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285|回复: 44

鱼类肝病的防治现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17 10: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几年肝病在水产养殖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可是较全面的讨论还没有很好的开展。
目前出现的误区:笼统为肝胆综合症,而大多数把责任归咎于饲料
我个人认为不太公允!
个人认为因素有下:
1、饲料
2、疾病(细菌、病毒)
3、中毒(药物、水体污染)
希望各位同仁到此广泛讨论,不吝赐教!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7-10-17 22: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楼上的!!!!!!!!!!!
发表于 2007-10-20 20: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楼主 的帖子

你小子什么时候上来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3 09:57:56 | 显示全部楼层
肝病是常见老大难问题.关系运输和养殖的成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3 10: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刀下留人 是哪位仁兄!!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8 19: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鱼类脂肪肝的发病原因及预防

日期:2007-07-24 21:53:25


--------------------------------------------------------------------------------

近几年来,脂肪肝在常规淡水养殖鱼类中普遍流行,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引起广大养殖者的关注。笔者通过几年的调查研究,对鱼类脂肪肝的发生原因及预防作了归纳与总结,以供参考。
    一、发病症状
    病情较轻时,鱼体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鱼体色、体形等无明显改变,仅食欲不振,游动无力,有时焦燥不安,甚至窜出水面,生长缓慢,死亡率不高;病情严重时,鱼体色发黑,色泽晦暗,鱼体有浮肿感,鳞片松动易脱落,游动不规则,失去平衡,或静止于水中,食欲下降,反应呆滞,呼吸困难,甚至昏迷翻转,不久便死亡。解剖发现肝脏颜色发生变化,呈花斑状、土黄色、黄褐色等,胆囊变大且胆汁变黑。此外,鱼体抗应激能力很差,当捕捞或运输时,常会引起鱼体全身充血或出血,出水后很快发生死亡,或在运输途中死亡。
    二、发病原因
    1、鱼类摄食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过多
    饲料配方营养不当或人为乱投饲料(如用鲤鱼料喂团头鲂或草鱼,用鱼苗、苗种饲料喂成鱼等)导致鱼类摄食的营养中能量蛋白比过高,高蛋白饲料易诱发肝脏脂肪积累,破坏肝功能,干扰鱼类正常生理生化代谢。碳水化合物含量过高,会引起鱼类糖代谢紊乱,造成内脏脂肪积累,妨碍正常的机能,其主要病变部位是肝脏,大量的肝糖积累和脂肪浸润,造成肝肿大,色泽变淡,外表无光泽,严重的脂肪肝还可引发肝病变,使肝脏失去正常机能。
    2、维生素缺乏如胆碱、维生素E、生物素、肌醇、维生素B等都参与鱼体内的脂肪代谢,缺乏上述维生素均会造成鱼体内脂肪代谢障碍,导致脂肪在肝脏中积累,诱发肝病。
    3、投喂饲料过度,每天多次不间断地投喂,引起鱼体生长过陕,出现肥胖和肝病。
    4、滥用药物。目前,一些养殖户在鱼病防治上仍然还是以化学药品为主,而这些化学药品的不正确使用会造成鱼类肝脏的损伤。
    5、养殖密度过大,水体环境恶化。当水体中的氨氮浓度过高时,鱼体内氨的代词铲物难以正常排出而蓄积于血液之中,引起鱼类代谢失衡引发肝胆疾病。
    6、饲料氧化、酸败、发霉、变质。脂肪是易被氧化的物质,脂肪氧化产生的醛、酮、酸对鱼类有毒,将直接对肝脏造成损害。
    7、饲料中含有有毒物质。如棉粕中的棉酚、菜粕中的硫葡萄糖甙、劣质鱼粉中的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均能引发鱼类的肝胆类疾病。
    三、预防措施
    1、培育良好的水质,保持水质清新;
    2、选择信誉好的专业饲料生产厂家配制的饲料,科学投喂,合理饲养;
    3、保持饵料新鲜,防止蛋白质变质和脂肪氧化分解,防止饲料受潮发霉。
    4、不要低剂量长期在饲料中添加对鱼类肝脏有损害的抗菌药物,要做到合理用药,少用副作用大和残留高的鱼药。
    5、养殖过程中,要勤巡塘,如发现鱼类肝脏出现病变时,及时加注新水,并投喂添加维生素和少量稀有元素或中草药制成的药饵,一般投喂7天为一个疗程,可有效预防该病。
发表于 2007-10-29 22:51: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看法.

:tiaotiao: 饲料占主要原因,不可否认的一点,至于其它方面,那就是平时的饲喂方法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11-4 12: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管理是一方面 水质是一方面!!!!!!!!!!!
 楼主| 发表于 2007-11-4 19: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来交换一下意见!!!!!!:lairen: :lairen:
 楼主| 发表于 2007-11-6 12:3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鱼病发生的原因与健康养殖技术

鱼类养殖生产中,“病害发生”是困扰养殖业主的主要问题之一。围绕这一问题,我想跟大家谈谈有关鱼病发生的基本原因、如何避免认识上的误区和如何科学认识、对待鱼病等问题,以利于推进海水鱼类养殖的健康发展。
一、要了解鱼为什么会生病,首先要知道疾病是怎样发生的
疾病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于鱼体后,扰乱了正常生命活动的一种异常状态。一切干扰鱼体的因素,包括病原生物、养殖水环境因子(物理的、化学的)、鱼体自身的生理失调(物质代谢紊乱,免疫力下降)等都可能引起疾病。换句话说,疾病是病原、环境、鱼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三者相互影响决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一)疾病与病原生物的关系
鱼类养殖生产中常见的病原生物有:病毒、细菌、霉菌、寄生虫(原虫、吸虫、绦虫、线虫、棘头虫、蛭和一些甲壳动物)等。当病原生物达到一定数量或致病性(毒力)强时,就可使养殖群体中的一部分,即抗病力弱的群体首先感染和生病。
(二)疾病与养殖环境的关系
鱼与其生活的环境是统一的,鱼儿离不开水,也离不开水底(池底)。如果水环境因子例如溶解氧、pH、温度、盐度等异常,或底质污浊残饵、粪便多,或养殖水域遭受污染等,当水质不能满足鱼的基本生理需求时,就可能直接或间接危害鱼体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三)疾病与鱼体自身的关系
首先是不同种类和年龄的营养、摄食、鳞片、皮肤、黏液层、内分泌等的差异,其疾病的发生与否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不同种的免疫力(抗病力)和年龄大小并不一致。其次,养殖群体中可能存在一些易感性个体。所谓易感性个体,即抗病力弱的个体。病原体只有当其入侵到抗病力弱的鱼体后,才会引起疾病的发生和蔓延。
二、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和治疗鱼病,实施“健康养殖”
(一)控制和消灭病原生物
1.水源 水是病原生物传入的途径之一。水源不仅要清洁、不带病原生物和无人为污染物,同时要充足,理化指标必须适合养殖鱼类的生活需求。在一些水源条件欠佳的地区,应采用封闭式的循环养殖方式,并实施水源的消毒处理,以保证水质水量。
2.鱼池 鱼池是各种生物(含病原生物)孳生和繁殖的场所。要进行商品鱼的养殖生产,就必须对养殖池进行彻底消毒,对室外土池应先清淤后消毒,以使鱼类在一个卫生的环境中舒适地生活。
3.严格检疫 检疫是指对养殖的苗种、亲鱼进行传染性病源生物的查验,按国家有关规定,输出方首先应做好;购入方可根据提供的查验报告进行复查,如发现问题,可拒绝输入,以防止传染性病原的输入、传播、扩散和保护本场、本地区养鱼安全、有序、健康的发展。
4.实施消毒 为防止一些传染性病原生物的繁殖和孳生,在养殖生产全过程应进行“四消”,即苗种消毒、工具消毒、饵料消毒(指投喂鲜活饵料)、食场消毒(投饲点或饲料台)。消毒方式以物理方法为佳,如紫外线、臭氧等;工具、饲料台和鱼池消毒等可用氯制剂(漂白粉、强氯精等)、甲醛液、氧化剂(高锰酸钾、二氧化氯等)、季铵盐类(十四烷基2-甲基吡啶溴化铵等)。
5.建立隔离管理制度 养殖鱼池发现病害,特别是传染性疾病,首先应严格隔离管理,以免疫病传播、蔓延、殃及周邻。对其周围包括进、排水进行消毒,工具专用,捞出的死鱼及时销毁,对病鱼作出诊断,确定防治对策。
(二)改善和优化养殖环境
1.合理放养 放养的密度应根据所能提供的水交换量,设施的水平和技术,包括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来确定。例如采用液氧灌充氧,放养密度可比常规充气供氧提高一倍以上。
2.保证充足的溶解氧 溶解氧不仅表现在鱼类呼吸的直接需要,而且还表现在其环境上的需要。溶氧丰富,微生物可将一些有毒代谢产物如氨氮、硫化氢、甲烷等转化为无毒或毒性很小的硝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和二氧化碳等。
3.不滥用药物 药物具有防病、治病作用,但同时也有毒副作用。用药应在对疾病正确诊断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并按规定的剂量和疗程,选用疗效好、毒副作用小的药物,以保护鱼体和维持养殖环境的微生态平衡。
4.适时、适量使用环境保护剂常用的环境保护剂有生石灰、沸石、过氧化钙、光合细菌和益菌素等。在开放式的土池养殖或水源条件差的地区(建立蓄水池)可以使用,以利于净化水质,防止底质酸化和水体富营养化;抑制硫化氢、氨氮等有毒物质的产生;补充氧气和钙元素,增强鱼类摄食,促进生长;抑制有害细菌繁殖,减少感染疾病。
(三)增强养殖群体的抗病力
1.培育和放养健康苗种 放养健康和不带传染性病原生物的苗种是养殖生产成功的基础。苗种生产期应做好:①选用经检疫不带传染性病原生物的亲鱼。②受精卵移入孵化培育池前用50克/立方米碘伏浸浴5~15分钟。⑧使用经沉淀、过滤并消毒后解毒的海水。④切忌高温育苗和用抗菌素培苗保苗。⑤使用的开口饵料或仔、稚鱼饲料要适口和保证鲜活和不腐败变质。
2.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是对养殖鱼类免遭暴发性流行病最为有效的方法。国外已有商品化疫苗和菌苗;国内一些科研单位已试制弧菌菌苗,可以试用。
3.加强日常饲养管理 平日操作应细心、谨慎,避免鱼体受伤,不为病原生物的入侵“打开门户”。
4.投喂优质适口饲料 优质和适口的配合饲料、科学的投喂方法能增强鱼类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生产实践和科学试验证明,劣质饲料不仅无法提供鱼体生长和维护健康的需要,而且还会导致抗病力下降;而投喂鲜、活小杂鱼虾,则往往会携带病原生物入池,使养殖鱼类易于感染疾病,所以应该转变观念,完全使用工业化生产的颗粒配合饲料。
5.降低应激反应 在养殖系统中,由于人为,如水污染、投饲的技术与方法等;或自然现象,如暴雨、高温、缺氧等因素的影响,常可引起鱼的应激反应。凡是偏离养殖鱼类正常生活范围的异常因子,通称为应激原,而养殖鱼类对应激原的反应称为应激反应。但如果应激原过于强烈或持续的时间长,养殖鱼类就会因为自身能量消耗过大,而使鱼体抵抗力下降,为水中某些病原生物的侵袭创造有利条件,最终引起疾病的感染甚至暴发大量死亡。因此,在养殖过程或养殖系统中,创造条件降低应激,是维护和提高鱼体抗病力的措施之一。
(四)科学、合理用药
药物、食物和毒物之间并没有必然的界限,如某些维生素或氨基酸均为饲料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当在日粮中缺乏时,把它们添加到饲料中也就成为药物了。由于所有的药物在用量过大时都会产生毒害,在药物与毒物之间存在着的是量的差别,所以在使用药物治病时,一定要考虑到:①药物的两重性。②正确诊断,对症用药,切忌乱用药或滥用药。⑧了解药物性能,掌握使用方法。④注意不同养殖种类、年龄和生长阶段的差。⑤了解养殖环境,合理施放药量。⑥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配伍禁忌。⑦观察不良反应和是否会出现蓄积中毒。⑧用药后认真察看群体动态,总结防治效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5-21 00:38,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