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政新议:养猪业外迁是城市化的必然
http://www.aweb.com.cn 2007年12月17日10:44 食品产业商务网   
  
  
  东莞从把养猪作为“拳头产业”到如今的禁止养猪,这20年的轨迹印证了“发展必须舍弃”的大道理
  “东莞禁养猪”最近成了网上热议的焦点。而把时光退回20年前,东莞当时是个典型的农业县,养猪业曾是“拳头产业”,生猪还出口到香港等地区。随着大量工厂迁入,东莞的工业化步伐加快。而农业则渐行渐远,生猪业也开始退出东莞……
  养猪业曾有威水史
  原籍寮步镇的猪农刘旭旺,从1984年开始为当时的养猪大户父亲打工。“父亲有多年的养猪经历,1984年开始,我和弟弟一起在父亲的猪场打下手,我们的养猪经验和技术也是从父亲那里开始学的。”刘旭旺笑着说,“当时东莞人养猪很厉害哦!很多生猪还出口到香港。当时我父亲养猪场的生猪,绝大多数远销到了香港;最近的地方,是深圳。”
  上世纪80年代初,东莞的养猪业已经成了一定规模,大型养猪场的生猪基本销往香港。以刘旭旺父辈为代表的改革开放以后东莞的第一代猪农,在那个年代能将农副产品销往香港,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起码产品符合香港那边的要求。”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东莞的工业化进程加速。吸引了各地企业家和无数打工者前来创业、打工。结果,在短短十几年间,人口由100多万暴增到700多万。此时,猪肉市场需求剧增。刘旭旺随父亲养猪,一干就是6年。1992年,随着父亲的养猪产业的壮大,刘旭旺和弟弟两人分别从父亲那里分得养猪场,开始各自创业,并逐步将自己的养猪事业做大做强。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2001年前后,东莞靠了规模宏大的养猪业,成为当时广东省养猪场数量较多的地区之一。
  进入21世纪,东莞开始向“城市化”转变。2001年,对养殖业的整治行动开始。东莞在位于大朗、寮步、大岭山交界的松木山水库,规划建设松山湖高科技产业园区。刘旭旺的养猪场正好在规划中的松山湖,包括鱼塘和猪场,占地约30亩。为了建设高科技产业园区,东莞市在该地段开始清理养猪场等养殖业场地。刘旭旺的养猪场自然无法避免被清理的结局。
  猪场催高当地地价
  2002年,刘旭旺养猪场按照当时全市的补偿标准得到了补偿。2002年底,他将养猪场从东莞迁到了惠州市潼湖镇,350多头母猪也跟着主人“背井离乡”。在惠州,刘旭旺将猪场扩大到80亩,母猪也超过400头。现在,他的仔猪已全部养成肉猪,一年出栏的数量相当可观。
  “2002年,在松山湖的猪场被征用时,就已经知道政府会限制养猪,只好外出寻求出路。”刘旭旺感觉自己当初的选择很明智。
  2002年前后,东莞养猪场外迁的高潮悄然到来。“2002年,东莞本地养猪场外迁的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从未有过。”从事饲料经销工作近七年的某饲料商告诉记者,“养猪场外迁前,我的客户90%在东莞。现在,情况正好倒挂,90%的客户在东莞周边的惠州、增城等城市。”
  本月11日,记者走访了惠城潼湖、博罗石湾等东莞猪农较集中的地区。来自石龙的冯渭枝在其猪场告诉记者:“在石湾镇,从东莞来的养猪户,大大小小的约有100家。在石湾?吓村就有十余户来自东莞的养猪户。”
  记者了解到,东莞人在惠城潼湖、博罗石湾的养猪场,规模均在100头母猪以上,基本是循环养殖:母猪下仔猪,仔猪养肉猪,再以猪粪养鱼。一个规模100头母猪的养猪场,包括承租土地,购买猪场设备、猪苗等,投资要100万元左右。而100头母猪的养猪场并不算大;中等规模的养猪场,则要有三四百头母猪。
  据介绍,2002年前后迁往惠城潼湖、博罗石湾等地的养猪户,土地(含鱼塘)租金400元/亩—750元/亩不等;而2006年迁去的,租金已翻了一番多,涨到了1000元/亩—2000元/亩。刘旭旺2002年租地的价格为450元/亩,2006年从东莞桥头迁往石湾的曾先生,租金已达到了1800/亩。
  为什么在短短5年内,租金会翻番涨?记者了解到,从2002年开始,东莞养猪户大规模迁往周边地区,因此将当地猪场用地租金抬高了不少。
  外迁仍为家乡服务
  到了2005年,随着东莞“五年见新城”的城市化进程向纵深推进,包括清理养殖业在内的“四清理”开始了。多数国营或股份制的养猪场,也要和2002年前后的个体猪农一样,大规模向粤北等地迁移。
  2006年,拥有8000头母猪的东莞市食品进出口公司塘厦猪场,掀开了东莞养猪场新一轮外迁的历史。该猪场在完成职工入股的股份制改造后,迁往河源市紫金县,这也是东莞养猪场规模最大的迁移。母猪超过1000头的东莞市食品进出口公司板岭猪场则迁往韶关市。由台商投资的、拥有1000头母猪规模的兴泰农牧场,迁到了邻近的博罗县。
  同年,东莞市食品进出口公司规模1000头左右的大岭山猪场,迁往河源市灯塔镇。由香港广南集团投资的、规模在2000头母猪的大岭山广南猪场,也在同年完成迁移。东莞市食品进出口公司下属的常平猪场、谢岗猪场没有外迁,而是选择了关停。到2006年,东莞养猪场外迁的,已占90%左右。
  2002年,多数养猪场转移到周边的增城、惠州博罗,2006年,则迁移到韶关、河源等粤西北城市。一位业内人士表示,选择更远的地区迁移,是出于长远考虑。因为粤西北工业发展相对缓慢,土地、人工等养猪成本更低,“不会比在周边城市养猪少赚”。
  记者了解到,这些外迁的东莞养猪户,生猪的销售市场90%在东莞。东莞市生猪联建基地也是优先找这些东莞养猪户。这些在外地的东莞猪农,市场“大头”紧紧依靠东莞1000万人口的市场。按照东莞的统一部署,2009年后,东莞本土没有养猪场,所有猪肉只能靠“进口”,转移在外地的东莞养猪户将是东莞猪肉市场最大的供应商。
  外迁是城市化必然
  东莞被外界认为是“短时间内由农业社会转型到工业社会的代表”。20年间,在“城市化”进程的背后,一些低端产业被“无形”或“有形”的大手扬弃,如以养猪业为代表的养殖业。
  对此,东莞市经贸局局长陈桂明的看法是:淘汰低产值、高污染的产业,是东莞产业调整和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养猪业不但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占用大量土地。将来,要有更多优质企业进来,没有一定土地储备,就将制约东莞的未来发展。另外,东莞的“城市化”进程,也需要更多的生态绿地。
  东莞市副市长梁国英表示,东莞仅2465平方公里的土地,聚集着1000多万城市人口,“城市化”接近80%。如保留大量的养殖基地,将会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从社会细化分工的角度看,一个城市总是优先发展优势产业,将一些产业淘汰、转移出去,也有利于其他地区发展生猪生产。
  肉价上涨养猪回潮
  据统计,到2006年底,东莞的养猪户已有近九成迁走。今年11月份,从有关部门摸底掌握的情况表明,在一年时间内,东莞范围竟又冒出了上百万头猪。
  记者在道?镇小河村看到,在该村靠近广深高速附近,有处养猪场被帆布遮得严严实实。走进猪场,听猪场一工作人员说,附近三口鱼塘由两兄弟承包,养猪场建在鱼塘堤坝上,共养有100多头肉猪。
  在小河村另一养猪场,则挂出“闲人免进”的牌子,不让记者进去。当地村民李先生告诉记者,村里的鱼塘及农田,由本地人承包;猪场转租给外来的猪农。
  记者在道?镇大罗沙村等地发现,这些养猪场几乎都藏身在隐蔽地方。养猪户都是外地人,他们知道东莞不许养猪,但猪肉价格高,于是只好冒风险。
  记者了解到,东坑、茶山、谢岗等镇已出现本地养猪户“反弹”的情况。曾经被清理的猪场,又重新养起了猪;缓迁的养猪场,则增加了养猪数量。
  据东莞市环保局局长袁绍东介绍,目前,全市留下约10万头生猪,都是符合条件的“暂缓清理户”。但今年肉价上涨,很多人没经过审批,开始私下养猪。现在,“回潮反弹”和暂缓清理的,共有75万头生猪。“但75万头,只是一个保守的数字。”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