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696|回复: 25

微丸酶和包衣酶的概念区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5 17:4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搞了一段时间的酶包被工作。对此有一点体会。
  微丸酶和包衣酶,这两个词的概念 ,主要是借用了药剂学里的概念。简单举个例子,大家去药店买感冒药---像“康泰克”,掰开康泰克胶囊,里面有许多细小的颗粒,这些就是微丸,制微丸的过程要借助制粒机,有挤压制粒,喷粉制粒。。。。,饲料行业制虾料的压粒机就是挤压制粒,挤压制粒出来的颗粒不圆,所以要用滚圆机滚圆;喷粉制粒本身即是边喷粉边滚圆。出来的产品就是微丸酶了。要做多少粒径的微丸取决于挤压机的孔径目数。喷粉制粒边喷边滚圆。
    在生产中通过筛分,合格的,为成品,不合格的,回炉重新融化加工,在国外的大工厂都是如此,光一种规格的产品,就有几条生产线同时生产,国内还没哪一家有这种底气。那些宣传生产微丸酶的都还是小打小闹。一条线就得投几百万了。十年了,才磨出把破剑?
  包衣也可叫“包被”,“包埋”。包被包埋的概念外延更大些,指用包材包裹固定囊心物质。包衣的叫法在制药里叫得多些。多数做法是在药片表面喷上一层膜,就叫包衣。 给微丸喷上一层与外界隔离的膜,比药片的难度就大了,因为粉末的表面积比药品大多了,所以成本要增加很多,这种成本,只有在人用药里,才能被市场接受,你去看病,医生开的一片药,就有几块钱,你也得买。在微丸酶上包衣,这个成本,那就厉害了。这么说吧,酶的生产成本里最少有一半以上是包衣成本(按国产包衣材料计,还要看是什么类型的材料肠溶型?胃溶型?。进口材料更贵)。   
  其他行业的概念及技术,用于添加剂和酶行业,是必然的。在今天各个学科之间互相融合很平常。或则有衍生出一个新学科。药剂学里很多概念及做法,如靶向给药(即是说的定点释放)等等,在医药里早已应用,技术已成熟。
      添加剂里为何现在还应用的不普遍?主要还是成本问题!
      另外搞包材辅料的技术人员,搞制粒设备的工艺设计人员对饲料行业很陌生,隔行如隔山,市场上没有信手拿来的材料,设计出来的设备不适合于饲料业用,要单独设计,国外厂家比中国的走得早走得远,技术配套成熟。国内添加剂行业找不到十分对口的包材产品,依赖进口材料不现实。 现有设备为制药设计,时产量很低,一条线一个班最多几百公斤,如专门设计能力只能达到最多一天2班2~4吨,这对企业是很大难题,设计能力高,而生产不足,设施投入太大;设计能力低,库存资金必然被大量占用,卖不出同样都是灾难。
  一些厂急忙推出的产品,没有很好考虑,出来的产品有不少缺陷。
  包衣的作用,对酶稳定性的贡献是存在的,成本因素限制了,哪怕只是微丸,其成本也不低。像包衣酶的粒径一般达30~40 目这样的要求,你算算包衣的厚度该多少才有用?这样理解包衣的作用,根据对包材材料的热导率分析,包衣对隔热是绝无可能。包衣的作用主要是隔绝外界湿度和其他金属离子对酶的影响,这些因素对酶稳定影响很大。在干热环境里,100度烘干1小时,酶活没多大损失,在常压水煮环境,3~5分钟内,全部死光光。包衣的原理可以这样理解----好比模仿芽孢杆菌的芽孢那样,芽孢以一层致密的膜包裹一个含水量很低,内含吡咯羧酸稳定结合物来抵抗高温高压的破坏。包衣酶里的水分足够低,并添加了由稳定物与酶形成的结晶状物。例如以5%,10%浓度包材材料添加后的包衣酶增重多少为参照,稳定性的提高数据的描述是相对值,即与粉状酶、微丸酶、同样条件下存活率比较而言。
      很多产品多宣传包衣后“耐温能提高多少多少温度”。这个说法本身有很大问题,而且很难描述,存活率在多少为有效?50%、60%、70%、80%、90%???我觉得用"某一温湿度下的失活半衰期"来描述是可行的。

  其他: http://www.xumuren.com/thread-161558-1-1.html

             http://www.xumuren.com/thread-169039-1-1.html

[ 本帖最后由 tgz5637 于 2008-3-10 17:57 编辑 ]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8-1-6 08:4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哦!那制粒用的包依酶的价格主要是花在包依这个环节上了
发表于 2008-1-6 11:0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学习了,想起了以前做吉它霉素的厂家来推销搞的所谓的肠溶微丸了
发表于 2008-1-6 11:58:0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微丸和包衣酶炒做的比较多,也没有什么明确优于粉酶的效果,生产成本贵,其实用粉酶也不错的。
发表于 2008-1-7 01: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药品的制剂工作,可以改善药物的使用疗效,这在药物的使用上很重要。
但好多人利用这点,对概念进行炒作。没什么客观、实际的意义,更没科学的验证报告
 楼主| 发表于 2008-1-7 09:5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产品多宣传包衣后“耐温能提高多少多少温度”。这个说法本身有很大问题,而且很难描述。我觉得用"某一温湿度下的失活半衰期"来描述是可行的。

[ 本帖最后由 tgz5637 于 2008-1-7 11:48 编辑 ]
发表于 2008-1-7 13: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楼主

读了楼主的帖子受益匪浅,多谢了!还有个问题想请教一下。饲料制粒过程中是高温、高湿、高压环境,包衣酶能降低多少酶活损失?

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08-1-9 09:2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楼 的帖子

但我没有办法做过动物试验,。只是单纯从稳定性和释放时间的角度分析。
      饲料制粒环境后,酶活存活能达多少与酶品种和菌种类别有关。在粉状酶存活率基础上,加稳定剂及微丸后比粉末酶能提高20%。失活多少,与包材及添加的稳定剂含量有关。受成本限制,我用的材料不是性能最好的。在比较酶存活率时,就实验本身,觉得所选材料从对稳定性的贡献比较,来自微丸、稳定剂的作用大于 包衣的作用。包衣的提高再与微丸进行比较,在实验中不显著,应该与实验的设计有关。
     酶单纯只是微丸而不再包衣,对稳定性的提高也是正面的。包衣材料的选择,及喷的量越大,稳定性越好,但得到的产品是个天价。

[ 本帖最后由 tgz5637 于 2008-1-9 10:57 编辑 ]
发表于 2008-1-12 22:5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实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tiaotiao:
发表于 2008-2-21 15:04:54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楼主是用什么材料和方法包衣的呢,我最近也在看这方面,但不知道合适的包衣材料和方法,另外微胶囊也算是包衣的一种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5-13 08:35,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