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池塘与水质
1、怎样清塘消毒效果好?
首先,要清除塘底淤泥。因为有机质积累,底泥过厚,易增加耗氧量、产生有毒物质,所以每隔1~2年应清除10~20cm呈暗黑色的底泥,并经烈日的暴晒。
其次,要正确的清塘。清塘药物以生石灰最好,但在盐碱地鱼池宜用漂白粉,养殖虾、蟹类的鱼池宜用茶粕。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供选择:1.生石灰(250~300斤/亩);2.茶粕(50斤/亩)+生石灰(150斤/亩);3.漂白粉(10斤/亩)+生石灰(100斤/亩);4.敌百虫(1斤/亩)+漂白粉(10斤/亩)。
使用步骤:第1步:放水干塘,清淤,晒塘一周以上;第2步:加水30cm左右深,全池泼洒消毒药;第3步:隔3天加水到1.0~1.5m深;第4步:再隔3~4天放鱼试水。
注意事项:1.生石灰要化水后立即趁热泼下塘;2.用2种药物消毒,必须分开泼洒,中间间隔一天。
2、什么样的水才是好水?
好水的感观结果是:肥、活、嫩、爽。肥,是指水中鱼虾易消化和浮游生物数量和种类都多,其中藻类中的绿藻、硅藻、隐藻、甲藻和金藻属居多,因优势种群不同,水色常呈绿褐色、茶褐色、嫩绿色、亮绿色;活,是指水色和透明度有变化,所谓“早红晚绿”,就是藻类有趋光性,早上太阳出来向水面集中,下午逐渐下沉分散,造成水色的变化;嫩,是指水色鲜嫩,水肥而不老,蓝藻数量少;爽,即水质清爽,不浑浊。
好水的优势就是:溶氧高而且变化幅度小,酸碱度适中(PH=7.4~8.0),有害物质少,鱼类食欲旺,消化好,病害少,生长快。
3、坚持定期泼洒生石灰有什么好处?
生石灰即氧化钙,与水反应,产生大量热量,并短时内使水的pH升高到11左右,因此对水中动植物和细菌有很强的杀伤力。同时生石灰与水反应,变成碳酸钙,对池塘起到施钙肥的作用。
坚持定期使用生石灰主要有以下好处:
①能杀死残留在鱼池中的敌害,如野杂鱼、蛙卵、蝌蚪、水生昆虫、螺类、青苔及一些水生植物等。
②可杀灭微生物、寄生虫病原体及其孢子。
③能澄清池水,使悬浮的胶状有机质等凝聚沉淀。
④钙的置换使用,可释放出被淤泥吸着的氮、磷、钾等,使池水变肥;同时钙本身为动、植物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起了直接施肥的作用。
⑤碳酸钙能使淤泥变成疏松的结构,改善底泥通气条件,加速底泥有机质分解。
⑥碳酸钙与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碳酸等形成缓冲作用,保持池水的PH值稳定,始终呈微碱性,有利于鱼类生长。
生石灰在空气中易吸水,逐渐变成粉状熟石灰,其消毒效力就会降低,因此应密闭保存。
使用方法:
清池消毒。新开池,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70公斤,化水后泼洒池底和池边;旧池塘排干水,挖掉部分淤泥,用生石灰100公斤化水后泼洒池中与池边;对曾发病池,要彻底清除淤泥,用生石灰120公斤,化水后全池泼洒。
水体消毒。放养前7~10天,按每亩(水深1米)用生石灰150公斤全池泼洒。
防治疾病。预防:每半个月1次,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20.8克左右化水后全池泼洒;换水条件差、水质差的,每立方米水面用生石灰25.5克化水后全池泼洒。治疗肠炎病,每立方米水面用生石灰30.5克泼洒全池;暴发性疾病用生石灰30克全池泼洒,可有效防治腐皮病、穿孔病、白斑病、水霉病和其它水质不良引起的疾病;防治肠胃病、暴发性出血病等可按每立方米水面用生石灰10克全池泼洒。
4、池塘养殖中,为什么需适时换水或加注新水?
加注新水是保持水质稳定必不可少的有效措施,其益处是:
①
增加池水深度,增加鱼类的活动空间;
②
增加透明度、加大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水层;
③
直接增加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
④
降低蓝、绿藻分泌的毒素,有利于鱼类容易消化的藻类生长繁殖;
⑤
调节水温,防御寒潮。
在高温季节,加水时间应在晴天的下午3:00之前进行。除了紧急救鱼外,严禁在阴雨天和傍晚加水。
5、怎样合理使用增氧机?
鱼塘在利用增氧机增氧时,须根据天气而选择适宜的增氧时间。通常讲的“三开两不开”是最合理的方法,即即晴天中午开,阴天清晨开,连绵阴雨天半夜开;晴天傍晚不开,阴雨天中午不开,鱼类主要生长季节坚持每天开。半夜开机时间宜长,中午开机时间可略短;在施肥、天气炎热、水面较大时则开机时间宜长;不施肥、天气凉爽、水面小则开机时间可略短。值得注意的是,若在傍晚开机,高溶氧水被送至底层后,氧很快即会被自然消耗,而表层水溶氧又不能补充提高,结果会导致整个池塘氧气缺乏,极易引起鱼类浮头,严重时还会发生大面积泛池甚至死鱼,给水产养殖生产带来极大损失。
6、怎样保持水质?
首先,水源无污染无病害,进新水后可在进水口泼洒漂白粉或生石灰消毒;其次,及时捞出残草和死鱼,防止病菌滋生和蔓延;再次,预测或发现水质变化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最后,有条件的可一个月左右换1/5~1/3的下层水,病害高发期,勤消毒少换水或不换水。
7、养殖水体的适宜pH是多少,超出范围如何调节?
池水中的pH值过高或过低,对鱼类生长均不利,pH值低于4.4,鱼类死亡率可达7~20%,低于4%以下,全部死亡;pH值高于10.4,死亡率可达20~89%,pH高于10.6时,可引起全部死亡,鱼类生长最适宜pH为7.5~8.5。
pH值过低的调节方法:用生石灰调节每次每亩用10~15公斤,根据pH值高低适量使用。
当pH值过高时,不宜施用生石灰清塘。可施用明矾池水中浮游生物太多,每亩放可用明矾0.5~1公斤加以控制,以避免pH值增高。pH过高的调节方法可泼洒醋酸,柠檬酸等酸性物质来降低。以每亩每米水深计,用白醋6斤加黑醋2斤稀水后全塘泼洒,或用醋精1.5~2斤溶水后全塘泼洒,次日用粗盐12斤(碎成绿豆大小)全塘泼洒。
8、池塘中亚硝酸盐和氨氮是怎么产生的,有何危害,超标了怎么办?
水产养殖中氨氮的主要来源是沉入池底的饲料,鱼排泄物,肥料和动植物死亡的遗骸。鱼类的含氮排泄物中约80~90%为氨氮,其多少主要取决于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和投饲量。
水中氨氮含量超过1.0mg/L时,会导致鱼体中毒。
氨氮和亚硝酸盐经常超标水质,调节方法有多种,但这些方法只有逐步改良,逐步减少,不可能一步到位。①使用优质饲料,加强投饲管理,避免残饵过多或饲料利用率低而造成水质腐败。②适度换水,宜量少次多。③中午开启鱼塘增氧机,翻起底层水;或用潜水泵将底层水抽上来洒塘面。④先用二氧化氯消毒,次日黄昏施用水质改良剂混合增氧剂。⑤在阳光充足时施用微生物制剂。
二. 养殖模式
1、怎样的放养模式才能达到最佳经济效益?
在高效养殖模式下,只有以正确的投喂方式,才能达到最佳经济效益。“高效养殖”模式中各种混养鱼的放养比例:计划主养鱼占总产量75~80%,配养鱼或带鱼占总产量的20~25%,并针对主养鱼投喂专用优质饲料。在我们选择好养殖品种后,可根据池塘条件、经济条件、生产计划及市场需求对部分数据作适当调整。在一个养殖期内,主养鱼规格应尽量保持一致,配养鱼个体应小于主养鱼,各种放养鱼一次放足,轮捕3~5次后清塘,一年可放鱼2~3次。以主养草鱼的成鱼养殖为例:每亩投放1.5~2.0斤/尾的草鱼600~650斤,1斤左右的镛鱼(大头)50~60斤,20~30克的鲮鱼60~80斤,1~2两的鲫鱼或鲤鱼50~60斤,养殖4~5个月,轮捕2~3次,亩产量可在2000斤以上。
2、怎样计算放鱼量?
以主养草鱼亩产2000斤的池塘为例:计划总产量中草鱼占75%,鳙鱼(大头)占10%,鲮鱼占10%,鲫鱼占5%。放草鱼占总产量75%,规格1.5~2斤/条,平均每条重1.7斤,平均长到5斤出塘,成活率98%以上,则
池塘总估计产量(斤)×草鱼所占比例
(出塘规格-放养规格)×成活率
| 草鱼放养量(条)=
=
≈460条
所以草鱼放养应为每亩356条。
池塘总估计产量(斤)×鳙鱼所占比例
(出塘规格-放养规格)×成活率
| 放鳙鱼占总产量10%,规格0.5~1斤/条,平均重0.75斤,平均长到3斤出塘,成活率98%以上,则
鳙鱼(大头)的放养量(条)=
=
≈91条
以同样的方法计算,占10%的鲮鱼,占5%的鲫鱼,根据上面公式和放养的规格来确定投放数量。
三. 饲料的选择与使用
1、饲料在水中溶散的时间多久最合适?
选择饲料在水中溶散时间的长短与投喂方式有关。如果是在几分钟内就把饲料全部泼下鱼塘,需要溶散时间在20分钟以上缓慢溶散的饲料;如果是用投饵机或驯鱼成功的投喂方式,饲料在5~10分钟溶散较好,因为饲料在水中的溶散时间太短(1~2分钟内)会使饲料中易溶解的营养物质(如水溶性维生素等)散失,溶散时间太长(30分钟以上)会造成鱼吃后不易消化,影响吸收,对于高效养殖或放养密度大的池塘,使用耐水性为10分钟左右的饲料为佳。
2、怎样评估养殖成本与饲料价格的关系?
饲料成本占养殖总成本的比例平均达40~50%,高的达到65%左右。因此,养殖户要取得较好经济效益,降低饲料成本是非常重要的。往往有些人片面认为饲料价格低,投资就少,成本就低,然而饲料使用结果并不是这样,请看下面公式:
单位鱼产量饲料成本=饵料系数×饲料价格
由此看出,单位鱼产量饲料成本是由饵料系数和饲料价格确定的,在选择饲料时可有以下两种选择:
A饵料系数较高,但饲料价格较低。
B饵料系数低,但价格较高。
饲料质量与生长速度的关系假设在投饵率为4%的情况下,一个有1000公斤鱼池塘为例,投喂上例A、B饲料。
A饲料饵料系料1.85,则日增重为(1000×4%)/1.85=21.62公斤。
B饲料饵料系数1.25,则日增重为(1000×4%)/1.25=32公斤。
1.以同样生长100天,A饲料长鱼2162公斤,则B饲料可长鱼3200公斤,比A饲料多长鱼1038公斤。
2.以同样增长2162公斤,A饲料需100天,则B饲料只需67.6天(2162公斤÷32公斤/日),比A饲料投喂少32.4天。
即在相同时间内(100天),B饲料比A饲料多长鱼1038公斤。在相同增重时B饲料比A饲料可节约32.4%的时间。
3、投喂饲料的“四定”指的是什么?
定点,在鱼塘较长的一边的一半处,搭一个投料台,这里相对安静,最好是上风口,投料台长1.5~2.0米,与池岸同高;定时,就是指“少量多餐”分时分量的做法,例如,放养1斤以上的鱼一天喂两餐,时间是上午9:30~10:00和下午3:30~4:00,放养0.5斤以下的鱼一天喂三餐,时间是上午9:00~9:30,中午11:30~12:00,下午3:00~3:30,下午3:00~3:30;定量,要以池塘里吃料鱼的总重来决定每天的投喂量,按100斤鱼平均每天3斤料左右计算,比如鱼塘里有11万斤鱼,其中6500斤为吃料鱼,则可一天投喂2包半(200斤)料,可分餐为上午1包,下午1包半。天气不好时要少喂,驯鱼到水面上抢食后,要根据鱼的抢食情况决定当天投喂量;定质,选用原料新鲜,适口性好,粒径适中,信誉卓著的专业厂家的饲料。
4、每天的投喂量和投喂次数如何确定?
良好的投喂技术是养殖成功的关键,准确的投喂量不仅节省饲料,也减少对水质的污染。一方面,鱼在不同生长阶段有相应的投喂标准;另一方面,根据实际的养殖要求,每天的投喂量都可以不同。因为天气和水中溶氧是影响鱼体摄食消化的重要因素。例如下雨天就可少喂饲料或不喂饲料,要是连续下雨天,可在一天中温度最高时(下午1:00~2:00)喂1次,投喂量是正常量的一半;如果是阴天,可以喂料次数不变,投喂量减少。当然还可根据经验来决定投喂量和投喂次数。
5、为什么一天投喂多餐比一天只喂一餐好?
“少量多餐”的投喂方法是根据鱼的消化特点来定的,草鱼、鳙鱼、鲫鱼等鲤科鱼类是没有胃的,靠肠道消化食物,鱼饲料在肠道内停留消化一天左右才排出体外,鱼吃食后5~6小时是消化能力最强的时间,若是一天喂一次鱼,这个时间多是下午,吃的食物越多,需要氧气也越多,常常造成浮头。所以,只有把投喂总量分开,才能让饲料在鱼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均匀地慢慢消化吸收,减少浮头,提高饲料利用率和转化率。所以,在投料时,一天至少要分两次投喂。
6、为什么要驯鱼到水面抢食?
有三大好处:第一,上层水溶氧高,鱼类食欲旺,上层水没有杂质和淤泥,鱼直接吃到干净卫生的饲料,减少疾病;第二,饲料在水中几秒内被鱼吃到,大大减少饲料溶于水的维生素、药物等的损失,使鱼吃新鲜、营养完全的饲料;第三,鱼体浮到水面,可以及时观察其吃食情况,生长情况,有无病害,以便调节投喂量和防治疾病。
7、怎样驯食?
鱼在水面上抢食是节约饲料最直接的方法。为了让鱼吃饱又不浪费饲料,在以正常投喂量投喂之前,要用少量饲料耐心地驯鱼3~5天。驯鱼期间,每天定时到投喂点喂鱼,且投料前敲击投料机或脸盆,发出声响。每餐驯食需要1~1.5个小时,投喂速度是先慢投少投,见到鱼上水面了,就快投多投,等到水面不动或鱼群变小又要慢慢少投,即“慢(少)、快(多)、慢(少)”地喂完一餐的计划量。
8、使用投料机喂料比直接把饲料泼下鱼塘有何优势?
驯鱼成功后,使用投饵机比人工投料更均匀稳定,有利于使鱼养成定时吃食的习惯。投饵机洒饲料的面积宽,减少鱼抢食时相互的冲撞,降低能量消耗,更有利于生长。而直接把饲料泼到鱼塘中,一方面,大部分饲料快速的沉到塘底,不宜被鱼类直接摄取,造成饲料的浪费,而且沉到塘底的饲料,腐烂变质,败坏水体,易诱使鱼体发病;另一方面,直接把饲料泼到水中,要求的饲料耐水性过高,影响饲料的消化吸收。
四. 日常养殖管理
1、鱼为什么会浮头?
浮头就是当水中溶氧降低到一定程度(一般1毫克/升左右),鱼类就会因水中缺氧而浮到水面上来,将空气和水一起吞入口内的现象。浮头是鱼类缺氧的标志,吞入口内的空气在鱼鳃内分散成很多小气泡,这些小气泡中的溶氧便溶于鳃腔内的水中,使其溶氧相对增加,有助于鱼类的呼吸,所以鱼类浮头是一种对缺氧的应急和自救的方法。如果浮头时间延长,水中溶氧进一步下降,靠浮头也不能提供最低氧气的需要,鱼类就会窒息死忘。
2、防止浮头的方法有哪些?
根据自己的经验发现鱼类有浮头的预兆,可采取的方法有:1.有夏季如果气象预报傍晚有雷阵雨,则在晴天中午多开增氧机;2.如果天气连绵阴雨,则在鱼类浮头之前开增氧机;3.发现水质过浓,应及时换些新水,以增加透明度,改善水质,提高溶氧;4.估计鱼类可能浮头时,根据具体情况控制食量,如果天气反常应立即停止投饵。
3、鱼在严重浮头时有什么方法抢救?
①用化学增氧的方法,将增氧剂粉直接撒在鱼类浮头严重的水面,一般30分钟可平息浮头,有效时间可保持6小时;②.换水,开增氧机;③.遍洒食盐,用量30~50斤/亩。
4、每天巡塘的“三看”指什么?
一看天气变化,以决定是否开增氧机和当天的投料量;二看水质情况,若水过肥,过酸或水色突变应及时处理,同时铲除池边杂草,捞出残渣余饵,发现死鱼、病鱼也要及时捞出,防止鱼病蔓延;三看吃食情况,鱼的体色,体形、长势、有无病害等。
5、有没有必要做池塘管理记录和统计分析?
有必要。通过记录各类鱼种的放养及每次成鱼的收获日期、尾数、规格、重量、用料、施肥的种类和数量,及水质管理和病害防治等,可以为以后养殖供参考;也是制定生产计划,改进经营方案,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的基础。
五. 鱼病防治
1、鱼病防治工作中为什么要注重预防?
由于鱼类生活在水中,其活动不易被人们觉察,鱼生了病,往往不能及时发现,正确诊断也较陆上生活的鸡鸭困难得多,而且治疗也较麻烦,因为鱼吃药只能由其自己主动吃入,而不能象鸡鸭一样强行灌喂。当病情较重时,鱼已失去食欲,即使有特效的药物,也不能达到治疗效果。若体外用药,目前普遍采用的全池遍洒及浸洗的方法,也只适用于小面积的池塘和集约化养鱼等,而对大面积的湖泊、河道及水库,就难于使用。况且体外用药一般只对体表疾病有效,而无法杀死体内的病原体。因此,鱼病预防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
2、引起鱼体发病的原因有哪些?
鱼要生活,一方面要求有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则一定要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如果生活环境发生了不利于鱼的变化或者鱼体机能因其他原因引起变化而不能适应环境条件时,就会引起鱼类发生疾病。因此,鱼类患病是机体和外界因素双方作用的结果。前者是致病的内因,后者是外因。
(一)引起鱼类生病的环境因素
(1)自然条件
① 水温变化:鱼是冷血动物,体温随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水温的急剧升降,鱼体不易适应而发生病理变化,影响抵抗力,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鱼类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水温有一定的要求。鱼苗下塘时要求池水温差不超过2℃,鱼种要求不超过4℃,温差过大,就会引起鱼苗、鱼种不适而大量死亡。此外各种病原体也要求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才能在水中或鱼体内大量繁殖,导致鱼生病。
② 水质变化:影响水质的因素主要有生物的活动、水源、底质以及气候的变化等。如池中有机质过多,微生物分解旺盛时,一方面需要吸收水中大量氧,造成池水缺氧,引起鱼类浮头,甚至泛池。同时还会放出硫化氢、沼气等有害气体,这些有害气体集聚一定数量后,就会引起鱼类中毒死亡;另一方面水质不良引起鱼类抗病力下降,同时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引发鱼病。气候的突变引起池水中浮游生物大量死亡,导致水质恶化;池水PH值低于5或超过9.5;鱼池土壤中重金属盐类(铅、锌、汞等)含量较高,或工厂排出的废水中含有害物质污染水源等,都能对鱼类生理机能产生直接影响,引发鱼病。
③ 溶氧变化:水中溶氧含量的高低对鱼的生长和生存至关重要。当池水溶氧低到1毫克/升时,鱼就会发生浮头,如果溶氧得不到及时补充,鱼类就会因窒息而死亡。若鱼类长期处于低氧环境生活,抗病力会下降。若溶氧过多,也可能引起鱼苗患气泡病。
(2)人为因素
① 放养密度不当和混养比例不合理:这与疾病发生有很大的关系。如单位面积内放养密度过大或底层鱼类与上层鱼类搭配不当,超过了一般饵料基础与饲养条件,以致鱼类营养不良,抵抗力减弱,为流行病创造了有利条件。
② 饲养管理不当:饲料是鱼类生活所必需,若饲料供应得不到保证,或投喂不清洁、腐烂变质的饲料,或没有根据鱼类的需要量投喂,都可造成鱼类的正常生理机能活动的消耗得不到及时补充,鱼体瘦弱,从而易发鱼病。另外施肥的种类、数量、时间和肥料处理方法不当,易使水质恶化,或利于鱼类病害生物生长,都可引发鱼病。
③ 机械性操作:拉网捕鱼、运输鱼种时操作不当,很容易擦伤鱼体,给水中细菌、霉菌侵袭以可乘之机,感染鱼类生病。
(3)生物因素:一般常见的鱼病,多数是由各种生物传染或侵袭鱼体而致病,如病毒、细菌、粘细菌、霉菌、藻类、原生动物、蠕虫、蛭类、钩介幼虫、甲壳动物等的存在,都可引发鱼病。另外,水鼠、水鸟、水蛇、蛙类、凶猛鱼类、水生昆虫、水螅、青泥苔、水网藻等则可直接蚕食或间接危险鱼类。
(二)引起鱼类生病的内在因素
一般来说鱼类本身体质好,抗病力也就强,即使有病原体存在,也不易生病。相反体质差,则容易生病。不同种鱼类对某种病原体的敏感性不一样,如草鱼、青鱼患肠炎病时,同池的鲢、鳙从不发病。同种鱼类在不同发育生长阶段发病情况也不一样,如白头白嘴病一般在体长5厘米以下的草鱼发生,超过这长度的草鱼基本上不发生这种病。同种同龄鱼免疫力也不一样,如某种流行病的发生,有的严重患病而死亡,有的患病较轻而逐渐自愈,有的则丝毫没有感染。鱼类的这种抗病力,是其机体本身的内在因素。因此我们应尽量创造条件,提高鱼类自身的抗病力。
3、预防鱼病从哪些方面入手?
鱼病的生态预防是按照养殖鱼类的生态习性和鱼池水体环境的生态特点,根据鱼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来防止鱼病的发生,抑制鱼病的发展,直至消除鱼病的方法,它是传统养鱼方法和现代生态科学知识的有机结合。
(一)改善水体生态环境,消灭和抑制病原
改善水体生态环境是预防鱼病的基本前提,包括改善底质和水质两方面。首先必须清除池底淤泥。淤泥是水体中的主要耗氧源,又是病原体的藏身之处,其中还含大量有害物质,在缺氧情况下产生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直接或间接引起鱼类发病或死亡。因此高产鱼池应年年清淤消毒。其次是清理改造进排水道,做到进排分开,防止鱼病的交叉传染,避免“老水”同灌,并能应付突发事故。第三是科学调节水质,包括机械方法和化学方法。机械方法包括使用水泵和增氧机,以更新水体,增加水中溶氧并改善其分布状况以及排除有害气体等。化学方法则是利用生石灰清塘和定期消毒,过氧化钙等增氧和调节水质。
(二)调整养殖结构,改革养殖制度,以提高鱼体内在抗病力
我国池塘综合养鱼的主要特点是多品种、多规格混养、轮养,发病对象主要是草鱼、青鱼等吃食鱼,发病期主要在鱼种阶段,根据这些规律,一是通过调整养殖品种,即利用杂食性鱼(如罗非鱼)清除残饵的功能,肥水鱼(滤食鱼)净化水质的功能,调整吃食鱼、杂食鱼、肥水鱼的品种和比重。二是改革养殖制度,也就是调整生产周期,采用各种使草鱼、青鱼快速生长,增强抗病力以避开发病高峰期。如广东改3~4月放种为上年10月放种,改放春片为放秋片,改放小规格鱼种为放大规格种;长江所则改单季育种为双季育种;江苏采用稀放快速养鱼法,将夏药当年育成斤两鱼种等。这些方法都有效地阻止鱼病发生,提高了吃食鱼的成活率。
此外根据某些病原对寄主的专一性,实行隔年轮养不同鱼类品种方法,预防鱼病。还可用种养轮作方法来控制病原。
(三)改进饲养管理,提高鱼体抗病能力
池塘鱼类发病有相当一部分是由饲养管理不当引起的。因此应适应鱼类的生态要求,改进饲养管理措施。一是改进投饲技术,在按常规“四定”投饲的同时,应根据鱼类营养要求和摄食规律,决不放弃以草养鱼,积极推广配合饲料,精粗结合;在投饲方式上实行“两头精,中间青”,特别注意“大麦黄”、“白露心”两个变温期的发病高峰期,应以精为主,辅以青料,并节制投喂,以防肠炎病的发生和蔓延。二是改进施肥技术,在按常规做到“四看”、适时、少施、勤施的同时,根据水温和水质变化规律,适应鱼类对水质的要求,以有机肥做基肥的基础上,春秋两季追施有机肥和无机肥结合,夏季则全部采用无机肥。无机肥要氮、磷、钾结合。另外坚持巡塘、及时清除残饵杂物及死鱼等。
4、鱼种入塘前为何要消毒?如何进行?
生产实践证明,即使是最健壮的鱼种,也总难免带有一些病原体。因此,不经过消毒处理的苗种就会把病原带入新环境,一遇合适条件,病原就会大量繁殖,从而引起鱼生病。所以在鱼苗、鱼种分塘、转塘放养前都应进行鱼体消毒,以切断传染途径,预防鱼病发生。
鱼体消毒采用药液浸洗法(或称药浴法)。常用消毒药物有漂白粉、硫酸铜、高锰酸钾、敌百虫、食盐、孔雀石绿等。
①
漂白粉消毒:每立方水加入10~20克漂白粉(含有效氯30%,下同)搅拌均匀,放入鱼种浸洗。消毒时间视水温高低、鱼的游动情况灵活掌握,水温10~20℃,约浸洗15~30分钟。此方法主要防治细菌性皮肤病和鳃病。
②
硫酸铜消毒:每立方水用药8克,水温10~20℃,浸洗15~30分钟。可防治鳃隐鞭虫、口丝虫、车轮虫、斜管虫、毛管虫等引起的鱼病。
③
漂白粉和硫酸铜合剂消毒:每立方水用漂白粉10克和硫酸铜8克。两种药物应分别溶化后再混合,水温10~20℃,浸洗15~30分钟。该方法同时具有上述两方法的功效。
④
高锰酸钾消毒:每立方水用高锰酸钾20克,水温10~20℃,浸洗2~2.5小时。浸洗用水应尽量选用含有机质少的清水,防止在阳光直射下浸洗,以免影响药效。可防治三代虫、指环虫、车轮虫、斜管虫等引起的鱼病。
⑤
敌百虫消毒:用2‰敌百虫(90%晶体)溶液浸洗10~15分钟。可防治指环虫病、三代虫病等。
⑥
食盐消毒:用3~4%浓度的食盐水浸洗5分钟,食盐对粘细菌、水霉菌及车轮虫等有杀灭效果。
具体采用何种药物消毒,要视当地易流行的鱼病和药物来源而定。鱼体消毒时浸洗时间长,对病原的杀灭较彻底,但时间过长,水中溶氧不足,会引起鱼浮头或死亡。所以在操作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鱼的动态,鱼忍受不住时,应立即将鱼放入鱼池内。
5、拉网和装运活鱼时,如何预防鱼病发生?
鱼体的粘液层、鳞片、皮肤、粘膜和各器官的分泌物等都有预防病菌、寄生虫侵袭的作用,当其完整无损时,许多病原生物就无法攻破这些屏障,也就不能引起鱼生病。但当鱼体受到损伤时,病原生物就有机可乘,很容易进入鱼体并大量繁生,从而暴发鱼病,如赤皮病、水霉病等通常就是在鱼受到损伤的情况下感染而发的。因此避免鱼体受伤是预防鱼病工作的重要一环。
示范户姓名:
| 电话:
| 地址:
| | 编号:
| 面积:
| 水深:
| 塘租:
| 水源、排灌:
| 增氧应急设备:
| 投喂方式:
| 塘基情况:
| 历年疾病状况:
| 历年养殖效益:
| | | | | | | |
|
|
|
|
| 放养密度:
|
|
|
|
|
| 投放时间:
|
|
|
|
|
| 投放规格:
|
|
|
|
|
| 苗种价格:
|
|
|
|
|
| 苗种来源:
|
|
|
|
|
| 成活率:
|
|
|
|
|
| 补放鱼种>
|
|
|
|
|
| 时间(1):
|
|
|
|
|
| 时间(2):
|
|
|
|
|
| 时间(3):
|
|
|
|
|
| 规格:
|
|
|
|
|
|
| 取样品种:
| 取样时间:
| 取样尾数:
| 项目
编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鱼的长势总体评价:
| 养殖户对饲料效果的评价:
| | 取样品种:
| 取样时间:
| 取样尾数:
| 项目
编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鱼的长势总体评价:
| 养殖户对饲料效果的评价:
| | | | | | | | | | |
池塘: 饲料型号: 记录人:
| | | | | (水质检测、吃食、鱼病防治、及突发状况记录和处理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