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5245|回复: 55

六和创业者印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12 04:3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与六和打交道,是在九三、九四两年,那时企业还叫“淄博鼎立”,正是初创时期。因为业务往来,有幸跟几位老总和同仁接触,感触颇多,也从旁观者的角度见证了六和的发展。记下点滴印象,与大家分享。

    九三年深秋,第一次到当时的淄博鼎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因为事出匆忙、来不及收拾,加上前几天身体不适,胡子拉碴,一副潦倒颓废模样,暗自担心这幅尊荣如何面见客户。下了火车,一边打听一边打公用电话(当时的手机是砖头般的大哥大,我没有),好不容易在城南郊的一处破败平房内找到公司,同时心中也就平安下来,不再为自己的形象自惭。
    接待我的是当时的业务经理、后来大名鼎鼎的黄炳亮先生,但他此时的形象,无论如何不能使我把他与一位畜牧兽医专业的硕士、副研究员对上号。他衣着随意,穿着当时流行的浅灰色双排扣西装,脚上却蹬了一双运动鞋!他的办公室就象我见过的乡镇兽医站,昏暗、零乱、阴冷,一个电暖器勉强让人感觉到一点热,还必须靠近了才行。眼前的景象令我对将来的合作有些担忧。不过交谈中,我在黄的身上没有发现商人常有的那些习气,我感觉他是一个不在乎身边琐事、集中精力解决当前问题的人,而且——后来我才抓住这种感觉——他好像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一些小事对他来说显得无足轻重。比如,电话出了问题,他立刻骑自行车找来了电信服务人员,这件事丝毫没有影响他的情绪和思路。
    就在这天上午,我还见到了张效成先生。一看见他,不禁哑然失笑,他的胡子比我还长,大概有几天没刮了,头发乱蓬蓬的,瘦弱的身材好象撑不起身上那件风衣,皮鞋上沾满了泥,简直就是一位不修边幅的乡村教师。但他气度沉静、从容,说话声音不大,却一下就能抓住你,让你少安毋躁,静下心来听他说。他跟黄说起一个什么人,可能注意到我了,看着我却问黄说:“这位同志是……?”黄回答:“今天来的一位客户。”他微笑着跟我握手,说:“坐坐吧”。
    事情很顺利,第二天我就返回了。这次接触后,说实话,我真没太把这家公司放在心上,觉得不过就是一家刚刚起步的饲料企业。当然,我也通过渠道了解了一些情况,而我当时交往的几家外商独资或合资企业,无论规模、名声、效益、企业包装方面,用现在的话说,牛B哄哄的,都是淄博鼎立不能比的。唯一印象深刻的是张黄两位,我觉得他们不象固有印象中的商人。
    再次见面是两个月后,此时,我通过市人大的一位朋友(张和黄的同学)了解了他们的背景:三位老总是莱阳农学院的同学,张唐之先生最早辞掉公职创业,拉另外两位入伙,张效成此前任莱阳农学院动物科学院教务处长,共青团干部出身;黄炳亮先生在校任教,是学院的青年拔尖人才。这让我对他们刮目相看,但也心存疑虑。知识分子经商,在当时很有一些人,成功的却不多。我在想,是什么能让张黄二位放弃优厚舒适的工作条件,做这件前途尚不明朗的事呢?仅仅因为当时红红火火的下海经商热?
    这次公司已经迁到他们生产厂院内的一座办公楼,黄炳亮、张效成两位不再是衣衫不整的样子,西装笔挺,潇洒干练;我也换了衣装,穿一件合身的灰色夹大衣,彼此旧貌换新颜。在黄先生铺了红地毯的办公室里,我谈及上次见面时的情景,他笑了,神情就象想起一件好玩儿的事情,说企业刚办起来,非常艰苦,一切都要自己做。正谈着,一位穿黑色皮夹克的中年人走进来,问黄:“你的充电器呢?我那个怎么不好用?”底气十足,一边说,一边走到黄的班台前拿手机充电器。黄给我介绍:“这是老板,张唐之,张总。”随后介绍我。我跟他握手问候,他笑嘻嘻地说:“XX来的?你好,坐坐。”又寒暄了几句,说道:“你坐。”出去了。
    因为业务关系,我跟张唐之说不上几句话,主要跟黄炳亮打交道,偶尔接触张效成。当时的分工:张唐之抓总,张效成负责常务,黄炳亮管业务。从气质秉性上说,张唐之给我的印象是大气,张效成是沉稳,黄炳亮是干练,这三位同学真是绝配。后来在跟一位员工交谈时,他告诉我:别的企业咱不知道,我们这三位老总,真是配合得天衣无缝。事实也的确如此,又一次当着我的面,黄炳亮跟张唐之说起一批原料,言语中觉得不太理想,但在没有新的产品之前,只好先用它了,张唐之听了,只是“啊”了一声。在他看来,这是黄管的事情,只要黄觉得行就行,而黄也只是顺便说说,并非要张来拍板。张效成称呼张唐之,总是“老张老张”,这是一种老同学之间的极为亲密的称呼。记得是一个很热的夏天,清闲下来,张效成跟我闲聊,张唐之走进来,问我:“你们XX也这么热?”我说:“离得又不远,也是这样。”他对张效成说:“我看,再热下去,干脆留个值班的,都到公园的水上世界去办公。”这当然是笑话。张效成倒背着手,笑眯眯地来回踱步。
    说张唐之雄才大略,我觉得并不过分,六和创办以后种种令人瞠目结舌的大手笔举措,尽人皆知,六和的超常速发展大家有目共睹,他的“分享精神”更是高瞻远瞩。尽管与他接触不多,对此还是有些感触。他个头偏高,方面大眼,气度不凡。有一次,我正在大厅,他急匆匆走进来,抓起前台上的电话,电话中不断地重复“小事上不要计较”。那天他穿了一件白衬衫,一条灰色的背带西裤,更显得气宇轩昂。放下电话,正往外走着,看见我,急折回身,握握手,又做一个请坐的姿势,面带笑容地走出去。他大概属于胆汁质气质类型,他的爱和憎是严格分开的。工人在宿舍里用电炉子,他发现后不由分说,拔下电源就给扔出去,然而过后又会笑嘻嘻地跟他们说笑话。那时的仓库保管是个小姑娘,他跟人家开玩笑说:小X子,你吃那么好,不怕发胖?他的思维是超前的,公司自办的《鼎立通讯》刊登他在莱阳农学院给学生们的演讲,他希望同学们毕业后去做实业;他预测中国未来的几个趋势,其中之一是:“有产阶层正在崛起”——注意,当时是1994年!(顺便说一下,《鼎立通讯》是我所见到的企业自办报纸中格调较高的)
    最近在网上看到他的照片,不禁大吃一惊,还是那么高的身材,但瘦多了,而且面呈灰暗色,似带病容,跟我印象中的他判若两人。得知他病魔缠身,是在六和的常年咨询顾问、中国人民大学彭剑锋教授的一次讲座中,彭教授说:我个人以为,张唐之先生是中国最伟大的企业家,可惜病体缠身,影响了他的成就。记得有一次,鼎立的一位管理层员工到我这里,吃饭时言及几位老总,她说:我们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三位老总都好好的,我们就有奔头,企业就有希望。她说这话时,我没有看出一丝一毫的矫情和造作。
    张效成先生的脸上似乎永远带着笑容,他一直都是那付从容不迫、心闲气静的神态,我甚至从没听见他大声说话。有次他给一位员工打电话,大概是对某件工作不太满意,说了句:这样会耽误事的。事后,那位员工对我说,张总发脾气了,我说我就在现场,没见他发脾气呀,那位员工说:张总肯那么说话,就算是发脾气了。因为了解张的性格,哪怕他话说得稍微重点,员工都会感到巨大不安和惭愧。周村厂刚建设完成时,请电业局的人来接电,临近中午,恰好张到厂里,问起午饭安排,厂负责人说饭店里满了,安排不下。张用他一贯的语调、仍然带着微笑问道:知道人多怎么不早安排?那位负责人立刻满脸通红,答不上话。最后还是张出的主意,解了围。此事我记忆犹新,以后我每当看到有些老板或企业高管对员工大喊大叫,我就想起张的神情,而且时时以此自省。我有一个感觉,可能辱没了张先生:他就是一大管家,一个让人放心的、可以身心托付的靠山。我有时候事情急了,联系不上黄炳亮先生,就直接打电话给张,只要他答应的事,你尽管放心好了,他们三人的互补拾遗,由此可见一斑。我时常想,张效成先生的这种风度和气质,恐怕不是后天修炼而成,是与生俱来的。据说他还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有一年圣诞节,鼎立举行圣诞酒会,张先生即席挥毫:亦鼎亦和…可惜这幅字我无缘得见。
    黄炳亮先生天生是个做事情的,接触交往中,我没发现他特别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三个人当中,最不容易了解的就是他。前面说过,他的神情告诉你:他好像一直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所以对眼前的小事心不在焉,过去就过去了,发生就发生了。他生活中大概不会有很多闲情逸致,他如果开玩笑,尽管不笨拙,但也决不会让人捧腹。他让我想起阿甘,目不斜视,一直地往前跑,眼中只有目的地,没有别的。跟他的交往也是公事公办,没有多余的话。我不知道我的猜测准不准:他骨子里其实傲得很,虽然看上去很随和。做朋友,他可能不是个有趣的人,但企业有了他是企业的大幸。

    九四年是企业急速发展的一年,那时公司总部迁至市区一座写字楼,占了一层。一间大会议室权作大厅,安排得象个大课堂,正面墙上一排大字:高品位,高素质,高效益。平时人不多,显得很清静,从来没见其他公司那样忙碌的景象。后来担任集团职能部门经理的一位女士——当时还是个小姑娘——就坐在这里,没事的时候就安静地读书。星期天也有人,不需要安排,大家都很自觉。公司对外称呼客人都喊“老师”——“老师”后面并不儿化音,不是“老师儿”——体现出对客人实实在在的尊敬。六和后来的文化基因此时就开始形成了。
    我记得当时有两个“一三五”。创业时,一间房,三个人,五千元资金;九四年底,一百名员工,三千万销售收入,五百万固定资产(可能记忆有失,估计大致不差)。创业之初有这样的成就,我个人的看法:第一,起点高。三位老总都是高端人物,张唐之一开始就没把落脚点单纯放在赚钱上,他有更高的目标在,否则张黄两位不会入伙。第二,思路超前。公司的每一步都按照预先的设想进展,张唐之像个对弈高手,走一想二眼观三,出招之快令人目眩,招招见效。第三,就不能不说三位老总的绝妙搭配了,这是令很多人钦羡不已的。彭剑锋教授分析说:张唐之出思路,张效成操盘,黄炳亮作研发。诚哉斯言,真是天衣无缝,浑然一体。
    后来,我们的这点业务已经跟不上鼎立的快速发展,逐渐少了联系,仅仅涉及私人事务时,与黄炳亮先生单独接触过,一直持续到九五年上半年。再后来,公司总部迁移至青岛,更名六合集团;我也换了单位,不再与畜牧业打交道,改行行政和人力资源工作,但对六和的点滴消息,一直关注着。新希望并购前,六和已经成为全国第三大饲料企业,三位老总位居高层,很多事不必像当年一样亲自动手,甚至不必过问,今非昔比了。张唐之先生病后复出,“组装”亚太中慧,重新惊动全国饲料界。回忆当年交往的情景,一直记忆深刻,当时他们一位部门经理的话,我也至今念念不忘,他说:我们三位老总,跟传统商人已经不是一回事了,他们是新时代的儒商。
                                                                二OO七八月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88 收起 理由
山中的漫游者 + 88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7-9-12 07:26:1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听闻过好多有关六和及其创始人的故事,今天得以从作者一个亲历者的角度重新认识,谢谢楼主
发表于 2007-9-12 13: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很好,从中学习到很多
发表于 2007-9-13 11:0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看这,我就想起百世腾的老总们。也许与郑云林总经理接触得多吧,而且上过我大学与研究生的课,从他的办公室里,我知道什么叫儒商。
发表于 2007-9-13 11: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儒商,很高雅又充满激情的阶层!
发表于 2007-9-24 12:35: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位老总,跟传统商人已经不是一回事了,他们是新时代的儒商。”
六和有今天,当然是这三位辛勤培育的结果。
发表于 2007-10-6 17:49:42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来感人,没有刻意的恭维和套近乎,平实和朴素。

现在看来团队的人才架构确实是最重要的,六合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有幸在六合工作过几个月,不过原来很多的员工现在都离开了,可谓人聚财散,财散人聚。
发表于 2007-11-3 18:34:38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来很是感人,也明白了如何做到大奸似忠。
发表于 2007-11-3 19:0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见识,更好的了解六和!
发表于 2007-11-3 19:5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亚太中慧同样也能干出与六和一样的业绩来,期待中。:lairen: :lairen: :laire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5-9 03:26,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