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8641|回复: 19

PSE猪肉专题(请大家共同分享使用效果和心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27 09:4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主要有:有机硒   有机铬   维生素E   维生素C   甜菜碱  含Mg矿物质(天门冬氨酸镁  硫酸镁等)及含Mg的原料(糖蜜等)
二氢吡啶  半胱氨   肉碱 植物提取物 等等

请大家共同分享使用效果和心得。

[ 本帖最后由 zhaoyuyong 于 2007-8-27 09:53 编辑 ]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0 收起 理由
horse + 10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楼主| 发表于 2007-8-27 09:46:2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氢吡啶与猪的肉色
现代人养猪,对动物遗传育种和动物营养研究者对于猪的研究一直以提高生长速度和瘦肉作为主攻目标,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生长速度和瘦肉率的提高却带来了猪肉品质的下降。                                                                         PSE肉(苍白、松软和水分渗出)和DFD肉(色暗、坚硬和干燥)的发生率增加,猪肉的品质不断下降。动物营养学者也曾通过在猪饲料中添加盐酸克伦特罗(俗称瘦肉精)来提高瘦肉率和改善肉质,虽说效果明显,但却因药残导致人们食用猪肉尤其是内脏中毒而被国家明令禁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畜产品的卫生安全和品质要求将越来越重视,因此,研究开发可改善肉质的新型安全的饲料添加剂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氢吡啶(diludin)的化学名称为2,6二甲基-3,5-二乙酯基-1,4-二氢吡啶,是一种新型的抗氧化维生素稳定剂及动物促生长剂,具有天然抗氧化剂维生素E的某些作用。它是最早应用于动植物油的抗氧化剂,是医学上用作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保健药物。20世纪70年代,前苏联专家拉托维亚发现其对畜禽具有促生长作用[1],从此世界各国相继展开了相关的研究。除了对畜禽的促生长作用外,二氢吡啶还有改善动物产品品质、提高动物的繁殖性能及防病等功能。我国对二氢吡啶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现在有几家公司开始批量生产,并投入了使用,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探讨了二氢吡啶的生物学功能、作用机理以及在动物生产上的应用,希望对生产有指导作用。
1 二氢吡啶的生物学功能
1.1 抗氧化作用
    二氢吡啶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够抑制体内生物膜的氧化、抑制脂类化合物的过氧化过程、提高生物膜中6-磷酸葡萄糖酶的活性、稳定组织细胞,与天然抗氧化剂VE的某些功能类似。邹晓庭等(1998)发现,二氢吡啶能显著提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抑制脂类化合物的过氧化过程,保护细胞表面受体和细胞器[2]。马玉龙等(1999)报道,二氢吡啶能通过提高蛋鸡体内SOD、碱性磷酸酶活性及T3等因子的水平,有效清除体内自由基[3]。李玉荣等(2003)探讨了二氢吡啶对尼罗罗非鱼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二氢吡啶可显著降低试验组肝脏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提高机体的抗氧化性能;试验组SOD活性呈上升趋势,在试验剂量范围内,机体抗氧化性能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强[4]。
1.2 增强免疫功能
    武现军等(2000)试验表明,雏鸡日粮中添加二氢吡啶可提高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且以每千克日粮中添加150mg的效果最显著,其血清抗体水平显著升高(P<0.01),T淋巴细胞百分比呈上升趋势[5]。Val Dmna AR(1990)报道,日粮中添加二氢吡啶可以增加鸡血液中T、B淋巴细胞数量,使脾脏和腔上囊重量增加;庞新位等(1995)对海赛克斯父母代雌雏进行二氢吡啶的添加试验,结果表明,二氢吡啶可使血清中新城疫抗体滴度提高25.61%,使ANAE+淋巴细胞百分比提高25.12%[6]。李成会等(2004)在泌乳中期奶牛的日粮中添加150mg/kg的二氢吡啶,使隐性乳房炎的发生率比对照组低59.9%[7]。
1.3 调节动物内分泌
    二氢吡啶具有调节机体内分泌的作用。李成会等(2001)研究发现,在雏鸡日粮中添加二氢吡啶可以使其血清中T3含量升高,T4含量下降,二者呈反向变化,皮质醇含量降低[8]。许梓荣等(1999)试验证明:添加二氢吡啶可使鸡血清中的T3、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水平分别升高15.38%(P<0.05)、55.09%(P<0.01)和22.54% (P<0.05);血清尿酸含量下降20.72%(P<0.05);而血清中T4、雌二醇(E2)和孕酮(P)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下丘脑、腺垂体中环腺苷酸(cAMP)含量分别升高21.30%和22.22% (P<0.05)[9]。
    李玉荣等(2003)在饲料中以3个不同二氢吡啶添加水平饲喂雄性尼罗罗非鱼,探讨二氢吡啶的适宜添加量及其对血清T3、T4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50mg/kg组血清T3水平极显著高于对照组,而T4均处于不可测水平[4]。
    叶红等(2004)试验结果表明,当二氢吡啶在日粮中的添加量由50mg/kg增加到150mg/kg时,AA 肉仔鸡血清中的T3含量亦呈上升趋势;当添加量由150mg/kg增加到200mg/kg时,T3含量反而下降,说明日粮中添加过高的二氢吡啶能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10]。
1.4 促进矿物质的吸收
    贾斌等(2001)采用浆膜表面埋植双极引导电极、多道电极同时记录法,测定二氢吡啶对绵羊小肠移行性综合肌电的影响。结果表明,二氢吡啶能够显著增强小肠的肌电活动,并能减缓小肠食糜后移,有利于小肠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11]。岳文斌等(1997)报道,蛋鸡日粮中添加二氢吡啶和铁、锌制剂,可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矿物质元素的吸收利用[12]。这种作用与二氢吡啶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有关,但确切的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2 二氢吡啶的作用机理
2.1 抗氧化机理
    Sniedze(1977)研究了二氢吡啶与大白鼠肝细胞微粒体内NADPH特定电子传递链中有关酶的相互关系,指出二氢吡啶与终端氧化酶细胞色素P-450结合形成复合体,从而明显抑制了NADP-细胞色素C还原酶的活性,而且连续服用二氢吡啶对微粒体酶没有其它感应的影响。Odydents(1987)指出,二氢吡啶与NADPH有关的复合氧化酶系及微粒体酯酶有关。可见,二氢吡啶的抗氧化作用是通过隔断微粒体电子输送NADPH酶的活性而实现的。
2.2 影响产蛋的作用机理
    许梓荣等(1999)研究认为,二氢吡啶通过提高机体内SOD的活性,可有效清除体内自由基,抑制脂类化合物的过氧化过程,维护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这不仅降低了卵细胞的损伤程度,提高了有效卵细胞的个数,而且还延缓机体衰老,从而延长了产蛋周期。同时,二氢吡啶提高了促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素(LH)水平和下丘脑、腺垂体中cAMP含量,说明二氢吡啶通过增强下丘脑、腺垂体的内分泌机能,促进了腺垂体FSH和LH的分泌,从而促进了卵泡的生长和发育,抑制了卵泡萎缩,提高了产蛋率[9]。
    马玉龙等(1999)认为,二氢吡啶能使蛋比重和蛋壳相对比重增加。其机理有两种可能:其一是二氢吡啶通过影响维生素D3的代谢或肠道细胞基底侧面膜上的钙依赖性ATP酶活性直接或间接地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其二是二氢吡啶与存在于子宫中的碳酸酐酶的活性有关,因为该酶能够催化蛋壳腺粘膜中代谢性CO2水合生成HCO3-的反应。这两种可能都可以使更多的钙沉积到蛋壳的表面,从而增加了蛋比重和蛋壳的相对比重[3]。  
2.3 影响动物精液品质的作用机理
    雄性动物的生殖机能依赖于生殖器官与下丘脑和垂体之间的相互调节,即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激素FSH、LH和T是精子发生、形成和成熟过程中最为主要的激素。曹丹等(2005)研究发现,二氢吡啶明显提高了小鼠血清中FSH、LH和T的含量,参与了小鼠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调节,从而影响了小鼠的生殖机能,改善了小鼠的精液品质[13]。
2.4 促生长机理的研究
    甲状腺激素在机体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广泛参与调节机体代谢,是禽类生长非常重要的因子。体内T3水平与生长率呈正相关[14]。T3水平升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细胞分化、组织器官发育,在神经、肌肉、骨骼和性腺发育中起作用[15]。张香斋等(2005)报道,适量添加二氢吡啶能够促进育成鸡的生长发育,提高产蛋性能。其机理:一方面可能与血液中T3浓度升高有关;另一方面可能还与二氢吡啶抑制了糖皮质激素的分泌有关[16]。
2.5 改善屠宰性能机理的研究
    血清中尿素氮含量下降,说明体内蛋白质的分解受到了抑制,氮的留存时间延长。T3对脂肪的分解大于合成,血清中T3水平升高,促进了脂肪的分解,抑制了脂肪的沉积。叶红等(2004)报道,腹脂率与血清中T3 含量呈负相关,腹脂率与血清中甘油三酯的含量呈正相关,腿肌率与血清中尿素氮含量呈负相关。二氢吡啶改善肉仔鸡的屠宰性能正是从促进蛋白质同化、抑制体内脂肪合成这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17]。
3 二氢吡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3.1 提高动物的繁殖性能
    李广等(2004)研究表明,饲喂单纯的二氢吡啶可显著提高公羊射精量和精子活力、显著降低精子畸形率(P<0.01)[18]。岳文斌等(2000)在种公牛日粮中添加二氢吡啶,结果表明,试验组公牛精子的活力、呼吸、32Pi摄入量、顶体完整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精子畸形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说明二氢吡啶可以提高精细胞质膜的完整性,促进精子的代谢和能量转化过程,从而改善了种公牛的精液品质[19]。田树军等(2000)在精料中按每千克体重5mg/d一次性添加二氢吡啶,结果表明,试验组每头纯种夏洛来种公牛较对照组鲜精活率、每次的采精量和有效精液量以及每月的冻精产量分别提高12.75%、0.7ml、0.8ml和304支(P<0.05)[20]。
    史建国等(2003)研究发现,在鱼饲料里按1g/kg添加二氢吡啶饲喂鲤鱼亲鱼25d,可使雌鱼的产卵量提高32.7%,雄鱼的产精量提高28.1%[21]。张燕萍等(2005)在每千克黄鳝饲料中添加150mg二氢吡啶饲喂亲雌鳝鱼40d,试验组的性成熟系数、绝对怀卵量、孵化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雌鳝的绝对怀卵量提高13.24 %,孵化率提高20.64%[22]。
    朱莲英等(2004)报道,在貉日粮中添加300mg/kg的二氢吡啶,其配种率、均窝产仔数、窝初生均重和仔貉成活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22.2%、9.33%、8.82%(P<0.05)和16%。表明二氢吡啶对貉的繁殖性能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23]。
3.2 促进动物生长,提高生产性能
    张香斋等(1998)认为,二氢吡啶对生长猪的生长性能有促进作用,25mg/kg的添加水平有促进猪生长的趋势,日增重提高了4.42%[24]。吴华东等(2003)报道,二氢吡啶能极显著提高猪的日增重(P<0.01),并且猪的屠宰率有上升趋势,膘厚有所下降,眼肌面积有所改善;同时还指出,二氢吡啶的最佳添加量为每吨饲料50~150g[25]。
    张香斋等(2005)研究表明,在日粮中二氢吡啶的添加水平为50~150mg/kg,随着二氢吡啶添加量的增加,育成鸡体重呈上升趋势,添加二氢吡啶37d后,其体重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16]。叶红等(2004)报道,二氢吡啶不同程度地改善了肉仔鸡的屠宰性能,其中半净膛率、全净膛率均以日粮中二氢吡啶添加水平为50mg/kg时最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腿肌率添加水平以150mg/kg最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150、200mg/kg处理组的腹脂率比对照组分别下降了0.29%和0.30%[17]。
    郑晓中等(1998)在二氢吡啶和VE对奶牛应用效果的试验研究中发现,饲喂二氢吡啶可显著提高奶牛的产奶量(P<0.05)[26]。李玉荣等(2003)试验发现,日粮中添加二氢吡啶(50、100mg/kg)可使尼罗罗非鱼日增重分别提高11.9%(P<0.05)、6.8%,体重特定生长率提高12.6%(P<0.05)、8.7%[4]。
3.3 预防脂肪肝
    邹晓庭等(2003)研究发现,添加150mg/kg和300mg/kg二氢吡啶可使蛋鸡的腹脂率分别下降35.4%(P>0.05)和46.9%(P<0.05),肝脂率分别降低32.4%(P<0.05)和10.5%(P>0.05),说明二氢吡啶具有良好的降脂作用[27]。邹晓庭等(2005)认为,二氢吡啶能促进产蛋中后期蛋鸡肝脏中脂肪的迁移和体脂的分解,减少脂肪在鸡体内的沉积,并有减少自由基对肝脏损害的功能,达到抗脂肪肝的效果[28]。李玉荣等(2003)发现,二氢吡啶可降低试验组罗非鱼的肝脂肪(绝干)含量,但对血清GOT和GPT的活性无影响[4]。
3.4 提高动物的日增重及饲料利用率,改善产品品质
    Dvinskaya-LM等(1997)在肉仔鸡饲料中添加二氢吡啶(20~50mg/kg),可提高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Sprugh Ya Ya等(1975)在猪饲料中每天每头添加25、50、100mg的二氢吡啶,日增重分别比对照组提高6.08%、6.57%和9.52%,饲料消耗降低5.77%、6.24%和8.78%;Levin N(1982)在育肥猪饲料中添加二氢吡啶,平均日增重提高5.2%,料肉比降低3.4%;李克驴等(1992)给犊牛、育成牛及杂种肉牛饲喂二氢吡啶,平均日增重分别提高32.9%、14.9%和12.5%,但对精粗料采食量无明显影响;饲料中添加0.01%二氢吡啶,母羊、公羊和幼羊日增重分别提高19.07%、13.44%和18.25%;肉鸡日粮中添加100~150mg/kg二氢吡啶,明显提高日增重,并增加肌肉中鲜味物质含量;育肥猪(60~100kg体重阶段)饲料中添喂50mg/kg的二氢吡啶,可显著促进育肥猪的生长发育,提高屠宰率和瘦肉率,并能显著提高肌苷酸含量,改善肉的品质[2,29,30]。
4 结语
    二氢吡啶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饲料添加剂,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于动物生产中。实践证明,二氢吡啶不仅可促进动物生长发育,提高生产性能、繁殖性能,增强免疫功能;而且饲喂安全,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我国已有合成的二氢吡啶产品上市。但动物的最佳添加阶段及最佳添加量、二氢吡啶与其它抗氧化剂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通过这些研究,可为二氢吡啶的应用提供更为广泛的科学依据。参考文献
1 Valdman A R, Dubur G R, Spruzh Y Y. Diludine is a new antioxidant vitman stabilizer and growth and productivity stimulant in farmanimal[J]. LatvPsrZinat A K adVestis (Russian), 1977(9): 43
2 邹晓庭,许梓荣,马玉龙. 二氢吡啶对蛋鸡的作用效果及机理研究[J].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8,24(3):297~302
3 马玉龙,赵堂,陈如熙,等. 二氢吡啶对蛋鸡产蛋性能的影响[J].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0(1):87~96
4 李玉荣,武现军,霍书英,等. 二氢吡啶对尼罗罗非鱼生产性能及机体抗氧化性能的影响[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26(3):11~18
5 武现军,李成会,庞新位,等. 二氢吡啶对雏鸡免疫机能的影响[J]. 中国兽医学报,2000,20(4):386~389
6 Val Dmna AR.Antioxidantandim muno logicalac-tivityoffatsolublevitamins,zincand diludin in the feed of chickens[C].Usvoenie-Drganicheskikh-I-Neorganicheskikh-Soedinenii-V-Organizme-Zhivot-nykh,1990.196~218
7 李成会,王继龙,朱莲英,等. 二氢吡啶在奶牛养殖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奶牛,2004(1):21~23
8 李成会,张香斋,武现军,等. 二氢吡啶对雏鸡血清甲状腺素和皮质醇含量影响的研究[J]. 畜牧兽医学报,2001,32(1):18~22
9 许梓荣,马玉龙,邹晓庭. 二氢吡啶对蛋鸡产蛋率的影响及其机理[J]. 中国兽医学报,1999,19(5):500~503
10 叶红,胡忠泽. 二氢吡啶对肉仔鸡生产性能及对尿素氮、甲状腺激素的影响[J]. 粮食与饲料工业, 2004(4) : 35~37
11 贾斌,石月英,王志祥,等. 二氢吡啶对绵羊小肠移行性综合肌电的影响[J].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5(3):228~230
12 岳文斌,张建红,赵培娥,等. 蛋鸡日粮中添加二氢吡啶和铁锌制剂的研究[J]. 饲料工业,1997,18(7):29~30
13 曹丹,罗光彬. 日粮中添加二氢吡啶对雄性小鼠生殖激素的影响[J]. 黑龙江动物繁殖,2005,13(1):6~7
14 刘燕强. 禽类生长的神经内分泌调控[J] . 中国家禽,1998,20 (1):38~39
15 王琳仙. 动物内分泌学[M]. 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3
16 张香斋,张文香,李成会. 二氢吡啶对育成鸡生长发育的影响[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28(3):84~87
17 叶红,王志耕. 二氢吡啶对肉仔鸡屠宰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J]. 中国畜牧杂志,2004,40(8):26~28
18 李广,周占琴,武和平,等. 二氢吡啶与VE对布尔山羊精液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04,20(1):110~118
19 岳文斌,李克驴. 日粮中添加二氢吡啶对种公牛精液品质的影响[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0,20(4):317~319
20 田树军,王保安,桑润滋. 日粮中添加二氢吡啶对肉用型种公牛精液生产及品质的影响[J]. 中国草食动物,2000,2(5):9~11
21 史建国,孟庆军,李旭光. 二氢吡啶对鲤鱼繁殖性能的影响[J]. 山东科学,2003,16(4):31~33
22 张燕萍,周秋白,谢宪兵. 二氢吡啶对雌性黄鳝繁殖性能的影响[J]. 经济动物学报,2005,9(3):156~159
23 朱莲英,李成会,石洪凌. 二氢吡啶在貉养殖中的应用研究[J]. 特种养殖,2004(12):52
24 张香斋,曹洪战,庞新位. 二氢吡啶对生产肥育猪生产性能的影响[J]. 中国畜牧杂志,1998,34(6):30~31
25 吴华东,潘金发,彭智猛. 二氢吡啶对猪生长发育和肉质性能影响的研究[J]. 中国饲料,2003(17):10~11
26 郑晓中,李克驴,黄应祥. 二氢吡啶和VE对奶牛应用效果的研究[J]. 动物营养学报,1998,10(1):60~63
27 邹晓庭,朱金娈,许梓荣. 二氢吡啶预防蛋鸡脂肪肝的效果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3,29(6):655~660
28 邹晓庭,朱金娈,许梓荣. 二氢吡啶对产蛋鸡脂肪转运的影响[J]. 中国兽医学报,2005,25(3):323~325
29 李克驴,崔保维,郑晓中.不同混合精料添加“二氢吡啶”育肥肉牛效果的研究[J].黄牛杂志,1993,19(2):28~32
30 陈菊芳,尹跃进,刘万涵,等.饲料添加剂二氢吡啶扩大应用试验[J].饲料研究,1993(3):2~4
 楼主| 发表于 2007-8-27 09:46:52 | 显示全部楼层
畜禽应激与铬元素营养
随着动物生产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畜禽养殖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动物遭受到越来越多的应激,由此引起的应激常导致动物机体内分解代谢增强,合成代谢降低,表现为生长发育缓慢,生产性能下降,机体免疫力减弱,产品质量下降,严重时引起死亡,给畜牧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为了保证高产、高效、优质的畜牧业生产,减少或避免应激造成的损失,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动物营养、动物生理生化和动物免疫学科等方面入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抗应激技术。1      畜禽应激简述
1.1 应激的基本概念
     “应激”一词译自英文“stress”,是由加拿大病理学家Hans Selye于1936年提出的。他将应激定义为“机体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异常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或机体对向它提出的任何要求所做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并将这些与刺激源关系不大的非特异性反应变化称为 “全身性适应综合症”(General adaptative sydrom,GAS),即指对动物无伤害能完全适应的,或虽然有中等程度伤害动物仍然可能适应的刺激。所有能引起机体出现GAS反应的刺激源称为应激源。应激引起的GAS反应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惊恐反应阶段或动员阶段,其特征是释放大量的肾上腺髓质激素和儿茶酚胺,加速体内糖原分解,产生可利用的能量;(2)适应或抵抗阶段,其特征是释放大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通过糖的异生代谢途径将体内营养储备(碳水化合物、脂类和蛋白质)转化为葡萄糖,机体利用能量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达到机体恢复平衡或进入第三阶段;(3)衰竭阶段,其特征是机体因耗尽储备或肾上腺皮质衰竭,仍无法产生足够的应激激素恢复平衡而死亡[1]。
1.2 应激的机制
      应激反应机理十分复杂,机体作为一个整体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几乎动员了所有的器官和组织来对付应激源的刺激。其中,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层起整合作用,而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和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等则起执行作用[2]。
1.2.1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在应激源的作用下,动物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儿茶酚胺类激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功能增强,参与物质代谢的调节和循环系统的调节,使糖原分解加速,血糖升高,加速脂肪氧化降解,以保证机体在应激时的能量需要。此时动物在生理上表现为心率加快、心博增强、血管收缩、血流加速、肌肉疲劳延缓等。
      近年来的研究还证明,交感神经和儿茶酚胺可促进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素、甲状旁腺素、降钙素、肾素、胃泌素等激素的分泌,而对胰岛素又有抑制作用,故应激时其他激素的变化也与交感-肾上腺髓质的反应有关。
1.2.2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现有的研究表明肾上腺皮质激素在机体的应激适应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1.2.2.1 糖皮质激素
     由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分泌,主要有皮质酮、皮质醇等。糖皮质激素的主要机能是加强肝脏中的糖原异生作用,增加肝糖原储备;同时,皮质醇(酮)还可促进蛋白质的分解代谢和减少脂肪的储存,为糖原异生提供氨基酸原料,并对胰岛素有拮抗作用。皮质醇(酮)具有降低炎症、减轻过敏反应和某些免疫应答以及抗毒性等药理作用,从而加强对机体的保护作用。但当应激时间较长时,皮质醇(酮)的大量分泌又会给机体带来许多不利影响,过多的皮质醇(酮)将对动物机体的免疫机能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另外,过多的糖皮质激素可造成机体氮的负平衡、抑制骨的钙化,使生长减慢、动物消瘦。
1.2.2.2 盐皮质激素
      醛固酮是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的主要盐皮质激素。它的主要作用是保钠排钾、维持体液平衡及调节水盐代谢,达到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1.2.3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当外界环境和机体活动发生显著变化时,所有使能量代谢增强的因素都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增多。甲状腺激素对代谢的作用是广泛的:在糖代谢方面可加强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外周对葡萄糖的利用,使糖原分解加强;在脂类代谢方面可促进脂肪的动员,加速脂肪的氧化分解;对于蛋白质代谢,在正常生理情况下,甲状腺激素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但过量又会加速蛋白质的分解,出现氮的负平衡;此外,甲状腺激素还有增强生长激素的效力。
1.2.4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应激源的刺激可导致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减少,出现垂体前叶激素分泌转移,故其促卵泡激素、促黄体激素、催乳激素等的生成均减少,从而引起睾丸、卵巢、乳腺发育受阻和功能减退萎缩,畜禽出现繁殖机能下降甚至不育。
1.2.5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
      现在的研究表明应激的发生机制除了受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调控外,还和机体免疫系统密切相关。Hendricks(1991,1995)和Siegel等(1995)的研究发现,机体免疫系统除了被动接受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控作用外,也主动参与应激的适应反应,实现神经、内分泌与免疫三达系统共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总之,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是体内一个十分复杂的综合体系,是机体应激反应的整合体,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仍需进一步研究探索[3]。
1.2.6 其他
      近年来,用自由基理论解释应激的机理:认为与疾病发生密切关系的是氧产生的自由基,在生理情况下,不被清除,并不显示对机体的有害作用,相反还有一定的有益作用。但在逆境条件下,或遭受应激时,自由基代谢可发生紊乱。无论是自由基产生增加,还是清除自由基能力减弱,或兼而有之,其结果都是自由基过剩,活性氧增多,因而引起脂质氧化,生成丙二醛(MDA)和乙烷等。MDA等极活泼的交联剂,可使细胞发生交联失去活性,导致变性坏死[4]。
1.3 应激的危害
      动物体受到长时间或高强度的应激源刺激时,就会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从而危害机体。应激造成的危害既有单一的,也有综合的,且其影响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性能降低。应激时,机体必须动员大量能量来对付应激源的刺激,从而使营养物质的分解代谢增强,合成代谢降低,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导致生长停滞、体重下降、饲料转化效率降低。(2)免疫力低下。动物受应激后,糖皮质激素的大量分泌导致胸腺、脾脏和淋巴组织萎缩,使嗜酸性白细胞和T、B淋巴细胞的产生、分化及其活性受阻,血液吞噬活性减弱,体内抗体水平低下,从而抑制了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引起免疫力下降、抗病力减弱,对疾病的易感性增加,降低预防接种的效果,造成传染病和流行病的流行。(3)繁殖力下降。应激可使促卵泡激素、促黄体激素、催乳素等分泌减少,幼畜性腺发育不良,成年动物性腺萎缩、性欲减退、精子和卵子发育受阻,造成繁殖性能障碍。(4)畜禽产品品质降低。应激敏感动物在应激源作用时,不仅其生产性能降低还常发生生理病变,从而影响畜产品品质。生产中常见应激性猪肉变性,如苍白松软渗出性猪肉(PSE)、干燥坚硬暗色猪肉(DFD)、成年猪背肌坏死(BMN)等。对于家禽,应激常引起肉品质差和蛋品质降低,表现为PSE、DFD鸡肉和蛋重减轻、蛋内容物稀薄、蛋壳质量下降等。(5)需要量增加和缺乏症出现。应激常会导致动物的代谢增强和代谢紊乱,增加营养元素,特别是部分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需要量,并可导致动物出现某些营养缺乏症[3]。
1.4 抗应激措施
1.4.1 培育抗应激动物品种。
      动物对应激的敏感性不同,与遗传基因有关。利用育种的方法选育抗应激动物,可以逐步建立抗应激动物种群,以从根本上解决畜禽的应激问题。
1.4.2 改善饲养管理
     要想防止或减轻应激造成的影响,必须在畜禽的饲养、购销、运输和屠宰的全过程中改善饲养管理,为畜禽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这对畜禽的繁殖、生长和生产是至关重要的。
1.4.3 药物防治
      这些药物一般分为三类:应激预防剂(安定止痛剂和镇静剂)、促适应剂(维生素、电解质、微量元素、微生态制剂和中草药制剂等)、对症治疗药物或应激缓解剂(杆菌肽锌、维吉尼亚霉素等抗生素类药物)。
1.4.4 专用复合抗应激添加剂
      这是目前畜牧市场上最常见,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添加剂,应用这类抗应激剂可使动物生产性能平均提高10~20%,饲料转化效率平均改善5~10%,并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40~50%[3]。
     总之,对应激的防治与缓解应采取综合的措施。最近几年,铬元素在畜禽抗应激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殊营养作用已越来越引起行业人士的关注,对铬元素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应用也日益广泛。

2  铬元素
2.1 铬元素概述
      铬(Chromium,Cr)作为动物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主要是通过葡萄糖耐量因子(glucose tolerance factor,GTF)协同或增强胰岛素的作用,GTF作用是促进胰岛素的生理作用。胰岛素是调节能量、脂肪代谢、蛋白质沉积和胆固醇利用的重要激素。当细胞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细胞利用葡萄糖、氨基酸的能力受到影响,导致脂肪细胞增加,蛋白质沉积减少。故铬对于维持机体三大物质代谢和正常生理状况有重要作用,现有研究表明,饲粮中添加铬对畜禽的生长、繁殖、免疫状态以及胴体品质等均有良好影响[5]。
      铬源包括无机铬和有机铬两种形式,无机铬主要是铬的无机盐;有机铬主要是吡啶羧酸铬、烟酸铬、酵母铬、氨基酸螯合铬和蛋白质铬等。三价无机铬的吸收率一般不超过0.5%,且与采食量呈负相关;饲料中有机铬的吸收率为10~25%。目前在医药、食品和畜牧饲料生产中使用的铬源几乎全为有机铬。
2.2铬在畜禽抗应激上的特殊营养功效
      应激导致糖原降解和糖元异生作用加强。葡萄糖利用加强,会导致组织铬动员并最终排出体外。当畜禽处于应激状态时,不但不能很好的利用铬,而且还过多的排出铬,使机体处于铬缺乏状态。当动物受到应激和日粮中糖含量高时,铬的排泄量是正常值的10~300倍。因此,在应激情况下,应提高日粮铬的水平以提高存活率和生产性能[6]。
      铬在动物体内抗应激的生物学意义更主要是通过胰岛素的功能体现出来。如前所述,动物在应激状态下会释放相应的激素:糖皮质激素(皮质醇、皮质酮);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可消炎作用;促进免疫应答;促进糖元分解 (葡萄糖和氨基酸的分解)。儿茶酚胺可升高血糖,引发糖元分解,使血压上升,即典型的机体防御状态。分解代谢阶段营养物质(蛋白质、葡萄糖)更多地沉积于脂肪组织而不是肌肉组织,同时细胞组织的分解活动加剧。短时间应激引起应激激素释放会产生一定有利的状态,而长时间的应激造成应激激素持续维持高水平,则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动物生理方面:分解代谢增强;脂肪沉积增加;破坏肌体免疫系统;繁殖能力降低直至彻底丧失。养殖生产方面:生长速度以及采食量降低;料肉比降低;腹脂沉积增加;死亡率上升;产蛋量降低。而胰岛素则能够降低这类激素的水平,从而减少分解代谢。根据胰岛素可以平衡应激激素的原理通过补充铬来加强胰岛素的作用从而可以从根源上缓解长期应激的不利影响。
2.3 铬在畜禽应激上的应用效果
2.3.1 在应激牛上的应用效果
      加拿大Gulph大学通过对从架子牛市场获得的刚断奶肉犊牛进行连续五年(1989~1993)的大规模试验,发现补有机铬(酵母铬或螯合铬)可使应激犊牛到达肥育场的最初21天~28天平均增重提高21%,初期生产性能差的牛增重反应最大(173%),犊牛BRD发病率平均降低32%。  Chang和Mowat(1992),Moonsie-Shagger和Mowat(1993),Mowat等(1993)给受运输和上市应激的犊牛补充酵母铬或有机螯合铬,可使犊牛的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都显著提高[7] 。张敏红等(2000),李绍玉等(2000),在高温环境热应激条件下对产奶牛补饲有机铬,补铬组较对照组生产性能提高;张敏红等(2000)在乳牛产犊后10~15天日粮中加入吡啶羧酸铬,提高了生产性能[8]。Burton给受妊娠泌乳和能量负平衡等生理应激的围产期乳牛补饲有机铬,提高其免疫力。乳牛在泌乳高峰期(尤其是初产乳牛)处于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和代谢应激下,补铬可提高产奶量7%~13%[9]。Chang等(1995)、Kegley等(1997)分别用运输应激或传染性牛鼻气管炎病毒攻击犊牛,结果表明,应激期犊牛补有机铬(分别以酵母铬或尼克酸络合铬补0.75mg/kg或0.4mg/kg的铬)后,日增重及饲料效率均有增加趋势[10] [11]。
      给奶牛补充铬可使牛血清总蛋白含量不因高温应激而显著下降。Kegley等(1996)报道,添加0.4mgkg无机铬(三氯化铬)与0.4mgkg有机铬(吡啶羧酸铬)均可显著提高犊牛细胞免疫功能,两种来源的铬同等有效[12]。Burtondeng(1993)指出,给泌乳早期乳牛补铬,提高了各种抗原的抗体滴度,并且增强了细胞免疫功能[13]。Bunting等(1994)指出,奶牛在应激状态下,补铬可提高免疫球蛋白含量,减少发病率[14]。
2.3.2 在应激猪上的应用效果
      张敏红(1998)报道,在持续高温应激条件下给猪补铬,可以使猪血浆铬含量和尿铬排出量不因高温时间延长而显著下降,并且可使猪血浆皮质醇不因高温应激而显著上升。高温增加猪血浆尿素氮水平,降低血浆总蛋白和球蛋白水平,而补铬使猪的血浆尿素氮水平,血浆甘油三脂水平不因高温应激而显著上升,总蛋白水平不因高温应激而显著下降[15] 。张春安(2002)的实验表明,补烟酸铬后猪的磷酸肌酸激酶(CPK)水平明显降低,说明铬能明显提高肉猪的抗应激能力。高温环境中给猪补充吡啶羧酸铬,在前2周,日增重、日采食量和饲料转化率没有显著影响;在后2周,补铬可使猪的日采食量提高10.2%,日增重提高38.1%,料重比下降20.5%(张敏红,2000)。这说明补铬弥补了机体每日因高温应激而动员参与代谢的铬量,使机体铬量充足,这是补铬缓解高温应激,改善猪在应激条件下生产性能的主要原因。在另一个为期6周,气温在25~37℃之间,相对湿度在85%~100%之间的试验得出:在基础日粮中添加300ug/kg为最佳,与对照组相比提高日增重9.3%(P>0.05),降低料肉比3.9%(P>0.05)[16]。
      断奶对乳仔猪来说是一种及其严峻的应激,有机铬能促进断奶仔猪增重,降低料肉比,减轻断奶给仔猪造成的应激。张洪友等(1998)在断奶仔猪饲料中添加0.2mg/kg,能促进仔猪增重,提高饲料利用率,并且能减轻仔猪腹泻[17] 。候小强等(2004)在为期35d的补铬试验中于每千克试验日粮中添加吡啶羧酸铬200ug,研究日粮补铬对早期断奶仔猪的生产性能指标、血液理化指标、应激反应指标的影响。结果:日粮补铬可以极显著提高铬在血清中的浓度(P<0.01);可提高仔猪在断奶后18d内的平均日增重;可提高其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和白细胞总数(P<0.05);可降低早期断奶仔猪血清中的皮质醇含量(P<0.01),降低18d、27d和35d时仔猪血清中的醛固酮含量(P<0.01),此外补铬可提高早期断奶仔猪血清中的钾钠比值(P<0.01);可提高仔猪第27天时血清总蛋白及球蛋白的浓度(P<0.05) [18]。
2.3.3 在应激家禽上的应用效果
      热应激显著降低了肉鸡的体增重、采食量、饲料转化效率、肾上腺、胸腺、法氏囊和脾脏的相对重量、异嗜性白细胞对淋巴细胞的比率、血清甘油三脂、T4、T3和胰岛素含量,提高了血清葡萄糖、胆固醇、BSA抗体效价。在热应激条件下,补加0.40mgkg酵母铬能减轻以上因热应激而发生的变化(呙于明等,1998)[9]。罗绪刚等(2002)、王刚等(2003)在热应激肉鸡上的试验也证实铬可提高热应激肉仔鸡的免疫功能, 添加三价铬能显著改善热应激肉仔鸡的生长性能和胴体品质并影响某些血清生化特性,具有缓解肉仔鸡高温热应激的营养作用[19][28]。
      在蛋鸡方面,詹凯等(2002)在热应激的蛋鸡日粮中添加酵母铬,提高了蛋鸡的产蛋率;降低了蛋黄胆固醇含量;提高了鸡新城疫血凝抑制价;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的趋势[21] 。郑艺梅等(2003,2004)在热应激蛋鸡中补铬,均提高产蛋率;降低料蛋比;并且减少肌肉中脂肪的沉积;增加肌肉中蛋白质的沉积;减少鸡蛋中脂肪的含量;促进鸡蛋中蛋白质的合成;增加蛋中矿物质含量;改善蛋品质[22][23]。同样,李素芬等(2001)、罗绪刚等(2002)常娟等(2004)在热应激蛋鸡中补铬的试验研究均得出类似的结果:铬具有缓解蛋鸡热应激的作用;可提高蛋鸡生产性能;改善蛋的品质;提高机体的免疫性能[24][25][26] 。
      在冷应激方面,吴孝兵(2003)曾报道了国外的一个试验,在遭受冷应激状态下的蛋鸡日粮中添加250mg/kgVc与400或800ug/kgCr,使蛋鸡的产蛋率、蛋重、蛋比重、蛋壳厚度、蛋壳重量及哈夫单位均得到改善[27] 。
2.3.4 在应激水产动物上的应用效果
      铬对水产动物抗应激作用效果的研究主要表现在抗长途运输应激上。邓国彬(1998)试验研究酵母铬对鲤鱼长距离运输(300~500km)的影响,结果表明铬酵母组运输成活率明显高于啤酒酵母组(P<0.05);铬酵母组运输后暂养2周成活率明显高于啤酒酵母组(P<0.01);铬酵母组运输损耗率低于啤酒酵母组(P<0.05)[29]。同样,周兴华(2002)以团头鲂为研究对象,也得出类似的结果,添加了吡啶羧酸铬的试验组的运输成活率和运输后暂养成活率均有显著提高[29]。

3  结语
      综上所述,应激对集约化畜牧养殖业来说是无处不在的,应激对畜牧生产的影响也是越来越严重,导致动物生长发育缓慢,生产性能下降,免疫力减弱,产品质量下降,严重时引起死亡,给畜牧业造成巨大损失。
      铬是动物的必需元素,三价铬作为GTF的活性成分与胰岛素发挥协同生理功能——参与糖、脂类和蛋白质代谢。肉牛、乳牛、猪和鸡的常规饲粮中铬含量可能不足,当动物受到应激时铬的需要量增加,补充有机铬可缓解应激对动物的不利影响,提高应激期动物的生产性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铬将作为应激动物的一种必需微量元素而在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楼主| 发表于 2007-8-27 09:5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氟烷基因(halothancegene)具有提高瘦肉产量的遗传优势,但会增加pse肉和猪突然死亡率。理想的办法是把父、母系中的氟烷基因全部清除。现在多伦多大学的hal??1843dna检测法已能达到此目的,cotswold公司中有一个瘦肉率非常高的品系,它含有皮特兰的血统,经过为期10年的选育,该品系中的氟烷基因频率已由90%下降到零。清除氟烷基因带来的瘦肉率下降已通过选择其它增肉量的基因得到恢复,同时肉色改善了40%。
 楼主| 发表于 2007-8-27 10:01:47 | 显示全部楼层
肉色 肉色与肌肉的肌红蛋白及亚铁血红素有关。屠宰后刚切开的猪肉,亚铁血红素未与氧结合故呈暗红色;屠宰后猪肉放置片刻,亚铁血红素与氧结合,猪肉呈鲜红色;屠宰后猪肉放置较长时间,亚铁血红素中Fe2+氧化成Fe3+(即变性肌红蛋白),猪肉开始呈褐色。此外,肉色与光线反射有关,光线照射到肌肉时,PSE肉表面水分渗出多,肌肉收缩,光线被肌肉吸收的少而反射的多,因此肌肉呈苍白色;而DFD肉恰好相反,它的系水力高,肌肉表面干燥,肌纤维膨胀,大部分光被吸收而反射少,因此呈深暗色。
发表于 2007-8-29 14:59:24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如何改善肉质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发表于 2007-8-29 16: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年这方面大家关注的不多,主要是行情好,猪肉供不应求!
猪价在低价位的时候,高温季节猪肉质因为成本限制是个头痛的问题!
发表于 2007-8-31 21:2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恩,文章不错,不知有没有改善肉质的方法
发表于 2007-9-20 22: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改善肉质现在主要从抗内外氧化方面着手!
发表于 2007-12-9 12:53:51 | 显示全部楼层
肉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很多因素。单就PSE肉从营养调控而言,个人觉得选择从不同方面改善PSE的营养措施进行综合处理,如肌纤维特性,肌肉抗氧化,肌肉代谢发育,遗传特性发挥等,研究是否存在加性效应?力争在肉质改善方面取得更大的效果。然后,包装产品,引导消费者接受这类细分化畜禽产品,以赢得市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5-13 06:09,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