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489|回复: 0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和马立克氏病(MD)下《转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12 10:5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接种疫苗是预防鸡发生传染病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免疫接种能否成功,既取决于接种疫苗的质量、接种途径和免疫程序等外部条件,还取决于鸡的免疫应答能力这一内部因素。接种疫苗后鸡体产生免疫力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许多因素都会影响鸡体免疫力的产生、维持和终止。影响鸡体免疫力的因素很多,如遗传因素、应激因素、营养因素和母源抗体干扰等,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病毒感染,很多种病毒感染鸡群后,除本身造成鸡发病外,还引起鸡发生免疫抑制,导致鸡免疫力下降,鸡接种其它疫苗后,不能很好的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从而发生免疫失败。近年来,很多接种了疫苗的免疫鸡群暴发相应的传染病,很多情况下就是因为鸡群已经被某些可以引起免疫抑制的病毒感染,疫苗没有充分发挥作用,鸡产生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水平不足以保护鸡群,鸡因此发病,给养鸡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
  研究表明,造成鸡免疫抑制的病毒主要有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马立克氏病病毒(MDV)、禽白血病病毒(ALV)、传染性贫血病病毒(CAV)、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和鸡呼肠孤病毒(REO)。《乾元浩之友》将分期介绍这些病毒,以及如何预防鸡群被这些病毒感染,保护鸡群健康。本期重点介绍IBDV和MDV。
1.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
  本病主要侵害鸡的体液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等淋巴组织,因此该病的危害不仅表现在疫病本身,更重要的是引起鸡体的免疫机能障碍,影响其它疫苗的免疫应答,甚至导致免疫失败。由于免疫抑制,引起继发和并发其它疾病(主要是鸡新城疫、鸡马立克、大肠杆菌病、巴氏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球虫病),致使死亡率明显升高,可达80%以上,给养鸡业带来严重灾害。
[病 原] 传染性法氏囊病又名甘保罗病、传染性腔上囊病,病原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分为Ⅰ和Ⅱ两个血清型。Ⅰ型分离自鸡,有些毒株有致病性,Ⅱ型分离自火鸡,无致病性。IBDV主要存在于鸡的法氏囊、脾、肾等器官中。该病毒耐热性强,耐阳光和紫外线照射,但0.2%过氧乙酸、5%的漂白粉、3%的石炭酸、3%的福尔马林可在半小时内灭活病毒。
[流行病学] 病鸡是本病的传染源,其粪便中有大量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从鸡传到鸡,也可通过污染该病毒的饲料、饮水、垫料、尘埃、用具、人员等间接传播。各品种鸡均可感染,3-7周龄鸡多发病,鸭可感染,火鸡呈隐性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5-7月为发病高峰。目前IBD在我国已传遍各地,某些地方发病率高达80%以上,死亡率在30%~70%或更高。
[主要症状] IBDV的潜伏期为2-3天,突然发病,病程7-8天,呈“一过性”。初见病鸡啄自己肛门周围羽毛,随后腹泻,排白色粘稠或水样稀粪。一些鸡行走摇晃,饮食减少,翅下垂,羽逆立,头垂地,闭眼昏睡状。体温升高1-1.5℃,很快下降,脱水严重,极度衰竭而死。剖检可见:法氏囊水肿,比正常大2-3倍,囊壁增厚3-4倍,质硬,外形变圆,呈浅黄色;法氏囊明显出血,呈紫黑色,如一粒紫葡萄,切开后整个呈紫红色,粘膜皱褶上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肾肿大,表面有小坏死点;脾和盲肠扁桃体肿大;胸肌和腿肌条纹状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有出血。鸡发生IBD后,可诱发或继发新城疫、马立克氏病、禽流感、大肠杆菌病、传染性支气管炎、沙门氏菌病、葡萄球菌病等。并可导致新城疫、马立克氏病等的免疫失败。本病流行后,多转入不显任何症状的亚临诊型,死亡率低。 [诊 断] 要确切诊断IBDV感染,需要依靠实验室检查,常用的方法是琼脂扩散试验(AGP),还可以通过对流免疫电泳法、SPA直接平板协同凝集试验、病毒中和试验(VN)、直接荧光抗体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以及RT-PCR等技术诊断IBDV感染。另外,IBD快速诊断试纸也已经研究成功,可以简便、敏感、特异、快速、准确的在临床上诊断IBDV感染。
[当前问题]
  近10年来我国IBD流行情况发生了变化,用疫苗预防IBD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 免疫效力问题 传统的低毒力活疫苗B87一类的中等毒力活疫苗产生的免疫力不够坚强,免疫失败时有发生。
· 母源抗体对疫苗免疫的干扰 在实验室研究中,一些中等毒力IBD疫苗免疫SPF鸡可控制超强IBD毒株的感染,但在实践中用中等毒力IBD疫苗控制超强IBD时遇到严重障碍,主要是由于母源抗体的干扰。随着母源抗体的消退,疫苗免疫成功的概率增大,但同时野毒感染的机会也会增多。多次重复免疫可以提高免疫的成功率,但由于野毒侵袭法氏囊的速度比疫苗株更快,不能完全预防临床疾病的发生。
· 使用中等偏强毒疫苗控制带来的问题 目前国内市场出现的一些中等偏强活疫苗,这些疫苗虽能产生坚强的免疫力,但在很多情况下引起法氏囊损害而造成严重的免疫抑制,从而使其它疾病的免疫失败,另一方面,由于此类疫苗的残留致病性,可能诱发低水平母源抗体鸡的IBD。
[防 治] 由于IBDV对环境的抵抗力强,能持久地存在于周围环境中,一旦感染,很难根除,故必须坚持以预防为主。
· 严格执行卫生消毒措施 进鸡前,鸡舍要全面清扫,彻底消毒,苗鸡入舍后加强饲养管理,精心护理并坚持每周2-3次的带鸡喷雾消毒。粪便应及时处理,清净后,用高压水冲洗整个鸡舍、地面、笼具等。
· 认真做好疫苗接种 目前用的疫苗分弱毒苗和油乳剂灭活苗。弱毒苗首次接种以滴口腔为好,因病毒适宜在肠道繁殖,也可点眼、滴鼻,第二次及以后各次接种,还是滴口、鼻、眼,对大群鸡以饮水接种,疫苗量加倍。
· 制订合适的免疫程序 免疫程序制订应考虑当地该病流行情况,何时接种,用哪种苗,用AGP(琼脂扩散法)等手段定时监测鸡群抗体水平,以确定接种时期。同时还需加强种鸡群免疫,一般在种鸡产蛋前使用灭活苗接种,使商品代雏鸡有较高的母源抗体水平和整齐度。 一旦发现病鸡,要立即剖检,尽快确诊,并迅速实施治疗方案。目前多是用抗法氏囊病卵黄抗体注射,并配合中药、抗菌药物等辅助,缓解肾脏损伤,提高免疫力,抗继发感染。同时增加饲料中维生素A、维生素E量,降低料中蛋白含量,每天带鸡消毒1次,连续4天。
2、 马立克氏病(MD)
  鸡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MD)是由鸡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最常见的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以外周神经、虹膜、皮肤、肌肉和各内脏器官的淋巴样细胞浸润、增生和肿瘤形成为特征。本病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面积广、潜伏期长等特点。本病多发于2月龄以上的鸡,由于MDV遍布世界各地,随着养鸡集约化程度的提高,未经免疫或免疫失败的鸡群患病后,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病 原] 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DV)是一种嗜淋巴性的细胞结合病毒,以两种形式存在于病鸡体内,包括: 不完全病毒 也称为没有发育成熟的细胞结合毒或裸体病毒。主要存在于病鸡血液中的白细胞内及肿瘤病变组织细胞中,与细胞共存亡。该病毒只有一层核衣壳,病鸡死亡后,由于细胞的死亡,病毒很快灭活。
  成熟型病毒 也称为完全病毒。该病毒有囊膜,存在于病鸡的羽毛囊上皮细胞及脱落的皮屑中,可从上皮细胞中游离出来,为非细胞结合毒。由于这种病毒有2-3层核衣壳,所以对外界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病毒随尘埃飞扬经呼吸道而传播,对雏鸡有很强的感染力。 MDV有三种血清型:
血清I型 包括强毒致弱株:经细胞培养连续传代致弱的各疫苗株, 如荷兰的CVI988/Rispens株、英国的HRPS-16/att株美国Md11/75C株、我国的“814”株等;低毒力或低致瘤性毒株:如Cu-2株、K株等;中等毒力株: 如B14株等;高毒力或高致瘤性毒株(vMDV):如JM株、GA株、HPRS-16株、北京-1株等;超强毒株(vvMDV):如Md/5株、RB1/B株等;特超强毒株(vv+ MDV):如584A株等。
血清II 型 包括自然无毒力、明显无致瘤性的各毒株。这些毒株广泛存在于禽群中,起免疫保护作用,如国际上代表毒株是美国的SB-1株和301B/1株,国内江苏农学院也分离出Ⅱ型弱毒株,如Z4株等。
血清III 型 包括抗原上与MDV相关的各毒株,如火鸡疱疹病毒,此毒株是从火鸡体内分离的,代表毒株是FC-126株。
[流行病学] 本病的自然宿主是鸡,其次火鸡、野鸡、珍珠鸡、鸭、鹅、鸽、金丝雀、鹌鹑、天鹅等也见有报道。鸡马立克氏病不感染哺乳动物,也没有感染人的报道。鸡的性别、年龄、品种(遗传)与MD感染率和死亡率有关。初生雏鸡对马立克氏病强毒最易感染。经测定证明:1日龄雏鸡的易感性比14日龄或24日龄雏鸡大1000至10000倍不等(不同品种鸡易感性有差异);母鸡比公鸡对本病毒更易感染;肉鸡、蛋鸡均易感染;不同品种鸡感染后发病率不同。
  本病主要经呼吸道传染,感染本病的病鸡可排毒、散毒,而且接种过鸡马立克氏病火鸡疱疹病毒的鸡只,体内仍可复制强毒,并可排毒污染环境,这是不同日龄鸡养在一起造成传染的原因。鸡马立克氏病病毒不经蛋内传染。当成熟型的病毒从羽毛囊上皮细胞及脱落皮屑中散落到鸡舍后,常同尘土、粉尘混合在一起在空气中到处传播,再加上此种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就更增加了危害性,成为气雾感染的来源。在严重马立克氏病病毒污染环境下,小鸡在出壳后张口呼吸的第一口空气中,感染MDV的危险性将大大增加。此外,在炎热季节吸血昆虫如蚊子等也可通过血液传播病毒。
[主要症状] 潜伏期长短不定,短的3-4周,长的数月。本病最早见于3-4周龄,一般出现在2-5月周龄间,少数到6-7月龄才发病,个别爆发于14月龄。急性马立克氏病主要发生于美、英等一些养鸡业发达国家,以突然发生、迅速流行、病程短促、病死率高、内脏器官发生各种淋巴瘤但无外周神经肿大为特征。慢性马立克氏病根据症状和病变可分为以下五个型:
神经型 (古典型、鸡麻痹症)以运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病鸡消瘦,精神萎靡,羽毛松乱,食欲减退或废绝,出现跛脚,多横卧于一侧,少数病鸡出现典型劈叉症状,翅膀下垂似“穿大褂”一样,嗉囊扩张变大,呼吸困难,头颈歪斜,腹泻等。病变主要集中于迷走神经,翼神经、内脏神经及腰荐神经,多为单侧神经受害,变化主要为水肿,象在水中泡过一样,呈透明状,横纹消失,粗细不均;侵害神经节时呈结节状,摸起来很明显;颜色变淡呈灰白色。有的呈透明,显淡黄色,有的病鸡坐骨神经等不水肿,但分支神经水肿,也有的呈双侧水肿。
内脏型 本型多侵害50-60日龄的幼鸡,尤其对肉仔鸡。开始出现大批鸡萎顿、沉郁、减食、羽毛粗乱无光泽,可视皮肤和粘膜褪色等,多与神经型混合发生,内脏型病变主要集中于卵巢、肝、脾、腺胃、胰、肾、肺、心、肠系膜、骨骼肌等处。绝大多数内脏型病鸡卵巢出现肿瘤,胰腺出现肿大,边缘增厚,肾也出现颗粒型和结节型两种外观。少数肺呈灰褐色,有透明质感的肿瘤,胸肌、腿肌呈白色条纹状病变,少数出现黄豆到蚕豆大的肿瘤结节。
眼型 一眼或双眼丧失视力,虹膜色变淡,环状或斑点状褪色,呈现同心的环状或斑点状以至青蓝色或淡灰白色的混浊,似鱼眼样,瞳孔收缩,边缘不整齐,严重时最后只剩下针头大小。
皮肤型 主要发生在翅、颈、腿、背和尾部皮肤。毛囊肿大,皮肤变厚,形成小结节及瘤样物,严重时呈疥癣样。
混合型 同时出现上述两种或几种型的症状。
[诊 断] 根据流行特点、特征性症状、病变和免疫质量及防止早期感染水平等综合分析,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则需根据采病鸡肿瘤器官或神经送实验室做切片染色镜检。在临诊中应注意与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做区别诊断。
[防 治] 本病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必须采取以下综合性防治措施,才可减少其造成的损失。
免疫接种
  首先,疫苗要使用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且要注意鉴别疫苗的真伪。疫苗稀释后必须在1小时内全部用完,因为疫苗稀释后2小时其蚀斑数就会下降30%,免疫效果肯定不佳。另外,在注射过程中,每隔几分钟左右要轻轻摇动药瓶,使其混合均匀,以保证每只鸡都能有足够的剂量。其次,把握好接种时间。在实际操作中MD的免疫应在雏鸡出壳后24小时内接种完毕,若推迟接种时间,雏鸡一旦感染野毒,就会造成免疫失败,而这一点却未能引起孵化场的足够重视。因为野毒一旦先占领靶细胞后,疫苗毒株就不能很好地增殖,抗体的产生就不理想。在某些MD严重地区可进行第二次免疫,一般在 11~14日龄间而不是21日龄,这样可以给鸡只提供更高的保护率。另外,选用不同于其种鸡群所使用的疫苗类型,如种鸡使用HVT冻干苗,其仔代则选用CVI988或CVI988+HVT二价苗或与细胞结合的其他冻干苗,可以减少母源抗体的干扰和影响。
避免鸡只的早期感染
  鸡群日龄越小,对本病的易感性就越高,1日龄雏鸡易感性比成鸡大1000-10000倍,因此有必要将雏鸡和成鸡分开饲养。成鸡尽管在早期免疫过MD疫苗,而且鸡只也不表现任何症状,但仍不能排除成鸡感染MD并向外排毒的可能。混群时表面健康的成鸡可能成为处于免疫空白期雏鸡的传染源,所以分开饲养是十分必要的,且雏鸡舍应处于成鸡舍的上风,有条件的最好实行全进全出制。
加强管理
  首先要加强环境消毒。在室温条件下MDV在粪便和污染的垫草中,传染力可维持16周之久,其病毒广泛存在于病鸡的分泌物、脱落的羽毛和皮屑当中。加强环境的消毒,特别是对种蛋、孵化室及空鸡舍须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对于地面、墙壁可用3%的烧碱或2%的过氧乙酸喷洒消毒。其次要饲喂优质、全价饲料和清洁饮水,防止发生营养缺乏症、代谢病和中毒病,做好其他疾病的免疫接种和药物预防,特别要防治好免疫抑制病的发生和流行。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4-29 04:59,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