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87|回复: 0

[饲料] 赶鸭子上山以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4 11: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内容速览]安徽桐城市的大关真,地处丘陵,多山少水,但偏有人要把鸭子赶到山上养殖,这一养,不仅养出了规模、养出了效益,也养出了一些是非恩怨。

  在安徽省桐城市大关镇,像这样的鸭棚有870座,蛋鸭190万只。但这里是多山少水,并不适合养鸭子,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这个叫张成友的人第一个把鸭子赶上了山。

  张成友:“大关这个地方没有养鸭的条件,因为鸭是喜水的,大关是山区,没有养鸭的条件。”

  张成友养鸭第一年就见了效益,别的农户也跟着养了起来,大关镇的养鸭规模迅速扩大。看到镇里很多农户盖了鸭棚,进了鸭苗就再没有钱买饲料,1998年,张成友成立了养殖服务公司,向农户赊销饲料,为农户销售鸭蛋,挣中间的差价。农户与养殖服务公司之间虽然没有合同约束,但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合作关系。

  张成友不仅第一个规模养鸭,还带动大家养鸭致富,因此大家都敬重他。然而到了2003年,大关镇却有人不买他的帐了。


  2003年,经营酒店生意的倪卓生决定转行。守着大关这个鸭蛋产地,他想做深加工,找到了当时大关禽蛋厂的汪共平。

  汪共平:“2001年的时候我的技术就相当熟练,有一定的市场,我就缺少资金,当地的蛋资源丰富,他就想在这上面做些文章。”

  倪卓生注入资金,与汪共平合作,做起了皮蛋,生意做大了,他开始对张成友不服气了。

  倪卓生:“是一个民间的荣誉,以一个老总要把企业做大做强,有钱才有实力。”

  当时大关做皮蛋的只有两家,而且规模都很小。倪卓生做皮蛋,非常注重品牌和宣传,三年的功夫就把产品打入了家乐福等大超市,年销售额3000多万元。为了保证货源,2003年倪卓生发展了30多个农户的养殖基地。而到了2005年,这些基地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了。


  倪卓生:“我的基地一天就产5000斤蛋,我们的加工不够用,我们一天大概需要5吨,1万斤蛋。”

  倪卓生这时经常把手伸到张成友旗下的农户。自己农户的蛋不交到公司卖,这未免引起张成友的不满。

  张成友:“越涨价的时候他要的越多,越掉价的时候他就不要了。”

  然而倪卓生认为,价低的时候,恰恰是他的公司帮了张成友基地养鸭户的忙。

  倪卓生:“我们推向市场的能力很大,我们有时候,下格下调的时候,他必须要靠我们加工推向市场。”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6 13:19,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