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农牧民居住分散,基础设施薄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任务十分繁重。就此问题,记者专访了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厅长陶克。 陶克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是农牧业部门的重要职责。今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还专门开展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100个嘎查村调研”活动,组织人员分6组,分赴全区12个盟市、100个旗县区的100个嘎查村进行了大规模的调研。这在省农牧业厅历史上是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组织人员最多、重心下沉到嘎查村的一次实地调研。陶克总结此次调研时说,通过调研,了解了基层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心声,进一步明确了我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思路、措施及工作重点。 谈到试点的选择和确定,陶克说,目前自治区农牧业厅已经按照条件和要求,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产业特征选定了100个建设试点,其中示范点12个,每个盟市一个;联系点88个,每个旗县区一个。所选100个试点各具特色,有主导产业强村、科技人才兴村、生态家园建村、龙头企业帮村、支部组织带村等各种类型。按农牧业区域划分:有牧区、农区、半农半牧区、城镇郊区和农牧场;按经济类型划分:有种植业主导型、养殖业主导型和二三产业带动型;按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划分:高、中、低三类俱全。 通过半年多的学习、思考和实践,特别是通过“百嘎查村”调研活动,陶克认为,扎实稳步推进内蒙古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需要从几方面着手。一是必须从实际出发,珍惜土地、草牧场资源,着力改善农村牧区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农村牧区资源,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二是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牧区生产力放在第一位,重点是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增强粮食综合生产力,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推进农牧业产业化,提高农牧业机械化水平,发展循环农牧业和高效特色农牧业。不断拓展农牧业功能,延伸产业链条,激活农村牧区各种生产要素,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草原的产出率。大力实施“特色、绿色、生态”农牧业发展战略,实现农畜产品增产、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三增”目标。三是必须坚持党在农村牧区的基本经营制度和基本政策,健全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的土地、草牧场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探索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实行最严格的耕地、草原保护制度,坚决查处乱批、乱占耕地草原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牧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牧区要进一步严格草畜平衡制度、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制度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实现草原绿起来、畜牧业强起来、牧民富起来。加快建立和完善“反哺”机制,健全对农牧民直接补贴的机制,切实落实好农牧民负担的各项政策措施,坚决纠正侵害农牧民利益的行为。进一步深化农村牧区综合改革,大力发展农村牧区各项社会事业。四是要把解决好农牧民的实际问题作为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切入点。不断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使农牧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带来的变化、希望和实惠,共享建设和发展的成果。五是要加强农牧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大力发展循环农牧业。以节地、节水、节肥、节种、节能和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为中心,推广节约型、生态型种植养殖。要加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洁净能源开发,在搞好农村牧区水、电、路等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开发农村牧区清洁能源,发展以生物质资源开发为主的农村牧区新能源、新材料和清洁生产生活方式。六是要在充分发挥农牧民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加紧试点建设,尽快建立“盟市厅局共建、主抓靠旗县、行动在村、实惠到户”的试点工作机制,培育一批做得实、学得了、推得开的示范典型,以典型引路,整体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