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用油脂的结构与分类1.1油脂的结构
油脂主要成分是脂肪,脂肪包括中性脂肪和类脂,中性脂肪是由1分子甘油与3分脂肪酸构成的酯类化合物。类脂是脂肪酸与其它基团结合的化合物,包括磷脂和糖脂两大类,前者常见的有卵磷脂、脑磷脂,后者如半乳糖脂。 1.2.l动物性油脂是以肉类加工厂的脂肪、皮肤.内脏等副产品为原料,经加热加压分高处理或者浸提而成。常用于饲料中的有猪油、牛油、鱼油、肝油等。 1.2.2植物性油脂是从植物种子或果实中提炼而成的混油脂,有椰子油、大豆油、玉米油、可可油、棕桐油 1.2.3饲料级混合油
指由不同种动物油、植物油混合而成的油脂类饲料。美国混合油的另一种意思是指以快餐店的回收油为主要原料经去水去渣后提炼而成的混合油脂类物质。 1.2.4其它脂肪产品
如加工成粉末状的脂肪粉、经乳化处理制得的乳化油等。 2.l对仔猪的一般功能脂肪是仔猪机体几乎所有组织、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胆固醇是睾丸素酮、妊娠素酮、脱氧肾上腺素等内分泌物质的主要原料。油脂又是仔猪体内必须脂肪酸的来源。并参与脂溶性维生素、胡萝卜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吸收过程。多余的脂肪可转化成体脂沉积,体脂具有固定、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皮下脂肪具有抗寒、抗微生物侵袭的作用。油脂的能值比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高,能够较好地满足仔猪在断奶期间较高的能量需求。脂肪还能改善日粮的适口性,提高仔猪的来食量。此外,由于脂肪热增耗低,在夏天应用时还可以减少仔猪的热应激。 2.2对物质代谢的作用早期断奶仔猪一般还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日粮中蛋白质。而脂肪能延缓食物在胃肠道中的流速,增加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的吸收时间,从而提高它们的利用率,产生所谓的额外代谢能效应。油脂还具有多种代谢调节作用,日粮中直接添加油脂可以减少氨基酸的氧化,促使更多的氨基酸含成体蛋白,促进仔猪生长,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 2.3对血液指标和生物学指标的影响仔猪日粮中不同水平和来源的脂肪会影响血液中胆固醇、脂肪酸等浓度,还能影响某些基因的表达。Devlin等(9%)发现,仔猪日粮中添加中链甘油三脂(MCT)能够促进场道钙结合蛋白(CaBP-9k)mRNA的基因表达。 Wang-Heng等(1998)给2日龄的乳猪强饲一周中链甘油三脂(MC)、可可油或红花油,发现仔猪强饲可可油后血液中总胆固醇、甘油三脂(MCT)、高密度脂蛋白(HDL)、阿朴脂蛋白A-I(ApO A-I)的浓度最高,肝中阿朴脂蛋白
A-I(Apo A-I)、阿朴脂蛋白
C一Ⅲ(APO
C一Ⅲ)mRNA的基因表达较高。3断奶仔猪利用油脂的特点 3.1断奶仔猪消化道的特点
3-4周龄仔猪的消化道和消化腺的体积和重量均未达到成熟水平,消化道的细微结构也未发育完全。断奶应激又会引起仔猪的小肠绒毛缩短、消化道容积缩小、食欲下降,致使采食量减少、营养物质的消化率降低。这时要想有效缓解断奶应激、维持并促进仔猪正常生长发育,日粮必须采取高能、高营养浓度、浓缩的形式。 3.2断奶仔猪消化酶的特点
乳脂和乳糖是哺乳仔猪的主要能量来源,所以乳猪分泌脂肪酶的能力和对脂肪的消化能力比较强。仔猪在哺乳期胰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中脂肪酶的活性一直保持较高。断奶时由于日粮的变化和各种应激的影响,小肠各段食糜和粘膜中脂肪酶的活性迅速下降,不利的消化道环境更加剧了这种变化。断奶后1-2周内,消化酶活性又开始回升,脂肪酶总活性在断奶后3周内恢复到正常水平。所以仔猪刚断奶时添加脂肪的量应相对较小,至断奶后1-2周再逐渐增加。 3.3仔猪对脂肪的消化吸收
脂肪在消化道内先经乳化成小的脂肪球,然后在胆汁、胰脂酶、肠服酶作用下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再被肠壁直接吸收进人血液循环。猪主要依靠微粒途径吸收脂肪的消化产物,吸收部位主要在空肠。仔猪对脂肪的消化能力随着日龄的增大而增加,因此断奶日龄越大,仔猪断奶时对脂肪的消化率就越高。哺乳仔猪胃脂肪酶的总活性只有胰脂肪酶的3%,但口粮脂肪有25-50Oh是在胃中由胃脂肪酶消化;随着仔猪日龄增大,胰脂肪酶消化吸收脂肪的比例增高。早期断奶仔猪的胆汁分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脂肪的消化吸收。 3.4断奶仔猪对不同脂肪的利用特点
仔猪对不同脂肪的消化能力不同,对不饱和脂肪的利用率高于他和脂肪。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例若高于1.5,则油脂消化率达85-92%,若低于1.5则消化率较小。脂肪酸链的长短对消化率也有影响。短链脂肪酸不论他和与否,均易被猪消化,且消化率高达91一94%。猪胃脂肪酶对中链脂肪酸有一定的消化作用,日粮中添加米酯化的中链脂肪酸能提高消化率和N沉积。而仔猪对长链脂肪酸的消化率较低。 3.5仔猪对各类油脂的消化率
仔猪断奶后对油脂的消化率随日龄增加而提高,直至二月龄左右达到正常水平。仔猪对不同油脂的消化率也不同,这是因为日粮中油脂的消化吸收受脂肪链的长短、饱和度、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的影响。一般来讲,仔猪对植物性油脂的利用率比动物性油脂的好。Jin等(1998)试验发现21日龄仔猪断奶后两周内用可可油组的平均日增重和饲料效率均高于用牛油组的。Cera(1989,1990)报道,早期断奶仔猪对椰子油及其类似物消化率很高,其次是玉米油和大豆油,猪油和牛羊脂最差。 4.1提高断奶仔猪的日增重和饲料效率
多数试验表明,在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适量油脂,能明显提高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曾毅等(2000)发现日粮中添加 3%植物油组的小猪日增重明显高于本添加组的(P<0.05)。Howard等(1990)在断奶仔猪料中添加大豆油,结果仔猪的平均日增重明显提高,饲料转化率得到明显改善。Volpeili等(1996)通过添加油脂将断奶仔猪料中脂肪浓度从7.5%提高到15%,结果仔猪平均日增重增加了60克,而且仔猪血液中的脂肪酸。胆固醇浓度都增加。在日粮中添加不同油脂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改善作用也不同。Li等(1990)试验表明,椰子油和豆油以1:1的比例混合添加到仔猪日粮中,有较好的提高增重的效果 4.2改善仔猪健康状况
日粮中添加油脂为断奶仔猪提供充足的能量,减轻、减少仔猪的“断奶应激综合征”,增进健康。王友明等(1999)分别在断奶日粮中添加棕榈酸或豆油,结果仔猪日增重、饲料效率都明显提高,猪群毛色发亮、皮肤红润、发病用药明显减少。日粮中缺乏必需脂肪酸会显著减弱大鼠的免疫反应,降低血清中IgG与IgM的浓度,从而影响健康;而添加油脂的日粮能促进β细胞的增殖反应,高脂肪日粮还能抑制细胞毒性。此外,ω一3多不饱和脂肪酸还具有促进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添加鱼油可以较好预防仔猪的疾病。 4.3提高猪肉品质
脂肪酸在猪体内吸收后不经氢化作用即可直接用于体胀合成,所以体脂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体脂成分受饲料脂肪的影响很大。通常,猪的皮下脂肪、肌肉脂肪组成,因此可以通过日粮来调控猪肉脂肪皮下脂肪和肌肉组织中的二十碳五烯酸(DHA)和二十二碳六烯(EPA)含量.提高猪肉的保健功能。 5.1选择油脂种类
添加的油脂必须符合外观正常、新鲜、质优、过氧化值低于0.5%的质量指标。总的来说,在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椰子油十豆油(1﹕1)效果最佳,其次是椰子油、豆油、玉米油等,而以牛油、猪油作为能量来源时效果较差。应用脂肪粉等新的脂肪产品,能促进仔猪生长,提高成活率,避免仔猪血糖下降 5.2添加适量适宜
断仔猪日粮中油脂的适宜添加量一般为2~5%.;不同的油脂的添加也不同,如采用豆油时,添加量以3.4%为宜。添加过量会造成脂肪的过度沉积,影响机体正常的生理生化活动,并导致仔猪消化不良,引起腹泻。而且,由于油脂类饲料价格相对昂贵,添加过多也增加了饲料成本。断奶时脂肪的添加冰心则对较小,以后渐增,若在早期断奶后立即供给高剂量脂肪,则消化率不高。 5.3防止油脂过氧化
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受高温、紫外线、酶等助氧化化因素的作用,易发生自动氧化,生成过氧化物。过氧化物与蛋白质分子中许多活件氨基酸残基起反应,使蛋白质聚合,溶解度或酶性降低、营养价值下降。所以应防止饲料油脂的过氧化物。可在饲料中添加抗氧化剂丁基羟基香醚(BHA)或二丁基羟甲苯(BHA),其用量均为油脂量的0.01%。也可用具有抗氧化性的维生素E等来防止饲料油脂的氧化变性。 5.4利用营养物质之间的协同作用
不同脂肪酸之间合协同作用,几种脂肪酸共同添加时,它们的代谢能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会更高。如油酸、棕榈酸混合使用时,总代谢能增加;;矿物质对脂肪的消化吸收电有重要影响。铜和油脂在促猪仔生长过程中有互作效应,铜能改善日粮脂肪消化率,促进磷脂、油酸的合成。Luo(1996)研究认为,铜能提,高仔猪小肠中脂肪酸和磷酸酯酶A的活性,提高饲料脂肪消化水平。而当仔猪小肠内容物中钙的水平高时,由于钙与脂肪皂化的形成而抑制脂肪的吸收。 5.5添加磷脂
脂类代谢与仔猪的正常生理机能和健康密切相关,磷脂以作为油脂的乳化剂和抗氧化剂卵磷脂还能促进皂化作用,提高饲料脂肪的消化率虽然哺乳动物能够合成磷脂,但幼仔猪合成磷脂和胆汁的量都很少,不足以乳化较高含量的饲料脂肪。因此在早期断奶仔猪饲料中添加磷脂可提高仔猪的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促进生长。在断奶仔猪饲料生产中,要根据仔猪的生理特点来选择油脂的来源、添加量和添加方法,以提高油脂的利用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