱 × × √ 1Kg/铝桶×6/铝桶/纸箱 √ × × 1Kg/铝箔袋×5Kg/箱 × × √ 1Kg/铝箔袋×5Kg/纸板桶 √ × × 5Kg/纸板桶 × √ × 15Kg/纸板桶 √ × √ 磷酸泰乐菌素 粉末 5Kg/纸板桶 √ × √ 15Kg/纸板桶 √ × √ 颗粒 5Kg/纸板桶 √ √ √ 15Kg/纸板桶 √ √ √ 泰乐菌素制剂 80%洒石酸泰乐菌素 粉末 1Kg/塑桶×6/铝桶/纸箱 √ × × 1Kg/铝箔袋×5Kg/纸板桶 √ × × 1Kg/铝箔袋×8Kg/纸箱 √ × × 15Kg/纸板桶 √ × × 100g×30塑瓶/纸箱 √ × × 200g×60塑瓶/纸箱 √ × × 80%磷酸泰乐菌素 粉末 1Kg/铝桶×6/铝桶/纸箱 √ × × 1Kg/铝箔袋×X5Kg/纸板桶 √ × × 1Kg/铝箔袋×8Kg/纸箱 √ × × 15Kg/纸板桶 √ × × 磷酸泰乐菌素预混剂 2.2%粉末 20Kg/塑编袋 × √ × 10%粉末 1Kg/铝箔袋×10Kg/纸箱 × × √ 5Kg/塑料袋×20Kg/塑编袋 × × √ 20Kg/塑编袋 √ × √ 10%颗粒 1Kg/铝箔袋×10Kg/纸箱 × × √ 5Kg/塑料袋×20Kg/塑编袋 × × √ 20Kg/塑编袋 √ × √ 20%粉末 20Kg/塑编袋 √ × × 20%颗粒 20Kg/塑编袋 √ × × 22%粉末 20Kg/塑编袋 √ √ × 22%颗粒 20Kg/塑编袋 √ × × 盐霉素钠 粉末 20Kg/塑编袋 √ × × 20Kg/桶 × √ × 盐霉素预混剂  10%盐霉素 粉末 25/kg编织袋 √ × × 颗粒 25/kg编织袋 √ √ × 12%盐霉素 粉末 25/kg编织袋 √ × × 颗粒 25/kg编织袋 √ √ × 表4-5 西安亨通独有产品 类别 品名 性状 包装规格 制剂/添加剂 增益素 液体 0.5mg/ml×250ml/瓶×30平/箱 饲料添加剂 速补泰维 颗粒 250g/铝箔袋×40袋/箱 表4-6 宁夏多维独有产品 类别 品名 性状 包装规格 维生素B12饲料剂 粉末 1000克/听 0.1% 粉末 20Kg/塑编袋 25Kg/塑编袋 1% 粉末 20Kg/塑编袋 颗粒 25Kg/塑编袋 2% 粉末 20Kg/塑编袋 颗粒 25Kg/塑编袋 5% 粉末 20Kg/塑编袋 颗粒 25Kg/塑编袋 10% 粉末 20Kg/塑编袋 颗粒 25Kg/塑编袋 表4-7 山东鲁抗独有产品(原料兽药) 产品名称 规格 采用标准 包装 硫酸粘菌素 兽用原料 EP4/农业部兽药质量标准 4kg/箱,10kg/桶 硫酸粘菌素预混剂 10% 农业部兽药质量标准 25kg/袋 硫酸粘菌素可溶性粉 10g、20g 农业部兽药质量标准 4kg/箱 硫酸安普霉素 兽用原料 农业部兽药质量标准 5kg/桶 硫酸安普霉素预混剂 3%、16.5% 农业部兽药质量标准 20kg/袋 硫酸安普霉素可溶性粉 40% 农业部兽药质量标准 1kg/袋 延胡索酸泰妙菌素 兽用原料 进口兽药质量标准 1kg/桶 延胡索酸泰妙菌素预混剂 80% 山东省兽药质量标准 125g/袋、0.5kg/桶 替米考星 兽用原料 USP27 1kg/桶 磷酸替米考星 兽用原料 USP27 1kg/桶 磷酸替米考星预混剂 20%、25% 进口兽药质量标准 20kg/袋 盐酸大观霉素 兽用原料 EP5/《中国兽药典》(2005版) 5kg/听;2听/箱 硫酸壮观霉素 兽用原料 进口兽药质量标准 5kg/听;2听/箱 头孢噻呋钠 兽用原料 农业部兽药质量标准 1kg/桶 氟尼辛葡甲胺 兽用原料 USP27/EP5 1kg/桶 那它霉素 兽用原料 USP27 1kg/桶 硫酸链霉素 兽用原料 《中国兽药典》(2005版) 5十亿/听;2听/箱 青霉素工业钾盐 原料药 BP98 31.9十亿/桶 阿莫西林 原料药 BP98 20kg/桶 氨苄钠无菌粉 原料药 BP98 20kg/桶 表4-8 山东鲁抗独有产品(兽药制剂) 种类 商品名 通用名 含量 规格 抗菌药抗菌药 舒林 阿莫西林、舒巴坦钠可溶性粉 100g:8g:4g 50g×48瓶;500g×10袋 速可安 硫酸粘菌素、阿莫西林可溶性粉 100g:2.5g:2.5g 100g×100袋;100g×48瓶 普安 氨苄西林可溶性粉 100g:55g 50g×48瓶 雏仙乐 乳酸环丙沙星、维生素B2可溶性粉 100g:5g:0.75g 100g×100袋;100g×48瓶 德乐 盐酸大观霉素可溶性粉 100g:50g 20g×100瓶 宇诺思达 硫酸粘菌素、甲氧苄啶粉 100g:1g:0.2g 100g×60袋;100g×48瓶 利安欣44 盐酸大观霉素、盐酸林可霉素颗粒剂 1000g:22g:22g 10㎏/袋;1㎏×10袋;100g×10袋×6桶 利安欣100 盐酸大观霉素、盐酸林可霉素可溶性粉 100g:40g:20g 30g×90瓶;150g×24瓶;1㎏×6桶 菌必清 硫酸丁胺卡那霉素可溶性粉 100g:2g 100g×48瓶 安百痢 硫酸安普霉素预混剂 100g:3g 500g/袋(瓶);㎏/袋(桶);20㎏/袋 安普利 硫酸安普霉素可溶性粉 100g:40g 50g/袋(瓶);100g/袋(瓶) 肠多康 硫酸粘菌素可溶性粉 10g:10g 100g×50袋;100g×48瓶 菌支克 甲磺酸培氟沙星可溶性粉 100g:4g 100g×50袋;100g×48瓶 肠欣安 硫酸新霉素可溶性粉 100g:3.25g 100g×48瓶 止痢停 阿莫西林可溶性粉 50g:5g 100g×48瓶 多菌杀 左旋氧氟沙星可溶性粉 100g:2g 100g×48瓶 痢菌净可溶性粉 100g:2.5g;100g:5g 100g×48瓶;100g×48瓶 呼吸道用药 强力泰 酒石酸泰乐菌素、盐酸多西环素可溶性粉 100g:7.5g:5g 100g×100袋;100g×48瓶;500g×10袋 诺呼泰 延胡索酸泰妙菌素可溶性粉 100g:10g 1kg×15袋;100g×48瓶 诺呼妙 延胡索酸泰妙菌素可溶性粉 100g:45g 1kg×8桶;100g×100袋 泰美威 80%延胡索酸泰妙菌素 1000g:800g 125g×24袋;500g×6桶 菌立克 氟本尼考粉 100g:10g 500g×12瓶 得佳康 磷酸泰乐菌素、磺胺二甲嘧啶预混剂 100g:10g:10g 100g×50袋;100g×48瓶;10㎏/袋 咳喘欣 硫氰酸红霉素可溶性粉 100g:5g 100g/袋(瓶);200g/袋(瓶) 支杆净 恩诺沙星可溶性粉 100g:2.5g 100g×48瓶 盐酸土霉素可溶性粉 100g:30g 100g×48瓶 呼喘平 盐酸多西环素可溶性粉 100g:5g 100g×48瓶 抗球虫药 球立克 地克珠立可溶性粉 100g:0.3g 100g×30袋;100g×48瓶 球立静 复方磺胺喹恶啉钠可溶性粉 1000g:536.5g 50g/袋(瓶) 克球沙 磺胺氯吡嗪钠可溶性粉 100g:30g 100g×50袋;100g×48瓶 原虫迪 盐酸氨丙啉、乙氧酰胺苯甲酯、磺胺喹恶啉预混剂 1000g:200g:10g:120g 100g×50袋;100g×48瓶 球必净 磺胺喹恶啉钠可溶性粉 100g:10g 100g×48瓶 驱蝇药 蝇得静 环丙胺嗪预混剂 100g:1g 100g/袋;1㎏/袋 驱虫药 克虫安 芬苯达唑粉 100g:5g 50g/袋;100g/袋 盐酸左旋咪唑可溶性粉 100g:2g 100g×48瓶 促生长用 速长乐 黄霉素预混剂 1000g:40;1000g:80g 1㎏/袋;20㎏/袋 肾肿解毒药 肾舒能 别嘌醇、丙磺舒预混剂 100g:5g:5g 100g×50袋;100g×48瓶 乌洛托品可溶性粉 100g:60g 100g×48瓶 抗病药 复方黄芪颗粒 100g×48瓶 兽用粉针 速可灵 注射用头孢噻呋钠 1g;4g 10瓶/盒×12盒/箱 10瓶/盒×3盒/箱 注射用青霉素钠 0.48g(80万单位) 10瓶/盒×20盒/箱 0.60g(100万单位) 10瓶/盒×20盒/箱 0.96g(160万单位) 10瓶/盒×20盒/箱 2.4g(400万单位) 10瓶/盒×16盒/箱 注射用青霉素钾 0.5g(80万单位) 10瓶/盒×20盒/箱 1g(160万单位) 10瓶/盒×20盒/箱 2.5g(400万单位) 10瓶/盒×16盒/箱 注射用氨苄西林钠 1g;2g 50支/盒×20盒/箱 1g(100万单位) 50支/盒×20盒/箱 2g(200万单位) 50支/盒×16盒/箱 5g(500万单位) 30支/盒×20盒/箱 注射用阿莫西林钠 0.5g 10支/盒×12盒/箱 (三)国内主要生产厂家的主要生产特点分析 表4-9 国内三家的特点分析 比较项目 西安亨通光华泰乐菌素生产线 山东鲁抗泰乐菌素生产线 宁夏多维泰乐菌素生产线 设备与设施 发酵罐结构 120m3、180m3不锈钢罐 12个42m3碳钢罐 60m3碳钢罐和120m3不锈钢罐 发酵罐辅助设备(电机及减速机) 德国弗兰德公司、西门子、及德国S.E.W公司 国外和国产 国产 空气压缩机 进口美国、日本空气压缩机 国产 国产 碟片式分离机 德国韦斯伐利亚原装离心机 国产 国产 发酵罐控制系统 发酵罐采用DCS控制系统 一般控制系统 一般控制系统 泰乐菌素生产线设备管道 全部采用不锈钢 部分采用碳钢 部分采用碳钢 通风空调系统 冷冻机组制冷量30000KW 冷冻机组制冷量18000KW 冷冻机组制冷量15000KW 口服液高速贴标机 台湾产 国产 国产 全自动数粒包装联动生产线 国外独资 国产 国产 生产工艺 发酵周期 7天 8天 8天 生产工艺 1992年国内首家引进,进行工业化生产 1999年开始生产 2001年开始试生产 菌种方面 采用多种手段,包括搭载载人飞船 常规的物理、化学诱变手段 常规的物理、化学诱变手段 质量 质量标准 EP5.4 EP5.0 中国兽药典 检验方法 EP5.4 EP5.0 中国兽药典 质量认证 中国农业部GMP;澳大利亚兽药GMP 中国农业部GMP 中国农业部GMP 环境保护 CASS法 一般污水处理工艺 一般污水处理工艺 产能 800吨/年 150吨/年 750吨/年 (四)国内三家的市场推广策略及特点 1、宁夏多维泰瑞制药有限公司 销售网络:国内营销网络部下设大客户部和销售1、2、3、4部,若干个产品经理,分产品专人负责管理销售。在全国建有19个办事处和广州、西安两个分公司,有兽药营销人员近百名,负责全国市场的销售。 销售策略:经销商网络走货为主,以大客户大终端为辅;经销商网络上采用无层次感的扁平化低价竞争侵吞市场,渗透各个类型客户。 售后服务(技术):技术服务力量较弱,基本没有优秀的技术服务人员从事相关服务,推广和促销基本固定业务员的走访、低价竞卖和较大量的杂志广告宣传上。 综合优势:1、以兽用抗生素生产为主,泰乐菌素生产又是其重中之重。2、生产年规模、产能均较大。3、生产成本较低(原料、水、电、汽价格较低)4、产品品种多、规格全、价格低。5、有一定的销售网络。 不足:1、生产泰乐菌素时间不是很长,技术和工艺尚需完善。2、生产设备不够精良、生产原料因追求成本,对生产的持续和质量的稳定有一定的影响。 后续项目:无 后续新品:无 2、山东鲁抗舍里乐药业有限公司 销售网络:由集团的山东鲁抗动植物生物药品事业部总负责,在全国按市场区域共组建了上海、江浙、两广、西南、西北、东北等六个办事处,有业务人员20余名分品种专人营销。 销售策略:主要客户是大型的直接用户和个别大型经销商,以多产品组合采用高于多维价格10元左右跟进的方式。对于大小包装在价格上基本无差异。 售后服务(技术):很少从事技术服务,基本没有优秀的技术服务人员从事相关服务,推广和促销基本固定业务员的走访、低价竞卖和较大量的杂志广告宣传上。 综合优势:1、其控股公司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母公司鲁抗集团公司为中国重要的抗生素原料药生产基地,全国六大医药骨干企业之一,国有大型综合化学制药企业,国家特大型企业,亚洲最大的半合抗药品生产基地之一。2、有40余年抗生素生产、8年泰乐菌素生产经验,工艺、技术完善。3、资金雄厚,设备精良、研发力量较强。4、品牌、产品质量好,企业信誉高。5、生产成本较低(原料集团采购、水、电、汽价格较低)6、产品品种多、规格全、价格相对较低,特别在直接用户上直接用户上表现更为突出。 不足:1、集团太大,且以医药抗生素生产为主,兽药的生产和销售并非其主业,受重视不足。2、企业单个产品产能过小,市场供应连续性欠佳。 后续项目:无 后续新品:无 3、西安亨通光华制药有限公司 销售网络:国内营销由专业的销售公司全权操作。下设市场部、销售部、财务部、物流部、审计部、行政部和技术服务中心。在全国设有5个大区代理处和23个办事处,除总部管理人员外有兽药营销人员193名,负责全国市场的销售。 销售策略:采用直销和网络销售两种模式。直销上以大客户终端为主;经销商网络上采用多层次,有数十家战略联盟经销商,数百家区域经销商和千余家基层经销商共同组成的国内最强、最庞大的销售网络。 售后服务(技术):很强。拥有国能最强、最庞大技术服务网络和技术营销队伍,常年深入销售一线为客户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服务,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已成为本公司的一大特点。 综合优势:1、公司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为国外独资企业。管理上严格按照国际化公司的要求进行运作。2、技术优势明显:有40余年抗生素生产、15年泰乐菌素生产经验,工艺、技术完善。生产菌种是全球唯一经过多次太空连续搭载(优化诱变)微生物菌株。3、设备精良、研发力量较强。主要设备全部采用进口优质设备,与国家多家研究机构合作。4、品牌、产品质量好,企业信誉高。泰乐星为中国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产品泰乐菌素为中国泰乐菌素标准品。5、国内最强、最庞大的销售网络、技术服务网络和技术营销队伍。6、由一支有能力、有经验和稳定的管理团队带领的一大批经验丰富的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不足:1、产能偏小,与其强大的营销网络、技术服务网络,高素质的营销队伍和技术服务队伍不尽相称。2、产品的品种单一、规格偏少。 后续项目:1.泰乐菌素3期新增年产500吨扩建项目。2.兽药制剂车间。 后续新品:替米考星、阿维菌素、安普霉素等原粉;替米考星长效注射液、伊维菌素长效注射液。 第五章 国内外泰乐菌素的市场分析 一、抗支原体药主要品种对比分析 表5-1 国内市场上主要的抗支原体药物 序号 品名 抗支原体能力 价位(元/kg) 用量ppm 每吨饲料用药成本(元) 是否动物专用 备注 1 泰乐菌素 强 460 100 46 是 2 替米考星 强 800 200-400 160-320 泰乐菌素的衍生物 3 爱乐新 强 5000 50-150 250-750 泰乐菌素的衍生物 4 氟苯尼考 较强 900 80-100 72-90 5 泰妙菌素 强 1700 100-250 170-425 6 恩诺沙星 强 280 50-100 14-30 FDA已禁用 7 金霉素 较差 400 300-500 120-200 否 8 土霉素 较差 80 400-500 32-40 9 强力霉素 中等 500 200-300 100-150 10 利高霉素 较强 1300 220 280-300 二、泰乐菌素市场容量分析 1、国际市场抗生素现状 兽用抗生素是目前抗生素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类产品,也是我国出口量最大的抗生素类别之一,其生产规模远大于人用抗生素。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人们对于兽用药的安全性也日益关注。2005年,农业部开始强制实施《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兽药GMP);2006年,全面完成了对生产兽药的企业进行的GMP认证,淘汰了大批不合格企业,同时还废除了兽药地方标准,统一采用国家标准,并废止了一些会产生耐药性、导致药物残留以及缺乏安全有效实验数据的药物和组方不合理、药效不确切的复方制剂。经过整顿后,国内生产兽药企业的数量大约减少了三分之二,生产集中度明显提高,市场竞争秩序有了好转。 在兽用抗生素出口中,大宗兽用抗生素的出口仍占主流。据健康网统计:2006年,四环素类无论在出口数量还是在出口金额方面,都在兽用抗生素出口中排名第一;多肽类产品及氯霉素衍生物类也比较旺销。我国出口量最大的前10个兽用抗生素品种是:土霉素、杆菌肽锌、盐霉素、盐酸四环素、强力霉素、硫酸粘杆菌素、泰乐菌素、黄霉素、硫酸链霉素、硫酸新霉素。兽用抗生素出口的热点品种有:硫酸黏杆菌素、泰乐菌素、氟苯尼考、延胡索酸泰妙菌素、替米考星等。 2006年,我国兽用延胡索酸泰妙菌素的出口也实现了量的突破,全年累计出口129吨,累计出口创汇85万美元。这个品种目前价格虽然下降得比较厉害,但其在国内市场的生命周期仍处于上升阶段。 东南亚南美市场开放,欧盟北美市场仍受限。我国的兽用药品进入东南亚的门坎比较低,所以,国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时,一般首选进入东南亚、南亚及拉美等地市场,而北美和欧盟市场设立了重重限制,企业很难进入。 从2006年起,欧盟全面禁止了抗生素类饲料添加剂。2005年,我国向欧盟出口的最后4种抗生素添加剂盐霉素钠、黄霉素、莫能菌素、卑霉素,在2006年被欧盟禁止用于食用性动物的饲料添加。不过,由于这些抗生素仍有用于兽医用药的,因此这几类产品目前仍有一部分销往欧盟各国。尽管进入欧美市场受限较多,但由于产品出口到欧美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利润,因此,开拓这两个主流市场仍是我国众多企业努力的方向。 健康网自中国海关统计显示,2006年,我国兽用抗生素主要出口到巴西、美国、印度、德国、荷兰、马来西亚、哥伦比亚、墨西哥、比利时、西班牙。 控制医院临床滥用抗生素,使人用抗生素这类曾经在市场上风光无限的明星品种成了“明日黄花”,一些抗生素生产企业也因此一蹶不振。而兽用抗生素无疑是一个不错的出路。其实,一些生产抗生素的制药企业早已开始拓展国际兽药市场。但在此需要提醒的是,近两年国内不断暴露的食品安全问题——从瘦肉精、孔雀石绿到多宝鱼,无一不与兽药有关,而欧美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也只会越筑越高,对食品中的兽药残留问题会控制得愈发严格。可以说,兽药市场即面临机遇,也充满挑战。 (来源:中国医药报) 2、国际泰乐菌素市场现状 泰乐菌素由美国礼来公司(ELI LILLY)动物保健品分部ELANCO率先推出。礼来公司动物保健品分部TYLAN(泰农)系列产品是美国ELI LILLY(礼来公司)在兽药领域的拳头产品,也是国际市场上泰乐菌素的主导品牌,在全世界兽用抗生素销售上具有垄断地位,在全球销售份额逐年递增,每年给公司带来丰厚利润回报。据WOOD MACKENSY统计资料,到2000年,全球泰乐菌素年销售额达到2.35亿美元。礼来公司动物保健品分部的销售额已增长至6.85亿美元,成为世界动物保健品领域第8强,其泰乐菌素单品种的销售额达到1.97亿美元,折合产量3030吨,市场占有率高达83.8%。(《饲料广角》2002年第6期). 根据国家医药管理局信息情报中心资料,目前,国外泰乐菌素主要生产厂商是美国的礼来公司和保加利亚的Boivet公司。1988年国家医药管理局组团赴意大利考察泰乐菌素技术及市场情况时,世界当年产量为1500吨左右;1991年航天部7416厂组团出国考察时,世界当年产量为2000吨左右;1995年世界当年产量为2500吨左右;据统计1997年全世界产量为2760吨。1999年世界的需求量为3500吨。到2000年,全世界的泰乐菌素销售额达到2.35亿美元,另据英国LAWRENCE,chemicals importing2004年报道:泰乐菌素的年销售额达到1.6亿英镑。(http://WWW.thisismoney.com/20040404/nm76643.html).因此,全球泰乐菌素市场十分看好。 目前,世界第一大泰乐菌素生产企业礼来公司的泰乐菌素2005年销售额达到2.33亿美元,但生产成本却比中国高。因此中国生产的泰乐菌素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乔玉峰在《饲料广角》2000年6期上撰文指出:“我国的部分饲料添加剂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竞争力优势,中国成为WTO成员之后,可以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的对等原则,非歧视性原则,禁止数量限制原则等,改善出口环境,象Vc、泰乐菌素等”。 从以上资料看出,泰乐菌素产品销售递增趋势明显,据报道,在国外泰乐菌素作为饲料添剂已占猪饲料添加剂类抗生素总量的25%,(天津科技大学历年来科研成果汇编:www2.tust.edu.cn/kejichu/research/show.asp?id=22)国际市场前景十分乐观。如果中国企业能够抓住机遇,尽快扩大生产规模,同时提高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发酵单位,降低成本,赶上并最终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则挤占礼来公司的市场份额,甚而取代其市场垄断地位是完全可能的。 3、国际抗生素市场的发展趋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日益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各国政府都在不断加强对饲料添加剂的管理。在各国政府出台的法规中,对饲用抗生素的争议最大。1999年,欧盟禁用除黄霉素等四种抗生素以外的所有抗菌性和抗球虫药物添加剂。而在2001年,美国FDA仍然批准泰乐菌素继续作为饲用抗生素添加剂使用,日本也是如此。事实上,世界上所有相关的科学机构都无法证实动物生产中所使用的抗生素与人类疾病治疗失败有任何关系。10年来的发展表明,政府决策的把握中,科学的成分越来越少,而主观推断的成分越来越多。其部分原因是由于特殊团体所施加的政治压力和媒体炒作及误导的缘故。一种被称为“有问题就放弃”的论调左右着决策,这一点在简单地将人类对抗生素的抗药性与在动物食品生产中抗生素的使用联系起来这一做法上充分地表现出来。 随着人们对抗生素使用安全概念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那些安全性高、无药物残留、不易产生抗药性的动物专用抗生素得到了重视和广泛应用。泰乐菌素正是符合以上标准的这样一个抗生素。也正因为如此,在农业部颁布的《绿色食品兽药使用准则》中,泰乐菌素成为生产A级动物性绿色食品的仅有的可以使用的几种抗菌药物之一。这也意味着,在许许多多的不适用于畜牧生产的药物如氯霉素、喹乙醇、痢特灵等退出兽用药市场后,以泰乐菌素为代表的动物专用治疗药物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成为未来兽用药市场的主流。 2000年,泰乐菌素在世界市场的销售额位居动物呼吸道用药量第一,国际著名的咨询服务机构WOOD MACKEN-ZIE的研究报告显示礼来公司2000年泰农的销售额达到1.97亿美元,当年泰乐菌素国际市场主要由礼来一家占领,占据市场80%的份额。国际市场泰乐菌素市场总量为2.5亿美元,市场前景十分看好。根据礼来公司的年报显示,近几年来里来公司动物保健产品的销售均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05年礼来动保产品的销售收入达到8.637亿美元,比上一年2004年的7.98亿美元增长8%.其中在美国以外的市场增长达到10%,其主要增长归功于TYLAN,RUMENSIN,PAYLEAN这三个产品.(ELI LILLY AND COMPANY Annual report 2005) 2002年全球动物保健品产品的总销售额为113.3亿美元,(陈杖榴教授,2004年12月16日)。其中兽用医药品70.51亿美元。2002年全球动物保健品销售额中用于抗感染类药物销售额为19.3亿美元,而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的抗生素占40%,市场容量为7.88亿美元,这是泰乐菌素的潜在市场。 4、国际市场泰乐菌素用量的预测 2005年全球存栏家禽总数为641.39亿只,按照这个数字计算,支原体感染率为65%,支原体感染致病的鸡总数为416.9亿只。每只鸡正常饮水量为330mL/d,那么发病鸡的总饮水量为137.578亿升。每升水中添加泰乐菌素0.5g,连续用药5天,则所需泰乐菌素的总量为3.4394万吨。 2005年全球存栏猪总数为22.61亿头,霉形体感染率为93%,霉形体感染的猪总数为21.027亿头。每头猪按100ppm混饲泰乐菌素2周,可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以每头猪只日平均消耗料2.67kg饲料计算,仅2005年养殖的猪发病一次对泰乐菌素的需求就为0.7859万吨。(用法依据中国兽药典2005) 由以上统计结果可知,2005年全球兽药市场共需泰乐菌素4.2253万吨。 5、国内市场泰乐菌素用量预测 泰乐菌素是一种公认的治疗动物支原体病的首选药物。目前我国有超过74-83%的猪只感染肺炎支原体,常规按100ppm泰乐菌素混饲,连续饲喂14天。在喘气病多发期,按100ppm混饲泰乐菌素3周,可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按此比例计算,仅中国每年(05年)存出栏的猪发病一次对泰乐菌素的需求就为3155-3544吨。 (11.34亿头×2.67kg×14天×0.1克×74-83%)。 在中国,由鸡的支原体引起的慢性呼吸道病分布很广,常规的治疗方法是按500~1000ppm饮水,连用5~7天。以每年(05年)中国存出栏的鸡总数计算,对泰乐菌素的市场需求为6012-6764吨。 (116.8亿只×330ml×5天×0.5g×62-70%)。猪鸡发病一次治疗需用9167-10308吨。 6、欧盟禁止将泰乐菌素作为促生长剂的影响和后果 欧盟国家特别是北欧的丹麦、瑞典不但对于饲用抗生素禁用,早在1988年,丹麦就禁用所有农药!(饲用抗生素的未来-《兽药与饲料添加剂》2002年7卷一期)。这在我国不堪设想!我们应该知道这样一些背景资料:丹麦的猪50%左右出口,其交易额占全球猪肉贸易额的50%左右!丹麦的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大。禁用饲用抗生素,基本上是为了其出口猪肉的寻找卖点!有资料显示丹麦、瑞典在禁用饲用抗生素后采用大剂量的氧化锌,其对环境的污染更严重:金属、N、P排泄量增加;其饲用抗生素停用后,治疗用的抗生素在可对比的效价基础上更多,与此同时,生长减慢及较低的饲料转化率方面的损失是巨大的;更有学者指出此种治疗用药与促生长用药的选择压力是相同的!有人指出欧盟的禁令是在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为了保护本地区农民利益而树起的非关税贸易壁垒。 相对与欧盟的态度,FDA的态度要现实得多,只是对每一种批准的药物的使用对象、添加量、添加时间、配伍使用等都有明确规定。与此同时,对于饲用抗生素经常进行反复、回顾性评价,如对硝基呋喃类的禁用。FDA在近几年特别加强了微生物安全及环境安全方面的要求,且要求在2003年底之前完成对饲用抗生素的重新评价。但目前,其批准使用的品种有增无减! 目前开发出来的许多的所谓饲用抗生素“替代品”有益生素、寡糖、有机酸、酶制剂及中草药提取物(许多商业宣传所强调的)等,但是它们的效果较差(许多学术研究所证实的),无法完全替代饲用抗生素。(同上出处)这一点,从逻辑上讲也是个必然的结果,一方面,这些物质试图依靠物理性的占位、排斥效应、物理性的结合、PH值的调整、混合酚类物质的表面活性等非特异性的、物理的作用来替代饲用抗生素的特异性的生物化学作用,结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目前作用于动物机体,而非作用于微生物的一些饲用抗生素替代品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无成熟产品上市;最后,抗生素一般是经过10年左右时间的大规模筛选及花费2亿左右美元研究开发(包括前期研究、开发及作为饲用抗生素开发)出来的特异性针对病原微生物的经过系统、全面、大规模评价的安全、有效的化学物质。 对于中草药及提取物用于饲料添加剂来替代饲用抗生素的安全性是应受质疑的,其所含的化学物质及相互作用是什么,它在食品动物的安全性(包括长期安全性)从来就没有全面、系统、严格地评价过,所以不能凭想象地认为天然中草药是无(低)毒、无(低)残留的。这些产品应与其它物质一样作为饲料添加剂时需要经过严格、标准、系统的安全性评价。 事实证明,饲料中禁用抗生素类促生长剂会产生以下效应:首先是明显增加了畜禽亚临床症状的治疗费用,尤其是在较差的卫生与饲养管理条件下。Hedegaard(2001)报道,在饲料中禁用抗生素类促生长剂后,使得丹麦用于治疗的抗生素用量增加。其次,饲料中禁用抗生素类促生长剂后,使畜禽的耗料量增加,饲料利用率下降。Jongbloed(1998)报道,在荷兰禁用抗生素类促生长剂后,饲料利用率下降3~8%。瑞典1996年禁用饲用抗菌添加剂导致养殖业大衰退,欧盟90年代初禁用抗菌剂后,50%的猪场由于下痢导致死亡率急剧上升,且生长缓慢,耗料增加。 再次,饲料中禁用抗生素类促生长剂后,将会产生更多的肠道性疾病,而对畜禽生产者造成更大的损失。(禁用抗生素促生长剂(AGPs)对畜禽的影响《中国畜牧兽医》2006年02期J.A.Taylor-Pickard)由于肠道性疾病的增加,使动物需要更多的治疗性抗生素。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以农民散养为主体,畜禽生长环境、卫生条件、营养状况普遍较差的畜牧生产大国,以上的影响将更为明显。这意味着,作为动物专用的治疗性抗生素,泰乐菌素的市场需求必然有增无减。 第六章 国家政策和动物疫病等因素对泰乐菌素产业的影响 一、国家法规政策对泰乐菌素产业的影响 养殖业生产中广泛使用抗菌药物导致耐药菌大量出现,直接或通过食物链间接感染人体,或将耐药基因转移给人体病原菌造成药物疗效下降甚至失效,而且动物性食品中残留的抗菌药物进入人体肠道还可抑制有益微生物、诱导内源细菌耐药性而危害人体健康。因此,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高度关注动物使用抗菌药物对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影响。鉴于食品动物使用抗菌药物给人类医疗带来的风险,世界卫生组织多次召开专家会议讨论“抗菌素在食用动物中的使用给医疗带来的影响”,提议食品动物养殖应禁用或严格限制使用抗菌促生长剂。欧盟出于政治和商业目的考虑,在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的前提下,从“预防性原则”出发,自2006年1月1日起全面禁用抗生素促生长饲料添加剂(包括泰乐菌素、泰妙菌素、大观霉素、氟甲砜霉素、土霉素等各种抗支原体药)。美国不主张食品动物全面禁用抗菌药物添加剂,但迫于压力,亦加强了食品动物使用抗菌药物对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风险评估,以便对兽用抗菌药物实施风险管理。如根据养禽业使用恩诺沙星引起人耐氟喹诺酮空肠弯曲杆菌感染的风险评价结果,FDA于2000年10月26日撤消了恩诺沙星的使用。我国目前正在大规模开展动物源病原菌耐药性调查研究,以期开展食品动物使用抗菌药物带来耐药性进行风险评估,为兽用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养殖业发展过程中抗菌药物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欧盟虽然全面禁用抗生素促生长饲料添加剂,但并未限制各种治疗用抗生素。而且随着各种抗生素促生长添加剂的禁用,畜禽感染性疾病发生率回升,加大了对治疗用兽用抗生素(包括抗支原体药物)的需求。泰乐菌素作为治疗支原体感染首选药物之一,预计欧盟地区近几年内对其需求量将呈平稳状态。 美国组织专家对食品动物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诱导产生耐药菌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进行风险评估,评估结果为:食品动物使用泰乐菌素和替米考星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导致人类疾病治疗失败的风险极低,弯曲菌源性疾病的年度概率不到千万分之一,屎肠球菌源性疾病的年度概率不到30亿分之一。结果表明目前大环内酯类在猪、牛、禽中应用所产生的危险性远远小于其为食品安全,动物福利及人类健康带来的益处。因此在美国泰乐菌素及其衍生物替米考星仍将作为抗生素促生长添加剂广泛应用于养殖业,在无更好的替代产品之前需求量将有增无减。 而在我国,农业部和各级兽医主管部门健全行政审批机制,严格兽药行政审批管理,加强兽药行业监管。2004年11月1日,新修订的《兽药管理条例》实施后,农业部深入贯彻《兽药管理条例》,不断完善法规体系,先后颁布实施《兽药注册管理办法》等7部配套规章,规范兽药行政审批工作。2005年1月1日,根据《行政许可法》,农业部将兽药行政审批事项纳入行政审批综合办公业务范围。建立了以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农业部兽药评审中心、中国兽药典委员会、全国兽药残留专家委员会以及省级兽药监察所为主要力量的技术支持体系。健全和完善了“地方审查、统一受理、技术检验、专家审评、行政审批”的工作机制,各环节独立运行、各负其责、相互监督、互为制约。 在兽药的管理上,国家一直非常重视。近几年国家领导人、农业部领导、直接主管部门——农业部兽医局,在对兽药质量、安全,特别是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中都做过许多重要批示,制定了一系列的重要政策、法规与行政规章,并采取了必不可少的行政配套措施。国务院新修订的《兽药管理条例》为我国兽药管理奠定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为配合《兽药管理条例》的贯彻实施,除了前面提到的农业部发布了《兽药注册办法》、《兽药产品批准文号管理办法》、《兽药停药期规定》、《食用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饲料添加剂使用规范》和《兽药在食品中残留的最高限量》等行政规章外,农业部还分别于2001-02年发布了《兽用生物制品管理办法》(2号令)、《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1号令、兽药GMP),以及兽药质量标准、生产规程和其他相关公告,规范了全国兽药的研制、生产、经营和使用行为。特别是在全国兽药生产企业推行《兽药GMP》,对提高兽药质量,从源头上抓好质量管理,意义非常重大。此外,国家每年还在兽药质量监督抽检、市场监督管理,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行为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和工作。尽管国家和全行业广大干部、职工作出了许多努力,也取得了重大成绩,但是兽药质量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农业部计划在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中,对所有地方标准进行清理,继续制定二十多项《兽药管理条例》的配套行政规章,如:《兽药GLP》、《兽药GCP》《兽药GSP》等。从而为兽药的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作出更大努力,为畜牧养殖业发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做出贡献! 当前由于我国国情特点,畜牧养殖业以农村散养户为主,集约化养殖所占比重较少,在动物疫病防控方面较发达国家落后,畜禽养殖数目受市场变化和疫病暴发的影响较大,进而波及到整个兽药行业,兽药自身的价格受企业研发生产能力、市场利好、疫病流行、养殖地域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难以进行宏观调控。在中国集约化养殖业的高速持续发展下,离不开抗菌药物的使用。在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前提下,不可能禁用抗生素促生长添加剂尤其是畜禽专用抗生素。在没有更好的替代产品前题下,泰乐菌素作为预防和治疗支原体感染的首选药物,市场对其需求量仍将旺盛不衰。 二、替代产品对泰乐菌素产业的影响 目前国内外抗支原体感染药物主要包括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林可胺类、截短侧耳素类、氨基糖苷类以及喹诺酮类等药物。 养殖业广泛应用的四环素类药物有土霉素和金霉素,包括其注射制剂(如长效土霉素注射液)和预混剂(如土霉素预混剂和金霉素预混剂)。四环素类药物主要用于防治畜禽消化道感染及促生长,对畜禽支原体感染引起的猪气喘病和鸡慢性呼吸道病也有一定疗效。由于四环素类抗生素属人兽共用的抗生素,人医和兽医临床长期广泛应用,病原菌(包括支原体)的耐药现象严重,极大影响它们的疗效。而且随着人们对其耐药及残留危害的关注,这类药物在兽医临床的应用量和应用范围将会逐渐萎缩。 氯霉素类药物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和氟甲砜霉素,它们作为广谱抑菌剂对由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及支原体等多种病原感染都具有良好疗效。由于氯霉素有严重残留危害,目前已禁止将其用于食品动物。氯霉素的衍生物甲砜霉素和氟甲砜霉素毒副作用显著降低,可用于治疗畜禽、水产的多种细菌性疾病。氟甲砜霉素在国外主要用于水产,在我国畜禽养殖的应用也较广泛,主要用于治疗消化道和呼吸道细菌原发和继发感染。氟甲砜霉素具有一定的抗支原体活性,虽然效力远不如大环内酯类药物,但我国兽医临床也将其作为抗支原体感染药物之一。氟甲砜霉素作为畜禽的抗呼吸道感染(包括支原体感染)药物在一定时期内仍有市场。 林可霉素(林可胺类)与泰乐菌素分属不同类抗生素,但在抗菌作用机理上相似,作用于同一靶位,因此存在交叉耐药性。林可霉素对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强于泰乐菌素,但对支原体的效价弱,与泰乐菌相差上1000倍,因此作为抗支原体感染药物的市场潜力远不如泰乐菌素。氨基糖苷类(Aminoglycosides)中的大观霉素对支原体(鸡毒支原体、火鸡支原体、肺炎支原体)有一定作用,目前兽医临床常将其与林可霉素制成复方制剂(利高霉素)用于防治畜禽的呼吸道感染, 有一定的市场。 喹诺酮类药物恩诺沙星是兽医专用抗菌药,对革兰氏阴性菌、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及支原体具有良好抗菌活性,国内外广泛用于治疗畜禽的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但由于喹诺酮类药物也是人医临床抗感染的重要药物,本类药物的不同品种之间存在完全交叉耐药现象,近年来随着本类药物的广泛应用病原菌的耐药性急剧加重,已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潜在威胁,美国FDA经过科学的风险评估,确定肉鸡使用恩诺沙星引起人耐氟喹诺酮空肠弯曲杆菌感染的风险,并于2000年10月26日撤消了恩诺沙星的使用。近年来我国人医和兽医也非常关注本类药物的耐药性问题,对本类药物在养殖业中的使用可能会严格控制。因此其作为抗支原体感染药物的市场前景不被看好。 截短侧耳素类泰妙菌素对支原体具有良好抗菌作用,兽医临床主要用于饲料添加剂预防鸡慢性呼吸道病。泰妙菌素还具有良好的促生长及提高饲料转化率的作用,因此,其作为抗支原体感染药物有一定的市场前景,近年来国内外正在开发其衍生物沃尼妙林及制剂,以期扩大其抗菌谱并提高其抗菌活性,可能对泰乐菌素产业形成一定的竞争。 上述各类抗生素中的抗支原体感染药物在兽医临床均有不同程度的应用。但由于药物临床效力以及国家政策方面的原因,在市场竞争潜力上它们都难以与泰乐菌素相比。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研制开发的替米考星(tilmicosin,泰乐菌素衍生物)以及新大环内酯类泰拉霉素(tulathromycin),不仅对支原体保持了较好的抗菌活性,对胸膜肺炎放线菌的也有较好抗菌作用,将对泰乐菌素形成一定的竞争力。 三、重大疾病对泰乐菌素行业的影响 2006年6-9月,一场被称为“高热病”或“无名高热症”的疫病(现在中国农业部确定为:猪繁殖和呼吸系统障碍综合症-蓝耳病,病原:PRRSV)在中国的大量猪场以不同数量和规模呈灾难性地爆发,造成对养猪业的巨大恐慌,该病在猪不分年龄和品种都易感,并伴有高发病率和死亡率,感染猪群的发病率可高达50%~100%,而死亡率则高达20%~100%。给中国的养猪业造成了巨大损失,一些严重爆发此病的地区,猪的存栏总量下降了60%,而一些中型和小型的养猪场则因此被迫关闭。据官方估计,数以万计头猪在这场疫病爆发中死亡和被销毁。且抗生素的治疗不但不能缓解此病,反而加重此病,加速猪的死亡,特别是在一些没有控制给药的猪场尤为明显。在一些此病多发的地区,已发现极高的死亡率是由于不合理的给药(包括抗生素的治疗)和免疫接种造成。(杨汉春—农业部预防兽医重点实验室—在“亚洲猪病学会第三届学术会议”的发言-武汉-2007年4月) 我国已于2007年1月,完成变异猪蓝耳病病毒对不同年龄猪的致病性实验研究。实验表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可引起仔猪100%发病死亡,80日龄中猪发病死亡率56%,100公斤以上的成猪仍可发病。 到2006年10月该病在全国的蔓延局势缓解,生猪的死亡率明显降低,但因发病期大量繁殖母猪的死亡和被动出栏,造成小猪的补己量(出生量)的大量减少,这在2006年的12月份开始表现出来,并在2007年1-4月表现更为突出,特别是2007年2月份因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春节的来临,大量的生猪被屠宰出栏,加上我国人民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品的提高、饮食习惯的存在,2007年生猪的屠宰量(出栏量)上升,据国家统计季报2007年中国生猪屠宰量较2006年同比增加2.5%以上。 这样中国生猪的存栏从2006年6月到2007年出现明显的波动性:2006年6月底(疾病的发生到死亡有一个过程)开始下降,2006年7-9月份生猪存栏量是低谷(死亡造成),据新华社北京2006年8月7日电商务部最新调查报告;6月下旬全国重点生猪养殖企业生猪存栏量比2005年同期下降13.6% 。 2006年10-11月份生猪存栏量有所上升(病势缓解),2006年12月-2007年3月份生猪存栏量的谷底(大量出栏且补栏无力),2007年4月开始又恢复的趋势,2007年5月开始复苏。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去年底生猪存栏4.9亿头,同比下降2.6%;母猪存栏4700万头,同比下降3.6%。目前,母猪存栏比年初又下降7%。多数散养户存栏量仍较正常水平偏低50-70%。 当前该病已得到明显的控制,疫情影响相对减弱。政府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加之国内生猪养殖效益的不断好转,养猪形势也明显好转,多数规模化养殖企业补栏积极,多数规模化养殖企业存栏水平与正常量相一致,此外,部分散养户补栏意愿也有所增强,弃养比例有所下降。 通过采取上述综合措施,我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全国疫情已得到初步遏制。2007年截至目前,全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发病4.7万头,死亡1.3万头,发病和死亡数分别下降51.5%和35.9%;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增长2.1%,环比增长0.7%;规模饲养发展加快,存栏同比增加7.3%,环比增加2.1%,其中能繁母猪同比增长14.9%;工业饲料销量上升,生猪饲料销售量同比增长6.0%,环比增长5.2%。 从2005年底至2006年6月,中国普遍性的暴发“猪无名高热病”- 猪蓝耳病以及部分地区爆发的禽流感,造成养殖户极度恐慌。这两种疾病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方面造成猪的存栏量的明显下降,饲养量的下降,生猪出栏量的逆势上升,导致饲料消耗的减少,特别是作为抗生素添加剂在动物养殖用量的减少。另一方面养殖户不计成本地盲目性滥用药物,造成药物浪费, 配伍禁忌,猪、鸡群药物中毒等,结果进一步加剧了养殖户的经济损失。上述两方面导致禽药、猪药销售市场持续低迷,以禽、猪养殖业为支柱的兽药企业饱受其苦,多数企业处于半开工或停产状态,而作为养殖业大量使用的抗生素及其制剂需求量的急剧下降,导致抗生素价格,特别是畜禽大量应用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如泰乐菌素的价格波动范围较大。 从2006年6月至今,中国生猪及猪肉产品价格持续走高,禽、猪存栏率开始稳步大幅增加,以及国家加强了对猪蓝耳病和禽流感的免疫预防和疫病监测,养殖业进入恢复期,此时预防和治疗用药开始大量增加,抗生素的价格普遍回升,而普遍应用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如泰乐菌素价格更是有大幅增加。 http://www.epatent.com.cn/news/hangye/nl/200708/news_5804.html 图6-1 2006年6月-2007年3月蓝耳病引起猪发病情况 图6-2 2006年6月-2007年3月蓝耳病引起猪死亡情况 以上资料来源:国家兽医公报 四、国际认证对销售价格所产生的影响 1、COS认证对销售价格的影响 EDMF是欧盟药品主文件"European Drug Master File"的缩写,它是欧盟的药品制剂的制造商为取得上市许可而必须向注册当局提交的活性原料的技术性支持文件,文件应包含原料药品的生产工艺、杂质和理化性质等方面的详细的技术资料和实验数据。欧盟成员国的制药企业将原料药品生产厂商编制的EDMF与其注册文件一起提交给欧盟的药品注册当局审查,EDMF经审查通过后会得到一个编号(Reference No.),此文件也可以同时提交给其他的欧盟成员国的制药企业使用。 中国是欧盟国家原料药的最大的出口国,而在欧盟30个成员国内的药品制剂生产商实际上就是中国出口的原料药物的最终用户,如果这些最终用户要合法地使用中国生产的原料药,就必须要向注册当局提交原料药的技术支持性文件,这时最终用户通常要向原料生产厂家或贸易中间商索取EDMF文件,得到注册当局批准之后才可以使用。 COS(Certificate of Suitability)指的是欧洲药典适用性认证,目的是考察欧洲药典是否能够有效地控制进口药品的质量,这是中国的原料药合法地被欧盟的最终用户使用的另一种注册方式。这种注册途径的优点是不依赖于最终用户,可以由原料药生产厂商独立地提出申请。中国的原料药生产厂商可以向欧盟药品质量指导委员会(EDQM)提交产品的COS认证文件(COS Dossier),申请COS证书,同时生产厂商必须要承诺产品生产的质量管理严格遵循GMP标准,在文件审查和可能的现场考察通过之后,EDQM会向原料药品的生产厂商颁发COS证书。如果作为最终用户的欧盟成员国制剂生产企业准备采用中国生产的原料时,只要在注册文件或变更文件中附上该产品的COS证书复印件即可非常容易地获得批准。 通过COS认证将极大的方便欧洲当地制剂企业采用中国生产的原料,中国医药企业的产品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扩大原料药出口。而没有通过COS的企业将无法参与到这个市场的竞争中来。由此可见,通过COS认证将无疑会提高企业竞争能力,销售价格将高于通过认证之前的价格。 2、FDA对销售价格的影响 FDA隶属于美国卫生服务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的公共卫生事务署(Public Health Service),是美国联邦政府设立最早、资历最老的保护消费者健康、安全和经济利益的国家管理机构之一,是美国政府的一个行政和执法部门。由医生、律师、微生物学家、药理学家、化学家和统计学家等专业人士组成,致力于保护、促进和提高美国国民的健康与安全。局长由美国总统直接任命,管理药物权威由国会通过的、现行的《联邦食品药物及化妆品法》(Federal Food,Drug,and Cosmetic Act,FFDCA)及其修正案授予。目前,FDA是国际上公认的有影响的食品药物管理机构。 FDA管理的内容很广,有食品、药物(处方药,柜台药,一般药)、医疗器械(人用、兽用)、生物制品(疫苗、血液制品)、动物(家畜、宠物、野生动物等)饲料和兽药、化妆品、放射性产品以及化合物产品。兽药只是其辖权范围内的一小部分。 FDA总的职责是通过及时保证其辖区内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产品上市后使用的持续安全性,来加强和维护公众的安全、卫生和健康。①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确保美国市场上的食品是安全、卫生和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确保人药、兽药、生物制品和医疗器械是安全和有效的;化妆品是安全无害的;能产生辐射的电子产品是安全的。②产品信息方面:保证其辖区内的所有产品所提供的信息是正确的、诚实的。③执法方面:确保其辖区内所有的产品都符合美国法律和FDA法规。一且发现不符合法律法规的产品,及时使之改正。在必要时,给予起诉或严厉处罚。并将任何不安全或不合法的产品撤销出市场。 FDA根据管理内容与职责的不同分为兽医中心(Center for Veterinary Medicine,CVM)、生物学评价与研究中心(Center for Biologics Evaluation and Research,CBER)、食品安全与应用营养学中心(Center for Food Safety and Applied Nutrition,CRSAN)、器械与放射保健中心(Center for Devices and Radiological Health,CDRH)、药物评价与研究中心(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CDER)、国家毒物学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Toxicological Research,NCTR)、法规事务办公室(Office of the Regulatory Affairs,ORA)和局长办公室(Office of the Commissioner,OC)六个中心两个办公室。他们彼此职权分明,相互协调来完成FDA所有任务。其中,CVM是专门针对兽药管理而设立的机构。 兽医中心(CVM)是依据FFDCA设立的专门负责兽药管理的消费者保护机构,由六个专设办公室组成。主要通过执行FFDCA及其他相关法规来保证美国市场上提供的兽用产品是安全、有效的,从而满足公共卫生和动物卫生需要。 中心主任办公宝(Office of the Center Director )由中心主任/副主任、政策运转主任、政策规章主任/副主任和程序执行主任四个动物保健委员会组成。负责CVM所有事务的管理。如CVM有关研究、管理、科学评估、执法和监督政策与活动的制定与协调;提供CVM系统的计划、规划、预算、管理和数据支持,制定和修订中心公平雇佣程序;审评新兽药申请(New Animal Drug Application)和筒式新兽药申请(Abbreviated New Animal Drug Application)及相关诉讼会取消时发布相关通知;授权动物可食性食品上市,用于治疗动物的研究用新兽药、研究药物豁免、饲料添加剂使用等许可证;代表CVM开展相关活动,与公众、生产商、其他政府机构、国家以及国际组织进行交流与沟通。 管理办公室(Office Of Management)专门负责有关行政和技术方面的难点问题解决,是CVM执行任务时需要的一个服务性和维护性机构。经修订,由以前的行政管理处(Administrative Staff)、通讯处(Communications Staff)、项目计划与评估处(Program Planning and Evaluation Staff)及信息资源管理处(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Staff)改为目前的管理服务处(Management Services Staff)、财政计划处(Budget and Finance Program)和信息资源管理处。 新兽药审评办公室(Office of New Animal Drug Evaluation)有食品动物治疗用药物处(Division of Therapeutic Drags for Food Animals)、非食品动物治疗用药物处(Division of Therapeutic Drags for Non-Food Animals)、生产技术处(Division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生产动物药品处(Division of Production Drags)和人类食品安全处(Division of Human Food Safety)。主要负责审评企业或个人为获得某新兽药产品上市和生产许可而提交的证明药物符合批准标准的说明性材料。审评材料的全面性和充分性;评估新兽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包括对使用动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经药物治疗后的动物源性食品对消费者的安全性以及新兽药使用对环境的影响作用。评估新兽药产品的生产方法和生产程序。审评后负责向中心主任提出合理建议,如是否应该给予批准或豁免申请,或要求提交进一步资料等。并在新兽药中请批准大会上提供技术支持,发表专家意见。其审核结果直接决定了该新兽药能否给予上市。另外,该办公室还会与有关单位合作制定和实施与新兽药使用等有关的规章和政策法规;评价本部门所有活动,保证所有活动都严格遵守《国家环境政策法》。同时为进一步完善新兽药的批准程序,积极参与国际相关各项合作项目。 监察和执法办公室(Office of Surveillance and Compliance) 由监察处(Division of Surveillance)、执法处(Division of Compliance)和动物饲料处(Division of Animal Feeds)组成。负责协调FDA各个办公室工作,监控CVM管理范围内的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兽用医疗器械、其他兽用产品以及有关兽用产品的生产设备,确保所有上市后的这些产品能持续、安全、有效地使用。负责为中心主任提供制定FDA权限内所有产品的监督计划建议;开展和审评监督与监测项目,确保兽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检测动物传染病肠内病原体对抗菌药的耐药性。计划,制定,监控和评估中心的监督和执法程序,并协调其他执行领域以确保已上市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指导,开展科学研究,在中心要求的正式听证会上提供科学依据;为中心主任就已批准申请的修改或撤消提供建议;制定,协调,指导中心生物学研究监控项目以确保新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申请批准所依据的有关信息的可靠性。在需要时,为中心提供有关流行病学方向的专家意见。其职责主要通过遍布全国的科学研究和分析者来完成,农业部、环境保护局和州与联邦有关机构也积极参与相关活动。 研究办公室(Office of Research) 由化学残留处(Division of Residue Chemistry)、动物研究处(Division of Animal Research)、动物与食品微生物处(Division of Animal and Food Microbiology)组成。负责开展研究以支持FDA管理的现有的和正在进展中的问题;与其客户合作,提出确保动物源性食品和动物保健品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在相关领域寻求并开发公开的国际性研究项目。 少使用和少数动物兽药发展办公室(Office of Minor Use & Minor Species Animal Drug Development)该办公室是为响应2004年《少使用和少数类动物保健法》(Minor Use and Minor Species (MUMS) Animal Health Act)的呼吁而于2005年9月20日正式修订公布的。目的以解决美国目前所关注的少使用和少数类动物用药不足的这一现状问题。负责授权少使用和少数动物用的新兽药上市;增加未批准新兽药准予合法上市用于MUMS的药物清单;相关MUMS法律规章出版后,负责拨发资金支持MUMS药物批准或有条件批准;负责制定有关MUMS新兽药审批标准的法律法规,井协助新兽药审评办公室发展有条件批准MUMS用药的规章和政策法规。 五、泰乐菌素价格波动分析 国内的主要生产商主要是为了扩大整体泰乐菌素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占有率;稳定领先地位,击败竞争对手而做的价格策略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层面的竞争: 1、同类产品的竞争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主要是95年以后),农村散养迅速发展,兽药的生产发展速度较慢,跟不上养殖需求,迫使在养殖过程中使用一些人用药物来代替兽药的作用。这些产品虽然疗效一般但广大养殖户没有其他选择,虽然到了90年代逐步推出了泰乐菌素等这样的动物专用药品,但由于消费习惯、专业知识和短期利益的影响加上原来使用产品价格低廉,低价人用药依然占有很大部分市场,随着相关公司产能的增加,在大力度宣传推广产品的同时,主动采用价格策略,为泰乐菌素在国际国内争取巨大市场份额。 图6-3 2000-2006年国内销售增长情况 2、同种产品的竞争 2002年前,由于市场上只有西安亨通和山东鲁抗两个厂家生产泰乐菌素,能够协同开拓市场,维护较稳定的价格体系,2002年后,宁夏多维上马泰乐菌素生产线,其市场销售策略采用低价渗透的策略,意欲抢占原本亨通和鲁抗的市场份额,在这种情况下,原来领先的生产商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采用分品种对不同的终端用户、分渠道对不同的经销商定价的销售策略,利用良好的质量、品牌,稳固和扩大了在国内泰乐菌素的市场占有率,同时也扩大了泰乐菌素在行业里的总体份额,巩固了行业领导者的地位,正是因为行业领导者的地位,今年五月底,由于疫病得到控制,泰乐菌素的价格在短短的四个月内上浮30%左右。 2007年下半年和2008年度,泰乐菌素的价格据预测价格不会下跌,目前价格已提高不少(特别是原料价格) 图6-4 国内三家企业泰乐菌素原粉价格变动图 图6-4 国内三家企业泰乐菌素原粉价格变动图 图6-4 国内三家企业泰乐菌素产能变动图 3、影响养殖企业采购兽药产品的因素 图6-7 影响兽药产品采购的相关因素对比 从上表可以看出,91.4%的养殖企业认为兽药质量是采购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其次才是其他的方面,但也有其他不同看法,如64.7%的养殖企业认为价格和功能疗效是他们选择兽药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同时,养殖企业对兽药产品的GMP认证十分重视。 4、养殖企业采购兽药产品渠道分析 在各种兽药采购渠道中,养殖企业对指定代理商或经销商的依赖性最大,其次就是直接从生产厂家直接采购。其它渠道则是补充。2005年渠道采购的最大变化是养殖企业从兽药生产厂家直接采购的数量较大。如下图所示。 图6-8 养殖企业兽药采购对象分析 第七章 泰乐菌素产业发展趋势预测 一、技术特点分析 (一)国内主要生产厂家的主要生产特点分析 表7-1 国内三家的特点分析 比较项目 西安亨通光华泰乐菌素生产线 山东鲁抗泰乐菌素生产线 宁夏多维泰乐菌素生产线 设备与设施 发酵罐结构 120m3、180m3不锈钢罐 12个42m3碳钢罐 60m3碳钢罐120m3不锈钢罐 发酵罐辅助设备(电机及减速机) 德国弗兰德公司、西门子、及德国S.E.W公司 国外和国产 国产 空气压缩机 进口美国、日本空气压缩机 国产 国产 碟片式分离机 德国韦斯伐利亚原装离心机 国产 国产 发酵罐控制系统 发酵罐采用DCS控制系统 一般控制系统 一般控制系统 泰乐菌素生产线设备管道 全部采用不锈钢 部分采用碳钢 部分采用碳钢 通风空调系统 冷冻机组制冷量30000KW 冷冻机组制冷量18000KW 冷冻机组制冷量15000KW 口服液高速贴标机 台湾产 国产 国产 全自动数粒包装联动生产线 国外独资 国产 国产 生产工艺 发酵周期 7天 8天 8天 生产工艺 1992年国内首家引进,进行工业化生产 1999年开始试生产 2001年开始试生产 菌种方面 采用多种手段,包括搭载载人飞船 常规的物理、化学诱变手段 常规的物理、化学诱变手段 质量 质量标准 EP5.4 EP5.0 中国兽药典 检验方法 EP5.4 EP5.0 中国兽药典 质量认证 中国农业部GMP;澳大利亚兽药GMP 中国农业部GMP 中国农业部GMP 环境保护 CASS法 一般污水处理工艺 一般污水处理工艺 产能 800吨/年 150吨/年 750吨/年 二、竞争模式分析 1、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模式选择 1)国内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现状 根据国际经济与商务的一般原理,制造商在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上遵循如下的渐进程序(Franklin R. Root著,杨介中译《国际行销管理学》(台湾)巨浪出版社,1987年,P20):先从风险最小,同时控制程度也是最低的间接出口开始,逐渐地走自营直接出口,再发展到海外建立合资或出口子公司和独资企业,相应的对品牌控制力增强,经营风险也随之增加。许多国际跨国公司在进入我国市场都采取了类似的程序模式。 图7-1 制造商拓展国际市场的演进方式 一个国家在其投资发展周期上存在四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外来投资和对外投资都很少或者没有,因为没有独特的技术,对外来投资也不持欢迎态度。在第二阶段,国内经济有了发展开始吸引外资,而对外投资仍然很少,对外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外国技术或“购买”进入外国市场的权利。在第三阶段,本国企业逐渐成长,外来资本和对外直接投资都在增长,该国在直接投资领域开始参与国际分工,第四阶段该国成为直接投资净输出国,对外投资大于外资的流入,这表明该国企业的资金技术实力都十分雄厚。有关专家认为,我国目前的状态处在第二到第三阶段之间,更偏重第二阶段. 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呈现的特点: (1)出口贸易是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主要形式 我国有自营进出口权中小企业,其主要的跨国经营方式是通过产品的直接出口贸易。还有相当一部分小企业依附于专门从事对外贸易业务的外贸公司来出口。随着我国外贸经营权的进一步放开,随着经营权登记制的实行,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自营出口来参与国际经营。 (2)我国中小企业的海外跨国公司不乏成功的例子 海尔,TCL,联想,天狮集团,华为,中兴,万向等一批企业已经成功的建立了自己的海外跨国公司。 (3)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跨国投资主要以合资企业为主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资本和资源有限,抗御风险能力较差,国外市场差异大等因素制约,且合资比直接投资在融资,管理,技术,营销等方面更具效率性和灵活性,所以大多数企业选择合资方式来实现跨国经营。 (4)我国企业的经营范围主要以贸易型和资源型为主,投资领域和投资区域相对集中 根据统计,贸易型和资源型企业占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60%以上,而生产型境外企业,资源开发型境外投资则只占总额的30%,这与我国目前在国际中的比较优势是符合的:我国目前由于具有劳动力成本低,资源成本相对国际上的其他国家也具有一定优势,许多国外的跨国公司纷纷将生产基地;R&D基地移向中国,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的生产中心。而目前由于我国在石油等基础原材料短缺,以中石油为代表的中国公司为了国家的能源安全开始在中亚等地区投资建立资源型企业。除此之外,近年来的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轻工、纺织、家用电器等机械电子类和服装类企业。投资项目多集中在投资环境好、政局稳定的国家和地区,尤以亚洲和非洲发展中国家最为集中。 2)我国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困难 (1)规模小,优质产品少,品牌效应低,竞争力弱。由于在生产规模和资本积累方面的劣势,我国的中小型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普遍偏低,生产成本高,产品和技术大多处于模仿阶段,自主创新较少,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2)中小企业的资金不足,而且融资的机会少,渠道狭小。大多数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总体规模较小,企业普遍缺乏资金。国际竞争力强的企业大多是一些规模巨大、实力雄厚的企业或企业集团,这符合规模竞争、降低成本的要求,而中国类似这样的具有很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则微乎其微。 (3)产品质量整体水平不高,导致企业缺乏竞争力。目前,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以出口为主,我国出口产品基本上靠低价格竞争,由于质量水平低,技术含量低,导致附加值也低。有的产品尽管出口数量很大,但销售额不大,创利能力差。这与我国利用资源参与竞争,但技术、管理等因素没有形成资源竞争优势有关。 (4)名牌竞争实力较弱。市场竞争的高级阶段是品牌的竞争。拥有名牌就拥有市场,而且市场竞争越激烈,品牌集中的速度越快,名牌效应越大。世界名牌产品出口能力都很强,而我国的国际名牌产品不多。我国出口的大部分是初加工、粗加工、低档次、低质量、低附加值的产品,大多采用外国牌子或商标。如青岛啤酒、健力宝饮料在美国市场上有一定声誉,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名牌。我国企业对品牌的管理目前处于消极保护或“价值”炒作水平,偏重品牌的塑造与影响,并不明白品牌的开发利用与技术开发设计、销售渠道开发能力的实质联系。 (5)企业跨国经营营销渠道不畅,营销观念、市场调研意识落后。目前,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方式主要以贸易为主。近年来,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份额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真正通过我国自己的营销渠道进入市场的产品却很少。大量的产品是通过外国企业的营销渠道进入国际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工业企业实际上只赚取了很少的加工利润,大量的潜在收益流失了,这就大大削弱了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国际竞争消极保护或“价值”炒作水平,偏重品牌的塑造与影响,并不明白品牌的开发利用与技术开发设计、销售渠道开发能力的实质联系。 从营销观念看,我国企业的营销导向仍主要停留在市场需求导向阶段,当某一新的市场需求产生或新兴行业形成时,便会一哄而上,导致重复投资。而跨国公司的营销导向始终是市场竞争导向,其定价策略、宣传策略、销售渠道选择策略及技术转让策略等均服从于营销导向。 跨国公司一般将市场调研作为营销战略的核心内容,为了减少投资失误,不惜投入重金进行生产前的市场调研,力求客观,而且重点放在竞争力上,根据竞争对手的实力调整投资方案;同时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信息网,及时反馈市场信息,随时进行经营策略的调整,而我国企业重视产品出来后的广告宣传和推销,对现代营销战略中的市场调研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则认识不足。 (6)企业缺乏从事跨国经营的高素质人才,尤其是擅长跨国经营的企业家。跨国企业普遍缺乏熟悉法律、精通业务、懂管理、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这是制约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和境外投资的重要因素。就中小企业而言,涉外经营人才的匮乏更是制约其海外开拓的一大瓶颈。 综合以上因素,由于现阶段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主要还是采用中国企业目前由于在生产用土地,能源,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方面都比国外企业具有比较优势,因而可以比其他国家更经济更便宜的生产出商品来。同时,如果产品属于标准化产品,产品可以为所有的用户所用,增加规模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随着电子商务的推动,企业可以通过这种手段降低产品服务,国际营销和国际促销方面的费用。同时泰乐菌素所处的行业的进入壁垒较高,其他的竞争者要模仿企业的模式需要花费高昂的代价。同时公司的生产规模也允许企业寻求规模效应。由于低成本可以给企业带来高额的边际效益,通过实施低成本战略,企业可以将高额边际收益再投到新装备和现代化设施上,从而保持低成本的地位,形成低成本,高市场占有率,高收益和更新装备的良性循环,因此采取这种战略是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 2、中国企业泰乐菌出口情况 2007年上半年,我国累计出口泰乐菌素出口量同比上升13%,今年上半年,泰乐菌素的出口价格整体呈上升趋势。从全球区域市场出口份额比较,欧盟、拉美、东南亚依然是我国泰乐菌素主要消费地区,3大地区进口量占到国内出口总量的80%以上的份额。其余地区数量都比较少。(www.healthoo.com) 表7-2 泰乐菌素出口市场按照区域划分 区域 国别 东南亚 台湾、日本、韩国、泰国、新加坡、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朝鲜、缅甸、印度尼西亚 欧盟 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英国、丹麦、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芬兰、瑞典 中东 埃及、约旦、伊朗、阿联酋 北美 美国、加拿大 南亚 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 拉美 哥伦比亚、阿根廷、秘鲁、委内瑞拉 非洲 南非、尼日利亚 太平洋 澳大利亚、新西兰 欧洲其他 俄罗斯、波兰、罗马尼亚、乌克兰 (www.healthoo.com) 表7-3 2007年1-6月泰乐菌素出口国别及所占比例 排序 国别 数量份额 排序 国别 数量份额 1 德国 18.35% 27 美国 0.64% 2 荷兰 8.23% 28 孟加拉国 0.56% 3 墨西哥 7.12% 29 伊朗 0.52% 4 意大利 6.09% 30 新西兰 0.48% 5 马来西亚 5.93% 31 秘鲁 0.45% 6 印度 5.86% 32 澳大利亚 0.44% 7 智利 5.04% 33 白俄罗斯 0.36% 8 泰国 4.40% 34 厄瓜多尔 0.34% 9 比利时 3.58% 35 尼日利亚 0.30% 10 台湾省 3.23% 36 印度尼西亚 0.29% 11 西班牙 3.00% 37 乌克兰 0.27% 12 哥伦比亚 2.56% 38 沙特阿拉伯 0.23% 13 新加坡 2.48% 39 香港 0.22% 14 韩国 2.35% 40 伊拉克 0.20% 15 叙利亚 2.04% 41 黎巴嫩 0.16% 16 阿根廷 1.91% 42 阿联酋 0.16% 17 越南 1.91% 43 也门共和国 0.09% 18 南非 1.59% 44 拉脱维亚 0.09% 19 埃及 1.50% 45 加拿大 0.06% 20 巴西 1.37% 46 萨尔瓦多 0.06% 21 约旦 1.10% 47 保加利亚 0.04% 22 巴基斯坦 1.05% 48 多米尼加 0.04% 23 委内瑞拉 0.91% 49 摩洛哥 0.04% 24 以色列 0.81% 50 希腊 0.02% 25 菲律宾 0.78% 51 乌拉圭 0.02% 26 日本 0.75% 52 波兰 0.00% (www.healthoo.com) 3、中国企业相对国外企业的成本对比分析 众所周知,中国企业的制造成本低于欧美企业。但是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的成本具体的对比是怎样的,本文试图用地处中国西部的一家制药企业的成本对比,对这一问题加以说明: 表7-4 汉江药业能源成本价(含税) 水:0.81元/吨 电:0.58元/度 汽:91.59元/吨 一般固体废物:241.27元/吨 危险废物:892.34元/吨 废水:2.12元/吨 含硫废液:2.36元/吨 氮气:0.96元/m3 压缩气:0.5元/m3 仪表用气:0.96元/m3 冷液:29元/小时 汉江生产成本与沿海成本比较 1)运输分析 汉江运输成本成本占生产总成本1.5~2.5%; 汉江药业: 主要溶剂供应地:陕西\甘肃\四川,平均运距700KM左右。重量占原料运输总量90%,运输方式:汽车\火车 化工中间体:主要供应地:江苏\浙江\山东,平均运距2000KM左右,重量占运输总量10%,运输方式:汽车。 2)劳动力成本分析 汉江药业人均工资支出:1200~1500元/月,占总成本8~12% 3)能源成本 电:汉江药业地处中国的能源中心,企业实行双回路供电,供电充分系统有保障;汉中供电公司电价0.45元/KWH左右。 工业蒸汽:汉中\用煤生产蒸汽,成本较低 水:汉中水力资源丰富. 4)环保 欧美环保要求高于汉中 表7-5 企业成本对比分析 项目 汉江 浙江 上海 劳动力 汉中劳供应充分,人员工资低,企业有熟练工人 劳动力来源于中国西北和西南,工资较高 劳动力来源于中国西北和西南,工资高 原料运输 汉江原料运输距离700Km,成本略高 浙江原料运输距离300Km,成本略低 上海原料运输距离200Km,成本略低 电 处中国能源中心,供应充分,汉江双回路供电 处中国东边,电供应紧张,电价高,经常限电和停电 处中国东边,电供应紧张,电价高,经常限电和停电 煤 汉中煤供应充分,平均运距 煤供应较困难,平均运距 不能用煤,只能用燃气 水 水供应充分,汉江有水井,成本低 水供应充分, 成本低 水供应困难,水价高 项目 汉江 浙江 上海 欧洲 员工月平均工资(元) 1200~1500 2500~3000 3000~350 1500 Euros 原料运输距离 700Km 300Km 200Km 公用系统 电 0.45KWh 0.55 KWh 0.55 KWh 蒸汽 91(RMB)/t 120(RMB)/t 240(RMB)/t 水 0.8(RMB)/t 0.8(RMB)/t 2.4(RMB)/t 废水处理 2.12(RMB)/t 2.12(RMB)/t 4.0(RMB)/t 因素 占总成本比例 汉江 上海 浙江 人工成本 8%~12% 1 10% 2.0 20% 1.3 13% 运费 1.5%~2.5% 1 2% 0.6 1.0% 0.6 1.0% 原料成本 40%~50% 1 48.5% 1 48.5% 1 48.5% 电价 5%~10% 1 8% 1.2 13% 1.2 11% 水 1 3 1 蒸汽 1 2.5 1.3 环保费用 3%~5% 1 4% 1.25 5% 1 4% 设施费用(拆旧和备维护) 10%~15% 1 12.5% 1.0 12.5% 1.0 12.5% 其它费用(前费用) 10%~20% 1 15% 1.4 22% 1.3 20% 合计 100% 1.2 121% 1.1 110% 欧洲生产成本构成 因素 人工成本 原料成本 能源及环保 设施费用(拆旧和设备维护) 其它费用(期前用) 占总成本比例 20~25% 25~35% 20~30% 10~15% 综合分析: 同样条件下,上海的生产成本高于汉江20%,浙江的生产成本高于汉江10%左右。中国由于劳动力成本、管理成本、能源成本等较低,生产成本低于欧洲生产成30~40%左右。 由以上分析可知,中国企业的生产成本低于欧洲企业30-45%。 三、市场应用前景 泰乐菌素的强抗支原体特性良好的促生长作用及其低毒无残留的特点,使其在国际上被广泛的应用于畜禽饲养业,泰乐菌素是世界上公认的防治畜禽支原体病的首选药物。美国是世界上生产和使用泰乐菌素最多的国家之一.日本50%以上的猪饲料中选用了泰乐菌素,意大利40%以上的畜禽饲料添加了泰乐菌素在我国泰乐菌素首选应用于兽医临床。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才开始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长期以来我国使用的泰乐菌素主要依靠进口,受其价格因素的影响制约了泰乐菌素在我国畜牧业特别是饲料行业的使用,我国于1992年西安亨通光华制药有限公司首先从国外引进泰乐菌素菌种,94年工业化生产,由国家开发银行投资4.5亿元,总投资8亿多元,形成年产800吨的生产能力,成为中国最大的泰乐菌素生产基地,其产品各项性能指标均符合或超过英国兽药典B.P(V)98版的规定,达国际水平。1999年山东鲁抗舍里乐公司,2001年宁夏多维泰瑞制药有限公司也先后开始生产泰乐菌素。中国兽药监察所用国产泰乐菌素和进口泰乐菌素,分别对人工接种鸡毒支原体强毒的发病鸡和人工接种猪肺炎支原体强毒的发病猪进行了治疗和增重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以500ppm浓度给鸡饮水每天只饮两次,连饮3-5天,20天后统计其成活率均为96%,增重率国产组为l52.6%,进口组为109.8%,国产组比进口组高42.8%;以5-13mg/kg体重给猪肌肉注射每天1-2次,7天为一疗程,连续使用两个疗程后,统计发病猪的治愈率均为81.8%.增重率国产组为82.8%,进口组为81.9%。说明国产泰乐菌素与进口泰乐菌素具有相同的治疗效果,增重效果国产组表现更为明显,而国产泰乐菌素的价格比进口泰乐菌素低很多,使用成本低,投入产出比高,为泰乐菌素在我国畜牧业的广泛使用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此外,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对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存在着越来越多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主要体现在人畜共用抗生素造成的交叉耐药性和供食用动物组织的药物残留对人体可能有毒副作用等方面,如欧盟已对一些饲料级抗生素颁布了禁用令.瑞典则全面禁止了抗生素在饲料中的使用,而欧盟以外的不少国家和地区包括欧盟成员国英国和德国,则对包括泰乐菌素在内的多种饲料级抗生素仍持肯定的态度,特别是美国和加拿大抗生素产量中相当大的部分仍然被用作动物促生长药物,认为只要科学合理的使用,特别是注意将人用和畜用抗生素分开,就可最大限度地消除其不良影响。我国饲料添加剂工业起步较晚,但对这种争论同样有所响应,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挑战,适应国际畜牧业发展的需要,提高我国畜牧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我国畜牧业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为此我国已抓紧修订有关饲料中使用抗生素的管理规定和制定相关药物残留标准,建立完善的监督和检测体系,严格限制人畜共用抗生素和毒副作用大、残留量高的抗生素在饲料中使用。泰乐菌素以其高效、低毒、无残留和动物专用、不与人类产生交叉耐药性的卓越品质必将占据越来越大的使用空间。因此,随着我国泰乐菌素产量与质量的不断提高,伴随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泰乐菌素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畜禽饲养业,服务于我国的畜牧业。 参考文献 [1] Althaus R.L., Torres A., Montero A., Balasch S. and Molina M.P. (2003). Detection limits of antimicrobials in ewe milk by Delvotest photometric measurements. J. Dairy Sci. 86, 457-463. [2] Ammida N.H.S., Volpe G., Draisci R., delli Quadri F., Palleschi L. and Palleschi G. (2004). Analysis of erythromycin and tylosin in bovine muscle using disposable screen printed electrodes. Analyst 129, 15-19. [3] Anadón A. and Reeve-Johnson L. (1999). Macrolide antibiotics, drug interactions and microsomal enzymes: implications for veterinary medicine. Res. Vet. Sci. 66, 197-203. [4] Anderson R.C., Worth H.M., Small R.M. and Harris P.N. (1966). Toxicological studies on tylosin: its safety as a food additive. Food Cosmet. Toxicol. 4, 1-15. [5] Atef M., Youssef S.A.H., Atta A.H. and El-Maaz A.A. (1991). Disposition of tylosin in goats. Br. Vet. J. 147, 207-215. [6] Baggot J.D. (1978). Some aspects of 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 in veterinary medicine: principles of pharmacokinetics. J. Vet. Pharmacol. Ther. 1, 111-118. [7] Baggot J.D. and Gingerich D.A. (1976). Pharmacokinetic interpretation of erythromycin and tylosin activity in serum after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of a single dose to cows. Res. Vet. Sci. 21, 318-323. [8] Baltz R.H., Seno E.T., Stonesifer J. and Wild G.M. (1983). Biosynthesis of the macrolide antibiotic tylosin. A preferred pathway from tylactone to tylosin. J. Antibiot. 36, 131-141. [9] Baltz R.H. and Seno E.T. (1988). Genetics of Streptomyces fradiae and tylosin biosynthesis. Annu. Rev. Microbiol. 42, 547-574. [10] Botsoglou N.A. and Fletouris D.J. (2001). Antimicrobial drugs. In: Drug Residues in Foods. Pharmacology, Food Safety, and Analysis., Marcel Dekker, Inc., New York, NY, USA, pp. 27-115. [11] Burrows G.E. (1980). Pharmacotherapeutics of macrolides, lincomycins, and spectinomycin. J. Am. Vet. Med. Assoc. 176, 1072-1077. [12] Burrows G.E., Barto P.B., Martin B. and Tripp M.L. (1983). Comparative pharmacokinetics of antibiotics in newborn calves: chloramphenicol, lincomycin, and tylosin. Am. J. Vet. Res. 44, 1053-1057. [13] Burrows G.E., Barto P.B. and Martin B. (1986). Antibiotic disposition in experimental pneumonic pasteurellosis: gentamicin and tylosin. Can. J. Vet. Res. 50, 193-199. [14] Cacciapuoti A.F., Loebenberg D., Moss E.L., Jr., Menzel F.W., Jr., Rudeen J.A., Naples L.R., Cramer C.L., Hare R.S., Mallmas A.K. and Miller G.H. (1990). Microbiological and pharmacokinetic studies of acyl demycinosyltylosin and related tylosin derivatives. J. Antibiot. (Tokyo) 43, 1131-1136. [15] Caldwell D.Y., McReynolds J.L., Young S.D., Caldwell D.J. and Hargis B.M. (2000). Development of a rapid and inexpensive assay for the nonspecific detection of antimicrobial residues in chicken egg yolks and neonatal yolk sacs. J. Agric. Food Chem. 48, 6431-6434. [16] Carletti M., Gusson F., Zaghini A., Dacasto M., Marvasi L. and Nebbia C. (2003). In vitro formation of metabolic-intermediate cytochrome P450 complexes in rabbit liver microsomes by tiamulin and various macrolides. Vet. Res. 34, 405-411. [17] Carter K.K., Hietala S., Brooks D.L. and Baggot J.D. (1987). Tylosin concentrations in rat serum and lung tissue after administration in drinking water. Lab. Anim. Sci. 37, 468-470. [18] Cester C.C., Ganiere J.P. and Toutain P.L. (1993). Effect of stage of oestrous cycle on tylosin disposition in genital tract secretions of cows. Res. Vet. Sci. 54, 32-39. [19] Chan W., Gerhardt G.C. and Salisbury C.D.C. (1994). Determination of tylosin and tilmicosin residues in animal tissues by reversed-phase liquid chromatography. J. AOAC Int. 77, 331-333. [20] Cherlet M., De Baere S., Croubels S. and De Backer P. (2002). Quantitation of tylosin in swine tissues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mbined with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Anal. Chimica Acta 473, 167-175. [21] 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 (2005). Tylosin. In: Electronic 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 Available at: http://ecfr.gpoaccess.gov (accessed 20 January, 2006). [22] Codony R., Compañó R., Granados M., García-Regueiro J.A. and Prat M.D. (2002). Residue analysis of macrolides in poultry muscle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electrospray mass spectrometry. J. Chromatogr. A 959, 131-141. [23] Commission Regulation (2002). Commission Regulation (EC) No 1181/2002 of 1 July 2002 amending Annex I of Council Regulation (EEC) No 2377/90 of 26 June 1990. A Community procedur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maximum residue limits for veterinary medicinal products in foodstuffs of animal origin. Off. J. Eur Commun. L 172, 2.7.2002, p. 13. [24] Available at: http://ec.europa.eu/enterprise/p ... 2002_07_01-1181.pdf (accessed 18 August, 2006). [25] Council Regulation (1990). Council regulation (EEC) No 2377/90 of 26 June 1990 laying down a Community procedur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maximum residue limits for veterinary medicinal products in foodstuffs of animal origin. Off. J. Eur. Commun. L 224, p. 1. as amended by Commission Regulation (EEC) No 762/92 (Off. J. Eur. Commun. L 83, 28.3.1992, p. 14.), Council Regulation (EC) No 434/97 (Off. J. Eur. Commun. L 67, 7.3.1997, p. 1.), and Council Regulation (EC) No 1308/99 (Off. J. Eur. Commun. L 156, 23.6.1999, p. 1.). [26] http://pharmacos.eudra.org/F2/mr ... 377-20050711-en.pdf (accessed 20 January, 2006). [27] Delépine B., Hurtaud D. and Sanders P. (1994). Identification of tylosin in bovine muscle at the maximum residue limit level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using a particle beam interface. Analyst 119, 2717-2721. [28] Delépine B., Hurtaud-Pessel D. and Sanders P. (1996). Multiresidue method for confirmation of macrolide antibiotics in bovine muscle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J. AOAC Int. 79, 397-404. [29] De Liguoro M., Anfossi P., Angeletti R. and Montesissa C. (1998). Determination of tylosin residues in pig tissues using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Analyst 123, 1279-1282. [30] Draisci R., Palleschi L., Ferretti E., Achene L. and Cecilia A. (2001a). Confirmatory method for macrolide residues in bovine tissues by micro-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J. Chromatogr. A 926, 97-104. [31] Draisci R., delli Quadri F., Achene L., Volpe G., Palleschi L. and Palleschi G. (2001b). A new electrochemical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for the screening of macrolide antibiotic residues in bovine meat. Analyst 126, 1942-1946. [32] Dubois M., Fluchard D. Sior E. and Delahaut P. (2001). Identific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five macrolide antibiotics in several tissues, eggs and milk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electrospra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J. Chromatogr. B 753, 189-202. [33] Dudriková E. and Lehotský J. (1998). A comparison of liquid chromatographic and microtitre test procedures for determining the depletion of tylosin in healthy lactating cows. Milchwissenschaft 53, 90-92. [34] Dudriková E., Sokol J. and Nagy J. (1999). Liquid chromatographic determination of tylosin in mastitic cow’s milk following therapy. J. AOAC Int. 82, 1303-1307. [35] Duthu G.S. (1985). Interspecies correlation of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erythromycin, oleandomycin, and tylosin. J. Pharm. Sci. 74, 943-946. [36] El-Sayed M.G.A., El-Attar H.M., Atef M. and Yousif M. (1986). Pharmacokinetic profile of tylosin in mastitic cows. Dtsch. Tierärztl. Wschr. 93, 326-328. [37] EMEA (1997). Tylosin. Summary report (3). Committee for Veterinary Medicinal Products, EMEA/MRL/205/97-FINAL. [38] EMEA (2000). Tylosin (extension to eggs). Summary report (4). Committee for Veterinary Medicinal Products, EMEA/MRL/732/00-FINAL. [39] EMEA (2002). Tylosin (extension to all food producing species). Summary report (5). Committee for Veterinary Medicinal Products, EMEA/MRL/829/02-FINAL. [40] European Pharmacopoeia 5.0 (2004). Tylosin for veterinary use. Directorate for the Quality of Medicines of the Council of Europe, Council of Europe, Strasbourg, vol. 2, 2647-2648. [41] Fish B.J. and Carr G.P.R. (1986). Pharmacopoeial procedure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ylosin factors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J. Chromatogr. 353, 39-50. [42] Furusawa N. (2001). Transference of dietary veterinary drugs into eggs. Vet Res. Commun. 25, 651-662. [43] Gaynor M. and Mankin A.S. (2005). Macrolide antibiotics: binding site, mechanism of action, resistance. Front. Med. Chem. 2, 21-35. [44] Gingerich D.A., Baggot J.D. and Kowalski J.J. (1977). Tylosin antimicrobial activity and pharmacokinetics in cows. Can. Vet. J. 18, 96-100. [45] González de la Huebra M.J. and Vincent U. (2005). Analysis of macrolide antibiotics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 J. Pharmac. Biomed. Anal. 39, 376-398. [46] González de la Huebra M.J., Vincent U., Bordin G. and Rodríguez A.R. (2005). Determination of macrolide antibiotics in porcine and bovine urine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to coulometric detection. Anal. Bioanal. Chem. 382, 433-439. [47] Halling-Sørensen B., Sengeløv G., Ingerslev F. and Jensen L.B. (2003). Reduced antimicrobial potencies of oxytetracycline, tylosin, sulfadiazine, streptomycin, ciprofloxacin, and olaquindox due to environmental processes. Arch. Environ. Contam. Toxicol. 44, 7-16. [48] Hamill R.L., Haney M.E., Jr., Stamper M. and Wiley P.F. (1961). Tylosin, a new antibiotic. II. Isolation, properties, and preparation of desmycosin, a microbiologically active degradation product. Antibiot. Chemother. 11, 328-334. [49] Hamill R.L. and Stark W.M. (1964). Macrocin, a new antibiotic, and lactenocin, an active degradation product. J. Antibiot. (Tokyo) 17, 133-139. [50] Heller D.N. and Nochetto C.B. (2004). Development of multiclass methods for drug residues in eggs: silica SPE cleanup and LC-MS/MS analysis of ionophore and macrolide residues. J. Agric. Food Chem. 52, 6848-6856. [51] Hjerpe C.A. (1979). A comparison of serum antibiotic concentrations achieved in calves with intratracheal administration of procaine penicillin G, ampicillin trihydrate, tylosin, oxytetracycline hydrochloride, chloramphenicol sodium succinate, dihydrostreptomycin sulfate and neomycin sulfate with those achieved with intravenous, intramuscular and subcutaneous administration. Bovine Pract. 14, 18-26. [52] Horie M., Saito K., Ishii R., Yoshida T., Haramaki Y. and Nakazawa H. (1998).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five macrolide antibiotics in meat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J. Chromatogr. A 812, 295-302. [53] Houglum J.E. and Tasler M.K. (1996). Liquid chromatographic assay of tylosin in animal feeds. J. AOAC Int. 79, 369-374. [54] Hu T.-M. and Hayton W.L. (2001). Allometric scaling of xenobiotic clearance: uncertainty versus universality. AAPS Pharm Sci. 3, E29. [55] Ingerslev F. and Halling-Sørensen B. (2001). Biodegradability of metronidazole, olaquindox, and tylosin and formation of tylosin degradation products in aerobic soil-manure slurries. Ecotoxicol. Environ. Saf. 48, 311-320. [56] Iritani Y., Hidaka S., Kitabatake T. and Ise T. (1975). Tylosin levels in the tissue of pig after medication in drinking water. Jap. J. Zootech. Sci. 48, 588-590. [57] Iritani Y., Hidaka S., Kitabatake T. and Sasaki S. (1976). Tylosin levels in egg of laying hen given medicated drinking water. Jap. Poult. Sci. 13, 248-249. [58] Iveković D., Lopotar N., Brajša K. and Mandić Z. (2003).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of desmycosin, structure investigation and antibacterial evaluation of the resulting products. Eur. J. Pharmac. Sci. 18, 323-328. [59] JECFA (1969). Tylosin. In: Specifications for the identity and purity of food additives and their toxicological evaluation: some antibiotics. Twelfth report of the Joint FAO/WHO Expert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s, Geneva, 1-8 July 1968, FAO Nutrition Meetings Report Series No. 45, 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No. 430, FAO/WHO, Geneva 1969, 20-23. [60] JECFA (1988). General considerations. In: Evaluation of Certain Veterinary Drug Residues in Food. Thirty-second report of the Joint FAO/WHO Expert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s, 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763, WHO, Geneva 1988, 10-16. [61] JECFA (1990). General considerations. In: Evaluation of Certain Veterinary Drug Residues in Food. Thirty-sixth report of the Joint FAO/WHO Expert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s, 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799, WHO, Geneva 1990, 8-18. [62] JECFA (1991a). Tylosin. In: Residues of Some Veterinary Drugs in Animals and Foods. FAO Food and Nutrition Paper 41/4, Monographs prepared by the thirty-eight meeting of the Joint FAO/WHO Expert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s, Rome 22-31 January 1991, FAO, Rome 1991, 109-127. [63] JECFA (1991b). Tylosin. In: Evaluation of Certain Veterinary Drug Residues in Food. Thirty-eight report of the Joint FAO/WHO Expert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s, 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815, WHO, Geneva 1991, 37-40. [64] JECFA (1993). General considerations. In: Evaluation of Certain Veterinary Drug Residues in Food. Fortieth report of the Joint FAO/WHO Expert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s, 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832, WHO, Geneva 1993, 2-7. [65] JECFA (2000). Procedures for recommending maximum residue limits - residues of veterinary drugs in food (1987-1999). FAO, Rome 2000. [66] Juhel-Gaugain M., Anger B. and Laurentie M. (1999). Multiresidue chromatographic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macrolide residues in muscle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UV detection. J. AOAC Int. 82, 1046-1053. [67] Kan C.A. and Petz M. (2000). Residues of veterinary drugs in eggs and their distribution between yolk and white. J. Agric. Food Chem. 48, 6397-6403. [68] Kanfer I., Skinner M.F. and Walker R.B. (1998). Analysis of macrolide antibiotics. J. Chromatogr. A 812, 255-286. [69] Keng L.J.-Y. and Boison J.O. (1992).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ic determination of tylosin in bovine muscle, kidney and liver. J. Liq. Chromatogr. 15, 2025-2034. [70] Kietzmann M. (1985).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distribution and excretion of tylosin of various origins. Dtsch. Tierarztl. Wochenschr. 92, 147-149. [71] Kline R.M. and Waitt W.P. (1971). Tylosin residue analyses in swine tissue. J. AOAC 54, 112-115. [72] Kolz A.C., Moorman T.B., Ong S.K., Scoggin K.D. and Douglas E.A. (2005). Degradation and metabolite production of tylosin in anaerobic and aerobic swine-manure lagoons. Water Environ. Res. 77, 49-56. [73] Kowalski C., Roliński Z., Zań R. and Wawron W. (2002). Pharmacokinetics of tylosin in broiler chickens. Pol. J. Vet. Sci. 5, 127-130. [74] Krčmář P. and Růžičková V. (1996). High-voltage electrophoretic identification of residual antibiotics in milk. Vet. Med. – Czech 3, 93-95. [75] Kumar K., Thompson A., Singh A.K., Chander Y. and Gupta S.C. (2004).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for ultratrace determination of antibiotics in aqueous samples. J. Environ. Qual. 33, 250-256. [76] Lauridsen M.G., Lund C. and Jacobsen M. (1988). Determination and depletion of residues of carbadox, tylosin, and virginiamycin in kidney, liver, and muscle of pigs in feeding experiments. J. AOAC 71, 921-925. [77] Leal C., Codony R., Compañó R., Granados M. and Prat M.D. (2001). Determination of macrolide antibiotics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 J. Chromatogr. A 910, 285-290. [78] Locke D., Bush M. and Carpenter J.W. (1982). Pharmacokinetics and tissue concentrations of tylosin in selected avian species. Am. J. Vet. Res. 43, 1807-1810. [79] Loke M.-L., Ingerslev F., Halling-Sørensen B. and Tjørnelund J. (2000). Stability of tylosin A in manure containing test systems determined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hemosphere 40, 759-765. [80] Markakis P.K. (1996). Microbiological method for determining macrolides in animal feeds in the presence of other drugs by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detection. J. AOAC Int. 79, 1263-1268. [81] McFarland J.W., Berger C.M., Froshauer S.A., Hayashi S.F., Hecker S.J., Jaynes B.H., Jefson M.R., Kamicker B.J., Lipinski C.A., Lundy K.M., Reese C.P. and Vu C.B. (1997).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among macrolide antibacterial agents: in vitro and in vivo potency against Pasteurella multocida. J. Med. Chem. 40, 1340-1346. [82] McGuire J.M., Boniece W.S., Higgens C.E., Hoehn M.M., Stark W.M., Westhead J. and Wolfe R.N. (1961). Tylosin, a new antibiotic, I. Microbiological studies. Antibiot. Chemother. 11, 320-327. [83] McReynolds J.L., Caldwell D.Y., McElroy A.P., Hargis B.M. and Caldwell D.J. (2000). Antimicrobial residue detection in chicken yolk samples following administration to egg-producing chickens and effects of residue detection on competitive exclusion culture (PREEMPT) establishment. J. Agric. Food Chem. 48, 6435-6438. [84] Moats W.A., Harris E.W. and Steele N.C. (1985). Comparison of liquid chromatographic and bioassay procedures for determining depletion of intramuscularly injected tylosin. J. AOAC 68, 413-416. [85] Moats W.A. (1985). Chromatographic methods for determination of macrolide antibiotic residues in tissues and milk of food-producing animals. J. AOAC 68, 980-984. [86] Montesissa C., De Liguoro M., Santi A., Capolongo F. and Biancotto G. (1999). Tylosin depletion in edible tissues of turkeys. Food Addit. Contam. 16, 405-410. [87] Nagy J., Sokol J., Sopelka P., Turek P. and Cabadaj R. (2000). Tylosin residues in the muscles of laying hens after its experimental administration in drinking water. Folia Vet. 44, 133-135. [88] Nagy J., Popelka P., Sokol J., Turek P. and Neuschl J. (2001). The excretion of tylosin residues in ewes' milk after its experimental administration. Folia Vet. 45, 196-198. [89] Narandja A., Kelnerić Z., Kolacny-Babić L. and Djokić S. (1995). 10,11,12,13-Tetrahydro derivatives of tylosin. II. Synthesis,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nd tissue of 4'-deoxy-10,11,12,13-tetrahydrodesmycosin. J. Antibiot. (Tokyo). 48, 248-253. [90] Nouws J.F.M. and Ziv G. (1977a). Tissue distribution and residues of tylosin in normal and emergency-slaughtered dairy cows and calves. Arch. Lebensmittelhyg. 28, 92-94. [91] Nouws J.F.M. and Ziv G. (1977b). The persistence of antibiotic residues at the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site of dairy cows. Ref. Vet. 34, 131-135. [92] Nouws J.F.M. and Ziv G. (1979). Distribution and residues of macrolide antibiotics in normal dairy cows. Arch. Lebensmittelhyg. 30, 202-208. [93] Okerman L., De Wasch K. and van Hoof J. (1998). Detection of antibiotics in muscle tissue with microbiological inhibition tests: effects of the matrix. Analyst 123, 2361-2365. [94] Paesen J., Cypers W., Pauwels E., Roets J. and Hoogmartens J. (1995a). Study of the stability of tylosin A in aqueous solutions. J. Pharmac. Biomed. Anal. 13, 1153-1159. [95] Paesen J., Claeys P., Cypers W., Roets J. and Hoogmartens J. (1995b). Liquid chromatography of tylosin A and related substances on poly(styrene-divinylbenzene). J. Chromatogr. A 699, 93-97. [96] Paesen J., Cypers W., Busson R., Roets J. and Hoogmartens J. (1995c). Isolation of decomposition products of tylosin using liquid chromatography. J. Chromatogr. A 699, 99-106. [97] Petz M., Solly R., Lymburn M. and Clear M.H. (1987). Thin-layer chromatographic determination of erythromycin and other macrolide antibiotics in livestock products. J. AOAC 70, 691-697. [98] Poulsen S.M., Kofoed C. and Vester B. (2000). Inhibition of the ribosomal peptidyl transferase reaction by the mycarose moiety of the antibiotics carbomycin, spiramycin and tylosin. J. Mol. Biol. 304, 471-481. [99] Prats C., Francesch R., Arboix M. and Pérez B. (2001). Determination of tylosin residues in different animal tissues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J. Chromatogr. B 766, 57-65. [100] Prats C., El Korchi G., Francesch R., Arboix M. and Perez B. (2002a). Disposition kinetics of tylosin administered intravenously and intramuscularly to pigs. Res. Vet. Sci. 73, 141-144. [101] Prats C., El Korchi G., Francesch R., Arboix M. and Perez B. (2002b). Tylosin depletion from edible pig tissues. Res. Vet. Sci. 73, 323-325. [102] Retsema J. and Fu W. (2001). Macrolides: structures and microbial targets. Int. J. Antimicrob. Agents 18, S3-S10. [103] Roets E., Beirinckx P., Quintens I. and Hoogmartens J. (1993).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ylosin by column liquid chromatography. J. Chromatogr. 630, 159-166. [104] Roudaut B. and Moretain J.P. (1990). Residues of macrolide antibiotics in eggs following medication of laying hens. Br. Poult. Sci. 31, 661-675. [105] Saurit A.R., Rubio M., Baroni E., San A.M., Sanchez S. and Boggio J.C. (2002). Some comparative aspects of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tylosin in buffaloes and cattle. Vet. Res. Commun. 26, 49-54. [106] Sauter R.A., Corbet H.T. and Bailey R.W. (1962). Blood level studies in the bovine, equine and porcine species with tylosin, a new antibiotic. J. Vet. Med. 57, 982-986. [107] Sokol J., Matisová E., Dudriková E. and Cabadaj R. (1996). Determination of tylosin in milk by HPLC using SPE. Toxicol. Lett. 88, (Suppl. 1), 95-96. Abstract P3R-345. [108] Taha A.A., Elsheikh H.A., Khalafalla A.E., Osman I.A.M. and Salam Abdullah A. (1999). Disposition kinetics of tylosin administered intravenously and intramuscularly in desert sheep and Nubian goats. Vet. J. 158, 210-215. [109] Takatsuki K., Ushizawa I. and Shoji T. (1987). Gas chromatographic-mass spectrometric determination of macrolide antibiotics in beef and pork using single ion monitoring. J. Chromatogr. 391, 207-217. [110] Teeter J.S. and Meyerhoff R.D. (2003). Aerobic degradation of tylosin in cattle, chicken, and swine excreta. Environ. Res. 93, 45-51. [111] The Merck Index (2001). An Encyclopedia of Chemicals, Drugs, and Biologicals, O’Neil M.J. (ed.), 13th Edition, Merck and Co., Inc., Whitehouse Station, NJ, USA, p. 1751. [112] Tsai C.-E. and Kondo F. (2001). Improved agar diffusion method for detecting residual antimicrobial agents. J. Food Prot. 64, 361-366. [113] Usleber E., Straka M. and Märtlbauer E. (1997). Determination of tylosin in milk by reversed-phase liquid chromatography. Arch. Lebensmittelhyg. 48, 75-76. [114] van der Heyden Y., Seavels J., Roets E., Hoogmartens J., Decolin D., Quaglia M.G., van den Bossche W., Leemans R., Smeets O., van de Vaart F., Mason B., Taylor G.C., Underberg W., Bult A., Chiap P., Crommen J., De Beer J., Hansen S.H. and Massart D.L. (1999). Interlaboratory studies on two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ic assays for tylosin (tartrate). J. Chromatogr. A 830, 3-28. [115] van Duyn R.L. and Folkerts T.M. (1979). Concentrations of tylosin in blood and lung tissue from calves given single and repeated daily intramuscular doses. Vet. Med. Small Anim. Clin. 74, 375-377. [116] van Leeuwen F.X.R. (1991). Tylosin. In: Toxicological Evaluation of Certain Veterinary Drug Residues in Food. Thirty-eight meeting of the Joint FAO/WHO Expert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s (JECFA), WHO Food Additives, Series 29, International Programme on Chemical Safety, WHO, Geneva 1991, 139-163. [117] van Poucke C., De Keyser K., Baltusnikiene A., McEvoy J.D.G. and van Peteghem C. (2003). Liquid chromatographic-tandem mass spectrometric detection of banned antibacterial growth promoters in animal feed. Anal. Chimica Acta 483, 99-109. [118] van Poucke C., Dumoulin F., De Keyser K., Elliott C. and van Peteghem C. (2004). Tylosin detection in animal feed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with enzymatic hydrolysis of the tylosin urea adduct. J. Agric. Food Chem. 52, 2803-2806. [119] Wang J., Leung D. and Butterworth F. (2005). Determination of five macrolide antibiotic residues in eggs using liquid chromatography/electrospray ionization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J. Agric. Food Chem. 53, 1857-1865. [120] Weisel M.K., Powers J.D., Powers T.E. and Baggot J.D. (1977). A pharmacokinetic analysis of tylosin in the normal dog. Am. J. Vet. Res. 38, 273-275. [121] West G.B., Brown J.H. and Enquist B.J. (1997). A general model for the origin of allometric scaling laws in biology. Science 276, 122-126. [122] Whaley H.A., Patterson E.L., Dornbush A.C., Backus E.J. and Bohonos N. (1963).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relomycin, a new antibiotic.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161, 45-48. [123] Wilson R.C. (1984). Macrolides in veterinary medicine. In: Macrolide Antibiotics. Chemistry, Biology, and Practice. (1st edition), ed. Omura S., Academic Press, Inc., 301-347. [124] Yoshida M., Hoshii H., Yonezawa S., Nakamura H. and Yamaoka R. (1973a). Residue of dietary tylosin in blood, muscle and liver of growing chicks. Jap. Poult. Sci. 10, 23-28. [125] Yoshida M., Kubota D., Yonezawa S., Nakamura H., Yamaoka R. and Yoshimura H. (1973b). Transfer of dietary tylosin into the eggs and its residue in the liver of laying hen. Jap. Poult. Sci. 10, 29-36. [126] Zhanel G.G., Dueck M., Hoban D.J., Vercaigne L.M., Embil J.M., Gin A.S. and Karlowsky J.A. (2001). Review of macrolides and ketolides. Focus on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Drugs 61, 443-498. [127] Ziv G. (1980). Preliminary clinical pharmacological investigations of tylosin and tiamulin in chickens. Vet. Quarterly 2, 206-210. [128] Ziv G. and Sulman F.G. (1972). Binding of antibiotics to bovine and ovine serum.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 206-213. [129] Ziv G. and Sulman F.G. (1973). Serum and milk concentrations of spectinomycin and tylosin in cows and ewes. Am. J. Vet. Res. 34, 329-333. [130] Ziv G. and Risenberg R (1991). Oral bioequivalence studies of two tylosin products in broilers and layers. Prakt. Tierärzt. 72, 860-863. [131] Ziv G., Creveld C.V., Ben-Zvi Z., Glickman A. and Yagil R. (1995). Disposition kinetics of tylosin tartrate administered intravenously and intramuscularly to normal and water-deprived camels. J. Vet. Pharmacol. Ther. 18, 299-305. [132] Zweers-Zeilmaker W.M., van Miert A.S.J.P.A.M., Horbach G.J. and Witkamp R.F. (1998). In vitro complex formation and inhibition of hepatic cytochrome P450 activity by different macrolides and tiamulin in goats and cattle. Res. Vet. Sci. 66, 51-55. [133] 叶维文. 泰乐菌素及其在畜牧业的应用. 饲料与畜牧,1992,(3) : 27-29; (4) : 29. [134] 徐英钰. 生长猪饲料粮添加国产泰乐菌素等试验. 1989,14 (1) : 13-15. [135] 黄启贤,黄汉军. 添加泰乐菌素及杆菌肽锌对肉用鸡饲养效果的研究. 畜牧兽医杂志,1983,12 (4) : 123. [136] 张建军,任惠丽. 泰乐菌素在鱼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29 (3) : 190-191 [137] 毕丁仁,王桂枝. 动物霉形体及研究方法.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138] 蔡宝祥. 家畜传染病学[M ].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139] 甘肃农业大学. 兽医微生物学. 北京: 农业出版社,1991. [140] 沈建忠,谢联金. 兽医药理学.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 [141] Okamo to R. Tsuchiya M. Nomura H. et al. Bio logical p roper2ties of new acyl derivatives of tylosin . J Antibiot ( tokyo) ,1980,33 (11) : 130921315. [142] 朱道中,吴红专. 禽败血支原体病的预防与控制 . 中国家禽,2000,22 (4) :45. [143] 王令,曾振灵. 鸡毒霉浆体病的综合防治 . 养禽与禽病防治,2001,(4) :31-32. [144] 方炳虎,曾振灵,胡功政,等. 金霉素、泰妙菌素联合应用对鸡败血支原体病的药效研究 . 中国兽医学报,1998,18(3) :265-268. [145] Frey M.L ,Hanson R P ,Anderson D P , et al .A mediumfor the isolationof avian mycoplasma .Am. J .Vet . Res. ,1968 ,29(11) :2163-2171. [146] 戴自英,刘裕昆,汪复,等. 临床抗菌药物学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6-48. [147] 毕丁仁,王桂枝. 动物霉形体及研究方法 .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118-139. [148] Senterfit L B. Antibiotics sensitivity testing of Mycoplasma. In :Methods in Mycoplasmlolgy Ⅱ. Telly S. G,Razin S. ed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83,398-401. [149] 刘雅红,冯淇辉,方炳虎,等. 氧氟沙星对霉形体与大肠杆菌合并感染鸡的药效学研究 . 畜牧兽医学报,1998,29(5) :431-437. [150] Hannan P C T ,O′hanlon P T ,Rongers N H , et al . Res. Vet . Sci . ,1989 ,46 (2) :202-211. [151] 葛蔚同,张莉,董越春. 酒石酸泰乐菌素的药用性能及促生长作用 . 兽药与饲料添加剂,2000,5(4) :14-15. [152] http://www.fda.gov [153] http://www.ivdc.gov.cn [154] Felminghan D M. The in vitro activity of 142, 152and 162memberal macrolides against staphylococcus spp. L egionella spp, Mycoplasma spp, and ureaplasma urealyticum drugs. Exp t Clin Res, 1991, 15 (2) : 91-94. [155] Thomass S L. Transitionmutations in the 23SrRNA of erythromycin resistant isolates of M. pneumoniae.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 1995, 39 (12) : 2770-2777. [156] Robertson J A. Characterization of tetracycline resistant strain of urea plasma urealylicum .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 1988, 21: 319-325. [157] John F P resco tt, Tarenm Yreld. In vitro suspectability of selected veterinary bacterial pathogen to Ciprofloxacin, Enrofloxacin and Norfloxacin . J Vet Res, 1990, 54: 195-197. [158] CooperA C, Fuller J R. In vitro activity of danofloxacin, tylosin and oxytetracyline, against mycoplasmas, of veterinary importance . Res Vet Sci, 1993, 54: 329-334. [159] Bebear C M , Renanadin J , Charron A. Mutations in the gyrA parC and pare genes associated with Fluoroquinolone resistance in clinical isolates of mycoplasma hominis . Antimicrob Agents and Chemother, 1999, 43: 954-956. [160] Bebear C M , Gran O , Charron A , et al. Cloning and nucleotide sequence of the DNA gyrase (gyrA) gene from mycoplasma homin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Quinolone-resistant mutants selected in vitro with Trovafloxacin . Antimicrob Agents and Chemother, 2000, 44 (10) : 2719-2727.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 10:4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抗生素的计量单位

效价 抗生素的计量单位 抗生素依性质不同,分别以重量单位或效价单位来计量。 (1)理论效价 理论效价是指抗生素纯品的重量与效价单位的折算比率。一些合成、半合成的抗生素多以其有效部分的一定重量(多为1μg)作为一个单位,如链霉素、土霉素、红霉素等均以纯游离碱1μg作为一个单位。 少数抗生素则以其某一特定的盐的1μg或一定重量作为一个单位,例如金霉素和四环素均以其盐酸盐纯品1μg为1单位。青霉素则以国际标准品青霉素G钠盐0.6μg为1单位。 一些常用抗生素的理论效价,如下: 链霉素碱 1000单位/mg 链霉素硫酸盐 798单位/mg 土霉素碱 1000单位/mg 土霉素碱(含二分子结晶水) 927单位/mg 土霉素盐酸盐 927单位/mg 红霉素碱 1000单位/mg 红霉素碱(含二分子结晶水) 953单位/mg 红霉素乳糖酸盐 672单位/mg 金霉素盐酸盐 1000单位/mg 四环素盐酸盐 100O单位/mg 四环素碱 1082单位/mg 青霉素钠 1670单位/mg 青霉素钾 1598单位/mg 普鲁卡因青霉素 1009单位/mg 苄星青霉素(长效西林) 1211单位/mg 新霉素 1000单位/mg 卡那霉素 1000单位/mg 多粘菌素B 10000单位/mg 庆大霉素 1000单位/mg 巴龙霉素 1000单位/mg 说明:表中各抗生素的理论效价系折算的标准。各抗生素的盐类的理论效价是根据标准计算出来的。 非合成的抗生素通常采用特定的单位来表示效价,如制霉菌素等,不采用重量单位。 (2)原料含量的标示 理论效价是指抗生素纯品的效价单位与重量(一般是mg)的折算比率。但实际生产出来的抗生素原料都含有一些许可存在的杂质,不可能是“纯品”。如乳糖酸红霉素的理论效价为672单位/mg。而中国药典规定此药按干燥品计算,每1mg的效价不得少于610个红霉素单位。所以产品的实际效价(含量)在610单位/mg~672单位/mg之间,需要在瓶上标出具体数字。 在制备制剂时需进行计算,如用效价为650单位/mg的乳糖酸红霉素原料来制备25单位/mg的软膏1300g,需取用原料量计算如下: (25单位/mg)/(650单位/mg)× 1300g=50g(称重) (3)处方计量单位 药剂制品标示的和处方上开写的抗生素重量单位数均指该抗生素的纯品量。如硫酸链霉素1g,系指含有链霉素纯品1g(1百万单位),因此又称为重量效价单位。如果处方开写硫酸链霉素1g,需用称重法取药时,则应按原料实际含量,通过计算求得应称取的重量。 在微生物学方面,效价(titre,titer)表示每毫升试样中所含有的具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又称噬菌斑形成单位数(plaque-forming unit,pfu)或感染中心数(infective centre)。测定效价常用且较精确的方法称为双层平板法(two layer plating metho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4-29 19:46,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