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900|回复: 2

鸭 疫 巴 氏杆 菌 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10 09:3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鸭 疫 巴 氏杆 菌 病
鸭疫巴氏氏杆菌病有多种病名,如新鸭病、鸭败血症、鸭疫综合症、鸭疫败血症、鸭疫巴氏杆菌病、传染性浆膜炎等,而鹅的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曾被称为鹅流感或鹅渗出性败血症。该病是雏鸭、雏火鸡和其他多种禽类的一种常见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感染鸭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干酪样输卵管炎和脑膜炎为特征。由于该病的高死亡率,高淘汰率,已成为养鸭业经济损失的重要疫病之一。 历史和分布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最早由Riemer1904年报道在鹅群中发生。1932年美国学者HendericksonHilbert在纽约鸭场的白色北京鸭中发现,当时称之为“新鸭病”。随后国外许多学者先后报道了该病。Dougherty等最初将本病命名为“传染性浆膜炎”。Leibovitz建议使用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这一名称,以突出该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所引起,并与具有相似病理学的其他感染相区别。在我国,1975年邝荣禄等首次报道本病在广州存在;1982年郭玉璞等在北京郊区鸭场首次分离到病原;1983年郭予强等先后从深圳及广州郊区鸭场分离出病原并成功地复制出本病,以后在江苏、广西、浙江、安徽、四川、河南、山东等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报道了本病。目前该病呈全球性流行。 [病 原] 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分类地位尚未确定。本菌最早是由Hendrickson和Hilbert于1932年分离和鉴定,并命名为鸭疫斐佛氏菌(Pfeifferella anatipestifer)。Bruner和Fabricant于1954年将该菌特性与莫拉氏菌进行比较研究,认为二者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建议命名为鸭疫莫拉氏菌(Moraxella anatipestifer)。因该菌在形态和染色特性又与巴氏杆菌很相似,在第7版《伯杰氏细菌学鉴定手册》中曾被列为巴氏杆菌属,命名为鸭疫巴氏杆菌(Pastenrella anatipestifer)。但比较其超微结构、生化特性、生长温度、DNA碱基组成等,二者有明显不同。在第9版《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中将其列为分类地位未确定种。Piechulla等根据其 DNA结合,产生甲基萘醌类和侧链脂肪酸等特点,建议将其划入黄杆菌属/噬纤维菌同源群,Segers等建议将该菌单独列为里默氏杆菌属,并将该菌命名为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以纪念Riemer于1904年首次报道本病,这一命名在卡尔尼克主编的第十版《禽病学》已被采纳。 鸭疫里默氏杆菌为革兰氏阴性、无运动性、不形成芽胞的小杆菌,印度墨汁染色可见有荚膜,瑞氏染色时大部分细菌呈两极着色特性,呈单个、成双,偶尔呈链状排列。 本菌在普通培养基上不生长,适宜的分离培养基是巧克力琼脂、血液琼脂或胰酶大豆琼脂。在胰酶大豆琼脂中添加 0.05%酵母浸出物、5%新生牛血清以及含有5%~10%的CO2环境可促进其生长。血液琼脂上培养24h,形成凸起、边缘整齐、透明、有光泽的奶油状、无色素的光滑型菌落,无溶血现象。在麦康凯琼脂上不生长。 不同血清型,即使同一血清型不同分离株的生化反应也不尽相同。总的生化特点是,该菌发酵糖的能力弱,少数菌株只发酵葡萄糖、麦芽糖、肌醇和果糖产酸不产气;不产生吲哚和H2S,不利用柠檬酸盐,M.R.和V-P试验均为阴性,不能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不水解淀粉,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阳性。 根据鸭疫里默氏杆菌表面多糖抗原的不同,采用凝集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来进行血清学分型。到目前为止,国外报道共有21个血清型,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即1~21血清型。据报道,1、2、3型的毒力较强。不同国家和地区流行的血清型有一定差异,英、美等地主要流行的血清型是1、2、5型。我国许多地区都有分离到本菌的报道,但对血清型作鉴定的不多。沿海地区几个省市的病原,经高福鉴定为I型,近来黄瑜(1999)、苏敬良(1998)等又明确了Ⅱ型在福建、北京等地的存在。张大丙等(1998)对北京地区的25个鸭场的286株进行血清学鉴定,证明除1、2型的存在外,还有其他血清型(暂定为CAU3、CAU4和CAU5);在河南、上海等地分离到的16个菌株中,就有1、2、6、10、11型等五种血清型存在,同时也并不能排除有其他血清型存在的可能。所有血清型均与同源抗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只有血清型5例外,它与血清型2和9有微弱的交叉反应。 本菌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不强。37℃或室温条件下,大多数菌株在固体培养基中存活不超过3d~4d,肉汤培养物贮存于4℃则可以存活2~3周,55℃作用12h~16h,细菌全部失活。对多数抗菌药物敏感,但对卡那霉素和多粘菌素不敏感,对庆大霉素有一定抗性。 [流行病学] 家禽中以鸭最易感,樱桃谷鸭、番鸭、麻鸭、丽佳鸭等多种品种的鸭均可发病。主要侵害2~7周龄幼鸭,尤以2~3周龄雏鸭最严重,一般症状出现后1d~2d死亡。成鸭和种鸭较少发生本病。对鹅、火鸡、水禽等也有致病性,其中以雏鹅易感性较强,并表现出症状。耐过的鸭生长不良,发育受阻,饲养价值不大。临床上常见在发生过本病后的鸭场,几乎批批鸭都会再感染此病。鸡、鸽、兔和小鼠对鸭疫里默氏杆菌有抵抗力。豚鼠腹腔大剂量接种则可引起死亡。 本病的传播途径有污染的饲料、饮水、飞沫、尘埃等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以及损伤的皮肤等途径传播。因此,鸭舍和活动场的粗糙不平或存在锋利物,都可能造成外伤而导致感染和传播。 一般以气温低、湿度大的季节,发病和死亡最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差异较大。卫生条件好、饲养管理较好的鸭场,本病多呈散发性发生,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很低,不超过5%;环境条件差或并发其他疾病时常常促进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的暴发,死亡率最高达75%~80%。通过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可大大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症 状] 病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精神倦怠、厌食、缩颈闭眼、眼鼻有浆液或黏液性分泌物,常因鼻孔分泌物干涸堵塞,引起打喷嚏,眼周围羽毛粘结形成“眼圈”;拉稀,粪便稀薄呈淡黄白色、绿色或黄绿色;病鸭软脚无力,不愿走动、伏卧、站立不稳,常用喙抵地面;部分鸭不自主的点头,摇头摇尾,扭颈,前仰后翻,翻倒后划腿,头颈歪斜等神经症状。多数病鸭死前可见抽搐,死后常呈角弓反张姿势。耐过鸭生长受阻,没有饲养价值。 [病 变] 广泛性纤维素渗出性炎症是本病的特征性病理变化,其中以心包膜、肝脏表面最为显著。渗出物中除纤维素外,还含有少量的炎性细胞,主要是单核细胞和异嗜细胞。在慢性病例中有多核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性心包炎,心包液增多,心外膜表面覆盖纤维性渗出物,慢性病例心包增厚、混浊,与纤维性渗出物粘连在一起;气囊混浊、增厚且附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肝脏肿大,呈土黄色或红褐色,表面被一层灰白色或淡黄色纤维素膜覆盖,有肝周炎、肝坏死;脾肿大,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点,呈斑驳状;脑膜充血、出血,脑膜上也有纤维素渗出物附着,鼻窦内充满分泌物。少数日龄较大的鸭见有输卵管发炎、膨大,内有干酪样物。 皮肤常发生慢性局部感染,表现为后背部或肛周围呈坏死性皮炎病变,在皮肤和脂肪层之间有淡黄色渗出物。 [诊 断] 临床表现的神经症状和剖检所见广泛性纤维素渗出性炎症变化可作为本病初步诊断的依据,但应与多杀性巴氏杆菌、大肠杆菌、粪链球菌和沙门氏杆菌等引起的败血性疾病相区别。因为这些疾病的大体病变与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很难区分。确诊需要进行该菌的分离和鉴定。 病原菌分离和鉴定:在急性败血症时期,细菌在各器官组织,如心血、脑、气囊、骨髓、肺、肝脏和病变渗出物均可分离到细菌。无菌采取病料,划线接种于血液琼脂或接种于加有 0.05%酵母浸出物的胰酶大豆琼脂上,置于蜡烛罐或厌氧培养箱中37℃培养24h~72h。对被污染的病料,在培养基中加入5%的新生牛血清和庆大霉素 (5mg/1 000m1),有助于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分离。 鸭疫里默氏杆菌与多杀性巴氏杆菌在菌体形态和培养特性上非常相似。如二者病料涂片,染色菌体均呈现两极浓染,在普通培养基上均不生长,但二者在生化特性上有明显区别。如鸭疫里默氏杆菌发酵糖的能力很弱,而多杀性巴氏杆菌可发酵多种糖类;鸭疫里默氏杆菌吲哚试验和H2S产生试验均为阴性,而多杀性巴氏杆菌则相反。另外,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在临床表现上又与鸭大肠杆菌病和鸭沙门氏菌病容易混淆,因为三者引起的病变十分相似,均可引起浆膜性渗出性炎症。如将三种菌分别接种于麦康凯琼脂上,大肠杆菌呈红色菌落,沙门氏杆菌为透明无色菌落,而鸭疫里默氏杆菌则不生长,进一步通过生理生化试验很容易区别。 免疫荧光法:Marshall等(1961)报道,用荧光抗体技术可检出培养物、临床病料、自然或人工感染组织中的鸭疫里默氏杆菌。此法迅速而且特异性强。 间接血凝试验:张鹤晓等报道了用琼脂扩散抗原致敏戊二醛化的绵羊红细胞来检测血清中鸭疫里默氏杆菌抗体. ELISA方法检测:Hatileld等建立了ELISA方法检测鸭血清中抗鸭疫里默氏杆菌抗体,张鹤晓等用裂解的I型鸭疫里默氏杆菌菌体作为包被抗原,建立了间接ELISA方法检测鸭血清的抗鸭疫里默氏杆菌抗体。以脂多糖(LPS)作为包被抗原,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来检测血清中抗体,鸭人工感染72h后即可检出抗体。 由于本菌不同的分离株生化特性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分离鉴定时,不仅要做生化试验,有条件的单位,可进一步作血清学或血清型的鉴定。 [防 治] 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对于圈养的雏鸭,保持适当的通风换气,避免过度拥挤,减少炎热或寒冷的应激等。如果在网上饲养,应定期冲洗和消毒地面,避免粪便堆积,减少污染。受本病污染的鸭场,可在其易感年龄前23日用敏感药物进行预防,常用的有效药物有磺胺喹沙啉等。 对于全群发病的雏鸭每天用庆大霉素肌肉注射或用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氟甲砜霉素等治疗,辅助添加多种维生素和电解质,同时用消毒药对场地、用具进行彻底消毒,可使疫情得到控制。待病情稳定后再接种鸭疫里默氏杆菌灭活菌苗或弱毒菌苗,以提高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力。康复鸭对再感染有抵抗力。 在进行药物预防和治疗的过程中,应做药物敏感试验,以确定首选的敏感药物。同时各种抗菌药物应该交替使用,以避免抗药菌株的出现。 目前预防本病的菌苗有灭活菌苗、弱毒菌苗。另外,亚单位苗也在研制之中。 接种灭活菌苗可有效地预防和降低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的死亡率。由于鸭疫里默氏杆菌菌苗诱导的免疫具有型特异性,对异源菌无保护作用,因此一个理想的菌苗应包括主要流行的血清型菌株,以提供有效的免疫保护。LagtonSandhu(1984)报道,以125三个血清型制备的三价灭活菌苗,在小鸭12周龄或23周龄时免疫两次,可使70%85%的免疫鸭得到保护,而且23周龄时免疫2次比12周龄免疫可获得更高的保护率。Sandhu(1979)125血清型的研制的菌苗分别在10日龄和17日龄免疫两次可获得较高的保护率,但这种保护只能维持二周(第二次注射后),并且发现铝胶佐剂菌苗并不比无佐剂菌苗产生更好的免疫保护,而油乳剂菌苗则可产生足够的保护力,并维持到上市日龄,但在接种部位引起局部损害。Harty(1979)对几种类型的鸭疫里默氏杆菌菌苗的免疫力进行评估,野外试验结果表明福尔马林灭活菌苗效果较好。鸭疫里默氏杆菌灭活菌苗普遍存在的缺点是保护力的持续时间较短。 在国内,高福等(1987)1型鸭疫里默氏杆菌制备的福尔马林灭活菌苗和油乳剂菌苗对实验和野外感染均有较高的保护作用,但需进行两次免疫;苏敬良等(1992)研制出鸭疫里默氏杆菌铝胶灭活菌苗,同样需免疫两次才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目前已研制成功125型鸭疫里默氏杆菌的活菌苗。1日龄雏鸭气雾或饮水免疫后对人工或田间强毒感染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一次免疫后,其保护作用至少可持续42d。菌苗株在上呼吸道增殖,刺激机体产生体液抗体反应。经气雾或眶下窦内感染证明菌苗株对1日龄雏鸭无毒力。 Tao(1991)用免疫转印技术测定了血清10型和1型鸭疫里默氏杆菌分别有67KD48KD两种具有免疫原性的蛋白质,并认为可能具有诱导保护性抗体产生的特性,所以它们可能是潜在的亚单位菌苗。Tan(1993)利用血清1型的1株单抗通过ELISA方法来监测其他各血清型鸭疫里默氏杆菌,发现鸭疫里默氏杆菌存在群反应性位点,并证实有免疫原性。这种具有免疫原性的群反应性位点给研制一种菌苗来抗几种血清型的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带来了可能性。福建农科院也在研制鸭疫里默氏杆菌无细胞外膜蛋白菌苗,实验室和临床小范围内的应用效果表明,保护率高达80%。 以活菌苗或灭活菌苗免疫接种母鸭后,子代被动免疫可持续约2周时间。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7-10-10 11:4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楼主 的帖子

挺好的资料,江西这边混合温和型流感的特多,有时都不感去注射
发表于 2007-10-27 18:2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墨鱼的说法,我这注射单方的氟苯尼考就死了很多鸭子,注射完一小时就死掉,没注射的没事,就是混感温和型流感的原因。遇到这种情况咋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6-3 07:33,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